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三农书屋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高效种草养畜禽概述 1
第一节 发展高效种草养畜禽的意义 1
一、发展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牧业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关键一步 1
二、种草养畜禽,发展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牧业是现代化农业的本质 4
第二节 种草养畜禽的前景 12
一、种草养畜禽是粮食转化的客观要求 13
二、种草养畜禽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 15
第二章 高效种草养鹅技术 17
第一节 发展种草养鹅是社会发展需要 17
第二节 种草养鹅注意事项 24
第三节 养鹅场布局和建设 30
第四节 科学养鹅 32
第三章 鹅病防治 70
第一节 鹅病毒性疫病防制 70
第二节 鹅细菌性病防治 95
第三节 鹅维生素缺乏症防治 114
第四节 鹅寄生虫病防治 126
第五节 鹅食物中毒诊断治疗 137
第四章 高效种草养兔技术 145
第一节 发展养兔的意义 145
第二节 兔舍建造要点 149
第三节 兔子养殖技术 152
第四节 养兔疫病防治技术 189
207
第一章 发展高效种草养畜禽概述
第一节 发展高效种草养畜禽的意义
一、发展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牧业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关键一步
按照世界的规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分四步:
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叫做农业内部转移。农业内
部的转移就是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过程中转移农业劳动力,所以可以这样说,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就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也就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大量从事种植的劳动力转移出来去发展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牧业。当今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是全世界的规律,这既影响到人类的健康,也牵涉到加工的多样性。
第二步,是向着农村的食品工业、农村的建筑业和农村的第三产业转移。世界上最大、最发达的的产业是食品工业,食品工业被世界公认为是永不衰败的产业,除此之外,所有的产业最终都可能要衰败。因为人永远要吃,而且是吃的越来越好,吃得越来越精,所以食品加工业是永无止境的、不会衰败的。正因为这样,所有发达国家都把食品加工业当成国民经济最核心的产业,而且食品工业80%都建在原料产地,建在农村地区。而中国恰恰相反,食品工业多数建在消费地区。也就是把农业原料从农村拉到城市加工,变成食品消费,废品就留在城市造成污染。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储存、包装条件的改变,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国家强调加工厂建在原料产地。
此外,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这个基础作用已经不再以传统的形式体现出来,主要体现在现代农业上,然而,现代农业的基础作用又主要体现在市场上,体现在食品工业上。食品工业发展了,农业的市场解决了,农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才是农业的基础。所以,食品工业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产业,它不仅带动农业,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人类吃的问题。食品工业80%的原料来自于畜牧业,没有畜牧业的发展,尤其是草食动物,就没有食品工业,没有食品工业就没有农业的商业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农业基础作用就不能体现。
第三步是向大中城市转移,那里可容纳大量劳动力。之前,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只要劳动力已转移就必须进城市,不进城的不算劳动力转移。现实中只要搞好第一、第二步的转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牧业,才能为食品加工业发展提供物质保证,才能带动农村建筑业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四步是回流。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大中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回归大自然的欲望也越来越强,还有乡村产业发展,减少了城乡差异性,人们观念的改变,城里人花更多时间多农村生活。
