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5年甘肃省白银市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30分)
1.【分析】(1)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此类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此外,做此类书写题一要严格照样书写,不多添,不遗漏,不颠倒,二要规范格式,标点符号单占一格,符合汉字短篇布局格式,三要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每一个字符,做到四不:不涂抹、不模糊、不歪斜、不错写。此类题属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系中考考试范围,有的考试单独设置卷面分,或者和作文评分放在一起。
(3)①上下句字数相等。②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③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
【解答】(1)“称”是多音字,可以读作chēng、chèng和chèn,这里应读作chēng;“巅”读作diān,不要读作diàn;“浑”应读作hún,不要读作hùn。
(2)“高入云宵”应写作“高入云霄”。
(3)上句“碧波荡漾于脚下”中“碧波荡漾”与“薄云缠绕”相对,“于脚下”与“在山间”相对,故选:C。
答案:(1)chēng diān hún
(2)山峰巍峨 陡峭峻拔 高入云霄 颇负盛名
(3)C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汉字的读音、书写,以及对偶的运用。学生对字音、字形的理解实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字形。把汉字写的工整漂亮则需要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写对偶句需谨记对偶句的特点,一一照做,才不会出错。
2.【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适合用排除法,先纵观全项,把明显错误的先排除,缩小判断范围减轻判断难度。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A项中“波澜壮阔”的意思是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有波澜壮阔来形容气势恢宏的宇宙星图,符合题意。
B项中“忧心忡忡”的意思是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用它来形容雪天走路的心情正确。
C项中“周道如砥”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不能形容列车。一泻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不符合语境。
D项中“不屑一顾”的意思是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成语的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题型。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在出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情色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
3.【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没有语病;
B.语序颠倒,将“一大批”放在“文物”前即可;
C.搭配不当,“加强”和“政策”不能搭配,去掉“和考试招生政策”即可;
D.句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伴随”或“使”均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掌握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然后结合句子进行辨析。
4.【分析】本题考查了结合名著人物经历谈感悟的能力。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故事充分的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本题要结合材料来分析。
【解答】作名著感悟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材料,要扣住人物的性格特点,结合作品的主旨具体分析。并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1)读材料甲,学到了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读材料乙,懂得了要善于学习各位老师的长处,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
(2)选自己最熟悉的一步名著,针对人物、环境、情节等谈自己的认识即可。
答案:
(1)该同学明白了两个道理: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要善于学习各位老师的长处,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
(2)针对人物、环境、情节等谈自己的认识即可。
示例1:关云长看重兄弟义气而千古流芳,吕布不讲信义而遭人唾弃。所以做人要讲信义。
示例2:黛玉教香菱做诗时说,诗的立意是最要紧的,不能因词而害意。我想,我们写作文也是一样的,要把立意放在第一位考虑
【点评】本题考查了结合名著人物经历谈感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作品的人物、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的把握,并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5.【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再就是根据要求读懂图意,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解答】图中标有各个标志均用黑色标识,让我们想到是反映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标出了污染源名称,上方标有地名,让我们了解到各地的城市污染源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又交错存在。
答案:机动车、燃煤、扬尘、流动源、工业生产是造成各地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
【点评】解答此题要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图意,要简洁而有深意。
6.【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认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解答】(1)举杯邀明月(注意“邀”的写法)
(2)盖竹柏影也
(3)八百里分麾下炙(注意“麾”的写法)
(4)思而不学则殆(注意“殆”的写法)
(5)谁家新燕啄春泥 绝胜烟柳满皇都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注意“啄”的写法)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1)﹣(4)是连续性默写,能根据提示写出上下句即可,(5)是理解性默写,注意揣摩所涉及的名句。
二、现代文阅读
7.【分析】文章叙述了作者在河西走廊的行旅途中被月亮的美丽所吸引,描写了圆月映照下的空旷情景,想到了和这戈壁有关“红军西路军伤痕累累的队伍”等历史事件和张骞林、林则徐等一个个历史人物,写出了河西走廊历史的厚重,表现了作者对河西走廊历史的敬仰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子加以概括即可。
