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944329 上传时间:2024-10-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行为矫正技术资料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行为矫正复习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行为矫正的一般问题一、 行为1.含义:包括外显的行为变化和内隐的心理过程。2.行为的特征人们的所说所做和所思所感。被观察和测量与环境具有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二、 行为矫正的定义 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矫正的心理学领域。分析:环境与某一特定行为间的关系。矫正:开展和实施某些方法来改变行为。三、 对象正常行为:大家共同接受的有助于身心发展的行为。不正常行为:1. 行为不足:说话少2. 行为过度:话多、多动3. 不适当的行为:发脾气四、 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问题行为是习得的各个问题是分别习得的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五、 行为矫正的特点1. 着眼

2、于问题行为的解决2. 程序和方法以行为学原理为基础(华生)3. 强调当前环境事件的重要性4. 对矫正程序进行精确的描述5. 由日常生活中的人实施6. 不再将过去的事件作为引发行为的原因加以重视7. 拒绝对行为的潜在动因进行假设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发展简史一、 国外行为矫正的发展概况巴普洛夫的基础性工作最先出现 1962 华生华生形成惧怕白鼠和消除惧怕心理的实验威特曼对学习困难儿童的体验和视力检测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是环境的因素而造成的学习低能,通过改变环境对其进行训练,改善了他们的行为问题。桑代克:猫学会击打杠杆获取食物行为矫正的三大杰出人物:南非的沃尔普:交互抑制英国的艾森克:对抗条件

3、反射和厌恶条件反射美国的斯金纳:提出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行为分析的科学方法二、 我国行为矫正发展概况1949前没有系统研究空白阶段1949-1978准备阶段1978-1985开展阶段1986-1995发展阶段 1995年以后第三节 行为矫正的发展与应用一、 行为矫正发展的特点重视塑造良好的行为重视群体行为的改变扩展到普通场合二、 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1. 教育家庭教育:生活自理能力 良好的生活习惯 亲社会行为 改变某些不良行为学校教育:良好课堂行为 增进学生的学业行为2. 临床心理:强迫症 焦虑 抑郁症3. 医药和保健:吸烟 喝酒4. 行为团体心理学方面5. 工业、商业和人事管理方面6. 运动心理

4、方面三、 应用原则1. 防止滥用2. 避免误用3. 不要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4. 遵循道德准则:取得儿童及家长的同意 最大效果及最小伤害 行为矫正者的资格 告知家长正确认识行为矫正的性质第二章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一、 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决定反应)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及理论条件反射的基本定律:消退 分化 泛化制约与反制约的经典实验:制约情绪;反制约情绪沃尔普的临床实验:交互抑制原理的出现 系统脱敏原理二、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反应决定强化)斯金纳的实验:动物富勒:人(智力障碍)林德司来和阿兹林:儿童合作行为毕吉武和贝尔三、 认知行为矫正理论产生背景:行为主义的机械观 行为主义观点的改变

5、基本内容:通过矫治者的不良认知以达到疾病减轻或消除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艾里斯的理性情绪治疗理论概要:情绪困扰是由个人的不合理信念所引起的,所以要教导患者学习理论的治疗方法。 ABC理论 诱发事件 信念 后果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点:绝对化要求 过分概括化 糟糕至极贝克的认知疗法理论概要:感情和行为大部分取决于患者本人对周围世界的解释,想法和认知模式认知歪曲的主要形式:任意的推断 选择性概括 过度引申 夸大或缩小 全或无思想四、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实验 观察学习:替代性应答制约学习;替代性操作制约 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论:行为、个体、环境互为因果,相互作用 三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一果多因,一因多果

6、间接强化在学习行为中的作用 观察学习的主要心理过程: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动作重视过程 动机过程 替代性强化的效果;环境的辨别 诱因动机效果 榜样对行为奖惩二出现的情绪反应五、 积极行为支持的理论 人类的行为时功能性的 人类行为是可以改变的第三章 行为矫正的基本步骤第一节 选择目标行为一、 基本概念1. 目标行为:计划去改变的某种特定行为 可以是儿童已有的行为 也可以是儿童不具有的行为 定义目标行为:客观的 明确的具体的行为 类别不能定义行为2. 终点行为:行为改变实施前所拟定的 目标行为所要达到的目标二、 目标行为的确定1. 了解基本情况2. 确定目标行为3. 分析目标行为的特征:行为发生的频

