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残疾人精准脱贫调研报告二篇.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894568 上传时间:2024-10-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残疾人精准脱贫调研报告二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残疾人精准脱贫调研报告二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残疾人精准脱贫调研报告二篇 残疾人精准脱贫调研报告二篇 【篇一】 **区现有残疾人4.7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其中有持证残疾人16675人。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重要思想,区残联在省、市残联的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驻村帮扶为契机,着力构建“一户一结对、一户一门路”的扶贫格局,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创业增收,提升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在助推残疾人精准脱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效显著。其成绩的取得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面上抓基础,织密残疾人脱贫政策服务网 2014年,**区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展开,为提高残疾人结对帮扶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区残联上下联动、精准识别,最终将4128名残疾人确定为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为帮扶这一弱势群体,区残联在康复、教育、创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出台了《关于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工作的实施方案》、《**区残疾人创业扶持办法》、《**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改造进家庭实施方案》、《关于对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残疾人的精准脱贫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1、紧盯精准,搞好康复服务 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区残联领导班子越来越意识到,因残致贫的残疾人比例极高,康复工作对残疾人重拾生活信心和摆脱贫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落实。为使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区残联先后组织资金2000多万元,为各类残疾人发放辅助器具3万多件,其中轮椅2000多台,腋拐3100多付,坐便椅1000多台,助听器300多人次,盲杖盲表600多套,盲人语音闪光开水壶1000个,投入资金排在全市首位。不少残疾人反馈,这些辅助器具的配送,既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又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扎实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区残联经过实际调查走访,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致力于让残疾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经过前期调研,区残联最终确定为盲人配发语音闪光开水壶,走在了全市前列,并在珊瑚岗村这一扶贫点村做到了全覆盖。 同时,区残联充分借力省、市残联的优惠政策,对残疾人进行精准康复与帮扶。近年来,随着社会大众对残疾人群体关注度的提高,残疾人群体的生活幸福指数也在不断升高。在全国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的背景下,我们充分把握机会,深入基层在全区范围内寻找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对其进行地面平整及坡化处理、低位灶台等无障碍改造,并安装相应无障碍设备,包括卧室沿墙及床头扶手、卫生间扶手、浴凳等改善残疾人家居卫生条件的其他设施。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央、省指标只有4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的时候,我们投入67万元,完成了对许家桥乡为主的90户贫困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改造。 2、突出重点,推进教育就业 教育是民生大计,为使更多贫困残疾学生和残疾家庭子女学业生活有保障、顺利完成学业,区残联积极落实资助政策,并根据省、市残联的相关部署,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台了《关于对残疾人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实施的助学办法》,针对高中阶段残疾学生每人每学年资助1400元,高中阶段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每人每学年资助1000元。残疾人大学生按标准资助4000至6000元,高中阶段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资助3000元。 要想脱贫致富,最重要的是摆脱“等、靠、要”的思想,激发他们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驻村后,针对近年来农村种植业、养殖业蓬勃发展,但不少农民缺乏技术,粗放经营、效率不高的实际情况,区残联联系区农教办定期举办实用技术培训,主要传授水稻的培管、土壤的结构与用肥等种植养殖类知识。另一方面,区残联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不少贫困残疾人家庭带去了希望。每年职业技能培训后,区残联邀请市城区企业代表召开残疾人招聘会,每年现场达成就业意向的残疾人达50%以上。在鼓励创业方面,区残联曾经尝试过为自主创业的残疾人购买社保等方式,后考虑到**区农村面积广大,参与种植和养殖的残疾人较多,则以给予创业扶持资金的方式,根据种植和养殖规模大小,每年对每户残疾人给予4000至30000元的创业扶持资金,目前,珊瑚岗村已有28户54名残疾人受益,人均获得6000元资金。该村的残疾人张开有和妻子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又有养猪的意愿。在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后,我们区残联为他提供了1万元创业扶持资金购买猪苗,现在他已经成了养殖大户,预计今年可达到6万元左右的收入,即将脱贫。 3、加大投入,保障政策落实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推进残疾人工作,还需要强大的资金保障。2014年以来,**区残联共计投入1150余万元,其中康复经费500余万元,创业扶持经费150余万元,无障碍设施改造经费250余万元,残疾人助学经费100余万元,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150余万元。对残疾人绝不吝啬,但区残联时刻注意“开源”。除了争取财政资金以外,**区残联广泛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今年助残日前,区残联向区委、区政府提交了《关于助残日期间国家公职人员捐献一天工资的申请》,并最终促成了全区所有公职人员在助残日当天,义务为残疾人事业捐献一天工资。 2.     