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章 概 论
1.1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宁波市******渔港改扩建项目
建设地点:宁波市************镇金星******新区
承办单位:************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性质:本项目属于渔港建设基础设施项目
1.2 项目承办单位基本情况
项目承办单位是************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地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拥有干部职工近40人,承担着管理渔业生产,直接服务渔区经济建设的任务。负责渔业基础设施(渔港、码头等)建设、管理和维护是其主要职能之一,由其负责筹建本港,有利于本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和质量保证。
1.3 编制原则及依据
1.3.1编制原则
1、依据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项目优势及市场导向,确定项目建设方案和规模;
2、合理规划、尽善布局、节约投资;
3、建筑物布置力求紧凑,并注意与老港区协调及近期和远期发展密切结合;
4、结合未来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发展用地;
5、根据建设内容和规模,合理确定建设期。
1.3.2编制依据
1、交通部《交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汇编》(2010年)
2、农业部《渔港总体设计规范》
3、《海港平面设计规范》(JTJ211-99)
4、《港口工程荷载规范》(JTJ215-98)
5、《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J250-98)
6、《港口工程桩基规范》(JTJ254-98)
7、《港口及航道护岸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JTJ300-2000)
8、《斜坡码头及浮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JTJ294-98)
9、******中心渔港改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0、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基础资料
1.4 可行性研究工作的范围
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国家中心渔港改扩建项目的背景、必要性、项目区域的自然条件、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工程造价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做出分析与评价。
1.5 建设内容与规模
1、浮码头:7座趸船,岸线长308m(趸船尺寸:40×9×2.8m);
2、引桥:2座,(固定引桥尺寸61.8×7.5m;钢引桥22×4.5m);
3、护岸 :677m;
4、护岸东侧进港道路72.0m;
5、排水防潮闸一座;
6、排水管道:130.0m;
7、码头管理用房:100 m2;
8、公共卫生间:100 m2(2座);
9、场地回填 :22.12万m3;
10、供水及供电等配套工程。
1.6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中心渔港改扩建项目推荐方案总投资估算为5834万元,其中工程费用4733万元,仪器设备购置费为34万元,其他费用898万元,预备费168万元。
本工程属于渔港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工程建设资金争取中央专项资金2900万元,宁波市财政专项资金1450万元,其余资金建设单位自筹。
1.7 可行性研究结果简述
******中心渔港为我国东海渔场的著名渔港,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区位优势明显,掩护条件优越,渔船云集,腹地渔货丰富。目前******中心渔港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码头及陆域配套设施。本报告经实地调查、分析和研究:腹地社会经济和渔业发展十分迅速,渔业加工需求不断增长,本项目的实施,将缓解渔港码头泊位和后方场地的紧张状况,提高******渔港的整体服务功能,更多的吸引外地渔船来港停泊卸货,有利于当地渔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宁波市“港桥海联动”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渔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本项目宜尽快开工建设。