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6年福建省莆田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10分)古诗文背诵。
名句默写。(选填10处即可)
(1)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2)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3)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4)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5)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6)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7) ,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8)《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 。”
(9)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 , ?”
(10)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正如《论语》中所言:“:“ , 。”
2.(8分)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南日岛,古名南匿山,历来为莆田□福清两地的海上门户。山上奇石层层叠叠,置身山之巅,岛上风光尽收眼底。面海观潮,视线所及,银帆轻飘,白鸥竞翔,海天犹如一幅壮阔无比的油画。登高远望,你会滤尽尘嚣和烦恼,líng tīng( )到发自生命之源的呼唤。此情此景,只有 (亲自到了那个地方)才能有深切的感受。
(1)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líng tīng
(2)根据释义写出成语。
亲自到了那个地方:
(3)方框内应填上的标点符号是 。
(4)请你参照示例,仿写句子。要求表意完整,内容不做限制。
示例:银帆轻飘,白鸥竞翔,海天犹如一幅壮阔无比的油画。
二、阅读(54分)
3.(17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
【注释】①支:通“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④乞:乞求,请求。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劳其筋骨
③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④非徒愈病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①甲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 ”,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使“ ”。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
4.(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为什么喜欢猴
王逸之
猴年以来,有关猴的新闻层出不穷,让我们看到了猴的高人气。早在去年暑期,动画片《大圣归来》就打破了国产动画电影的新纪录;新发行的第四轮猴年邮票,大版的价格从38.4元暴涨到了1100元,升值近28倍;春晚的年吉祥物图案,引发全民讨论的热潮;猴年甚至刺激了人们的生育愿望,有媒体预计2016年“猴宝宝”将扎堆出生。
为什么我们喜爱猴呢?论造型可爱,羊和兔也不差;论机灵乖巧,鼠和狗也够格;论神通广大,更比不上呼风唤雨的龙。有意思的是,我们喜爱猴,却没有制造什么有关它的褒义成语。“沐猴而冠”“心猿意马”都不是什么好。然而,相比较“蛇蝎心肠”“过街老鼠”,猴的形象并不差。这么一个既不太好也不太坏的形象,凭什么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细想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猴像人,有“人性”,我们在猴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就像《庄子•齐物论》中所言,狙公喂猴,“朝三暮四”则猴怒,“朝四暮三”则猴喜,所得不多不少,却引发了喜怒变幻,说的不正是芸芸众生的模样?退一步,就是“食色,性也”的动物;进一步,也可以是脱胎换骨的人。
再以猴形象的集大成者《西游记》为例,孙悟空调皮、古怪、爱捉弄人、向往自由、蔑视规矩,这些特征,使他谈不上完美,却很接近一个真实复杂、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而悟空后来皈依佛门,追随玄奘普度众生的理想,历经磨难,成为盖世英雄,这恰恰也像是人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的艰苦跋涉。有不足也有追求,既滑稽又伟大,悟空是这样,人不是也很类似?
再看《西游记》的其他形象,比如玄奘正经得不近情,八戒懒惰得让人厌烦,沙僧木讷得呆头呆脑,唯独孙悟空却正直中不乏灵气,聪慧里透着狡猾,而且绝不言败、一往无前,这种复杂而饱满的个性,使它成为了几百年来最脍炙人口的动物形象了。
想想我们的图书、电影、游戏、动画片,有多少是关于猴的,尤其是孙悟空,衍生出了多少丰富的解读与阐释。猴的形象具有广阔的延展性,可以寄托丰富无限的诠释意义。十二生肖里,怕是没有哪一个形象的文化衍生创作可以和猴相比了。想想那么多被我们所铭记的文化形象,恰恰不在于完美,而在于真实丰富。
