1、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篇一:政治经济学(专题)必做作业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 姓名: 朱盛鹏 学号:711128202044 年级: 2011秋学习中心:华家池 课程考核方式:考查,网上递交读书报告 具体要求: 1. 结合学习课件的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一篇读书报告。 2. 读书报告的内容要求涉及课程学习中多章内容(至少2-3章),联系要有机紧密,论述充分。如果只涉及单一章节内容或简单就事论事,都算没有达到基本要求。 3. 独立完成,切勿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一旦发现将以不合格处理。 4. 请在作业截止日期前,在课程作业栏目自行上传读书报告电子版。 正文: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2、-我的一点读后感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对经济学这一词眼并不陌生,可以说我们无时不刻不在接触着经济学,运用着经济学,大到世界发展、国家政策,小到我们在菜场买菜,经济学知识都能运用其中。相对来说,我们对于政治学可能稍微会陌生一点,只能在脑子里有个大致印象。政治经济学并不是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简单结合,它是关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的学说,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我学习的政治经济学共分为八个章节,每个章节从不同角度为我们阐释了政治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知识,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政治经济学框架。第一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及其理论基础:通过这章的阅览,我了解了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以来的理论创新,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混合所有制形式、性质和作用;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章的学习让我知晓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第三章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但是市场经济的运行有其优势和劣势,有其局限性,政府的作用在这时发挥出来,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解决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局限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政府的作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第四章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通过这章的学习,我懂得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第五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原先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西方社会发展中已经被证实其
4、缺陷的存在,因此我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中不能走西方走过的老路,我们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我也初步梳理了节约型社会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第六章分配理论的发展与分配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与农业发展关系的演变,以及当前我国增加农民收入与发展农业面临的矛盾;第七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提出到逐步建立与完善,走过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虽然较之以往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因此我们应该运用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选择,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开创性地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第八章我国社会保
5、障制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这章的内容涉及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医疗制度改革等方面,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触颇多,也看到了我党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尝试的种种努力与积极探索。 在学习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三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内容,由课程知识我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进行了简单的思考与归纳,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第三章是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这些年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有的地方的房子造了很多,超过了人们的购买能力,可是房价却还是居高不下,甚至还屡创新高。按经济学的理论来说,当供过于求的时候,价格就会下跌,那为什么房地产市场会有如此奇怪的现象呢?通过
6、学习我才知道原来是地方利益在作祟。长期在GDP增长论的影响下,有的地方官员把房地产市场看做是救命稻草,大批大批的房产项目上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地王”,甚至催生了所谓的“楼市泡沫经济”,使得经济发展不能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我们知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的是主导作用,但是它又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缺陷,主要表现在局限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上。因此,这个时候政府只“看不见”的手就会采取行动,这就有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克服市场自身的缺陷,使得经济得以正常、健康运转。当中央政府看到楼市的怪相以后,相继颁布了新旧“国八条”,通过“限购令”,征收房产税以及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措施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由此
7、,我知道了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一些知识。宏观调控就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简而言之,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第六章的学习,我对分配关系的调整比较有感触。我觉得一个健康社会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呈“橄榄球型”的,那就是中产阶层占大部分,富裕和贫困阶层各占一小部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指出,“允许一部分人通过合
8、法劳动先富起来,先富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原先的设想已经实现了一部分,但是还远没有达到要求,分配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可喜的是,政府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收入分配关系的不合理之处,并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改革与引导。通过政府的一些政策,我们可以发现,政府正在努力把收入作为民生之源,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切实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例如,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幅度不低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等各类社会保障标准,增加居民转移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人力资本参与初次分配的比重;鼓励劳动者以
9、资本、技术、专利和管理等参与分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鼓励民间投资和创业致富,拓宽经营性收入来源;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积极落实国家税收改革政策,推动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国有土地等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全民共享机制,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支出;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提高上交比例,统一纳入公共财政;控制垄断行业工资水平,完善公务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等等一系列措施,正在把收入分配调整到健康发展的运行轨道上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共同富裕的目标一定是可以实现的。 第七章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说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也很感
