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录第一章 总论11.1 项目概况11.1.1 项目名称11.1.2 项目建设地点11.1.3 项目承建单位11.1.4 项目建设周期11.1.5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11.1.6 项目建设目标与内容2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21.3 项目建成后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21.4 结论与建议31.4.1 结论31.4.2 建议4第二章 现状与建设必要性分析52.1 现状分析52.1.1 国家政策背景52.1.2 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展状况62.1.3 *市应急避难场所发展状况72.2 建设必要性分析8第三章 项目的建设条件103.1 项目建设经济条件103.2 项目建设自然条件113.3 项
2、目建设选址及施工条件12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144.1 项目建设依据144.2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原则和要求154.3 项目建设目标174.4 方案介绍184.5 方案比选214.6 方案可行性分析21第五章 环境保护和节能245.1 环境保护依据245.2 项目建设场地周边环境状况245.3 项目建设环保和卫生防护措施255.4 项目建设标准285.5 节能建设标准29第六章 项目组织管理306.1 项目组织管理306.2 项目招标投标31第七章 项目实施进度327.1 建设工期327.2 施工进度32第八章 项目建设投资估算338.1 投资估算依据338.2 投资估算说明338.3投资构成及
3、估算参数348.4避难场所设施建设投资估算清单358.5项目建设资金筹措36第九章 项目建成与运行管理379.1 管理机制379.2 疏散工作管理办法399.3 管理机构及管理人员409.4 项目建成后的运行费用及运行资金来源40第十章 国民经济评价4110.1 国民经济评价计算参数4110.1.1社会折现率4110.1.2影子价格4110.1.3物价上涨系数4110.1.4残值计算4210.2 国民经济费用和效益范围4210.3 国民经济评价费用4210.3.1投资调整4210.3.2养护费用4310.3.3工程残值4310.4 国民经济效益计算4310.5 经济评价结果4310.5.1经济
4、净现值(ENPV)4310.5.2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4410.6 社会效益45第十一章 可行性分析4611.1 技术可行性分析4611.2 工程可行性分析46第十二章 研究结论与实施建议4712.1 研究结论4712.2 实施建议47附图1 方案A平面布置图附图2 方案B平面布置图48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 *市河滨公园应急避难场所1.1.2 项目建设地点 *市河滨公园(市区经二路西段)1.1.3 项目承建单位 *市地震局1.1.4 项目建设周期 本项目建设周期为1年,主要内容如下:(1)第一年度(2009年) 论证、立项。主要内容:项目建议、可行性论证、初步
5、设计、施工设计、勘选调研、基建前期工作等。(2)第二年度(2010年) 工程招议标、设备采购、施工建设和验收。主要内容:实地考察,设备、施工招议标,设施施工建设,设备安装、系统调试、试运行、考核运行、技术验收、提交验收的各项技术报告、总验收、投入运行。1.1.5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总投资:该项目投资资金150万元。资金来源: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基金。1.1.6 项目建设目标与内容本项目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的意见(陕政发200850号)和*市防震减灾规划(宝震发200829号)的要求和号召,按照国家三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GB21734-2008)和规定,*市河
6、滨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是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紧急情况下,将为2万市民提供应急避险的场所。在该应急避难场所内应选定篷宿区和应急通道;设置应急标志、应急消防设施、应急供电设施和广播设施;建立应急指挥点、医疗救护站、应急物资储备设施等。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9年5月1日实施);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3、国务院汶川灾后恢复重建条例;4、*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的意见(陕政发200850号);5、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场址及配套设施(GB 217342008);6、应急避难场所标志(DB61/T 4632009);7、*市防震减灾规划
7、(宝震发200829号);8、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9、国家关于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有关规定。1.3 项目建成后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 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火灾、爆炸、洪水、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为此,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提高城市防灾能力,应对突发性重大灾害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的关键途径。 该项目建成后,将为2万*市民提供应急避险的场所,在突发灾害事件发生后,受灾群众能够在最短时间疏散到应急避难场所,并得到最有效的救助,从