作为生肖形象的猴,在个性中包含了丰富的多面性,也具备向善、升华的可塑性。由此而创作出的艺术形象,老百姓往往喜闻乐见。譬如古代画像中以猴子骑在马上寓意“马上封侯”,民间传说中也有“水中捞月”的猴子,以及当代韩美林画的“水墨猴”等。唯有在与人的相似中显出其可爱,才会让读者、观众与之心生亲近,产生共鸣。
(选自2016年3月19日《光明日报》,略删改)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第四轮猴年邮票价格暴涨,让人们看到了猴的高人气。
B.孙悟空形象虽不完美,却成为了几百年来最脍炙人口的动物形象。
C.人们喜爱猴,因此也制造了许多有关它的褒义成语。
D.十二生肖里,猴形象的文化衍生创作最丰富。
(2)我们为什么喜欢猴?请根据文意回答。
5.(2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给燕子留个门
干亚群
当河里最后一块冰被我们捣碎后,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从村东一直响到村西。也就这么几天里,村里又多了一份热闹,门前的枣树上开始有叽叽喳喳的声音。老人便把门开得大大的。我们感到不解。老人说,燕子回来了,它们要筑巢,如果关着门,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
敞开的门,有春风灌进来。春风仿佛在铺一条无形的路,是空中温暖的路。燕子顺着赶过来。春风把沿途的树都弄绿了。于是,有一天,我们听见燕子的叫声,看见燕子的身影﹣﹣像黑色的闪电。
老屋横梁上的那只燕子窝,跟我们玩的那种烂泥炮形状差不多,上宽下窄,不过看起来有点疙里疙瘩。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年筑的,每年的春天总能看到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然后孵出一窝小燕子。去年的燕子窝在守候今年的燕子。
村里的房屋多是平房,有些还是茅草房。燕子似乎并不嫌弃,只要人们开着门,有一处可容它们筑巢的地方,它们就会把巢安在那儿。老人们说,家有燕子窝,那是一家人的福气,说明这家风水好。所以家里有老人的,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喃呢的声音。我们那儿并不重视喜鹊,而把燕子看成喜鹊的化身。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身体不适,他们就把能不能熬过冬天作为给自己的一个命数。二月初燕子准时飞回来,那些躺了一冬的老人不管可不可以下床,都要起来在门口坐一坐,听听燕子的喃呢,看看燕子忙碌地衔草加固巢,心里觉得有一种踏实。
我们不知道鸳鸯是怎么一回事,却知道家里的燕子是双飞双宿的。大清早,等门一开燕子马上飞去了,当它回来的时候嘴里肯定衔着草什么的,有时独自回来,有时两只一块儿。你一口草我一口泥,共筑着它们的窝。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村里小夫妻哪天吵架了,做妻子的就会责备自己的男人,怎么连燕子都不如,它们还懂得温情。刚才还气呼呼的男人,此时默不作声,一个人提了只筐出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筐里准有妻子爱吃的水果。
燕子等窝筑好后开始产卵,大约一个月后窝里便会伸出几张黄黄的小嘴。此时是燕子最最忙碌的时候,两只燕子飞进飞出,喂养着它们的小宝宝。老人说,燕子一顿烟的工夫要飞出三次,一天下来将近要飞一百多次,直到小燕子能独立觅食为止。而小燕子长大的那阵子,家里是颇为热闹的。一会儿叽叽喳喳,一会儿唧唧啾啾,尤其当燕子爸爸与燕子妈妈从外面觅食回来的时候,横梁上是一片喧闹。只只张大着黄口,争先恐后地要食吃。等老燕子飞走了,它们才个个缩回窝里安静下来。再过一段时间,小燕子开始学飞,扑棱棱地从窝里飞到窝外,再由屋檐下飞到树枝上,这样一路地飞远。如果还不到迁徙的时候,小燕子们绝不会飞走,到了晚上还是会飞到自己的窝里。
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就像大人牵挂会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
村里开始有人建房,原来居住的老房子得拆掉。上了年纪的人遵循一个原则,五黄六月是不可以动土木的。所以村里很多人建房子多选择在秋天,这时候燕子已准备南飞了。那些拆了老房子的人家,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希望明年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个标记。然而,那些建了新房子的人家第二年再也不会有燕子进出。整天锁着的大门和平整的天花板,让燕子越飞越远了。
当村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以至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却模糊了。村民习惯了关门。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给燕子留个门》,略有删改)
(1)村里人的哪些行为表现了对燕子的重视和喜爱?请简要概述。
(2)请结合语境,分析“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中“仪式”一词的妙处。
(3)“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请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
(5)“村民习惯了关门”,你赞同村民的这种做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6.(4分)名著阅读。
填空题。
(1)“蜗牛认为,一生中最光荣的事儿就是被煮成黑颜色,放在银色的盘子里,让他们边吃边说一声:‘味道好极啦!’”