7、率、程度、持续时间、类型、改变的方向、可观察性、可测量性4. 拟定终点行为:用语明确、清晰 评价标准具体、可测量第二节 收集和纪录行为基数一、 基数1. 定义:在行为改变计划未实施前目标行为的发生状况2. 种类:次数、频率、每一次发生所持续的时间二、 记录的准备工作观察者:专业人员(教师、心理学工作者)、家长、自己记录的时间记录的地点三、 收集行为基数的方法连续记录法:记录一个观察阶段中每一次行为的出现成果记录:行为发生带来的切实结果间隔记录:在一个观察阶段里各连续的时间段中记录行为的出现或不出现 半间隔:是否在间隔内发生 全间隔:一直出现时间取样法:时间间隔内部分时间记录 一个观察阶段里不连

8、续的时间间隔中(有规律性)四、 呈现基数的方式:图、表图表包括:x轴和y轴:阶段名称、阶段线、数据点、数字标志时间和行为五、 呈现基数的意义确定强化的具体方式在行为改变结束时,可说明是否有效第三节 确立行为改变的方法和强化物一、 确定行为改变的方法确定强化物与儿童建立起信任与儿童面谈 向其解释目的 解释如何获得强化物 共同确定强化物对强化物的适宜性进行分析二、 注意事项:1. 强化作用的持续时间2. 因人而异3. 与家长会面核对4. 特殊情况的进行再分析5. 社会性强化物的应用第四节 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案对目标行为的发生进行强化:良好行为及时奖励;不良行为及时惩罚记录干预数据第五节 评估行为矫正

9、的效果撤掉强化物第四章 强化法第一节 强化的含义与分类一、 强化的含义强化:指运用强化物,特定的行为得以发生,或使特定的反应的概率得以提高。强化物:那些能提高特定反应的可能性或使特定反应的概率增加的任何事物或事件。二、 分类1. 根据行为的结果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2. 根据强化的性质可分为:无条件强化:直接或间接与机体基本需求相关。食物、水、安全等条件强化:不是自然获得,通过学习得来的。3. 根据强化的安排可分为:连续强化:目标行为发生强化间歇强化:目标行为发生强化或不强化4. 根据强化的来源:外部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自动强化:行为本身使个体身体内部发生某种变化,个体自动获得强化。第二节

10、 强化物的类型和选择一、 根据强化物的内容划分1. 消费性强化物:一次性消费品 无条件 潜在问题:干扰 难立即实施 伦理 不适合 健康2. 活动性强化物:喜欢的活动和争取的权利 普雷马克原理:先要求个体从事被选率较低、发生概率小的行为,再让其从事被选率高、发生率大的行为,那么就可以提高原来低概率行为的反应概率。 潜在问题:弹性不够 立即性 厌烦 伦理问题3. 社会性强化物:喜欢接受的语言、身体、表情优势:易实施 不干扰正常活动 不易出现厌足 广泛用于生活注意:对某些人赞美可能是厌恶刺激使用要有针对性。4. 拥有性强化物5. 反馈性强化物二、 根据强化起源或性质划分原级强化物(无条件强化物)次级

11、强化物(条件强化物)概括性强化物:当某一条件性强化物与其他多种多样的强化物配对使用时 如眼神接触、表扬、身体的接近等三、 选择强化物方法:活动观察及事件调查正确选择强化物1. 被矫正者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2. 被矫正者的喜好3. 使用方便4. 能够立即呈现5. 多次使用不易满足或不易饱厌6. 享用强化物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第三节 正强化一、 定义正强化:如果一种刺激是人所喜好的,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适时地提供这种刺激就可以增加行为的出现率。正强化物:在正强化法运用的过程中所提供的人们喜欢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各种刺激。二、 结构:情景行为或反应强化物结果三、 正强化物的应用原则1. 正确选择行为

