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真题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纺织和化纤制品中添加纳米微粒,可以除味杀菌。
材料二:纳米材料已做成无菌餐具、无菌食品包装。
材料三:纳米技术可以使墙面涂料的耐洗刷性提高数倍,还可以制成自洁玻璃和瓷砖。
材料四:纳米陶瓷有望成为汽车、轮船、飞机等发动机部件的理想材料,能大大提高发动机
的效率和可靠性,延长发动机的工作寿命。
(1)以上材料,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个方面介绍了纳米技术的运用。
(2)阅读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纳米技术的应用使建筑界的清洁工作效率大大提升。________
②目前纳米技术在饮食方面的运用仍处在设想阶段,离实际运用还很远。________
③纺织、交通、建筑等领域,将免不了一场因纳米而引发的“材料革命”。________
解析: (1)衣(纺织);食(餐饮);住(建筑);行(交通)
(2)正确;错误;正确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材料整体感知,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材料内容,比较判断正误。①正确、②错误,由材料二可知,纳米材料已做成无菌餐具、无菌食品包装。③正确
故答案为:(1)1、衣(纺织) 2、食(餐饮) 3、住(建筑) 4、行(交通)(2)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我们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就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
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黄果树瀑布泻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里。我们自西面顺着石阶往下走,一直来到谷底。坐在水边一块岩石上.离那道瀑布近得很,中间只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瀑布泻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瀑布从岩壁上直泻下来,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我们久久地坐着,任凉丝丝的飞珠扑上火热的脸庞,打湿薄薄的衣衫。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离开潭边,我们循着石径登上溪旁的一个平台。绿树掩映间,有一座徐霞客的塑像。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他完全沉醉了。此时此刻的我们,也完全沉醉了。
(1)用“横线”画出描写黄果树瀑布形状的句子。
(2)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银雨撒金街”的景色。
(3)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本文作者按照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顺序写了自己游览黄果树瀑布的过程。2—4.自然段主要抓住了瀑布的________的进行了具体的描写。5-8自然段作者除了写自己看见的,更主要的是写了________。
②通过阅读文章,让我们感受到瀑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词语回答)
(4)品读句子,回答问题。
①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
这句话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从“泻”这个字中,我们体会到________
②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远比它宽,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这句话把两处瀑布进行了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③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这句话写的是作者的________,其中“乐池”指________,“乐声”指________
(5)用一句古诗来赞美黄果树瀑布吧。
解析: (1)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2)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3)远
;近;声音、样子
;感受
;气势非凡
;雄伟壮观
(4)比喻
;水向下快速流动的速度极快。
;对比
;衬托出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置身其中的感受
;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
;瀑布的声音
(5)白水浩荡群山中,骤止断崖跌九重。 声若雷滚撼天地,势如江翻腾蛟龙。 万里晴空抛碧纱,飞雪喷珠耀彩虹。
【解析】【分析】(1)、(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4)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5)考查对古诗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即可
故答案为:(1)透过树的缝隙,便看到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
(2)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落在瀑布右侧的黄果树小镇上,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银雨洒金街”的奇景。
(3)①远;近;声音、样子;感受;②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4)①比喻;水向下快速流动的速度极快。②对比;衬托出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③置身其中的感受;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瀑布的声音。
(5)白水浩荡群山中,骤止断崖跌九重。 声若雷滚撼天地,势如江翻腾蛟龙。 万里晴空抛碧纱,飞雪喷珠耀彩虹。
【点评】(1)、(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4)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5)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的含义。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乡间荷塘
①家乡的村口,有一口很大而水不深的荷塘。打从记事起,我们这些光着屁股的村童,每逢夏天常在荷塘边玩耍。
②我们在这里玩耍的内容可多着呢,除了折纸船以外,还脱下头上戴的小草帽用来捉荷塘里的小鱼小虾。有时我们还在荷塘边抓起一_______泥巴,捏成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小泥人,然后用来互相投掷取乐;有时,冒着火辣辣的太阳,大家一起跳进荷塘,利用荷叶做掩护,玩起水中的捉迷藏!
