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园设计的意义.pdf

上传人:fir****x8 文档编号:49481 上传时间:2021-06-0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8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园设计的意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园设计的意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根: 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园设计的意义 中国古典 园林对现 代景 园设计 的意义 李根 ( 陕西理工学院 陕西汉中7 2 3 0 0 O) 【 摘要】 基于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革新思路, 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思想、 空间形态、 空间组织手法 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 对如何传承传统造园艺术中的人文思想, 如何借鉴传统造园的手法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研究, 提炼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思想及手法精髓, 确立了“ 基于传统, 革新创造” 的发展思路, 从中国古典园林的 研究中寻求其对现代景园设计的意义。 【 关键词】 古典园林; 空间形态; 空间组织 ; 空间序列; 现代意义 【 中图分类号】 T U 9 8 6 2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 0 0 1 6 8 6 4 【 2 0 1 4 ) 0 8 0 0 2 5 0 3 中国古典园林始终追求“ 虽由人作、 宛 自天开” 的 理念 ,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造园手法。经过历史 的积 淀, 传统造园理念和手法也为当代景园设计发展提供 了诸多启示。回顾我国现代景园设计的发展历程, 设 计曾一度追随西方几何化的造园思想而沉醉于气势 磅礴的大构图中, 抛弃了传统造园思想的精髓。但随 着现代城市发展中矛盾 的突显 , 人文主义思潮的觉 醒, 当代景园设计开始转 向“ 以人为本” 的设计理念。 对于如何传承传统造园艺术中的人文思想, 如何借鉴 传统造园的手法等相关问题再次被人们提及和重视。 在当代景园设计工作中, 应加强传统造园艺术研 究 , 挖掘其思想 内涵, 借鉴其设计手法。但对传统园 林艺术的传承需进行理性的解析与提炼 , 以互动发展 的角度古为今用, 赋予中国园林新的时代 内涵 , 创造 出具有本土特色、 民族精神的优秀现代园林作品。 1 中国古典 园林空间形态类型 中国古典 园林空 间主要 由 自然 、 人 工两 大要素构 成 , 各种要素组合而成 的基本空 间单元主要有围合 型、 向心 型和线型三种形态类 型。 1 1 围合型空间 围合型空间是以边界要素围绕中心要素形成一 定闭合度的空间形式。其空间结构包括边界和中心 两大部分, 边界形成围合空间的范围, 中心则为边界 围合的空间范围内的形式。在 中国古典园林中围合 的空间形 态 变化丰 富 , 平 面 上边 界要 素 的 曲直正 变 、 围合程度的变化、 空间开 口位置等都会引起空间形态 的变化, 竖向上边界要素和中心要素的高度也直接影 响到人们对空间的感知。一般而言传统 园林 中, 空间 的边界主要是山、 岛以及建筑、 围墙或植物栽植等相 结合作为主要的围合要素, 而中心则一般为水池、 池 岛或叠山。其 中水面往往在大多数 中国古典 园林 中 占据了空间的中心, 成为整个园林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园林空间构成的核心, 是使“ 空” 变为“ 有” 的媒介。 1 。 2向心型空间 空间形态上以一个与周边环境相对分离 的独立 的点状景象作为视觉主导, 支配着空间中的其它点。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 这种点状的景象多表现为水 中岛 屿、 建筑、 山石等形式 , 作为景观 中心 , 控制着其它的 景观点, 彼此之间常形成对景、 框景的效果 , 成景上表 现为互为因借的关系。 