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兽医学基础.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4901452 上传时间:2024-10-18 格式:PDF 页数:380 大小:23.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兽医学基础.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0页
中兽医学基础.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0页
中兽医学基础.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80页
中兽医学基础.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80页
中兽医学基础.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目次 1中兽医学的概念 2中兽医学的发展概况 3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4学习中兽医学的目的、及方法任务1中兽医学的概念中兽医学即我国传统的兽医学,是我 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家畜疾病进行斗争的 经验总结,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及丰富 多彩的病证防治技术。中兽医学内容,是以整体观念及辨证 施治为特点的理论、方药、针灸及病证 防治技术。1.中医别繇(1)杏林三国名医董本陇居庐山,人游痴系收 刚金,只求痴q而愈者在起居处种杏5糕,控而愈老种7糕,救耳后,经董本游愈者 无数,得去加万余林,蔚抵闽林,所推 杏林戚为中医界的代名祠。(2)悬壶十代青渚多用翁芦放置的九,外也 行医时布膜悬雷芦,或者在住所喻密悬 翁声,有

2、的中埼痞也挂转琉芦作,标志,此举繇悬壶。(3)4 t明代沈律口“白发至集唯案审,4 麻传业哧儿价”,此处的者唆使招药委。史奉祀截:三国时名医华佗在被曹摇杀 害麻,曾桁一唳满医军的者麻令欷吏,应兼其蓝领酒食供奉之彦意,华佗死后,流者唆使一部令医木流传于世,故后人 繇为者唆。(4)败黄之木相传黄帝与他的良多岐伯、雷公都怩倦 搞,黄帝马岐伯褂话而裕时也衬徐医学 心问答的彬式与戚黄帝为陵,次简、意舷、理初,是我国现花在的一部簌早 的医学女造,后世也繇手医学,岐黄之4O2中兽医学的发展概况1、起源原始社会(公元前22世纪)仰韶遗址(河南)硬石2、发展 3、中兽医学向国外传播公元595年高丽僧人惠慈到日向

3、圣德太子侍臣橘猪粥授疗马法,公 元581年(隋代)圣德太子派小野妹子等2次来中国学习兽医,唐(804年)平仲国随遣唐使来中国,回国后培养大批弟子,形成“仲国流”所著“仲国百问管、仲国秘传集和假名安 骥集,源于唐李石所著司晟安骥集O 于船1987年往日本讲学,编著中国兽医与针灸学被麻布大学 竹中良二和高桥贡教授翻译成日语由东京文永堂出版 1987年笛崎龙雄与清水英助合著中国的兽医和家畜针灸出版 日本畜产大学龟谷勉教授兽医针刺麻醉与针灸治疗3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家畜本身的整体性:五脏六腑为中心,互相制约,不可孤立。家畜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自然环境与四季气候变 化都可直接或间接影响。2

4、、辩证论治“辩证”是通过四诊所获取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识别疾病的证候),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根据证的性质 制定治则和治法的过程,是解决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证”的概念与“症状”和“证候群”有所不同。4学习中兽医学的目的、任务 及方法展糕露就黑:和“辩证论治”为中心的基任务: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走中西兽医相结合 的道路,加快创造我国的新兽医学。方法: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批判地吸 取精华,去其糟粕,理解中西医结合的意义。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核心,对理、法、方药及 针恭逐步融会贯通,反复学习、反复体会,力求掌握 规律。每理论联系实际,

5、注意结合临床实践,才能掌握病证 防治技能。第一篇基础理论 第一章阴阳五行 第一节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代表事物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识别阴阳 的属性是以上下、明喑、大小、前后、动静等 为准则。“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 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 一也。”(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 2阴阳的互根 3、阴阳的消长 4、阴阳的转化阴阳在中兽医学上的应用1、在畜体组织结构方面 机体部位上为阳,下 为阴;脏为阴,腑为阳;经属阴,络属阳;血为阴,所为阳;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2、在生理方面 物质为阴,功能为阳

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3、在病理方面 阴阳失去平衡,导致疾病发生,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4、在药物方面 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5、在病证防治方面阴阳为八纲的总纲,脉象的 阴阳之分,数、洪、浮、大、滑为阳,迟、小沉、细、涩为阴。阴阳学说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学说 神经一体液学说、应激学说、第二信息学说、闸门控 制学说等 分子生物学推论 具有广泛调节功能的化合物一环核甘酸 环-磷酸腺甘(cAMP)环-磷酸鸟甘(cGMP)两者保持一定比例,cGMP在活体的含量为cAMP的 1/15-1/10,对生物细胞起双向调节作用,是一对拮

7、抗 物,浓度相关,变化相反,对细胞的调节也相反。二、国内研究补气药对阴虚或阳虚患者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第二节五行 一、五行的概念 为了说明畜休内部及机体与外环境之间 的相互联系,根据事物各自性质及特点 分属归类。五行归类表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 木一火一 土一金一水一木 五行相生即相互资生、促进,借以说明 事物有相互协同的一面。任何一行都有 生我及我生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五脏相生可按五行归 属类推。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 木一土一水一火一金一木 五行相克即相互制约、克制,借以说明 事物有相互相颉放的一面。任何一行都 有克我及我克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 胜”,我克者为“我不胜”。五

