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专家讲座.pptx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929555 上传时间:2024-10-20 格式:PPTX 页数:55 大小:2.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专家讲座.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专家讲座.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标准与治疗方法防治标准与治疗方法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1页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治则治则,即治疗疾病总标准。它是在整体观念,即治疗疾病总标准。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和辨证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含有普遍指导意义。用药,含有普遍指导意义。治法治法,是治疗疾病基本方法,即是治则详细,是治疗疾病基本方法,即是治则详细化。化。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汗、吐、下、和、温、清、补、消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2页第一节第一节 防治标准防治标准预预防防为为主主治治病病求求本本调调整整阴阴阳阳扶扶正正祛祛邪邪病病治治异异同同三三因因治治宜宜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3页一、养生与预防一、养生与预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素问 上古天真论上古天真论治未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既病防变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4页(一)未病先防(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充分调感人体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调感人体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养护正气,提升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气,提升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防止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客观环境,防止病邪侵袭,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预防疾病发生。工作,以预防疾病发生。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5页未未病病先先防防重视调养正气重视调养正气养生保健养生保健预防邪气侵害预防邪气侵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6页(二)既病防变(二)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疗、早期治疗,以预防疾病发展和传变。既既病病防防变变早期诊治早期诊治先安未受邪之地先安未受邪之地重视疾病传变规律重视疾病传变规律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7页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根本原因,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治一个基本标准。治一个基本标准。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8页【标本含义】【标本含义】标与本相对而言,分别代表事物两个方面。标与本相对而言,分别代表事物两个方面。就其本义,本是指草木之根;标又称末,就其本义,本是指草木之根;标又称末,为草木枝叶末梢。为草木枝叶末梢。疾病先后标本疾病先后标本 原发病、先发病、旧病为本;原发病、先发病、旧病为本;后发病、继发病、所引发病证、新病为标。后发病、继发病、所引发病证、新病为标。标标本本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9页【正治法】【正治法】正治法又称逆治法正治法又称逆治法,适合用于病情轻或虽,适合用于病情轻或虽重而病情单纯无假象疾病,所选药品属性重而病情单纯无假象疾病,所选药品属性与疾病征象相反。与疾病征象相反。正治法范围甚广,详细应用以下:正治法范围甚广,详细应用以下:寒者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坚、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等。之等。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10页1.寒者热之: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方药来治疗。如表寒证利用辛温解表方药,里寒证用辛热温里散寒方药等。2.热者寒之: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方药来治疗。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方药,里热证用苦寒攻下方药等。【正治法】【正治法】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11页3.虚则补之:虚则补之:虚损病证表现出虚弱征象,用补益性质方药来治疗。如阳气虚用温补阳气方药,阴液亏少用滋阴养血方药都能。4.实则泻之:实则泻之:邪实病证表现实证征象,用攻邪泻实方药来治疗。如瘀血疼痛证用活血化瘀方药,阳明腑实用通腑泄热方药等。【正治法】【正治法】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12页【反治法】【反治法】反治法也称从治法反治法也称从治法,适合用于病情复杂出现,适合用于病情复杂出现假象疾病,所选取药品属性与病象(假象)假象疾病,所选取药品属性与病象(假象)一致。一致。