10、兴趣。通过理论学习,我结合现实社保制度,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率低的问题进行了简单思考。现在的社保制度在当初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就业的非正规性。社保改革的起因之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传统的企业保险是不适应改革的,必须改为社会保险,所以当时设计的统账结合制度及其缴费公式和记发公式等都适用于国企等正规企业的参保。到目前为止,正规部门基本都实现了应保尽保,或者说,被社保制度覆盖的绝大部分群体都是正规部门的就业人员,而国内外的就业大趋势是多样化、多元化、小型化、家庭化,并且流动性很强,所以,大量的灵活就业人员,众多的流动人口,2.3亿农民工,都难以加入进来。这部分人口慢慢就成了社会上改革开放成果分享最少
11、、收入最低、最脆弱、面临外部风险最大、最应该受到保护的群体。可正是这部分最该受到保护的群体,却没有加入进来。覆盖面难以一下子达到应保尽保,个人、群体的短视心理很普遍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从他们个体来讲也有客观原因。对相当一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来讲,他们的收入本来就不高,上有老下有小,他们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当期的消费问题。几十年后个人的养老问题,毕竟没有当前的生存压力更大。再加上短视和侥幸心理,这些群体要加入社保在个人主观意愿上就有这么多障碍。反过来说,是不是他们不需要?不是,他们恰恰是最需要的群体。而那些没有参加改革的事业单位职工,相对于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来讲其实是不需要保险的,比如,
12、一些中央的事业单位“被加入”了失业保险,但是这个群体基本是不能失业的,他们基本还是旧体制下的大锅饭体制,只能进、不能出,只能上、不能下,可这部分人却“被”失业保险了。现在很多地方的一些事业单位都已经加入了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但事实上,地方上这部分群体也基本是不需要加入失业保险的,但是,这些部门好管理,单位就给代扣代缴了。而最急迫、最需要社会保险的农民工、灵活就业群体,他们一盘散沙,各自为政,要是社保没有相当的吸引力,他们很难“自愿”加入进来。所以说,除了农民工、灵活就业群体的消费特征、收入特征、短视特征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社保制度吸引力不足。 除此三章之外,另外五章的政治经济学知识也
13、很重要,也值得我们加以研读,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经济科学门类众多,在经济科学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规律的科学,为其他各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对经济学科中的其他各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政治经济学所阐明的一些基本原理,如商品、价值、货币、工资的运动等基本原理,对经济科学中的其他学科的研究也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他学科也只有在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取得应有的研究成果,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也为政治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科学材料,从而对政
14、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也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还是到后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总的方向无一不在朝着为建设一个更好,更强中国而努力着,中国共产党坚定不渝坚持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党和人民共同的努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结合实践更加我们相信,中国的明天更美好!篇二:政治经济学(专题)必做作业读书报告 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 姓名: 柳圣达学号:714019322001 年级:
15、2014春学习中心:平阳电大 课程考核方式:考查,网上递交读书报告 具体要求: 1. 结合学习课件的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一篇读书报告。字数3000-5000字。 2. 读书报告的内容要求涉及课程学习中多章内容(至少2-3章),联系要有机紧密,论述充分。如果只涉及单一章节内容或简单就事论事,都算没有达到基本要求。 3. 独立完成,切勿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一旦发现将以不合格处理。 4. 请在作业截止日期前,在课程作业栏目自行上传读书报告电子版。 正文: 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读书报告 -我的一点读后感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对经济学这一词眼并不陌生,可以说我们无时不刻不在接触着经济学,
16、运用着经济学,大到世界发展、国家政策,小到我们在菜场买菜,经济学知识都能运用其中。相对来说,我们对于政治学可能稍微会陌生一点,只能在脑子里有个大致印象。政治经济学并不是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简单结合,它是关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的学说,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我这学期学习的政治经济学课程-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主要阐述了我们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成和变化、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及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中国特色”,就是中国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发展市场经
17、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体制制度在改革和发展中确立,必须毫无动摇地坚持和完善。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两个方面: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它必须体现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制度的本职规定必须对市场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会体现我国生产关系和国情的特点而具有特殊性。有中国特
18、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我国原来实行的计划经济,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课程共分为八个章节, 每个章节从不同角度为我们阐释了本学科的重要知识,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知识框架。第一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理论基础及变化:通过这章的阅览,我了解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以后的理论创新,生产资料所有制存在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混合所有制形式、性质和作用,以及混合所有制形式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第二章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这章的学习让我知晓了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原因与全过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架构以及市场经济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三章国
19、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包括市场经济运行的长处与缺陷,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与新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等内容;第四章建立国有企业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使我们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与目标;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性调整;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经济改革与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搞活国有企业的意义在于:1、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物质基础;2、是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力量;3、代表着企业制度形式发展的方向。国有企业的改革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扩权让利到形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明确了