8、脏相克 也可按五行归属类推。“乘”有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指相克得 太过,超过正常制约限度,使事物间的关 系失去相对平衡的一种表现。五行相乘 木一土一水一火一金一木 五行相乘的关系与五行相克的关系是一 致的。五行相侮“侮”有持强凌弱之意。相侮即反克,是 事物间的关系失去相对平衡的另一种表现O 五行相侮 木一金一火一水一土一木 五行相乘的关系与五行相克的关系恰好 相反。心、小肠大肠肝、胆制化五行学说认为事物中有生有克,克中有 生,生中有克,才能维持相对的平衡协 调,这种生克的配合称为制化。二五行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1、在生理方面按五行的属性以分别脏器的特性及相互 联系,如肝属于木,主筋,开窍于目等。

9、以生克制化的关系,说明脏腑器官相互 滋生和制约的生理现象,如肝能制约脾(木克土),脾能滋生肺(土生金),而肺又能制约肝(金克木)等。二畜体就是依靠这种生克制化以维持相对 的平衡协调,来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2、在病理方面2、在病理方面用五行生克规律说明脏腑疾病的传变。根据五行的生克关系,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克我及我克的关系,用这四行进行了联系。五 行配五脏以后,也从这样的四个方面来固定一个脏与其他四个脏的联系。如以肝为例,生我者为肾,我生者为心,克我者为肺,我克者为 脾。在病理上,肝病传脾,称为“木克土”,肝火犯肺,称为“木火刑金”。在疾病传变上在疾病传变上,肝病传脾,称为“木乘 土”,脾病

10、传肝称为“土侮木”,肝脾 也可同病(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 病传心(母病及子)、传肺(木侮金)、传肾(子病及母)等,都可用五行生克 乘侮来解释。3、在病证防治方面家畜五脏疾病的传变及五色的变化,对 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推断有一定的意义。根据五行学说,认为疾病是由于生克制 化的关系失调引起,因此抑制其过亢,扶助其过衰,使其恢复健康而成为施治 的关键。另一方面,这一脏器的病变,又往往牵涉到其他脏器,还必须考虑到 调整其他的脏器,控制其传变,以达到 治疗目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扶土抑木、舒肝健脾。益火生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滋水涵木法;均为以五行相生而制定的 疗法。培土制水法;清金制木法

11、;泻火补水法(泻南补北法,泻心火滋肾水)均为以 五行相克而制定的疗法。第三节阴阳五行学说的相互关系阴阳学说主要说明事物本身的对立属性,五行学说则是说明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两 者学说不同,又相互为用。阴阳五行都是以脏 腑经络等作为物质基础,以自然现象的变化规 律去分析研究、归纳解释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用阴阳学说说明机体及各脏腑之间的对立统一,而用五行学说说明脏腑内外的相互联系。只有 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入、更具体地阐明畜 体极为复杂的变化。任何脏器都有阴阳两个方面,因而任 何脏器发病都有阴阳偏盛或偏衰现象。疾病的传变规律可用五行学说来解释。如肾虚有肾阴虚与肾阳虚的不同,若是 肾阴虚,就可根据

12、五行传变规律,了解 到可导致水不涵木之证,即肝阳上亢,补肾阴时用柔肝潜阳药。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评价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五行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因受历史条件限制,不可能是建立在科 学高度发展基础上的完备理论。取象比类,牵强附会,抽象为其不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二章脏腑脏腑学说是研究机体各脏腑、组织、器 官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藏指内脏,象即象征和形象,即 为内脏的机能活动或病理变化反映于外 的征象。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及 其相互联系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以 及关系,也包括气、血、精、津液等。第一节脏腑功能五脏的功能是贮藏气、血、精、津液,而六

13、腑是主管水谷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及排泄。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奇恒之腑,既有异于正常的五脏,又不 同于一般的六腑,形似腑,而功能似脏,与脏腑关系极为密切。一、五脏(一)心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它在脏腑的 功能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使之相互协调,为祖株生命活动的中心。1、心主血脉心是主持血液运行的动力,脉是血液运 行的管道。心主血脉能推动血液在脉管 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2、心藏神“神”指精神活动,即机体对外界事物的 客观反映。心藏神即认为心是一切精神活动的主宰。心藏神的功能与心主血脉功能紧密相关,精血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血为心所 主,心血充足,皮毛光彩精神倍,反之,心血不足,神不能安

14、藏,则出现活动异 常或惊恐不安。3、心主汗 汗为心之液,汗为津液所化生,津液又 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汗同源。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媵理不固而自汗,为心阳不足。阴虚盗汗,为心阴血虚,阳不摄阴。心阳不足及心阴血虚,用汗法时宜慎重 汗多不仅伤津耗血,也耗散精气。4、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心经别络上行于舌,而心 的气血上能于舌,因而心的生理功能及 病理变化最易在舌上反映出来。即为“心者外应于舌。”心血充足,舌体柔软红润,运动灵活;心血不足,舌色淡而无光;心血瘀阻,则舌色青紫,心经有热,则舌质红绛,口舌生疮。附心包络心包络或称心包,为心的外围组织,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当外围诸邪侵 犯心脏时,一般由

