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3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
1.(2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项是( )
A.纶巾(guān) 隘口(yì) 苦心孤诣(yì)
B.剽悍(piāo) 豢养(huàn) 呱呱坠地(gū)
C.涸辙(hé) 惬意(qiè) 弄巧成拙(zhuó)
D.滂沱(páng) 舷•窗(xián) 乳臭未干(xiù)
2.(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殉职 腼腆 言简意赅 人事沧桑
B.揶揄 震摄 毛骨悚然 名副其实
C.噩耗 仓皇 神彩奕奕 眼花缭乱
D.宣泄 希冀 坦荡如砥 不屑置辨
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了把自然灾难的损失降到最低,我市许多学校未雨绸缪,举行了灾难求生救生大演练
B.对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歪曲事实的做法,中国人民无不义愤填膺
C.古往今来成大事者,不惟有惊世之才,更兼有坚韧之志,因此,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我们应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D.中考结束后,李明打算和几个同学结伴出游,到大自然中去共享天伦之乐
4.(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杨建一校长勇斗歹徒以身殉职,被网友誉为“最美校长”
B.为了防止校车安全事故不再发生,国务院法制办起草公布了《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
C.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D.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引发了人们对“文化认同”和“软实力输出”的思考,而且让人怀念童年时的美味
5.(2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繁星》《春水》是冰心平时随手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主要表现了“母爱”和“童心”两大主题
B.郭沫若的《石榴》、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都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C.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学过他的《小石潭记》
D.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他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为我们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回到家乡的故事
6.(2分)为下面这则消息拟写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本报讯 5月13日下午3时,娄底城区应急
疏散演练警报声响起。娄底市星星实验学校7﹣9年级学生有组织地迅速疏散到盛世华庭防空地下室指定区域。这是我市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活动的一个场景。这一天,除娄底中心城区外,涟源、冷水江、新化、双峰等县市也都举行了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方案>的通知》,为了进一步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完善相关应急预案,我市制定了《娄底市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方案》.疏散演练分为社区疏散演练和学校疏散演练。
涟源市应急疏散演练设涟源市三一学校,演练现场活动情况通过移动应急小平台将信号传送到我市指挥中心,我市相关单位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在指挥中心观摩了现场演练情况。通过演练让师生们从汶川、雅安地震惨痛的事件中吸取血的教训,当灾难来临时快速疏散,懂得科学自救,珍爱生命。
7.(10分)用正楷或行楷将下列古诗文默写在田字格中。
(1)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刘禹锡《陋室铭》)
(3)晏殊的《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名句是, , 。
(4)我们应学习五四爱国青年 ,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原句作答)
8.(2分)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
2012年国庆节,清洁工人在天安门广场扫出近8吨垃圾。假如你是在场的一位小游客,发现身旁一位叔叔正准备把香蕉皮扔到地上,你应该怎么对他说? 。
9.(6分)完成下面两道综合性学习题
(1)如图是九年级(一)班班长李强留给学校后勤管理员的借条,在内容和格式上均有一处错误,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2)最近,餐桌上的浪费现象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在政府狠刹公款吃喝风的同时,民众也自发掀起了“光盘”运动。请就餐桌浪费现象谈谈你的想法。
二、阅读.