惯用反治法:惯用反治法: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用、通因通用。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13页1.1.热因热用: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品来治疗含有假热征象病证。品来治疗含有假热征象病证。它适合用于阴它适合用于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盛格阳真寒假热证。如格阳证中,因为阴寒充塞于内,强迫阳气浮越于外,故可见身反不恶寒,面赤如妆等假热之象,但因为阴寒内盛是病本,故同时也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舌淡苔白等内真寒表现。所以,当用温热方药以治其本。【反治法】【反治法】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14页2.2.寒因寒用: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品来治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品来治疗含有假寒征象病证。它适合用于阳盛格阴真热疗含有假寒征象病证。它适合用于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假寒证。如热厥证中,因为里热盛极,阳气郁阻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起温煦作用,并格阴于外而见手足厥冷,脉沉伏之假寒之象。但细究之,患者手足虽冷,但躯干部却壮热而欲掀衣揭被,或见恶热、烦渴饮冷、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等里真热征象。这是阳热内盛,深伏于里所致。其外在寒象是假,内热盛极才是病之本质,故须用寒凉药清其内热。【反治法】【反治法】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15页3.3.塞因塞用: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品来治疗含有闭塞不通症状虚证。适合用品来治疗含有闭塞不通症状虚证。适合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效减退而出现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效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真虚假实证。闭塞症状真虚假实证。如血虚而致经闭者,因为血源不足,故当补益气血而充其源,则无须用通药而经自来。又如肾阳虚衰,推进蒸化无力而致尿少癃闭,当温补肾阳,温煦推进尿液生成和排泄,则小便自然通利。【反治法】【反治法】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16页4.4.通因通用: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药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药品来治疗含有通泻症状实证。适合用于因品来治疗含有通泻症状实证。适合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真实假虚证。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真实假虚证。普通情况下,对泄泻、崩漏、尿频等症,多用止泻、固冲、缩尿等法,但这些通泄症状出现在实性病证中,则当以通治通。【反治法】【反治法】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17页 反治法虽属顺其病象用药,究其实质,反治法虽属顺其病象用药,究其实质,仍是针对疾病本质及始因治疗,即仍是针对疾病本质及始因治疗,即“伏其所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主,而先其所因”。所以,所谓从治,只是所以,所谓从治,只是顺其病之假象,实则仍是逆其病之本质而治。顺其病之假象,实则仍是逆其病之本质而治。【反治法】【反治法】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18页(二)标本缓急(二)标本缓急1.急则治其标急则治其标2.缓则治其本缓则治其本3.标本兼治标本兼治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19页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治标,缓解期治本发作期治标,缓解期治本为标准为标准;发作时以发作时以祛邪豁痰,降气平喘祛邪豁痰,降气平喘为治为治;缓解期以缓解期以扶正固本,益肺健脾补肾扶正固本,益肺健脾补肾为宜。为宜。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20页三、调整阴阳三、调整阴阳阴阳相对平衡破坏阴阳相对平衡破坏疾病发生疾病发生阴阳偏盛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偏衰虚证虚证实证实证损其偏盛损其偏盛补其偏衰补其偏衰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21页三、调整阴阳三、调整阴阳损其偏盛损其偏盛,又称损其有余,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一方过剩有余病证,采取“损其有余”治法。补其偏衰,补其偏衰,又称补其不足,主要针对阴或阳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病证,采取“补其不足”治法。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22页四、扶正与祛邪四、扶正与祛邪疾病发生疾病发生正气虚正气虚邪气实邪气实阴阳偏衰阴阳偏衰阴阳偏盛阴阳偏盛扶正扶正祛邪祛邪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23页五、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五、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1、同病异治:指同一个病,因为发病时间、地域不、同病异治:指同一个病,因为发病时间、地域不一样,或所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一样,或病人体一样,或所处疾病阶段或类型不一样,或病人体质有异,故反应出证候不一样因而治疗也就有异。