15、表入里,由外入 内,先侵犯心包络。实际上,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病证与 4心是一致的,用药基本相同。心与三焦相表里。(二)肺 肺与大肠相表里,开窍于鼻。肺的生理功能为主气、司呼吸,主 宣降,通调水道,主一身之表,外 合皮毛。肺为“水之上源”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司呼吸,不仅指主呼吸之气,而且主整个机体上下表里之气。水谷之气与吸入之气,两者会于肺中,在元气作用下化生为宗气。宗气是促进和维持机体活动的动力,所 以称“肺朝百脉”。肺主宣降、通调水道肺主宣降,通调水道,宣指宣发,降即 清肃下降,肺居上焦,以清肃下降为顺 若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则气郁闭于肺,可引起咳喘。肺主肃降,将脾上输的水液精微,通过 宣发

16、温润皮肤;肃降将水液下归于肾,经肾气化,下输膀胱,成为尿液排出肺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 一身之表,包括皮肤、汗孔、被毛等组 织,简称皮毛。肺是抵御外邪侵袭的外部屏障。肺经有病可反映于皮毛,皮毛受邪可传 于肺。肺气虚,易汗;发汗敏感,面积也大肺开窍于鼻。鼻为肺窍,为呼吸的门户。鼻为肺窍,又可成为邪气犯肺的 通道。鼻为肺的外应,为病理症 状反映所在。(三)脾脾与胃相表里,开窍于口。其功 能为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及四 肢。脾为后天之本,脾是脏中之母。脾主运化运指运输,化指消化和吸收。1、运化水谷精微,胃初步消化,脾进一步消化吸收,将其营养物 质输送到心、肺,通过经脉再传 送到周身,以供生命活动。睥的这

17、种功能旺盛,称为健运2、运化水湿 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把水液运送到 周身各组织,以发挥其滋养濡润的作用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主升清指二者运化特点均为上升。清指营养物质,脾气不升而下陷,除了 导致泄泻之外,还可引起内脏垂脱。脾主统血脾主统血,指脾的功能为统摄血液,使之不致于溢出脉外。“脾主裹血”指统血。脉管壁是否 致密与脾有直接关系。脾气旺盛,能控制血液按脉道正常运行,不致 外溢,脾气虚,脉管疏松,失去统 摄之功,气不摄血,引起各种出血 症脾主肌肉及四肢。四肢肌肉功能活动有赖于脾运化 的水谷精微濡养。脾虚弱时,四肢痿软无力,倦怠 好卧。脾开窍于口 口为脾窍,唇是脾的外

18、应。口唇可反应出脾主运化的盛衰 脾有湿热,口唇红肿脾经热毒上攻,口唇生疮。(四)肝肝有经脉络于胆,与胆相表里。肝的功能为藏血,主疏泄,主筋,开窍于目。1、肝藏血 肝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 血量的功能。休息时,血液贮藏 于肝,使役时肝脏排出所藏血液,以供机体活动需要 肝为黑极之本。肝藏血功能失调肝血不足,血不养目,发生目 眩、目盲,血不养筋,筋肉拘挛 或屈伸不利肝不藏血,引起精神不安或出 血。肝的阴血不足,可引起阴虚 阳亢或肝阳上亢,而出现肝火、肝风等症。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指肝脏具有疏通、开泄 的功能。膈益馨抑郁主管全身气气平是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 形式。气机调畅,升降正常,详述于下(1)保

19、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输注胆汁,协助脾胃之气的 升降,以帮助脾胃正常消化肝气郁结,疏泄失常,黄疸、食欲不振、消化功能紊乱。(2)保持精神活动正常 直接影响精神活动 与心主神相似,气机不调,精神活动异 常(如精神沉郁、胸胁疼痛)直接影响气机调畅 气与血如影随形,气行则血行,气滞则 血瘀;肝失调达,气滞血瘀;肝气太盛,血随气逆,导致呕血。(3)肝气疏泄,还包括疏利三 焦、通调水液升降道路的作用。若肝气疏泄功能失常,气不调畅,可影响到三焦的通利或水液升降 的道路,因而引起消肿、腹水等 水液代谢障碍的病变。3、肝主筋筋即筋膜(包括肌腱),是联系关节、约束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肝主筋与肝藏血有关。筋的功能发

20、挥,主要有赖于肝血的盛衰。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四肢拘急,或萎 软无力,伸屈不灵;或角弓反张 爪为筋之余,反映肝血盛衰4、开窍于目 目主视觉,有经脉联系于肝,其 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不足 肝火太盛(五)肾 肾位于腰部,腰为肾之府 左为肾、右为命门之说 功能为藏精,主命门之火,主水,主纳 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司二阴 肾为先天之本(机体生命的根源)1、肾藏精肾所藏之精为机体生命活动基础藏先天之精(本脏之精),构成机体 生命活动基本物质(生长、发育、衰老、生殖、雌雄交配与胚胎形成)藏后天之精(水谷之精),由五脏六 腑化生,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基础二者相互资生,相互联系2、肾主命门