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 渔港地理位置及交通
******地处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带中部,北距上海市三百公里,属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区有效辐射区域。从浙江省域来看,******处于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是连接浙江省南北海岸线的重要节点。北临象山港,东濒太平洋,南滨猫头洋,西接宁海县,海上交通便捷,是一个地理条件十分优越的港口城市。本工程位于******港区规划金星作业区东侧,对外交通主干线由沿海南线******段和沿海高速******连接线构成,其中沿海南线为穿越式交通,由北向西在******城区沿山一侧穿越,是******城区各组团对外交通主要通道。
2.2 渔港现状
******中心渔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地里环境。自建国以来一直得到国家和省市县的高度重视,上世纪50年代******中心渔港被国家列入三级渔港,60年代列为群众性重点渔港,1974年被国家计委列为全国四大群众渔港之一,1990年被农业部列为群众渔业中心渔港,2002年经农业部同意立项扩建成为国家中心渔港。
******中心渔港建设工程项目于2005年底完工,项目总投资3700余万元。******中心渔港是东南沿海著名的避风良港、对台接待的重要口岸。******渔港建设浮码头312米、透空式护岸1060米,改造老护岸1060米,疏浚港池、航道20万立方米,及相关陆域配套设施。
2.3 项目建设的背景
当前是环三门湾地区各县市加快转型升级,统筹区域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洋新型产业集聚高地和滨海新区建设高地的重要时期。
1、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环三门湾地区的社会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的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其中******是2010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第63位;区域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3.5:51.8:34.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外向度逐步提高,开发开放格局进一步提升。
2、经济结构加快升级,产业发展特色鲜明
近年来在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环三门湾地区各县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制造业、服务业日益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在改造提升渔业、建筑、针织等传统产业基础上,瞄准海洋经济发展,将现代渔业、临港装备制造业、滨海旅游业作为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产业,探索具有象山特色的“一体两翼”海洋经济科学发展之路(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体,以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文化建设为两翼),大力促进产业、生态、文化三者和谐融合发展。
3、海洋资源优势明显,发展重心海向转移
环三门湾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滩涂和港航资源。位于湾口北侧的象山******港是宁波-舟山港的重要港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渔港和浙江对台贸易的重要口岸,拥有深水岸线10.6km,可建设码头泊位40多个,最大可建设3~5万t级泊位。近年来,在全国沿海大开发、全省规划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将社会经济的发展重心从陆地向海洋转移,着力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扩大海洋经济总量,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开拓海洋经济发展新局面。
