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中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探析摘要: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治国理政、伦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思想。这其中反映的教育理论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现如今,我国的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了一些问题,急需要我们去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研读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去借鉴和吸收其中的积极有益成份来帮助我们解决目前面临的教育困境。本文将系统地分析和阐释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并说明它对当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关键词:论语;教育思想;当代意义Analysis of the Thought about the Education and Te
2、aching in the Analects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Abstract:The Analects is our countrys ancient Confucianisms classical works and it mainly record the statements and actions of the Confucius and his disciples. It contains about abundant ideas about philosophy, governing the country, ethics, c
3、ulture, education and so on. These educational theories value is great and they have meaningful influence in the future. Now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ur countrys education and it urgently need us to solve. Therefore, we must study and read intensively the educational t
4、houghts so that we can draw the lessons from them and help us solve the dilemma we are facing .And then this article will elaborate these thoughts systematically and talk about the contemporary meanings.Key Words: The Analects; The thoughts of the education;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前言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
5、,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是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下来的,凝聚了孔子的教育智慧,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现如今,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面临着困境,亟待我们去解决,去进行教育改革。而论语中就包含着大量的教育理论,它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挖掘其中积极有益的内容来指引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本文将从教育的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原则,孔子的学习观,孔子对老师的职业要求等方面来系统地分析和阐释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也就是孔子的思想)的内涵,并阐明它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
6、发展的意义。一、孔子开展教育活动的目的我们都知道,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那个时代,礼乐崩坏,诸侯割据混战,周朝确立的上下尊卑等级秩序难以维持,人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让孔子感到很担忧。因为,通过后世的文献,我们知道,孔子是十分尊崇周礼的,主张“克己复礼”。在这种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难以改变社会现状的情况下,孔子想到了教育。从论语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教育非常重视。他对弟子进行教育活动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弟子们的个人修养,培养出一批符合周礼且道德高尚的彬彬君子。如论语中记载着子路曾向孔子问“君子”的论述。孔子的回答是“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1据此,我
7、们可以推出如上的孔子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目的。二是弘扬他所推崇的“道”,这里的“道”指的是真理和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如论语里仁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2表明孔子非常重视“道”,他把“道”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追求。他渴望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学生,即使他们进不了仕途,也可以让他们在社会上传播和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三是培养社会管理人才。孔子推崇积极出世的思想,主张“学而优则仕”(论语),也就是说,自己的弟子在学习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可以去做官,去参与政治了。这表明,孔子想通过教育来塑造自己的弟子,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管理型人才。二、孔子的教育对象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学在
8、官府”的时代,即只有统治阶级的子女才有机会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当时的教育被官府垄断了,被统治阶级(社会底层人员)是不可能接受到教育的。然而,孔子打破了这种局面,他大力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即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且不受贫富贵贱的限制。又如论语述而中: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3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孔子说,来拜见他的人,带着十条干肉以上的礼品的,他就可以对他们进行教育了。其实,这里的礼品在当时来说还是很微薄的见面礼的。这表明,孔子设立私学,开展教育活动的门槛还是很低的,几乎每个人(尤其是下层百姓)都可以接受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是面向社会所有阶层的。他推行的是大众教育,
