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 琶洲西区(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周边道路工程
建设单位(盖章): 广州新中轴建设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 2017年4月7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 、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琶洲西区(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周边道路工程
建设单位
广州新中轴建设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郝玉龙
联系人
陈智芬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临江大道海心沙岛B2栋
联系电话
13660205247
传真
020-28079020
邮政编码
510623
建设地点
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西区互联网创新集聚区
立项审批部门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批准文号
穗发改[2016]899号
建设性质
新建√ 改扩建□ 技改□
行业类别
及代码
T 城市交通设施--2、道路
占地面积
(平方米)
— —
绿化面积
(平方米)
— —
总投资
(万元)
24227.63
其中:环保投资
(万元)
300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1.2
评价经费
(万元)
5
预计投产
日期
2019年3月
工程内容及规模:
一、项目背景及由来
琶洲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北部,在未来的规划中与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共同组成华南金核:一江三城的广州大CBD地区,集世界级商务办公、金融服务和会展商贸于一体,是南中国经济最活跃、总量最大的地区,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是广州最具活力、动力和魅力的经济引擎,将带动其他功能区快速发展,引领广州率先实现新型城市化。琶洲根据功能不同,共划分为四个片区,在会展龙头引领下,合理分工、互为补充。其中,琶洲西区(A区:会展产业集群区)位于琶洲西部、华南快速以西,面积约2.1平方公里,定位为总部商贸区,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总部办公、文化娱乐和酒店购物等。
琶洲西区(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周边道路工程(以下简称“本项目”),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西区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根据广州市规划局的文件穗规函【2015】91号,琶洲西区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规划地下空间串接地上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各主要企业地块,形成地上、地下整体空间商业区。
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地上区域主要规划为商务设施用地及公园绿地等,主要建设大型企业办公楼及绿地景观,本项目与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地上规划布局关系见附图四。
而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地下有部分区域则规划为商业服务配套用地,主要建设内容为地下空间建筑工程(地下2层,由公共通道、商业服务配套、停车场及公共配套设施组成)和综合管廊工程,本项目与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地下空间规划布局见附图五。
