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市场 PACS/RIS 分类比较尽管目前市面上的 PACS 都是主要为医院内的放射科设计的,但是还是可以分全院 PACS 和科室 PACS。主要区别如下: 全院 PACS 必须与医院 HIS整合,而且门诊、手术室、住院部都要有影像和报告浏览终端。全院 PACS 要有很强的网络通讯、长期保存图像、调阅历史检查和冗灾功能。对于多院区医院,远程诊断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 科室 PACS 是局部的,往往是以打报告为主,影像处理和显示功能比较弱,网络功能、长期存储、冗灾功能基本没有或者很弱。科室 PACS 基本没有扩充余地,需要扩充时要重新买过整套系统。医院除了放射科,还有不少其他影像诊断科室。这些科
2、室包括 核医学/PET-CT 科室 心脏科 妇产科 超声科 介入手术室 各种内窥镜科室 显微、病理科 等等对 PACS 来说最有挑战的是核医学和PET-CT、心动超声波、心导管、超声波和DSA。原因是它们与放射科的图像表现方式、处理方式和用来诊断的方式完全不一样,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设计比较多。目前市场上能全面支持放射科和这些其他影像设备的 PACS 厂家和产品很少。大多厂家和医院通过拷屏截图象征性地将除了放射科的其他设备纳入 PACS 系统,但是这些拷屏截图并没有临床诊断意义,顶多能用在报告示意插图。国外有少数几个中小厂家可以在同一个系统全面照顾医院所有影像科室,并且对不同的影像设备有不同的临床
3、应用软件功能。国内 PACS 一般都需要配 RIS。这些 RIS 主要功能包括前台登记、申请单和病历扫描表、打报告、主任统计等动能。与国外 RIS 相比,国内 RIS大多 缺乏检查预约、检查确认、填表、HIS 接口和工作流管理功能。RIS 必须是可以完全本地化的。好的 RIS 可以做中英文匹配,将进口影像设备出来的英文病人资料转换为中文。下列国内市场 PACS/RIS 产品只针对国内 3 级医院,设计给科室、二级医院和二级以下医院的 PACS 不在调研之内。进口 PACS 指的是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推销的 PACS。由于 PACS 和相关标准都发源于美国,欧美 PACS 总的来说技术上要比国产P
4、ACS 成熟很多。但是当今软件和硬件技术发展飞快,过于成熟的产品便成了落伍老化产品。大公司的缺点是对客户反应慢,基本不能够做客户化。厂家 PACS 产品 RIS 产品 优点 缺点 GE Centricity(产地美国、荷兰)GE 国产Dragon RIS大公司产品相对成熟,2000 年后在美国有一定的市场,进入国内比较早,做了一些医院项目,愿意花大钱可以买高级选项,如 AW 工作站大公司,国产Dragon RIS 问题较多,在北美市场竞争力不强,只有放射科功能,其他选项太贵,KLAS 杂志排名低软硬件成本高西门子Sienet(产地德国)国内第三家大公司,产品比较新,主任工作站带简单3D,国内商
5、业运作模式比较灵活,国内配合第三家 RIS做了几个项目大公司,没有自己的 RIS,只有基本放射科功能,北美Sienet 只是配西门子设备、基本上见不到全院级 PACS,没有好的 Web 产品 Agfa IMPAX(产地加拿大)国内第三家、自己也在研发产品比较成熟,2000 年前北美市场占有率比较大没有自己的 RIS,只有基本放射科功能,国内只做了一个项目,该部门能否在国内长期立足尚待观望,在北美逐年丢失市场,KLAS 杂志排名最低Kodak System 5(产地以色列)Kodak 医疗部门刚刚转手国内第三家、自己也在研发曾经是大公司大公司,产品不见得适用国内,国内做得不成功、只做了一、两单,
6、在北美基本没有市场Kodak GC(产地中国)国内第三家,自己也研发曾经是大公司国内研发产品柯达国内自己的项目产品不很成熟只有简单放射科功能中小型跨国公司的优势是技术可以相对大公司先进,对客户要求响应快,能做客户化,价格也比较灵活。缺点是国内一些代理商不规范,挂羊头卖狗肉。说是卖的进口产品,但是为了节约成本安装的是国内自己做的。(表就不公布了)列了岱嘉、Infinitt、杭州莱达等公司国内 PACS 起步比较晚,功底比较差。随着跨国公司 PACS 进入中国市场,国产 PACS 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国产产品的优势在中文 RIS 报告系统,PACS 本身与欧美产品还是处于不同的档次。虽然欧美进口
7、PACS 也有配国内比较好的 RIS 的,但是大厂家在整合方面下的功夫太少,RIS 和 PACS 往往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中小国外厂家则可以做得相当不错,整体本土化水平可以超过国内产品。 (表就不公布了)列了东软、天健、西安华海、实达等公司国内小型 PACS 比较多。很多是有一个项目机会,做一套系统,卖出去了。有的继续多做几个项目,区域性很强,有的关门大吉,也有的转型为技术性公司,给其他销售公司提供产品。下面几家公司主要是给其他公司提过 OEM 产品的。(表就不公布了)列了成都金盘、北京新网、徐州同心圆等公司马上要上 PACS 的三甲级医院也可以参考已经上了 PACS 多年的三甲级医院的意见,有
8、些这些医院已经在考虑他们 PACS 的更新换代了。国内最早上全院 PACS 的部分医院包括:o 上海第一人民医院 (放射科 缪主任)o 南京军区福州总院 (计算机中心陈金雄主任)- 天健 PACSo 贵州贵阳医学院 (放射科王主任)- 当时的 GE PACS + 国内第三家 RISo 沈阳医大二院 (郭启勇院长)- 东软 PACSo 北京天坛医院 (前院长戴建平)- 东软 PACSo 上海瑞金医院 (放射科陈克敏主任)- 上海岱家 PACS如果这些医院 PACS 更新换代不考虑原来的厂家,那么你评估 PACS 的时候就要考虑避开这些产品。PACS/RIS 寿命也就是 3-5 年,不然硬件和软件
9、都过时得厉害了,所以这些医院也应该更新他们的 PACS 了。早期大设备厂家配设备的小型 PACS、科室级报告系统、完全项目性质做起来的 HIS/RIS (这里的 RIS 有点像 PACS) 也有不少。值得注意的是如果 PACS/RIS 只有 3-5 年的寿命,如果某些医院 PACS/RIS 项目上线过程就是 3-4 年 (比如说上海瑞金医院),一个可能是产品不完善,边上线边做,另一个可能是还没有上线完就过时,两种现象都存在的可能性也有。其实上面列举的项目都是边上线边做的,只是时间长短的区别。比如说天坛医院上PACS 的时候,主任们对东软的 PACS 就很不满意,最后把东软工程师送到贵阳医学院去 “参观”,模仿 GE RadWork 工作站功能回来改做了一通。但是当时的 GE RadWorks 只不过是北美低端 DICOM Viewer,2 千块美金就能买到 (其他厂家的几万、十几万),从这点你就知道国内 (当时) PACS 的水平。临时做 RIS 的情况就多了,不管公司大小,基本上所有引进的 PACS 都是这么做的。美国 PACS 上线计划、讨论时间可能会几个月,但是真正装机、上线也就 1-2 个礼拜,然后给 1-3 月来稳定下来。复杂一点的,时间长点也就是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