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892129 上传时间:2024-10-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5.土壤的类型-教案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5.土壤的类型 教案教学设计 课 题 5.土壤的类型 执教者 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土壤颗粒和阅读资料,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的大小,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 2.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之处,并分别说出他们的特点。 3.学会举例说出,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适宜生长什么样的植物。 教学重点 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的大小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了解他们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够用多种方法研究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之处,分别说出它们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土壤样本、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样品、玻璃杯、水等等。 预习要求 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土壤,了解土壤的特点,观察这些土壤中分别生长了哪些植物。 教 学 过 程 旁 注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上一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土壤,知道土壤中有很多东西,它的主要成分有沙子、水、空气、黏土等等。 在我们江苏平原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土壤,那么这些土壤都一样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本单元的第2课——土壤的类型。 板书课题:5.土壤的类型 二、活动研究 活动一:放大镜观察土壤 为了便于同学们了解土壤的类型,我们先用放大镜来看一看组成土壤的颗粒。 出示材料:放大镜、小棒、土壤样本。 活动要求:同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看看土壤的颗粒是否都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请大家按照颗粒的大小,来分一分类。 学生按要求进行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的活动情况及分类情况。 教师相机引导并加以小结,出示课本中有关土壤颗粒组成情况的资料。 学生自由读一读,教师引导学生明白:按照颗粒的大小,可以分为大颗粒的沙粒,中等颗粒的粉粒和细小颗粒的黏粒。人们根据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较多的叫沙质土,黏粒含量较多的叫黏质土,而沙粒、黏粒、粉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活动二: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之处 教师引导:既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是不一样的,那我们怎样才能区别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呢? 出示课本中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方法。 全班交流: 方法一:用手捻一捻。 方法二:和点水握一握。 方法三:加点水搓一搓。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另外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小组活动,分别用这三种方法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不同之处,然后填写好活动报告单。 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方法 方法 土壤类型 沙质土 黏质土 壤土 用手捻一捻 和点水握一握 加点水搓一搓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并填写活动报告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做相应提示。 全班交流活动的结果,并填写活动报告单。 活动三: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同学们,除了上述三个方法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之外,我们还可以用第4种方法,那就是比较它们的渗水性。 活动材料:过滤杯、滤纸、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样本、水等等。 出示课文中的活动示意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活动方法。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渗水性,并填好活动报告单。 全班交流,共同完成活动报告单。 活动总结,出示全班共同完成的活动报告单,引导学生看一看,总结一下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之处。 三、研究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 教师引导: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土壤中,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那么不同的土壤分别适宜生长哪些植物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讨论一下。 出示课本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读一读,看一看,了解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特点以及适宜生长的植物。 出示仙人掌的卡片,引导: 同学们,大家认识图片中的植物吗?(认识,是仙人掌。) 仙人掌有什么生长习性呢?(耐高温、干旱、贫瘠、不喜潮湿。) 那么,仙人掌适宜生长在沙质土、黏质土,还是壤土中呢?为什么? 学生为仙人掌选择适宜的土壤,并说一说这样选择的原因。 (仙人掌适宜生长在沙质土中,因为沙质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而仙人掌适宜生长在干旱、贫瘠的地方。) 教师出示水稻的图片和生长习性,引导学生为水稻选择适宜的土壤,并说一说原因。 水稻适宜生长在黏质土中,因为水稻对潮湿、保肥、供肥能力要求比较高,而黏质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渗水性最差,所以,适合水稻的生长。 大家还知道哪些植物适宜生长在哪种土壤中吗?举举例子,并说一说其中的原因。 花生、仙人掌适合沙质土;红薯、丝瓜适合壤土;水稻、蒲公英适合黏质土。 牡丹要选择地势高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栽植,因此以表面土为壤土,底土为砂壤土最相宜。 教师总结:好的,刚才大家举了很多例子,说明植物适宜生长在哪种土壤中,下面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制作“土壤与植物”卡片。出示卡片的样式,引导学生学习模仿。 学生分小组制作“土壤与植物”卡片。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土壤的类型,知道土壤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这三类土壤在透水性、保湿、保肥等各方面的特点都不一样。