③盛夏之际,天气较为炎热,夏雨常光顾。在雨帘中,漫步在荷塘的周边,那雨打荷叶发出一阵阵“扑扑”的响声,倒像是鼓掌欢迎我呢。A.最引人注目的是雨打荷叶时,荷叶那摇头晃脑的姿势,真像荷叶在风雨中开心得意地尽情舞蹈!
④夏雨过后,荷塘的景致更加迷人。那一_______迎风摇曳的荷花,经过雨水的洗礼,宛如一个个刚出浴的美人儿,打着一把把翠绿色的小伞,站立在雨水_______的池塘中,显得更加妩媚,更加艳丽,更加_______动人!更为诱人的是在那_______硕大的荷叶上面,还盛着一瓢瓢雨水。B.当阵阵微风吹来,荷叶摇摇欲坠,雨水在绿叶的映衬之下,呈现出深蓝浅绿的色泽,真像一个个绿色的玉盘,盛放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圆的、晶莹剔透的珍珠玛瑙!
⑤令人最爱观赏的还数夏夜乡间的荷塘月色。盛夏之夜,一轮明月悬挂在天幕之上,荷塘里那挂满露珠的荷叶,在月光的照射下,泛着_______的银光。这时的荷塘之中,月光如泻,不时还传出一阵阵“咯咯”的蛙鸣。恰在这个时候,只要站在荷塘周边静静地欣赏,那满塘的月光,以及那琅琅的蛙鸣,令人如醉如痴……
(1)请将下列叠词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楚楚 盈盈 闪闪 朵朵 团团 枝枝
(2)小时候,“我们”在荷塘边玩耍,除了折纸船,“我们”还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三个字概括)等,体现了“我们”童年生活的________(填成语)。
(3)句子A处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在风雨中的姿态。B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叶比作________,把________比作珍珠玛瑙。
(4)请依次给短文第③④⑤段各拟一个小标题(不超过五个字)。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5)第⑤段“恰在这个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令作者如痴如醉的仅仅是满塘月光与琅琅蛙鸣吗?如果不是,你认为还有什么?
解析: (1)团团;朵朵;盈盈;楚楚;枝枝;闪闪
(2)捉鱼虾;捏泥人;捉迷藏;无忧无虑
(3)拟人;玉盘;雨水
(4)雨打荷叶;雨后荷塘;荷塘月色
(5)盛夏之夜,一轮明月悬挂在天幕之上时。示例:不是。令作者如痴如醉的不仅是满塘月光与琅琅蛙鸣,更是对家乡的热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叠词的运用。应在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句子A把“荷叶”当作人来写,赋予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B处把荷叶比作玉盘,把雨水比作珍珠玛瑙,是比喻。
(4)考查拟定小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看看每部分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概括段意,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5)①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②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团团;朵朵;盈盈;楚楚;枝枝;闪闪 ;
(2)捉鱼虾、捏泥人、捉迷藏、无忧无虑 ;
(3)拟人、玉盘、雨水 ;
(4)雨打荷叶、雨后荷塘、荷塘月色 ;
(5)盛夏之夜,一轮明月悬挂在天幕之上时。示例:不是。令作者如痴如醉的不仅是满塘月光与琅琅蛙鸣,更是对家乡的热爱。
【点评】(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填空。
(2)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考查学生对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段落标题的能力。
(5)①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②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4.阅读芳草地。
一个母亲的心
①见到江生时,他蜷躺在靠窗的病床上,床边坐着他瘦弱的母亲,母亲正认真地向他描述窗外的情景:“今天天气多好啊!看,阳光都照到你床上了。窗外,油菜花开了,金灿灿的一片。草坪上……咦!那不是小玉吗,她跟你得的是一种病,这不,现在自己能在院子里散步了……”
②病房的窗外其实是一堵光秃秃的墙,什么都没有。江生的脑肿瘤压迫了视神经,入院时他已经失明,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性。可这位坚强的母亲不愿放弃,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她在大路边摆摊卖鸡蛋饼,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已卖掉了居住的房子,还卖过血……
③街邻亲友都不忍心与她照面。她无论见到谁,都会上前拉住他的手(要求 恳求)
道:“给我儿子打个电话吧。”她对儿子说:“瞧,那么多人关心你呢!”
