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及分析 提 要当前,高职层次的幼儿教师已成为我国学前教育的主流趋势,而学前教育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学生数量、质量与教师数量、质量不平衡的矛盾,要解决这一难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走从简单的数量粗放型发展转向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其关键在于要促进高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专业发展质量。研究采用改编问卷对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20多名专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存在脱节,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不明确,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学校为教师提供的培养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供参考的
2、意见。 基金项目2014年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及分析以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YC2014-X40) 一、引言 2012年一张网上疯传的照片刺人醒目:在温岭一家幼儿园,年轻女幼儿教师揪住小男孩的两只耳朵猛向上提,小男孩的全身都被提起,双脚距离地面有20厘米。小男孩张着嘴巴哇哇大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女教师的一脸微笑。这张照片一下子刺痛了很多人,愤怒中人们最终找到这位老师,询问过程中,发现老师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因为好玩。 同年,山西太原发生过一起幼儿园老师对孩子大打出手的恶性事件:太原市蓝天蒙特梭利幼儿园,一位5岁女孩,因为不会做一道数学计算题,
3、算不出十加一等于几,被老师李竹青连续扇了几十个耳光,事后调查,这位老师毕业于幼师专业,大专学历. 类似虐待幼儿事件还有很多。虽然,幼儿教师的行为令人发指,但在这些行为的背后,我们应该深深思考,培养这些幼儿教师的学校问题出在何处?经学者研究,我国绝大部分幼儿教师毕业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是目前幼儿教师师资的主要培养来源。而幼儿教师师资的培养离不开高职教师的教育与教学,其质量保障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能力和素质。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以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南师)为例 (一)高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李德菊1认为高职学前教育教师实际就是专门培养“准幼儿教师”的高职教师.既要体现
4、出高校的师范性特点,又要凸显出高职的职业性特点。因此高职学前教育教师在发展过程中应具备两方面的职业素质:一线合格的幼儿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作为“准幼儿教师教育者的职业素质,具体用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品德四项来概括。因此,高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仅要具备高职教师具有的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及专业能力,还应具备作为一线幼儿教师具有的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及专业能力,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其专业地位、专业水平的过程。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为保障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根据前人研究的相关问卷进行修改,形成高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提纲,对南师学前教育专业专职教师专
5、业化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5份,回收24份,其中有效问卷23份,回收率达92%。访谈提高的设计是基于学前教育专家教师的意见,修改后一致表示能够有效使用。采用调查研究中常用的信效度评价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信效度良好。最后数据统计均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辅助使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 三、调查结果 (一)学前教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数据统计显示,在23名学前教育教师中,职称方面:教授2人,占8.7%,副教授6人,占26。09,讲师10人,占43.48,助教5人,占21.74%。学历方面:硕士3人,占13。04,学士17人,占73.91,大专及以下3人,占13。04。教龄方面
6、:30年及以上的教师共计4人,占17.39;2029年共有6人,占26.09;11-19年有6人,占26.09%;5-10年有3人,占总人数13。04%;5年以下有4人,占17。39%。 另外,教师最后毕业专业:有8名属于艺术类专业,占34。78;7名属于学前教育专业,占30。43%;3名属于语言学专业,占13。04;2名管理学专业,占8。70%;3名属于其他专业(卫生、体育、物理),占13.04。入职前工作经验方面:直接从大学毕业后任教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有13名,占56.52%;从其他学院调入或转岗的教师有7人,占30.43;从一线幼儿实践单位引进的教师有3人,占13。04。同时数据还显示
7、学前教育教师周学时和科研水平见表1、表2、表3、表4、表5: (二)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综合素质统计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见表6 综合对学前教育教师的各要素排序,可以得出:在促进专业教学水平方面,教师非常重视自身教学经验的积累并通过日常教学的不断反思,再加上通过进修提高这种外力帮助来不断促进自身专业水平发展;在对课堂教学能力上则重视与学生的互动能力以及知识点讲解能力;在对教材和参考书的利用上喜欢选择灵活性较强但又能把握专业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的系列教材和参考书;在课堂讲解时,注重知识的实践性和启发性;对于学前教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则看重学前教育知识的把握和一线实践经验的培养;对于专业教学组
8、织形式,学前教育教师根据师范教育学科的特点,选择师生互动参与讨论或案例分析以及教师一人精讲,学生参与互动,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规律;就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水平,专业教师更喜欢用指导学生一线实践水平和专业教学质量两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专业水准。 (1)乡村旅游附加产业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发展 今年来,伴随旅游消费的逐渐增加,已注重核心景区带的乡村旅游发展成为新的扶贫模式,推动了地方脱贫致富.乡村旅游带动了诸多附加产业,其将生态、生产、生活完美融合,促进了农业、工业、贸易、旅游协调发展,并且促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如此,将引领从由村到镇再向县的转型,从而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还可发挥无限大的潜力
