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教材】五年级新版苏教版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967831 上传时间:2024-10-21 格式:DOC 页数:198 大小:18.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五年级新版苏教版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8页
【新教材】五年级新版苏教版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8页
【新教材】五年级新版苏教版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8页
【新教材】五年级新版苏教版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8页
【新教材】五年级新版苏教版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01.光源 教学设计含反思02.光的传播 教学设计含反思03.光的反射 教学设计含反思04.七色光 教学设计含反思+实验记录单05.热传导 教学设计含反思06.热对流 教学设计含反思07.热辐射 教学设计含反思08.物体的传热本领 教学设计含反思09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10火山和地震教案教学设计11地球的内部教案教学设计12地表雕刻师教案教学设计13云和雾教案教学设计14露和霜教案教学设计15雨和雪教案教学设计16水滴的“旅行”教案教学设计17刺激与反应教案教学设计18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学设计19我们的大脑。教案教学设计20大脑的开发与利用教案教学设计2

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 光与色彩一、单元设计意图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光对于地球上的生命体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光,整个世界便会陷入无边的黑暗中,人类将无法生存与生活。人类通过眼睛接收了80%以上的外部信息。研究光现象与光变化对帮助儿童认识外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本单元通过研究光的形成、光在空气中的行进、光在不同物质中行进时发生的现象与变化,以及认识光的种类或层次等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进入光世界,认知、研究光现象,感悟光对我们生存生活的重要意义。光无疑是每个人所熟悉的,但许多人对“怎样看见光,如何发现色彩,光是怎样行进的”缺少理解,儿童尤为如此。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光现

3、象的过程变化缺乏形象思维,知识积累不足。本单元主题的提出不仅承接了低年级奇妙的光相关主题的发展,还通过感性体验、动手操作等活动为初中学段光学现象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与实践操作经验,帮助学生更顺利地参与到光现象的探究活动中。本单元的科学实践活动都是基于将肉眼难于感知的光学现象转化为可视过程设计的。通过用某些能反射光的媒介显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用适宜的工具展现白光的复合性等实验,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科学探究过程,培养设计、动手操作的兴趣,学会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科学实践活动,落实

4、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科学

5、、技术、社会与环境: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2)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高年段要求。6.2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6.2.1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6.2.2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

6、播。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6.2.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3.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光源光的传播光的反射七色光。前三课按递进关系设计,是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初步建立光源、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的概念;了解光源、光的传播、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光的反射现象;辨识哪些光来自光源,哪些光来自物体反射;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遇到物体时行进方向会发生改变。

7、同时,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获取光现象的信息,了解可以借助能够反光的物体来发现光的现象、感知光的传播规律,打破光这一能量表现形式的神秘感。能量表现形式的探究活动不仅在本单元出现,还在整套教材持续进行,且不断地深入。在学生对光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后,第四课将关注点放在了光本体的性质上,以太阳光为载体,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作为能量形式之一的光的种类及层次性,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对光谱的初步认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光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单元教学目标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知道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知道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能够获取光现象变化的证据信息;采用新方法、新材料,

8、调整、完善对光现象的探究活动。愿意经历光现象的发现过程,发展尝试改变光传播路径探究活动的兴趣;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形成有关光的正确观点。运用有关光现象的原理,列举、解释自然界与生活中的光现象事例。三、单元活动框架四、课时建议序号课题课时1光源12光的传播23光的反射14七色光1总课时5五、分课分析1.光源1.教学内容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它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能否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可见的物体分为

9、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第三部分,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2.教学目标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3.重点与难点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4.教学准备火柴、蜡烛、钢丝球、两节电池、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2.光的传播1.教学内容本课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制作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观察、发现、了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现象和特征。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基于学生过往的知识与

10、经历,围绕着光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第二部分,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第三部分,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2.教学目标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通过对光在空气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与发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3.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光在空气中