21、之火命门即生命的根本,“火”指功能。命 门之火又称元阳或肾阳(真阳),也藏 于肾,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又是机 体热能的根源。肾所藏之精需要命门之 火的温养,才能发挥其滋养各组织器官 及繁殖后代的作用。脾胃之火需要先天命门之火温蒸 命门之火不足,全身阳气衰弱 肾阳和肾阴概括了肾脏生理功能两方面 肾阴对脏腑起濡润滋养作用,肾阳对脏 腑起温煦生化作用,两者相互制约、相 互依存,维持相对的平衡 肾阴虚与肾阳虚本质都是肾的精气不足 肾阴虚一一内热 肾阳虚-形寒肢冷3、肾主水 肾在机体水液代谢中起着升清降浊的作用。水液代谢由肺、脾、肾三脏共同完成 肾阳对水液蒸化。水液进入胃肠,由脾上输于 肺,肺将浊中之

22、清传布全身,而清中之浊由肺 的肃降下行于肾,肾再加以分清泌浊,将浊中 之清再吸收,上输于肺,浊中之浊下注于膀胱,排出体外 气化:肾脏功能是通过肾阳蒸化作用完成,所 以肾的这一功能称为“气化”。4、肾主纳气 呼吸之气由肺所生,但吸入之气必须下 纳于肾,才能使呼吸均匀。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司呼吸,为气 之本,肾主纳气,为气之根)。肾气充 足,元气固守于下,才能纳气正常,若 肾虚,根本不固,纳气失常,影响肺气 肃降,出现呼多吸少、喘息等症。5、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所藏之精有生髓作用,骨赖髓而强壮,所以肾的精气促进生长发育。.髓由肾精所化生(分为脑髓、脊髓),脊髓上通于脑,聚而成脑。脑主持精神 活

23、动,又称“元神之府”,需要肾精化 生滋养,肾精亏虚,脑转耳鸣。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精充足齿固。6、肾开窍于耳,司二阴 耳为肾的外窍,司听觉,有赖于肾精的 充养,肾精充足,则听觉灵敏。肾的上窍为耳,下窍为二阴。前阴有排尿及生殖作用,后阴有排粪便 的功能,都由肾所主。肾阳不足,尿频繁、阳萎;肾阳不足阳 虚火衰落,便秘或便澹等。二六腑(一)胆 胆附于肝(马有胆管,无胆囊)。胆内藏胆汁,胆汁清而不浊,故有“胆 为清净之腑”。胆的主要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 消化,与其他腑转输功用相同,但所盛.者为清净之汁,与五脏藏精气作用相似 即形如腑,功用如脏,为奇恒之腑。(二)胃 胃主要功能功能为受纳和腐熟水

24、谷。机体后天营养充足与否,主要取决于脾.胃的共同作用,所谓“脾胃为后天之本”胃接受水谷并进行初步消化的功能,称 为“胃气”。胃气功能状况对判断疾病预后关系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要保 胃气。(三)小肠主要功能为接受胃传来的水谷,继续进行消化吸收而而分别清浊。小肠有病,除了影响到消化吸收 功能以外,还出现排粪便、排尿 困难。(四)大肠主要功能是形成粪便,进行排泄。大肠是传送糟粕的通道。大肠有病 可见传导失常的各种病变,若大肠 虚不能吸收水液,燥化不及,则肠 鸣、便澹;若大肠温热,消灼水液 过多,即燥化太过可导致粪便秘结 等症。(五)膀胱 主要功能是贮留及排泄尿液,所谓“膀 胱为津液之腑”

25、。尿生成于肾,经肾阳蒸化而成尿液,下 渗膀胱。肾阳不足,膀胱功能减弱,不能约束,会引起尿频;若膀胱气化不利,可出现 尿少、尿秘,湿热蕴结,尿难或血尿(六)三焦 皖腹部相当于中焦(包括脾胃等脏腑);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等脏);脐以 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等 脏腑)。上焦如雾、中焦如讴、下焦如渎 三焦包括上、中、下有关脏器及部分功 能,是输送水液、养料及排泄废物的通 道,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附胞宫 胞宫即为子宫,实际上是子宫、输卵管 和卵巢的总称。三、脏腑之间的关系(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为气与血的关系。心主血,肺主气。肺朝百脉:心主之血脉必然朝会于肺 气为血

26、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 滞则血滞2、心与脾心与脾的关系在于心血有赖于脾所传输 的水谷精微的化生,脾的运化功能也有 赖于心血的滋养,并在心神的统管下正 常进行。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可导致 心血不足或脾不统血,而引起出血;若 心血不足或心神失常,引起脾运化失健,出现食欲减弱、肢体倦怠。3、心与肝心与肝的关系表现在血液化生和运行。心主血,肝藏血,二者配合对血液循环 及血量调节起保护作用。心血不足,肝 血也因之而虚,肝血不足,心血也弱。心血不足,引起肝血亏虚,导致血不养 筋,筋骨酸痛、四肢抽搐、拘挛。肝血不足,心悸怔忡。肝疏泄失常,肝郁化火,扰及心神4、心与肾心与肾的关系在于 1、相互滋生:心主