④她日复一日地陪着病床上的儿子,默默地坐在床边看着儿子接听自己(精心 用心)安排的来电。
⑤谁都难以相信,她能接连几天通宵不眠,四处奔走,打听儿子同学、朋友的住址。“给我儿子打个电话吧。”她说。
⑥医生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江生还是在一个静悄悄的黎明走了。
⑦大路边,人们又看到了那个卖鸡蛋饼的手推车和那个更瘦、更憔悴的身影。儿子那部手机伏在母亲胸口贴身的布袋里。
⑧每个清晨和黄昏,她胸口那部手机都有人发来问候的信息:“妈妈,我们爱你。”
(1)联系上下文,选出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2)母亲从没放弃身患绝症的儿子,为了儿子她( )。(多选)
A.卖掉了房子、卖血
B.陪儿子看油菜花,在草坪上玩耍
C.时常打电话给朋友
D.日复一日地陪伴,跟儿子聊天
(3)画“__”的部分是________描写。从这段文字中我体会到了(________)(填序号)。
A.窗外景色很美丽B.那位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C.儿子的病会好起来
(4)选文塑造了母亲瘦弱却坚强的形象,请仿照例子在方框处作批注。
(5)结合选文,说说为什么大家都给这位母亲发信息。
解析: (1)恳求;精心
(2)A,D
(3)语言;B
(4)这位母亲为了给儿子治病,卖掉了房子,还卖过血,她真是一位坚强、无私的母亲。
(5)因为大家都被这位母亲的爱和执着所感动,希望她能坚强地生活。
【解析】【分析】(1)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恳求指恳切的要求。要求:提出具体愿望或条件,希望做到或实现。精心,指的是专心;周密细心。用心,指集中注意力;使用心力;专心。精心和用心的共同点都是专心,不同点(区别)是:精心的侧重点是周密细心,而用心是重在使用心力、集中注意力的意思。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4)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5)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恳求;精心;
(2)A D;
(3)语言、B ;
(4)这位母亲为了给儿子治病,卖掉了房子,还卖过血,她真是一位坚强、无私的母亲。
(5)因为大家都被这位母亲的爱和执着所感动,希望她能坚强地生活。
【点评】(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5)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让世界远离饥饿
①“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做了两次。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50多年。
②1960年,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得到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我们如果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便能提高水稻产量。
③在1964年、1965年水稻开花的季节,袁隆平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植株。随后他和助手们花了整整6年时间,先后用了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仍没能培育成功。1970年,两名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确认后,将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命名为
“野败”。1972年,袁隆平和助手将“野败”与栽培稻杂交转育成功的杂交水稻,经过改进品种组合,反复研究,在第三年达到亩产505千克,比常规水稻增产30%。
④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千克目标实现;2004年,800千克目标实现;2005年,超级稻亩产达到900千克;2014年实现亩产1000千克。2019年9月,袁隆平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正在向(亩产)1200千克攻关。”
⑤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亚洲到美洲,再到非洲、欧洲,增产优势明显的杂交水稻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⑥“拯救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就是对袁隆平为全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肯定。
(1)第①段中“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50多年”是指袁隆平( )。
A.一觉睡了非常久
B.坚持研究水稻50多年
C.梦想一直没实现
D.50多年经常梦见水稻
(2)关于袁隆平获得的奖项和荣誉,列举有误的一项是( )。
A.拯救饥饿奖
B.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
C.世界粮食奖
D.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3)第③段中列出“6年时间”“1000多个品种”“3000多个实验”三组数据的目的是说
明( )。
A.实验条件恶劣
B.实验方法错误
C.实验过程艰辛
D.实验结果喜人
(4)“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是袁隆平的自作诗,文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段落是( )。
A.第②段
B.第③段
C.第④段
D.第⑤段
