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综合经典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885441 上传时间:2024-10-17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22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综合经典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综合经典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综合经典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综合经典题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综合经典题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综合经典题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小题。 广陵赠别 (唐)李白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1)本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2)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是() A.含蓄委婉B.雄奇瑰丽C.高亢豪放D.明俊(3)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感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C解析: (1)C(2)D(3)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三 联借景抒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

2、 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 【解析】【分析】(1)本题是一首律诗,一般是偶数句押韵,即二、四、六、八句的尾字,即“还”“间”“山”“颜”,这几个字都是an韵。 (2)这是一首赠别诗,但李白的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尤其是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这是对美好前景的展望,因有了对前景的展望,故尾联中说“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显得极为豁达。A项,“含蓄委婉”不当,所谓“含蓄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这与尾联不合。B项,“雄奇瑰丽”,所写风景雄伟壮观异常美丽,这与诗歌

3、中的景物特点不合。C项,“高亢豪放”,“高亢”指声调或情绪高昂、激动,这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合。D项,“明快俊逸”,明白通畅,明亮明朗;洒脱优美超群拔俗。这与诗歌所写之景“渌水”“青山”相合,故选D项。 (3)首联“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是写携酒送别。开篇未写送别先说沽酒:精美的玉瓶里盛着新买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数里,终于到达分别的地点。以“数里”写出别情之深厚。颔联“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紧承上句,写作者与朋友在长满垂柳的大路边下马停留,临别再饮上几杯饯行的酒。再次表达离别之情。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是展望美好前景,以“渌水”“青山”“天边”“海上”等壮阔之景来抒写送别时的洒脱。

4、尾联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直抒胸臆,畅饮美酒、畅谈友谊,但终究还是要离别。作者好像在劝慰朋友:既然等待你的将是丰富美好的旅程,那么就快点启程吧,我们不须作小儿女的离别时的伤情之态,甚至饯别的酒也不须喝醉。表达离别时的洒脱之态。 故答案为:C;D; 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三 联借景抒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 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韵脚的基本能力。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

5、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本题考查题考查把握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从字数看,雨霖铃属于_

6、;从题材上看,这首词属于_。 (2)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请找出这一首词中运用点染的句子,加以赏析。 解析: (1)长调(词按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离别诗(送别诗、爱情诗均可得分)。(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

7、,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解析】【分析】(1)本题,雨霖铃,词牌名,又名“雨淋铃”“雨淋铃慢”,原为唐教坊曲名。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为正体,双调一百三字,属于长调。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九句五仄韵。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词人的内心独白。此词以去声“念”字作

8、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日“烟波”,又日“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此外还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

9、。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写出了别离之苦,“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故答案为:长调(词按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离别诗(送别诗、爱情诗均可得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杨柳岸、晓

10、风残月”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体裁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知识分析。 词按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所以这是一首长调,同时这首诗歌表达出对是送别友人,所以这是一首送别诗。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仔细分析词句内涵的基础上作答。在这首词中起到“点”作用的句子是“念去去”,是指想到这次去南方,点明了离别之情。而“染”指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后面的写景有“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的是想象此去路途遥远,前路迷茫,通过写景来渲染离

11、愁。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双井茶(宋)欧阳修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色味。注释:双井茶:宋代名茶,产于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凤爪:双井茶之茶芽,形似凤爪。穷腊:整个冬季。腊,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宝云日注:宝云、日注与下文的“龙凤团”皆为名茶。(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清石老、形如凤爪、早春萌芽,从环境、形状与生长时间上可见双井茶之独特。B.“白毛”指的是茶芽上的白毫

12、,赠送此茶时要用红碧纱包裹,可见双井茶之珍贵。C.“一啜”写喝茶之少,“三日夸”写赞美时间之长,本句从侧面写双井茶味道之美。D.诗中写到了宝云、日注、建溪龙凤团等其他名茶,目的是反衬出双井茶品质之高。(2)古人常常于品茶中观照人生,修养心性,故有“茶道即人道,品茶即品人”之说。下面诗句中能体现这种深刻文化内涵的两项是( ) A.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唐韦应物喜园中茶生)B.暖吹入春园,新芽竞粲然。(宋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C.尝茶看画亦不恶,问法求诗了无碍。(宋苏轼龟山辩才师)D.睡魔正仰茶料理,急遣溪童碾玉尘。(宋黄庭坚催公静碾茶)E.未投兰蕊香先发,才洗瓷婴渴已消。(清孔尚任试新

