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历史简答综合题
一、简答综合题
1.农业是提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传说中,他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号称神农氏,被认为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
材料二 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考古发现,这一时期浙江余姚的古人类活动最具代表性。这群古人类居住着干栏式房屋,农业工具以骨耜(见如图)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材料三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作了条件。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材料四 奖励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新法推行了十年,……家家富裕充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的人是谁?和他一起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另一位传说人物是谁?
(2)史学界将材料二中的古人类被称为什么人?他们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
(3)材料三认为,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材料四中“新法推行”是指中国古代的哪次改革?材料中哪句话属于改革的内容?哪句话属于改革的影响?
(5)综合以上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在古代社会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进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三幅画像
材料四:“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杀)其君者也。”
——《说难》
请回答:
(1)材料一咏叹的是哪个原始农耕遗址?其“普及”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
(2)试据材料二归纳华夏族形成的特点,并举一例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人物间首领位置的更替与哪项制度有关?
(4)材料四对尧舜禹首领位置的更替持何看法?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对立的现象?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政治篇)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故汤武不循(遵循)古而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摘自《史记•商鞅列传》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变法法令中,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影响最大的措施是什么?
(2)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贵族,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经济篇)
材料二:
(3)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
(思想篇)
(4)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社会大变革,中华文化开始勃兴,古圣先贤纷著书立说,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繁荣局面?
材料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材料三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其核心思想是什么?他的教育贡献主要有哪些?
4.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大动荡、社会大变革、文化空前繁荣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至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百度百科》
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国学先贤速读:墨子》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各派著书讲学,互相论战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是哪位思想家言论,他所代表的思想派别的创始人是谁?
(3)材料三反应了墨子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4)依据材料四指出,韩非子主张以何治国?他代表了哪一派的思想?
(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百家争鸣有何历史意义?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材料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篇》
材料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材料四 孔子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孔子是开始传播贵族学到民间来的第一个。孔子修《诗》《书》,订《礼》《乐》,赞《易》而作《春秋》,此所谓六经。其先皆官书也,经孔子之手而流布于民间。
——钱穆《国史大纲》
(1)尝试用自己的话叙述对材料一的理解。
(2)材料一的《道德经》记录了春秋后期哪一个学派创始人的思想观点?这位思想家还有哪些主张?
(3)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论语》记录了孔子的思想,他是哪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作为大教育家,他是怎样把“贵族学”传播到民间的?
6.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秦国最终成为实力最强大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赵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前后斩杀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司马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斯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着。……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经济、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的抵制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对秦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说明商鞅采取哪些措施,使秦国出现了“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局面?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商鞅的改革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阐述理由。
(4)根据材料三,结合具体史实,从经济、文化方面说明“秦统一的开创之功”?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
材料二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三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四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黄朴民《“大一统”之梦——秦汉政治文化的时代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政治上实行了什么措施?此外为监视地方官吏和豪强还建立了什么制度?以上措施起到了什么共同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用哪些措施来“规范、整齐”思想?
8.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形成了一整套中央管理体系。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管理地方的制度叫什么?
材料二 史书记栽:汉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还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
(2)针对材料二的情况,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三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勤于政事,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放救济粮,减少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他裁并郡县,精简官员。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号称“建武盛世”。
(3)材料三介绍了刘秀的哪些统治政策?刘秀创造的“建武盛世”的另外一个名号是什么?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史记·商君列传》
(1)观察材料一形势图,A、B、C、D哪一处最接近都江堰的位置?观察地图,这一时期哪些诸侯国可能会在北方修筑长城(列举两个即可)?其修筑长城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归纳材料二所涉及的这一事件的主要措施(不得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3)材料一中的各个诸侯国兼并战争连绵不断,最终由一国完成统一,统一后该国定都在哪里?A、B、C、D哪一处最接近这一都城的位置?
10.某校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正在开展“秦帝国兴亡史”的主题探究活动,现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下列问题。
(秦之兴)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材料一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后建立了怎样的国家?
(秦之制)
材料二
(2)材料二图示反映秦朝开创了一套怎样的政治体制?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是什么?
(秦之衰)
材料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新……
——《史记·陈涉世家》
(3)材料三所述是哪一事件的直接原因?
11.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的表现。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候。
——《汉书食货志》
(2)据材料二,概括“商君”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丝绸之路路线图
(3)结合所学知识,将图中A、E两处填写完整。并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
材料四:《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译文:天下没有战事,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粮食纺织品都足足有余,每家每户都能自给自足,做到这样就心满意足了。)
(4)据材料四,概括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2.截止2016年底,“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3年聚焦“三农”问题。回顾历史,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原始农业兴起。请问它兴起于哪些地区?