(5)有人认为:袁隆平是中国的骄傲,题目“让世界远离饥饿”改为“让祖国远离饥饿”更贴切。你同意吗?请结合短文说明理由。
(6)读了本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把它写下来,并说说解决的途径。
解析: (1)B
(2)D
(3)C
(4)C
(5)示例:不同意。 理由: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已惠及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②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③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6)示例:为什么袁隆平在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突破、创造新奇迹? 我的解决途径是联系上文描写袁隆平的水稻梦和艰辛执着的研究过程的语句来理解。
【解析】【分析】(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图表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6)依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理解提出合理的问题即可。
故答案为:(1)B(2)D(3)C(4)C
(5)示例:不同意。 理由: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已惠及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②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③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6) 示例:为什么袁隆平在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突破、创造新奇迹? 我的解决途径是联系上文描写袁隆平的水稻梦和艰辛执着的研究过程的语句来理解。
【点评】(1)—(4)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表分析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开放性试题符合要求即可。
6.阅读
电子“五官”
人们常说:狗的鼻子最灵。⑴可是科学家制造的电子鼻比狗的鼻子还灵。有的电子鼻能嗅出夹在包裹中的爆炸物的气味,防止意外的发生;有的电子鼻能嗅出大麻、海洛因等毒品的气味,不管毒品贩子伪装得多么巧妙,也别想从电子鼻下蒙混过关。这些电子鼻在车站、机场、码头认真地履行着职责,也有人称它们为电子狗。
还有一种电子鼻是专为诊断疾病而设计的。健康的人呼出的气体是清新无味的,患病的人呼出的气体则带有各种不同的气味。科学家和医生合作,将各类病人呼出的气体收集起来,进行分析,汇编成图,病人只要对着电子鼻吹一口气,电子鼻根据气味,马上就能判断出病人体内什么地方出了毛病。这样就省去了不少检查、化验带来的麻烦。这种电子鼻也可称作电子医生呢!
电子舌则是一种专门用来品尝味道的电子装置,能分辨出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在食品厂里,它能检验配料添加得是否合理,还可品尝出食品的新鲜程度;在污水处理厂,它负责化验处理后的水是否达到标准。有些东西,我们人的舌头还真不敢尝呢!
你知道声呐吗?声呐是利用声波进行定位和测距的技术。也就是说,用“听”的方法来确定要找的东西在什么地方,离自己有多远。电子耳发出声音信号或者声呐脉冲,然后对反射回来的信号进行分析、判断,就能知道水中哪儿有潜艇,哪儿有水雷,等等。最先进的声呐系统甚至能探测到埋藏在海底1米深的淤泥中的炸弹或别的东西。⑵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就是用声呐“听”到而发现的。
⑶通过天文望远镜,我们能够看到几百亿千米之外的天体;透过电子显微镜我们能够看到分子、原子的活动情况;借助电子扫描、电子衍射仪器,我们甚至能够看到人或动物身体里面的情况和地球内部发生的事情。这些电子眼协助我们探索宏观、微观世界的无穷奥秘。
(有删改)
(1)写出文中的“电子‘五官’”的作用。
电子鼻:________
电子舌:________
电子耳:________
电子眼:________
(2)依次给画波浪线的句子选择正确的说明方法。
A.列数字B.作比较C.打比方D.举例子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想法?
解析: (1)嗅出危险物品的气味和诊断疾病品尝味道;分辨味道;进行定位和测距;探索宏观、微观世界的无穷奥秘
(2)B;D;A
(3)有了电子"五官”,我们人类真的能耳听八方,眼观六路了。科技的发展太迅速了,则离不开千千万万的科学研究者的努力,我也要好好学习,争取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3)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1、嗅出危险物品的气味和诊断疾病品尝味道 2、分辨味道 3、进行定位和测距4、探索宏观、微观世界的无穷奥秘(2)B、D、A(3)有了电子"五官”,我们人类真的能耳听八方,眼观六路了。科技的发展太迅速了,则离不开千千万万的科学研究者的努力,我也要好好学习,争取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2)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7.课外阅读。
纳米机器人是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所谓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我们知道,1毫米等于千分之一米,1微米等于百万分之一米,而1纳米则等于十亿分之一米。如此微小的单位,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的,甚至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都不能看见它!拿一个小小的纳米机器人与人相比,就像拿一个人与地球相比一样,差别实在太大了。