8、而减轻突发公共灾害事件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1.4 结论与建议1.4.1 结论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十一五”期间*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省防灾减灾“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是实现*省2020年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战略,保证*市的率先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防灾减灾作的需要,使*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稳步推进,同时也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具体体现。研究论证认为,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进步提高*市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工作水平;满足*省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
9、应急预案的要求;为实现“十一五”防灾减灾规划阶段性目标,积累建设经验和保障措施。本项目的建设,依据充分,目标明确,方案合理,技术标准适用,项目实施后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所以,本项目的建设具有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1.4.2 建议 本项目建设涉及地震、建设、规划、民政、教育等相关部门,各部门要统一协调,积极配合做好项目的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等工作,保障项目按时按期完成,提高政府突发性灾害处置能力和紧急救援水平,让广大社会公众尽早受益。第二章 现状与建设必要性分析2.1 现状分析2.1.1 国家政策背景 在21世纪的今天,除自然灾害外,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事件、战争等人为灾害也在不断地威胁着人类
10、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灾害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而我国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正是基于先进的应急管理理念和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安全的城市基础环境,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应运而生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它符合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能够增强城市应对灾害事件的能力,彰显政府高效处置灾害事件的能力,是一项利民、便民、服务于民的一件事情。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要求“在省会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将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避震公园等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拓展城市广场、绿地
11、、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设置必要避险救生设施”。中国地震局已经按照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要求编制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划,统一全国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标识,制定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推进应急避难场所系列国家标准制定等。从应急避难指挥机构、民众疏散路线、进入避难场所的位置、通知发放、疏散引导、安置的工作程序和有关保障等方面开展应急避难(疏散)行动预案的编制工作,确保安全、有序地组织市民避难能够在灾后第一时间进入预定位置。 据有关部门统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6%,如果再考虑间接损失,我们不得不承认,灾害已成为阻止我们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持续
12、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一个多灾害的国家里,减轻灾害,实质上就是一种发展。一旦灾害发生,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更有利于发展。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正体现了我国各级政府城市应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危机管理意识和灾害防范意识,提高城市的“护巢”能力,为每一个市民遮风挡雨,而不是让公众一次次付出生命的代价和财产的重大损失。2.1.2 我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展状况继2003年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以来,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陆续开展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浙江、福建、山西、山东、*、新疆、内蒙古、辽宁等省(市、区)建设完成或正在建设
