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肇庆市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2)
一、选择题
1.某同学在学习“东汉的兴亡”时,做了如下笔记,其中错误的是
A.开始建立——刘秀公元25年称帝
B.兴盛局面——光武中兴促进发展
C.走向衰亡——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D.沉重打击——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2.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大都有自己民族的语言,汉语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是在( )
A.秦统一后 B.西汉汉武帝大一统后
C.西晋统一后 D.北魏孝文帝改革后
3.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格局,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
①民族融合的作用 ②分裂中孕育的统一因素 ③江南经济的发展 ④对外交往的加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
4.分封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然而,因为大肆分封诸侯而导致战乱的朝代是
①秦朝 ②西汉 ③东汉 ④西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B.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 了条件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6.鲁迅先生曾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关于《史记》的表述,正确的是
A.记述了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 B.由史学家司马光所著
C.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是我国歷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7.现在的“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以下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开通陆上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开始的
B.西域的葡萄、石榴等作物经此通道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C.其路线是从洛阳出发,直达西亚、非洲
D.这条通道开通后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8.“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这段材料说明了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的
A.原因及影响 B.原因及经过 C.原因及特点 D.特点及影响
9.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A.蜀、西晋、北魏
B.西汉、东汉、北魏
C.蜀、西晋、南魏
D.蜀、西夏、南魏
10.”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诗中的“汉祖”指的是(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11.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曾孕育了早期的人类,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北京人又被称为“北京猿人”,是因为他们
A.生活在今天的北京地区 B.仍留有猿类的一些体质特征
C.还没有进化成人类 D.生活在距今70万至20万年
12.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下列措施中属于秦始皇巩固统的措施有( )
①统一文字 ②焚书坑儒 ③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④修建长城
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成果。追根溯源,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出法治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墨子
14.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四位同学所表演的历史情节正确的是
A.甲同学扮演秦穆公主持变法 B.乙同学扮演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受到惩罚
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扮演秦国国君的丁同学向全国颁旨:废除土地私有
15.西周时期,一个人用耒耜只能耕田十亩;战国时期则可耕百亩田。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器牛耕的推广 B.私田大量被开垦
C.社会人口的增加 D.封建制度的确立
16.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对研究商朝的历史而言,以下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
A.甲骨文、《史记》 B.甲骨文、殷墟遗址
C.《封神演义》、青铜器 D.青铜器、《史记》
17.1923年来自瑞典的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齐家坪的一片废墟中,发现了一种新石器晚期、青铜器早期的文化,被称为齐家文化,这里出土的文物经碳14测定,距今约4200年一3800年。齐家文化与哪个国家存在的时间基本一致(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18.研究中国古代史多有“传说时代”的概念,传说主要是神话和祖先传说,这些内容被后人用文字记录下来,描绘的就是远古传说时代。下列关于远古传说有误的是( )
A.尧舜 “禅让”
B.炎帝尝百草发明医药
C.黄帝在“阪泉之野”大战中打败蚩尤
D.大禹治水
19.右图所示,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及其种植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A.河姆渡原始居民、水稻 B.半坡原始居民、水稻
C.河姆渡原始居民、粟 D.半坡原始居民、粟
20.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西汉的某--政策时,搜集到一-则材料,其内容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请你判断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是( )
A."推恩令” B.设刺史 C.察举制 D.禅让制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时期 哪一项民主制度?请举例说明古代的哪几位先贤是通过这种方法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
(2)材料二反映出古代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3)材料三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2.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张老师以“大秦伟业”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 (收集资料——体会新朝气象)
(1)下面是秦统一六国前各国使用的货币、文字、度量衡情况,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为巩固统一,针对社会生活中的这些现象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任务二 (情境再现——分析秦强之因)
(2)你从下面的情境中提取到哪些历史信息?(回答2点)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墓主人喜生前任县令史,曾经三次从军,用竹简记录了秦军攻打邢丘时发生有部队的两起案件,士兵甲斩首了敌人一个首级,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另外几枚竹简上说:两个士兵为挣抢一个首级也动了手。
任务三(思维导图——感悟制度创新)
(3)在①处填写内容。根据下面示意图,简述秦朝如何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ー 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材料三 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宋书》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狭变法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的图A反映了秦朝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什么?秦朝在经济上还有什么举措?
(3)据材料二中的图B,写出丝绸之路的起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开通这条道路的积极影响。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写出任意两条原因)。
2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矛盾篇)材料一: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上教科书79页
(1)依据材料一指出“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的原因是什么?在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哪一游牧民族灭亡?