二、种草养畜禽,发展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牧业是现代化农业的本质
1、 种草具有生物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特点
草从广义上讲是指草本植物。饲草是只用作畜禽饲料的植
物新鲜的茎叶,因富含叶绿素又称为青绿饲料。饲草主要包括天然牧草、栽培牧草、刈割利用的饲料作物以及田间杂草、水生植物、嫩枝树叶等。优良的饲草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适合于多种畜禽特别是草食畜禽饲用,是草食畜禽最主要的经济、安全饲料。畜禽的配合饲料中,使用部分饲草产品可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畜禽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种植牧草经济效益好,目前世界发达国家计算单位产量都是以生物量为计算单位的,所以计算产量都要把它换成生物量,生物量的代表就是蛋白质。种植人工牧草,平均每年每亩地蛋白产量是200kg以上,特别是华南温暖潮湿地区,种植人工牧草,每亩地蛋白产量在300kg以上,换算成种粮食,按平均400kg/亩计算,水稻的蛋白含量6%,玉米8%,以平均7%计算,亩产蛋白质仅28kg,加上秸秆亩产蛋白质7kg,平均亩产蛋白质35kg。
以人工种植黑麦草为例,我国南方地区种植大叶黑麦草亩产5000kg~8000kg,烘干可以获得干物质742.5kg~1188kg,粗蛋白质为90kg~114kg,取均值为117kg。现用种植稻谷、玉米、大麦等农作物饲喂奶牛产奶进行类比,即从产量、营养价值、效益方面进行比较见如下:
——————————————————————————
名称 亩产 干物质 粗蛋 产奶 经济
Kg kg 白kg 净能 效益元
黑麦草 6500 963 117 6934.2 780
稻谷 400 362.4 33.2 2580 543.6
玉米 400 353.6 34.4 2864 601.12
大麦 230 204.2 24.84 1541 306.3
其中单价(元/千克):稻谷1.5,玉米1.7,大麦1.5.,黑麦草0.12。。结果,蛋白质比:黑麦草:稻谷:玉米:大麦
= 1:0.37:0.38:0.28;能量比:黑麦草:稻谷:玉米:大麦
= 1:0.48:0.54:0.29;效益比:黑麦草:稻谷:玉米:大麦
= 1:0.70:0.77:0.39。
2、 种草养畜禽可以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
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用
以种植粮食的土地不足世界种植总面积7%,却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如何解决人畜争粮问题已是摆在人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经过研究,出路就是种植人工牧草养畜禽,用同样数量的土地,通过种植优质饲草比种植粮食饲料单从产量就可以超出50%以上。饲草利用对象主要是草食畜禽,它们是节粮型动物,消耗粮食少,料肉比高。如增重1kg需要消耗的精饲料量(kg)计算:猪3.2,鸡2.3,兔2.7(其中1/3为粗饲料),鹅1~1.5(仅牧草7kg牧草克产1kg肉)。通过种植人工牧草养畜禽,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饲料粮不足、人畜争粮的矛盾。
3、种草养畜禽有利于种养业内部结构的合理调整
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的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兴起,传统的“粮——经”二元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畜牧业也不在强调以猪为主,草食畜禽的比重不断提高。因此,“十二五计划”规定农业产业结构内部调整已经成为重中之重。今后我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粮食的增产任务以增产饲料为主,而饲料生产效率的高低,又以单位土地面积种植饲料转化为畜产品的数量作为标志,所以必须改变饲料生产依附于粮食生产的状况,确立饲料生产在种植业中的战略地位。由此决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变成通过人工种植饲草养畜禽,实行粮草轮作或套种、林草间种、果草套种、农林牧结合,逐步把传统农业生产中的“粮——经”二元结构改变为“粮—经-饲(草)”的三元结构,使它们的比例趋向合理化(即5:2:3);通过重点发展节粮型畜牧生产,提高草食畜禽的比重。种草养畜禽可以推动农业和畜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传统项目向优势产业的转变。
4、 种草养畜禽有利于满足市场需求,改善人们的膳食结