11、沿直线传播的特征。难点: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4.教学准备激光笔、带盖子的透明玻璃容器、线香、手电筒、若干张硬卡纸、剪刀、橡皮泥、半透明塑料膜、纸杯、橡皮筋、蜡烛等。3.光的反射1.教学内容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光来自光源,光源射出的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光在空气中行进时,遇到其他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本课围绕“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一话题展开。本课教学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用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利用该现象开展游戏,认识光的反射。第二部分,观察光照射到不同物体表面时发生的现象,了解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不同,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

12、表面的特点。第三部分,通过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了解平面镜中物体的像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镜反射光的特点。2.教学目标在观察、游戏和制作活动中,描述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特点。能够依据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给物体分类,学会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制作潜望镜。通过对光在镜子表面反射现象的发现与运用,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心,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3.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光在物体表面反射的现象与特征。难点: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潜望镜。4.教学准备若干大小适宜的平面镜、各种表面平滑度不同的物体、手电筒、若干张白色硬卡纸、长方形硬纸盒(如牙膏盒)、剪刀、美工刀、透明胶带等。4.七色光1.教学内容本课在学生对雨后

13、彩虹有部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不同方法制造“彩虹”,了解彩虹形成的特征与性质,进而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教学内容围绕着对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这一现象的观察了解展开。本课教学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三棱镜来制造“彩虹”,体验、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第二部分,根据科学史中科学家牛顿对色散现象研究的过程描述,认识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了解牛顿对光学研究的贡献。第三部分,分别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几种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发生的变化,了解、体会色散现象的逆过程。2.教

14、学目标用三种方法制造“彩虹”,能描述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阳光的分解。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彩虹现象和色光的混合。3.重点与难点重点:利用彩虹现象解释说明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难点: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4.教学准备镜子,水槽,喷雾器,三棱镜,有关牛顿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图片,三只手电筒,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玻璃纸,三色或多色圆盘陀螺等。六、参考资料光源通常将物体本身能发出可见光的发光者称作光源,又称发光体。如太阳及其他恒星、开启的灯、燃烧着的物质等。但像月亮表面、桌面等物体只有依靠反射外来光才能使人们看到它们,这样的反光物体不能称为光源。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天

15、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此外,根据光的传播方向,光源可分为点光源和平行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是不需介质的,即光在介质(透明介质)中或真空中皆能传播。天气晴朗时,白天可以享受温暖的阳光,夜晚可以欣赏皎洁的月亮,而太阳、月亮与地球之间的大部分空间并无物质存在,呈真空状态,由此可见光可以穿过真空,不经介质而传播到地球上。光既可以穿越真空,也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物质中传播。光在真空或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生活中有许多相关事例,比如影子的形成。光线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障碍物时不能继续前进,障碍物后边形成影子。民俗技艺中的皮影戏,日、月食等都与影子有关。当早晨的阳光从门窗的缝隙射入室内时,光是沿

16、着直线行进。夜晚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直线光束。小孔成像在一个明亮的物体与屏幕间放一块挡板,挡板上开一个小孔,在屏幕上会形成物体的倒立实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其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前后移动中间的挡板,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各种颜色的光都能通过小孔后成像,如果物体是彩色的,像也是彩色的,像与物体的颜色完全一样。小孔成像时,像的清晰程度与小孔的大小有关、跟小孔的形状无关,这种现象反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小孔成像现象的发现是早期光学研究中揭示光的直线传播性的重要证据之一,也是后世照相、幻灯等技术诞生的物理基础。大约两千多年以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墨子)在墨经中

17、记载了一系列关于光线成像、成影以及镜面反射规律的论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光学问题的论述,小孔成像就是其中一条。书中不仅描述了光线通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倒立实像的现象,还讨论了成像机制,正确地指出形成倒像的根本原因在于光的直线传播。在西方,最早记载小孔成像现象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问题集中记述了阳光穿过树叶的间隙在地上成像的现象,并尝试对其原因进行讨论。不过他给出的解释基本上是错误的。此后,直到公元10世纪,阿拉伯学者海赛姆才对小孔成像的原理给出了正确的解释。这一工作与海赛姆的其他光学发现一样,后来传入欧洲,成为文艺复兴后欧洲相关研究的基础。古代关于视觉的解释在古希腊时代,有三种理论来