1 3线型空间 图1 廊道形成的线型空间 指空间限定要素在空间两侧线性展开, 界定出有 一 定方 向性 、 延展性或 引导性 的深远 的空 间形 态 。在 园林 中这种线型空间两侧的限定要素可以是山体、 植 物, 也可以是建筑、 围墙等。中国传统 园林 中的线型 空间强调引入不同的造园要素对空间进行划分, 以形 成多样的空 间层 次 以及通 过 限定 要素 的变 化形 成 空 间变化的节奏 , 从而产生步移景异的效果。而西方园 林中的线型空间往往表现为景观轴线的形式 , 通过规 整、 对称的限定要素, 强调单点透视的深远效果和恢 宏气势 , 见 图 1 。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 汉水中上游乡土建筑的文化特征及传承策略研究( 1 3 Y ,I C Z H 2 1 8 ) ; 汉中市科技局科研项 目: 陕南移 民安置 聚落营建模式研究( 2 0 1 3 F Z 2 7 ); 陕西 理 工学 院校级科研项 目: 移 民背 景下秦 巴山地安 置聚落 的人居 环境建 设研究 ( s 1 g k y 1 33 6 ) 低温建筑技术 2 0 1 4 年第 8 期( 总第 1 9 4期) 2 中国古典 园林空间组织和手法 2 1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组织特征 通过序列空间的组织而形成的连续性 的体验是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主要特征。众所周知造 园要素 所形成的若干景象空间构成了园林的空间主体, 景象 空间与园林整体之间、 及各个景象空间之间都保持着 一 定的结 构关 系 。园林 中各 个 空间虽 然 有 着 固定 的 位置 , 但其结构关系是变换和流动的, 这使得游览者 常常感受到的不是个体空间的印象, 而是一系列景象 的感受。中国古典造园依靠有序组织的诸多单一空 间 , 创造 着步移景异的空间变化 , 展 现着 “ 曲径通 幽 ” 、 “ 豁然开朗” 的视觉体验, 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为了确保园林的整体性 , 造园家不仅关注单个空间形 态 , 更注重组织各个空间进行主题的演绎, 进而形成 循序渐 进的 山水景 观。山石 、 水 体 、 植 物配 置 , 建 筑 的 形态都随着空间序列的变化而依次演进。 同时, 中国古典园林对山水画意念及画理画论的 艺术性 表 达也 是 中 国 山水 园林 空 间 布局 的 特征 。中 国古典园林往往采用漫射光和多视点散点布置的表 现方式再现画家在自然山水中游历的空间感受, 这一 独特的表现技法虽然不完全符合科学的透视原理 , 但 却可以将 自然山水的多个片断, 乃至不同的 自然山水 表现在同一幅画中, 使游人在园林中闲庭信步, 有如 在 自然山水中游历一般。故“ 画中游” 因而成为评判 山水 园与山水画品质的标准之一 。 2 2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组织手法 2 2 1 障景是处理相邻空间的分隔与过渡的手段 造园者常常利用粉墙 、 回廊、 山体、 植物等造园要 素形成 障景分隔空 间, 但又 强调“ 隔而不 绝 ” 的空间过 渡 , 不仅弱化了每一个庭园空间的边界 , 而且使庭园 空间相互渗 透, 难分彼此。障景有实障和虚障之分, “ 实 障” 只可 隔断 视线或 游 赏路线 , 不 可 围死 , 即使 要 围合也必须留有预示相邻空间景象的缺 口, 如漏窗、 门洞、 窗洞等。所谓“ 虚障” 是指渗透性的障景 , 是一 种似隔非隔的处理。这种手法多用于对两组氛围相 近的空间的划分, 但更多强调的是空间的渗透。 2 2 2 对景是相邻空间或不相邻的空间之间建立联 系的手段 对景 分为两种形式 , 一 是两个 空 间的景 象之 间有 明确的呼应关系和轴线对位。这种对景通 常以建筑 物 的柱 、 嵋 、 栏形成框景 , 使 对景显得 明确 和集 中。二 是通过园林 中的休憩停留点或远或近的观赏对象, 从 而形成对景关系。这类对景不一定有 明确对应的完 整 景 面 , 随 观赏 者 的方位 不 同 , 对 同一对 象 所看 到 的 景象 也不同 。 3对于现代 景园设计的意义 3 1 场地内涵: 构建有机的空间结构, 强化内部空间 的 自然表达 中国的自然山水园主要依靠空间的主次, 要素的 有机组合、 尺度的变化以及空间界面的处理等方面来 消解园林中的人工痕迹而达到“自然” 的目的。