13、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有300多个。北京市在城八区建设了28处避难场所,天津市推出了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地方标准,市政府还将全市28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列入市民手册,上海市在大连路绿地公园建造了首个地震应急避难所,区县和街道的避难所建设纳入了规划。重庆市针对主城区高楼林立、空间狭小的特点将在车站、机场、码头等公众场所建立隔离安全带和应急避难所,按照社区划分不同的疏散群体,将大型体育场、学校操场、城市绿地、城市公园作为临时避难所。西安市在长延堡、明德门社区两处建立了5处紧急避难所,设立了应急避难标志牌和应急避难通道,并编制了应急疏散应急预案和疏散路线平面图。青岛市李沧文化公园和八大峡广场在有效利用现有城市
14、公园和广场资源的基础上增强公园和广场的实用功能,完成了两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太原市在迎泽公园建成全市首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示范点,可容纳3万人应急避难。杭州市首个应急避难所在拱墅区杭州汽车城正式落户,避难所规划建设9.47万平方米,可容纳1.1万人。济南市建设了泉城广场。泉州市建设了刺桐公园、芳草园、东湖公园等多个应急避难场所。 “十一五”期间及更长一段时间,将积极推进各地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工作,首先是在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多类型、广覆盖,安全性好、实用性强的应急避难场所网络,使我国大城市应对灾害事件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其次是在中等城市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覆盖的
15、县城进行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逐步构建我国完善的应急避难所体系,使灾后灾民能够快速得到妥善安置和生活保障。2.1.3 *市应急避难场所发展状况 我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较为落后,据调查,我市目前尚未有大的避难场所。所以,我市的避难才场所发展滞后,发展任务艰巨,尚不能应对大型灾害事故。*省*市渭河公园应急避难场所项目是省、市防震减灾“十一五”重点项目。2008年10月完成了实施方案,并通过*省政府应急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建设厅、省地震局专家评审。目前,该项目基础建设已全面启动,已建成公厕一座,东、西区2座应急蓄水池正在加紧施工,应急照明设备、应急广播系统设备、急发电设备等已完成招标工作。按照
16、计划,渭河公园应急避难场所项目将於年内完工,并投入使用。据了解,除此外,目前我市尚无一处较大应急避难场所,无法满足防震减灾的需要。2.2 建设必要性分析 随着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各级政府在各大中城市中分别建立了各种性质的广场、绿地、公园等用来满足群众的需求,但是这显然不够,还需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那就是设立应急避难场所。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十一五”城市整体规划建设中,分批分期,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省、地、县各有侧重,人口集中密集超过百万以上的城市更要先行,力争“十一五”期间各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满足市民避难需
17、求。 本项目的提出符合*省“十一五”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及2020年展望和*省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结合*市经济、社会条件和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展现状,本项目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978年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的洪水及2009年的汶川大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事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对地方的影响更为严重。而应急避难场所的修建,是政府管理中一个科学、透明的灾害处理方式和城市危机管理的意识。*市总人口已达376万,其中市区人口达65万,假如发生不可避免的灾害,假如灾难来临,比如地震或火灾等,那么,这些越来越多的“应急避难所”,就将成为一个能为受害群众提供生命线的避
18、难场所,成为呵护生命的公园。 实践证明,应急避难场所承担着防震减灾“三大体系”中的两项职能:灾害防御和应急救援(另一项为监测预报)。因此,编制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可以确保*的安全,提早做好防震应急准备,将地震发生时可能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间接地对于确保我市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正常进行也具有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根据*市经济、社会条件、人口结构和应急避难场所的发展现状,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第三章 项目的建设条件3.1 项目建设经济条件*市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创近十年来最高水平。完成财税总收入77亿元,增长15.6%,其中地方