27、血,肾藏精,精血相互滋生 2、相互制约:心火下降,以资肾阳,温煦肾 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以资心阴,濡养心阳,使心阳不亢,这种阴阳相交、水火 相济的关系称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病理状态:心火不足,水气凌心5、脾与肺1、益气与主气:同为后天气血化生之源,肺主气,脾主运化。所谓“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2、运化水湿:“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 痰之器”、肺气虚,宣降失职,水液代谢不利,脾:不健运,水肿、倦怠、腹胀、便澹6、肝与肺 肝与肺的关系表现在气机升降方面。肝以升发为顺,肺以肃降为常,二者协 调,气机升降运行通达无阻 肝气上逆,影响到肺肃降,胸满喘促 肝阳过亢,引起肺燥咳嗽 肺失肃

28、降,影响到肝升发,胸胁胀满 气虚血涩,肝血瘀滞,肢体疼痛7、肾与肺 肾与肺的关系在于水液代谢与呼吸 肺主通调水道,肾主开阖;“肾主一身 之水,肺为水之上源”肺主吸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气不足,肾不纳气,呼吸困难,呼多吸少 肾阴不足,肾虚火旺,虚热盗汗、干咳 肺气不足,亦可影响到肾,引起肾虚8、肝与脾 肝与脾的关系为疏泄和运化的关系 肝藏血,脾统血 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脾不健运,腹满 泄泻、腹痛 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也可引起肝疏泄 不利,胆汁不能溢入肠道,引起黄疸9、肝与肾 肝与肾的关系表现在精和血 肾藏精,肝藏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 补充。肝肾二脏盛则同盛,衰则同衰,故有

29、“肝肾同源”之说。在病理上,一方不足,引起另一方偏亢 肾精不足,导致肝血亏虚,肝血不足,影响肾精滋生,二者相互制约。10、脾与肾脾与肾的关系为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的 关系。脾主运化,肾藏精,二者相互滋生促进 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以到脾阳不 足;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谷之精气,可引起肾阳不足,常见脾肾阳虚之证。(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传化关系。六腑而不藏,以通为用.六腑以通畅为顺,所谓“腑病以通为补”通里攻下是六腑疾病常用治则(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1、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为一脏一腑的表里关系。心气正常,小肠才能分别清浊 小肠有热,循经脉上循于心,口舌糜烂

30、;心经有热,移至小肠,出现尿短赤、排 尿涩痛等小肠实热病证。2、肺与大肠 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而 大肠传导通畅,肺气才能和利。肺气壅滞,失其肃降之功,大便秘结 大肠传导阻滞,肺气肃降失常,出现气 短咳喘。临床治疗:肺有实热泻大肠,大肠阻塞 可宣通肺气3、脾与胃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性本湿而喜燥,胃性本燥而喜润 二者一纳一化,一升一降,一湿一燥 胃气不降,出现暧气、呕吐 脾气不升,食欲不振,倦怠疲乏)脾气下陷,久泻脱肛 临床上常脾胃并论,脾胃同治。4、肝与胆肝与胆关系到胆汁正常排泄与贮藏。肝疏泄失常影响到胆汁的分泌;胆汁分 泌失常,又会影响到肝的功能,出现黄 疸

31、、消化不良等症。肝胆在病理上关系密切,在治疗上相互 为用,肝胆同治。5、肾与膀胱肾与膀胱的关系为二者共同维持水液代 谢的平衡。肾气充足,固摄有权,膀胱开阖有度,维持水液正常代谢心包络与三焦 心包络与三焦在经脉上存在表里关系。心包为心之使,三焦为元气之使 一内一外,互相配合 在热病过程当中,湿热合邪,稽留三焦 而病在气分,未能制止其发展,则病邪 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可引 起神乱、昏迷等症。第二节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来源于水谷精微,是 脏腑功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精”是生命的原始物质,也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神”即精神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 气、血、精、津液是机体生

32、命活动的 根本一、气 气指维持生命的精微物质或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它的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气的功能:具有生化、推动和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推动脏腑,经络的 活动等。(-)元气 元气发源于肾,包括元阴、元阳(肾阴、肾阳)之气,又称原气、真气、真元之气。由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之 于肾,又赖后天精气的滋养,才能不断 发挥其作用。元气充足,脏腑旺盛,健康少病,先天不足或久病伤元气,则脏腑气衰(二)宗气 宗气是由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和从自然界吸入之气相结合的产物,形成 于肺,聚集于胸中,有助于肺脏以行呼 吸和贯穿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宗气不足,则呼吸少气、心气虚弱、血 脉