因此 , 庭园中各个空间及景物之间则应体现出承上启下 、 循 序渐进的关联性。同时由于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家 多来 自于文人墨客 , 受传统人文思想的影响, 在诗 画 中常常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美” 艺术形式的追求 。造 园者利用 自然化的材料, 运用 自由的布局形式创造出 具有通透性 的空间以减弱建筑的人工性感受。这样 的创建手法有助于将人工 建筑有机地融合在园林 的 自然山水之间, 体现中国古典园林 自然山水园的特点。 因此,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师应学习传统造园虚实 对比、 动静结合 ; 参差交错、 互相掩映; 曲折迂回、 渐人 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 学习如何通过对空间的划分形 成不同形状、 尺度、 标高和主题的多样园林空间, 同时 彼此之 间又 密切 联 系 , 互 相渗 透 , 各个 空 间有机 地 组 合成具有自然特征的园林作品。 3 2场地外延 : 构建整体协调的空间结构, 强化内外 的和谐 共生 图2 清演园的借景运用 从清漪园和拙政园的空间营造中不难发现, 无论 是处于城市封闭环境中的人工山水园, 还是利用 自然 山水营造的天然山水园, 中国传统造园家都十分关 注 可视范围内的景观协调 , 而不拘泥于园址边界 的局 限, 这主要体现在“ 借景” 手法的运用上见图2 。同样 , 对于 中国现代风景 园林师 而言 , 首 先不应 局 限于划 定 的“ 红线” 范围, 而应将设计范围拓展到场地的可视区 域甚至更广 阔的空间 中去 , 注重地 块空 间与周 边空 间 的联系, 利用借景的手法使场地的边界空间和各个邻 里空间之间得到转换, 使园区内外环境形成景观的联 盟。其次 ,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不仅要 以地平线、 天际 线、 山脊线等景观边界作为空间布局的参照, 创造与 周围环境相融合的园林空间, 突出设计作品的区位特 征 , 而且要 加强对场地 周围 地域性景 观的认 识 以及整 体性的表达 , 从 自然特征 和地方文化出发 , 把地块周边 ( 下转第 2 9页) 孙得东等 : 宿州市生态湿 地公 园概念性规划设计 枫、 柳树、 喜树、 香椿、 银 杏、 梧桐、 龙爪槐、 榉树、 鸡爪 槭 、 紫叶李 、 棕榈 、 石楠 、 桂花 、 腊梅 、 梅 、 樱 花、 海棠 、 垂 丝海棠、 连翘、 紫丁香、 木槿、 紫薇 、 石榴等; 防护景观 树主要有女贞、 蜀桧、 龙柏、 水杉、 侧柏、 杨树、 杜仲、 青 冈栎 、 香椿、 泡桐、 榆树、 木槿等; 湿地景观树主要有水 杉、 池杉、 垂柳、 毛泡桐 ; 水生植物有荷花、 睡莲类、 菖 蒲类 、 芦苇、 凤眼莲、 满江红等。 ( 2 ) 植物 配置 比例。乔木、 灌 木数量 比值 为 1 - 1 ; 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 比值为 3 : 7 ; 常绿树种中阔 叶树占6 0 一7 0 , 针 叶树 占 3 0 一4 0 ; 速生、 中 生、 慢生树种数量比为 5 : 3 : 2 。 6结语 由于宿州生态湿地公 园现状地形对设计有很大 的限制性, 所以在尽量保持现状的基础上做了些许改 动 , 以入 口的 中心设 施 区 为相 对零 点 , 人 口大 门约为 0 5 m, 环水处地势 由驳岸 至水体 中央逐渐 降低 以利于 排水。生态体验区约高出 0 3 m, 地形起伏多变, 营造 了多变的小气候区域, 全园高度由中心至边界农田处 慢慢降低, 主要水体呈跌水状延伸至湿地, 湿地部分 则是全园最低处。本次概念性规划只是初步的构想, 在保护现有场地环境及历史文化方面也有一定融入。 对宿州市 城市生态湿地公 园的建设具 有一定借 鉴 意义 。 