12、正确选择强化物 实施前制订计划实施强化努力达成目标、逐渐脱离程序2. 实施强化把计划告诉当事人立即实施强化时描述具体行为结合精神奖励给予少量强化物不要在强化后提出批评或要求四、 影响强化效果的因素1. 强化与行为的一致性2. 强化与行为的直接性3. 强化物的数量和品质:数量大反应高 过大厌足 减少恢复强化作用4. 机体的状态:剥夺厌足五、 正强化的误用1. 强化物针对的是不良行为: 无意间的强化:给钱 对什么是良好行为的认识有偏差:小偷 无奈中给予强化:哭闹2. 过早强化3. 拖后强化4. 强化过程中的偏差强化物没有及时给予或没有一致给予给予数量太多,出现滥用或种类单一,出现饱厌当个体的行为已

13、经持续发生,但强化物没有及时退出强化物给予后不久,就对个体的行为提出批评第四节 负强化法一、 负强化的定义:在某一刺激的情境下,行为者发出一种行为结果,可以引起厌恶刺激的移去和取消或者延缓出现,以后在同样的情况下,该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二、 负强化的过程逃避:厌恶刺激一出现良好行为终止(真实存在)回避:听到信号(有过类似逃避的经验;观察到别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出现良好行为免受(没有真实存在)逃避与回避的比较 逃避:被动的,厌恶刺激存在,厌恶刺激移去或减少 回避:主动的,厌恶刺激不存在,厌恶刺激没有到来或延迟到来第五节 间歇强化(一) 维持行为的间歇强化一、 定义偶然的对目标行为进行强化的方法,强

14、化是不定期的,良好行为必须持续一定时间后,才能得到强化。二、 优点由间歇强化增加的行为,保持的更好、更巩固,不易消退;不易出现饱厌现象;更易操作,较经济 便于建立已维持的行为 连续强化不宜使用的行为三、 类型分类标准:行为发生的计算单位:时间和比例间歇强化1. 固定比例强化:只有当行为者作出的反应达到所要求的特定次数时,该反应才能得到强化。优点:反应率高;饱厌现象出现缓慢,强化物有效时间长; 保持时间长;有助于保持其他行为原则(有效应用的)反应数目应逐渐增加每次强化所要求的数目不宜过多强化与强化间有停顿现象,注意所适用的行为。2. 可变比例强化:每次强化所要求的反应数目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同预

15、测地变化着的。特点:每次强化所要求的反应数目不确定,所以较少出现停顿 每次强化所要求的行为数目范围大,不易有减退现象3. 固定时间间隔强化:需要强化的行为在前次强化后,经过某段时间再次发生就给予强化。特点:强化必须在一定时间间隔后所需要的良好行为出现了才发生。 所需要的良好行为在强化前相对稳定的,在强化后立即有一个停顿。4. 可变时间间歇强化在一次强化发生后到下一次强化发生前两者间的时间间隔围绕一个平均值不可预测地进行变化。特点:两次强化间没有停顿的现象。四、 间歇强化的误用消退法不连贯应用,可导致不良行为的加剧;类型不适合五、 有效使用的原则1 选用的程序要适合目标行为2 尽量选择便利于操作

16、的程序3 利用合适的工具盒材料以便敬请地、方便地决定什么时候对行为进行强化4 强化次数由多至少5 训练计划告诉被矫正者六、 时间强化与比例强化的综合运用替代程序;协同程序;联合程序(二) 减少行为的间歇强化一、 优点更迅速地减少行为;避免引起不良反应二、 类型1 低比例区别强化:强化只在行为以低比例发生时给予,则以后的行为将以低比例发生。条件:有一些行为是可以容忍的;频率高时类型:整段时间:在一定时间内;时间间隔的;持续时间阶段反应的应用:改变儿童整天看电视;新生不良习惯;爱好零食;矫正过快或过慢行为的速度2. 零反应区别强化:在一规定的时间内若不需要的行为不发生,就给予强化 类型:整段时间(