2.4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本项目的建设是促进******渔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渔业是******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水产品加工和贸易、海鲜餐饮及其延生的众多相关服务行业的依托,同时渔业也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沿海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当前是浙江省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规划》已经经过了国务院的批复,浙江省的海洋经济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渔业发展也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展水产加工业的转型升级。今后一段时期,******将积极培育集生产、加工、流通“三位一体”的水产品龙头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届时,******对水产品运输的需求将呈现快速发展,本工程的建设为******所需水产品提供运输中转服务,将有力支撑******渔业经济的转型发展。
2、本项目的建设是促进******水产品加工园区发展的需要
******浦水产品加工示范性基地是第一批全国农产品工业示范基地,规划开发土地1平方公里,首期规划500亩已完成,二期金星******新区开发1000亩正在实施。区内水、电、路、讯等各项基础配套已全部到位,园区利用本地丰富独特的水产品资源优势,聚集水产品深加工、食品加工、贝类、藻类及海洋生物加工、冷藏、渔码头、贮运等项目,是宁波市唯一一家水产食品加工特色园区。目前,******镇正在加快******水产品加工园区二期建设进程。本工程将依托******水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码头工程,直接为该园区提供水产品运输服务,将有力地促进******水产品加工园区的发展。
3、本项目的建设是促进环******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港与大塘港优越的发展条件为建设环******港经济区提供了强大的依托。******港是国家级中心渔港,全国二类对外开放口岸,中心线长18公里,宽0.35-3公里,水域面积28平方公里,前沿中心线水深12米以上,******港两岸可建码头的岸线共计21.4公里,其中大陆岸线9.5公里,海岛岸线11.9公里。拥有10米以上深水岸线7.1公里,可建万吨级码头近20个。大塘港生态环境优美,途经新桥、定塘、晓塘、******四乡镇,流域面积134平方公里,长18公里,宽0.5公里,水域面积8.4平方公里,水深6-8米,蓄水2600万立方米,沿港农田5.5万亩。******港优越的港口条件将加快该区域临港型产业和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的发展,大塘港优越的内河条件将加快该区域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发展,两者的结合无疑将给环******港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依托。本工程位于******港区大塘港东侧,优越的区位优势将有力地支撑环******港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 工程地理位置及建设条件
3.1 工程地理位置
85
****位于我国东南沿海,背靠长江与东部沿海经济带“T”型交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港区位于宁波市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地处象山和宁海县境内,是宁波-舟山港最南端的港区,北临象山港港区,南接台州港,为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和浙江省对台贸易窗口,地理位置坐标为121°09′-122°17′N、28°51′-29°39′E。
本工程位于******港区金星作业区东部,拟建于******水产品加工园区外海侧,高塘汽渡与下金鸡码头之间。
渔港现状如下图:
渔港现状图(一) 现有浮码头图
渔港渔港现状图(二) 水陆域图
渔港现状图(三) 陆域回填区
渔港现状图(四) 陆域简易码头
3.2 自然条件
3.2.1气象
本工程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冬夏长,春秋短。
依据象山气象站(地理坐标29°28′N;121°53′E)、******气象站(地理坐标29°12′N;121°57′E)、宁海气象站(地理坐标29°17′N;121°25′E)实测资料综合分析得出的气象状况如下:
1、气温
多年平均气温:16.2℃
极端最高气温:38.8℃
极端最低气温:-7.5℃
最高月平均气温:27.3℃
历年日最低气温:5.1℃
2、降水
本地区降水丰沛,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年最多为1917mm,最少为806.3mm,多年平均为1393mm。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3-10月,为全年的81.6%,最大月降水量多出现在6月份。沿海及岛屿降水量少于内陆。