33、凝滞。(三)营气 营气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精气之一,运 行于血脉中,是宗气贯入血脉里的营养 之气,故称“营气”。营气进入血脉,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功用与血液基本相同,二者同行于脉中,关系密切,所以称为“营血”。(四)卫气 卫气由水谷之气化生,是机体阳气的一部分,所以有“卫阳”之称。卫气运行脉外,敷布全身,在外有温 养肌肉,润泽皮肤,滋养媵理,启闭汗 孔,有保卫肌表、抵抗外邪的作用。、卫气不足,肌表不固,外邪就可乘机 而入。其他之气 其他之气指脏腑的一些功能表现,如 心气(主血脉)、脾气(主运化)、胃 气(主受纳)、肺气(主呼吸)、肾气(主生长发育及生殖)、肝气(主疏泄)等。脾气和胃气合称中气,除了

34、具有消化 吸收功能之外,还能维持腹腔内脏器正 常位置的作用。:、血 血是一种含有营气的红色液体,通过气的推动,循着经脉运行周身,是维 持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血的化生:脾胃为化生之源营气入心脉有化生血的作用精血之间可以 互相转化 血除有营养作用之外,还能运载气,所谓“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工津液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 来源一致,但清而稀的称为“津”,浊而稠的 称为“液”。临证不能截然分开,而常常津液 异提。津液由水谷化生,三焦气化变成津液,其 中一部分随卫气运行布周身,称为“津”,具 有润泽温养皮肤肌肉和补充血液的作用。另一 部分则注入经脉,随血脉运行灌注于脏腑、骨 髓、关节和

35、五官等处,称为“液”,起到滑利 关节及滋润皮肤的作用。气、血和津液的关系 气血和津液的关系密切,不仅同出一源,而且相互化生,相互为用。津液生成、输布和排泄离不开气的作 用,津液消耗,会使气血亏虚,而气血 亏虚,也必然引起津液损耗。第三章经络第一节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学说的涵义 经络是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 机体运行气血、调节功能的通路,形成 联络脏腑、器官和全身组织的独特体系。经:路径,经络的主干,又称经脉 络:网络,经络的分支,又称络脉 经络无处不至,把畜体形成一个有机 整体。二、经络学说的起源 1、穴位主治性能的总结 2、体表反应点和针灸感应路线 的归纳 3、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识的综

36、合、经络的组成(一)经脉 经脉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分为前肢三阳经和三阴经,后 肢三阳经和后肢三阴经,是经络主体,又称为十二正经。经别为从经脉中分出 的纵行的支脉,又称别行正经。奇经八脉从十二经脉分出,循行不同,别道奇行,因而称为“奇经”(二)络脉络脉包括十五大络、络脉、孙络、浮络和血络。十五大络即十二条经脉各有一条络 脉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的大络。从络脉分出的细小分支,称为孙络。疑团脉浮于体表的,称为浮络,在皮肤 上暴露出的小血管称为血络。(三)内属脏腑部分经络联系着全身组织器官,深 入体内连属各个脏腑,在十二经 脉中,每一条经脉都同有关的脏 或腑相连属,同时属于某一脏

37、的 经络还络于相表里的某一腑,称 为“脏腑络属”,形成表里关系(四)外连体表部分 经络与体表组织相联系,主要有十二 经筋和十二皮部。经筋即包括十二经脉及其络脉中气血 所濡养的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 皮部包括十二经脉及其络脉所分布的 皮肤部位,称为“外络于肢节”二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一)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构成 五脏六腑加上心包络,共12脏腑,各系1经,在畜体构成12道经络通路,并与所属的脏、腑 相连。十二经脉按所属脏腑命名,分别布于胸背、头 面、四肢,左右对称共24条,运行内侧,属脏 称阴经;运行外侧,属腑称阳经。2、十二经脉运行规律 前肢三阴经从胸部开始,运行于前肢内侧,终止于前肢末端

38、;前肢三阳经从 前肢末端开始;运行于前肢外侧,抵于 头部;后肢三阳经从头部开始,经背部,运行于后肢外侧,终止于后肢末端;后 肢三阴经从后肢末端开始,运行于后肢 内侧,经腹达胸。十二经脉运行规律 头为诸阳之会 胸为诸阴之会 十四经脉 督脉和任脉由太阴肺经的一分支相连,构成十四经脉循行道路(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督、冲、带、阴维、阳 维、阴踊、阳踊8条经脉的总称。奇经八脉从十二经脉分出,循行不同,别道奇行,因而称为“奇经”任脉行于腹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又 称“阴脉之海”,“任主胞胎”。督脉行于背中线,总任一身之阳脉,又 称“阳脉之海”。冲脉:总领一身气血的要冲,能调 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

39、之海”和“血海”之称 一任三歧:冲脉与任、督脉同起于 胞中,故森一住三改。十二正经为江河,奇经八脉为湖泽,相互调节补充。第二节经络的主要作用 一、在生理方面.1、运行气血,温养全身 2、协调脏腑,联系周身3、防卫体表,抵抗外邪二、在病理方面1、传导病邪2、反映病变在治疗方面 1、传递药物的治疗作用 药物归经,按经选药 2、感受和传导针灸的刺激作用 循经取穴第三节经络研究的概况 一、经络穴位的形态学研究 1、经络穴位与神经的关系.2、经络穴位与血管、淋巴管的关系 二、穴位特异性的研究 1、穴位与非穴位作用上有不同特点 2、从穴位表面电阻值的测定可以看出穴 位的相对特异性(穴位有良导点)三经络实质