18、解释视觉:一是发射说,从人眼发出视线到达物体。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等都持这种看法。二是进入说,物体发出影像到达人眼。伊壁鸠鲁、卢克莱修等人主张这种看法。三是相遇说,人眼和物体各发出某种东西在空中相遇而产生视觉,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么认为的。到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家海赛姆在光学之鉴中首次驳斥了古希腊学者的观点,即光线从眼睛里出来,从物体上反射回来,然后回到眼睛。他用解剖学的方法描述了眼睛的构造,解释光线是如何进入眼睛,被聚焦并投射到眼睛的后面。他是第一个提出视觉是由于有光进入眼睛的人。牛顿的光学研究从1663年起,牛顿(16431727)开始自己磨制透镜并且对望远镜的结构和性能产生了兴趣。这是他从事创

19、造性的光学工作的开始,这时他才20岁。16651666年,剑桥大学因鼠疫流行而关闭,牛顿回到故乡住了十八个月。1666年,他用一个三棱镜将阳光分解成了七种色光。1667年初,牛顿重返剑桥,此后大约十年的时间是牛顿光学研究的主要时期。牛顿用自己磨制的棱镜使光折射到对面墙上,看到了鲜艳而强烈的彩色光谱。他很惊奇地发现,光谱是长椭圆形而不是预期的圆形。为了研究这个现象,牛顿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实验,排除了各种可能外因,最终设计了著名的判决性实验。从这个实验中牛顿观察到,每一色光从红到紫单独通过第二个三棱镜时,折射的现象逐渐变大,但颜色不会改变。因此,牛顿提出,太阳光是由折射能力不同的几种光线混合而成的,

20、每一种光线都是不能再分解的单纯色光。根据这个结论,牛顿又进行了一些实验,列出了十三条有关光和色的本质的结论。彩虹的形成彩虹,又叫虹,气象学中的一种光学现象,是阳光射入空中的水滴经折射和反射在雨幕或雾幕上形成的彩色圆弧,常见的有主虹和副虹。主虹由外圈到内圈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有时候在主虹的外侧可以看到外紫内红的副虹,即霓。事实上,彩虹有无数种颜色,比如在红色和橙色之间有许多过渡色,但为了方便起见,只用七种颜色作为区分。彩虹通常出现在下午雨后初晴时,这时空气中尘埃少而水滴多,天空的一边因为仍有雨云而较暗,观察者头上或背后因没有云的遮挡而出现阳光,彩虹就容易被看到。此外,瀑布附

21、近也常常出现彩虹;在晴朗的天气里,背对阳光向空中洒水或喷水雾可以制造人工彩虹。平行的太阳光束照射到水滴上时,从不同部位以不同角度入射,入射光经水滴折射、内反射后,向水滴外各个方向射出。不过,出射光大部分是发散光,只有从某一适当部位以一定入射角射入水滴的光束,射出时仍保持平行,这时入射光和出射光的夹角最小,光的强度最大,形成彩虹。光束在水滴中经过一次内反射形成的是主虹,经过两次内反射形成的是霓。主虹常见的视半径约为42,霓常见的视半径约为50。因为水对光有色散作用,不同波长的光在水滴中的折射率不同,从红光到紫光折射率依次变大,折射角也依次变大,但光在水滴内被反射,经过一次反射形成的彩虹的光谱是倒

22、过来的,红光在上,紫光在下,经过两次反射形成的光谱恰恰相反,这也就是为什么主虹和霓的色序相反。色光三原色人的眼睛是根据所看见的光的波长来识别颜色的。可见光谱中的大部分颜色可以由三种基本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这三种基本色光是红、绿、蓝三原色光。这三种光以相同的比例混合、且达到一定的强度,就呈现白色(白光);若三种光的强度均为零,就是黑色(黑暗)。这就是加色法原理。加色法原理被广泛应用于电视机、监视器等主动发光的产品中。色光三原色(加色法):绿+蓝+红=白;红+绿=黄;蓝+绿=青;红+蓝=品红。【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1.光源 教学设计含反思1.光 源【主要概念】光源:它们自己能发光。物