13、茶同人分赋)(3)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双井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D解析: (1)D(2)A,C(3)“争新弃旧世人情”中之“新”指双井茶,“旧”指宝云日注。意思是尽管宝云日注也是好茶,但人们更愿意尝双井茶。作者借此批评了“争新弃旧”的世俗之情。作者认为人应该固守美德。“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直接体现了这一思想。而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则进一步通过龙凤团的特点强化了“常德”不应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分析】(1)D项,写宝云、日注是为了正衬双井茶,“旧”指宝云、日注。不是反衬。龙凤团和双井茶更是没有衬托关系。故选D。 (2)题目中“于品茶中观照人生,修养心性”“

14、品人”等语,分明是以茶喻人。A项,诗句表达的是茶之高洁不容玷污,借茶说人。C项,“问法求诗了无碍”正是茶的静心效果。B项,写春风吹拂茶园,茶树发了新芽。重在描写客观之景。D项,写的是茶的提神功效。E项,写的是饮茶时的迫切心情。故选AC。 (3)诗歌前八句写双井茶的倍受推崇,第九、十句点明了其中原因争新弃旧。最后四句笔锋一转,说到“君子有常德”,明确了写作意图,君子们不会像世俗之人一样与时俯仰,而是能坚持原则、固守美德。而“不改旧时香味色”的建溪龙凤团依旧醇香。茶叶之香不会改,君子之德不能改,正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 故答案为:D;AC; “争新弃旧世人情”中之“新”指双井茶,“旧”指宝云日注。意

15、思是尽管宝云日注也是好茶,但人们更愿意尝双井茶。作者借此批评了“争新弃旧”的世俗之情。作者认为人应该固守美德。“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直接体现了这一思想。而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则进一步通过龙凤团的特点强化了“常德”不应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理解诗词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行赏析。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

16、时准确辨析即可。题目中“于品茶中观照人生,修养心性”“品人”等语,分明是以茶喻人。 (3)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中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词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词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词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词句。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斋独坐寄乐天兼呈吴方之大夫刘禹锡空斋寂寂不生尘,药物方书绕病身。纤草数茎胜静地,幽禽忽至似佳宾。世间忧喜虽无定,释氏销磨尽有因。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1) 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

17、情感? 解析: (1)以动衬静,以忽至的幽禽反衬出环境的静谧;作者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并照应开头的“空斋寂寂”。(2)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作者身处困境的豁达乐观;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解析】【分析】(1)这两句明显写景,可以从描写手法(动静的角度)、结构(照应上文)来分析。前句“纤草数茎胜静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后句“幽禽忽至”,突然飞来几只幽禽,以鸟的飞来衬托幽静的环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的景都与情相关,这里的环境的幽静与题目的“独坐”联系起来,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在结构上此句的“静”与上文“空斋寂寂”形成照应。 (2)尾联

18、“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中“莫教风景属他人”,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同向洛阳闲度日”中“闲度日”说明作者没有得到重用,身处困境,但他依然劝诫朋友“莫教风景属他人”,这里其实也是自我劝慰,体现了他的豁达乐观;“闲度日”,每天只能无所事事,聊以度日,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故答案为:以动衬静,以忽至的幽禽反衬出环境的静谧;作者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并照应开头的“空斋寂寂”。 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作者身处困境的豁达乐观;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

19、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小题。 曲江二首(其一)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 , 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注释)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代著名游览胜地。翡翠:翠鸟。物理:事物的道理。(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初春景象,先是一片春花飞落,然后是万万千千