9、这在当时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三,孔子的教育内容仔细阅读论语后,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教育的主导思想是“君子不器”,也就是说君子不是只是像器皿一样只局限在一种能力上,而应该多方面发展自己。君子能超越物质层面,努力追求的是对天道的体认。4论语述而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这句话大体上指出了孔子的教育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即历史文献,生活实践,待人忠诚,讲究信用。其中文是智育的内容,忠和信是德育的内容,而行强调的是对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这表明,孔子的教育不仅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其他技艺(尤其是和生活实践有关的技艺),更重要的是,孔子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因此,孔子的教育内
10、容是很全面的,能让学生实现平衡发展。当时,孔子给学生讲课选用的教材是六经:诗、 书、 礼、 易、 春秋、 乐。论语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表明了诗经的思想主旨的纯正性。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孔子选用教材的标准:内容纯正,得符合“礼”的要求。在翻阅六经后,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运用这六本教材是从不同的方面和侧重点来培养自己的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比如“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致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5即可佐证这一点。这里的诗就是诗经,它思想纯正,既能向弟子展示诗歌的相关知识,又可以帮助人提高修养和道德品质。书就是
11、书经或尚书,是孔子将春秋以前的历代官方的政治事件汇编而成,是一部“政治教材”,主要向学生展示做官所必须的政治知识。礼主要是指周礼,另外还有仪礼和礼记,合称为“三礼”。乐是音的最高层次,是一种健康中正、庄严典雅的音乐,富有道德的内涵。6孔子运用这两部教材向弟子讲授周朝的礼仪和社会生活制度以及高尚典雅的音乐,使弟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易又称周易,主要讲解宇宙人生的变化及其规律,有助于其弟子对宇宙和人生相关规律的把握。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是一部历史教材。孔子借助它向弟子讲授历史知识,并对弟子进行历史观教育。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孔子运用六经分别从诗歌政治礼乐历史自然等方面对自己的学
12、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从而丰富和充实其弟子的人格和内心世界。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在其论读书一书中提到:“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学问变化气质”。7孔子除了传授弟子们一些理论知识外,还培养弟子们掌握一些生活技艺。如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其中礼、乐属于德育的内容,其余射、御、书、数可以归类于技艺,这是士人在当时必备的技能。射、御是属于实践类的课程,其中“射”指的是射箭,但孔子不是单纯地教授弟子们射箭的技能,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弟子学习“礼”,如“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可以证明这
13、一点。“御”指的是驾车的技能,这是当时士人阶层出行或进行军事活动必备的本领。剩下的“书”、“数”是一些必要的识字、阅读和数学上的运算能力。由此可见,孔子对弟子们进行了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用现代的教育术语来说,他的教育覆盖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放在现在也是挺先进的。纵观孔子的诸多教育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他把道德教育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可以说,他坚持德育第一的理念。那么,我们有必要对孔子主张的德育内涵进行分析和阐释一下。(一) 孔子道德教育目标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他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意思是,用道德教化来治国理政,统治者就会像北极
14、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老百姓)自然环绕在它的周围。也就是说,孔子认为,道德教化在政治生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孔子的道德教育目标自然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政治人才。8(二) 道德教育内容为了实现自己的道德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君子,孔子确立了以仁为核心,包括礼义信等在内的道德教育的内容。1、仁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他一生都把“仁”作为自己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他以“仁”为核心内容对弟子们展开道德教育的。这里的“仁”内容很丰富。论语中提及“仁”字的地方多达100多处:或者说“爱人”就是“仁”,或者说“能行五者(恭、 宽、 信、 敏、 恵)于天下为仁”,或者说“克己复礼为仁”,等等
15、。能做到爱人就是“仁”,能够处处实行恭敬、 宽厚、 诚实、 勤敏、 慈惠这五种品德就是“仁”,能够自我抑制,使言行举止合乎礼制也是“仁”。9总的来说,“仁”就是教育弟子要有爱人之心,能遵守周礼,具备高尚的品德。2、礼“礼”与“仁”在孔子的道德教育中是相辅相成的内容。10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即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合乎于“礼”,这就是“仁”了。从“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即不学“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中,可见孔子对“礼”十分重视。他提倡的礼是周朝的礼仪制度,他要求弟子们学习周朝的礼制,并努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3、 义在孔子的道德教育中,“义”字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6、孔子认为义对人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如“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即如果没有义,那么即便是君子也会误入歧途,小人更会为非作歹,可以证明这一点。因此,孔子认为要用义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用义完善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人的道德境界。这里的“义”就是指崇高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个人修养。4、信孔子非常重视对弟子进行“信”的教育,这里的“信”就是“诚信”。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即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大车如果没有安装横木的輗,小车如果没有安装横木的軏,怎么能够行车呢?”由此可见,孔子对诚信教育的重视程度。孔