17、在一定时间内);时间间隔的;持续时间阶段反应的3. 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在减少一个不良行为的同时,必然增加另一个积极行为,或在增强一积极行为的同时,必然使一不良行为减少。正确选择不良行为: 确保行为的不相容性 在已有的行为反应中选择不相容行为 所选择的不相容行为应能在现实环境中维持三、 减少行为的间歇强化的误用1. 针对良好行为2. 错误使用程序导致新的不良行为出现3. 选用程序不当导致对个体的行为失去控制四、 有效运用减少行为的间歇强化的原则1. 选择一个适合于要减少的行为的程序2. 确定相应的内容3. 选用合适的计时装置来精确地决定何时给予强化4. 强化由多至少第五章 惩罚法第一节 惩罚

18、的含义和类型一、 惩罚法的概念:承受厌恶刺激或撤除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惩罚物:导致个体行为减少或者消失的刺激物或者事件。 包括个体意义上的惩罚物和社会意义上的惩罚物二、 惩罚的类型1. 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体罚 言语惩罚 反应限制负惩罚:隔离 反应代价2. 条件惩罚和无条件惩罚三、 负强化和惩罚的比较第二节 正惩罚一、 体罚法:随着个体不良行为的出现,对个体身体及时施予一种厌恶刺激,以阻止或 消除其不良行为发生。二、 言语惩罚有效应用:常伴随惩罚物使用;身体能靠近学生;如果个体需要关注,不适于使用;不能扩大化三、 反应限制:当个体表现出问题行为时马上采取措施对其身体进行限制以阻止或者制止问题

19、行为的出现。 适用于自我伤害:自我刺激等行为四、 矫枉过正:问题行为发生之后要求个体完成大量与其问题行为直接有关的活动。 形式:过度补偿:做更多的活动使环境恢复到更好积极的练习:不断地、重复做一定时间或者一定量的正确行为五、 体力劳动(针对攻击行为等)第三节 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1. 实施的立即性2. 实施的一致性3. 惩罚的连续性4. 惩罚的变化性5. 惩罚的时机:越早越好6. 机体的先前状态7. 对良好行为的强化第四节 正惩罚的使用一、 惩罚的副作用1. 引起个体的不良情绪反应甚至攻击行为2. 逃避和回避惩罚情境3. 容易使个体模仿4. 惩罚成瘾5. 惩罚升级6. 施罚者的心理困扰7. 道德

20、问题二、 惩罚法的误用1. 惩罚时产生不一致:不同惩罚者前后不一致;不同人员惩罚态度不一致2. 延缓实施惩罚3. 惩罚过于轻微4. 强化了要惩罚的行为5. 孤立使用言语惩罚6. 不告诉儿童该做什么7. 惩罚了良好行为8. 滥用惩罚:动不动就打,动不动就罚第五节 负惩罚一、 隔离1. 定义:当儿童表现某种不良行为时,暂停儿童正在进行的活动,将儿童从受到正强化的环境中带到一个不受正强化的环境里,并让该儿童在那儿待上特定的时间,由此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2. 种类:观望式;排除式;绝缘式3. 作用:有效消除不良行为;促成儿童自律4. 实施步骤:(1)确立目标行为 (2)合理选择适当的隔离法 (3)确

21、定隔离时间 (4)行为改变计划告诉孩子 (5)一旦不良行为发生,立即进行隔离 (6)拒绝强制 (7)哭泣忽视 (8)破坏物品隔离 (9)记录隔离时的相关信息5. 适用范围: 年龄:2-12岁 性格:合群、外向 争吵6. 影响隔离的因素:(1)没有真正的理解规则 (2)隔离区不符合要求 (3)隔离期间教师、家长与儿童交流和接触 (4)隔离时间不适当 (5)没有进行阶段性评估二、反应代价:不良行为发生后,个体要损失一定数目的强化物,使问题行为发生率减少。注:代价要有足够的强度;立即丧失强化物;不能损害当事人的健康第六章 消退法第一节 概述一、 定义:在一确定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若