目前,本项目所在琶洲西区(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的地块已招标出让,局部地块已建有围墙实施围蔽,区域内现无市政道路,车辆主要通过分散的临时便道进入各地块。为方便道路两侧企业、地下空间的人流、车流的出行提供进出的通道,广州新中轴建设有限公司拟建设琶洲西区互联网创新集聚区道路工程,包括规划一路、规划二路、规划三路、规划四路、规划五路、规划六路、规划七路、规划八路、规划九路,组成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内全部的道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和《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新建、改建、迁建、扩建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为此,建设单位(广州新中轴建设有限公司)委托广州市怡地环保有限公司承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单位在接到任务后,组织有关环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及资料收集工作,根据相关规定编制完成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本工程建设是实现“大小黄金三角”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必然要求
广州未来的城市发展新格局明确为:“大小黄金三角”,“大黄金三角”即三大战略枢纽: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小黄金三角”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国际金融城和珠江新城。本工程为“小黄金三角”之一,通过本工程建设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推动楼宇经济、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先发展,从而推动“大小黄金三角”的建设,推动广州发展带动总体经济,为所涉及的交通运板块、金融板块都会注入新的活力。
2、本工程打造广州紧凑型新CBD、打造广州市标志性工程
本工程道路建设在满足车辆通行需求的前提下,合理设计车行道宽度和车道数,为未来有轨电车途径的道路预留行驶位置,人行道结合周边骑楼、广场进行设计,将其打造成为广州紧凑型CBD、成为广州市标志性工程。
3、本工程完善地块的交通组织,满足出行要求
现阶段本工程所在琶洲西区(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的地块已招标出让,局部地块已建有围墙实施围蔽,区域内现无市政道路,车辆主要通过分散的临时便道进入各地块。本工程完成后将形成地块内部所有的市政道路,为道路两侧企业、地下空间出行的人流、车流提供进出通道,并进一步完善琶洲西区交通运输网络,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增强琶洲西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并促进琶洲西区的开发与建设,为未来琶洲建成新型的CBD奠定基础。
4、本工程道路建设与周边建筑规划协调,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琶洲集商务、商业、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以骑楼为重点特色体现岭南建筑文化,设置下沉商业广场营造层次丰富、尺度宜人的城市广场公园空间,打造24小时活力CBD。该区域规划建立慢性交通系统、滨江景观带,以功能混合化、布局多样化、发展持续化、区域步行化为设计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概念和坚持以人为本、步行优先,创造良好的步行条件,设置绿色交通,倡导与推广使用自行车绿色出行。道路横断面设计结合周边建筑物规划,在道路红线宽度允许时设置可供两辆自行车并行的非机动车道,符合该区域的绿色出行发展定位;根据道路宽度与周边用地情况设置临时停车带,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综上所述,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三、项目建设内容
1、建设规模