这段文字出自《安徒生童话》中的《 》.(篇名)
(2)“吴用道:‘命中有四句卦歌,小生说与员外,写于壁上;日后应验,方知小生灵处。’”
这段文字中被吴用施计骗倒的“员外”是 。(人名)
(3)“她的脸是离他那么近,她的衣裳是那么干净光滑,她的唇是那么红,都使他觉得一种新的刺激。她还是那么老丑,可是比往常添加了一些活力。”
这段文字中让祥子觉得与平时不大相同的“她”是 。(人名)
(4)最后,他又把头放在地上,靠近我的脚边,然后又像上次那样,把的另一只脚放在他的头上。这样做之后,又向我做出各种姿势,表示顺从降服,愿终身做我的奴隶,为我效劳。”
这段文字中愿意成为“我”的奴隶的“他”是 。(人名)
7.(3分)在比丘国,唐僧师徒四人与三位国师斗法,分别比试了祈雨、坐禅、隔板猜物等,最后悟空施计让三位国师现了原形。 (判断对错)
8.“在我们到首都拉格多去的途中,国王时常下令要本岛停留在某些城市、村镇的上空,以便接受下方臣民的请愿书。”这句话描述的大人国国王巡视国土的情景。 (判断对错)
9.在罗切斯特和简•爱第一次举行婚礼时,有人出来指证,罗切斯特在府内还藏着一个疯妻,婚礼因此中断。 。(判断对错)
三、综合性学习(8分)
10.(8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近年来旅游市场快速发展,旅游业的战略地位逐渐提高,“大众旅游”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学校决定开展“走出书斋•畅游天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班级举行“大众旅游”主题班会,为做好发言,某同学搜集了以下三则材料,请你仔细阅读并进行研究,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结论。
材料一
2000﹣2015年我国国内游人数变化情况
材料二
过去大部分旅游都属于景色观光式,以旅行社组织为主,少有文化型、体验型旅游。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青少年游学、文化旅游、生态养生旅游、乡村海岛游等新兴旅游方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材料三
每逢旅游旺季,热门景点人多拥挤,游客乱扔垃圾,随手涂鸦的现象时有发生;从青岛“天价虾”到哈尔滨“天价鱼”,众多旅游地商户都将游客当作了“待宰肥羊”;不合理低价团、强迫和诱导购物等消费陷阱屡禁不止。
结论:
(2)班级开展“学生旅游利弊谈”的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利大于弊”,反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弊大于利”,你支持哪方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字数60字左右)
四、作文(70分)
11.(70分)作文
那雾,不知从何处而至,愈来愈浓,以至你看不清咫尺之遥的事物。
不知何时,那缕清风,那片阳光,驱散了混沌,明媚了眼前的世界。
雾,它可以困扰你的视线,却不能束缚你的行动,更无法裹你的神往。
请你以“穿过迷雾”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文体符合要求;
(2)字数不少于600字;
(3)不得抄袭或套作;
(4)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16年福建省莆田市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10分)古诗文背诵。
名句默写。(选填10处即可)
(1)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2)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3)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4)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5)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6)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7) 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8)《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将军百战死 , 壮士十年归 。”
(9)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 持节云中 , 何日遣冯唐 ?”
(10)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正如《论语》中所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考点】EF:名篇名句默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诗文背诵,根据平时积累的诗文作答即可,但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答案:
(1)心远地自偏
(2)隔江犹唱后庭花(重点词:隔)
(3)却话巴山夜雨时
(4)甲光向日金鳞开(重点词:鳞)
(5)晴川历历汉阳树(重点词:历)
(6)不畏浮云遮望眼(重点词:遮)
(7)一鼓作气
(8)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重点词:遣)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学生答题时要正确理解句意,边诵边写,规范书写,认真检查,力求不出错别字。
2.(8分)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南日岛,古名南匿山,历来为莆田□福清两地的海上门户。山上奇石层层叠叠,置身山之巅,岛上风光尽收眼底。面海观潮,视线所及,银帆轻飘,白鸥竞翔,海天犹如一幅壮阔无比的油画。登高远望,你会滤尽尘嚣和烦恼,líng tīng( )到发自生命之源的呼唤。此情此景,只有 (亲自到了那个地方)才能有深切的感受。
(1)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líng tīng 聆听
(2)根据释义写出成语。
亲自到了那个地方: 身临其境
(3)方框内应填上的标点符号是 顿号 。
(4)请你参照示例,仿写句子。要求表意完整,内容不做限制。
示例:银帆轻飘,白鸥竞翔,海天犹如一幅壮阔无比的油画。
【考点】16:根据拼音写字词;22:字词的含义;77:仿写语句.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该题考查的面较广,有字形、词义、标点和仿写,要求学生要全面的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解答】答案:
(1)聆听(注意“聆”易写成别字“灵”)
(2)身临其境
(3)顿号
(4)长发飘扬,纱裙飞旋,舞者好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此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
【点评】解答此题,考生在重视句式相同的同时,尤其注意仿写句的语意,要与整句风格相融合,不能太生硬。
二、阅读(54分)
3.(17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
【注释】①支:通“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④乞:乞求,请求。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②劳其筋骨 使…劳累
③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通晓
④非徒愈病 只,仅仅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①甲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使“ 使良医不得尽其术 ”。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
【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现在天下的存在的问题。我请求把它比作疾病:定时调养身体使之舒适,本不会得病了;疾病在皮肤时,医生能把它治好,病去并且身体安康。以上两种情况都达不到了,疾病已在身体内,如果得到良医的医治,可以快速的痊愈。天下存在的弊端,形势已经像这样了,在可以医治的时候,皇上有选拔任用了良医,倘若对他们深信不疑,听从他们的安排,不仅仅治愈了疾病,还会让百姓延年益寿。如果这个时候,假使良医不能用尽他高明的医术,那么天下的弊端会越积越深。希望皇上选拔任用有才能的人,收集大家的治国良策,不害怕改革,来成就治国的丰功伟业,那就是全天下最大的幸运了。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举:起,被任用;
②使他筋骨劳累。劳:使…劳累;
③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喻:通晓;
④不仅仅治愈了疾病。徒:只,仅仅。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重点词语有:“故”,所以、;“是”,这。句意为: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给这个人。
②句重点词语有::“困”,忧困;“于”,介词,在;“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句意为: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使良医不得尽其术。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概括。
甲文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观点:选拔人才,收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或“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
答案:
(1)起,被任用;使…劳累;通晓;只,仅仅。
(2)①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给这个人。
②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
(3)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使良医不得尽其术。
(4)甲文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观点:选拔人才,收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或“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
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看法的相同之处:要注重选拔人才,会任用人才。
【点评】文言实词“恒”的用法:
①<形>永久不变;固定。《齐桓晋文之事》:“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②<副>经常;常常;总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恒过,然后能改。”《聊斋志异•山市》:“数年恒不一见。”
③<形>平常;一般。《童区寄传》:“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4.(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为什么喜欢猴
王逸之
猴年以来,有关猴的新闻层出不穷,让我们看到了猴的高人气。早在去年暑期,动画片《大圣归来》就打破了国产动画电影的新纪录;新发行的第四轮猴年邮票,大版的价格从38.4元暴涨到了1100元,升值近28倍;春晚的年吉祥物图案,引发全民讨论的热潮;猴年甚至刺激了人们的生育愿望,有媒体预计2016年“猴宝宝”将扎堆出生。
为什么我们喜爱猴呢?论造型可爱,羊和兔也不差;论机灵乖巧,鼠和狗也够格;论神通广大,更比不上呼风唤雨的龙。有意思的是,我们喜爱猴,却没有制造什么有关它的褒义成语。“沐猴而冠”“心猿意马”都不是什么好。然而,相比较“蛇蝎心肠”“过街老鼠”,猴的形象并不差。这么一个既不太好也不太坏的形象,凭什么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细想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猴像人,有“人性”,我们在猴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就像《庄子•齐物论》中所言,狙公喂猴,“朝三暮四”则猴怒,“朝四暮三”则猴喜,所得不多不少,却引发了喜怒变幻,说的不正是芸芸众生的模样?退一步,就是“食色,性也”的动物;进一步,也可以是脱胎换骨的人。
再以猴形象的集大成者《西游记》为例,孙悟空调皮、古怪、爱捉弄人、向往自由、蔑视规矩,这些特征,使他谈不上完美,却很接近一个真实复杂、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而悟空后来皈依佛门,追随玄奘普度众生的理想,历经磨难,成为盖世英雄,这恰恰也像是人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的艰苦跋涉。有不足也有追求,既滑稽又伟大,悟空是这样,人不是也很类似?