20、飞花,愁情被引爆。B.颔联继续描写春花飘落,诗人愁情递增,就如同借酒浇愁,反而更添愁苦。C.颈联写曲江景象,翠鸟在原来人住的小堂上筑巢,石麒麟倒卧在坟墓之旁。D.这首律诗描写诗人在曲江池畔观落花、赏春景,由此引发感慨,自然真切。(2)本诗颈联寄寓诗人物是人非的感慨,以下诗句没有寄予“物是人非”感慨的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D.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答案:A解析: (1)A(2)A(3)作者看

21、到大自然美好的春天即将逝去(伤春惜春),想到万物兴废本也是自然之理(物是人非),因此反思自己的人生,觉得应该把握当下,不要被虚浮的外物所羁绊,要学会享受人生的快乐(享受人生)。 【解析】【分析】(1)A项“首联写初春景象”表述错误,因为根据意象“落花”可以确定应该是暮春景象,体现的是伤春之情。故选A。 (2)A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描写的是大漠风光,体现的是作者的爱国情怀。故选A。 (3)本诗首联写暮春景象,先是一片春花飞落,然后是万万千千飞花,愁情被引爆;颔联继续描写春花飘落,诗人愁情递增,就如同借酒浇愁,反而更添愁苦;颈联写曲江景象,翠鸟在原来人住的小堂上筑巢,石麒麟

22、倒卧在坟墓之旁;尾联写作者看到大自然美好的春天即将逝去(伤春惜春),想到万物兴废本也是自然之理(物是人非),因此反思自己的人生,觉得应该把握当下,不要被虚浮的外物所羁绊,要学会享受人生的快乐(享受人生)。这首律诗描写诗人在曲江池畔观落花、赏春景,由此引发感慨,自然真切。由此可概括总结出答案。 故答案为:A;A; 作者看到大自然美好的春天即将逝去(伤春惜春),想到万物兴废本也是自然之理(物是人非),因此反思自己的人生,觉得应该把握当下,不要被虚浮的外物所羁绊,要学会享受人生的快乐(享受人生)。【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在理解每一个选

23、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 (2)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把握的能力。解答首先审请题干要求,然后根据意象,抓关键词来把握诗歌的情感和内容。 译文: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且看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也不再厌烦过多的酒入口。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 (3)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分析时不能笼统的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说具体,再结合首联和尾联详细分析。6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村 行 (王禹偁)马

24、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1) 请合理补充相关成分,说明诗句“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的大意。 (2)是哪些景物让诗人“野兴长”?诗人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 解析: (1)在傍晚时分,听千山万壑间回荡着天籁般的声响,在夕阳下,看数座山峰默默无语地伫立着。(2)让作者“野兴长”的景物是:菊黄、万壑、数峰、斜阳、棠梨叶、荠麦花。描写景物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绘声绘色。动静结合方面:一、二、三写马穿山径和万壑有声都属于动景,四、五、六句写“峰立斜阳

25、”“棠梨落叶”“荠麦花开”都是写静景。绘声绘色方面:晚籁、菊黄、胭脂、白雪等是在绘声、绘色。 (或者:动静结合。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解析】【分析】(1)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

26、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 (2)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颔联耳闻“有声”与目睹“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富有情趣。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 故答案为:在傍

27、晚时分,听千山万壑间回荡着天籁般的声响,在夕阳下,看数座山峰默默无语地伫立着。 让作者“野兴长”的景物是:菊黄、万壑、数峰、斜阳、棠梨叶、荠麦花。描写景物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绘声绘色。动静结合方面:一、二、三写马穿山径和万壑有声都属于动景,四、五、六句写“峰立斜阳”“棠梨落叶”“荠麦花开”都是写静景。绘声绘色方面:晚籁、菊黄、胭脂、白雪等是在绘声、绘色。 (或者:动静结合。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视觉、听觉、嗅觉相结合。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

28、,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点评】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的能力。此类题目分析考查的句子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抓住关键词和表现手法分析。本题答案应包括时间点、比喻、拟人等得分点。 本题考查鉴赏诗词意象和写景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熟悉写景常用的技巧,比如,视角的转变、景物的色彩、景物的动静、多种感官的调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使用等。然后根据这些技巧的特点和规律在诗词句中加以辨认,从而确定作品所使用的写景技巧。让作者“野兴长”的景物是:菊黄、万壑、数峰、斜阳、棠梨叶、荠麦花。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绘声绘色的手法写景。结合诗句简要分析。7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