19、财政收入23.9亿元,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89.7亿元,增长22.8%;12户大企业大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440亿元,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3%。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凤翔县跻身*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剔除物价因素,分别增长14.2和12.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5亿元,增长12.4%,被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城市和全国金融生态城市。本项目拟建在*市渭滨区,渭滨区位于*省西部,总面积923平方千米,总人口404729人。渭滨区交通便利发达,该地区是新欧亚大陆桥中段连接中原、沟通西南、西北的枢纽;310国道、川陕公路干
20、线四通八达;西宝高速公路直抵西安,在建中的宝天高速穿境而过。境内公路干线4条,98.2公里;专线4条,39.28公里;简易公路64条,299.5公里。渭滨区旅游资源丰富,是古时人文始祖炎帝的生息之地,自然风景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民俗风情浓郁。该地区素有炎帝故里、道教祖庭、青铜器之乡、石鼓之乡等美称。现有对外开放景区5个,为炎帝景陵区、鸡峰山景区、银铜峡景区、大散关景区和天台山景区。渭滨区内教育现有3所省级标准化高中、2所省级示范初中、4所省级示范小学、4所省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7所省级文明校园,2所省级法制校园,2个省委、省政府命名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区共有建成省级标准化中学4所
21、,省级示范中小学6所,艺术教育特色学校1所。渭滨区内公共卫生体系比较健全。全区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和社区服务中心)48个,其中医院28所,乡镇卫生院8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两所,卫生监督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两所,其他卫生机构1所。*市经济状况发展良好,并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良好的经济形势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财政保障,也为我市应急避难场所的顺利建设提供了较好的经济条件。3.2 项目建设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市位于*省关中西部,处于东经1061810803,北纬33353506之间,是*省第二大城市,辖3区9县和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6万,其中市区人口6
22、5万。*市区位优势明显。地处陕、甘、宁、川四省区结合部,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城市的中心位置,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汇,是我国境内欧亚大陆桥上的第三大十字枢纽。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使*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是西部大开发承东启西的重要支点,同时*市也是西北工业重镇。 *市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处于中国南北衔接、东西过渡的交汇地段,可分为南部的秦岭褶皱带、中部的渭河断陷带和北部的鄂尔多斯台向斜区3个地质构造单元。渭河断陷盆地地处鄂尔多斯台向斜西南缘和秦岭褶皱带之间,为第四纪沉积所覆盖,形成渭河平原及其两侧不对称的黄土台原。*市历史上曾发生过2次6级地震,抗震设防基本烈度为7度,是国家重点抗
23、震城市之一。 为了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科学合理地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灾民提供应急避险的生活空间,快速有序的疏散安置灾民。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已成为防震减灾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市大城市和“四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外来人口逐渐增多,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立应急避难场所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本项目设立在*市河滨公园(渭滨区)。*市河滨公园场地平坦地质结构稳定不会发生地质灾害。因此,在此地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比较适宜。2、水文水系渭滨区内所有河流属于渭河水系,发源于秦岭山区。有马尾河、清水河、东沙河、西沙河、茵香河、高家河、巨家河、瓦峪河、石坝河、清姜河、塔稍河、太寅河、甘峪河、固川河
24、、晁峪河、金陵河十六条渭河一级支流。本项目选址在安全范围内无河流分布,有较好的安全性。3、气候特征渭滨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季分明。无霜期年平均213天,光照时数全年为1925.2小时。年平均气温12.9。由于秦岭东西走向及高度的变化,区内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北部川道地区年平均气温13,南部山区,年平均气温5。从气象条件方面考虑,本项目选址具有合理性。3.3 项目建设选址及施工条件 根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场址及配套设施(GB 217342008)中的相关要求,借鉴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验,拟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选址以公园为主。 *市河滨公园,位于市区经二路西段,占地