40、的研究情况(一)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关(二)经络与神经节段相关(三)经络与中枢神经机能相关(四)经络与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相关(五)经络是独立的类传导系统(六)经络与生物电相关(七)第三平衡系统假说第四章病因与病理 第一节 病因及病理的基本概念病因即致病因素 病理为各种病因作用于机体,导致疾病 发生、发展与转归的机理 血气不和,百病乃生 畜体为一个矛盾统一体,局部病变必然 会影响到其他部分和整体第二节病因 病因:或称为“病源”或邪病因包括外感、内伤及其他(外伤、虫 兽伤、寄生虫、中毒、痰饮及瘀血)一、外感致病因素 外感致病因素包括六淫和疫病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热(火)等六种异常气候转化为

41、病(一)风1、风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始)风性轻扬开泄 风善行数变 风性主动2、常见风证 外风 伤风(外感风邪)风痹(风邪侵犯经络)风疹(风邪侵袭肌肤)内风 脏腑本身机能失调而产生的风证,状 似外风,但性质不同,如肝血亏虚或肝 风内动,多见于幼龄或年老体弱者1、寒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寒性阴冷,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易致疼痛 寒性收引2、常见寒证外寒、外感寒邪(与风邪合并侵害机体)寒伤脾胃(直中脏腑,致使脾胃阳虚,升降失调)内寒 阳虚里寒。常见有中焦虚寒、肾阳不 足等证。(三)暑1、暑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暑性炎热,易致发热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易困脾胃2、常见暑证 中暑 伤暑

42、与中暑 暑热 入夏后多见肌肤发热暑湿 发热不甚,四肢倦怠,食欲不振(四)湿1、湿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湿郁气机,易损脾阳 湿性重浊,其性趋下 湿性粘滞,缠绵难退2、常见湿证 外湿 湿困卫表,又称伤湿 湿滞经络(着痹)湿毒淫侵(湿疹、疱疹)湿热蕴结(蕴结胃肠,里急后重)寒湿停滞(腹痛泄泻)内湿 湿自内生,因脾阳不振,运化失常所致(五)燥1、燥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燥性干燥,易伤津液 燥邪致病,缺乏津液为特征 燥胜则干2、常见燥证 外燥 凉燥(燥而偏寒)温燥(燥而偏热)内燥 五脏积热伤津化燥,慢性消耗性疾病 阴液耗损,或大汗、大泻、呕吐及失血(六)火1、火邪特性及致病特征火与热同,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浙

43、火为热极,其性炎上,火为热象,且较热更甚 炎灼脉络,迫血妄行 火邪易伤津液2、常见火证 实火 外感温热或六淫入里化火而引起,证 见高热、口渴、气促喘粗虚火 五脏内生,属于内火,多因饲养失调 或久病,或配种过度,精血亏损,阴虚 阳亢,脉数无力,宜滋阴降火疫病 疫病也是一外感致病因素,但与六淫不 同,是一种具有传染性极强的致病因素 疫病致病的特点:互相传染,发病急骤,蔓延迅速,不论 老幼症状基本相似八内伤 内伤主要由于饲养管理不当 引起,概括为饥、饱、劳、役四 种。(一)饥饱之伤 1、饥 由于水草不足引起的饥渴 2、饱 饮喂太过引起饱伤(二)劳役之伤 劳役之伤指劳役过度及使役不当引起(三)逸伤逸伤

44、指久不使役或不运动引起 种公畜不运动,精子活力降低 母畜不运动,难产及胎衣不下多见 役畜不运动,心肺和脾胃功能失调入其他致病因素(一)外伤性致病因素(二)寄生虫(三)中毒(四)痰饮(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的水地 湿)(五)瘀血第三节病理 一、邪正消长 邪正消长与疾病的发展及转归有一定的关系。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及转归。正气虚弱或邪气强盛,则促进病情趋向恶化;反之亦然,正气得到恢复、充实,邪气退却,疾病好转,以致痊愈:、升降失常 升降是畜体气化功能的基本运动形式。畜体的脏腑、经络、卫气营血都有一定 的运动形式。脾主升,胃主降,肾不纳气则喘息,心 火上炎则口舌生疮,肝火上炎则目

45、赤肿 痛。三阴阳失调 阴阳概括畜体内部一切矛盾,阴阳平衡,畜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偏盛:阳胜必耗阴,阳胜则热 阴阳偏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阳证:病理上功能亢进、能量代谢增高,病势向上;反之为阴证 疾病过程中,若是阴阳逐渐恢复平衡,则预后良好,反之亦然。第二篇辨证论治基础 辨证论治(辨证施治)是中兽医学的基 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兽医理、法、方、为整个体系的核心。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中所 获得的症状和病情进行综合分析,从而 认识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证候。论治是根据证候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 方法。第五章诊法 第一节望诊 望诊是有目的地观察病畜的神、色、形 态及分泌物、排泄物