质有异,故反应出证候不一样因而治疗也就有异。2 2、异病同治:指几个不一样疾病,在其发展改变、异病同治:指几个不一样疾病,在其发展改变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病机,大致相同证,故可用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病机,大致相同证,故可用大致相同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大致相同治法和方药来治疗。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24页六、三因治宜六、三因治宜因时制宜:因时制宜:依据气候季节特点考虑治疗方法和用药标准。因地制宜:因地制宜:依据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方法和用药标准。因人制宜:因人制宜:依据患者年纪、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一样特点来确定治疗用药标准。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25页第二节第二节 治法治法治法治法,包含治疗大法和详细治法。包含治疗大法和详细治法。治疗大法治疗大法:汗、吐、下、和、: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温、清、补、消。详细治法:详细治法:辛温解表、清热解毒、温补脾辛温解表、清热解毒、温补脾肾、活血化瘀、平肝熄风等肾、活血化瘀、平肝熄风等。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26页一、汗法一、汗法1.1.概念:概念:汗法,也叫解表法或解肌法汗法,也叫解表法或解肌法,是利用发汗解表方药,开泄腠理,调和营是利用发汗解表方药,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驱邪外出,解除表证一个治疗大法。卫,来驱邪外出,解除表证一个治疗大法。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27页一、汗法一、汗法2.2.适应证适应证: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烧、头身疼痛、苔薄、脉浮等。症见恶寒发烧、头身疼痛、苔薄、脉浮等。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依据外感表证表寒、表热性质依据外感表证表寒、表热性质不一样,可分为不一样,可分为辛温发汗辛温发汗和和辛凉发汗辛凉发汗两类。两类。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28页一、汗法一、汗法4.4.应用汗法注意事项应用汗法注意事项(1)汗法应用,宜汗出邪去为度,发汗太过会耗)汗法应用,宜汗出邪去为度,发汗太过会耗散津液,损伤正气。散津液,损伤正气。(2)对于表邪已解、麻疹已透、疮疡已溃,以及)对于表邪已解、麻疹已透、疮疡已溃,以及自汗、盗汗、失血、吐泻、热病后期津液亏者,自汗、盗汗、失血、吐泻、热病后期津液亏者,均不宜用。均不宜用。(3)上述诸证患者,如必须使用汗法时,则需配)上述诸证患者,如必须使用汗法时,则需配伍加用益气、滋阴、助阳、养血等药品进行治疗。伍加用益气、滋阴、助阳、养血等药品进行治疗。(4)凡用发汗剂时,服药后应避风寒,忌油腻厚)凡用发汗剂时,服药后应避风寒,忌油腻厚味及辛辣食物。味及辛辣食物。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29页二、吐法二、吐法1.1.概念:概念:吐法,也叫催吐法,吐法,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品是利用药品涌吐性能,引导病邪或用毒物质从口中吐涌吐性能,引导病邪或用毒物质从口中吐出一个治疗方法。出一个治疗方法。2.2.适应证适应证: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脘等病证。误食毒物尚在胃脘等病证。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30页二、吐法二、吐法3.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寒药吐法,寒药吐法,适合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病证;热药吐法,热药吐法,适合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病证;峻药吐法,峻药吐法,适合用于邪实于上,病势紧迫病证;缓药吐法,缓药吐法,适合用于邪实正虚,病在上焦,且须采取吐法治疗。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31页二、吐法二、吐法4.4.应用汗法注意事项应用汗法注意事项(1)吐法是一个抢救方法,最易伤正气,故必须)吐法是一个抢救方法,最易伤正气,故必须慎用;慎用;(2)临床中凡见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幼儿、孕)临床中凡见病势危笃、老弱气衰、幼儿、孕妇或产后气血虚弱者,均不得用吐法;妇或产后气血虚弱者,均不得用吐法;(3)吐法,普通以一吐为快,不宜重复使用;)吐法,普通以一吐为快,不宜重复使用;(4)凡给予催吐剂时,吐后宜进稀粥等以自养,)凡给予催吐剂时,吐后宜进稀粥等以自养,加强自我调护。加强自我调护。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32页三、下法三、下法1.1.概念:概念:下法,也叫泻下法,是利用含有下法,也叫泻下法,是利用含有泻下作用药品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泻下作用药品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一个治疗方法。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一个治疗方法。2.2.适应证:适应证: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胸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胸膈、肠道、以及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膈、肠道、以及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虫积等里实证。