本项目规划方案已通过广州市规划局的审查,取得《广州市海珠区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关于琶洲西区互联网创新集聚区道路工程规划设计条件的复函》(穗规函[2016]216号);项目建议书亦通过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批复,取得《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关于琶洲西区(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周边道路工程项目建议书的复函》(穗发改[2016]899号)。项目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向海珠区水务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施工排水许可证,施工期产生的生活污水排入周边道路现状市政污水管网;施工废水经处理后回用至施工中。本项目新建9条市政道路,包括规划一路~规划九路,道路总长度约4.337km,道路总建设面积为103106m2,道路红线宽度标准段10~30m。规划二路设计为城市次干路、设计车速为40km/h,其余设计为城市支路、设计车速均为30km/h;除规划五路设计为双向两车道外,其余道路均设计为双向四车道。本项目建设内容包含道路工程、排水工程、桥梁工程、交通工程、绿化工程、照明工程、电力工程等,项目总规模见表1,各道路规模见表2。
表1 项目总规模一览表
序号
工程项目
单位
数量
1
路线长度
km
4.337
2
道路宽度
m
30/22/21/19/18/10
3
车道数
个
双向四车道/双向两车道
4
土方填方/挖方
m3
43726/170489
5
车行道面积
m2
68960
6
人行道面积
m2
11418
7
非机动车道面积
m2
12096
8
桥梁工程
m2/座
4422.250/4
9
交通工程
km
4.337
10
污水工程
km
4.337
11
雨水工程
km
4.337
12
照明工程
km
4.337
13
绿化工程
km
4.337
表2 各道路规模一览表
序号
道路
道路等级
长度
(m)
设计车速(km/h)
宽度(m)
车道数
起点
终点
1
规划一路
城市支路
306.9
30
22
双向四车道
规划七路
规划九路
2
规划二路
城市次干路
512.9
40
30
双向四车道
阅江路
双塔路
3
规划三路
城市支路
306.9
30
22
双向四车道
规划七路
规划九路
4
规划四路
城市支路
351.1
30
22
双向四车道
规划七路
双塔路
5
规划五路
城市支路
286.9
30
10
双向两车道
规划七路
规划九路
6
规划六路
城市支路
444.2
30
19
双向四车道
阅江路
双塔路
7
规划七路
城市支路
615.1
30
30/22
双向四车道
海洲路
阅江路
8
规划八路
城市支路
828.0
30
22
双向四车道
海洲路
南风东路
9
规划九路
城市支路
684.6
30
18
双向四车道
海洲路
规划六路
注:规划七路GK0+021.5~GK0+216.7段(海州路~规划二路段)设计宽度为30m;规划七路剩余GK0+216.7~ GK0+615.1段(规划二路~阅江路段)设计宽度为22m。
2、项目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概况
①与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及其地下空间位置关系
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位于海珠区琶洲岛的西北部琶洲东大街地块,该地块北临阅江路,隔闽江路为珠江,西面临海洲路,隔海洲路为珠江啤酒厂仓储用地,东面临华南快速路,南面临双塔路。
根据《关于核发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公共地下空间等规划条件的函》(穗规函【2016】2563号)及其附件,道路实施需要延至互联网集聚区以外的同步实施区,将规划二路、规划四路、规划六路延至双塔路,规划八路延至南风东路。故本项目四置情况为:东面至规划南风东路(次干道),西面至规划海洲路(次干道),南面至规划双塔路(次干路),北面至规划阅江路(次干道)。本项目将作为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内的所有道路,组成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内一个路网,路网内主要规划为商业/商务功能,无居住功能,本项目平面布置及范围图见附图六。
②与规划地铁、规划有轨电车位置关系
