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考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文言文练习题.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896181 上传时间:2024-10-1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文言文练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文言文练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文言文练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文言文练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文言文练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考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1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2、公输)(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

3、员外)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八)“,也”。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 (出师表)5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6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九)“,者也”。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4、,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十)“者,也”。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5.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

5、齐王纳谏)(十一)“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石。 (马说)(十二)“,”。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三)“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二、被动句(一)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二)有标志词语。1“为”表被动。2“为所”。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满井游记)“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晴天的雪所洗浴。“为”即“被”。3“于”表被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于”即“在被举荐”。三、省

6、略句(一)省略主语。1承前省。主语在前面已经出现过,为避免重复省略主语,译时要补上。(两小儿辩日)木兰无长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乃”前面省略了主语“起义军”,译时要补上。(一个人的想法)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前面省略了主语“一个人的想法”,译时要补上。过中(友)不

7、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下视”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鲁师)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期年之后,(群臣吏民)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虽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语“群臣吏民”,译时要补上。2蒙后省。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在野”“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3对话省。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对曰”前省略了

8、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是”。(二)省略谓语。再而衰。再(鼓)而(气)衰。省略的“鼓”就是谓语。(三)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带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1)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刿论战)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2)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3)与。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

9、(邹忌讽齐王纳谏省略动词宾语。(1)省略代词“之”,指代前面已经出现的人、事、物。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四)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1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记)“一”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移山)“二”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南。 (愚公移山)“子”前面省略了量词“个”“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五)省略介词。1省略“于”。(1)在

10、。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动。(小石潭记)余立侍(于)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行(于)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2)从。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给。不可,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输)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于)人。(曹刿论战)(4)到。能谤议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5)表被动。帝感(于)其诚。 (愚公移山)(6)对于。(7)向。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陈涉世家)(8)比,引出

11、比较的对象。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2省略“自”,可译为“从”。(自)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四、谓语前置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即“你太不聪明了”。3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装,

12、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4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来”。五、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1介宾倒装。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谁”为疑问代词

13、,“与”是介词。何以战? (曹刿论战)“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何”为疑问代词,“以”是介词。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介词。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2谓宾倒装。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二)

14、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之”,代词,代抄写,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装,可译为“不知道它”。“之”,代词,代春意。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5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自信”即“不信自”的倒装,可译为“不相信自己”。“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15、。(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1.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2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16、全石以为底”是“以全石为底”的倒装,可译为“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五)其他,表强调。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2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可译为“大雁离开衡阳”。六、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17、。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是“飞戾天鸢”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冲天飞的鸢鸟”。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马”的倒装,可译为“能跑潜力的马”,即“千里马”。(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诗四句”是“四句诗”

18、的倒装,定语后置。七、介宾结构后置。(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1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泽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醉翁亭记)“泄出于两峰之间”是“于两峰之间泻出”,介宾结构“于两峰之间”后置,可译为“从两峰之间奔泻而出”。4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试用于昔

19、日”是“于昔日试用”的倒装,介宾结构“于昔日”后置,可译为“在往日任用”。5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假借于藏书之家”是“于藏书之家假借”的倒装,介宾结构“于藏书之家”后置,可译为“从藏书的人家借书”。7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学于太学”是“于太学学”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太学”后置,可译为“在太学学习”。(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1屠惧,投以骨。 (狼)全句为“以骨投(之)”

20、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大事”后置,可译为“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三)其他。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伤仲永)“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装,介宾结构“自扬州”后置。译为“从扬州回来”。八、固定句式(一)“不亦乎”相当于“不

21、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二)“如何”相当子“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三)“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四)“何为”相当子“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五)何以。何以战? (曹刿论战)(六)“何之”相当于“怎么这么”。(七)孰与。原本的格式是“与孰”相当于“与相比,”。1“孰与”。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而复问其妾

22、曰:“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城北徐公美”即“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与孰”。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即“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

23、,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

24、欧阳修也。(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名之者谁_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觥筹交错_树林阴翳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第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原因。 【链接材料】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4)本文中欧阳修的“乐”和岳阳楼记中“后天下之乐”的“乐”,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取名,命名;寄托;酒杯;遮盖(2)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

25、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3)文中的“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文中所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4)两个“乐”,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二者的不同在于欧阳修的“乐”,还包含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解析】【分析】(1)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的名:取名、命名; (2)句中“芳”(花),秀(枝叶茂盛),阴(绿荫)是得分点;句中的“从”(跟随),乐(乐趣)后一个乐(以.快乐)是得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文中的“环滁皆山也

26、”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而链接材料中的内容与本文所记“琅琊山”无关。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比较理解。两篇文章中的“乐”都体现作者心系天下,以民为乐。不同点在本文中“乐”还包含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 故答案为:取名,命名;寄托;酒杯;遮盖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文中的“环滁皆山也”一句言简意丰,已经写尽了滁州群山环抱的地理形势;【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另外几座山与文中所写的琅琊山无关,可以省去。 两个“乐”,都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的思想。二