22、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景时,该行为的发生率就会降低。对消退的误解:行为的减少就是消退;忽视忘记就是消退;反应限制就是消退二、消退的类型 1. 由正强化建立的行为的消退不给予强化 2. 由负强化建立的行为的消退消除逃避和回避 3. 由间歇强化建立的行为的消退先连续强化再消退 4. 由自动强化维持的行为的消退引起感官刺激的变化和消除三、消退的效应(特点) 1. 行为的缓慢减少 2. 消退爆发:哮喘发作、呕吐 3. 自然恢复四、影响消退有效性的因素 1. 行为的强化特性:连续强化的行为容易消退 2. 识别并确认强化物:观察功能分析 3. 严格控制消退行为的强化物

23、4. 执行消退程序的背景设置 5. 应用自然结果:摇椅子;上课站立;光脚走路 6. 与正强化结合五、消退的使用前提 1. 能正确识别问题行为的强化物 2. 有效控制问题行为的强化物 3. 保证当事人和他人的安全 4. 容易消退爆发时,问题行为的升级 5. 周围环境的所有人员能一致地执行消退六、有效运用消退的原则 1. 选择好可以应用消退的行为(选择行为要具体;行为在开始变好前可能变得更坏) 2. 准备阶段应该考虑的问题 (1)建立行为基线 (2)确定不良行为强化物 (3)找出替代行为 (4)确定良好行为强化物 (5)确保相关人员清楚 3. 程序实施过程中 (1)将计划告诉被矫正者 (2)正确运

24、用强化 (3)撤除不良行为的所有强化物,强化所需要的良好行为 4. 逐渐脱离程序 七、失败的原因 (1)不良行为之后不给予注意 (2)不良行为从其他来源得到间歇性强化 (3)良好行为没有被适当强化 八、消退法的误用 1. 无意中消退了儿童的良好行为 2. 中断消退程序,加强了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 3. 对不良行为采用间歇消退法,结果是间歇强化了不良行为及附带的攻击性行为。 4. 用于不具有消退性质的行为第七章 塑造第一节 概述一、 定义:指通过对连续趋近于目标行为的行为进行系统的有区别的强化,并最终帮助个体学会新的目标行为的过程。要求:当被矫正者行为中出现了与目标行为相似反应时,应及时加以强化

25、。 二、有效实施 1. 开始阶段 确定目标行为 确定起始行为以及各个阶段性行为目标 确定各个阶段性目标行为的成功水平2. 实施计划在开始进行塑造前应告诉儿童你的计划在每个起始反应发生时立即进行强化在儿童还没有掌握前一个接近性行为,不能进行新的接近性行为学习。根据阶段性目标行为的成功水平确定何时进入下一个阶段。不能强化太多次,也不能不足有效进行差别强化如果停止反应应考虑沿着正确的步调前进 从一个行为到下一个行为不能太快 以足够小的步子进行 如果太快,回到较前的行为 不能太慢 用语言对个体行为进行指导 采用身体引导的方式 身体示范模仿的方式三、 塑造的误用逐渐形成不良行为:自伤、捣乱进程过快或者过

26、慢第七章 渐隐法一、定义矫正者逐渐改变控制某一反应的刺激,直到被矫正者对部分变化了的或完全新的刺激仍然可以做出相同的反应。二、优点1.节约时间2.有效避免错误的发生和重复3.始终处于成功状态4.易建立矫正者和被矫正者间的良好关系三、有效实施1. 正确选择目标行为2. 选择强化物3. 起始刺激4. 合理安排渐隐步骤:说明刺激强度以及有几种刺激参与;步子的大小要适宜;列出步骤:说明规则和条件5. 实施6. 迁移四、 划分不同阶段刺激的方法1. 最多到最少2. 身体指导的部位缓慢变化3. 最少到最多4. 延迟时间五、 渐隐与塑造第九章 链锁法第一节 概述一、定义:通过训练刺激反应链来建立目标行为的方