各测站降雨量详见表3-1。
各测站降雨量统计表 表3-1
位 置
项 目
象山
******
宁海
多年平均降水量(mm)
1530.3
1415.7
1574
历年最大降水量(mm)
1809.0
1916.2
2496
历年最小降水量(mm)
1101.6
805.2
累年各月最大降水量(mm)
526.4
498.9
一日最大降水量(mm)
244.1
281.6
355.7
多年平均降水日数(d)
156.5
161.9
日降水量≥25mm的天数(d)
14
13.4
3、风况
本海区风向季节性变化明显,各地区受地形影响而有所不同,象山半岛东部夏季盛行偏SE风,冬季以偏N风为主;宁海境内夏季以SE风为主,冬季盛行EN风。
******气象站多年风资料统计表明,南部风向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季(4-8月)盛行偏SW风,夏末至秋冬季(9月-翌年3月)盛行偏N风。强风向为NE向,常风向为SW和偏N向,频率分别为17%和16%。8-9月常受台风侵袭,风力一般为8、9级,最大风力达12级以上。年平均风速为5.4 m/s,最大风速为40m/s(ENE),极大风速达57.9m/s(ENE),全年>8级的大风日数为98.9d。
风玫瑰图详见图3-1,表3-2。
图3-1 风玫瑰图
******港区各测站风况统计表 表3-2
测 站
项 目
象山气象站
******气象站
宁海气象站
代表区域
象山东部
象山南部
宁海三门湾
年平均风速(m/s)
2.5
5.4
7.4
常风向
NNW
SW/N
NNE
常风向对应频率(%)
14.3
17/16
15
次常风向
N
SSW
N
次常风向对应频率(%)
12.5
14.5
12
强风向
NNW
NE
ESE
实测最大风速(m/s)
26
40
47.2
次强风向
S
SSE
NNE
实测最大风速(m/s)
23.7
37
41.7
风速≥8级大风日数年平均(d)
10
80
3
4、雷暴
本地区多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0d,******站最多为51d,象山站最多为46d。
5、雾
本海域系东海多雾区,全年各月均有雾出现,多年平均雾日数(能见度小于1km)约55d,******站最多达80d,雾日主要集中在春、夏季,占全年的50%以上。雾的持续时间通常为2-6h,多生成于下半夜至清晨日出之前,日出升温后2-3h内消散,最长持续时间为50h,最多连续雾日数为10d,海岛雾日数多于内陆。
6、相对湿度
本地区空气湿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6、7月最为潮湿,平均为90%,冬季较为干燥,l2月至翌年1月为70%。
7、台风
******港区为台风多发地,一般发生在5-11月,主要集中在7-9月,占总数的80%,8月份是台风活动的高峰期,占总数的35%。
浙江中、南部登陆和中心接近象山沿岸的海上掠过型台风对本地区影响较大。历史上造成严重影响的台风约15个,占总数的14%,影响最严重的为5612和9711号台风,其中5612号台风于1956年8月1日在******附近登陆,登陆中心气压为923 hPa,******站最大风速>40m/s;9711号台风于1997年8月18日在温岭石塘登陆,登陆中心气压为960 hPa,最大风速>40m/s,大陈岛最大风速达56m/s,当时正值天文大潮,风、潮、雨“三碰头”,造成浙江省沿海出现超警戒潮位,损失严重。本区内台风情况详见表3-3。
严重影响本区的台风统计表 表3-3
台风号
日 期
风速(m/s)
风向
中心气压 (hPa )
登陆点
年 月
极大
最大
5612
56 08
65
40
NE
923
浙江象山
5901
59 07
38
34
SSW
980
浙江平阳
6126
61 10
52
36
NE
960
浙江三门
7413
74 08
45
34
N
974
浙江三门
7504
75 08
37
33
E
970
浙江温岭
7805
78 07
46
37
SSE
992
浙江三门
7901
79 08
52
35
ENE
967
浙江普陀
8506
85 07
>40
32
970
浙江玉环
8807
88 08
35
970
浙江象山
8909
89 08
35
975
浙江象山
8923
89 09
30
ESE
975
浙江温岭
9015
90 08
35
950
浙江椒江
9417
94 08
>40
960
浙江瑞安
9711
97 08
40
960
浙江温岭
5310
53 08
>40
>40
955
浙江乐清
3.2.2水文
拟建工程位置暂无水文站及验潮站,本工程水文资料采用位于******港铜瓦门口的******潮位站实测潮位资料(85国家高程基准,下同)。
1、潮汐
根据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调查大队1995年7月28日至8月6日对******港航道口门附近水域进行的连续27小时的全潮观察,******港属于正规半日潮,平均涨潮 历时6小时11分钟,平均落潮历时6小时14分钟,涨、落潮历时大致相等,******港内潮波属驻波型。
2、潮流