文章叙述了作者在河西走廊的行旅途中被月亮的美丽所吸引,被圆月下的空旷所触动,继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联想,想到了和这戈壁有关一幕幕历史事件和一个个历史人物,因而思绪万千。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词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时,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上下文语境作答即可。
第(1)句考查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手法的作用使人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这句作者将月亮比作人,描写更加生动形象,体现了月亮的圆润柔美,表达了作者对这月亮的喜爱之情。第(2)句中“庄重”的含义是沉着稳重,不随便、不轻浮。这里的庄重,指河西走廊的历史的严肃性,具有厚重感,表现了作者对于这段历史的郑重严肃的态度,体现了他的敬仰和崇敬之情。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文章段落设置的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从时间顺序来看,第③段写日落之后戈壁滩的黑暗,然后月亮升了起来,第①段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因此应是第③段在前,第①段在后。而从写作手法来看,先写月亮升起,再写月亮升起之前的黑暗,前后对比,更能凸显月亮升起后的巨大变化,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两种说法均有道理。
(4)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作者追溯历史,并不拘泥于对史实的空洞叙说,而是借助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展现给读者的历史人物和场面都是逼真而立体的,让人恍惚中产生一切都如昨日刚刚发生的错觉。而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古往今来的无数优秀的华夏儿女在此艰辛地跋涉过,中华民族“上下求索”的坚韧与执著在此演绎得如此深刻,这条重要的东西交流通道造就了无数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综合上述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作者在河西走廊戈壁滩欣赏月亮,并由月亮下的空旷联想到与河西走廊有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2)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圆润皎洁,柔美轻盈。
②加点词“庄重”写出了河西走廊历史的厚重感,表现了作者对河西走廊历史的敬仰之情。(意思对即可)
(3)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1:赞同。因为调整后更符合时间顺序。描写环境的黑暗为下文月亮的皎洁明亮作铺垫。
示例2:不赞同。先写月亮升起,再写之前环境的黑暗,更能凸显月亮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4)在漫长的历史中,豪情满怀的热血男儿献身河西走廊,使之成为东西交流的重要通道,并造就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意思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和对文章重点词句的理解能力。其中第(1)题是典型题目,学生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了解文章各部分内容后,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子加以概括即可。
8.【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读课文,明确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
(2)此题考查学生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认识到答案就在文中,然后仔细审题,结合上下文,找出相关信息。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上下文,明确这样安排结构的原因,注意前后段落间的衔接。
(4)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论证方法包括: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通读全文,明确文章的主要意思,边读边思考。
【解答】(1)要判断中心论点,可以首先看题目,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非常明确,此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当然有的中心论点在开头提出来,有的在结尾才娓娓道出,有的在文章的中间提出来,做题时要学会判断。
(2)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通读文章,发现:文章开始讲了做笔记的重要性,接着举了名人的事例来说明,然后就是总结做笔记记什么和读书笔记的好处了。文中第1段“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指明了做读书笔记主要记什么,以及读数笔记的一些实用性好处,文中第5段“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指明了做读书笔记的一些精神上的好处,注意对于这类问题一定仔细阅读文章,力求回答全面。
(3)回答此题首先要看这个句子表达的内容:是关于温习笔记的。明确这一点之后,再看文章内容,哪一段主要讲温习笔记的就放在哪一段,我们发现第6段是这样的相关内容,所以应该放在第6段。
(4)本文很明显的举例比较多,所以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一般答题格式为:举例论证:通过…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有力的论证论点。
(5)文章第5段中说“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可见,普通人也要做笔记。所以A项是错误的;
C项是错误的,文章第7段说,做笔记不能急躁。
D项是错误的,文章第6段说“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
故选:B。
答案:
(1)“读书莫忘做笔记。”或“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
(2)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势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是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
(3)放在文中第⑥段最合适。因为第⑥段讲的是温习笔记的重要性。这句话所说的正是温习笔记之事,与第⑥段内容一致。
(4)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顾颉刚、钱锺书、蔡元培等人的事例,具体地论证了读书莫忘做笔记的观点(或“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具有说服力。(答“引用论证”并分析得2分。)
(5)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的议论文阅读能力,平时学习过程中,了解议论文相关常识,明确中心论点的辨析,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
9.【分析】译文:
蔡洪来到洛阳,洛阳当地的人对他说:“官署刚刚成立,百官都在招募下属,在出身卑微中求英才,于山野隐士中征俊杰。你是吴楚之地的读书人,亡国之人,有什么特殊才华来参加征召呢?”蔡洪回答:“夜明珠不一定出产在孟津河里;满握的壁玉也不一定非要采自昆仑山中。大禹生在东夷,文王生在西羌。圣贤的诞生地,不必是一个固定的地方。从前武王讨伐纣王,把商朝愚顽的百姓迁到了洛阳,难道诸位就是那些百姓的后代吗?”