9、。 (2)乡村旅游为城镇化提供部分资金及动力来源 正确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做好合理的旅游规划,调动乡村旅游的积极主动性,努力做好乡村旅游,增加旅游收入,促进第三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收入,同时在从事乡村旅游业过程中加强了与外界的文化交流,提升了文化素质,增加了收入,实现了就地就业,为城镇化发展提供资金及动力能源。 (3)乡村旅游为特色城镇化提供经验借鉴 乡村旅游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地有着不同的资源特色、生态环境以及历史背景,其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相呼应而各自迥异。随着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的多样化发展城镇化建设
10、也的到启发,特色城镇化建设呼之欲出,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取代了城市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而对于规模、区位相近的城市采用错位发展的创新理念也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风格迥异。 (4)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保护乡村文化,保护城镇的精神支柱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我国乡村可谓承载着中华传统文明,只因其分布着非常之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乡村文化不断流失,为世人所不知,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则突出了乡村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切实保护了乡村民俗文化,传承了中华文明,成为维护城镇精神支柱的必要条件。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由于开发方式不当等原因,也会对城镇化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5)乡村旅游
11、资源开发不当将导致城镇化进程受阻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形势相对而言比较好,具备了初步的建设规模。但由于缺乏宣传、基础设施不完善、景点建设投入不足、管理不正规、交通支持不够等原因使得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当,导致城镇化进程受阻。某市兴建旅游度假村,圈围了大片土地,建设过程中资金匮乏,资源开发受阻,建设一半后搁置,导致该地再次规划困难,阻碍了城镇化进程. (6)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成功一定程度上影响城镇化效率 在推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解决资金缺口问题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根据国家开发银行预计,我国城镇化所需投资融资资金金额巨大,预计在未来三年,其需求量将到达二十五万亿元人民币。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过程中会耗
12、费大量资金,从而不得不影响到当地城镇化的效率。同时,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成功将大大提升乡村吸引力,则导致城市吸引力急速下降. 三、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导向 1。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及资源取舍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而乡村旅游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新态产业,适度开发,做好资源取舍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至关重要,在开发过程中要更多地展示自己最核心的东西乡土味,在此基础之上懂得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做到持久开发。 2.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不同依托或投资主体资源开发模式各有不同,故而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主导模式的选择尤为重要。主导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盲目的决定。所以,在选择开发模式前要重点考察
13、资源状况,考虑与其它景区景观的结合以及与周遍城镇的依赖性。同时交通便利、生态保护等不可忽视. 如江西婺源李坑村和安徽宏村,其主导发展模式为原生态文化村寨型。其利用当地原生态的村寨文化资源因势利导发展旅游着重强调对当地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3。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乡村旅游应配合城镇化而共同发展。 (1)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增强乡村旅游的特色 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提前做好科学系统的规划,有机整合乡村的各种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尽量减少盲目开发和投资失误,避免相邻地区的雷同和重复建设。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要求自然、天成的生态环境和具有浓郁乡土味,突出乡村
14、旅游的特色,不做城市旅游规划的低级翻版。 (2)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行业面广的产业,政府宏观管理功能发挥的好坏,对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影响很大.政府可通过规定乡村旅游景点必须取得工商、卫生、安全等有关部门的许可,并且接受基础的旅游知识培训。政府还可督促成立乡村旅游协会,进一步规范管理,促进有序竞争,确保游客合法权益及村民基本利益的合理体现。 (4)乡村旅游文化挖掘与保护 深化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地文化保护与传承,在重视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同时,要注意吸其精华,去其糟粕。 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挖掘.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重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突出
15、民族文化魅力,挖掘深藏于民间的文化、民俗、景点、人物等非物质类文化方面的内容,增加人文内涵,彰显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民情风俗。 乡村旅游文化保护措施.为了让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保持下去,可采取适当的方式实施抢救性保护。例如通过制作影像资料,真实地记录传统民俗文化;建立原始型的民俗村,防止过度商业化;落实好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等方式保护乡村旅游文化。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强调增强城市宜居性,保护生态环境等,故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将推动城镇化进程.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教育投资力度,提高乡村旅游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的环保意识,为乡村旅游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在景点开发建设时就要考虑生态可持续;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时应形成交叉互补,而不单单被同化;或者创新方式方法,如在发展理念、管理机制方面;最后,应加强售后服务,如注重游客投诉,相应作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