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由温饱型向营养健康性转变。目前我国人民的饮食结构中,主要问题是蛋白质含量偏低,质量不高,动物性食品的蛋白质量多质优,一般比谷类食品高0.6~2倍以上,而且所含氨基酸比较齐全,限制性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所以,人们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高蛋白质、低脂肪食品需求量显著增加。大力发展种草养畜禽,提供更多的高蛋白质、低脂肪食品,有利于满足市场需求,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
5、 种草养畜禽禽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
收入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近几年
来,政府出台一系列保稳定、促发展、保民生的惠农政策,然而,传统农业的限制,实际上农民增收速度明显趋缓,甚至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农民迫切希望找到一条新的致富途径,种草养畜禽就是一条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6、 种草养畜禽禽有利于保持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开展种草养畜禽,一方面为人类提供畜产品,同时每一头
家畜又是一个小型的“有机肥加工厂”。有机肥具有各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是土壤不致板结,增强土壤的保水性、保肥能力,而且不污染环境,所产生的产品对人类健康无害;可以减少化肥的用量,节省开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由于种草养畜禽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起着不断向系统归还营养物质的作用,维持了植物——动物——微生物三者之间组成的食物链的良性循环,是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能互相交换、互相调节和互相补偿,从而为建立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创造了有利条件。
种草可以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饲草特别是多年生豆科牧草及禾本科牧草根系发达,能在土壤中积聚大量有机质,增加土壤中腐殖质的含量,是土壤形成不易受水破坏的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后茬农作物的产量。牧草生长茂盛的茎叶,可以覆盖在地面上,减少土壤地表水土流失,保持土壤水分。
第二节 种草养畜禽的前景
开展种草养畜禽,发展草食畜禽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和畜
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市场需求的拉动,加上政府的倡导和科技、资金的投入等,我国目前草食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种草养畜禽的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种植技术的开发与里利用,粮食由长期短缺变为相对过剩,如何搞好粮食加工转化,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课题。种草养畜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由于我国粮食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畜产品,特别是草食畜产品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市场,因此,种草养畜禽,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种草养畜禽是粮食转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新科技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粮
食短缺的矛盾逐渐缓和。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各级领导对农业的重视,近年来,我国的粮食已由长期的供给不足变为相对过剩。
据专家统计2000年,我国粮食产量的目标是6000亿千克。然而人均直接消费的口粮为213千克。而1993年和1986年的人均口粮消费分别为232千克和235千克,依此计算,1986年11亿人口消费的粮食为2783千克,这相当于1993年12亿人的口粮和2000年13亿人口粮。这就是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善,人均少消费的粮食,可以基本满足新增加的人口对粮食消费的需求。剩余的2000多亿千克粮食,除种子和工业等用粮外,每年将有1500亿千克剩余,即有30%~33%可作为饲料。而作为草食动物,又不能单喂粮食。因多余的粮食消化不及时,使国家每年背负数百亿元的财政负担,同时因为粮食的相对过剩,造成粮食市场低迷,因此粮农经常抱怨卖粮难。从全国范围考虑,搞好饲草饲料生产,特别是直接发展种草养畜禽,是实现粮食转化的客观要求。
