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pdf

上传人:ho****x 文档编号:51157 上传时间:2021-06-0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88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唐曹明 徐培福 肖从真 杨韬 田春雨 徐 自国 ( 中国建筑科学研 究院 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 ) I 提要l本文通过三个首层层高不 同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振动 台试验,研 究 了楼层刚度突变对钢 筋 混凝土框架结构 的破坏过程和破坏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软弱层直接影响建筑结构 的破坏过程和倒塌模 式;控制楼层侧 向刚度不小于相邻上一层的 7 0 或不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 8 0 ;采用 楼层剪力与层 间位移比的方法来计算楼层侧 向刚度比,并以此方法判定结构的软弱楼层是合理的。 【 关键词】模型振动台试验钢筋混凝土框 架结构软弱层 1引言 在

2、地震工程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对于一般 结构而言,应 允许结构进入非弹性阶段,因为要求 结构在 强烈地震 中仍然处于弹性阶段是很不经济 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为此 ,结构非弹性研究 在近几十年来获得 了迅速的发展;与此相 匹配,结 构试验工作也变为以破坏阶段为主 ;结构模型不断 增多,试验设备愈来愈大,外加干扰也愈来愈接近 于地震动。这一发展集 中表现在模拟地震动的大型 振动台上。 地震模拟振动台可 以很好地再现地震过程和进 行人工地震波的实验 ,它是在实验室中研究结构地 震反应和破坏机理的最直接方法。 为全面、直观地揭示层高不 同变化 引起楼层侧 向刚度 突变 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作

3、用下 的反应特征、破坏过程和破坏形态,进行 了底层层 高不等的三个高层框架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 。 2模型设计 与加工 2 1试验相似关系 模型设计的关键就是要给出各相似常数之间关 系的相似条件 ,即物理条件、几何条件和边界条件 相似 ,本次振动 台试验所采用的主要相似关系见表 1 唐曹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 地址 :北京市北三环中东路 3 O号 o i l h 0 1 0 6 4 5 1 7 4 4 7 ,E ma i l :t a n g c a o mi n 1 6 3 t o m 表 l模型试验主要相似 比 物 相似比 物 相似比 理 量纲 ( 模 理 量纲 ( 模型

4、 : 性 型 :原 性 能 型) 能 原型) 几 长度 L L 1 : 1 0 动 周期 T 1 : 3 1 6 何 力 t 1 性 线位移 L 1 : 1 O 性 加速 L T 2 1 : 1 能 6 】 能 度 a 材 应变 】 1 : 1 荷 集中 F 1 : 1 2 0 料 载 力 P 性 应力【 a 】 F L 。 2 1 : 1 2 及 面荷 F L 。2 1 : 1 2 内 载 q 】 能 弹性模 F L 。2 1 : 1 2 力 力矩 F L 1 : 1 2 0 0 量 E 【 M 2 2模型设计 为尽量减小尺寸效应影响、同时考虑试验室振 动台等设备条件的实际情况, 本试验按

5、1 : 1 0几何缩 尺设计结构模型。因实际工程中建筑物一层常作为 公共场所层高变化较多,故本次试验三个高层 ( 十 层)框架模型的层高变化均设在一层,其一层层高 分别为 5 4 0 mm、6 8 0 mm 和 7 8 0 mm,其余九层层 高均为 3 6 0 mm。三模型结构的楼层相对刚度 比见 表 2 ,有关详细内容参见文献 3 】 。这里,模型二、 三均是按照 国家现 行有关规范 的规定进行计算配 筋的,即薄弱层的地震剪力乘 了 1 1 5的增大系数。 模型平面见图 1 ,剖面见图 2 。 表 2模型结构的楼层相对刚度比 计算方法 模型结构一 模型结构二 模型结构三 首层层高 5 4 0