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33页三、下法三、下法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寒下寒下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之痢疾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之痢疾温下温下寒痰结滞、胃肠冷积、寒实结胸及大便不通之病证寒痰结滞、胃肠冷积、寒实结胸及大便不通之病证逐水逐水阳水实证阳水实证润下润下肠道津液不足、阴亏血少大便不通证通瘀通瘀蓄血、瘀血内结证蓄血、瘀血内结证攻痰攻痰痰滞壅阻证痰滞壅阻证驱虫驱虫虫积在肠道较重者虫积在肠道较重者攻瘀攻瘀瘀热结于下焦瘀热结于下焦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34页三、下法三、下法4.4.应用汗法注意事项应用汗法注意事项(1)下法中,尤其是峻下逐水剂,极易损伤人体正气,)下法中,尤其是峻下逐水剂,极易损伤人体正气,故应用时务须注意以邪去为度。故应用时务须注意以邪去为度。(2)依据病情和病人体质,以邪去为度,不可过量或久)依据病情和病人体质,以邪去为度,不可过量或久用,以防正气受损。服药后大便已通,应中病即止。用,以防正气受损。服药后大便已通,应中病即止。(3)邪在表或半表半里者不可下,阳明病腑未实者不可)邪在表或半表半里者不可下,阳明病腑未实者不可下。下。(4)高龄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阳气衰微者,以及新产)高龄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阳气衰微者,以及新产后营血不足而大便难下者,皆不宜用峻下法;妇人行经期、后营血不足而大便难下者,皆不宜用峻下法;妇人行经期、妊娠期及脾胃虚弱者,均应慎用或禁用。妊娠期及脾胃虚弱者,均应慎用或禁用。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35页四、和法四、和法1.概念:概念: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方药,来到达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泄方药,来到达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一个治疗方法。助正气一个治疗方法。2.适应证:适应证:外感病中往来寒热之少阳证外,外感病中往来寒热之少阳证外,凡内伤病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凡内伤病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肝气郁结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肝气郁结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脏腑不和病证。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36页四、和法四、和法3.临床应用:邪气在半表半里少阳证;肝气肝胃不和证;肝脾失调造成腹痛、泄泻或月经不调等;邪在肠胃造成寒热并见肠胃失调证。详细应用时,依病情偏表、偏里、偏寒、偏热、以及邪正虚实分为:和而兼汗、和而兼和而兼汗、和而兼下、和而兼温、和而兼清、和而兼消、和而兼下、和而兼温、和而兼清、和而兼消、和而兼补补。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37页四、和法四、和法4.应用汗法注意事项应用汗法注意事项(1)凡病邪在表,还未入少阳者,慎用和法;(2)邪气入里,阳明热盛之实者,不宜用和法;(3)症见三阴寒证者,均不宜使用和法。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38页五、温法五、温法1.概念:概念:又称祛寒法,是以温热药品为主,组成含有祛除脏腑经络间沉寒痼冷、补益阳气等作用方剂。2.适应证:适应证:里寒证里寒证依据里寒证所在脏腑经络部位不一样,以及病情轻重缓急之别,温法又可分为温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阳利水、温经散寒中祛寒、回阳救逆、温阳利水、温经散寒四个类型。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39页五、温法五、温法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温中祛寒温中祛寒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中寒证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中寒证回阳救逆回阳救逆亡阳虚脱、阴寒内盛危候亡阳虚脱、阴寒内盛危候温阳利水温阳利水阳气虚水肿阳气虚水肿温经散寒温经散寒寒凝经络、血脉不畅寒痹寒凝经络、血脉不畅寒痹温里法除用温热药以外,常配合使用补气药品;阴寒内盛、阳气欲脱,病情危急者,需配合补气固脱药品。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40页五、温法五、温法4.应用汗法注意事项应用汗法注意事项热盛于里而见手足厥冷真热假寒证忌用温法。各种炽热证、阴虚火旺证、阴血不足证均不宜使用温法。寒证较重,温之应峻,寒证轻浅,温之宜缓。温热之药,性皆燥烈,久用或用量较大时须防止耗血伤津。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41页六、清法六、清法1.概念:概念:又称清热法,是利用寒凉性质方药,又称清热法,是利用寒凉性质方药,经过其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解除经过其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解除热邪治疗大法。热邪治疗大法。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热者寒之”。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42页六、清法六、清法2.适应证:适应证:凡外感热病,不论热在气分、营分、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清热泻火清热泻火热在气分,属于实热证候;热在气分,属于实热证候;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时疫温病,热毒疮疡诸病;时疫温病,热毒疮疡诸病;清热凉血清热凉血热入营血证候;热入营血证候;清热养阴清热养阴温热病后期之余热未尽,阴液已损温热病后期之余热未尽,阴液已损证,或阴虚火旺证。