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下册语文文言文难题综合测试题
一、初中文言文1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琬巧对
黄琬①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②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③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④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注释】①黄琬:东汉人。②建和元年: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③诏:皇帝的命令。
④对:回答。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①为魏郡太守 为:________
②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未: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3)幼时黄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举例说明。
解析: (1)担任;不
(2)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时的月亮呢?
(3)幼时黄琬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思路开阔,思考问题另辟角度,如在回答太后诏问时,他用月亮初升时的样子来描述日食的状态。
2.文言文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①惟吾德馨 ________
②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
③可爱者甚蕃 ________
④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无案牍之劳形。
(3)简要分析(乙)文菊、牡丹、莲的象征手法以及衬托手法。
(4)(甲)文与(乙)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解析: (1)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劳:使……劳累;蕃:多;涟:水波。
(2)①可以远处观看,不可以靠近赏玩。②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
(4)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 , 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干:求见。③沟恤:沟渠。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 ②自谓可将十万________
③竟不可得________ ④恒独步庭阶________
(2)下列加下划线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惟此六字 惟手熟尔
B.一老河兵闻之 何陋之有
C.几为所擒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古人岂欺我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②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4)(乙)文中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讲学家和刘羽冲失败的经历中,你明白了什么?
答案:B
解析: (1)事物的道理、规律;率领;终了,最后;经常
(2)B
(3)①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有很多,怎么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②(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
(4)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他只会从书中照搬一些知识,不懂得灵活运用于实际之中,只会纸上谈兵。从他们失败的经历中,我明白了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能主观臆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周敦颐,字茂叔,为分宁主簿①。有狱②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③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周敦颐传》)
【注】①主簿:官名。②狱:案件。③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家。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________
③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________
④将弃官去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4)【甲】文中作者独爱莲花,认为莲才是花中君子。请结合对莲的描写体会莲具有哪些君子品性?
(5)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阅读【乙】文,说说文中的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
解析: (1)北宋;哲学家
(2)多;少;想要;离开
(3)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没有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娇艳。②王逵是凶悍、残酷的官吏,众人不敢和他争辩。
(4)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看出莲的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品性;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以看出莲的豁达、正直不苟的品性;从“香远益清”可以看见莲的美名远播的品性;从“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看出莲的清高风度,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5)周敦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直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阿谀权贵。
5.古文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②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③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①本:根。②虚受:虚心接受。③实: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_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________
③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________
④空以体道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3)(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________、________、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________、________、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4)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君子应该具有怎样的品性。
解析: (1)多;少;种植,栽培;体悟
(2)①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②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3)外形;香气;性直;心空
(4)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虚心体道、砥砺名行。
6.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________,字退之,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2)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骈死(________) ②食马者(________)
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 ④执策而临之(________)
(3)伯乐对千里马至关重要,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呢?
(4)文章托物寓意,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文中的“执策”者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如果将来你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吸取他的教训,将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怎样的条件?
解析: (1)韩愈
(2)两马并驾,并列;通“饲”,喂养;鞭打;赶马的鞭子,名词
(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5)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优越的条件,采用正确的方法使用人才,了解人才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①牵牛来责蹊田②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③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注释】①或:有人,有的人。②蹊田:践踏田地。③策:通“册”。④恬:心神安适。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已而复如初(________) ②冕因去(________)
(2)文中写佛像“狞恶可怖”,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3)王冕是一个青春励志的典型。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悟呢?