同时我们还知道了不同生长习性的植物,适宜生长在不同的土壤中。课后请大家继续制作“土壤与植物”卡片,下节课,我们来开一个“土壤与植物”展览会。 板 书 设 计 5.土壤的类型 沙质土 黏质土 壤土 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6、人的呼吸 教案教学设计 课 题 第五单元 人的呼吸和消化 16、人的呼吸 执教者 日期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解暗箱”的方法感受呼吸时鼻息和胸部的活动,了解并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各器官作用及系统的工作流程。 2.能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人体吸进和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 3.能够有意识的关注人的呼吸,提高对人体生命活动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工作流程和器官的功能,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发现呼吸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比较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从而认识到呼吸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体呼吸器官示意图、塑料袋、澄清的石灰水等等。 预习要求 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人的呼吸器官的名称及作用。 教 学 过 程 旁 注 一、导入新课,感受呼吸 教师引导:同学问,请大家将食指放在鼻前,然后深呼吸,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做一做,并且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请大家把双手放在胸下方(教师示范做动作),然后深呼吸,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做一做,并且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我们把食指放在鼻前,会感觉到一股热气喷出来;我们把手放在胸下方,会发现胸部有起伏,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呼吸。)是的,是因为呼吸。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人的呼吸。 板书课题:16、人的呼吸 过渡:通过刚才的两个动作,我们发现,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那么我们吸进去的气体去了哪里?又是怎么出来的呢?气体在经过这些器官的时候,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认识呼吸器官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参与呼吸的器官。 教师出示呼吸器官示意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认识人的呼吸器官,并初步了解它们的作用。 预设: 人的呼吸器官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 鼻腔里有纤毛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加温、加湿的作用。 咽与鼻腔、口腔、喉相通,咽喉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湿度调节和清洁作用。 气管和支气管连接着喉与肺,有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湿度和防御等功能。 肺在胸腔内,有左肺和右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 教师特别强调:空气是经鼻腔、呼吸道到达肺部,然后又经呼吸道,从鼻子呼出体外。口腔不属于呼吸器官,他可以参与呼吸,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不过,用口腔呼吸,人并不舒服,譬如气体进出口腔,会带走口腔内大量的水分,导致咽部干燥难受。 练习巩固 出示人体器官示意图,引导学生在下图中填写呼吸器官的名称,了解呼进呼出的气体通过各个器官的顺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学习。 过渡:空气通过人体的呼吸器官吸进人体,再排出体外。那么,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 活动二:比较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你们认为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对此问题进行预测。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验证一下大家的想法。 出示课本上的实验操作图,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需要的材料、步骤方法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塑料袋、澄清的石灰水。 交流实验方法及注意点,教师强调,塑料袋中倒入的石灰水不宜过多,并且不要用手去接触石灰水;在塑料袋中装入石灰水之后,要捏紧口袋口;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指导。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两袋石灰水,并说一说,这两袋石灰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一袋石灰水仍然很澄清,另一袋石灰水变得浑浊。) 讨论:同样的石灰水,为什么一袋石灰水,没有什么变化,而另一袋石灰水却变得浑浊了呢。 教师引导并小结:人需要呼吸,是因为人体必须利用大量的氧气把营养物质转化为维持体温的热量和支持活动的能量,并把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因此,普通的空气不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而呼出的气体中因为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容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这就是生命赖以存在的新陈代谢活动。 活动三:认识氧循环 教师引导:地球上除了人需要氧气以外,还有谁也需要氧气才能生存呢? 学生列举地球上需要氧气才能生存的动物。 教师小结:其实,除了人需要氧气之外,其他动物也都需要氧气才能生存,就连水里的鱼也离不开水中的氧气。人和动物从空气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恰恰相反,是吸进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这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不会越来越多,氧气也不会用完。 出示课本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这幅插图上的内容,教师借助这幅插图,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氧循环。 讨论交流:有的同学很担心,地球上人和动物这么多,总是在不停的呼吸,会不会把氧气都用光了。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人的呼吸,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呼吸时,空气先经过鼻腔到达咽喉,然后通过器官和支气管进入肺部,再由肺部经过呼吸道,从鼻子呼出体外。人和动物吸进去的是空气,排放出来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植物吸进的是二氧化碳,排放出的是氧气,这样地球上就形成了氧循环。下一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本单元的第2课——运动和呼吸,请大家课后认真预习。 板 书 设 计 16、人的呼吸 呼吸系统 人体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