再看《西游记》的其他形象,比如玄奘正经得不近情,八戒懒惰得让人厌烦,沙僧木讷得呆头呆脑,唯独孙悟空却正直中不乏灵气,聪慧里透着狡猾,而且绝不言败、一往无前,这种复杂而饱满的个性,使它成为了几百年来最脍炙人口的动物形象了。
想想我们的图书、电影、游戏、动画片,有多少是关于猴的,尤其是孙悟空,衍生出了多少丰富的解读与阐释。猴的形象具有广阔的延展性,可以寄托丰富无限的诠释意义。十二生肖里,怕是没有哪一个形象的文化衍生创作可以和猴相比了。想想那么多被我们所铭记的文化形象,恰恰不在于完美,而在于真实丰富。
作为生肖形象的猴,在个性中包含了丰富的多面性,也具备向善、升华的可塑性。由此而创作出的艺术形象,老百姓往往喜闻乐见。譬如古代画像中以猴子骑在马上寓意“马上封侯”,民间传说中也有“水中捞月”的猴子,以及当代韩美林画的“水墨猴”等。唯有在与人的相似中显出其可爱,才会让读者、观众与之心生亲近,产生共鸣。
(选自2016年3月19日《光明日报》,略删改)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C
A.第四轮猴年邮票价格暴涨,让人们看到了猴的高人气。
B.孙悟空形象虽不完美,却成为了几百年来最脍炙人口的动物形象。
C.人们喜爱猴,因此也制造了许多有关它的褒义成语。
D.十二生肖里,猴形象的文化衍生创作最丰富。
(2)我们为什么喜欢猴?请根据文意回答。
【考点】A7:说明文阅读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这篇文章首先由猴年关于猴的新闻引出说明内容,接着比较了各种动物造型,然后具体介绍了猴子为什么得到人们的喜爱,使读者对人们喜爱猴的原因有了以个深刻的了解。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选项说的与原文第二段“我们喜爱猴,却没有制造什么有关它的褒义成语”不相符,所以是错误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和提取,根据第二段结尾“这么一个既不太好也不太坏的形象,凭什么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可知答案要去下文寻找,根据第三段“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猴像人,有“人性”,我们在猴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第五段“猴的形象具有广阔的延展性,可以寄托丰富无限的诠释意义”,第六段“作为生肖形象的猴,在个性中包含了丰富的多面性,也具备向善、升华的可塑性”,用原文即可回答。
答案:
(1)C
(2)①猴像人,有“人性”,我们在猴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②猴的形象具有广阔的延展性,可以寄托丰富无限的诠释意义。
③作为生肖形象的猴,在个性中包含了丰富的多面性,也具备向善、升华的可塑性。
【点评】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5.(2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给燕子留个门
干亚群
当河里最后一块冰被我们捣碎后,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从村东一直响到村西。也就这么几天里,村里又多了一份热闹,门前的枣树上开始有叽叽喳喳的声音。老人便把门开得大大的。我们感到不解。老人说,燕子回来了,它们要筑巢,如果关着门,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
敞开的门,有春风灌进来。春风仿佛在铺一条无形的路,是空中温暖的路。燕子顺着赶过来。春风把沿途的树都弄绿了。于是,有一天,我们听见燕子的叫声,看见燕子的身影﹣﹣像黑色的闪电。
老屋横梁上的那只燕子窝,跟我们玩的那种烂泥炮形状差不多,上宽下窄,不过看起来有点疙里疙瘩。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年筑的,每年的春天总能看到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然后孵出一窝小燕子。去年的燕子窝在守候今年的燕子。
村里的房屋多是平房,有些还是茅草房。燕子似乎并不嫌弃,只要人们开着门,有一处可容它们筑巢的地方,它们就会把巢安在那儿。老人们说,家有燕子窝,那是一家人的福气,说明这家风水好。所以家里有老人的,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喃呢的声音。我们那儿并不重视喜鹊,而把燕子看成喜鹊的化身。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身体不适,他们就把能不能熬过冬天作为给自己的一个命数。二月初燕子准时飞回来,那些躺了一冬的老人不管可不可以下床,都要起来在门口坐一坐,听听燕子的喃呢,看看燕子忙碌地衔草加固巢,心里觉得有一种踏实。
我们不知道鸳鸯是怎么一回事,却知道家里的燕子是双飞双宿的。大清早,等门一开燕子马上飞去了,当它回来的时候嘴里肯定衔着草什么的,有时独自回来,有时两只一块儿。你一口草我一口泥,共筑着它们的窝。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村里小夫妻哪天吵架了,做妻子的就会责备自己的男人,怎么连燕子都不如,它们还懂得温情。刚才还气呼呼的男人,此时默不作声,一个人提了只筐出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筐里准有妻子爱吃的水果。
燕子等窝筑好后开始产卵,大约一个月后窝里便会伸出几张黄黄的小嘴。此时是燕子最最忙碌的时候,两只燕子飞进飞出,喂养着它们的小宝宝。老人说,燕子一顿烟的工夫要飞出三次,一天下来将近要飞一百多次,直到小燕子能独立觅食为止。而小燕子长大的那阵子,家里是颇为热闹的。一会儿叽叽喳喳,一会儿唧唧啾啾,尤其当燕子爸爸与燕子妈妈从外面觅食回来的时候,横梁上是一片喧闹。只只张大着黄口,争先恐后地要食吃。等老燕子飞走了,它们才个个缩回窝里安静下来。再过一段时间,小燕子开始学飞,扑棱棱地从窝里飞到窝外,再由屋檐下飞到树枝上,这样一路地飞远。如果还不到迁徙的时候,小燕子们绝不会飞走,到了晚上还是会飞到自己的窝里。