纳米技术指的是在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有了纳米技术,人类制造任何一件物品的最原始材料只有一种—原子!通过排列原子制造出机器人、电视、房子、高层建筑……
当你早晨一觉醒来时,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色材料组成的纱窗会根据你的需要自动送人新鲜的空气,自动调节室内的亮度;你不小心把纳米陶瓷材料制成的杯子掉在地上,杯子却像有弹性一样蹦了起来;又重又厚的电视机已经不存在了,它们是直接印到墙壁上的由神奇的纳米发光材料制造的电视;你使用的计算机已经精确到原子水平,因为样机的电路、存储器等都是用纳米尺度的元件制造的。当然,机器人也是纳米级的;你所居住的地球周围的太空神乖数的纳米卫星包围着,因为一次卫星发射可似将数百万领徽小的卫星送人太空……
当这天到来时,你就会发现,在某一方面,最小的的确是最好的。
(1)围绕以下内容,提取信息,制作读书卡片。
①纳米:________
②纳米技术:________
③纳米机器人:________
(2)本文主要采用了________等说明方法。
(3)在文中找出说明纳米是“极小的”又是“神奇的”内容。
(4)纳米技术的应用价值在想象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有人说这毕竟是想象,不是现实,那这种想象能否变成现实?在科学探索中想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解析: (1)又称毫微米,它只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指的是在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长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
(2)下定义,列数据、作比较
(3)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色材料……数百万领徽小的卫星送人太空
(4)想象是科学探索中不可少的一种方式,但想象能否变成现实关键在于科学理论是否成立。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神奇展望是由纳米性能特点所决定的,科学的探索既要求有大胆的想象,同时又要求有严密的理论探讨,只要为想象找到理论依据,那么想象就可能变为现实。
【解析】【分析】(1)、(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4)考查就某一观点谈看法,回答时能结合问题的主旨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1、又称毫微米,它只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2、指的是在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长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3、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
(2)下定义,列数据、作比较 ;
(3)由纳米传感器和纳米变色材料……数百万领徽小的卫星送人太空 ;
(4)想象是科学探索中不可少的一种方式,但想象能否变成现实关键在于科学理论是否成立。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神奇展望是由纳米性能特点所决定的,科学的探索既要求有大胆的想象,同时又要求有严密的理论探讨,只要为想象找到理论依据,那么想象就可能变为现实。
【点评】(1)、(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题目的要求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8.课外阅读。
幸存者的记忆
“大舜”号在渤海湾中再现了“泰坦尼克”号的悲壮。302人只有22人生还,其中居然有一位女性。她叫董颖,今年26岁,在青岛帮人卖服装,她是只身去大连玩的。
当警铃第一次拉响时,头一次坐船的董颖吓坏了。她不知救生衣如何穿,泪水止不住地流在美丽的脸庞上。这时有两位还没穿上救生衣的大哥走了过来,帮她穿上了救生衣。董颖看到装船的通道上乱作一团,她手足无措地向着惊慌失措的人群跑去,发现那里的男人们都主动让出一条道,让妇女、儿童和老人先上甲板。
经过数小时垂死挣扎后,“大舜”号倾倒在大海中,船舱一下被水淹没了。同舱的几名男子击碎了钢化玻璃窗,第一个逃出这个船舱的是董颖——男人们再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她。不过,她也只是在大海中任凭风浪摆布。突然她看到一条橡皮救生筏,她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爬上去。一个男子倾尽全身之力把她顶上救生筏。当董颖再来向他伸手时,一个巨浪将那位大哥卷入海底,再也没有起来……
筏子依然在死亡之海上荡着秋千,董颖放声大哭。可一个大浪将筏子掀翻,董颖死死缠住了筏绳。她将两个指头伸进鼻子里,拼命地用嘴呼吸,不让水灌进鼻子将自己呛死。过了很久很久,董颖发现自己随筏子到了岸边,有人拉她,可没拉住,又漂远了一点,岸边也是惊涛拍岸,她随时可能被反弹到海里。董颖忙将筏绳解开,又是一个浪将她送到了岸上。这时一个渔民用羽绒服包住了她,她活了下来。
真可谓生死之劫啊!惊魂未定的董颖说,帮了她的男人们,其中哪一个不到位,哪怕是相差一秒,她都可能葬身大海。为她而去的男人们,伟大、无私,将会在大海中永生。她要将这个故事告诉世世代代的人们。
(1)“筏子依然在死亡之海上荡着秋千”一句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当时________的情况。
(2)第一段中的加点的“居然”表示________ 。用在这里的作用是________。作者特别提到董颖是“只身”去大连玩的原因是________。
(3)文中多次写到董颖被吓坏了,这样写的作用是是什么?