(战争篇)材料二:见下图
(2)根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回答,“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哪两个政权?这场战争的特点什么?
淝水之战形势图
(融合篇)
材料三:表格中的材料来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73页
规定
汉化措施
鲜卑旧俗披发左衽,妇女冠帽、着夹领小袖短袄,孝文帝下令禁止穿鲜卑服
①
鲜卑姓氏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孝文帝下令改鲜卑的复姓为近似的单音汉姓,共改变了118个复姓
②
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卢、崔、郑、王、李之女卫后宫妃嫔,又下令五个皇帝分别娶李、郑、卢姓汉人之女为王妃
③
规定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黜官。
④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三中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措施,并说明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汉化措施:① ② ③ ④
改革作用:
材料四: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石窟群里,雕刻着成千上万的佛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体现了民族的融合
——360百科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指的是哪一著名的石窟?
(5)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农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黄巾起义是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结果被镇压,它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陈胜在公元前209年领导了大泽乡起义。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故选择D。
2.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时期实行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故D符合题意;秦统一后,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而非语言,故A不符合题意;西汉汉武帝大一统后,统一了全国的思想,而非语言,故B不符合题意;大一统的西晋王朝是时间短暂的,从265年建立到280年统一全国,再到316年灭国,建国时间51年,未进行语言统一,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对外交往的加强与社会统一无必然关系,故含有④的C不合题意;三国两晋南北时期,虽然北方战乱频繁,但是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北方社会的安定;汉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所以这一时期也存在民族融合、统一、发展等积极因素,故D符合题意;AB包括不全面,排除。故此题选D。
4.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大规模分封,最终发生七国之乱;西晋大规模分封,最终发生八王之乱;故D符合题意。秦朝实行郡县制,东汉发生宦官专权,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5.B
解析:B
【详解】
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来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实现了地区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故选B;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以后,战乱比东汉未年的军阀混战少了,同时,三国为了自己不被消灭,进而为了实现统一,都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与东汉末年相比,三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A错误;三国鼎立是一种“政权割据,国家分裂的局面”,但是这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C错误;三国时,局部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同时,民族关系的破坏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D错误。
6.C
解析:C
【解析】
根据课本所学,《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所以C项符合表述正确,ABD项表述均错误。故选C项。
7.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不正确的”,结合课本所学,西汉武帝时,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招募张骞出使西域。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开辟了丝绸之路。C符合题意;A排除;通过这条道路,西域的良种马、香料、柏林、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B排除;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往来的大动脉,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D排除;故选C。
8.C
解析:C
【详解】
根据“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可得出其强调的是起义的原因。而“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反映出起义的特点,即有策划、有组织、有准备。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影响、经过,故排除ABD项。故选C。
9.A
解析:A
【详解】
依据朝代更替示意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①是蜀,因为三国时,魏、蜀、吴三国并立,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②是西晋,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280年灭吴,统一全国,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③是北魏,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点睛】
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示意图信息—“220年魏、222年吴”“东晋”“东魏、西魏”,判断历史事件所指—“蜀、西晋、北魏”。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
10.A
解析: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末年,刘邦在家乡沛郡丰邑斩蛇起义,趁着天命一跃龙门,手拿三尺宝剑,西进关中消灭残暴无道的秦朝,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故A符合题意;刘彻是汉武帝,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人,故B不符合题意;刘秀是东汉的建立者,与秦朝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刘备建立了蜀国,与秦朝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B
解析:B
【详解】
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已使用打制石器,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北京人又被称为‘北京猿人’”的理由,而非生活地区,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虽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已使用打制石器,这说明其进化成人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北京人又被称为‘北京猿人’”的理由,而非生活的 时间,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以及修建长城都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故选D,排除ABC。
13.C
解析: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依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C正确;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A排除;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B排除;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D排除;故选C。
14.C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是由秦孝公主持的,变法规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受到奖赏,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由此可知,C项正确,ABD错误。
15.A
解析:A
【详解】
根据题干“西周时期,一个人用耒耜只能耕田十亩;战国时期则可耕百亩田”可知,材料说明从西周到战国,人们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使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也使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BCD项都是这一变化的表现,因此,BCD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B
解析:B
【详解】
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甲骨文、殷墟遗址是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B符合题意;《史记》是第二手史料,AD排除;《封神演义》属于小说,不是第一手史料,C排除。故选择B。
17.A
解析:A