解析: (1)又,再;离开
(2)从侧面烘托了王冕痴迷于学习的精神
(3)参考:王冕在艰苦的条件下发愤学习,现在的初中生比王冕的学习条件要优越很多,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1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阋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有龙则灵(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③可以调素琴(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仙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以山、水比喻陋室,以仙、龙比喻室主人的“德馨”。
B. 文章从陋室幽美的自然环境、室主人博学多识、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三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C.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诸葛亮、扬雄的事例来证明“陋室不陋”,并以古代贤人自比,表明自己也有与古代贤人一样的志趣和抱负。
D. 在语言表达上,文章多用四字句、五字句,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文字精练而又清丽,音调和谐,音节铿锵。
答案:C
解析: (1)神异;大;不加装饰的,朴素的
(2)yi5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C
9.阅读《卖油翁》前后两个不同的版本,完成下列小题。
(甲)卖油翁
往时陈尧咨以射艺自高。尝射于家圃,有一卖油翁释担而看,射多中。陈问:“尔知射乎?吾射精乎?”翁对曰:“无他能,但手熟尔。”陈忿然说:“汝何敢轻吾射!”翁曰:“不然,以吾酌油可知也。”①乃取一葫芦设于地上置一钱以勺酌油沥钱眼中入葫芦钱不湿。曰:“此无它,亦熟耳。”陈笑而释之。
(选自欧阳修《笔说》)
(乙)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②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线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有删节)
(1)下列成语中与“陈笑而释之”的“释”意思相同的是( )。
A. 涣然冰释 B. 如释重负 C. 团疑莫释
(2)用“/”给文中画线句①断句。(限断四处)
乃 取 一 葫 芦 设 于 地 上 置 一 钱 以 勺 酌 油 沥 钱 眼 中 入 葫 芦 钱 不 湿。
(3)细读(甲)(乙)两文,你会发现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对这个故事做了不少改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解析。
①他将“________”这一动词改为“________”,然后增加了“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表情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个不愠不火、不卑不亢、以技能立世的劳动者形象,还包含了对陈尧咨“自矜”的不以为然。用语生动细致,文学色彩陡然增加。
②追求“简洁准确”也是他的主要文风,在对“陈尧咨酌油”这一情节修改时,表现得尤为突出。请就画线的①②句加以解析说明。
________
答案:B
解析: (1)B
(2)乃取一葫芦设于地/上置一钱/以勺酌油/沥钱眼中入葫芦/钱不湿。
(3)看;立;睨之;微颔;将“设于地”改为“置于地”,动作更准确,因为娴熟而更随意;将“上置一钱”改为“以钱覆其口”,明确点出铜钱的位置,更准确;酌油时,作者在“以勺酌油”前加“徐”,这样不但多了个酌油过程和时间感,也表现了卖油翁酌油时的从容之态,更准确地表现了人物形象;将“沥钱眼中入葫芦,钱不湿”,改为“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简洁之中更显精当,因为前面已说钱是放在葫芦口上,油从钱孔入,自然是进入葫芦中了,不必在赘述“入葫芦”。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②不若己者。……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与不善人居,如入之肆④ , 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说:谈论。③化:融为一体。④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香远益清 则商也日益 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C. 水陆草木之花 一老河兵闻之 D.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陈康肃公善射
(2)用“/”给乙段中的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4)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自身,让自己不断进步发展?请联系甲乙两文的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答案:B
解析: (1)B
(2)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3)①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
②商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赐喜欢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
(4)示例:人成长与他外在环境有关系,我们要与优秀的人交朋友,增加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正如乙文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另外,要坚守本心,不忘初心,即便外在环境不如意,也应如周敦颐笔下的莲一般,保持高洁的人格,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言之有理即可。
11.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悯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①之笠翁②孰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②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 不 使 高 强 争 无 益 故 守 困 厄 为 当 然。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其素行原如是也(________) 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
②乃黄杨不憾天地(________)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形象的理解。
答案:B
解析: (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
(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4)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河中石兽》)
【乙】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①。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② , 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③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④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⑤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⑥也。
(选自《正午牡丹》)
【注】①精粗:精良和粗劣。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②姻家:儿女亲家。③披哆(chǐ):文中指花朵完全、花瓣散开。④黑睛:瞳孔。⑤房敛:花冠收拢。⑥笔意:这里是指绘画的乐趣。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转转不已________
②如是再啮________
③尝得一古画________
④善求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猫 眼 早 暮/则 睛 圆 日 渐 中 狭 长/正 午 则 如 一 线 耳
B. 猫 眼 早 暮 则 睛 圆/日 渐 中 狭 长 正 午/则 如 一 线 耳
C. 猫 眼 早 暮/则 睛 圆 日 渐 中 狭 长 正 午/则 如 一 线 耳
D. 猫 眼 早 暮 则 睛 圆/日 渐 中 狭 长/正 午 则 如 一 线 耳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②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4)从“老河兵找到石兽”“丞相吴公一眼看出画面上是正午牡丹”两件事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答案:D
解析: (1)停止;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曾经;善于、擅长
(2)D
(3)①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②猫眼瞳孔像条线,这是正午时的猫眼。
(4)①生活中要善于观察;②要将理论联系实践;③用心思考,认真分析;④积累生活经验。
1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 ________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
③阅十余岁 ________ ④不亦颠乎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求之,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从表达方式来看,文章以记叙为主,最后一句的议论揭示了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C.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D. 文章启示我们: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仅靠主观判断,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4)结合链接材料和原文,说说为什么楚人找不到剑,而老河兵的方法却可以成功找到石兽?