证,或阴虚火旺证。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43页六、清法六、清法4.应用汗法注意事项应用汗法注意事项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真寒假热证忌用。使用寒凉药应防止用药过量,以免损伤脾胃之气,或损伤人体阳气。素体阳虚患者慎用。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44页七、补法七、补法1.概念:又称补益法,指用补益药品补养人概念:又称补益法,指用补益药品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改进衰弱状态,治疗各体气血阴阳不足,改进衰弱状态,治疗各种虚证方法。种虚证方法。2.适应证:各种原因造成脏腑气虚、阴阳虚适应证:各种原因造成脏腑气虚、阴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病证。弱或某一脏腑虚损病证。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45页七、补法七、补法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补气法补气法气虚所致气短、懒言、四肢倦怠无力、自汗、心悸、失眠、脱肛、子宫脱垂等症;补血法补血法血虚引发头晕眼花、心慌心悸、面色萎黄、唇甲苍白、舌淡,以及月经后期、量少等;补阴法补阴法热病后期与一些慢性疾病引发津液亏损,主要表现为口干口渴、干咳少痰、潮热盗汗、两眼干涩、眩晕、遗精、舌红少津等;补阳法补阳法脾肾阳虚证,表现为腰膝冷痛、下肢酸软不任地、小便频数等。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46页七、补法七、补法4.应用汗法注意事项应用汗法注意事项若属实证,邪气有余,而正气不虚者,不可妄用补法。虚实夹杂病证,若只用补法扶正则不利除邪,若单用祛邪法则易伤正,在治疗上往往采取补法与祛邪法配合使用。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47页八、消法八、消法1.概念:概念: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包含消散消法,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包含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利用消食导滞、行气、和破消两方面。是利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实邪逐步消导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一个治疗方法。或消散一个治疗方法。2.适应证:适应证:气、血、食、痰、湿(水)所形成积聚、癥瘕、痞块等病证。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48页八、消法八、消法3.临床应用:临床应用:消食导滞消食导滞饮食不妥,脾胃不适,以致宿食停饮食不妥,脾胃不适,以致宿食停滞病证;滞病证;行气消瘀行气消瘀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消坚化积消坚化积体内痰、湿、气、血相结形成痞块、体内痰、湿、气、血相结形成痞块、积聚、癥瘕等病证;积聚、癥瘕等病证;消痰化饮消痰化饮痰饮蓄积病证;痰饮蓄积病证;消水散肿消水散肿气不化水,水湿泛滥病证。气不化水,水湿泛滥病证。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49页八、消法八、消法4.应用汗法注意事项应用汗法注意事项(1)消法为祛邪而设,凡正气虚而邪实者,则应在祛邪同时兼以扶正。(2)消法用之不妥,亦能损伤人体正气。(3)气滞中满之鼓胀及土衰不能制水之肿满;阴气滞中满之鼓胀及土衰不能制水之肿满;阴虚热病或脾虚而腹胀、泄泻、完谷不化,妇人血虚热病或脾虚而腹胀、泄泻、完谷不化,妇人血枯而致月经停闭者,均应禁用消法。枯而致月经停闭者,均应禁用消法。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50页【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法】1.概念:概念:活血化瘀法,是利用含有行气、活血、活血化瘀法,是利用含有行气、活血、祛瘀作用药品治疗瘀血病证治法。活血化祛瘀作用药品治疗瘀血病证治法。活血化瘀含有通畅血脉、消散瘀滞、调经止痛等瘀含有通畅血脉、消散瘀滞、调经止痛等作用。作用。三七三七川芎川芎益母草益母草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51页【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法】2.临床利用:临床利用:瘀阻于心所致胸闷心痛、口唇青紫。瘀阻于肺所致胸痛咳血、瘀阻于肝所致胁痛痞块、瘀阻于胞宫所致小腹疼、月经不调、痛经等;瘀阻于肢体所致局部肿痛青紫;瘀阻于脉络所致半身不遂等。活血化瘀常同补气、养血、温经散寒、清热、活血化瘀常同补气、养血、温经散寒、清热、行气、攻下等治法配合使用。行气、攻下等治法配合使用。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52页【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法】3.应用活血化瘀法注意事项:应用活血化瘀法注意事项:瘀血症有轻重,治疗时应选取不一样方药。祛瘀过猛,易于伤正,所以常辅以益气养血之品,使祛瘀而不伤正。本法能促进血行,故凡出血证,妇女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当慎用。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53页【作业】【作业】1.简述心、肺、脾、肝、肾各自生理功效。简述心、肺、脾、肝、肾各自生理功效。2.气与血、气与津液关系怎样?有何临床意义?气与血、气与津液关系怎样?有何临床意义?3.病理性舌色、苔色有哪几个?各自主病怎样?病理性舌色、苔色有哪几个?各自主病怎样?4.什么是八纲及八纲辨证?什么是八纲及八纲辨证?5.脾与胃病常见证有哪些?脾与胃病常见证有哪些?6.简述正治法与反治法详细内容。简述正治法与反治法详细内容。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54页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第55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