******港各口门处潮流基本上有二个类型,一是往复流,其主流向集中在涨、落潮主流向上,二是混合型流,介于往复流与旋转流之间,其流向既不像往复流那种集中,又没有旋转流分散。
涨、落潮流路线 :涨潮时,潮水由******港东面的三个口门处流进港内,汇合向西流去,******港南面中部口门涨潮先向西北流去,后汇入主流向西去,出西口进入三门湾,落潮时由西口处向东口处退出。涨潮时******港东口门处潮水首先起涨,向西遍及港域其他各处,落潮时也是东口门处起落,再西边及港域其他各处。
3、潮位特征值(以下均为85国家高程基准)
超差:根据******港东门验潮站,1961年1月1日至1964年12月31日资料得出,(此验潮站1964年以后不再测潮位,而且只测了这四年潮位)
平均潮差:3.54m
最大超差:6.08m
1995年7月份测得:平均潮潮3.42m,最大潮差:5.37m
根据相关分析得平均潮位0.05m
历史最高潮位3.08m(1989年7月)
历史最低潮位-3.24m(1990年12月)
4、设计潮位
①设计高、低潮位
河海大学海工所利用大目涂水文站1989~1991年连续三年实测高、低潮位资料,并于 1995年7月26日至8月25日为期一个月的******东门临时实测潮位资料与大目涂站的同步实测潮位资料进行相关分析,******东门的潮位与大目涂站的潮位线性关系较好,从而得出设计高低潮位如下:
设计高潮位:2.58m(高潮累积频率10%)
设计低潮位:-2.29(低潮累计频率90%)
②校核高、低潮位
和海大学海工所利用******以北松兰山大目涂潮位站1981~1991年共12年实测高、低潮位年级资料作为样本进行频率分析,计算得出:
五十年一遇校核高潮位: 3.94m
五十年一遇校核低潮位:-3.46m
③乘潮水位
考虑到船舶乘潮进出港口和工程施工时乘潮施工的需要,同设计高、低潮位的计算一样,河海大学海工所采用的大目涂1991年连续的逐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乘潮水位,详见表3-4:
******港乘潮水位 表3-4
保证率
(%)
乘高潮位
乘低潮位
H1小时
H2小时
H3小时
L1小时
L2小时
L3小时
5
2.56
1.79
0.79
-0.24
0.01
0.57
10
2.36
1.63
0.69
-0.55
-0.17
0.47
20
2.09
1.42
0.55
-0.82
-0.37
0.34
30
1.95
1.30
0.46
-0.97
-0.50
0.25
40
1.81
1.20
0.39
-1.13
-0.62
0.15
45
1.73
1.15
0.34
-1.21
-0.68
0.10
50
1.66
1.11
0.31
-1.27
-0.73
0.04
55
1.56
1.05
0.28
-1.34
-0.78
-0.03
60
1.50
1.00
0.23
-1.42
-0.85
-0.09
65
1.43
0.95
0.20
-1.50
-0.92
-0.13
70
1.34
0.90
0.15
-1.57
-0.99
-0.20
75
1.26
0.85
0.12
-1.67
-1.06
-0.25
80
1.20
0.81
0.09
-1.79
-1.17
-0.32
85
1.10
0.69
0.04
-1.91
-1.25
-0.36
90
0.95
0.60
0.00
-2.06
-1.37
-0.46
95
0.76
0.46
-0.05
-2.20
-1.54
-0.54
98
0.61
0.32
-0.12
-2.39
-1.62
-0.63
100
0.52
-0.59
-0.67
-2.66
-2.06
-1.35
5、风暴潮
******港区海域受台风暴潮威胁较严重,增水影响明显。根据某站1960-2003年潮位资料统计,最大增水达1.50m(1997年8月18日)。台风过境与天文大潮相遇时,易发生危害性风暴潮,伴有强降雨和高增水。
3.2.3波浪
******港呈东北-西南走向,由东门、对面山、南田、高塘诸岛围列成天然屏障,形成四岛屏罗、五门环列的“月牙”状封闭型港湾。有铜瓦门、东门、下湾门、蜊门及三门等五个水道与外海相通,对本工程而言,由于口门弯曲狭窄,口门外绕射进入港内的波高已经微乎其微,只有港内小风区波浪会对港内水域平稳产生影响。因为本港区离番西渔港很近,因此波浪直接借用番西渔港推算结果。根据河海大学《************渔港设计潮位、波浪及港内波高推算》,番西港区的波要素见表3-5。
******雷公附近计算波要素 表3-5
重现期
50年
25年
潮位
+3.94
+2.58
-2.29
-3.46
+3.81
+2.58
-2.29
-3.46
波向
SW
(SSW)
H1%
1.54
1.53
1.49
1.2*
1.42
1.41
1.37
1.2*
H4%
1.29
1.28
1.25
1.09*
1.19
1.19
1.15
1.09*
HS
1.02
1.02
0.99
0.97
0.94
0.94
0.91
0.88
T
3.63
3.62
3.57
3.53
3.48
3.48
3.43
3.38
L
20.5
20.4
18.7
17.5
18.9
18.8
17.5
16.1
波向
SE
(SSE)
H1%
1.44
1.43
1.35
1.20*
1.28
1.27
1.21
1.09
H4%
1.21
1.20
1.13
1.01
1.07
1.07
1.01
0.91
HS
0.96
0.95
0.90
0.80
0.85
0.84
0.80
0.72
T
3.51
3.50
3.40
3.22
3.31
3.30
3.22
3.05
L
19.2
19.1
18.0
16.0
17.1
17.0
16.1
14.5
波向
E
(ESE)
H1%
1.50
1.49
1.45
