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905141 上传时间:2024-10-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北京人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的进化史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下图“北京人复原头像”可知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B北京人有猿的某些特征C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D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2我国原始人类经历了由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最主要因素是A生产工具的进步B饲养水平的提高C人工取火的发明D原始种植业的兴起3如果拍摄一部反映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电视连续剧,能够出现的情节是A黄帝和炎帝共同视查大禹治水的工作B尧发明了文字C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D禹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4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如图所示的重要战役是( )A

2、牧野之战B涿鹿之战C巨鹿之战D赤壁之战5有关下列两幅图片中青铜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B主要用于祭祀C都是西周时期著名的青铜器D采用“泥范铸造法”制作6春秋战国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出现在人名中,如“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A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得到了推广B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饲养牛C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D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井田制7图中的水利工程,是战国时期哪国修建的A齐国B楚国C吴国D秦国8有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选项第一步第二步A提出庄子

3、是道家创始人的观点找到庄子强调“顺应自然”的观点作证据B提出孟子是儒家创始人的观点找到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的观点作证据C查阅到孔子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得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的结论D查阅到孙膑提出了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思想等相关史料得出孙是兵家创始人的结论AABBCCDD9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设置了许多职能相似的职位或机构。下列选项中,按职能划分不正确的是A太尉、军机处B丞相、吏部尚书C御史大夫、通判D郡县、行省10下列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包括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ABCD11“东汉前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

4、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衰亡。”该材料主要揭示的是A东汉前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最高权力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衰亡C东汉晚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D东汉中期以后,皇帝仍能控制国家政治权力12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其基础是( )A卫青霍去病打击匈奴B张骞出使西域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D推恩令实施13西汉建立后,汉高祖“惩戒亡秦孤立之败”,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B铲除异姓王侯C

5、分封同姓王D铲除王国14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这场战役( )A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15我们在史记中根本不可能查阅到的史实是( )A商汤灭夏B秦统一六国C汉武帝的大一统D贞观之治16下列物种中,属于从西域传入的是ABCD17“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 )北方人口南迁 战乱少社会安定 自然条件优越 南方政治败坏ABCD18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这一时期内迁的民族不包括A匈奴B鲜卑C维吾尔族D羯19下列成语典

6、故出自下图所示战役的是A一鸣惊人B卧崭尝胆C闻鸡起舞D草木皆兵20达尔文曾经说过,他的人工选择思想形成是受到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位著名农学家著作的影响。这部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其作者是( )A贾思勰B郦道元C祖冲之D顾恺之二、综合题21中国文明史历经近5千年的发展,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并促进了民族融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材料三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

7、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 一的重要原因。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当时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实行的目的。(2)材料二中“商君治秦”是指历史上哪一重大改革事件?“诸侯畏惧”的原因是什么?当时各诸侯国的结局如何?(3)材料三中“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主要指秦朝创立的什么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什么?行政、军事、监察事务分别由谁统领?地方施行什么制度?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仔细分辨两幅图片,其中战国形势图是哪幅?比较图A与图B,找出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2)指

8、出战国时期的重大战役一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西周实行的哪种制度所埋下的祸根?材料二 (3)观察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实行什么地方管理制度?图2反映了秦朝采取的什么措施?这些制度、措施有何共同作用?23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 如下图材料二 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 (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者,朕亲率耕。”史记孝文本纪材料四 (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下令)郡国(各地)务(务必)劝农桑。”史记景帝本纪材料五 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

9、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宋书请回答(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两项重要技术(工具)?(2)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汉文帝、汉景帝的什么思想?由此出现的盛世局面被称之为什么?(4)材料五从哪几个方面描述了江南经济发展的局面?(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24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10、材料三 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请回答(1)请依次写出材料一中图1反应的战争的名称和图2中“魏”的建立者。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1和图2之间有何关系?(2)请分别写出材料二中和所对应的政权名称。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这场改革的历史作用如何?(写出两点作用)(4)根据材料三,谈一谈这场改革对我国的发展有怎样重要启示?(一点即可)【参考答案】一、选择题B解析B【详解】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点,头部仍然像猿,眉骨粗大,鼻子扁平