23、体在发光的过程中需要能量。【涉及课标】 6.2.1 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6.6.2 一种表现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表现形式。【教材分析】光源是新版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一课。本单元由四节课组成,前三课按递进关系设计,是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认识他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围绕物体自己是否能发光,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1、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发光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2、根据光源概念与

24、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3、通过“点燃蜡烛”“给金属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的发光过程,认识发光需要能量。【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具有较丰富地生活经验,对光源和反光物体的认识比较丰富,对光源的概念学习较容易。在三年级的时候学过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对用一定的标准将光源分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生也能较容易完成。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对观察实验当中的现象能做到细致观察, 但由于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且之前的学习中未涉及过能量,所以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将观察到的现象跟能量联系具有较大的困难,在施教的过程中要降低难度

25、,不必提及化学能、电能等概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2、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3、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重点与难点】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教学准备】火柴、蜡烛、钢丝、电池盒、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堂导入,感受光的世界(8min)(出示典型的发光与反光图片,配以背景音乐)1、谈话:同学们,今天啊我们一起来研究大自然当中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你看,清晨的时候第一缕阳光缓缓地从地平面升上来;湖面上波光粼粼,闪着无数的亮点,像一片璀璨的星空;高耸入云的

26、的摩天大楼光芒万丈,熠熠生辉。到了夜晚的时候,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夜晚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丰富, 看,远处的烟花正绽放着七彩的美丽,大桥上的路灯像训练有素的卫士,坚定的站在两旁,守护一片光亮;而仲夏夜的萤火虫正翩翩飞舞,荧光闪烁、蔚为壮观。2、同学们,美吗(美)是光给我们带来了这个美妙的世界。那我要考考你们,刚才的视频当中,你看到了哪些物体?(太阳、月亮、蜡烛、波光粼粼的湖面配合图片打在 PPT 上)这些物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与光有关 都在发光)同样都在发光,那他们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能将它们分成 2 类吗?(发光的、反光的)是的,像太阳、萤火虫、点亮的路灯,它们都能自己发光

27、, 我们把他们叫做光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源。3.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也是光源呢?【设计意图】通过精美的视频,给学生创造情景,将学生带进光的世界感受光带来的美好。二、认识光源、区分人造光源与自然光源(20min)1、很多的物体看上去在发光,但并不是所有看上去在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源,你会判断吗?(PPT 展示)你认为图片中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想一想为什么。(独立思考,记录单)请同座位两个同学互相检查一下,如果他都判断对了, 你就给他点赞。如果有异议的地方,把你的观点说给他听,达成共识。2、汇报,你的小伙伴说的都对吗(都对)那我来考考你。(不是)那他哪一个说的有问题,你是怎么跟他说的。3、

28、同学们已经能判断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了。哎呀,大自然当中的光源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说(闪电、火炬、油灯等,PPT 辅助一个个打出来)同样是光源,也有所不同,现在老是展现的这六种光源,如果将他们进行分成 2 类吗你会怎么分呢?自然光源,人造光源。快速过一遍。【设计意图】该活动让学生认识能够发光的物体并不都是光源,有些看起来闪光的物体本身是不发光的。初步认识反光的物体,为后续认识光的反射做铺垫。通过观察光源,能够判断某种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三、感受光源发光需要能量(10min) 活动一:观察蜡烛的发光过程1. 刚才呀我们已经认识了光源,我们知道同样是发光的物体,有的物体不是自己发光的,