点上强责任,打好残疾人脱贫攻坚组合拳 1、队员沉下去,驻村帮扶尽责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帮助全区贫困村脱贫,经区委、区政府安排,区残联作为牵头单位,派驻到许家桥回族维吾尔族乡珊瑚岗村,该村当时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8户340人,其中残疾人占三分之一以上。自驻村扶贫开展工作以来,扶贫工作队与村支两委下组入户,调查了解,深入接触,精准掌握了全村108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精确统计出全村因残致贫的有12户28人。针对这一现状,工作队严格按照“五到户”的要求,分别对85户155人进行了发展生产帮扶,其中帮助劳务输出110人次,技能培训15人,对41户50人进行了教育助学,对45户122人进行了危房改造,对29户58人进行了社会兜底保障,对31户按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等进行了健康扶贫。此外,按“六到村”的要求,全村共疏通沟渠8000米,基木解决10个组的农田灌溉问题。村道硬化5000米,共11个组800多户群众受益。村道除杂8000米,方便了全村老百姓出行。村道各岔路口安装监控十余台,网络入户60余户,网络监控基本无死角,有效保障了全村老百姓的安全。公共服务基本完善,既方便了群众就近办事、就医,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对村级资产进行了清理,村级经济收入有望突破4万元。油茶低改已完成200亩,预计5年就有良好的收益。 村子富起来了,自然能带动贫困户比学赶超、积极作为。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我们在驻村帮扶的过程中,巧妙借助精准脱贫的东风,充分帮扶残疾人群体,重点帮扶建档立卡的贫困残疾人群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尽力 作为驻村扶贫的牵头单位,**区残联11名二层骨干组成的工作队结对帮扶了该村46户贫困户,每名队员结对3至5户,其中至少结对1户残疾人家庭。组联股股长汤利结对的残疾人林美英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在对其家庭进行充分了解后,考虑到劳动强度的问题,为她购买了200只鸡苗和鸡饲料,帮助她发展养殖业,同时还推荐她到城里务工,目前,林美英已实现脱贫。 3、扶贫先扶志,社会帮扶尽心 为确保贫苦户不愁穿,扶贫工作队多次组织企业为珊瑚岗村贫困户进行爱心捐赠,先后获得价值40万元的服装、老花镜和各式鞋类。 而为了激发贫困户以自身实际行动脱贫,扶贫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建立了爱心扶贫超市,凡是每个月务工5天以上的残疾人及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或者务工时间半年且每月劳动所得工资2000元以上的18岁至60岁的正常劳动力,凭工资结算单,可以在超市免费挑选一套衣服或一副老花镜。这一创举,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贫困户的好评。 通过近些年的努力,**区残联虽然在残疾人脱贫攻坚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我们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与领导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以“脱贫攻坚,决胜小康”为主线,巧借精准脱贫的东风,不断满足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开启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征程。 【篇二】 对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群体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按照《**市委关于开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调研活动实施方案》(常办发电[2016]6号)文件的相关要求,为了解掌握我市重度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和帮扶需求,以更精准、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帮扶工作和完善助残政策,近期,我们通过市、镇(街道)、村(居、社区)三级残联组织,采取入户调查、电话访问、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市重度残疾人生活状况进行摸底调查,收集到了他们在生活救助、社会保障、康复服务、教育就业、帮扶需求等多方面的第一手信息。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市重度残疾人基本情况及精准扶贫的难点 从调研情况看,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和关心残疾人事业发展,把残疾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制定出台一系列促进残疾人事业改革发展的优惠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残疾人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由于重度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群体”中的特殊群体,因此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1、重度残疾人占比大、数量多。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我市现有残疾人41.3万人,已办理残疾人证的有16.6万人,其中重度残疾人7.1万人,占已发证残疾人总数的42.8%。按照残疾种类划分的话,属于重度肢体残疾的2.5万人,重度智力残疾的0.96万人,重度精神残疾的1.5万人,多重残疾0.89万人,其他重度残疾人(听力、言语、视力)1.25万人。 2、重度残疾人自我创收能力弱,生活十分困难。重度残疾人由于生理、精神的残疾,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且文化水平绝大部分都很低,无法学习和掌握就业本领和创业知识;再加上部分重度残疾人不愿抛头露面,不愿去公共场合,缺乏工作和生活的进取心,这样更加剧了他们通过就业和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困难。同时,在社会大环境上,对残疾人的关注和理解还不够,残疾人难以获得与健全人同等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收入来源的缺乏、就业机会的渺茫、工作报酬的不等,使得这些重度残疾人总体人均收入远远低于社会平均收入,绝大部分处于贫困状态,家庭生活十分困难。 目前,我市重度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城市每人每月500元、农村每人每月320元。从调查情况看,全市已经办理第二代残疾人证的重度残疾人中享受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的有5.5万人,约占总数的77%。另外还有一些重度残疾人靠五保、临时救济或亲戚朋友的接济度日,特别是那些一户多残的家庭,生活更是难以为继。比如,**区的十美堂上河口村的袁金轩,全家4口人,夫妻二人都是残疾人,一个是肢体二级残疾,一个是视力残疾,还有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尽管领取有低保金,但仅孩子在校的生活费就需200元,生活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再如,安乡县焦圻镇村的张家拐廖可秀,夫妻二人都是重度残疾人,家里住的是破烂不堪的土房,屋内一无所有,靠低保金勉强维持基本生计。 3、残疾儿童、重度残疾人子女教育受到影响。结合对在校残疾学生和未入学残疾学生的普查数据分析,由于一些贫困家庭没有将适龄残疾子女送到省、市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的经济能力,出现了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低的现象,表现在:目前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1600人,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有1248人,占总数的 78%。 