11、,嘴巴突出,没有明显下颌。故B正确;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无法从图片中得知。故A错误;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与史实不符,故C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是最早使用火的,故D错误;故选B。2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原始人类,使用打制石器,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生产工具的进步使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北京人、山顶洞人住在洞穴里,主要靠采集和狩猎生活;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开始建造房屋、种植庄稼、饲养家畜,过着定居的生活。由此可见,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

12、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都不是推动上述演进的最主要因素,排除。故选A。3C解析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他用了9年时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人,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C项正确;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被称为人文初祖,早于大禹的生活年代,排除A项;传在黄帝时期,仓额创造文字,排除B项;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排除D项。故选C项。4A解析A【

13、详解】根据地图信息“牧野”“镐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故图片展示的重要战役是牧野之战,A项正确;涿鹿之战发生在传说时代,排除B项;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主力,排除C项;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排除D项。故选A项。5C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商后期铸品,因此C项错误,符合题意;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的说法正确,A项排除;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均用于祭祀,采用的是“泥范铸造法”制作,BD项排除。故选C。6A解析A【详解】根据材料中“耕牛二字经常出现在人名中”,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当时牛耕的使用,可以佐

14、证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故A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新时期时代开始饲养牛,B错误;CD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故选A。7D解析D【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8C解析C【详解】查阅到孔子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得出的结论是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的结论,两者的条件和结论合理,故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强调“顺应自然”的观点作证据,提出庄子

15、是道家创始人的观点,是错误的,故A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找到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的观点作证据,提出孟子是儒家创始人的观点,是错误的,故B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兵家创始人是孙武,查阅到孙膑提出了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思想等相关史料,得出孙是兵家创始人的结论是错误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9A解析A【详解】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中太尉负责军事,军机处是清朝设立的中枢机构,故A符合题意;丞相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机构,尚书是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下三省之一官职,行使宰相的权力,排除B项;御史大夫和通判都是监察机构,排除C项;郡县制和行省都是地方制度,排除D

16、项。故选A项。10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兵数万,与30万秦军在巨鹿展开决战,最终项羽以少胜多,战胜秦军。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只有三四万人,袁绍有十万大军,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决战,孙刘联军五万人以少胜多,大败二十万曹军。公元383年,前秦集结80万大军进攻东晋,东晋只有8万军队,双方隔淝水对峙,由于前秦失去民心,结果东晋大获全胜,大败前秦。因此,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故正确答案为A。BCD总结不全,故选A。【点睛】组合选择题一般排除一个错误内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17、,但有时部分题目所有内容都正确,注意认真审题。11B解析B【详解】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衰亡,B符合题意;A项没有体现东汉中期以后的状况,排除;C项没有体现“东汉前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排除;东汉中期以后,皇帝仍能控制国家政治权力表述与史实不符,D排除。故选择B。12C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为版图的拓展提供了物质、政治等保障,是版图拓展的基础,故C符合题意;卫青霍去病打击匈奴的意义是从土地来说,匈奴世代生息繁衍的地方,如河套、阴山、河西等,接连为汉军所占领,并徙民实边,使之彻底汉化,拓展了西汉的版

18、图,故A不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随后开辟了丝绸之路,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拓展了西汉的版图,故B不符合题意;推恩令实施属于政治措施,加强了中央权力,与版图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3C解析C【详解】“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是指鉴于秦朝快速灭亡的教训,是因为没有诸侯的拱卫,因此汉初分封同姓王,推行郡国并行,故C项正确;ABD项都不是针对材料中的主旨而采取的措施,排除。14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A项符合题意

19、;B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与长平之战有关,排除;D项淝水之战后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排除。故选A。15D解析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不可能在史记中查阅到。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史记、不可能查阅到”是解题的关键,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16C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开始传入中原地区。符合题意;小麦不是从西域传入中国,不符合题意。所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7A解析A【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

20、北方人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加之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这些都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故排除,符合题意。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18C解析C【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唐朝时期的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游牧于色楞格流域。C符合题意;ABD排除;故选C。19D解析D【详解】草木皆兵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主要意思是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出兵攻晋,前锋在安徽寿春洛涧被晋军打

