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第一部分 课程意义国学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领悟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先贤的哲思和智慧,是提高中学生语言文化素质重要途径。通过经典诵读让全体学生从小日日享受经典润物无声般的熏陶,从而传承美德、健全人格、陶冶情操、铸造精神、提升智力。随着学生慢慢长大,历代文人的思想精髓,一字一句中所蕴涵的力量,会与他们形影相随,使他们博古通今、懂事明理,逐渐养成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并对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部分 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理念 一、课程的基本性质 经典诵读课程是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本课程,是对国家
2、课程的有益补充。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接触她们不仅可以使儿童了解传统文化,丰厚文化底蕴,而且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操。 2、探索科学的诵读方式。经典诵读不是注入式的刻板的死记硬背,而是启发式的活泼的诵读吟演,方式方法应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有益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兴趣的培养和智慧的开发。 3、经典诵读既要落实于学校,也要落实到家庭,让学生去影响家长,带动家庭的诵读氛围,家校携手,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4、坚持引导学生每天诵读,培养学生日有所读(日有所诵)的良好习惯。 5、经典诵读在实施过程中,会依据相关
3、理论的指导和学校的发展以及学情地变化而不断完善。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和目标 一、课程内容以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国学读本、经典三字经笠翁对韵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道德经等内容为主;辅以古诗词名句等内容作为选读或推荐内容供各校参考。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探索出传承经典与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
4、,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掌握校本课程内涵,突出学校特色。(二)具体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领略到读书的价值与意义,激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引导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掌握经典诵读资料,培养阅读、表达、作文能力。3、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提高教研和科研水平。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典诵读,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和感受语言的能力,积淀文化底蕴。2、用经典范本中的要求来规范自已的言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3、在欣赏朗读经历中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感悟阅读学习的方法。4、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在阅读经历中,让学生喜欢阅读、品味经典、提成阅读感悟。5、让学生在朗读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
5、文本中获得语感,获得内心成长的能量。6、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办学品牌。情感与价值观:1、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兴起爱书、读书热潮,培养学习情趣,提高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2、让学生在“兴趣教学”、“特色活动”中,陶冶情操,学会学习;感悟到读书的乐趣。3、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经典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4、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三)低年级学段目标 1、喜爱古诗文,能养成“日有所诵”的好习惯。 2、能读出简单古诗文的韵律
6、、节奏,做到熟读成诵。 3、了解与古诗文相关的历史小故事,受到中国文化中的伦理道德、人文历史、礼仪风俗的启蒙教育。 4、通过诵读经典篇目,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四部分 课程的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 1、诵读的课程资源包括现在正在使用的课堂教学资源及课外学习资源。2、学校要认真分析本校的特点,结合本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开发潜在资源。如结合学校的文化艺术节、经典诵读比赛、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等,开发课程资源。 3、结合重大节假日及校外的活动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如结合重阳节、中秋节、元宵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给学生创造经典诵读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动,通过多
7、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经典诵读兴趣。 二、教学建议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2、经典诵读应遵循以下原则: 模糊性原则:在诵读中不求甚解,只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能够积累一定的经典篇章。 差异性原则:整体推进,但允许学生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分层次、有区别要求。 自主性原则:鼓励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和鼓励。 鼓励性原则:评比学生诵读经典,以表扬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 循序渐进原则:诵读内容由浅入深,篇幅由短而长,篇章有耳熟能详的篇章
8、到有一定难度的篇章。坡度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4、经典诵读力求做到五个结合: 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结合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在班级内组织形式多样的诵读。 个人诵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在诵读中教师做好引领、范读作用。 诵读与展示相结合。在诵读活动后,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以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 评比与激励相结合。在评价中,多用激励性、鼓励性的评价语,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热爱. 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相结合。将诵读活动与重大节日、节令气候、纪念日等相结合,以拓展诵读的内容。 三、经典诵读课程实施措施: 1、创设经典诵读活动氛围。结合学校艺术节、班级文化建
9、设等活动,通过校园广播、和宣传板、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对经典诵读的活动意义、诵读内容等进行多方位宣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 2、正确把握低年级这一学段教与学的方法。以读为主,以读促背。能按照一定的韵律诵读和背诵,通过故事了解意思;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行为。3、学科渗透。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经典文学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经典文化,尤其是语文学科,加大指导力度。如:师生共同诵读、学生展示诵读等。4、把握“三位一体”相结合原则。每日晨读形成常规,教师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诵读,并充分利用时间多接触优秀经典诗文,多读多背。倡导学生关注、参与社会生活中经典诵读相
10、关活动,让经典诵读成为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5、开展系列活动。(1)建立班级图书角,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班主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量登记。(2)经常为学生读书、讲故事,让他们在听书或故事的过程中受到感染,从而爱上读书。利用班会、校会等时间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3)在校本课程成果汇报中推出经典诵读中的典型,进行表彰。第五部分 评价建议 一、课程评价: 实行全程评价。采用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校本课程纲要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及时改进。二、学生评价:1、按时完成背诵的内容,粗知大意;2、初步了解“国学经典”,了解中华文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3、能积
11、极影响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根据学生兴趣、态度、诵读及获奖情况,按照优、良、合格的等次,结合学生自评、班级互评、教师点评的多种评价方式。及时推广和宣传典型。三、教师评价:按学校要求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有准备,有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措施(如“每日一句”“每周一诗”“每月一赛” 等)有落实,效果好。根据实际情况,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四、评价标准: 诵读课不同于一般语文阅读课,它指向于在教师引导下提高学生的诵读积极性,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遵行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升学生诵读水平。 1、读音方面:诵读时忠实于原作品,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准确把握普通话的声韵调、音变、轻声、儿化
12、和多音字等,消除误读和方音。 2、基调方面: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作者的情绪运变和情感趋势、作品的风格、主题、结构、语言,从而产生朗读经典所应有的真实的情感、鲜明的态度,表达出内在的律动。 3、技巧方面:能初步把握朗读的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熟读成诵,呈现自己的诵读风格。 五、评价形式: 诵读评价标准要因作品、学段和学生等而有所不同,充分尊重学生诵读水平的个体性差异,采用多元评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并更深入更持久地诵读。 1、根据各周诵读进度进行相应评价。可以是教师、同伴、小组和自评四个部分组成。 2、关注常态的诵读过程的检查与激励,直接在诵读书中加“”或用“A、B、C、D”等级表示。 3、在班级中开展诵读擂台赛,评选诵读小能手,参加学校诵读擂台活动。 4、在班级中开展诵读表演、诵读故事等,形成班级特色,开辟诵读成果展示,鼓励全体学生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