综合调研走访中获取的信息,多数重度残疾人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只能从微薄的低保金中挤点钱供孩子上学,有的实在负担不起,只好让孩子辍学打工,小小肩膀就扛起了赚钱养家的责任,出现了一些重度残疾人子女无法完成学业的情况。这个问题在离校较远需要住校的孩子中尤为突出。 4、重度残疾人康复医疗保障不够。重度残疾人的康复医疗保障是关系他们生存权和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全市开展的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实践和成效证明,如果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及时,残疾程度可以得到极大改善,甚至可以完全恢复健康。由此可见,康复医疗对残疾人尤其是残疾儿童、重度残疾人的重要性。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重度残疾人康复医疗需求非常大,调查数据显示,在调查的50名重度残疾人中,希望能得到康复医疗的有35人、功能训练的有20人、辅助器具的有30人。这些治疗、训练和辅助器具费用都很大,比如一台普通的助听器市场价格在3000元以上,如果没有外界的援助这对他们来说根本就承担不起。但目前我市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配置等方面的特惠政策不多,致使一些急需康复医疗的残疾人得不到及时治疗,留下了许多遗憾。另外,由于医保必须是住院治疗才能报销,且报销都有起付线,加上许多药物和项目未纳入报销范围,有些重度残疾人小病忍、大病熬,小病拖成大病,轻病熬成重病,贫病交加,雪上加霜。比如,**区十美堂镇庆复村的邓菊斌 ,一家4口人,本人是肢体二级残疾,常年卧床,每年光治疗费就需要30万元,虽然享受有大病二次报销,但多年的看病费用几乎用尽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使一家人深陷贫困的泥潭。 二、改善重度残疾人生存状况的几点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残疾人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让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李克强总理强调:“我们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让残疾人掉队。要让残疾人的生活更加殷实、更有尊严”。这些朴实而温暖的话语,是党和政府的庄重承诺,是残疾人兄弟姐妹的心声愿望。为此,我们围绕兜好底,完善助残政策,提升帮扶工作,加大我市重度残疾人精准扶贫力度,让全面小康的阳光不仅洒向、而且温暖这一特殊群体,提出以下建议: 1、兜好底,进一步织密织牢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网。提高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标准。实行“普惠+特惠”,是现代化国家构建残疾人福利保障体系的通行做法,也是当前我国试行残疾人补贴制度所遵循的基本思路。重度残疾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高、就业增收难、养老和康复服务面临许多问题,他们需要特殊的政策,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需要有特惠保障制度。“重度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是“居民家庭低保”的一种补充,不能因为残疾人领取了重度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这一“特惠”,就失去“居民家庭低保”等其他“普惠”性的社会保障权益。虽然说政府发放的这些救助资金对改善重度残疾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但相对于他们的实际需求、进而改变其生存状态,或者用同步小康的标准来衡量的话,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议让贫困的重度残疾人同时享受这两项补助,并逐步增加,提高标准。 2、抓整合,进一步提升重度残疾人康复医疗水平。从政府层面讲,积极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15〕52号)有关规定,逐步降低或取消残疾人医疗救助的起付线,提高救助标准和封顶线;将残疾人相关基本康复训练项目、特殊医疗需求和假肢安装、辅助器具基本配置列入城乡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将重度精神病患者经常服药费用纳入城乡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实施重点康复项目等,切实减轻重度残疾人家庭负担,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基本康复服务。 从社会层面讲,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社会资源,鼓励支持社会公众、社会组织为重度残疾人提供慈善帮扶,倡导社会力量兴办以重度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的公益性医疗、康复、特殊教育、托养照料、社会工作服务等机构和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助残活动,鼓励更多的人参加志愿助残服务;加快探索政府购买助残服务,逐步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实现政府购买服务倒逼残疾人服务产业快速成长、壮大。 3、治穷根,进一步加大重度残疾人教育扶贫力度。助残帮困不单单是给钱给粮,让残疾儿童和残疾人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推行“智力助残”是更有效、更彻底的方式。有了知识,残疾儿童才能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拥有更好的未来;同样,残疾人子女只有受了教育,才有可能找到好的工作、获得好的收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庭的贫困,最终从源头上拔掉“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打破“贫残交加”的恶性循环。政府今天帮助他们一小点,未来他们为社会减轻大负担。并且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命运、自食其力、体面生活,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在整个过程中获得的不仅是帮助,还有尊严和对社会的信心。 因此,建议从增强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自我发展能力的角度出发,着眼长远、高度重视残疾儿童和重度残疾人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尽快出台残疾儿童和重度残疾人子女就学资助政策,让这些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得好学,提高入学率、提高受教育水平。 总之,推进重度残疾人同步小康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单靠哪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既要突出政府责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兜底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又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为残疾人平等参与、融合发展、共享社会生活创造更好环境。愿我们大家都携起手来,对每一个残疾人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多一份关心和帮助,在奔梦小康的阳光大道上,让爱与残疾人同行!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