6、 mm 6 8 0 mm 7 8 0 mm 层 间位移角 比法 1 2 5 0 8 6 0 6 5 等效剪切刚 度 比法 0 6 7 0 5 3 0 4 6 楼层剪力与 层间位移 比 0 8 7 0 4 9 0 3 2 法 4 3 8 0 0 8 0 0 8 0 0 - l 霜 磊 吕 - 8 8 _ 一 _ 一 _ 8 o 0 8 0 0 8 0 0 2 4 0 0 图 1 模型平面图 R i U 铺 = 嚣 _ 昌 o 苍 潼 辎 _ 0 导 U 誊 _ 铺 = 。 : 晷 殳 0 _ 罐 = 鞘 曩 暑晷 娶 8 0 0 8 0 0 0 2 4 0 0 图2剖面 图 鬟 巢 2 0 1

7、2年 3月第 9卷第 1期 深 圳土 木 与 建筑 表 6 各模型裂缝开展情况一览表 型 模型一 模型二 模型三 加载方 向,四、六、八、九层顶梁端产生竖向裂缝; 加载方向,一层顶梁、柱端出现裂缝; 加载方向,个别梁梁端、梁柱 1 5 0 g a l 垂直加载方向,三、四、七、八层顶各有一根梁梁 垂直加载方向,四、五、八层顶各有 节点处产生微细裂缝。 端产生竖向裂缝。 一根梁粱端出现裂缝。 加载方 向,各层梁端均有裂缝,原有裂缝发展; 加载方向,梁端裂缝增多; 梁端裂缝明显增多; 3 1 0 g a l 底层中间四柱柱顶出现贯通裂缝,角 垂直加载方向,继续产生梁端裂缝。 底层中间四柱柱顶出现裂

8、缝 。 柱柱顶也出现裂缝。 加载方向,梁上裂缝发展较充分,有的梁端出现上 下贯通缝 ; 梁上裂缝继续发展; 底层中间四根柱柱顶严重开裂,保护 4 0 0 g a l 底层柱上、下端均出现裂缝 , 层脱落,柱根出现塑性铰; 垂直加载方向,梁端裂缝开展; 梁、柱节点处出现斜裂缝 。 角柱柱顶裂缝继续开展。 西侧一根框架柱在一层柱根保护层脱落。 加载方向,梁上裂缝继续开展,底部三层梁端裂缝 底层中间四根柱柱顶折断,其余底层 宽 度加宽; 梁上裂缝继续发展; 5 1 0 g a l 柱上、下端均出现塑性铰; 垂直加载方向,梁端裂缝继续开展; 底层柱上、 下端裂缝继续开展。 又一根框架柱在一层柱根保护层

9、脱落 。 梁柱节点裂缝明显。 梁上裂缝继续发展; 6 2 0 g a l 裂缝继续增多。 底层柱上、 下端裂缝继续开展。 加载方向,梁上裂缝基本上下贯通; 底层柱上端混凝土保护层严重 75 0 g a l 垂直加载方向,梁端裂缝也较多。 脱落。 9 0 0 g a l 加载方向中间两排柱柱根均出现塑性铰。 5 2层间位移角 出于同样原因,层间位移角也仅列出台面加速度 1 5 0 g a l 及 以上的部分试验结果。图 6 图 8分别为三 个模型在 1 5 0 g a 、 3 1 0 g a l 和 4 0 0 g a l 地震作用下的各层最大层间位移角。 当输入地震波加速度峰值为 3 1 0

10、g a l 时,模型一各层位移角变化均匀,模型二、三一层层间位移角分别是二层层间位移角的 1 6 4和 2 0 6倍 ; 当输入地震波加速度峰值达 4 0 0 g a l 时,模型一各层位移角变化较为均匀,模型二、三一层位移角分别是 二层位移角的 1 8 6和 2 2 8倍;可 以看出,模型一在各工况地震作用下变形都较均匀,而模型二、三在罕 遇地震作用下表现出明显的塑性变形集中现象。 ( T i m ! 作用) ( T 蛐2 作用) 图6 备层最大t 左 移角 图 ( 1 g a D 国T 各层 最 大位移角 国 ( 3 l O c a 1 )圈8 各层 最大 位移角 圉 ( a 0 0 e