29、它是反射别的物体的光;自己发光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光源,有的光源是自然的,有的光源是人造的。你知道吗,在物体发光的过程中,如果你仔细地去发现,发光的同时还会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它有助于我们揭开物体发光的秘密。2. 比如说,老师给每个组发一根蜡烛,点燃这根蜡烛他就成了一个光源,仔细地观察,在蜡烛发光的同时你还看到了什么现象。(蜡烛消耗掉了)3. 汇报交流活动二:观察钢丝的发光过程1.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实验,我这里有一根钢丝,它是从我们生活中冲用的钢丝球上剪下来的,它是光源吗?(不是)2. 提问:那它有没有机会成为光源呢?(学生困惑)我们一起来试试。3. 介绍所需要的材料:电池盒、鳄鱼夹导线、

30、沙、钢丝。4. 实验步骤: 关闭电池盒的开关,将鳄鱼夹分别夹到电池盒两端,另一头夹钢丝; 将钢丝的部分放在沙上; 打开电源开关,观察实验现象。5. 实验过程中有没有要注意的地方呢? 不要用手触碰钢丝; 如果钢丝没有发光,关掉电源检查装置。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7.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总结提升1. 比较刚才两种发光的现象,在发光的同时,你有没有找到他们相同的地方呢? 仔细想一想,和你的小伙伴说说看。(蜡烛烧没了,钢丝发光时电没了)2. 是的,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发光的同时,蜡烛被消耗掉了,电池里的电被消耗掉了,这两个有趣的实验告诉我们,发光也是需要消耗的。3. 想一想,这些光源在发光时又

31、消耗什么呢?(有油灯、篝火、燃烧的书)4、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发现,发光也是需要能量的哦。(不解释能量,只要学生能建构能量的概念)【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小实验和生活中一些例子,让学生初步意识到物体在 发光时需要消耗能量。四、总结拓展(2min)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光带来的美,你有哪些收获呢?(学会了如何辨别物体是不是光源,认识到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还知道了在物体发光的时候需要消耗能量)诶呀,今天这节课过得可真快,关于光的其他秘密我们下节课再来揭晓。【板书设计】光源它们可以自己发光能量自然光源人造光源【教学反思】在 2001 版本教材中,“光源”的内容在光的行进一课中呈现,所占篇幅较

32、小。而新版教材将光源作为单独一课,通过仔细研读教材与课标,将教学重点设为引导学生对“光源”从生活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以及让学生感受到光源在发光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1. 积极搭建教与学的支架,将课堂交给学生新课改要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到科学课堂上,教师应摒弃原先的授受课堂,而应当蹲到学生的身边,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结构化的教学材料等,积极地为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本节课第二个环节“认识光源”,在认识了光源的定

33、义后,我挑选了生活中另一些典型的光源与反光的物体,然后通过“独立判断”、交流、讨论、汇报这些形式,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主动参与了, 当遇到与自己观点不一致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他的表达、分析、判断等能力都能在这些环节中得到运用和发展。2. 利用多种策略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光源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需要吸引学生进入光的美妙世界。因此,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挑选了生活中发光物体的图片和视频,辅以文字介绍和音乐, 唤起学生的记忆,让他们沉浸在光的世界中,感受光带来的美。在“让钢丝发光”的环节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非常肯定钢丝不是光源, 通过故意制造矛盾,通过提问“那它有没有机

34、会成为光源呢”一下子吸引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投入试验。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其他的技术,例如:小组实验记录可以采用白板、树状图或者利用一些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实验等等,这些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过程。【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02.光的传播 教学设计含反思2.光的传播【主要概念】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涉及课标】6.2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6.2.2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教材分析】光的传播是新版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2

35、课,本单元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探索光与色彩的秘密,课程的设置是逐层递进,不断加深的。因此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光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光的传播特点,为后面的光的反射、色散等内容打下基础。本课从观察一些生活现象中光的传播路径入手,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光如何传播,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教材以密林的阳光、夜间的车灯、乌云间隙透出的阳光、广场的霓虹灯光这四幅图片唤起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光在各种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第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的这