1.20*
1.32
1.32
1.29
1.19
H4%
1.26
1.25
1.22
1.09*
1.11
1.11
1.08
1.00
HS
1.00
0.99
0.97
0.89
0.88
0.88
0.86
0.79
T
3.58
3.58
3.53
3.39
3.36
3.36
3.32
3.20
L
19.8
19.4
12.7
6.7
17.5
17.3
11.8
6.3
3.2.3海岸动力地貌和泥沙淤积趋势
******湾属潮流槽系地貌,水域、边滩、浅滩底质均为粘土质粉砂,各水道深水区底质以粉砂为主,含有贝壳和砾石,口门窄口处,水流湍急,底质粗化,甚至基岩出露,形成冲刷深槽,其中下湾门东南口,深槽水深达56~68m,坡底为1/150,基岩出露,海底出现孤石(暗礁),水面形成急流,西北口水深剧增达58m,基岩出露,海底地形起伏达24m。
本海区无入海大河流,陆上泥沙来源少,主要为秋末至次年春末由北向南的过境泥沙,颗粒很小,起动流速一般不超过20cm/s,在强潮流带动下,输移很远,难以落淤,说明泥沙运移路径和落淤强度主要受潮流控制。******湾内常年波浪很小,泥沙难以起动。
******湾内外悬浮泥沙含沙量季节性变化较明显,冬季含沙量大于夏季。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湾内冬季最低含沙量为0.11~0.19kg/m3,一般为0.23~0.33kg/m3,最大为0.459kg/m3,檀头山北部含沙量为0.24~0.48kg/ m3,花岙岛-南田岛之间含沙量为0.79~0.9kg/m3,近三门湾处达0.93~1.31kg/m3;夏季湾内外各处含沙量均低于0.6kg/m3,多为0.02~0.3kg/m3。
历史上有关******湾内外海区的测图不多,本次规划根据1964年海图和2006年6月实测1:10000地形图进行的地形演变分析结果表明,本海区有冲有淤,基本保持动态平衡。
3.2.4工程地质
1、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本工程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地处浙江省东南端。印支运动以后,浙东南地区处于陆缘活动阶段,由于太平洋板块持续不断地向欧亚板块俯冲。此阶段地壳运动以差异性断块运动为主,表现为多期次剧烈的断块运动及大规模的多旋回岩浆活动,形成大量规模不等、深浅不一、方向各异、性质不同的断裂构造,以及众多的断陷盆地及著名的闽浙沿海火山岩带。
拟建场区内无深、大断裂通过,靠近本区断裂主要为岱山-黄岩活动断裂带以及镇海—温州活动性断裂带。岱山-黄岩活动断裂带北起岱山岛北端,横贯岱山岛、舟山岛后,基本沿浙江沿海经象山、三门湾在乐清伸入乐清湾,全长大于100km,总体走向20°~30°。镇海—温州活动性断裂带总体走向为NE25°,自黄岩长潭水库往北经临海、宁海、镇海而潜没于灰鳖洋水域中。由一系列NNE向及NE向断裂组成宽5~10km的断裂带,断面多向NW倾,倾角陡立。北段断裂带宽仅1~3km,形成于燕山中晚期。历史上温州、临海、镇海曾多次发生地震,表明该断裂于晚近时期仍有活动。
以上断裂距离场地均较远,因此,场地本身不具备发生中、强破坏性地震的构造条件,拟建场地属于较稳定场地。
2、工程地质
据钻孔揭露,本场地区岩土层按成因可划分为:
1)①层:杂填土
黄褐色,松散,厚层状,主要由碎、块石构成,径10~50cm为主,少许可达70cm以上,碎块石约占75%左右,粘性土及砾砂等填充。
该层仅局部分布于场地陆域表部,本次揭露厚度2.80m。
2)①2层:淤泥(mQ43)
灰褐色,流塑,厚层状,土质稀软,夹黑色有机质,粘塑性较好,韧性高,干强度高,无摇振反应,夹少许贝壳碎屑。层厚1.40~6.50m,平均厚度5.18m;顶板埋深0.00~2.80m,平均埋深0.28m;顶板标高-6.35~-0.05m,平均标高-3.28m。
该层全场均有分布,土层分布均匀,物理力学性质差,高压缩性。
3)②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mQ42)
褐灰色、灰色,流塑,厚层状,土质尚均匀,粘塑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切面较光滑,无摇振反应,夹少许贝壳碎屑。层厚4.90~12.80m,平均厚度6.88m;顶板埋深4.20~6.50m,平均埋深5.46m;顶板标高-11.82~-1.45m,平均标高-8.46m。
该层全场均有分布,土层分布均匀,物理力学性质差,高压缩性。
4)②2层:淤泥质粘土(mQ42)
灰色,流塑,厚层状,略具层理,土质尚均匀,粘塑性好,韧性高,干强度高,夹少许贝壳屑。层厚2.70~9.80m,平均厚度5.75m;顶板埋深9.20~17.00m,平均埋深12.34m;顶板标高-18.35~-10.40m,平均标高-15.34m。
该层全场均有分布,土层分布均匀,物理力学性质差,高压缩性。
5)③1层:粉质粘土(mQ)
灰色,软塑,厚层状,土质尚均匀,稍有光泽,粘塑性中等,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层厚2.30~6.30m,平均厚度3.97m;顶板埋深14.70~20.00m,平均埋深17.79m;顶板标高-24.35~-19.01m,平均标高-21.68m。
该层全场基本均有分布,局部缺失,土层分布较均匀,物理力学性质差,高压缩性。
6)④1a层:粘质粉土(al-lQ32-2)