(2)春秋后期,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的农具和耕作方式分别是什么?这一农具和耕作方式的推广推动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哪场变法运动?
(3)西汉时期,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并重视“以德化民”的两位皇帝分别是谁?三国时期,重视农业生产,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使得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是三国中的哪个国家?
(4)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在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该书的作者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请写出该书的名称。
(5)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当今农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13.古代农业是立国之本,固国之本。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粟、稻的种植,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材料三 (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材料四 (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城(令荆州)跨南楚之畜,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根据材料一,列举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表现。
(2)材料二中的文物反映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表明了汉景帝怎样的观点?为此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举一例说明。
(4)根据材料四,简述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说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原因。
14.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如下图
材料二 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者,朕亲率耕。”
——《史记•孝文本纪》
材料四 (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下令)郡国(各地)务(务必)劝农桑。”
——《史记•景帝本纪》
材料五 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两项重要技术(工具)?
(2)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汉文帝、汉景帝的什么思想?由此出现的盛世局面被称之为什么?
(4)材料五从哪几个方面描述了江南经济发展的局面?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5.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政治方面: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方面;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请你写出横线部分商鞅变法中确立封建经济制度的关键措施。你认为商鞅变法哪一项内容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为深远?
(2)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商鞅变法为秦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迁都洛阳后,北魏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鲜卑人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4)材料二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北魏皇帝是谁?根据材料二回答“一系列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5)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简答综合题
1.(1)炎帝;黄帝(或轩辕氏、公孙轩辕)
(2)河姆渡人;水稻;
(3)铁器(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使用;
(4)商鞅变法;内容:奖励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影响:家家富裕充足。
(5
解析:(1)炎帝;黄帝(或轩辕氏、公孙轩辕)
(2)河姆渡人;水稻;
(3)铁器(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使用;
(4)商鞅变法;内容:奖励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影响:家家富裕充足。
(5)优越的自然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改革的推动、统治者的重视、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的人是是炎帝;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相传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打败了蚩尤。从此,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即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依据材料二“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考古发现,这一时期浙江余姚的古人类活动最具代表性。这群古人类居住着干栏式房屋,农业工具以骨耜(见如图)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分析可知,史学界将材料二中的古人类被称为河姆渡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距今约7000年,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3)依据材料三“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作了条件。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分析可知,农业发展的原因是铁器(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4)依据材料四“奖励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新法推行了十年,……家家富裕充足”分析可知,材料四中“新法推行”是指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材料中属于改革内容的是奖励农业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材料中属于改革影响的内容是家家富裕充足。
(5)综合以上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古代社会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改革的推动、统治者的重视、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2.(1)半坡遗址;水稻。
(2)华夏族是由诸多民族错居杂处、不断交往交流而形成(意思相近即可)。例如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的融合(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的融合)。
(3)禅让制。
(4)材料四认为尧舜禹之间首
解析:(1)半坡遗址;水稻。
(2)华夏族是由诸多民族错居杂处、不断交往交流而形成(意思相近即可)。例如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的融合(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的融合)。
(3)禅让制。
(4)材料四认为尧舜禹之间首领位置更替是通过威逼获得的。因年代久远,缺少必要的佐证,因此对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看法,至于历史真相如何,仍有待进一步考证。(答案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信息提示,结合课本所学,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有特色的是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图案,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有人面网纹、双鱼纹等;半坡原始居民开始农耕生活,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2)依据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进化合以成一族之形”,由此可知华夏族是由诸多民族错居杂处、不断交往交流而形成;结合课本所学可知,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皇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3)依据材料三人物图:帝尧、帝舜、夏禹。结合课本所学,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他们都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制”。
(4)依据材料四“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杀)其君者也。”认为尧舜禹之间首领位置更替是通过威逼获得的,这种说法课本上知识点禅让制不同,但是因年代久远,缺少必要的佐证,因此对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看法,至于历史真相如何,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3.(1)富国强兵 推行县制
(2)不支持 废除没有军功旧贵族特权
(3)铁农具和牛耕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4)百家争鸣
(5)孔子 “仁”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详解】
(1)根据
解析:(1)富国强兵 推行县制
(2)不支持 废除没有军功旧贵族特权
(3)铁农具和牛耕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4)百家争鸣
(5)孔子 “仁”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卫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定变法之令”可知,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推行县制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大。
(2)根据所学可知,不支持,因为变法废除了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3)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可知,这是春秋战国使用推广的铁农具和牛耕;它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4)根据所学可知,这种局面就是百家争鸣。
(5)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知,这是孔子的名言,他核心思想是“仁”。他在教育是的贡献有,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4.(1)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2)孟子;孔子。
(3)兼爱;非攻。
(4)以法治国或“严刑重罚”;法家。
(5)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古代
解析:(1)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2)孟子;孔子。
(3)兼爱;非攻。
(4)以法治国或“严刑重罚”;法家。
(5)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古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意思相近即可)
【详解】
(1)由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可知“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发生急剧变化。根据“至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可知,各派著书讲学,互相论战的目的是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战国时期的孟子的言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
(3)根据材料三“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可在,材料反映的是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
(4)根据材料四“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结合所学知识可在,材料四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或“严刑重罚”;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
(5)根据所学知识可在,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古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5.(1)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引出好结果,好事也可能引出坏结果。
(2)道家;万事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