25、14.6万平方米,是一个以人文景观为主的综合性公园。公园内炎帝祠院,殿宇高耸,遥对天台,占地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八百平方米。祠院皆秦汉风格,殿、亭、廊、桥、栏等均精作细雕而成,桥下清水漾,阶上攀龙舞,俨然王宫气魄。 公园东南方向是*市汽车站,附近有西关中学,陕建二公司子弟学校小学部,七建医院等事业单位,另有如家公寓位于公园东北方向,周围人口密度较大。铁路、公路绕园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便于灾后人群疏散,而且*市河滨公园场地平坦地质结构稳定不会发生地质灾害。河滨公园现有应急厕所5个(全部有排污管道),可以全部维修利用,节约投资。 因此,河滨公园具有良好的建设和施工条件。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4.
26、1 项目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9年5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九号);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172号1995年2月21日);地震预报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5号,1998年12月27日);国务院汶川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场址及配套设施(GB 217342008);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大纲;地震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省防震减灾条例;应急避难场所 标志(DB61/T 463-2009);*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陕政发 20053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
27、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的意见(陕政发200850号);*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试行办法宝政发200324号,*市防震减灾规划(宝震发200829号)。4.2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原则和要求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 217342008)中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出如下要求和规定:1、场址选择要求场址选择下列场所可作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公园(不包括动物园和公园的文物古迹保护区域)、绿地、广场、体育场及室内公共的场、所、馆。安全性要求应避开地震断裂带,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在然灾害易发生地段;应选择地势较为平坦、空阔且地势略高、易于排水、事宜搭建帐篷的地形;应选择有毒气体储放地、
28、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对人身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之外;应选择在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的垮塌范围距离之外;选择室内公共的场、馆、所作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或作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套设施用房的,应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并在地震发生后依GB18208.2-2001进行建筑物的安全鉴定,鉴定合格后方可启用。可通达性要求应急避难场所应有方向不同的两条以上与外界相通的疏散道路。面积要求场址有效面积大于2000,人均居住面积大于1.5。其他要求a、标志设置要求场所周边主干道、路口应设置指标标志;场所出入口应设置避难场所主标志;场所内主要通道路口应设置应急设置的指标标志;场所内各类配套
29、设施应设置明显的标志。b、抗震要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内的建(构)筑,以及利用周边建(构)筑作为配套设施用房的建筑,应达到GB18306-2001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c、应急帐篷区应进行分区,每个应急帐篷分区不应超过1000,每个应急帐篷区之间间距应有大于2m的人行道。d、无障碍要求各类设施应考虑无障碍要求,按照JGJ50-2001的规定设置。e、功能介绍要求入口处要设置标有文字说明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平面图和周边居民疏散路线图。 应急避难场所的一般建设原则为:(1)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行省、地、县级城市分级投资、建设管理维护的原则。各级政府是应急避难建设投资的主体,省、地、县级应急避难场所一般以
30、每人2平方米为标准规划设计,能容纳2万5万人以上避难,进行简单的生活。(2)应急避难场所依托公园、绿地、操场、广场、体育场、人防工程等已有的公共场所规划建设,结合综合规划,就近疏散,一场多用,平灾结合的原则。(3)各级地震、发改、人防、安监、水务、建设、规划、民政、财政、教育等部门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从建设安全理念出发,共同编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将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十一五”城市总体规划。(4)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必要的救助和生活设施,平时不影响其基本功能,突发性事件发生后,作为避难场所使用,做到平时和灾时相结合,综合利用。(5)应急避难场所要结合人口密度和空地分布情况,就近合理划定,并设置一定