根据《广州地铁集团关于琶洲西区(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周边道路工程规划方案意见的复函》(穗铁地保【2016】96号),规划地铁18号线现阶段设计方案沿海洲路呈南北向布设,并在海洲路与新港大道交叉口南侧设地铁站;规划地铁19号线现阶段设计方案沿琶洲大道东西向布设,并折向北下穿珠江,转入平江路。规划有轨电车琶洲A区段线路总长约3.1km,途径规划琶洲东、南、西大街和磨碟沙大街本项目西侧为规划地铁18号线,规划七路、规划八路、规划九路与地铁隧道设计边线之间的水平投影距离分别约为7.3m、7.0m、6.9m,规划九路与地铁车站出入口之间的距离约为32.6m;规划地铁19号线区间隧道在琶洲西区的东南角下穿规划六路及规划九路。有轨电车琶洲A区段途经过本项目的规划二路和规划七路。本项目于有轨电车路线、规划地铁18号线、规划地铁19号线的关系见附图四。
③与河涌关系
《海珠区住房和建设水务局关于琶洲西区(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周边道路工程设及磨碟沙涌建设意见的复函》(海建局函【2016】107号),现状磨碟沙涌已按水系规划实施整治,现河道宽22.6m,河道控制线按岸线两侧向外延10m,因河涌已经整治完毕,不适宜再对磨碟沙涌进行迁改,跨涌桥梁梁底高程不得低于2.85m(珠基),磨碟沙涌东起中大农场,西止肉联厂,东西向横贯磨碟沙,全长1.5公里,河宽5-10米。
本项目规划二路、规划四路、规划六路、规划八路跨越磨碟沙涌,并在跨越河涌处各设置一座桥梁,本项目各道路与磨碟沙涌位置关系见附图二。
④与综合管廊位置关系
综合管廊总长约一公里,入廊管线主要包括电力管线、给水管线、通信管线等,管线埋设与本项目道路工程同步进行,综合管廊与本项目位置关系见附图五。
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本项目规划二路设计为城市次干路,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3;规划一、三、四、五、六、七、八、九路规划为城市支路,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4。
表3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规划二路)
序号
项 目
单位
规范值
设计取值
1
道路等级
/
城市次干路
城市次干路
2
计算行车速度
km/h
40
40
3
道路交通量设计年限
年
15
15
4
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年
10
10
5
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极限值
m
150/70
800
6
圆曲线最小长度
m
35
67.6
7
最大纵坡推荐值/极限值
%
6/7
1.2
8
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
m
600/400
2100
9
凹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
m
700/450
3400
10
竖曲线最小长度一般值/最小值
m
90/35
110
11
路面设计荷载
/
BZZ-100
BZZ-100
12
停车视距
m
40
40
13
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加速度
/
VII/0.10g
VII/0.10g
14
高程系统
/
广州城建高程系统
15
坐标系统
/
广州城建坐标系统
表4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规划一、三、四、五、六、七、八、九路)
序号
项 目
单位
规范值
设计取值
1
道路等级
/
城市支路
城市支路
2
计算行车速度
km/h
30
30
3
道路交通量设计年限
年
10
10
4
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年
10
10
5
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极限值
m
85/40
40
6
圆曲线最小长度
m
25
25.5
7
最大纵坡推荐值/极限值
%
7/8
3.2
8
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
m
400/250
1400
9
凹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
m