(3)儒家;“仁”
(4)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解析:(1)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引出好结果,好事也可能引出坏结果。
(2)道家;万事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
(3)儒家;“仁”
(4)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广收学生。
【详解】
(1)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自《道德经》,反映的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引出好结果,好事也可能引出坏结果。这反映的是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的《道德经》记录了春秋后期老子的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万事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
(4)孔子作为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广收学生,把“贵族学”传播到民间。
6.(1)长平之战;此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或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2)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了封
解析:(1)长平之战;此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或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2)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调动了士兵的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3)成功了。因为评价一场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是否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是否促进社会进步,是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商鞅虽死,秦国继续推行其变法的措施,使得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秦国国富兵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此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有利于加强经济管理,促进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文化:统一文字。有利于政令的推行,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秦军射杀赵括。赵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前后斩杀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此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的进攻;或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使秦国出现了“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局面的是商鞅变法采取了以下的措施: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调动了士兵的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我们认为商鞅的改革是成功了;理由是评价一场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是否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是否促进社会进步,是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商鞅虽死,秦国继续推行其变法的措施,使得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秦国国富兵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此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的改革是成功的。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经济上: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有利于加强经济管理,促进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文化上:统一文字,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了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有利于政令的推行,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7.(1)问题: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实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作用:大大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4)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1)问题: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实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作用:大大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4)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兴办太学。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可以看出“封国的人口、辖郡”都超过中央,可知反映出西汉初期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根据材料二“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在政治上,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巧妙削弱封国势力;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3)根据材料三“汉武帝……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该本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故“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的专利”是指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4)根据材料四“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兴办太学 的措施来“规范、整齐”思想。
8.(1)郡县制
(2)政治上:实行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释放奴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光武中兴”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
解析:(1)郡县制
(2)政治上:实行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释放奴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光武中兴”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地方上吗,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36郡,郡的行政长官称为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为县令。
(2)依据材料二“汉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还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结合课本所学,刘邦建立西汉后,分封了一些诸侯王。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导致社会混乱。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在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侯国,这样,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小;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3)依据材料三“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勤于政事,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放救济粮,减少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他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由此可知刘秀采取的政策有:释放奴婢;减轻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由于刘秀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9.(1))C处。秦国,赵国,燕国。抵御匈奴。
(2)事件:商鞅变法。内容:建立县制;奖励耕织。影响: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咸阳。
解析:(1))C处。秦国,赵国,燕国。抵御匈奴。
(2)事件:商鞅变法。内容:建立县制;奖励耕织。影响: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咸阳。D处。
【详解】
(1)仔细观察材料一形势图可知,图中C处最接近都江堰的位置;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观察地图信息“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匈奴”可知,这一时期秦国、赵国、燕国诸侯国可能会在北方修筑长城;其目的是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攻。
(2)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据材料“……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是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据材料“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是奖励耕织。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各个诸侯国兼并战争连绵不断,最终由秦国完成统一,统一后该国定都在咸阳;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而图片中A处最接近的是燕国,B处最接近的是齐国,C处最接近的是楚国,因此只有D处最接近秦朝都城位置。
10.(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3)陈胜、吴广起义。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
解析:(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
(3)陈胜、吴广起义。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对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描述。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依据材料二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图示反映秦朝开创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规定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之下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分别协助皇帝掌管全国的政务、军事和监察工作。在地方推行郡县制;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依据材料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对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直接原因的描述。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11.(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措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作用:倾邻国而雄诸候。
(3)A:长安;E:欧洲(或大秦)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或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解析:(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措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作用:倾邻国而雄诸候。
(3)A:长安;E:欧洲(或大秦)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或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天下没有战事,风调雨顺。(或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详解】
(1)依据材料一“铁制农具”“穿有鼻环的牛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的表现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