36、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第三,制作小孔成像。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科学探究方法技能, 光的传播现象很常见,因此他们很容易从生活现象中推测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而如何验证这一猜想相对较难,虽然学生往往能想到一些粗略的办法,但不够严谨和全面,因此老师要在学生的实验设计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能更严谨地验证光的确沿直线传播。此外,小孔成像对学生来说是个新鲜有趣的内容, 学生容易只顾制作而忽略它与光沿直线传播的

37、联系,因此在制作之后,要通过讨论、画图、观看视频等不同方式,让学生了充分解到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教学目标】1. 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2. 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3. 通过对光在空气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与发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难点: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玻璃水槽、加湿器、激光笔、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等。学生分组材料:手电筒、带孔塑料板、塑料光屏、贴好膜的圆筒纸盒、大头针、蜡烛、

38、相关轨道底座等。【教学过程】一、认识光的传播路径1.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光的精彩世界,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光源,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光。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光的现象,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让我们再来看看,清晨,温暖的阳光斜斜地穿过美丽而神秘的树林;雨后,太阳终于冲破乌云,灿烂地洒向大地,给云层镀上了一层淡色的金边,格外好看;夜间的车灯冲破黑暗照亮前方,让行驶的人们不再害怕;舞台上,五彩的聚光灯映照出人们心中的热情。(课件动图播放密林的阳光、夜间的车灯、乌云间隙透出的阳光、广场的霓虹灯光,配上音乐和解说,最后四幅图定格)。2. 提问:仔细地观察,在生活中这样有趣的光的现象比比皆是,同学们,

39、 在这四种光的现象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光的传播3. 提问:由这些景象,你能不能猜猜看,光是怎样行进的呢?喊学生回答前先提示:别急说,自己想一想,怎么解释你的猜想。【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场景图片导入,既将学生继续带入光的世界,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中归纳共同特点,作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猜想,这是学生自己作出的猜想,而不是教师直接给出的,更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一)实验探究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1. 谈话:(几个学生回答之后)看来,你们都比较赞同光是沿直线行进的, 你们有没有办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的观点

40、呢?2. 谈话:哟,看来这个实验还不太好设计,黄老师这儿有一组材料,(出示材料并介绍:1 个手电筒、3 张带小孔的塑料板、一张光屏塑料板),仔细地观察这组材料,想一想,你们能用这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吗?3. 小组讨论:不着急说,先想一想你们准备怎么做,再说说看为什么这样做可以证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成员讨论讨论。4. 小组汇报,注意追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认为这样做可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5. 教师补充实验注意事项。(出示 4 个底座和一个能支持底座前后移动的轨道)6. 学生小组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7. 小组汇报现象。(汇报时追问:为什么这种现象就能证明光沿直

41、线传播)8. 总结结论:通过这个实验,你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生: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设计意图:教师不急着告诉学生实验方法,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根据课标的要求,五年级学生应要初步学习设计实验,但这课属于五年级第一单元, 学生初步接触设计实验,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因此教师提供有结构的器材,以及设置脚手架问题,帮助学生分步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这也是思维训练的契机。】(二)激光笔光束演示实验,直观看到光在空气中的直线传播1. 谈话:是不是这样呢?老师这儿还有个有趣的实验。2. 谈话:这是一个激光笔,(往侧面墙上照射),光到哪里去了?(学生指墙上的光点),光是怎么走过去的?(生:沿直线传播