二、种草养畜禽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一是我国的农产品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际竞争,二是各种农产品价格要同国际接轨。目前,我国的粮食因农业劳动力率等原因,粮食价格普遍较高。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资料,我国小麦批发价为1100~1200元/吨,北方玉米为720~780元/吨、南方为880~960元/吨。全国30多个省、市2000年6月份玉米集市价格平均为0.94元/千克。而美国小麦到中国港口的价格为1072元/吨,玉米为700元/吨。国内价格高出国际价格小麦为1l.9%,玉米为34%。据大连期货交易所行情统计,一般大豆开盘价为2250元/吨,而我国进口的大豆到岸价格为210美元/吨,折合人民币1736.7元/吨。国内价格高出国际价格29.6%。其他农作物价格也大致如此,且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质量大多优于我国现有的农产品质量。与此相反,我国的畜产品价格则相对较低。
欧盟市场与国内市场价格比,猪肉高出21.3%,牛肉高
出77.6%,羊肉高出81,9%。通过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比较反映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劣势地位明显。而畜产品,特别是草食动物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因此,种草养畜禽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扩大畜产品出口,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第二章 高效种草养鹅技术
第一节 发展种草养鹅是社会发展需要
1、种草养鹅的意义
鹅是大型食草水禽,生长快,适应性广,耐粗饲,深受农民欢迎。我国是鹅的故乡,养鹅鹅历史悠久,南北各地都有饲养,尤其在南方十分盛行。据考证,我国至今已有3300余年的驯养鹅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农民积累了丰富的养鹅经验。传统的养鹅一直是家庭副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以田间、沟渠、滩涂放牧为主,少量补饲瘪谷或其他农副产品进行饲养。
养鹅具有投资少、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等优点,符合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民增收的期望。
我国是世界上养鹅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鹅产品的出口大国。鹅肉具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风味独特等特点,国内外均将鹅列为美味和健康食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鹅的国内消费市场日益扩大,近年已达到年消费鹅肉110万吨,年需求量9亿只。 国际市场对鹅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每年约需鹅肥肝 4000吨,鹅肉4~5万吨。巨大的市场为养鹅业的发展展示着光明的前景。
近年来我国养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全国年养鹅量从1988年的2.6亿只猛增到2002年的8亿只,养鹅一跃成为农村养殖业中新的亮点和热点,年养鹅万只的专业户、百万只以上的县(市)不断涌现。养鹅正在由家庭副业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蓬勃发展。
养鹅业的发展显著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据报道,饲养1只肉鹅可获利5~10元,1只种鹅可获利100元以上。同时,养鹅业的发展还促进了鹅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近年来,以风鹅、腊鹅、鹅肥肝、鹅绒等鹅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创出不少名牌企业。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已将发展养鹅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