【解答】(1)这句话的意思为:汉室的统治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室遭难出奔;所以节奏划分为: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2)A项第一个“于”指把;第二个“于”是在。B中第一个“之”是代词;第二个“之”是语气助词,的。C项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而”表修饰。D中两个“乎”都是语气词。故选D。
(3)本题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如要注意“信”是通假字,“伐”是多义词,在这里指讨伐。
(4)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重视句式的选择、特殊用法和句中关键词的意思。翻译这句话要注意“见”“顾”等字的意思。
(5)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判断出B项错误,《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是对比,是类比,故选B。
(6)第一问:从“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中可知,这个成语应该是“三顾茅庐”;第二问:结合乙文的内容,可知蔡洪的人才观是:“圣贤所出,何必常处”;第三到五问:结合题目的提示“舜发于”,联系学过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内容,完成即可。
答案:(1)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2)D
(3)①总共;②拜访;③通“伸”,伸张;④讨伐,征讨。
(4)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
(5)B
(6)三顾茅庐;英雄不问出处(或“圣贤所出,何必常处?”)畎亩之中;版筑之间;百里奚。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翻译文言语句和理解内容。第6题是难题,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和学过的内容来回答。
10.【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要求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语言,把握表现手法和体会情感。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把握诗歌内容的方法:①看标题。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北京,有些题目点明中心。②寻事件。阅读整首诗,找出人物或意象,总结围绕其发生的事件。③抓字词。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内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之为“情感关键字”。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分析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作用。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解答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是抓字词。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内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之为“情感关键字”。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分析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作用。
【解答】(1)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各个选项的表述,逐项判断正误。C项错误,诗中说自己不敢直率诉说在外风尘之苦,而是婉转回答母亲的问话,以免老人家听了难受,并没有说承认错误;所以选C。
(2)“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惭愧地低下头,不敢对她说我在外漂泊的境况;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来理解“愧”的原因是:诗人这些年漂泊在外,没有尽到为人子的孝心与责任,反而让母亲牵挂担扰。
答案:(1)C。
(2)“愧”是因为诗人这些年漂泊在外,没有尽到为人子的孝心与责任,反而让母亲牵挂担扰。
译文:岁暮到家
蒋士铨
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我在过年的时候到家,母亲多高兴啊!
她正在为我缝棉衣,针针线线缝得密,我寄的家书刚收到,墨迹还新。
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连声问我在外苦不苦?