17、子不仅教育其弟子要守信用,讲诚信,而且他还要求弟子待人忠诚。论语中多次提到忠和信,表明孔子认为道德教育中忠诚和守信用的内容是不可缺少的。自己的弟子们只有时刻记得它,才能行得通,走得远。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从仁、礼、义、信等方面对弟子进行道德教育,希望他们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贤才。 四、孔子教育方法和艺术孔子在教育事业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培养出了七十二贤人。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方法。有的方法可称之为艺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系统阐释他运用的教育方法的内涵。(一)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孔子门下的弟子众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
18、特点和知识、能力上的差异。孔子便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他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意思就是说,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这体现了孔子按照学生智力和学识水平的高低来进行不同的教育。 孔子在对弟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也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方法。比如,当弟子们问到有关“仁”的问题时,孔子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答。樊迟资质鲁钝,孔子就只对他讲“爱人”;司马牛话多且性子急躁,孔子告诉他说,“仁者,其言也訒”(论语颜渊),告诫他要谨慎言语;仲弓对人态度不够谦恭,孔子教育他要“己所不欲,勿
19、施于人”(论语 卫灵公),即要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宽以待人;子贡善于言谈,喜欢评论别人的是非善恶,孔子让他多与仁人交朋友,向贤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子张热衷于从政,孔子就跟他讲为政者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即“恭、 宽、信、敏 、惠”。11再如论语 先进中记载:子路和冉有在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即听到以后就去实践它吗?时,孔子却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比如,孔子告诉子路说,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够听到以后就去实践它呢?实际上,孔子对问题作出的是否定的回答。然而,孔子在面对冉有时,却回答道,他听到后就可以去实践它。很明显,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这让公西华(孔子的弟子)很疑惑,他便去请教孔
20、子原因,孔子说道,冉求退缩不前,所以才教导他要勇于进取;子路勇猛过人,所以要教导他谦虚。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他对弟子的性格特点了如指掌,并根据性格差异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二) 、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孔子在向弟子讲学的过程中,并没有采取直接灌输式的机械式教学方法。他认为教导学生应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即不到学生心中渴望通达而自己不能实现的情况,不去开导;不到他想说去无法恰当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换句话说,孔子认为只有在学生面临学习问题而学生们又无法独立解决时,他才去开导学生,告诉他们问题的答案。这就是孔子采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内涵。在教育实践中,
21、孔子为了使教学效果更明显,往往会采用提问、引用前人事迹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比喻、说理等方式来完善这一教学方法。 孔子会应用提问法,引导弟子去思考问题。如“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这一反问就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引起弟子对生与死的哲理思考与重视,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还善于引用前人事迹来启发学生。例如,论语中提到,孔子多次引用臧文仲 、管仲等历史人物的事迹来引导学生理解礼、 仁内容,其中他对管仲的事迹进行了详细的叙说。论语宪问中记载,“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这表明,孔子十分赞赏管仲的“仁”的行为,肯定其历史功绩。但,论语八佾中又记载,孔子认为管仲不知“礼
22、”:“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在孔子看来,君臣有别,管仲作为一个臣子,却与邦君一样“树塞门”、“有反坫”,因此,管仲的行为是不符合礼的规范的。除了引用前人的事迹来阐释道理外,孔子还经常采用生活中的事物来举例,使得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向弟子讲授的道理显得浅显易懂,更贴近实际生活。12如“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惟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就是以生活的喝酒为例,讲述酒文化,前者是说要尊长让贤,后者则强调不能过量饮酒,因为过量则醉,醉则昏乱失礼。他还用堆土成山的事例来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鼓励弟子们在学习和道德修养上要一如既往
23、地坚持下去。如“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就体现了这一点。由上,我们可看出,孔子运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式,慢慢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循序渐进式地教学模式,值得后世的教育者去学习。(三) 、言传身教,更重身体力行论语记载了很多孔子对弟子说的话以及其与弟子讨论的话语内容。这些内容不是闲语,都是孔子在用言语对弟子们阐释哲理,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实现道德教化的效果。此外,他特别重视身教的作用。他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子罕)即如果自身行为端正,那么即便不发号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本身行为不正,那么纵
24、使三令五申,也不会有人信从。这两句话本来是对施政者的要求,其实对教师来说,也有教育意义:教师要有崇高的道德,要有规范的言行,做好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典范。教师要求 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也要身体力行。例如,孔子对弟子们进行道德教育时,他也身体力行,搜集整理古代关于礼乐制度等内容的典籍并编定六经,即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然后以此为教材教育弟子。其实,除了以上的教育方式,孔子还在其教育实践中融入了教学一体 、教学相长的理念。他虚心好问,甚至向自己的弟子学习,他把教学真正融为了一体,实现了自己和弟子的共同成长。五、 论语中的学习观论语中也阐述了一些孔子的为学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