31、宽度的疏散通道,使灾民能迅速到达避难场所。(6)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要因地制宜,规划时可根据场地面积、相应条件与设施功能将应急避难场所分成大型、中型、小型等。(7)应急避难场所要以县、区为单位、类型进行分类编号,制作应急避难场所用地现状分布图、规划分布图和应急避难场所代码表。(8)应急避难场所要符合卫生防疫要求,远离高大建筑、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核放射物、地下断层、地下网管、易发生洪水塌方的地方;选择地势较为平坦、易于搭建帐篷的场所。每个应急避难场所要有两条以上便于疏散的通道和出口,疏散半径以居民步行5分钟10分钟到达为宜。(9)应急避难场所内要设置应急避难场所标识及应急避难避险功能分布图,其周
32、边重要路口要设置明显标识牌,给灾民标明疏散方向、位置和应急设施。(10)大型永久性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应急避难场所指挥中心、物资储备用房。4.3 项目建设目标 本项目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的意见(陕政发200850号)和*市防震减灾规划(宝震发200829号)的要求和号召,按照国家三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GB21734-2008)和规定,*市河滨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是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紧急情况下,将为2万市民提供应急避险的场所。在该应急避难场所内应选定篷宿区和应急通道;设置应急标志、应急消防设施、应急供电设施和广播设施;建立应急指挥点、医疗救护站、应急物资储备设施等。
33、4.4 方案介绍本项目制定了两套可执行方案,即方案A和方案B,方案A为推荐方案,方案B为比较方案。由于本项目的建设性质是原址恢复重建,建设对象是应急避难场所,场址选在开阔平坦的河滨公园,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和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工程量和设施投入,节约资金。(1)方案A(推荐方案)介绍 应急帐篷区 本项目选定应急帐篷区7处,其中5处为河滨公园的广场活动区,1处为河滨公园的绿化草地,一处为河滨公园花圃区。应急厕所及相配应急化粪池本项目设应急厕所7个,河滨公园现有应急厕所5个(全部有排污管道),全部维修利用,故需新建2个应急厕所及相配应急化粪池。应急供水井及应急蓄水池本项目拟建应急
34、供水井2口,应急蓄水池2个。其中,公园花圃区新建深水井1口,井旁新建蓄水池1个;涵洞处新建深水井1口,井旁蓄水池新建1个。 应急消防点本项目设应急消防点8个,采用干粉灭火器,应急消防设备平时存放在应急指挥中心(说明:发生一般火灾时,用灭火器灭火;发生大火灾或特大火灾时,请市消防队用灭火车灭火)。应急照明设施及设备本项目在公园内(除炎帝园景区)的选定帐篷区和三角地带拟新增应急照明灯38处,其中30处采用太阳能照明灯,8处采用功率为1000w的月球灯;新设应急发电设备2台(三项柴油发电机,功率为50KW),存放在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照明设备平时存放在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医疗救护点本项目拟设应急医疗救护
35、点1处,设在炎帝祠回廊。应急通讯点本项目拟设应急通讯点1处,设在河滨公园管理处。应急指挥中心本项目拟设应急指挥中心1处,设在河滨公园管理处。应急物资供应点本项目拟设应急物资供应点4处,均设在公园边缘,交通便利之处。此外,河滨公园现有4处售货点(东门、广场、西区、三角地),在急难时也可作为应急物资供应点。 应急出入口和应急停车场 本项目应拟设应急出入口10处,均设在公园边缘,道路畅通之处。 本项目拟设应急停车场1处,设在河滨公园入口广场南端左侧、经二路北侧,交通十分便利。方案A的见附图1(2) 方案B(比较方案)介绍 应急帐篷区 本项目选定应急帐篷区7处,其中5处为河滨公园的广场活动区,1处为河
36、滨公园绿化草区,1处为河滨公园的花圃区。应急厕所及相配应急化粪池本项目设应急厕所7个,河利用滨公园现有应急厕所5个,新建2个应急厕所及相配应急化粪池。应急供水井及应急蓄水池本项目拟建应急供水井2口,应急蓄水池2个。其中,公园花圃区新建深水井1口,井旁新建蓄水池1个;涵洞处新建深水井1口,井旁蓄水池新建1个。 应急消防点本项目设应急消防点8个,采用干粉灭火器,应急消防设备平时存放在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照明设施及设备本项目在公园内(除炎帝园景区)的选定帐篷区和三角地带拟新增应急照明灯38处,其中30处采用太阳能照明灯,8处采用功率为1000w的月球灯;新设应急发电设备2台(三项柴油发电机,功率为50
37、KW),存放在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照明设备平时存放在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医疗救护点本项目拟设应急医疗救护点1处,设在炎帝祠回廊。应急通讯点本项目拟设应急通讯点1处,设在河滨公园管理处。应急指挥中心本项目拟设应急指挥中心1处,设在河滨公园管理处。应急物资供应点本项目拟设应急物资供应点4处,均设在公园边缘,交通便利之处。此外,河滨公园现有4处售货点(东门、广场、西区、三角地),在急难时也可作为应急物资供应点。 应急出入口和应急停车场 本项目应拟设应急出入口10处,均设在公园边缘,道路畅通之处。 本项目拟设应急停车场1处,设在河滨公园入口广场南端左侧、经二路北侧,交通十分便利。方案B见附图2。综上所述,
38、本项目的两个方案均有工程量较小,主要为应急水井及蓄水池和应急厕所及相配化粪池及本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设施及设备采购的特征。4.5 方案比选对通过方案A(推荐方案)和方案B(比较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可以得出本项目的可执行方案:帐篷区的选用是应急避难场所的重要内容,方案A的帐篷区未选用太极广场和蓬莱广场,方案B未选用三角地带广场。经实地调查,太极广场和蓬莱广场面积较小,广场中有大型绿化树木,树木间距较小;三角地带广场面积较大,广场中障碍物较少。比较而言,三角地带广场更适宜做帐篷区。所以,方案A的帐篷区选用优于方案B。方案A应急厕所设置较均匀,方案B应急厕所设置不均匀。通过比较,方案A 优于方案B,