我惭愧地低下头,不敢对她说我在外漂泊的境况。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掌握诗歌的内容。第二题是难题,要求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来分析原因。
四、综合性学习
11.【分析】活动一:概括材料内容及提取材料主要信息答题要点:①组合要点法。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语段中每层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②整体归纳法。提炼出所有信息,再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加以概括。③进行推论法。寻找文段中的关键句子,综合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推论。④提取中心法。提取最能体现材料信息的中心句或关键语句。⑤分层归并法。针对有两层或两层以上意思的文段,先划分层次,然后再把各层次的内容概括组合。⑥比较分析法。对相应材料进行比较分析而得出相应结论。
活动二、活动三:多个材料比较提取信息的方法:①看这多个材料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或是围绕什么共同话题,从不同侧面阐述举例。②围绕话题分析题目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赞同赞扬还是否定批判,最后根据以上两个方面组织语言。③回答时必须要依靠准确的归纳和恰当的表达。因此做此类题,还应该按照题目的要求(包括字数),把捕捉到的规律、信息,用恰当的词语和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做到没有错别字,语言准确、简洁、连贯,符合客观实际。
【解答】活动一:做此题要对风景区有高度的概括,语言简洁凝练。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武威城南50公里处,地处中路乡灯山村,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此题可以总结为:天梯山石窟历史悠久,风景奇特,久负盛名。
活动二:做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要仔细分析每一个材料的主要内容,再进行分类。材料一介绍的是古代青铜器艺术品铜奔马,属于历史文化。材料二河西走廊境内的三大流域的生态退化问题,属于生态环境问题。材料三介绍的是莫高窟,属于历史文化。材料四讲的是处处可见戈壁荒漠的河西走廊,属于生态环境问题。材料五中“全县荒漠和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94.5%,其生态问题之严峻,引起了全国世界的关注”,属于生态环境问题。材料六“嘉峪关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西起点…”属于历史文化问题。
活动三:做此题首先要明确所有材料都和河西走廊有关,而材料一、三、六都关于历史文化问题,再认真分析材料,会发现这些材料都说明了“河西走廊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材料二、四、五则都揭露了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答案:
活动一:示例一:天梯山石窟历史悠久,风景奇特,久负盛名。
示例2:左宗棠西出河西走廊,收复新疆。(答霍去病、玄奘、张骞、林则徐、班超等人的事例均可,但其表述必须与河西走廊相关联。)
活动二:历史文化 2 4 5
活动三:结论1:河西走廊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结论2: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面临巨大挑战。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材料的分析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答题关键是掌握方法,并做到多练习,从实践中获得经验并巩固。
五、写作(60分)
12.【分析】本作文题为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半命题补题有三种:前补、后补,首尾补。本作文题属于第二类,在“我想去”后面补写上相关的词语。
【审题立意】在前面提供的材料中:有的想去观海,有的想去爬山;有的想去北京,有的想去火星;有的想去探索未来,有的想去拥抱世界…已为我们提供了写作方向,我们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写,任选一个来写就行。
【思路点拨】写我想去的地方,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也可跨越时空,使用一些夸张或者联想手法,写一些离我们生活较远的事件。
【形式创新】文章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用并列的语段,写自己想去几个地方,每一个地方用一段文字说明。
【文体选择】本文适合写记叙文,不太适合写议论文。
【解答】【例文】
我想去草原
有时,看着随风摇晃的绿草,我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古人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有时,我也会无尽地瑕想草原风貌,好想自己能够早日去草原游玩噢;有时,我还会设想自己有一对翅膀,正飞翔在草原上。真的,大草原在我心中占了好重要的地位。
偶尔,恨自己为什么不是草原上的人,恨苍天为什么不让我出生在草原,生活在草原,繁衍在草原(当然,我并不是厌恶我自己现在所在的地方,只不过是对草原的爱罢了).爱草原的壮阔,爱草原的美丽,爱草原一切的一切,朋友,试想一下,在天与地似平相接的地方﹣﹣草原,抬头是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低头是无际的绿草,成群的牛羊,在风的陪伴下,骑着威风的马儿,驰骋在茫茫绿草之中,难道你不会动心吗?不会想去吗?不会期望它变成现实吗?
草原生活,也太令我爱慕了。住在随时可以移动的帐逢里,脚下是一片绿草,多么舒畅,噢!每天,只要赶着成群的牛羊在大草原喂养,多么自由噢!还可以骑在威风凛凛的马匹上,尽情驰骋,耳边是风的细雨,头顶是阳光的微笑,脚下是碧草的招摇,多么潇洒噢!
更是草原的一望无际令我羡慕!放眼四望,找不到边缘,它的宽阔胸襟令我佩服,它容纳了好多好多的人民,它仅管总是被牛羊滥吃,但它总是牺牲自己,养大它们,总是死了再生,对自己的付出无怨无悔,好崇高的心灵噢!
草原,你是我日夜想着的地方,总有一天,我会来到你的怀抱,在你温暖的怀里美美地享受你给予我的天伦之福!草原,你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等待着吧!总有一天,你会见到我这个女孩对你永恒的微笑!
【点评】【例文点评】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我想去草原,一开篇就开门见山,写出对草原的渴望,而且用优美的语言写出草原的美丽,令人向往。文章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草原的几个典型地点,更具体的写出草原的美丽。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4/19 12:58:19;用户:13383012509;邮箱:13383012509;学号:43390211
第11页(共11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