25、值。下面,我们将从学习的目的、 学习的态度 、学习的方法等方面来仔细阐释这一思想的内涵。(一) 、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即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个人修养和充实自身,当今学者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向别人炫耀。很显然,孔子只赞成前者的学习目的的,孔子所倡导的学习动机比较纯洁,即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13虽然,孔子提倡积极出世的思想,但他对学习为做官这种动机也是不赞成的。如孔子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论语 泰伯)即孔子认为,若是一个人读书很多年了,依然没有当官受禄的念头,这是难得的。这暗示当时读书不为做官的人很少,而孔子又反感这种现象。
26、因此,这可以表明:孔子是不赞成其弟子为了做官而去学习的。论语中提到君子通过学习来掌握大道。如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这反映子夏把学习看作获得君子之道的途径。也可以说,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获得君子之道。而孔子的话也证明了这一点,他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即只有学习了,才能具备仁德 、聪明 、诚信 、正直 、勇敢、 刚强这六种品德。(二)、学习的方法:勤问 、学思结合 、 常复习旧知识 、 向良友学习 、知行要结合。论语记载的学习方法非常多,值得我们去
27、借鉴。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讲的就是求学时要广泛涉猎,坚定自己的意志;诚恳地提问与深刻地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孔子不仅告诫弟子要善于提问,自己也做了表率,如“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他还提倡不耻下问,向学问不如自己的人提问以到达求知的目的。1 、学思结合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矣。”即他认为光思考不去学习是没有意义的。由此,他提出学习与思考要紧密结合。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学而)即孔子认为只学习却不加入自己的思考,这会使自己变得无知的;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使人感到疑惑不解。这说明,孔子主张学习时
28、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帮助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2、常复习旧知识论语中,孔子有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即他要求弟子们学习过新知识后要经常去复习和巩固并加以反思,这样就可以实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3、多交良友,向良友学习孔子认为其弟子做学问时,不应该闭门造车,要善于与身边人交流和学习,要多交良友,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以完善自己,从而实现自身学识的增长和修养的提高。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记)如若,做学问时不与同学间相互交流,这是没有效果的。当然,孔子提倡广交学友。他是很慎重的,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即他告诫弟子与身边人
29、交流时,要善于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对他们的缺点要加以了解,自己身上有的要及时改正。可见,在孔子的眼里,别人成了学习和借鉴的“材料”。另外,论语里仁中的“见贤思其焉,见不贤而改之”也体现了这一观点。4、知行要结合论语中记载,孔子在要求弟子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以致用,即要求其学生要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然而,在孔子看来,这样的人却不多。于是他发出了“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的感叹。现在看来,孔子这一主张是非常正确的。试想一个人即使学习了很多知识,但无法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去,这就成了书呆子,是在读死书。学习的关键意义是致用。总之,孔子对学习的方法研究得非常透彻。时至今日,这些
30、方法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对后人仍具借鉴价值。(三) 做学问的态度论语提到的为学态度基本上可以分为笃志,爱好学习,实事求是这几个方面。其中孔子及其弟子最推崇的是笃志,并进行了实践。如孔子说,他“十有五就志于学”(论语为政)即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去学习了。这表明,他在求学时能够坚持不懈地去奋斗。另外,他的弟子子夏也具有意志坚定的为学态度,如子夏认为博学而笃志,方可获得道。在孔子看来,做到了笃志仅是为学的第一步。他认为学习要培养自己的兴趣,要爱好学习,以学习为乐,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如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于求之者也。”他以自己为例,告诫弟子,只有爱好学习,才会学有所成。除了这两种态度外,孔子
31、还提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即,学习时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回避自己的问题,要敢于正视问题,采取措施去解决。这些为学的态度和精神可谓是经久不衰,是孔子及其弟子为后世留下的又一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挖掘和继承。六、论语中对教师职业的要求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师,被后世誉为“万世师表”,堪称后世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典范”。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孔子对教师职业标准的经典论述。加之,现如今,我国社会对培养魅力型教师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因此,不管是已经成为老师的人还是准老师(师范生)都有必要去论语中取点经。论语里记载,孔子认为优秀的老师应该具备以下的能力和素质:知识渊博,为学勤勉,身正为范等。(一)
32、 、知识视野要广,治学态度得勤奋论语记载,孔子向弟子讲授的内容有:文、行、忠、信。即历史文献知识,生活实践的知识,以忠、信为核心的德育内容。除此之外,他还向弟子们传授诗、书、礼、易、春秋、乐等六经的知识和六艺(礼、乐、射、御、书 、数)的有关内容。这从侧面反映了孔子掌握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这为他成为“至圣先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实,孔子能够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其勤奋的学习态度是密不可分的。论语述而里记载,子曰:“我非而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学之者也。”即孔子表示自己之所以能见多识广,是因为自己爱好学习并能勤奋地学习文化知识。这告诫后世教育工作者要想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须要努力地学习,要