20、要确立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思想,这中间虽有一些反复,但基本的改革思路还是被顺利地贯彻下来了。改革目标的演化过程是与改革的阶段相适应,中国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阶段性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国有企业改革才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总目标。在谈到搞活国有企业时,我国采用了“抓大放小”与“抓小放大”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需要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与创新的有:1、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进行制度创新,塑造自己全新的市场主体2、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冲破所有制的单一形式,积极探索公有制在市场经济中的有效实现形式3.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冲破只注重数量、规模的传统观念,走结构性战略调整之
21、路4.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冲破“孤军作战”的局面,实行诸兵团联合作战5.正确评价当前形势,坚定搞活国有企业信心。第五章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原先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西方社会发展中已经被证实其缺陷的存在,因此我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中不能走西方走过的老路,我们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我也初步梳理了节约型社会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与解决职工的下岗失业;第六章分配理论的发展与分配关系的调整:主要内容包括分配理论的困境与转型,分配方式与市场效应以及合理的分配政策与启动市场等;第七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提出到逐步建立与
22、完善,走过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虽然较之以往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因此我们应该运用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选择,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开创性地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轮社会保障、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理论选择、社会经济性质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探源、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缺陷七个方面进行阐述。第八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这章的内容包括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结构、关于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改革中的理论与实践、医疗
23、制度改革与建立疾病医疗保险制度五节;涉及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医疗制度改革等方面,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触颇多,也看到了我党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尝试的种种努力与积极探索。 在学习本课程知识的过程中,让我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进行了简单的思考与归纳,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些年在生活中我发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有的地方的房子造了很多,超过了人们的购买能力,可是房价却还是居高不下,甚至还屡创新高。按经济学的理论来说,当供过于求的时候,价格就会下跌,那为什么房地产市场会有如此奇怪的现象呢?通过学习我才知道原来是地方利益在作祟。长期在GDP增长论的影响下,有的地方官员把房地产
24、市场看做是救命稻草,大批大批的房产项目上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地王”,甚至催生了所谓的“楼市泡沫经济”,使得经济发展不能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我们知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的是主导作用,但是它又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缺陷,主要表现在局限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上。因此,这个时候政府只“看不见”的手就会采取行动,这就有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克服市场自身的缺陷,使得经济得以正常、健康运转。当中央政府看到楼市的怪相以后,相继颁布了新旧“国八条”,通过“限购令”,征收房产税以及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措施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由此,我知道了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一些知识。宏观调控就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
25、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 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简而言之,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我对分配关系的调整比较有感触。我觉得一个健康社会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呈“橄榄球型”的,那就是中产阶层占大部分,富裕和贫困阶层各占一小部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指出,“允许一部分人通过合法劳动先富起来,先富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原先的设想已经实现了一
26、部分,但是还远没有达到要求,分配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可喜的是,政府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收入分配关系的不合理之处,并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改革与引导。通过政府的一些政策,我们可以发现,政府正在努力把收入作为民生之源,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切实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例如,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幅度不低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等各类社会保障标准,增加居民转移性收入;鼓励民间投资和创业致富,拓宽经营性收入来源;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积极落实国家税收改革政策,推动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控制垄断行业
27、工资水平,完善公务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等等一系列措施,正在把收入分配调整到健康发展的运行轨道上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共同富裕的目标一定是可以实现的。 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这本书中,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介绍了中国历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围绕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结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实践,解答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的疑难问题;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并进行理论创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并结合中国社会现有的实际情况,使我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清晰,对祖国的关心和热爱油然而生。我坚信,只要我们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
28、放,我们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明天会更美好!篇三:政治经济学(专题)必做作业读书报告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考查课 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 姓名: 孔老二 学 号: 年级: 工商管理 学习中心: 课程考核方式:考查,网上递交读书报告 具体要求: 1. 结合学习课件的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一篇读书报告。 2. 读书报告的内容要求涉及课程学习中多章内容(至少2-3章),联系要有机紧密,论述充分。如果只涉及单一章节内容或简单就事论事,都算没有达到基本要求。 3. 独立完成,切勿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一旦发现将以不合格处理。 4. 请在作业截止日期前,在课程作业栏目自行