参考文献 1 张园媛 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D 武汉: 武汉理 工大学 , 2 0 1 0 , 25 2 杨经文, 郝洛西 生态设计方法 J 时代建筑 , 1 9 9 9 , ( 3 ) : 6 l 一 6 5 3 陈易 自然之韵 一生态居住区设计 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 社 , 2 0 0 3: 9一i 0 4 俞孔坚, 李迪华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 : 概念与原理 J 中 国园林 , 2 0 0 1 , ( 6 ) : 3一l O 5 陈波 , 包志毅 整体论的景观生态学原则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 应用 J 规划师 , 2 0 0 1 , ( 6 ) : 3 一l O 6 M e h a r g , I a n L 设计结合自然 M 芮经纬, 译 北京: 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 , 1 9 9 2 7 俞孔坚 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 J 国外城市规划, 1 9 9 7 , ( 3 ) : 2 7 3 1 收稿 日期 2 0 1 4一o 41 7 作者简介 孙得东( 1 9 7 8 一) , 男, 吉林通榆人, 硕士, 讲师 , 研 究方向 :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 上接 第 2 6页 ) 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景观引入园内。 4结语 随着中国人口、 经济、 环境等条件 的变迁, 在现代 景观设计建设中, 单纯复制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 及手法 , 已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具体条件及需求变 化 。首先 , 中国古典 园林 是 在封 闭 的社 会状 况下 , 从 皇家和私家领域这 片沃 土 中发展成熟 的, 因而始终 是 为少 数特 权 阶层 服务 的 园林 艺术 , 在空 间尺 度 、 造 园 内涵和表现形式上都留下许多“ 私人” 的烙印。其次, 中国传统 园林 的“ 私家性 ” , 使其适合少量的游人使 用 , 相对封闭 的庭 园环境 与现代城市往往难 以协调 。 相反, 现代风景园林面对 的是广大公众 , 现代人 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随着现 代城市园林绿地规模的扩大和环境功能的凸显, 使得 传统的空间格局和造 园意境都面临变革。这就使得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不能完全走复制之路 , 将传 统园林简单放大成城市公园的做法 , 显然难以适应现 代城市需求。风景园林师必须立足于现代 , 重新审视 中国古典园林的理念与理法 , 基于传统并重新创造, 才是中国古典园林融人现代社会的最佳途径。这就 要求现代风景园林师充分 了解现代社会的要求和中 国古典 园林 的适宜 性 , 以更 加 开阔 的视野看 待 园林 绿 地, 寻求园林绿地与城市、 乡村或 自然环境的融合 , 从 现代社会实际出发, 寻找中国古典园林 留给我们 的启 示, 古为今用继承变革。 参考文献 1 杨鑫 地域性景 观设计理论研究 D 北京: 北京林业大 学 , 2 0 0 9 2 李莎 中 国文化 艺术对 园林 理法的影 响 D j B 京 : 北京 林业 大学 , 2 0 1 0 3 熊 瑶中 国传 统 园林 的现 代 意 义 D 北 京 :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 2 0 1 0 4 陈志华 中国造园术在欧洲的影响 M 济南 : 山东画报出版 社 , 2 o o 6 5 黄继光 中国现代园林发展初探 D 北京: 北京林业大 学 , 2 0 0 7 6 周干峙 绿色经济必不可少的绿色背景一风景园林 J 中国 园林 , 2 0 0 9, ( 1 O ) : 1 2一l 3 7 朱建宁, 杨云峰 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 J 中国园林, 2 0 0 5, ( 1 1 ) : 8 8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 9 9 9 收稿日期 2 0 1 4 0 3 2 7 作者简介 李根( 1 9 8 0 一) , 男, 河南偃师人, 讲师, 风景园 林硕士 , 研究方向: 人居环境 。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园林绿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