27、法。二、要求:1.每个环节都牢固2.某一环节困难即可细分三、理论基础:操作性条件发射四、方式1.整个任务呈现2.逆向链锁3.顺向链锁五、选用1.一次行为训练中只能用一种方式2.行为简单,三种差异不大3.逆向更适合复杂的行为4.顺向和整个任务更适用于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培养5.弱智儿童适合整个任务6.不论哪种方法,都要先做一个整个任务呈现第二节 链锁法的步骤一、 准备阶段1. 任务分析,确定行为链2. 步骤间应有一个界限分明的刺激3. 解释并示范二、实施阶段1. 适时提出要求2. 一旦选取,就要坚持3. 在每次训练中使被矫正者体验全部的步骤4. 牢固后才能进行下一步5. 将困难环节细分6. 使用

28、各种强化物7. 尽快减少额外帮助三、 巩固阶段第十章 榜样法第一节 概述第七章 定义:以某个个体或某个团体的行为榜样,让儿童通过观察、收听、阅读或操作等途径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与榜样相同的动作思想态度和语言表达。二、理论基础:社会学习理论三、榜样的种类:身边的成人 同伴 各种媒体和信息中的人物第二节 榜样法的作用第八章 作用1. 帮助学习新的良好行为:获得效果2. 激发表现已获得的良好行为:解除抑制效果3. 抑制不良行为:抑制效果4. 促进更多表现良好行为:促进效果二、影响榜样法有效应用的因素1.儿童不具有模仿的能力:注意力 记忆力 再现动作的能力2.榜样不被儿童接受:生活中;性别相同;

29、同龄或稍大;亲和力强;专业、有地位的榜样3.没有给予奖励:榜样没有得到强化;被矫正者没有得到4.没有尊重儿童的个性,贬低了儿童的价值 树立榜样的同时贬低了儿童的能力和价值;一位地攀比;无谓的比较第二节 实施步骤第九章 确立目标行为二、选择好榜样:熟悉的人;生活中真实的人;虚构的三、榜样展示良好行为并受到奖励:亲眼目睹;间接了解四、儿童模仿并展示该良好行为,得到奖赏:简单;复杂第十一章 代币制与行为契约第一节 代币制第十章 定义1. 代币:可能累积起来交换或其他强化物的物体2. 代币制:通过应用代币来帮助被矫正者建立良好行为,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二、理论基础:操作条件反射三、构成:目标行为;代币

30、;奖赏;比值关系;代币兑换奖励的时间和地点四、优点1. 具有很好的强化效果2. 立即性可增强行为和代币的关系3. 行为的结果进步更加显而易见4. 可以延缓或者避免强化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饱厌现象5. 代币的价值及强化作用具有客观性6. 有利于教师更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行为7.可以引入处罚程序8.可以培养儿童计划和储存能力五、缺点1. 不适于四、五岁以下的孩子2. 耗费时间和精力,不能专心目标行为的矫正3. 具有某些性格特点不宜使用,如缺乏耐心4. 自然环境下提供代币难六、适用范围:机构团体、个体、家庭七、实施步骤1. 确立并详细地定义各个目标行为 可测量和观察的行为 可确定具体的成功标准 个体有能

31、力表现出这些行为2. 选择可以用来对行为进行强化的代币 所选择的代币在使用过程中是安全的 只有训练者才能控制 可以保持一段时间 在个体行为发生时很容易被训练者拿到并发放 制作代币不需要花费很多金钱和精力 本身不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东西3. 确定支持强化物4. 拟定代币交换系统 确定行为与代币之间的交换关系 确定代币与支持性强化物之间的交换关系5. 确定代币发放,强化物交换的形式6. 是否使用反应代价以及反应代价的具体内容7. 实施代币制 学习阶段:详细介绍;示范代币发放的过程;示范代币交换的过程 实际实施:遵循强化的原则;良好行为的增加 代币制的退出:注重结合社会性强化物 获得相同数目代币所要求

32、的行为反应次数 逐渐增多 有效时间逐渐缩短 调整支持性强化物的价值 对实物性的代币,可以设计渐隐的程序逐渐地退出1. 实施代币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 代币管理的问题2. 玩代币的问题3. 采用不正当的方式获得代币的问题 采用偷窃的方式 采用仿冒的方式 从其他人手中获得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获得4. 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储藏代币的问题支持性强化物供不应求的问题2. 影响因素目标行为与代币间的比值不合理代币与各种奖赏之间的比值不公平不兑现奖赏;奖赏缺乏强化作用第二节 行为契约一、 概念:连同当事人在内的两位或三位以上的有关人员签署的彼此都同意的条款,规定了当事人应有的行为表现。二、 特点1. 促进当