养鹅业的发展还推动了我国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 产业结构的调整。鹅以食草为主,一般饲养条件下,种鹅1年仅需精饲料10千克,肉鹅的肉料比为1:0.75~1.5。养鹅的精饲料报酬远高于养猪和养鸡。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面临能量饲料和蛋白质饲料短缺的限制,发展草食畜禽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种草养鹅符合这一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养鹅量的60%~70%为农户放牧散养,养鹅充分利用了田间路边、荒地、河滩等非农作用地上的野青草和菜屑、茎蔓等农副产品,合理利用了大量自然资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果园和压缩小麦、油菜、蚕豆等种植产生的休闲地面积急增。在果园和休闲地种草养鹅,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而且能使这些土地产出高于种植农作物2~5倍的经济效益。据调查,农户利用冬闲田播种 1亩黑麦草,饲养100只肉鹅,获纯利1000~1500元。因此,发展养鹅是农民,尤其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比较容易接受或乐意接受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式之一,对打破传统农业的束缚,提高农业生产 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养鹅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人工种植高产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满足养鹅生产所需的优质青绿饲料,已成为发展养鹅和发挥养鹅效益的重要环节。养鹅消耗的精饲料较少,鹅生长发育和生产需要的营养主要来自青绿饲料。鹅能否采食到足够的优质青饲料,将直接影响鹅的生长和生产性能,也影响养鹅业的发展速度。在千家万户小规模散养阶段,田间、滩涂的野青草或许能满足养鹅对青绿饲料的需求。但野青草产量低,易粗老,产量和品质的季节变化大,依靠野青草养鹅无法满足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的要求。对于养鹅数千至上万的专业户和养殖场来说,持续、稳定地供给足量、优质的青绿饲料是集约化生产的需要,也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养鹅的成本中,传统养殖饲料占60%以上。种草养畜禽,在优质青绿饲料充足供应,则补饲的精饲料就减少,养鹅的成本就降低;反之,养鹅的效益就差。我国南方与水稻接茬种植的多花黑麦草,旱田种植的白三叶、紫花苜蓿等优良牧草,每亩产草量可达5000~8000kg,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13%~20%。种植1公顷优良牧草,可养鹅1200~l800只,并能满足肉鹅生长发育和70天左右出栏的需要。据测算分析,养鹅10000只,只需种植牧草7~8公顷,种鹅年利润可达44.3万元;肉鹅可创利25.8万元。可见,种草养鹅不仅可以保障养鹅所需优质青绿饲料的持续稳定供给,而且由于优良牧草产量高、 品质好,可以充分发挥养鹅的经济效益。
2、发展种草养鹅有利于我国畜牧业、种植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目前我国的畜牧业主要以耗粮型的猪禽生产为主,粮食压力较大。发展种草养鹅,有利于促进我国养鹅业与草业的协同发展,提高鹅在畜禽生产中的比例,促进草食型、节粮型畜禽的发展,这既有利于我国畜牧业内部结构的合理调整,又可推动我国种植业由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逐步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的方向转变。另外,发展种草养鹅,也符合我国大力提倡的“种草养畜”和“促进粮食生产”的整体发展方向。
3、种草养鹅是一种效益型产业
种草养鹅是一项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利润高的畜牧养殖项目,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和经济效益高的优势。鹅以吃青绿饲料为主,生产设施简单,饲养成本低。一般肉鹅饲养70~80天即可出栏。例如,在牧草充足的情况下,每喂7~8公斤饲料加60公斤多花黑麦草,就可饲养出栏一只狮头鹅,获纯利10~20元。
4、发展种草养鹅,有利于推动可持续生态农业发展
种草养鹅可以同时与林业、果业、渔业、草食动物畜牧业等的生产相结合,形成种草产肉产果,畜粪促草增产、减少环境污染的良性生态循环,可促进可持续生态农业的发展。种草养鹅目前已形成多种发展模式,如草鹅鱼模式、草鹅羊模式、果草鹅模式、林草鹅模式及各模式间的相互叠加与耦合,既增长了生产链,降低了养殖风险,又提高了生产效益,形成了良性的可持续生产模式。
第二节 种草养鹅注意事项
1、草种选择
在选择牧草种(品种)时,要注意结合牧草本身的生物学特性、鹅的食性特点和牧草的全年均衡供应三方面的因素来确定,以保证鹅饲料的常年稳定,形成稳定持续的生产模式。鹅喜欢采食含叶量较多的牧草,我国南部地区主要适宜种植养鹅的牧草品种如下。
禾本科牧草
宽叶黑麦草,每年10月份以后条播种植,其特点是鲜草质量好,产量高,亩产可达6000~15000kg;
高丹草每年3~8月条播,其特点是味甜适口性好,产量高,亩产可达8000~10000kg;
苏丹草每年3~6月条播 ,亩产5000~10000kg,可以多次刈割;
墨西哥类玉米每年3~8月穴播,鲜草特点叶较宽,亩产 5000~10000kg;
多年生大雀稗每年3~6月育苗移栽,其特点时粗生易长,耐干旱、产量高,亩产可达6000~10000kg;
杂交狼尾草每年3~6月育苗移栽,其特点是产草量高,可多年使用,亩产可达10000~15000kg;