29、题。 寒食江州满塘驿(唐)宋之问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州草新绿。吴州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注释】满塘驿: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过江州时停驻的地方。巩,即巩县,在洛水西岸,是洛阳的东大门,世称“东都锁钥”。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州为吴州。(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巳节为农历三月三日,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祓除修禊,驱除鬼魅。寒食节为清明节前一日,在这一天需禁烟火,只吃冷食。B.首联中,“去年”“今年”,对比鲜明。一年之隔,诗人处境大不相同,诗中虽只字未提遭贬之事,但通过“洛

30、桥边”与“庐山曲”的对照,失意之态清晰可见。C.颔联中,作者极力描绘盎然春意。京洛之地此时已然满树繁花,作者不禁触景生情,心生怜爱。吴州也是春草吐绿,“新”字写足了春回大地的那份清新与生机。D.颈联先重复“吴州春草”以承上启下,吴州此时兰花和杜若正吐露芬芳,春光无限,作者身在吴州,却“感悟思归”,“怀故乡”,直抒胸臆,感情深沉痛楚。(2)这首诗的尾联跟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以及郦道元三峡结尾一段,都写到猿声,但所起的作用不同,请分别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 (1)C(2) 本诗中的“猿声”,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

31、思归怀乡以及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由于作者身在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两岸“猿声”似乎在叫个不停,表现了李白遇赦后的喜悦心情。郦道元三峡中所写的“猿声”,非常凄凉怪异,在空谷中久久回荡,使作者联想到三峡渔者所歌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衬托了三峡秋天悲凉的气氛。 【解析】【分析】(1)C项,“作者不禁触景生情,心生怜爱”错误。“遥怜”二字,写诗人身为逐臣,不忍离京却无奈被逐出京,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只能遥遥寄情于花树了。颔联中,“应”字有推测之意,诗人身为逐臣,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想象京洛之地花开繁茂,“触景生情”表述错误。故选C。 (2) “猿声今夜断吾肠”,结合注释分

32、析,营造了凄凉的氛围,感情痛切哀婉,身为逐臣,想返回京洛是不可能的,明朝骑马上路,只能依然南行,因此夜闻清猿悲啼,更添肠断之痛。“两岸猿声啼不住”,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猿鸣三声泪沾裳”,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衬托了三峡秋天悲凉的气氛。 故答案为:C; 本诗中的“猿声”,营造

33、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思归怀乡以及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由于作者身在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两岸“猿声”似乎在叫个不停,表现了李白遇赦后的喜悦心情。郦道元三峡中所写的“猿声”,非常凄凉怪异,在空谷中久久回荡,使作者联想到三峡渔者所歌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衬托了三峡秋天悲凉的气氛。【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

34、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形象的分析。要注意“猿”叫声的特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猿猴”的叫声一般比较凄凉,但是本诗中的“轻舟”,轻快的小舟,反应的是轻松愉快的心情,所以此诗中“猿声啼不住”,没有凄凉之感,叫得比较欢闹,体现了人物的喜悦之情。“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三峡渔者借猿啼表达伤感情绪,而文末引用它的目的是衬托三峡秋天的悲凉。前文的“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当然是表现三峡秋天的悲凉气氛。本诗中“猿声

35、今夜断吾肠”,“断肠”二字,情感尽现。结合注释宋之问被贬钦州过江州,可知,这里的“猿猴”的叫声代表凄凉,表达伤感情怀。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辛弃疾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注释】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入平原荠菜花”写荠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孟春之景。B.“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

36、凄凉景象。C.“闲意态,细生涯”写的是村民的生活状态: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D.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被罢官闲居农村时不为俗事所扰,心系田园,悠闲自得的心情。(2)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 (1)C(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田园风光怡人,农家生活闲适,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 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解析】【分析】(1)A项,“孟春之景”分析有误,应是仲春之景,