【详解】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推测,夏朝应该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青铜器时代的初期,大约是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到约公元前1600年灭亡。齐家文化,因1923年来自瑞典的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齐家坪遗址的考古发现而命名。在一片废墟中,他发现了一种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经过后续的考古发现,断定该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分布于陕西、宁夏、内蒙等省区。经过对出土文物的碳14测定,齐家文化的时间距今约4200——3800年,这个时间段,刚好与夏朝的存在时间基本吻合。A项正确;商朝的建立时间是约公元前1600年,排除B项;周朝包括西周和东周,西周建立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排除C项;秦朝建立时间是公元前221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尧舜是通过禅让的形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传说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属下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炎帝尝百草发明医药;黄帝在“阪泉之野”大战中打败炎帝;大禹通过疏导的方式治理洪水。由此分析C项错误,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专题复习传说时代黄河流域的主要部落联盟首领及他们的主要贡献。列表格加深理解掌握。
主要贡献
黄帝
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属下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炎帝
教人农耕、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禹
治理洪水、进入夏朝
19.D
解析: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始的农耕生活的内容。由题干的图片可以看出,这是半地穴式的房子,属于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故答案选D。
20.A
解析:A
【详解】
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指多分封诸侯,从而削弱其实力,相关的措施是推恩令,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势力越来越小。故选A;汉武帝设刺史是要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排除B;察举制是一种选官制度,排除C;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的选举方法,D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21.(1)禅让制;尧、舜、禹。
(2)世袭制。
(3)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
【解析】(1)根据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置传给贤德之人。
解析:(1)禅让制;尧、舜、禹。
(2)世袭制。
(3)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
【解析】(1)根据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置传给贤德之人。这个时期是“天下为公,任人唯贤”的时期。因此材料一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通过这种方法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是尧、舜、禹。
(2)根据材料二“禹传子,家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因此材料二反映出古代实行世袭制。
(3)根据材料三“……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封姜尚到营丘,称为齐国,因此材料三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22.(1)措施: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统文字为小篆;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影响: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适
解析:(1)措施: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统文字为小篆;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影响: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
(2)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大量使用竹简做书写材料;这一时期流行隶书;秦使用郡县制;秦军士兵非常重视在战场立功杀敌;秦国(朝)法律严明等。(回答2点)
(3)①:皇帝;在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府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握;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回答3点)
【详解】
(1)观察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各地经济交流;观察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使政令能够在全国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观察图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2)依据材料“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可提取到的信息是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大量使用竹简做书写材料;这一时期流行隶书;据材料“墓主人喜生前任县令史” 可提取到的信息是秦使用郡县制;据材料“士兵甲斩首了敌人一个首级,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 可提取到的信息是秦军士兵非常重视在战场立功杀敌;秦国(朝)法律严明等。
(3)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最高的统治者是皇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23.(1)上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
解析:(1)上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3)长安;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的措施有: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可知,图A反映了秦朝统一货币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为建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秦朝政府规定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国。所以图A反映了秦朝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秦朝在经济上的措施还有统一度量衡。
(3)根据材料二,可知,图B是丝绸之路路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最远至欧洲(大秦),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史称丝绸之路。所以图B,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因为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等。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商鞅变法。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丝绸之路。解答第四问的关键是分析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24.(1)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匈奴
(2)前秦和东晋
以少胜多
(3)汉化措施:①穿汉服②改汉姓
③联汉姻④说汉语
改革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
解析:(1)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匈奴
(2)前秦和东晋
以少胜多
(3)汉化措施:①穿汉服②改汉姓
③联汉姻④说汉语
改革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分析】
【详解】
(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可知,“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的原因是: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2)根据材料二“淝水之战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383年,前秦苻坚征集了80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秦军前锋与东晋军队8万人隔淝水对峙。东晋将领要求秦军稍向后退,以便晋军渡河与秦军决战,苻坚想趁东晋军队渡河时予以打击,同意后退。秦军中的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就溃不成军,晋军趁机发起进攻,以少胜多,大败前秦。由此可知,“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前秦和东晋;这场战争的特点以少胜多。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如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他将皇族的姓氏拓跋改为元自己改名为元宏。孝文帝改革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由此可知,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有:①穿汉服;②改汉姓;③联汉姻;④说汉语;改革作用是: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根据材料四“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体现了民族的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因此,材料四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指的是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5)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点是: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西晋灭亡、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短期的统一外,大多时期都是民族政权并立状态,在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下,各民族之间的统治者之间有争斗,但各族人民在争斗的过程中,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出现了民族交融,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更加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