狗尾草每年3~6月条播,其特点就是耐旱、耐低温产量高,亩产可达 5000~7000kg;
新型-皇竹草每年3~5月种茎种植,其特点是叶宽,草嫩,含糖量高,适口性好、已加工保存,产量高,每亩可达25吨以上。
豆科牧草
多年生柱花草 3~6月穴播,其特点是营养价值高,易加工成草粉保存,能促进鹅的生长和繁殖,产量高,亩产5000~8000kg;
大叶速生槐3~5月种根或幼苗移植,其特点是生产速度快,蛋白含量高、鲜嫩适口性好,根系发达固土性强,叶和嫩茎都可作饲料,产量高,亩产10000kg以上;
菊科牧草
一年生饲料型苦荬菜3~8月穴播,其特点是适品性好,容易栽种,汁多叶嫩适口性好,产量高,亩产可达5000~7000 kg,
2、草地管理
牧草播种后,要加强草地方面的管理,因为草地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牧草的产量和品质,不同管理水平下草地的生产水平可能相差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所以在推广种草养鹅技术的过程中,一定要改变只种不管的错误做法,做到适时施肥、灌水,为牧草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水、肥条件,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养鹅效益。除此之外,还应重视播前施足基肥、播后保持土壤湿润、苗期除杂、及时排水及病虫害防治等管理,特别是苗期除杂对于多年生牧草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多年生牧草前期生长缓慢,同杂草的竞争力弱,如杂草防除不好,有可能导致种草失败。
3、牧草收割及利用
根据鹅的采食特点,一般牧草长至40~60cm时即可收割利用,收割时应根据牧草生长点的高低来确定具体的留茬高度,以利于牧草再生。为防止草头腐烂,建议刈割2~3天后再施肥并结合灌水。
割下来的牧草利用方式通常有三种:直接投喂、切段投喂以及加工成草粉后拌料饲喂。象多花黑麦草,草质较柔软,可以用于直接投喂,但大多数牧草在直接投喂时,不利于鹅的采食和消化,易造成浪费,而且还会增加清理残余牧草的麻烦。所以割下来的牧草应切至3~4cm长的草段后再投喂或进行拌料为佳,这样可以有效提高鹅对牧草的采食率和消化率。例如新型皇竹草,经机械切碎的,用盐水或0.05%的活力99保健液浸泡1小时再饲喂鹅,鹅采食率可达100%,而未经切碎的,采食率不足70%。豆科牧草如柱花草和苜蓿等,通常要加工成草粉后拌料饲喂,以提高其利用率;大叶速生槐最好打成浆液拌料一起饲喂,其利用效果更佳。用草养鹅时,可以全天饲喂鲜草或结合放牧,只在晚餐时适当补充饲料即可。
4、牧草多品种配套
不同牧草种(品种),其生物学、生态学和植物营养代谢特点各异。单一草种无法达到营养全面,也很难做到全年供草。在种草养鹅过程中,也要选择牧草多品种配套,采用不同牧草间的轮、间、套种,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水分和光照等环境条件,充分发挥不同草种的优点,避开其缺点,以达到营养平衡及牧草四季均衡稳定供应,保证养鹅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三节 养鹅场布局和建设
1、科学选择场址
1.1 种鹅场要选在地势高燥、向阳避风,远离低洼潮湿的地方,同时也要远离居民区和其它养禽场,最少要离村屯1000m,防止传染病的侵袭。地势要平坦或稍有坡度,以南向或东南向为宜,地势高排水良好。场地土壤过去未被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原体污染,透气透水性良好,保证场地干燥,以沙壤土或壤土为宜。在这样土壤条件下建的鹅场排水良好,导热性较小,微生物不易繁殖,卫生条件好。
1.2 粘土或沙土不宜建场,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只能在这类土壤上建场时,要在鹅舍的设计、施工、使用和其他的日常管理上采取弥补措施,改变当地土壤造成的缺陷。
1.3 种鹅场水源要充足,位置适中,水质良好,水中不含病菌和毒物,无异臭或异味,水质澄清。供种鹅运动的水源最好是流动活水,水深1~1.5m左右,便于种鹅运动及配种。有水上条件的种鹅在水上配种的受精率比旱地高10%左右。
2、 放牧类鹅场的设计。
要选择在溪渠的弯道处,溪渠岸边的坡度愈平坦愈好,以便于紧接水围设立陆围。离禽舍附近的水稻田中的天然动植物饲料要丰富。放牧类鸭鹅场应包括水围、陆围和棚子三部分。水围由水面和给料场两部分组成,主要供鹅白天休息、避暑、给饲。紧接水围设稍有倾斜的陆地给饲场,地上铺上晒席或塑料薄膜,饲料就投在晒席或塑料薄膜上。水围之上搭棚遮荫和避雨。陆围用竹编的方眼围篱围栏,供鹅过夜用,选择在地势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设立,距水围愈近愈好。陆围高约50厘米,面积视禽群大小决定。棚口面对陆围,以便在晚间照看。
第四节 科学养鹅
一、种鹅蛋孵化技术
鹅蛋个体比较大大,单位蛋重相对表面积较小,蛋壳厚,光滑且坚硬;不易破碎,但相对于鸭蛋,又没有鸭蛋壳的韧性。气孔小,蛋壳膜坚韧,蛋壳表面的油质层很牢固,导致气孔封闭严密,直接影响了气体交换、水分蒸发、热能传导和啄壳出雏。 藉此编者向广大养殖户简单介绍种鹅蛋孵化的技术要点如下:
1、收集种蛋
要求养鹅户将每日的种蛋写上产蛋日期,每日将种蛋翻转180°左右,防止蛋黄盯在蛋壳膜上。建议养殖户收集时间7天进行孵化一次,孵化前要防冻、防热、防晒、防雨。严禁剧烈摇晃,避免种蛋隐性破损,系带游离。导致孵化失败。