链接材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①遽(jù):立即。 ②契:用刀雕刻。
答案:C
解析: (1)倒塌;事物的道理、规律;经过,经历;颠倒,错乱
(2)①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不是更颠倒吗?
(3)C
(4)楚人找不到剑是因为水在流动,舟在行动,一切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楚人只凭主观臆断做事情,死守教条。这样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老河兵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和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从而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 , 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②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刘元卿《南岐之人》)
【注】①瘿:读yǐng。颈瘤,俗称大脖子病。 ②焦:细瘦干枯。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湮于沙上________
②转转不已________
③及见外方人至________
④焦而不吾类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B.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C.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D.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4)【甲】、【乙】两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
答案:C
解析: (1)埋(埋没);停(停止);来(来到);像(类似)
(2)C
(3)①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河水(或大水)带走呢?②我们这地方(或乡里)的人全都是这样,哪里用得着(或:为什么要)除去呢!
(4)示例一: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
示例二:一个人不能孤陋寡闻自以为是,用自己片面的看法去看待事物。
15.阅读《河中石兽》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面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B.竟不可得 竟:竟然
C.转转不已 已:停止
D.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于是
(2)对“尔辈不能究物理”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B.我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C.你们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学这门学科。
D.我们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学这门学科。
(3)下面对选文写作特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条理清晰,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B.本文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
C.本文作者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
D.本文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兴趣所在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
答案:B
解析: (1)B
(2)A
(3)D
16.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完成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_______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选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道德情操?
答案:C
解析: (1)能散步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指官府文书
(2)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C
(4)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1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② , 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③ , 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④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⑤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畜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⑥ , 戒⑦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⑧之风。
【注】①陈谏(jiàn)议:北宋陈省华(939年—1006年),字善则,北宋阆州阆中人,官至左谏议大夫,故称之。②驭:驾驭,控制。③厩:马棚。④贾(gǔ)人:商人。⑤遽:急忙,马上。⑥直:通“值”,价值,这里指钱。⑦戒:通“诫”,告诚。⑧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蹄啮伤人多矣________
②因诘仆________
(2)翻译句子。
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一处)。
家中左右尚不能制
(4)用自己的话说说陈谏议具备怎样的“古仁人之风”。
解析: (1)用蹄子踢;踢伤;于是
(2)(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
(3)家中左右/尚不能制
(4)做人诚实;多替别人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①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②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④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⑤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⑥与昧行⑦乎?”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①师旷:春秋时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②暮:晚,迟。③炳烛:点燃火把火炬。先秦时尚无蜡烛,称火炬为烛。④戏:戏弄。⑤盲臣:师旷为盲者,故自称盲臣。⑥孰:谁,哪个。⑦昧行:在昏暗中行走。昧,黑暗。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________
②恐已暮矣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晋平公担心自己学而无获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4)从师旷劝说晋平公的言辞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解析: (1)怎么;恐怕
(2)点亮了火把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3)晋平公担心自己会因为年纪大而学不好。
(4)“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心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劝谏要讲究方法”。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乙】
蜀中有杜处士① ,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