解析: (1)比喻;非常危险,随时都可能葬身大海
(2)出乎意料;说明董颖一个弱女子能逃生令人惊奇,引出下文;说明董颖没有同伴,所以救她的那些人都是陌生人,更突出了救人者的高尚。
(3)说明董颖如果没有人帮助肯定难逃一死,突出了男人们的帮助对她的重要。
【解析】【分析】(1)把“筏子”比作“秋千”是比喻,写出了当时非常危险,随时都可能葬身大海 的情况。
(2)第一空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第二空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3)同第二题的第二空。
故答案为:(1)1、比喻 2、非常危险,随时都可能葬身大海;
(2)1、出乎意料 2、说明董颖一个弱女子能逃生令人惊奇,引出下文 3、说明董颖没有同伴,所以救她的那些人都是陌生人,更突出了救人者的高尚。
(3)说明董颖如果没有人帮助肯定难逃一死,突出了男人们的帮助对她的重要。
【点评】(1)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第一空考查学生对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理解词义。第二空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3)同第二题的第二空。
9.课外阅读。
春 潮(节选)
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山的背阴处虽然还寒气凛凛,可是寒冷的威力已衰竭。朝阳处雪已融化,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天越来越大地响起来,最后成为一股汹涌的奔流,冲到山下,流进大江。那冰封的大江在太阳的照射下,在山中雪水的冲击下,逐渐变酥了,更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终于有一天,在黎明的寂静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开江了!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我和人们一起站在江岸上,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整个大江的坚冰崩溃了。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②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
(1)句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动词表现了春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
(2)句②依次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方面描写了春潮。
(3)下面哪个词语有力地表现了春潮的力量?( )
A.奔腾汹涌
B.不可抗拒
(4)读本文和《三月桃花水》时,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解析: (1)挤;扯;奔;拟人
(2)形状;声音;颜色
(3)B
(4)本文语调急促,表现出雄健的阳刚之气;《三月桃花水》语调舒缓,表现出秀丽阴柔之美。
【解析】【分析】(1)①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的词,带着问题细读划线句子找出动词即可。②把“风”当作人来写,赋予风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细读语句再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即可。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谈自己的感受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理解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挤、扯、奔、拟人
(2)形状、声音、颜色
(3)B
(4)本文语调急促,表现出雄健的阳刚之气;《三月桃花水》语调舒缓,表现出秀丽阴柔之美。
【点评】(1)①主要考查对动词的掌握的能力。②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及词语的理解的能力。
(4)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0.课外阅读。
恐龙的灭绝之谜
恐龙是生活在几亿年以前的巨大动物。它们的体形之巨大远非今天的大象,犀牛和河马所能比拟。
如今这个世界似乎已成了哺乳类动物占统治地位的天下,可是中生代则是爬行动物的极盛时代。梁龙是恐龙家族中身体最长的种类,它的骨架从头至尾长达26.5米,骨胳重量将近30吨。身长24米的雷龙骨胳重达50吨。腕龙、梁龙和雷龙这3种身躯巨大的动物都是素食者——以植物为主食。它们的形体都具有头小脖子长,四肢粗壮发达的特点。
猛龙(霸王龙)是食肉恐龙中体形最大的一种,身长14米,高约5.5米。猛龙是那时候地球上食肉动物的世界之最。
翼手龙是会飞的恐龙,身手轻捷的翼手龙只有麻雀那么小,而巨大的羽齿龙(羽翼龙),它那带皮膜的双翼展开时,竟有7.5米的展幅。
恐龙在生物进化史上曾有过辉煌的一页。但是,这种巨大的动物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其在地球上灭绝的命运。这是因为气候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恐龙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毕竟有限,而恐龙的胃口实在惊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机体没有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因而在与机体更为完善的哺乳类和鸟类动物的生存竞争中败下阵来,惨遭淘汰出局。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比拟——________ 辉煌——________ 灭绝——________
(2)本文主要采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
(3)本文介绍的恐龙有________。
(4)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用“________”画出来。
解析: (1)比较;灿烂;灭亡
(2)列数字、作比较
(3)梁龙、腕龙、雷龙、猛龙(霸王龙)和翼手龙。
(4)这是因为气候条件发……争中败下阵来,惨遭淘汰出局。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