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就像大人牵挂会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
村里开始有人建房,原来居住的老房子得拆掉。上了年纪的人遵循一个原则,五黄六月是不可以动土木的。所以村里很多人建房子多选择在秋天,这时候燕子已准备南飞了。那些拆了老房子的人家,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希望明年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个标记。然而,那些建了新房子的人家第二年再也不会有燕子进出。整天锁着的大门和平整的天花板,让燕子越飞越远了。
当村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以至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却模糊了。村民习惯了关门。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给燕子留个门》,略有删改)
(1)村里人的哪些行为表现了对燕子的重视和喜爱?请简要概述。
(2)请结合语境,分析“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中“仪式”一词的妙处。
(3)“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请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
(5)“村民习惯了关门”,你赞同村民的这种做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考点】9D:散文阅读综合.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文通过乡村里的关于燕子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追忆和对过去乡村生活的不舍。
【解答】(1)此题考察了关键情节的概括。
回答此题时应注意从原文的开头到结尾一点点来概括,不要漏掉一点。
文章第一自然段可概括出:春天,开门欢迎燕子归来。
文章第四自然段可概括出:村里的老人看燕子,听燕子的呢喃。
文章第七自然段可概括出:晚上给燕子留着门。
文章第八自然段可概括出: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放在树杈上。
(2)此题考察了词语的赏析。
回答此题时,先要说出词语的原义(“仪式”一词用在比较神圣的典礼上,在文中大词小用),再说出该词语用在句子的浅层意思(写出晚上做最后一件事的庄重和认真),最后答出该词语用在句子的深层意思(体现了燕子在“我们”心中的位置)。
(3)此题考察了对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
能从“燕子离去”和“人与燕子共处的场景成为回忆”两个点上进行回答即可,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此题考察了句子的赏析。
句子的赏析的一般答题格式为:此句运用了xx修辞或者细节描写(通过对燕子的神态、声音、动作等细节的描写),再写出该句子的浅层意思(写出了燕子双飞双宿的生活习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燕子间的温情),最后写出深层意思(表达了“我”对燕子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与下评议写人类夫妻相处的情景相映衬)。
(5)此题考察了对文章主旨的主观评析。
回答该题先要表明态度:赞同或者不赞同,再说明理由。
要从人类和鸟类的关系回答,也可与人类的发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回答。
答案:
(1)①春天,开门欢迎燕子归来。②村里的老人看燕子,听燕子的呢喃。③晚上给燕子留着门。④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放在树杈上。
(2)“仪式”一词用在比较神圣的典礼上,在文中大词小用,写出晚上做最后一件事的庄重和认真,体现了燕子在“我们”心中的位置(体现“我们”对燕子的喜爱)。
(意思对即可)
(3)岁月流走,当村里迎来一座座新楼后,燕子却在慢慢离去,人和燕子和谐共处,如一家人一般生活的热闹场景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每点2分)
(4)通过对燕子的神态、声音、动作等细节的描写,写出了燕子双飞双宿的生活习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燕子间的温情,也表达了“我”对燕子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与下评议写人类夫妻相处的情景相映衬。(意思对即可)
(5)示例﹣:不赞同。门犹如一道屏障,隔离了人和燕子,门又像一把锁,封闭了人心的善与爱,村民的这种习惯,是对燕子的拒绝,是人性的自私,在村民一次次的关门中,人类和鸟儿和谐共处的画面在一点点消逝,人类善良友爱的心灵也在慢慢硬化。
示例二:不赞同。燕子到来,带来了热闹,带来了福气,关门,拒绝了燕子,疏远了燕子,村子变得寂寞,人心也变得空虚,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走向僵化。
示例三:赞同。关门并没有完全剥夺动物的生存空间,人们建房改善自身生存条件是合情合理
【点评】此题考察了关键情节的概括、词语的赏析、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句子的赏析、对文章主旨的主观评析。
6.(4分)名著阅读。
填空题。
(1)“蜗牛认为,一生中最光荣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