11、a D 47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的新旧规范比较 李党刘经纬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 K P M C A D工程部 ) I 摘要l 2 0 1 0版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 G J 3 2 0 1 0 对部分框 支剪力墙结构与 2 0 0 2版 比较有较 大 改动 ,本文结合实际工程说 明新规范的修改之处 ,并介绍新规范版 P KP M 软件如何 实现新版高规的要求。 【 关键词l框支剪力墙结构 设计新 旧规范比较 1前言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于 2 0世纪 8 0 年代中期开 始采用,9 0年代初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与施工规程J G J 3 - 9 1列入该结构体系及抗

12、震设计 有关规定。近几十年,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发展迅 李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设计软件事业部 地址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 3 O号 电话 :0 1 0 - 8 4 2 7 6 1 6 1 E ma i l :L i d a n g c a b r t e c h c o rn 6结语 1 )模型一在地震作用下变形均匀,先是框架 梁开裂、裂缝发展、增多,直到输入地震波峰值加 速度为 4 0 0 g a l 时, 梁上裂缝发展较充分 , 有的梁端 裂缝上、下贯通,模型西侧有一根框架柱在一层柱 根部位混凝土保护层脱落;第二阶段在双向大震作 用下最终模型结构整体倾倒 ,表现出 良好

13、的整体屈 服机制 。 2 )模型二在输入单向地震波峰值加速度为 3 1 0 g a l 时,一层中柱柱顶开裂 ,一层层问位移角为 二层层间位移角的 1 6 4倍, 底层己表现 出明显的塑 性变形集中现象;第二阶段在双向地震作用下模型 结构一层柱上、下端均 出现塑性铰,该层结构变形 迅速加大, 柱上、 下端混凝土酥碎, 有的钢筋拉断, 整个模型坍塌、“ 坐” 到保护振动台的两根钢梁上 。 3 )模型三在输入单向地震波峰值加速度为 3 1 0 g a l 时,一层中间四根框架柱柱顶裂缝贯通,框 架角柱柱顶也产生裂缝,一层层间位移角是二层层 间位移角的 2 0 6倍, 底层塑性变形集中现象较模型 二

14、更为严重 ;当峰值加速度为 5 1 0 g a l 时,一层中间 四柱上部折断,其余框架柱上、下端也均出现明显 的塑性铰,模型结构严重破坏 。 48 速。特别是在地震区,很多工程应用此结构形式 。 对于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2 0 1 0 高层建筑混 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 1 G I 3 2 0 1 0 ) 相对于 O 2高规 ( J G J 3 2 0 0 2 )很多地方都有所改动。本文将从结 构设计的角度 ,结合 2 0 1 0新规范版 P K P M,以实 际工程为例,重点说明新规范相对于 0 2高规的修 改之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软件中是如何实 现 1 0高规中对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所

15、要求的各项 由上述三个模型试验结果可知, 采用“ 楼层剪 力和层间位移 比法” 计算楼层刚度比较“ 层 间位移角 比法” 和“ 等效剪切刚度 比法” 能更好地反映结构在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 ; 当采用楼层剪力和 层间位移 比法计算楼层侧向刚度 比时 ,若结构竖 向 刚度不规则存在软弱层 ,为避免罕遇地震作用下结 构软弱层发生严重 的塑性变形集 中,应提高该软弱 层的承载 能力,现行规范规定将软弱层地震剪力乘 以 1 1 5的增大系数 。 本试验表 明,在某些情况下乘 以 1 1 5的增大系数仍不能避免结构在罕遇地震作 用下发生塑性变形集中的层破坏模式 。 4 )由现场倒塌试验过程可知 ,结构布置完全 对称的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双 向强震作用 下表现 出有 明显的扭转振动现象。 参考文献 : 1 胡聿贤 地震工程学 北京:地震出版社,2 0 0 6 2 邱法维 ,钱稼茹 ,陈志鹏 结构抗震实验方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 2 0 0 0 3 唐曹明,徐培福 ,徐 自国,等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层刚度比限制 方法研究 J 土木工程学报,2 0 0 9 , 1 2 : 1 2 8 1 3 4 4 吕西林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理论与应用 北京科学出版社, 2 0 0 7 m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建筑论文/制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