400/250
1200
10
竖曲线最小长度一般值/最小值
m
60/25
60
11
路面设计荷载
/
BZZ-100
BZZ-100
12
停车视距
m
30
30
13
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加速度
/
VII/0.10g
VII/0.10g
14
高程系统
/
广州城建高程系统
15
坐标系统
/
广州城建坐标系统
4、道路工程
(一)道路平面
本项目道路路线走向与规划相符,整体均在道路红线范围内,于周边规划用地未发生冲突。
规划一路、规划三路、规划四路、规划五路、规划六路、规划八路道路全线为直线。
规划二路设计速度为40km/h,设1个转点,半径为800m,全线不设置缓和曲线。规划七路设计速度为30km/h,设1个转点,半径为40m,全线不设置缓和曲线。规划九路设计速度为30km/h,共设2个转点,半径均为69m,全线不设置缓和曲线。各道路平面线形符合相应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要求。项目总平面见附图六。
(二)道路纵断面
本项目纵断面设计方案如下
(1)规划二路、规划六路起点与阅江路现状标高接顺、终点与地块规划标高拟合,规划七路起点与海洲路现状标高接顺、终点与阅江路现状标高接顺,其它道路起终点、沿线与地块规划标高拟合。道路在保证道路竖向设计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拟合现有相交道路的现状标高以及地块的控制标高。
(2)规划二路、规划四路、规划六路南侧路段和规划八路的东侧路段跨越磨碟沙涌分别与双塔路、南风东路相交,根据《海珠区住房和建设水务局关于对琶洲西区(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周边道路工程涉及磨碟沙涌建设意见的复函》中关于“磨碟沙涌的其他跨涌桥梁梁底高程不得低于2.85米(珠基)(对应广州城建高程7.85米)”的意见,跨越河涌段桥梁设计标高提升以满足梁底高程要求,同时规划九路设计标高受到相交规划二路、规划四路、规划六路跨涌桥梁设计标高抬升影响,道路设计标高总体抬升。
(3)纵断面设计以上述控制参数作为依据,设计时以满足技术标准,行车平顺、少填少挖,土方平衡、路基稳定、排水顺畅、地下管线埋设、防洪标高、填土最小高度、节省投资为设计原则。
本项目各道路均按最小纵坡不小于0.3%,路口最大纵坡不大于3%控制。各道路纵断面设计已分别达到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纵断面线形标准。
(三)道路横断面
根据规划局提供的规划设计要点和琶洲A区城市优化设计,本项目规划二路、规划六路、规划七路、规划九路以服务外部交通为主,车道宽度按相关规范取3.5m/车道;规划一路、规划三路、规划四路、规划五路、规划八路以服务片区内部交通为主,遵循“集约、紧凑、高效”的建筑设计理念,车道宽度取3.25m/车道。
根据琶洲A区城市优化设计及《关于核发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公共地下空间等规划条件的函》(穗规函【2016】2563号),有轨电车规划在规划二路、规划七路西侧路段道路中央通行,因此该道路横断面预留宽度为9m的中央绿化带为其提供行驶通道。
(1)规划一路、规划三路、规划四路横断面设计
①适用于规划一路、规划三路、规划四路横断面设计:
1米(人行道)+1.5米(非机动车道)+1.5米(树池)+14米(机动车道)+1.5米(树池)+1.5米(非机动车道)+1米(人行道)=22米
图1 道路设计标准横断面图(适用于规划一路、规划三路、规划四路标准段)
②适用于规划一路、规划三路、规划四路停车段
1.5米(非机动车道)+2.5米(停车位)+14米(机动车道)+2.5米(停车位)+1.5米(非机动车道)=22米
图2 道路设计标准横断面图(适用于规划一路、规划三路、规划四路停车段)
③适用于规划三路、规划四路地下空间段
1米(人行道)+1.5米(非机动车道)+1.5米(树池)+14米(机动车道)+1.5米(树池)+1.5米(非机动车道)+1米(人行道)=22米
图3 道路地下空间段设计横断面图(适用于规划三路、规划四路地下空间段)
④规划三路、规划四路地下空间停车段横断面设计
1.5米(非机动车道)+2.5米(停车位)+14米(机动车道)+2.5米(停车位)+1.5米(非机动车道)=22米
图4 道路地下空间停车段设计横断面图(规划三路、规划四路地下空间停车段)
(2)规划二路横断面设计
① 适用于规划二路标准段
1.5米(非机动车道)+1.5米(树池)+7.5米(机动车道)+9米(中央绿化带)+7.5米(机动车道)+1.5米(树池)+1.5米(非机动车道)=30米
图5 道路设计标准横断面图(适用于规划二路标准段)