42、的,复习刚刚得到的结论)。你看到这条直线了吗?想不想看?老师请来了一个好帮手。3. (搬出事先设置好的玻璃容器,里面陆续有水雾,盖上盖子防止水雾散出)。请一名学生上台帮忙打开激光笔,从各个方向射入玻璃容器,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4. 小结:多么神奇啊,我们看到了,真的像我们所说的那样,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设计意图:这部分通过水雾中的丁达尔现象演示出激光笔的光束在空气中如何行进,让学生在教室里直观地看到光线的直线传播路径,再次验证上个实验得到的结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三、研究小孔成像1. 谈话:刚才啊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光的美景,以及同学们进行的实验,我们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43、其实啊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这个规律,战国时期的学者:墨子。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一起来看看墨子的故事。2. 学生观看小孔成像动画视频。3. 谈话:哎?有意思吧?人们把这个现象叫小孔成像。视频最后提到,如果中间的挡板上戳个小孔,蜡烛火苗的光照到光屏上会是什么样呢?你想不想亲自试一试?4. 教师出示材料,并结合课件图文边演示边讲解制作方法和观察方法: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小孔成像盒,老师事先已经帮你们在盒子上把光屏做好了,并且为了观察的像更清晰,在光屏后还加了一段通道,让周围环境更暗一点。给你们提供了一个大头针,在底部中央戳一个小孔,要注意安全,并且这个小孔不能太大,像大头

44、针这么粗就行。这样,一个小孔成像盒就做好了。怎么观察呢?我们将做好的小孔成像盒放到这个支架上,这样它就跟蜡烛差不多高了,小孔对着蜡烛,我们蹲下来在另一端观察,可以前后移动小孔成像盒直到看到一个较为清晰地像,仔细观察观察,这个像是什么特点?5. 学生制作,并用制作好的小孔成像盒观察蜡烛火苗,教师巡视指导。6. 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7. 提问: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为什么会成倒立的像?)8. 谈话:这个问题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哦,先自己想一想怎么解释,然后小组内部讨论讨论。9. 小组讨论,汇报看法。10. 谈话:好像有点道理,但老师还是听得不太明白,这样,我们把复杂的图形先简化成几个点,在你们的

45、记录单上,老师标出了火苗最上面和最下面两个点,根据今天学的知识,你能不能找到这 2 个点的光通过小孔之后,到达光屏上的位置?然后根据这两个点的位置大致画出火苗的像。11. 学生画图活动。12. 学生投影下展示汇报。13. 提问:我们画出了火苗最上面和最下面通过小孔后到达的位置,现在你能结合这两个点的位置,再来说说为什么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吗?14. 谈话:那是不是同学们说的这样呢,我们继续看完这个故事。播放后半段视频。15. 提问: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那反过来想,小孔成像是倒立的这一现象能说明什么呢?(生:光沿直线传播)哦,再一次验证了我们刚刚得到的结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由

46、故事导入,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观察一番,引起学生兴趣,主动提出疑问:为什么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像。而清晰完整地解释小孔成像为什么是倒立的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这里运用画图的方法更形象,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但如果直接要求画出火苗的像,一是比较难,二学生也很难将这个图与光沿直线传播联系到一起,因此我在记录单的火苗图片中选取上下 2 个关键位点,先根据光沿直线传播,找到这两个点的光透过小孔之后在屏幕上的点,再完成火苗的像,更好地为学生解释小孔成像为什么是倒立的提供了脚手架。】四、总结拓展1. 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你能回忆一下,说说光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我们是如何发

47、现并验证的?2. 拓展:那光在水中是如何传播的呢?课后可以继续探究。【设计意图:下课了,但探究没有结束,学生可以借鉴课堂上探究光在空气中传播的方法,继续探究光在水中又是如何?还可查找相关资料,也是认识事物的方法。】【板书设计】小孔【教学反思】在 2001 版本的教材中,光源和光的传播内容是放在一课里的,新教材拆成了两课,乍一看,不禁疑惑,这么简单的内容为什么还要拆成两课?通过仔细研读课标和教材,再结合上课的具体情况,我才了解,越是表面上简单的知识点, 越是要花更多心思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和深层次的思考上。1. 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经常觉得只有实验设计和一些较难的知识点才是对学生较难的内容,其实不然,光的传播这一课有些内容乍一看很简单,但其实很多细微之处都是可以挖掘学生思维活动的,甚至有些内容没有教师想象中那么容易。比如第一个环节,四幅自然和生活场景中光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光的行进路径的思考,如果只是说出“直线”二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