33、事人的行为表现2. 使强化更显客观和公允3. 对有关各方具有互惠性4. 有助于矫正的一致实施5. 有助于当事人的社会化6. 发展自我控制能力7. 根据需要重新调整和签订8. 易于在自然环境中使用三、 类型单方契约;双方契约四、 结构1. 确定目标行为2. 测量方法3. 确定目标行为必须执行的时间4. 确定强化与惩罚的发生5. 由谁来实施五、 实施1. 形成文字,详细记录2. 认真协商3. 表述恰当4. 因人而异,及时修订5. 明确角色,进行演练6. 公开契约,寻求监督第十五章 行为功能评估与积极行为支持(一)行为功能评估一、 功能评估的定义:通过收集和分析行为资料了解行为功能的过程问题行为的功

34、能:正强化功能;负强化功能;感觉刺激或者感受调整功能二、 功能评估的方法:调查法 观察法 实验法三、 问题行为的调查评估1.调查的对象:教师、父母、家庭成员、同伴、其他相关人员时间:45-90分钟2.需要达到的结果: 精确描述所关心的问题行为 确认一般性和即时性生理与环境因素 确认问题行为的潜在功能 发展结论性陈述,描述情境,行为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 3.调查评估的内容 行为的描述; 界定潜在的一般生态情境事件 界定问题行为发生前后的立即性事件:时间 物理情景 人物 活动 确认维持问题行为的强化后果 界定问题行为的效能 个体已经具有的功能性替代行为 个人与他人沟通的主要方法 应该做或应该避免的事

35、 对个人具有强化作用的事物有哪些 了解问题行为的历史,曾尝试用来降低问题行为的方案及其效果 针对每一行为后果而发展出结论性陈述 情境正在发生的行为行为的功能或行为所产生的强化后果四、 问题行为的观察评估1.观察时间:目标行为发生15-20次,2-5天2.内容:对象 时间 行为 前提事件 感受到的行为功能 真正的行为结果 评论备注 事件和日期五、 问题行为的实验评估1. 实施时机和参与人员2. 基本过程:操纵前提事件 操纵行为结果3. 基本方法:决定要评估的问题行为 不同实验操作的策略4. 实验评估的原则已形成结论性陈述决定具有潜在危险的行为水准实验者控制相关情境和变量通知相关人员有足够的人员维

36、持每个人的安全观察前要建立结束的标准考察保护性的设备修正结论性陈述(二)积极行为支持 一、积极行为支持的含义:一组建立在功能评估结果基础上的行为干预策略,运用教育的方法来扩展个体的行为技能,并通过系统的改变和调整对个体所生活的环境进行重构。 二、实施 1.分析行为功能的合理性 合理 不合理 恰当的行为 改变功能 2.根据个体行为功能设计和实施行为干预计划 用于正强化功能的干预策略 停止对问题行为进行强化 将原来用于问题行为的强化物用来强化良好行为 教个体适当的良好行为 表现问题行为时,引导其表现出良好行为,并对其进行强化 用于强化功能的干预策略 如果功能是合理的 教个体用适当的行为表达自己“不”的想法 教个体用适当的行为表达自己“想”的想法 教个体用适当的行为表达自己 想休息想停止的方法 如果功能是合理的 降低作业或者活动的难度 提高作业或者活动的趣味性 降低对作业的期望或者要求 提供多种选择机会 增加辅助 用于感觉调整功能的干预策略 环境布置活动内容的调整 提供多感觉的刺激物 发生问题行为时提出适当的要求 提供适合个体刺激需求的强化物 教学生自我控制技能,提高个体对不同刺激的容忍度三、 积极行为支持中要遵守的原则1. 注重个体良好行为2. 注重小组成员共同工作3. 注重正常化的原则4. 注重问题行为的预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