②适用于规划二路地下空间段
1.5米(非机动车道)+1.5米(树池)+7.5米(机动车道)+9米(中央绿化带)+7.5米(机动车道)+1.5米(树池)+1.5米(非机动车道)=30米
图6 道路设计横断面图(适用于规划二路地下空间段)
(3) 规划五路横断面设计
1.5米(人行道)+7米(机动车道)+1.5米(人行道)=10米
图7 道路设计标准横断面图(适用于规划五路)
(4)规划六路横断面设计
1米(人行道)+1.5米(非机动车道)+1.5米(树池)+15米(机动车道)=19米
图8 道路设计标准横断面图(适用于规划六路)
(5)规划七路横断面设计
① 适用于规划七路GK0+021.5~GK0+216.7段
1.5米(非机动车道)+1.5米(树池)+7.5米(机动车道)+9米(中央绿化带)+7.5米(机动车道)+1.5米(树池)+1.5米(非机动车道=30米
图8 道路设计标准横断面图(适用于规划七路GK0+21.5~GK0+216.7)
②适用于规划七路GK0+216.7~GK0+615.1路段
0.5米(人行道)+1.5米(非机动车道)+1.5米(树池)+15米(机动车道)+1.5米(树池)+1.5米(非机动车道)+0.5米(人行道)=22米
图9 道路设计标准横断面图(适用于规划七路GK0+216.7~GK0+615.1段)
(6)规划八路横断面设计
①适用于规划八路标准段
2米(非机动车道)+2米(树池)+14米(机动车道)+2米(树池)+2米(非机动车道)=22米
图10 道路设计标准横断面图(适用于规划八路)
②适用于规划八路地下空间延伸段
2米(非机动车道)+2米(树池)+14米(机动车道)+2米(树池)+2米(非机动车道)=22米
图11 道路设计横断面图(适用于规划八路地下空间延伸段)
(7)规划九路横断面设计
1.5米(非机动车道)+1.5米(树池)+15米(机动车道)=18米
图12 道路设计标准横断面图(适用于规划九路)
5、道路交叉口工程
本项目共设置有27个交叉口,相交形式均为平面交叉。
(1)次干路与次干路相交交叉口
次干路与次干路相交的交叉口,采用交通信号控制,进口不展开交通组织方式,保证车辆快捷、顺利通行。交叉口交通组织形式见下表:
表5 交叉口交通组织一览表
序号
道路名称
道路等级
相交道路名称
相交道路等级
交叉形式
1
规划二路
城市次干路
阅江路
城市次干路
交通信号控制
2
规划二路
城市次干路
双塔路
城市次干路
交通信号控制
(2)支路与次干路相交交叉口
次干路与支路相交的交叉口中,与阅江路、海洲路、双塔路、南风东路等次干路相交的规划支路采用只准右转通行的交通组织方式;规划二路与其它规划路相交的交叉口中,规划支路采用减速让行标志管制的交通组织方式,保证规划二路车辆优先、顺利通行。交叉口交通组织形式见下表:
表6 交叉口交通组织一览表
序号
道路名称
道路等级
相交道路名称
相交道路等级
交叉形式
1
规划二路
城市次干路
规划七路
城市支路
减速让行标志管制
2
规划二路
城市次干路
规划八路
城市支路
减速让行标志管制
3
规划二路
城市次干路
规划九路
城市支路
减速让行标志管制
4
规划四路
城市支路
双塔路
城市次干路
右转通行
5
规划六路
城市支路
阅江路
城市次干路
右转通行
6
规划六路
城市支路
双塔路
城市次干路
右转通行
7
规划七路
城市支路
海洲路
城市次干路
右转通行
8
规划七路
城市支路
阅江路
城市次干路
右转通行
9
规划八路
城市支路
海洲路
城市次干路
右转通行
10
规划八路
城市支路
南风东路
城市次干路
右转通行
11
规划九路
城市支路
海洲路
城市次干路
右转通行
(3)支路与支路相交交叉口
除上述交叉口外,其它14个交叉口属于次干路与次干路相交的交叉口,根据其车流量不大,采用全无管制交叉口行驶,保证车辆顺利通行、不产生排队、等候的现象。交叉口交通组织形式见下表:
表7 交叉口交通组织一览表
序号
道路名称
道路等级
相交道路名称
相交道路等级
交叉形式
1
规划一路
城市支路
规划七路
城市支路
全无管制
2
规划一路
城市支路
规划八路
城市支路
全无管制
3
规划一路
城市支路
规划九路
城市支路
全无管制
4
规划三路
城市支路
规划七路
城市支路
全无管制
5
规划三路
城市支路
规划八路
城市支路
全无管制
6
规划三路
城市支路
规划九路
城市支路
全无管制
7
规划四路
城市支路
规划七路
城市支路
全无管制
8
规划四路
城市支路
规划八路
城市支路
全无管制
9
规划四路
城市支路
规划九路
城市支路
全无管制
10
规划五路
城市支路
规划七路
城市支路
全无管制
11
规划五路
城市支路
规划八路
城市支路
全无管制
12
规划五路
城市支路
规划九路
城市支路
全无管制
13
规划六路
城市支路
规划八路
城市支路
全无管制
14
规划六路
城市支路
规划九路
城市支路
全无管制
6、路基工程
(1)一般路基处理
①清表