灰黄色,稍密,很湿,厚层状,具层理,土质不均,夹粘性土或粉砂团,铁锰质氧化物渲染,韧性低,干强度低,摇震反应快。层厚1.60~7.20m,平均厚度3.53m;顶板埋深14.80~25.50m,平均埋深20.80m;顶板标高-27.73~-20.11m,平均标高-23.71m。。
该层仅局部有分布,土层分布不均匀,一般呈透镜体状出现,物理力学性质较好,中等压缩性。
7)④1层:粉质粘土(al-lQ32-2)
灰黄色,可塑,厚层状,土质欠均匀,粘塑性中等,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局部粉粒含量高。该层层厚1.50~12.40m,平均厚度6.73m;顶板埋深18.00~27.10m,平均埋深21.71m;顶板标高-29.33~-17.49m,平均标高-24.91m。
该层全场均有分布,土层分布均匀,物理力学性质较好,中等压缩性。
8)④2a层:粘质粉土(mQ32-2)
灰色,稍密,很湿,厚层状,土质欠均匀,粘塑性差,韧性低,干强度低,摇震反应快。本次勘察仅ZK4孔揭露本层,层厚2.90,顶板埋深29.70m,顶板标高-31.93m,平均标高-31.93m。
该层全场仅ZK4孔揭露本层,物理力学性质较差,中等偏高压缩性。
9)④2层:粘土(mQ32-2)
灰色、蓝灰色,软塑,厚层状,土质欠均匀,粘塑性好,韧性高,干强度高,局部为粉质粘土,夹腐殖质碎块。层厚1.90~12.00m,平均厚度7.49m;顶板埋深21.30~35.00m,平均埋深28.24m;顶板标高-41.35~-25.10m,平均标高-31.88m。
该层全场基本均有分布,土层分布均匀,仅ZK1缺失,物理力学性质较差,中等偏高压缩性。
10)⑤1层:粘土(al-lQ32-1)
灰蓝色、灰绿色、灰黄色,可塑,厚层状,土质不均,粘塑性好,韧性高,干强度高,无摇振反应。层厚3.60~18.50m,平均厚度10.06m;顶板埋深26.20~44.70m,平均埋深35.02m;顶板标高-51.05~-25.85m,平均标高-38.02m。
该层全场均有分布,土层分布均匀,物理力学性质较好,中等压缩性。
11)⑤2层:粉质粘土(mQ32-1)
灰色,软~可塑,厚层状,土质尚均匀,粘塑性中等,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切面较光滑,无摇振反应,局部为粘土。层厚2.80~9.20m,平均厚度5.39m;顶板埋深36.50~50.60m,平均埋深43.56m;顶板标高-51.80~-33.75m,平均标高-45.77m。
该层在场内呈不连续状分布,土层分布不均匀,物理力学性质较差,中等偏高压缩性。
12)⑤3层:砂质粉土(mQ32-1)
灰黄色,中密,饱和,薄层状,单层厚3~10mm,土质不均,夹粉砂及粗砂团块,局部相变为粉砂。层厚1.50~10.00m,平均厚度6.18m;顶板埋深43.40~55.20m,平均埋深49.25m;顶板标高-56.40~-48.71m,平均标高-52.72m。
该层在场内呈透镜体状分布,土层分布不均匀,物理力学性质较差,中等偏高压缩性。
13)⑥1层:粉质粘土(al-lQ)
灰绿、灰黄色,可塑~硬塑,厚层状,土质欠均匀,粘塑性中等,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铁锰质氧化物渲染,局部相变为粘土。层厚3.20~11.40m,平均厚度7.84m;顶板埋深42.90~56.00m,平均埋深49.30m;顶板标高-56.45~-40.19m,平均标高-52.08m。
该层在场地内呈不连续状分布,土层分布不均匀,物理力学性质好,中等偏低压缩性。
14)⑥2层:粉质粘土(mQ)
灰色,可塑,厚层状,土质尚均匀,切面较光滑,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层厚2.70~7.00m,平均厚度4.51m;顶板埋深45.00~59.20m,平均埋深54.18m;顶板标高-60.61~-47.23m,平均标高-56.41m。
该层全场均有分布,土层分布均匀,物理力学性质较差,中等偏高压缩性。
15)⑥3层:砂质粉土(alQ)
灰黄绿色,中密,较湿,薄层状,单层厚3~10mm,层间夹粘性土细条,土质不均,铁锰质渲染,摇震反应快。本次勘察仅ZK4揭露本层,层厚4.80m,,顶板埋深52.00m,顶板标高-54.23m,
该层在场地内呈透镜体状分布,土层分布不均匀,物理力学性质好。
16)⑦1层:粉质粘土(al-lQ22)
灰黄色,可塑~硬塑,厚层状,土质不均匀,粘塑性中等,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摇振反应,铁锰质氧化物渲染,局部为粘土。层厚4.30~13.20m,平均厚度8.73m;顶板埋深55.80~63.00m,平均埋深59.09m;顶板标高-65.31~-53.49m,平均标高-61.72m。
该层分布于场地深部,土层分布均匀,物理力学性质好,中等压缩性。
17)⑦1a层:粉质粘土(al-lQ22)
灰黄色、灰蓝色,软塑~可塑,厚层状,具层理,土质不均,夹较多粉砂团,切入有明显砂感,粘塑性中等,韧性中等,干强敌中等,铁锰质渲染,局部相变为含粘性土粉砂。层厚9.10~9.80m,平均厚度9.45m;顶板埋深61.50~61.80m,平均埋深61.65m;顶板标高-67.85~-67.62m,平均标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