46、的改变,获得有关 病情的一种方法。望诊包括望全身、望局部、察口色三个 方面。,、望全身(一)精神 神藏于心,外候在目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邪入阳则兽生狂,邪入阴则兽生,痹(精神失常主要表现为“狂”和“痹”)(二)形体 外形与五脏相应,五脏强壮则外形强健形体衰落,体瘦毛焦,多为脾胃虚 弱、精气不足,或见于重病久病。形体瘦弱者以虚寒证为多见形体强壮者以实热证为多见(三)皮毛 肺合皮毛,皮肤紧缩为风寒束肺 皮肤瘙痒或风疹为肺经风热 被毛脱落、溃烂脓包、日久不愈为肺毒 汗孔布于皮肤,轻微使役出汗,称为自 汗,属阳虚 夜间出汗称为盗汗,属阴虚 危重症或脏腑破裂,“汗出如油”或“汗出无休”(四)动态 1、

47、猪 饱后多卧,行走时尾巴不时摆动 2、牛 常半侧卧,鼻镜上经常有汗,人一接近即行起立,间歇性反刍(倒嚼)3、羊同牛 4、马长时间站立,轮歇后蹄,腹痛时 起卧打滚,前肢刨地,后肢踢腹二望局部(一)眼 眼胞虚浮肿胀,多为气虚 眼窝下陷,多为津液亏耗 目赤红肿,流泪生哆,为肝火风热 眼急惊狂,瞪眼看人,属肝风或脑黄 闪骨外露,多见于破伤风 闪骨红瘀,多为肠黄热病及出血性疾病(二)耳 耳为肾之外窍。除了反映精神状态之外,还与 肾及其他脏腑的某些病证有关。健康家畜,双耳经常竖立而灵活,反之则为病 两耳出汗多为心肾阴虚,出汗多为痛极血滞。两耳歪斜,不是瞎就是病,即两耳歪斜,不时 前后转动,多为胸拐或失明者

48、警惕的表现。(三)鼻 鼻为肺之外窍,变化与肺有关,牛应该注意观 察鼻镜。正常鼻镜湿润而有汗珠存在,鼻镜干燥无汗,多为热证。汗不成珠,时有时无,多为风温初 起,见于感冒。鼻镜湿润、汗水成片,多为寒 湿伤肾,见于腰胯风湿;鼻镜干燥无汗,牵行 后有细小汗珠流出,为里热实证,多见于百叶 干;鼻镜干燥龟裂及鼻冷似铁者,多属重病危 候。(四)口唇 口唇是脾的外应,唇的变化与脾经有关 口内生疮,口舌糜烂,多为心经有热。.上颗发红肿胀,多属胃热。舌体肿胀板硬,则为木舌 口涎如泡沫,多属肺寒吐沫,口垂清涎,不思水草,多为胃寒,唇内青白口流清 涎属脾胃虚寒。唇内粘膜红黄而燥,津 液粘稠牵丝者,属脾经有热(五)呼吸

49、 出气为呼,入气为吸,一称一呼称为一 息(1次呼吸)各种家畜每分钟呼吸次数如下:猪:10-24 牛:10-30 羊:10-20 马属:8-16(六)饮食 观察食欲、饮食量、采食动作和 吞咽咀嚼情况 牛、羊、骆驼等反刍动物,注意 观察反刍情况(七)躯干 肋骨折伤时,胸部陷塌 腹水时,腹部下沉月欠吊(腹部卷缩),慢性消化不良 月欠部高起,腹围胀大,多为肚胀或结症 跳月欠(膈肌痉挛,胸腹震动)为肝气不 疏、肝胃不和 马骡胃肠病或中毒病,肤部有节奏跳动(九)二阴(十)粪尿工察口色 口色是气血的外荣,是气血功能活动的 外在表现,口色变化反映体内气血盛衰和脏腑虚实。主要观察口腔各有关部位的色泽,以及 口津

50、、舌形的变化等。(-)察口色的部位 家畜种类不同,察口色部位也有所侧重、马属主要看唇、舌、卧蚕和排齿 牛羊主要看卧蚕(舌下肉阜,左名金关,右名玉户)、仰池(又称仰陷,舌下卧 蚕周围陷窝)、舌底及颊部,而以舌底 最重要 猪主要看舌(二)口色 1、舌诊所应 舌色应心,唇色应脾,金关应肝,玉户 应肺,排齿应肾,口角应三焦 2、口色分类 正色、病色、绝色有病口色 白色主虚证,为气血不足之征兆 淡白为贫血、虫积和内伤 苍白屡气血极度虚弱 淡白而带青色为虚寒,见于脾胃虚寒和 慢草赤色 赤色主热,为气血趋向于外的反应 赤红或鲜红多属热性病的卫气分阶段 舌尖红为心火上炎 舌边红为肝胆有热 舌红无苔为阴虚火旺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