39、本项目采用方案A。4.6 方案可行性分析 本项目选用方案A,对方案一进行可行性分析:场址合理性分析:本项目场址选在河滨公园,该公园面积较大、平地较多、四周交通便利、距高大建筑物较远。可见,项目选址符合要求。帐篷区选址合理性分析:本项目所选7处帐篷区均处于地势平坦、开阔的地区,距高大建筑物较远,篷区之间有宽敞的道路连接。其中有6处篷区利用公园已有的广场,可有效减少占用绿地面积,避免破坏公园植被。可见,本项目帐篷区选址合理。 应急厕所布置合理性分析:本项目设应急厕所7个及相配应急化粪池7个,河滨公园现有应急厕所5个(全部有排污管道),全部维修利用,故需新建2个应急厕所及相配应急化粪池。原有的5个应
40、急厕所均有排污管道,新建的2个应急厕所均配有化粪池,故应急厕所对环境影响较小。此外,应急厕所与帐篷区的距离适宜,布设合理可行。 应急供水井及应急蓄水池合理性分析:本项目拟建应急供水井2口,应急蓄水池2个。渭滨区内所有河流属于渭河水系,地下水源丰富,水质较好。本项目新建的供水井和蓄水池可有效地解决应急时的供水需求。应急照明设施及设备:河滨公园内已安装了完善的照明设施,本项目在原有基础上新增38处照明灯,每个帐篷区均设有2处新增照明灯,设有2台柴油发电机,可满足应急时的照明需求。应急医疗救护点合理性分析:本项目拟设的1处应急医疗救护点设在炎帝祠回廊处。根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场址及配套设施(GB 2
41、17342008)的规定和要求,应急场所选址在公园的不包括动物园和公园内的文物古迹保护区域,因此,本项目应急医疗救护点设在炎帝祠回廊处正处于炎帝词的文物古迹保护区内,设置不合理,建议设在公园入口广场的北端。应急通讯点合理性分析:本项目拟设应急通讯点1处,设在河滨公园管理处。该地建筑物较小,四周地形平坦,设置合理可行。但受建筑物影响,建议采取避雷措施,已有效保证应急时通讯设施的正常使用。应急指挥中心合理性分析:本项目拟设应急指挥中心1处,设在河滨公园管理处。由于本项目设置了10处入口,公园面积较大,建议在人流密集区增设应急指挥中心。 应急出入口及应急停车场合理性分析:本项目应拟设应急出入口10处
42、,均设在公园边缘,道路畅通之处,故应急出入口设置合理。本项目拟设应急停车场1处,设在河滨公园入口广场南端左侧、经二路北侧,交通十分便利,故应急停车场设置合理。第五章 环境保护和节能5.1 环境保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8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87)国环字0
43、02; *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布*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细则的通知(陕政发【1988】186号);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5.2 项目建设场地周边环境状况项目建设所在地为*市河滨公园,又名炎帝园,位于市区经二路西段,成立于1986年,占地203亩,约14.6万平方米,有多个入口,是一个以人文景观为主的综合性公园。河滨公园绿地面积大,道路平坦宽畅,照明等基础设施完善。1991年,为了进一步开发炎帝故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市政府投资七百余万元,在原河滨公园内易地重建炎帝祖祠。新建炎帝院,占地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八百平方米。公园东南方向是*市汽车站,附近
44、有西关中学,陕建二公司子弟学校小学部,七建医院等事业单位,另有如家公寓位于公园东北方向,周围人口密度较大。铁路、公路绕园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便于灾后人群疏散,而且*市河滨公园场地平坦地质结构稳定不会发生地质灾害。河滨公园现有应急厕所5个(全部有排污管道),可以全部维修利用,节约投资。5.3 项目建设环保和卫生防护措施(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及保护措施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需新建2个应急厕所及相配化粪池、新打两口深120m的水井和新建两个蓄水池。工程量虽小,但在施工过程中仍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项目开始建设后,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施工噪音、粉尘、废气、废热、废水、弃渣等可能对环境造成影
45、响。在施工过程中,主要是打井过程中抽排出的地下水及运输设备的车俩产生的尾气对在公园内活动的群众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打井时的施工噪声源主要是钻孔、破碎、震动等。这种连续性或突出性噪声对操作人员及公园游众有一定影响,应采取一定保护措施。此外,化粪池及蓄水池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弃土和垃圾,若处置不当会对公园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施工便道的修建、施工车辆的运行可能会造成公园部分既有设施或植物的损坏。施工期环保措施:a、 本项目挖方量较小,建议将挖土及时用于绿地或在高地角处分点堆放,避免集中堆放压覆公园植被。b、 由于在公园内施工,公园内垃圾箱设置较多,所以施工人员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应经袋装收集后或直接放置在垃圾箱内,由环卫部门统一运送到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c、 本项目工程量较小,挖土较少,故无需修建车辆施工道路。d、 由于公园内游众较多,挖方时注意避免扬尘,必要时先使土壤保持水分,在潮湿的条件下挖土,避免扬尘对游众产生影响。e、 施工时注意对公园内的已有设施进行保护,如电线、标识等设施。标识有移位的施工后要恢复原位。(2)启用时环境影响分析及保护措施启用时环境影响分析:a、水污染源,本项目污水排放的污染源主要为医疗污水和生活污水。医疗污水污染源,首先为含病原体污水,主要来源于医疗救护点、,病房卫生间等,污水中含有多种病毒、经菌、寄生虫。此外,生活污水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