2、采用控温电孵机
孵化的前、中、后期和出雏期(夏秋出雏在摊床上)的温度分别为:39-38℃、38.5-37.5℃、37.5~37℃、38~38.5℃。相对湿度依次为:80%~75%、65%~60%、60%~70%、90%。后期的的温度比有关资料要高。原因是较高温度可以促使出壳迅速,特别是出雏的后期。
3、模拟生态孵化
普通电孵机翻蛋主要是沿中轴前后翻转共90度,单调而又“机械”。建议养殖户在孵化的3-10日龄间,每日午后凉蛋时人工扒蛋一次,使鹅蛋大角度、换方向翻蛋,可以减少前期的盯壳和死胚。
4、孵化后期蛋面喷水
在干热的夏秋,结合凉蛋向蛋面喷水,一是增加湿度,二是溶解蛋壳表面的油质层,三是降温。每日2次。啄壳前3天,不论春夏秋冬,水中都要加入白醋(每20公斤水中加入500毫升),白醋中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可以与蛋壳中的钙结合形成醋酸钙,脆化蛋壳,利于啄壳。
开始啄出小孔以后就不喷水了,因为喷水不可能很均匀,某些鹅蛋上喷水过多,可能引起少数啄壳雏窒息而亡。这时如在热天,可用薄棉布蘸湿拧干至不滴水,盖在蛋面上,不仅可以迅速降温,还可让出壳雏湿润,防止羽毛粘在蛋壳膜上而不能出壳。但棉布未干就要掀去。
5、适当助产
有少量弱胎,啄破壳后就是出不来,如果蛋壳膜上已不见红色的血丝,可适度将蛋壳碰碎,并将头拉出壳外,要轻手轻为,只是轻轻拉出壳外而已,这时如将整只雏鹅都拖出壳外,就会因为脐孔还没有与蛋壳膜自动脱离而致大出血致死或成为淘汰雏。
二、如何选购健康小鹅
农村很多养殖户不具备大规模自己孵化小鹅,大多数养殖户养鹅是从鹅苗市场购买回来,因此,要想养好鹅,小鹅的选购就变得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养鹅的成败。选得好,不仅可以减少死亡,而且生长速度快,养殖效益高。在此,向广大养殖户介绍选购小鹅应注意以下几点小窍门:
1、看眼, 眼睛要有神,凡眼睛流泪、干涩或瞎眼的不能
买。
2、听声音, 听小鹅叫声是否清亮,声音沙哑的不能买。
3、看脚, 小鹅脚要粗壮,蹬地有力,脚软无力和拐脚的
不能买。
4、摸脐, 脐部要柔软不碍手,脐发硬或大肚脐的不能买。
5、看毛色, 羽毛要蓬松发亮,干结无光泽的不能买。
6、试翻身, 将小鹅仰面放置(背朝下脚朝上),不能立即翻身起来的,最好不要买。
二、 雏鹅管理关键技术
1、 春季雏鹅安全管理要点
规模化养殖中,1日龄~21日龄的雏鹅死亡率较高,其中因环境条件恶劣、管理不科学所造成的死亡率占雏鹅死亡总数的60%以上。引起雏鹅死亡的环境因素如下:
温度
鹅是恒温动物,而雏鹅个体小,绒毛稀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低温和温度骤变的适应力很弱。雏鹅在26℃以下的低温环境中容易拥挤扎堆,扎入堆里面的雏鹅常因窒息而死亡。因此注意观察并时常人工拨散挤堆的雏鹅,出汗多的雏鹅很容易着凉感冒,人走后鹅群重新扎堆、出汗。如此反复,不仅感冒的雏鹅增多,而且雏鹅多次出汗后易引起脱毛,形成僵鹅。
鹅舍温度一旦超过32℃,雏鹅就会精神不振,吃食少,喝水多,体温升高,体热散发受阻,从而影响生长发育,诱发疾病。长期高温还可引起雏鹅大批死亡。
养育雏鹅的温度要求适宜而均衡:1日龄~7日龄的雏鹅要求舍温在28℃左右,而后随其日龄的增加每周下降2℃,但昼夜温差不能超过2℃。
湿度
雏鹅对环境湿度的要求亦不能掉以轻心。实践证明,当湿度超过80%,同时伴随温度不适时,雏鹅即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挤堆、呼吸困难、拉稀、绒毛松乱等症状。这样的雏鹅大多发育不良,生活力、抗病力减弱,日后容易成为僵鹅,失去饲养价值。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容易滋生,饲料和垫料容易霉变,鹅群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同时还会引发雏鹅的热射病。
开水和开食
刚孵化出来的雏鹅随着体内剩余卵黄逐渐被吸收,雏鹅的新陈代谢日益旺盛。因为此阶段的雏鹅的胃肠容积小,消化能力差,所以要求所供应的饲料品质好、易消化。饲养过程中要合理分群,料槽或料盘的大小、高低要适宜,摆放位置要适当,保证每只雏鹅都能吃得好、吃得适中。
刚出壳的雏鹅机体含水分75%左右,如果24小时内不给雏鹅饮水,雏鹅就会因严重失水而迅速出现精神沉郁、两翅下垂、嗜睡、眼球下陷、局部皮肤皱缩等症状。因此,对幼雏来说,及早供给清洁适温的饮水比喂料更重要,而且一旦开始饮水,就不能无故中断。
开水, 初次饮水在开料之前进行,有的地方称"潮口",是很重要的一关。雏鹅运到目的地,应予适当休息,在出壳后24小时左右,先给雏鹅饮水,后开食,这样不仅刺激食欲,而且也满足雏鹅对水的需要,有利于长膘。
开食, 开料在饮水后进行,一般是出壳24~36小时,或出现小鹅有吸食行为时即可开食。雏鹅的饲料要营养丰富、品质优良、质地柔软、易消化,如玉米粉、碎米、小麦粉、细米粉等用水泡软,青绿饲料如甘蓝、莴苣叶、幼嫩黑麦草等。养鹅一般以米饭或碎米和青菜为主,随日龄的增加而减少米饭,先以糠麸类、发酵豆饼类喂食,然后由米饭改为"开口谷"(将谷煮至外壳裂开俗称"开口谷"),或转喂养湿谷逐步过渡到喂干谷。
有害气体
雏鹅对育雏室内的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十分敏感。当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超过每千克0.51毫克、氨气的含量超过每千克21毫克、硫化氢的含量超过每千克0.46毫克时,雏鹅就会出现精神沉郁、呼吸加快、口腔黏液增多、食欲减退、羽毛松乱无光泽等症伏。如果有害气体继续蓄积,雏鹅则会出现眼角膜浑浊、眼睑水肿、流泪、流鼻涕,进而食欲废绝,并出现动作失调等神经症状,最后仰头、抽风、瘫痪而死。