33、做个合格的“学习者”。(二) 、教师身正方可有魅力翻阅论语,我们发现:孔子在教育弟子时,身上散发着道德的光辉。首先,孔子对其弟子十分关爱,如他主张“有教无类”并能够做到教育弟子时不会感到疲倦,厌烦。这表明孔子不仅对学生有爱心,还有耐心。另外,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即他觉得老师只有行为端正,品德高尚,学生们才会信从你。这启示当代教师只有努力提升自身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育活动才会有成效。七、 论语中教育思想的局限性由上,我们可以看出:论语中的教育教学思想对后世有巨大的借鉴价值。然而,由于受到当时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思想难免会有些瑕疵。例如:
34、重道轻艺,主张“有教无类”但掺杂的等级观念较多。(一) 、重道轻艺论语里提到,樊迟向孔子请教学稼,学圃,孔子骂他“小人哉,樊须也”。这表明,孔子鄙视生产劳动,更加注重对弟子进行道德的教育,使其成为君子类的人才。14(二) 、教育思想中等级观念较严重孔子虽然提倡“有教无类”,即每个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但妇女不包括在内。15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可以看出,孔子对女性存在很大偏见,甚至把女人和小人归为一类人,认为他们都是很难教育的,如果你亲近他们,他们就不知道恭顺;疏远他们,他们就有怨气。因此,孔子提倡的大众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八、
35、探析论语中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给中国教育改革取点经由上可知,论语中关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的论述堪称经典,对后世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适逢,如今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逐步展开。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吸收有益的内涵,促使教育改革取得良好效果。(一) 、借鉴“有教无类”的理念,力促教育公平化论语里提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即他认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虽然,他把女子排除在外,但他的这一理念在当时甚至在现在都具有先进性。这种理念用现代的教育术语说就是主张实行平民教育,教育要实现公平化。16然而,关注当下中国的教育,我们会发现:不论是在基础教育领域还是高等教育
36、领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情况很明显,而且彼此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状况要远远好于中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状况。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差异等原因,这两类地区在师资力量, 教学设备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比如,我国东部地区的中小学老师由于定期接受职业培训,并能够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学习现代化的教学知识和技能,进而他们的教学理念就会不断地更新,跟上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速度。很显然,这对学生的学习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师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的教学理念长时间不更新,教学技能得不到增强,那么最终受苦的还是学生。这导致发达地区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
37、平要远高于落后地区的学生。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要吸引优秀的教师去当地从事教育事业,增强当地的师资力量;要完善落后地区的教学设施建设,使得教室更明亮,教学设备更先进;要建立和健全落后地区教师职业培训机制,确保每一位老师能定期地接受先进教学理念和技能的培训,为提高当地教师的教学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到教育等。社会上的企业家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促进教育实现公平化。如,他们可以资助贫困生,可以捐建学校等。总之,实现教育公平化,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其实,有时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在一个班级就能表现出来。比
38、如,有的班主任非常喜爱成绩好的学生,平时对他们关注的较多。这样一来,他们对成绩差,表现不好的学生自然就忽视掉了。这对差生是很不公平的,因为他们也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因成绩差就不去关心他们。这提醒我们的教师要用心去爱护每一个学生,不能偏心。还有,一些学校热衷于开设重点班和普通班,人为地将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这样做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使得学生接受的教育的质量形成巨大差异。结果,两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会出现天壤之别。更有甚者,有的“差生”会因此产生厌学情绪,放弃了学业。因此,这告诫我们的办学者要坚持公平的原则,努力使每一个学生接受到同等水平和质量的教育,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二)
39、、教师的教学内容要多样化,博采众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如上文提到,孔子的教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他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向弟子们讲授文学(诗歌)、政治 、历史和数学运算等方面的知识,即注重对弟子们进行智力教育;另一方面,他还要求弟子善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并培养弟子掌握一些技艺,如射、 御、 书、 数等六艺。这表明,孔子重视对弟子们进行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他重视体育和劳育。其实,孔子最重视的是道德教育。他开展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很显然,他把道德的要求放在了首位。他一方面让弟子们学习礼的内容,使他们受到礼仪的教化,进而激励其弟子努力提升自身修养,使自
40、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另一方面,他通过讲授乐的内容,运用思想纯正的音乐,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即实行美育活动,让学生的心灵变得更美,一心向善,实质上就是在进行道德教化。对如今的老师而言,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不仅要向他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来检验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其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好多学校已经做的不错了。但是,道德教育似乎没被重视起来,致使学生具备了知识和能力,却缺乏崇高的道德素质。比如,近来频发的高校学生暴力犯罪事件,高校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去犯罪等恶