29、上传读书报告电子版。 正文: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社会主义体制下中国经济发展浅谈 中国是在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在苏联的基础上实行了农村、城市各有全民与集体的两种所有制形式,且各有侧重。在中国城市工业实行以全民为主国营国有的企业制度,也允许街道与行业内的集体企业从事工业生产,在工业中搞两种所有制形式。而农业中以集体经济为主,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管理模式,另外支持县以上单位搞全民性质的国营农场。然而在社会主义实践的不少时期,由于缺乏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深刻的理解,一些人完全将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模式固定化,放弃了
30、对社会主义实现形式的不断探索,以致认为社会主义只有两种公有制形式,进而认为集体公有制形式是低级的,全面公有制形式是高级的,社会主义只是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是不会很长的,从而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到197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占到98%,其中全民所有制占55%,集体经济占43%。在工业领域,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7.6%,集体工业总产值占全体工业总产值的22.4%,非公有制经济几乎不存在。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公有制经济占97.8%,其中全民、集体分别占54.5%和43.3%,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单位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70%以上。中国社会从1958
31、年到1978年20年时间内,长期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与这种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是有直接关系的。 直到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教训,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的实际情况:一是生产力水平总的来说不高;二是各地发展又不平衡,而且与 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十分巨大,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的“一大二公”,严重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根据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不变,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一百年不动摇”。在此基础上邓小平系统而科学地对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的状况做了理论分析,
32、主要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实现共同富裕。第三,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利益,运用掌握的生产资料和国家政权,能对市场经济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避免经济发展中的大起大落和经济危机的产生。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经济体制发展重新做了诠释,从而掀开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质倡导的是全国一盘棋,集中利益,保证重点,国家能够根据经济的发展需要处理好人们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在保证人们当前利益的情况下,安排长远的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打下坚实基础。然而社会主义制度
33、初期实践阶段实施的计划经济完全以政府为主导对资源进行配置,相应地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的形成都离不开政府的意志,企业也必然成为政府的附属物,从而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邓小平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前期阶段存在的问题在基于对中国生产力发展的认识而提出了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思路。他认为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是通过物质利益的刺激或诱惑,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通过价格杠杆的调节等,调动人们内在生产与发展的强烈愿望,从而改变自己和社会的状况,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样的选择是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实际情况的。从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将商品生产与交换主要由市场来完成的实践来看,其
34、结果是非常正确的,特别是对解决当时我国处于一个经济落后并且长期商品供应短缺阶段的需求问题,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在较短的时间里物质变的十分丰富,有的商品的供给很快从严重不足转变到相对过剩的状态,这不能不说是经济体制转变所带来的结果。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制度的产物,它实际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商品经济比较活跃后出现的社会经济形式,它是与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在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不管什么社会制度都可能出现市场经济,用市场来配置社会经济资源。从而调节社会生产要素在社会各部门间的重新分配,把社会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部门或企业中去。通过市场的价格信号指示,达到社
35、会生产和需求间的协调促使生产改进技术和管理,减少劳动损耗,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我们是否就此能认定为市场经济是完美无缺是最理想的经济体制呢?市场经济也与其他事物一样,有着它独有的优点也存在它固有的缺陷,主要是:其一,事后性,价格信号的反应事后的,在已经形成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往往社会生产的供求状况已经改变后,才表现出来。其二,滞后性。当人们对价格信号作出反应时,容易产生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情况,出现经济的大起大落。其三,盲目性。生产者随着价格信号转移自己的生产,但无法把握转移的量。常常出现一个部门的供求平衡以后,另一个部门的供求平衡被打破,一个部门本来是供不应求,忽而变成供大于
36、求的状况。其四,排他性。生产者之间由于存在竞争的压力会相互采取技术封锁、信息封锁、资源封锁等。在社会管理不当的情况向还会出现地区垄断、行业和部门垄断的现象,影响公平竞争的展开和价格信号的真实性,从而影响市场经济积极作用的发挥。 戴文标教授认为计划和计划经济从发展阵列看是要优越市场经济的,问题在于我们原来的计划经济是一种假冒伪劣货,不是真正的计划经济。真正的计划经济其基础需满足三个条件:其一,生产力的高度社会话,分工广泛、联系密切。其二,生产工具与信息收集和处理工具的高度自动化。其三,贯彻和反应客观经济要钱的劳动者的致生活、科技化。其实现的前提是社会成员利益的一致性,其经济运行的载体是生产资料的
37、社会战友。但基础是根本性的,没有三个基础性条件,后面的因素只是形式而已,没有实质意义的。我们在改革开放前实行的计划经济充其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经济。个人非常赞同戴教授的这种观点,这就好比企业管理一样,如果你预算做的好的话可以更合理的配置企业的资源,将企业价值实现最大化,但是不是每个企业实行了预算控制后都能产生效益,答案同样是否定的,任何一种好的制度好的计划实现起来都是有先前条件的,比如员工素质、企业硬件条件、企业发展战略等。企业的这种预算跟我们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从理论是来讲,个人觉得是有共同性的,你实现不起来不代表它不好相反我们要看清自己是否具备实现的条件。 从市场经济的特点我们知道它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它集中表现在市场失灵与市场风险上,即主要体现在两极分化(财富上有不公平)、失业、环境污染、垄断行为的产生等,这些方面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市场自身难以纠正的行为。针对市场经济体的不足之处,国家作为主导者往往要干预经济的发展,其主要是通过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也要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道德引导来进行。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程度也不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必然加强的,实际上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始终是有弹性的。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