造成雏鹅二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原因有室温较高、育雏舍通风不良、雏鹅饲养密度过大等。引起雏鹅氨气和硫化氢中毒的主要原因有育雏舍潮湿、通风不良、污秽的垫料和粪便等有机物没有及时清除等。
药物中毒
大多养殖户由于多用药、滥用药造成雏鹅中毒伤亡在养鹅过程中很常见。其主要原因是饲养户缺乏现代饲养观念,从雏鹅开食起就盲目地使用抗菌素、抗生素类和抗病毒类药物等,引起药物急性或蓄积性中毒。
鹅属草食水禽,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特点。由于习惯于人们长期的传统粗放饲养,鹅对药物比较敏感,尤其是雏鹅。因此,只要能经常保持育雏环境清洁、卫生、干燥,温度、湿度、光照、饲养密度适宜,个体分群合理,通风换气良好,并定时定量喂给新鲜干净的饲料和饮水,雏鹅就能健康成长,且不易发生普通病和寄生虫病。至于小鹅瘟、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鹅副黏病毒病等传染病,目前采用药物防治均无效,唯有按照当地疫情情况做出合理的的免疫程序,并及时给种鹅和雏鹅定期进行免疫,才能避免发病,保证生产安全。
挤压和鼠害
育雏室保温条件不好、雏鹅突受惊吓、雏鹅在装运过程中遭受颠簸、不定时喂料饮水、饲养密度过大等常会引起雏鹅挤压致死。
鼠害对3周龄内的雏鹅影响最大,不但会引起雏鹅死伤,还会传染疾病,危害其他畜禽,必须严加防范。重点要堵塞育雏室的鼠洞,注意关闭门窗,严防老鼠进入。
加强环境消毒
新场地可以视具体情况进行环境消毒,消毒方式有三种:
一种是带畜喷雾消毒,主要使用刺激性较小,对动物机体无腐蚀性的消毒药物;二饮水消毒,主要使用一些少量饮用不会影响畜禽器官且刺激性气味小的消毒药物;三、无畜熏蒸消毒或喷雾消毒,此种消毒效果最好,杀害病菌效果最佳。
2、 夏季雏鹅安全管理关键
夏季天气炎热,肉鹅呼吸加快,食欲减退,加之蚊蝇骚扰,
严重影响了肉鹅的生长。因此一定要加强饲养管理。
注意防暑降温 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是夏季养好肉鹅的首要问题。夏季,鹅舍温度最好不超过26℃,肉鹅的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6~7只为宜。生产中可采取的降温措施:保持鹅舍通风透气,并在地面撒上1厘米厚的细沙;在鹅舍外活动场地搭凉棚遮阳或在离鹅体2米左右的高处架遮阳网;在圈舍周围种植葡萄、丝瓜、南瓜等藤蔓植物;天气过于炎热时,可向鹅舍周围地面喷洒冷水,也可向鹅身上喷射细雾状凉水;将圈舍的外墙壁用石灰水或白色涂料刷白,房顶覆盖白色物料,增强光的反射作用,以减少圈舍对热量的吸收。
精心饲养雏鹅 控温:初出壳的雏鹅绒毛稀少,调节体温机能较弱,难以适应外界温度的变化,因此要做好控温育雏。第一周舍内温度为30℃~28℃,以后每周下降2℃,至16℃为止。防湿:育雏室潮湿易导致雏鹅发病,故第一周舍内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5%~60%,以后宜保持相对湿度为60%~65%。调整密度:第一周雏鹅的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5只,以后每周减少5只,至10只为止。要将强雏、弱雏、大雏、小雏、健雏、病雏分开饲养,使雏鹅生长均匀。开食:雏鹅出壳24小时以后,先饮水后开食。饮水前先在地上铺一块塑料布,四周稍高,在上面喷少量温开水加少许葡萄糖或维生素。先饮水有利于清理肠胃,排除胎粪。开食的饲料可用五成熟的大米饭。用冷开水洗净米饭的黏性,再将青饲料切成细丝,撒在准备好的塑料布上,让雏鹅自由啄食。第一次,要轻轻敲击地面引诱雏鹅吃食,经过几次调教,多数雏鹅就学会吃食了。3天后就可以喂配合饲料,日粮粗蛋白质水平为20%-22%,每公斤饲料代谢能为2700-2800千卡。放牧:雏鹅2周龄后就可以放牧了。要选择晴天无风无雨时,在饲养场附近的草地上放牧,让雏鹅啄食青草、晒晒太阳,适应外界环境。每次放牧以1小时为宜,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渐延长放牧时间。
3、 冬季雏鹅养殖管理技术
选好雏鹅
健壮雏鹅表现为举止活泼,眼大有神,反应灵敏,卵黄收缩良好,毛干后能站稳,叫声有力,用手握住颈部提起来时,双脚迅速收缩。对腹大、歪头等弱雏要淘汰。
温度适宜
1日龄~5日龄为25℃~28℃,6日龄~10日龄为23℃~26℃,11日龄~20日龄为20℃~24℃,21日龄以后为17℃~20℃。
精心饲喂
应定时定量饲喂,宜采用少喂勤添八成饱的喂法。雏鹅在出壳24小时后,要先喂水后开食,饮水中添加新金赛维和会理99保健液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巩固消化道有益菌群。喂浸泡的碎米和丝状青菜。开食后头两天喂4次~5次,4日龄~10日龄饲喂次数增至5次~7次,日粮精料占35%,青菜占65%。11日龄~20日龄时,以青料为主。21日龄后,改为谷物类饲料,每天喂4次~5次。
分开育雏
每批雏鹅都有大、中、小或强弱之分,因此,必须合理分群,达到全群生长均匀,发育整齐的目的。育雏应以小群为宜,每群50只~80只,要做到白天、黑夜逐群检查,用手把小鹅拨动4次~5次,防止有雏鹅堆叠而造成上面冻、中间热、下面压。
适时放牧
自开食后,要每隔一小时起身一次,这样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