41、性事件,就反映了部分高校在强化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教育时,弱化了道德教育。这给教师敲响了警钟,要向孔子学习,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使他们的人格更加健全,自身修养达到较高的境界。因此,当今的学校要着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三) 、要学习孔子的教学方法,确保教育方法符合时代要求孔子的教育方法可谓是多而有益,诸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言传身教等。这些方法也可以运用到现在的教育实践中去。如因材施教法,启示我们当代的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要认真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恰当的教育方法。例如,语文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对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只要求他们阅读并
42、理解教材上的文章。但是,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就可以适当提高要求,即给他们开出课外阅读清单,要求他们课余时间去阅读课外书,开拓他们的知识视野。对于启发式教学,当代教师必须要学会运用这种方法,要改变过去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引导学生去寻求知识和问题的答案,让学生感受这一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老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比如,语文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春这篇课文时,可以播放和展示有关“春”的音乐和图片,使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来感受春天到来时的感觉,从而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更有意义。17总之,作为当代的教师要深刻领会孔子的多种教学方法的内
43、涵,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方法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现如今,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这要求当代教师要学会对前人的教育方法进行创新,要让自己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时代要求。(四) 、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做学生的榜样根据论语记载,我们了解到:孔子之所以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是因为他不仅学识渊博,更重要的是他个人修养较高,道德崇高。他的崇高道德深深地感染了其弟子,使他们不禁发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的感叹。反观,当下的一些教师却失去了职业道德,给原本纯洁的教育抹了黑。这既让我们痛心,又促使我们不得不去反思:社会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现象再次
44、发生?我觉得国家必须制定严格的教师职业准入标准,要求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必须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18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得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要倾听学生的心声,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并维护好这种关系;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九 、总结论语里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具生机与活力。当前,我国正在推行的教育改革可以从中吸取有益内容,并以此来指导我国正在逐步展开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活动。广大教师要以孔子为学习榜样,要创新地运用其教育理念和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我们学生应该认真研读论语里的学习观,挖掘和继承其中的积极有益部分,并加以创新,以促进自身学业取得新的突破。参考文献:123 张燕婴.
45、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4484.4 张宏海,朱小明.孔子教育理念中的人文意蕴.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2014,4:138139.5 马一禾.从中的格言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论丛J.2013,3:7071.6 孟庆茹.论语教育思想之再探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6468.7 罗晓明.论语中教育思想的古为今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279.89101112 唐海艳.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4(5):12. 13 黄振中.论论语中的教与学 J.柳州师专学报,2014 (2):99100. 1415 王丽霞,布乃辉.
46、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对孔教德育思想的继承和批判 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2012(23):12. 16 刘小霞.孔子教育思想对中国当代教育的提示J.陕西教育高教,2011(7):28. 17 何良玉.试论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影响J.语文学刊,2003(1):6768. 18 王金宝,张瑞敏.孔子的人本教育思想及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J.文史哲,2014(2):102103. 请删除以下内容,O(_)O谢谢!conduction, transfer of heat or electricity through a substance, resulting from a difference in
47、 temperature betwee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ubstance, in the case of heat, or from a difference in electric potential, in the case of electricity. Since heat is energy associated with the motions of the particles making up the substance, it is transferred by such motions, shifting from regions of higher temperature, where the particles are more energetic, to regions of lower temperature. The rate of heat flow between two regions is propor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