37、由“荠菜花”“新耕”“蚕生”可知。B项,“一片凄凉景象”分析有误,应是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充满生意。D项,表达了词人被罢官闲居农村时不为俗事所扰,心系田园,悠闲自得的心情”分析有误,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故选C项 。 (2)结合词下面的注解及词的内容可知,这首词主要是借怡人的田园风光,来反衬自己的失意。手法应当是以乐景衬哀情。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词人想到了的失意,因此感叹岁月流逝,感慨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 故答案为:C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田园风光怡人,农家生活闲适,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

38、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 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点评】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

39、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虚实、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答题时按照如下格式: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情感。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酬周参军吴均日暮忧人起,倚户怅无欢。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单。沈云隐乔树,细雨灭层峦。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注】吴均,南朝梁文学家,素有才名,然位仅下吏。(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起”,是在烦恼滋扰下的举动;次句中的“倚户”,更见其无

40、聊与无奈。B.“水传”二句借水的远阔、风的凄寒营造出高旷肃杀之境,凸显了诗人寥落的心绪。C.“沈云”二句互文见义,以乔树隐、层峦灭暗喻自己不为世所知,深深寄寓不平之气。D.全诗以忧怀开端,以饮酒抚琴收结,又兼寓情于景,语言古朴刚劲,情致清拔高远。(2)同为酬答诗,吴均的“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与刘禹锡的“暂凭杯酒长精神”所含的情感、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D解析: (1)D(2)“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既有借酒浇愁的无奈苦闷之意,又有借饮酒抚琴寄洁身自好之情,使抒情更为含蓄深远。“暂凭杯酒长精神”既有宽慰劝勉,重新振作,积极投入生活之情,又点明酬答的题意,使诗歌的格调转为

41、昂扬高亢。 【解析】【分析】D“刚劲”错误。故D错误。 同为酬答诗,“且当对樽酒”既有借酒浇愁的无奈苦闷之意,又借饮酒抚琴寄洁身自好之情;“暂凭杯酒长精神”既有宽慰劝勉之意,又含重新振作、积极投入生活之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故答案为:D; “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既有借酒浇愁的无奈苦闷之意,又有借饮酒抚琴寄洁身自好之情,使抒情更为含蓄深远。“暂凭杯酒长精神”既有宽慰劝勉,重新振作,积极投入生活之情,又点明酬答的题意,使诗歌的格调转为昂扬高亢。【点评】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本题考

42、查把握诗句的情感、作用和比较阅读的能力。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10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南宋)邓 剡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注释】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描绘出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景图。B.“堪恨西风吹

43、世换”采用双关,明写季节更换,暗写南宋灭亡。C.“说兴亡,燕入谁家”化用杜牧乌衣巷中的诗句,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D.这首诗歌感情沉郁,情景交融,很好地表达了词人的主体感受。(2)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C解析: (1)C(2)“雁”这一意象的特点:因季节变化从自己北方的家园往南迁;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丛中。情感:“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漂泊悲苦的人们(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若学生答到“寄寓了漂泊悲苦之情”也可给分),同时寄寓了亡国之痛。 【解析】【分析】(1)C项,“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情

44、感解读有误,应该是抒发国破家亡的凄凉之感。故选C。 (2)本题中,“雁”是诗歌常见的意象,根据平时的积累和诗歌中的内容,概括其特点不难。由“惟有南来无数雁”中的“南来”可见:大雁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的意思是: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可见大雁无栖息之地,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情感方面,“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词人置群雁于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他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同时寄寓了亡国之痛。 故答案为:C; “雁”这一意象的特点:因季节变化从自

45、己北方的家园往南迁;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丛中。情感:“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漂泊悲苦的人们(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若学生答到“寄寓了漂泊悲苦之情”也可给分),同时寄寓了亡国之痛。【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意象特点、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

46、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寄岑参(节选)杜甫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注】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标题中的“九日”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诗歌中的“东篱菊”“醇酎”“黄金花”等意象紧扣时令特点,但是又因霖雨积日而无法花满衣袖,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失望。B.诗歌前四句中,“出门复入门”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