填方路基须将地表耕植土全部清除,以满足路基压实度及强度的要求,清表厚度0.5m。
②低填浅挖
低填路堤(路床顶面距原地面≤0.8m)及浅挖方路段,如果地基原状土无法满足路基强度及压实度要求,需对路床范围内路基土进行换填压实处理。
(2)路基防护设计
本工程填挖方高度均小于4m,边坡防护均采用喷播植草防护,坡率1:1.5。
(3)软基处理
根据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关于《琶洲西区(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地下空间及配套设施工程项目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步勘察阶段)》,本工程位于珠江及磨碟沙涌包围地块,项目范围内软基分布广泛,存在大量素土层及淤泥层,深度较深,软弱土层地基承载力较低(≤100KPa),沉降量大,需作软基处理。处理方案如下
①鱼塘处理
工程范围内经过少量鱼塘,塘底淤泥难以满足路基填土要求,需对其进行清淤换填压实处理。鱼塘清淤换填处理工序如下:清理鱼塘杂物→用水泵抽出鱼塘水→清除淤泥至原状土层→回填碎石垫层分层压实→回填砂垫层→填筑路基土,压实。
②水泥搅拌桩
利用水泥石灰或其他材料作为固化剂的主剂,通过特别的深层搅拌机械,在地基深处就地将软土和固化剂强制搅拌,形成坚硬的拌和柱体,与原地层形成复合地基。本工程除地下空间范围内道路,均采用水泥搅拌桩法进行处理,水泥搅拌桩采用0.5m直径,按正三角形布置,间距1.2m,穿透软土层到达持力层,暂按10m考虑。
③琶洲地下空间上填土处理
规划二路、规划三路、规划四路、规划五路、规划七路部分道路修建在琶洲地下空间上,需对地下空间上区域填土至路床设计高度,其强度达到强度要求后方可铺筑道路基层和路面。为保证工程质量,先对该区域填土,分层填土压实后填筑碎石,压实满足路基压实度要求后铺筑道路基层和路面。
7、路面工程
根据常用路面形式,进行了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并进行方案比选。
表8 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形式比选
类型
沥青混凝土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
优点
1、行车条件好,平整度高。
2、对土基变形的适应性强。
3、施工方便,通车时间短。
4、无接缝、噪音小、环境影响小
1、强度高,承载能力大
2、使用年限长,耐久性好,养护费用低
3、造价稍低
缺点
1、抗高温变形、低温开裂能力差
2、养护维修费用高
1、接缝多,噪音较大,行车条件稍差
2、景观效果稍差
推荐方案
推荐采用
比选方案
表9 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形式比选
类型
彩色沥青混凝土面层
彩色水混凝土面层
优点
1、非机动车行驶舒适;
2、外形美观。
1、外形较为美观;
2、造价较低。
缺点
1、维修不便;
2、易褪色。
1、行车条件稍差
2、景观效果稍差。
推荐方案
推荐采用
比选方案
综合考虑本项目各道路等级及周边环境,机动车道路面均推荐采用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非机动车道路面推荐采用沥青面层结构。各结构层设计如下:
①新建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为:
上面层:4cm 细粒式沥青玛蹄脂(SMA-13C)
中面层:5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下面层:7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
1cm下封层+透层
30cm 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15cm 4%水泥稳定石屑底基层
15cm 级配碎石垫层
②非机动车道路面设计
上面层:4cm 细粒式彩色沥青混凝土(AC-10F)
下面层:6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1cm下封层+透层
基 层:20cm 5%水泥稳定碎石
垫 层:15cm 级配碎石
③人行道路面设计
面 层:8cm 花岗岩砖
调平层:3cm M10水泥砂浆
基 层:20cm 5%水泥稳定碎石
垫 层:15cm 级配碎石
8、公交站停靠设置
本项目道路位于琶洲西区互联网集聚区,设计为城市次干道或支路,主要为了方便方便道路两侧企业、地下空间的人流、车流的出行提供进出的通道,于规划七路两侧设置2个公交站点。本项目用地规划为商业用地,公交站对项目周边的声环境影响不大。