27、者的不同在于欧阳修的“乐”,还包含有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运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对文章进行对比,注意从语言的简练角度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石奢者,楚昭

28、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 , 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 , 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

29、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 , 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史记循吏列传【注】行县:出行属县。以父立政: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子其治事矣: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惠:恩惠听:偏听,偏信。居官:担当的官职。不与吏让位: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傅:推诿。听微决疑: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越过)B.不私其父,非孝子也(私:偏袒)C.过听杀人,自拘当死(过:经过)D.辞不受令(辞:言辞)(2)下列选项中划线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

30、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C.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D.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4)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 (1)B(2)A(3)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4)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 具体表现: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解析】【分析】(1)A.纵:放纵;

31、B正确;C. 过:犯过错;D辞:推辞。 (2)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的“以”意思是因为。A因为;B用,把;C来;D拿、向,用。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罚”,刑罚;“过”,过失;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4)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从“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可以看出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从“理有法,

32、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可知: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因而这两个人的共同点:知理守法(或敢于担当责任)。 故答案为:B;A; 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具体表现: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

33、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以”的积累。“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作介词,相当于“用”,“把、拿”,“因、因为”,“凭借”,“从、由”,“按照”;作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以致”;通假字通“已”,已经。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

34、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

35、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环滁皆山也_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_掇幽芳而荫乔木_ 遂书以名其亭焉_(2)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夫 宣 上 恩 德 以 与 民 共 乐 刺 史 之 事 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4)【乙】段中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是_和_(用原文语句回答)。甲乙两段都表现了作者_的思想

36、感情(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 【答案】 (1)环绕;茂盛的样子;花;取名,命名(2)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3)远望那树木繁茂,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那就是琅玡山。(2分) 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4)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喜与予游也者;与民同乐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义,注意“环”这里是动词,环绕;“芳”这里是花的意思;“名”这里属于词类活用,取名、命名。 (2)这句话的大意是:宣传皇上的恩德来和百姓共同欢乐,这是州官的事情。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 (3)翻译文言文

37、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这是一个者也句式的判断句,翻译时应注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远望那树木繁茂,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那就是琅玡山。乐:喜欢;事简:公务简单;俗:风俗;之:助词,的。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4)第一和第二空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答题区域,从“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筛选出相关答案即可。两段中都描写了优美的景色,记

38、叙了与百姓同乐的事,因此甲乙两段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环绕 ;茂盛的样子; 花;取名,命名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远望那树木繁茂,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那就是琅玡山。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喜与予游也者 与民同乐【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

39、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内容和思想感情有个整体的理解,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参考译文】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在山谷之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丰山,低头听泉声;春天采摘幽香的山花,大旱天托庇

40、在乔木下乘凉,妻了秋冬两季,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明净秀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双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因此我根据这里的山水,称道这里的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宣传皇上的恩德来和百姓共同欢乐,这是州官的事情。因此,我写下这篇文章,来给这座亭子命名。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

41、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42、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注】掇:采摘。刻露:刻削裸露。本:描绘。安:安享。幸:有幸。(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宴酣之乐_岁物之丰成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3)请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一个表示官职的词语,他们指代的是同一个人,请写出该人名。 (4)先从【甲】文中找出描写春夏之景的语句,再从【乙】文中找出描写秋冬之景的语句。由此可见,作者写景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5)【乙】文中写到“岁物之丰成”,

43、请结合【甲】文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 (6)作者在赏景之时,两文中流露出怎样一种共同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 【答案】 (1)尽兴地喝酒;年(2)就天天同滁州百姓昂首观青山,低头听流泉。(3)太守、刺史;欧阳修。(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语言凝练(或结构整齐、音韵和谐、能抓住景物特征)。(5)滁人出游、太守设宴就地取材,都能体现出滁州物阜民丰的特点。(6)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与民共乐。 【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实词,除了平时的积累识记,考试时可以用迁移法和语境法来推断。我们知道“酣”在今天表示做什么事情做得很起劲,很尽兴。这里就可以根据语境来推断出,他们喝酒喝得很尽兴。第二个“岁”,我们经常在说“岁岁平安”,意思是年年平安,由此迁移,这里的“岁”也就是年。 (2)句中难点词有“日”,结合学过的“吾日三省吾身”可以知道,“日”是指每天。把整句话意思连贯起来即可。 (3)从【甲】文“太守宴也”“太守醉也”“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等地方可以看出表示官职的词语是“太守”;【乙】文从“刺史之事也”一句可以看出表示官职的词语只有“刺史”。从【甲】文原文最后一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和【乙】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