10.(12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至若/春和景明
C.贤者/能勿丧耳
D.策之/不以其道
(2)下列句子中如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B.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
C、曾益其所不能(益处)
D.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误)
(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①所以动心忍性译文: 。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 。
(5)选文在论证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
11.(4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 ”“ ”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把春天的美写活了。
(2)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9分)
足球也能发电
徐娜
①2012年欧洲杯大幕落下之际,正是发电足球在南非的学校操场上腾空而起之时。课余时间尽兴踢足球,天黑了抱着足球点灯看书。这并非天方夜详,而是一些非洲少年的现实生活。他们踢的那个足球并非是传说中的阿拉丁神灯,而是美国几名大学生发明的可以发电的足球。
②发电足球的发明者是美国哈佛大学4名女生,她们认为这项发明可以帮助偏僻地区的人们在夜晚照明。目前,利用运动的能量发电的发明越来越多,其基本原理都是差不多的,就是把运动时的部分动能转化为电能。当杰西卡•马修斯提出足球发电的设想后,她的3名好友也十分赞同。大家一起查找资料,并利用零花钱购买一些材料在业余时间进行研制。
③女生们利用感应线圈发电技术,把金属线圈、磁铁和蓄电池安装在足球内。当足球无论是在脚下滚动还是腾空飞行时,线圈都会在球中不停地转动发电,所产生的电能被储存在蓄电池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让发电机正常工作,要合理安排发电线圈与磁铁的位置,并让发电装置无论足球怎么剧烈运动都不会脱落而乱晃。这花费了女生们不少心思,才让发电线圈固定在一个合适的角度上。
④这款足球由12块六边形的弹性泡沫面板组成,耐用性强,95%的材料都能回收重复利用,且防水防潮,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都照样发电。在足球的表面有一个隐形的插座,类似于耳机接口。这个插座安装在一个哑铃形揭盖下,可以为LED灯、手机、MP3 等小电器提供电能。
⑤目前,这款足球已经在南非一些学校进行了实验,效果还不错。一群少年按照通常的方法玩了半个小时足球,结杲让一盏10瓦的LED灯亮了3小时。可见,学生们下午的足球运动完全可以为晚上的学习提供照明。由于安装在足球内的发电装置很轻,额外增加的质量约为150克,不会影响正常的足球运动。少年们拿到这款足球后只是注意到隐藏在一块皮面上的插座,没有感觉它比其他球重,玩起来感觉也和其他球没有什么差异。
⑥哈佛女生的足球发电创意甚至引起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关注,他评价说:“面对电力资源紧缺的问題,这是一种另辟蹊径的解决办法,它能给缺电地区的人们带来电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其实,发电足球除了能给缺电地区送去光明外,也是户外活动和野外探险的好工具,一场激烈的足球赛之后,夜晚的帐蓬就可以靠它照明了。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2年第09期)
(1)简要概括选文②③段的主要内容。
(2)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3)第⑤段中“额外增加的质量约为150克”加点的“约”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4)哈佛女生的足球发电创意有何实用价值?这给了你什么启发?
13.(15分)新的学期,刘老师到一个班当班主任。她发现班上有一个奇怪的男生,每天中午放学后,别的学生一窝蜂似的涌出教室,只有他,坐在教室里,拿出书本来看,或者拿出作业来做。他的名字叫张晓军。
一天中午,刘老师走进了教室,她对张晓军说:“张晓军,放学了,快回家吃饭吧!”张晓军说:“老师,我知道,我想等会儿再回家!”刘老师问道:“你不饿吗?”张晓军说:“饿!”刘老师说:“那就快回家吧!”张晓军说:“我等会儿就回家!”说完,张晓军又埋头做作业。
这是一个固执的孩子,刘老师想,他肯定是想把成绩赶上去,便忍不住对张晓军说:“饿着肚子可是学不好的,你回去吃饭吧,吃了饭到学校找我,我可以帮你补习功课!”
张晓军说:“老师,您误会了。其实,我迟些回家,并不是为了抓紧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刘老师睁大眼睛:“那你是为了什么啊?”