9、排水工程
(1)排水现状
本项目规划一路~规划九路现状无排水管道,北侧阅江路现状有DN600污水管道、DN600~DN1200雨水管道,DN600污水管道沿道路由东向西排往广州大道5号泵站,DN600~DN1200雨水管道分段分别沿道路排入河涌最终排入珠江,其中广州大道5号泵站现状服务面积604公顷,服务人口约13.68万人,现状污水量约5.27万m3/d,2030年污水量约为6.69m3/d,泵站建设规模4.4万m3/d不能满足区域污水及输送的需求,需进行泵站扩容,远期扩容后泵站规模可达到9.8万m3/d。南侧规划路现状DN400污水管道经现场踏勘发现已经损坏,部分检查井井盖丢失。东侧无现状管线。西侧海洲路现状有DN400~DB500污水管道、DN800雨水管道,DN400~DN500污水管道、DN800雨水管道分别沿道路由南至北排往阅江路现状雨、污水管道。
(2)排水规划
本项目路网采用雨、污分流体制,拟建道路污水分区属沥窖污水处理系统范围内的新洲分区;拟建道路雨水分区属琶洲围分区。雨水系统见附图七,污水系统见附图八。
①雨水系统
本项目雨水设计方案如下:
1)在规划一路道路西侧机动车道下新建d800~d1500雨水干管,以规划八路为分界点,规划八路北侧新建d800管道收集规划八路雨水后沿道路由南至北排入规划七路新建雨水管道,最终排入阅江路现状雨水管道。规划一路南侧新建d800~d1350管道收集规划八路雨水后沿道路由北至南排入规划九路新建雨水管道,最终排入现状磨碟沙涌。
2)在规划二路道路东、西两侧机动车道下新建d600~d1350雨水干管,以规划八路为分界点,规划八路北侧新建d600~d1350管道沿道路由南至北排入阅江路现状雨水管道,规划八路南侧新建d600雨水管道沿道路由北至南排入规划九路新建雨水管道后现状磨碟沙涌。
3)在规划三路道路东侧机动车道下新建d800雨水干管,以规划八路为分界点,规划三路北侧新建d800管道收集规划八路雨水后沿道路由南至北排入规划七路新建雨水管道,最终排入阅江路现状雨水管道。规划三路南侧新建d800管道收集规划八路雨水后沿道路由北至南排入规划九路新建雨水管道,最终排入现状磨碟沙涌。
4)在规划四路道路东侧机动车道下新建d600雨水干管,以规划八路为分界点,规划四路北侧新建d600管道沿道路由南至北排入规划七路新建雨水管道,最终排入阅江路现状雨水管道。规划四路南侧新建d600管道沿道路由北至南排入规划九路新建雨水管道,最终排入现状磨碟沙涌。
5)在规划五路道路东侧机动车道下新建d600雨水干管以规划八路为分界点,规划五路北侧新建d600管道沿道路由南至北排入规划七路新建雨水管道,最终排入阅江路现状雨水管道。规划五路南侧新建d600管道沿道路由北至南排入规划九路新建雨水管道,最终排入现状磨碟沙涌。
6)在规划六路道路东侧机动车道下新建d800雨水干管以规划八路为分界点,规划六路北侧新建d800雨水管道收集规划八路雨水后有南至北排入阅江路现状雨水管道,在规划六路南侧新建d800雨水管道收集规划八路雨水后由北至南排入现状磨碟沙涌。
7)在规划七路GK0+020~GK0+541路段南、北两侧侧机动车道下新建DN500~d1000雨水干管由西向东排入规划二路新建雨水管道后排入阅江路现状雨水管道,在规划七路其他路段北侧机动车道下新建d600~d1200雨水管道由东向西排入规划二路新建雨水管道后排入阅江路现状雨水管道。
8)在规划八路道路南、北两侧机动车道下分别新建DN500雨水干管收集道路及周边地块雨水后规划八路北侧新建DN500雨水管道由南至北排入阅江路现状雨水管道,规划七路南侧新建DN500雨水管道由北至南接入规划九路新建管道后排入现状磨碟沙涌。
9)在规划九路道路南侧机动车道下新建d600~d1500雨水干管分段分别由东向西或由西向东排入现状磨碟沙涌。
10)由于规划五路、规划七路、规划九路的机动车道新建综合管廊,所以规划五路、规划七路、规划九路新建雨水管道布置在与综合管廊相反一侧的机动车道上,且规划二路、规划七路GK0+020~GK0+541路段有规划有轨电车,规划八路道路下有琶洲地下空间(地下空间覆土较浅),为方便道路及周边地块排水,故在规划二路、规划七路GK0+020~GK0+541路段、规划八路采用双侧布置雨水管道用于收集道路及周边地块雨水。规划一路、规划三路、规划四路、规划六路新建雨水管道布置在东侧机动车道上,新建雨水管道坡度为1‰~2‰。雨水管道变径处为管顶平接,每隔90~120米设置一座沉砂井。采用平入式双篦收水井,雨水支管为DN300,坡度i=1%。每隔90~120米设置雨水接户管,管径为DN500~ DN600,坡度为i=2‰。
②污水系统
为配合道路建设,解决道路沿线及周边地块污水排放问题,本项目污水系统规划方案如下:
1)在规划一路道路东侧机动车道下新建DN50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