21、败。苻坚登寿春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后来就用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D项正确;AB项是春秋时期,排除AB;C项是指传说中,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与图片信息不符合,排除C。20A解析A【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选项A符合题意;郦道元是地理学家,B排除;祖冲之是在数学方

22、面做出突出贡献,C排除;顾恺之是画家,D排除。故选择A。二、综合题21(1)制度分封制;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结局先后被秦国所灭。(3)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丞相、太尉、御史 大夫解析(1)制度分封制;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结局先后被秦国所灭。(3)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丞相、太尉、御史 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地方推行郡县制。【详解】(1)依据材料一图片中燕、齐、鲁、宋等诸侯国,还有西周等级示意图,可知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结合课本所

23、学,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好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宋、齐、燕等;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制度。(2)依据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结合课本所学,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可知“诸侯畏惧”的原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增强,军事实力增强,军队战斗力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当时的各诸侯国先后被秦国所灭,秦国统一了六国。(3)依据材料三“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

24、,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可知反映的是秦朝的建立。结合课本所学,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沿用了几千年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丞相、太尉、御史 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在地方上,秦朝废除了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22(1)图A;历史信息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2)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分封制。(3)郡县制,统一文字,巩固国家统一。【详解】(1)仔细观察图B解析(1)图A;历史信息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2)

25、长平之战(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分封制。(3)郡县制,统一文字,巩固国家统一。【详解】(1)仔细观察图B,可见图中有很多的诸侯国,如齐、鲁、晋、燕、吴、越、秦、楚等,他们很多都是西周分封制下较为古老的诸侯国,可判定为春秋争霸形式图;而图A中没有晋国,多了韩、赵、魏三国,出现了秦、楚、燕、齐、和韩、赵、魏三国并立的局面,是为战国七雄,故A为战国时期形势图。比较图A与图B,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有诸侯国减少或晋国在战国时期一分为三,变成韩、赵、魏三国。(2)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当时的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持续时间长。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长平之战(

26、或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局面,主要是由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度所埋下的祸根;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分封土地和人口给贵族子弟和功臣等,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这些政权名称都源自西周分封制时的诸侯国。(3)观察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郡县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图2是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为统一文字;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这些制

27、度、措施的共同作用是巩固国家统一。23(1)铁农具、牛耕。(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作用秦国富强起来,为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以农为本(或重农思想);文景之治。(4)农业、手工业。(5)生产工具解析(1)铁农具、牛耕。(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作用秦国富强起来,为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以农为本(或重农思想);文景之治。(4)农业、手工业。(5)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业生产领域的变革;统治者的重视;人民辛勤劳动等。(任意两点即可)【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两图可知,这一时期在经济领域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春秋时期

28、,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性了条件。因此铁农具和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或春秋战国时期)。(2)依据材料二“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的措施: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 了基础。(3)依据材料三“农,天下之本。”、材料四“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可知,

29、材料三、四体现了汉文帝、汉景帝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或重农思想)的思想;他们在位时期出现的繁荣景象史称“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4)依据材料五“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可知,该材料从农业这个方面描述了江南经济发展;据材料“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可知,该材料从手工

30、业这个方面描述了江南经济发展。(5)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对于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业生产领域的变革;统治者的重视;人民辛勤劳动等。24(1)赤壁之战;曹丕;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西晋;南朝;(3)孝文帝(拓跋宏);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改革解析(1)赤壁之战;曹丕;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西晋;南朝;(3)孝文帝(拓跋宏);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开拓创新

31、才能与时俱进;惟改革创新者胜等。(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名称,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因此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1是赤壁之战;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因此图2中“魏”的建立者是曹丕。关系,图1是赤壁之战,图2是三国鼎立形势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

32、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两年,两年后曹操西征,击破关中的马超、韩遂等人,然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始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吴,完成统一。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北方陷于混乱,史称五胡乱华,因此处应是西晋;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五胡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

33、,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因此处是南朝。(3)人物,根据材料“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推行政治改革,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因此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中的“他”指的是孝文帝。历史作用,根据材料“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政权的汉化进行,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推行政治改革,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进程,增强了北魏的实力,说明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也是富国强兵之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时,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实情的策略,并且改革内容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