张晓军告诉刘老师,他的父亲早年去世了,母亲为了供他和妹妹读书,便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妹妹。每天早上,他和妹妹一早就起床做好饭菜,中午回家热一下就可以吃。由于饭量大,他担心自己吃多了,妹妹就吃不饱,便迟些回家。这样,妹妹就可以先吃饭,剩下的,就全是他的,他就可以放开肚皮吃。
原来是这样。刘老师问张晓军为何不多做些饭菜,张晓军说他们每个月的钱只有那么多,要是多做些,钱就不够花。他不忍心告诉母亲家里的情况。他说要是让母亲多寄钱回家,母亲就会起早贪黑地干活,会很辛苦。张晓军说他少吃一点没什么,不能苦了母亲,饿了妹妹。
刘老师默默地听著,湿了眼睛。①她掏出钱包,拿出一百元钱,递给张晓军。张晓军连连后退,说:“老师,我不能要您的钱!您放心,我的问题我能解决。现在,我每天都在悄悄地捡废品,我能挣钱,很快就能吃饱饭了。”
刘老师知道,这是一个要强的孩子。她只好作罢,收起了钱。
以后的每个中午,刘老师依然发现张晓军迟迟不回家。每次看到教室里埋头学习的这个孩子,刘老师就叹息不已。
下一学期,刘老师因为工作需要,离开了这个班级,当了另一个班的班主任。让刘老师没想到的是,在新的这个班,她又遇到了一个奇怪的女生。这个女生每天中午放学铃声一响,她还没走出教室,女生就第一个冲出了教室。女生的脚步匆匆忙忙,似乎有什么急事。有时候踉踉跑抢,几欲跌倒,让人好不担心。
一天两天有急事没什么,可是总是有急事,那就不正常了。有一天中午,刘老师在放学之前点了女生的名,让她放学后留下来。没想到,女生竟然站了起来,说:“老师,放学我不留下来,行吗?”刘老师说:“不行,我有事找你!”女生说:“老师,等我下午来上学的时候,我到办公室找你,行吗?”看着女生乞求的目光,刘老师点头答应了。
下课铃声一响,女生又是第一个冲出了教室,她的脚步依然是那样匆匆忙忙,依然是那样跟踉跑跄。
下午,女生走进了刘老师的办公室,她说:“老师,我来了。您找我有什么事?”刘老师问她:“为什么每天中午放学后你总是第一个冲出教室?”女生说:“我急着回家……”刘老师说:“急着回家?肚子再饿,也用不着急那一会儿。你跑那么快,很危险的,你知不知道?”
女生说:“老师,对不起,让您担心了。”刘老师让女生以后放学别急着回家,可女生却说不行,刘老师问她为什么,女生说:“为了我哥!”
女生告诉刘老师,她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为了供她和哥哥读书,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她和哥哥。每天早上,她和哥哥一早就起床做好饭菜,中午回家热一下就可以吃。哥哥饭量大,她担心哥哥吃不饱,便先到家吃饭,这样,剩下的,就全归哥哥,他就可以放开肚皮吃饱饭了。
刘老师想起了什么,她突然想到女生的名字叫张晓燕,不用说,她就是张晓军的妹妹。刘老师问张晓燕:“这么说,你为了让你哥吃饱饭,从来就没有吃饱过?张晓燕连连摇头,她说:“不,我吃饱了,吃饱了!”刘老师知道,张晓燕没有说实话。刘老师掏钱给张晓燕,却被拒绝了。张晓燕说她在悄悄捡废品,等她挣到钱,她就可以买很多米和菜,就可以和哥哥一起回家吃饭了。
后来的日子里,每天中午放学的时候,刘老师看到张晓燕第一个冲出教室,她就禁不住双眼潮湿。②她知道,那匆匆忙忙、踉踉跄跄的脚步里,跑出的是爱的直线。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12期 作者:李代金)
(1)从文中找出一个恰当的短语作为选文的标题。
(2)选文①②两处画线的句子,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心情?
(3)请结合全文,分析妹妹张晓燕的形象。
(4)刘老师先后担任兄妹俩的班主任,这是一种巧合。这种巧合在文中有何作用?
(5)结合生活实际,谈谈选文给了你什么启迪。
三、作文(50分)
14.(50分)根据下面的题目,按要求作文。
题目:
(一)那一刻,我很幸福
(二)伟大的祖国蒸蒸日上,家乡的面貌日新月异,青春的我们渴望蜕变,创新的时代需要变通……只有经历变的阵痛,才能迎来美好的明天。请以“变”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上列两题,请任选其一,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