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时间
19世纪上半期
背景
(1)16世纪至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多数地区都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2)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的影响
概况
1810年起,整个拉丁美洲地区掀起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起义烽火燃遍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范围)。玻利瓦尔、圣马丁领导的反殖斗争是典型代表
性质
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参加者
土生白人、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
影响
(1) 粉碎了西班牙、葡萄牙长达3个世纪的殖民统治
(2) 建立的新兴独立国家,基本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的政治版图
(3) 为拉丁美洲之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玻利瓦尔、圣马丁领导的反殖斗争
时间:1813年开始
斗争对象:西班牙殖民者
主要史实
(1) 玻利瓦尔在南美洲北部领导反殖民斗争:①1813年,领导委内瑞拉人民起义;
②1819年,大败西班牙军队,成立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组成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玻利瓦尔当选总统,当选总统后继续领导南美洲的独立运动;③1825年,独立的上秘鲁以玻利瓦尔名字命名国家-----玻利维亚
(2)圣马丁:在南美洲南部领导反殖民斗争,使阿根廷、智利、秘鲁独立
评价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相互支援,领导南美绝大多数地区的人民摆脱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创建了新兴独立国家,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 印度民族大起义
时间
1857--1859年
原因
19世纪中期,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依靠东印度公司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印度人们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1) 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使印度许多从事棉纺织业的手工业者破产
(2) 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引起封建王公不满
(3) 取消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土兵宗教信仰
参加者
印度土兵、农民、手工业者以及被剥夺了权力的封建王公
导火索
1857年“涂油子弹事件”
主
要
史
实
(1)1857年,印度爆发了“土兵”起义,后发展为席卷北部和中部的全民族反英大起义
(2) 英军攻陷德里,乘势进攻章西城,章西女王率军抵抗。章西失陷后,章西女王率军转战外地。1858年6月,章西女王(代表人物)在保卫瓜廖尔的战斗中牺牲
(3) 由于英国殖民者对印度上层采取分化政策,加上各地起义力量分散,缺乏统一指挥。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
影响
(1) 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2) 1858年,英国政府撤销东印度公司,直接统治印度
(3) 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能够获得胜利的原因。
(1) 是反殖民统治的正义性战争,广大人民觉醒,为争取民族独立英勇斗争;
(2) 有利的国际环境(受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3)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有力的革命措施。
(4) 各地区人民团结战斗,互相支持。拉美各国人民能联合起来,协同作战,南北夹击,共同打击殖民者。
(5) 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争夺中力量日益衰落。
2, 印度民族大起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比较
事件
时间
著名人物
背景
结果或影响
感悟
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7--1859年
章西女王
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失败了,但章西女王和印度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们要学习章西女王和玻利瓦尔勇于反抗外国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拉美独立运动
18世纪末19世纪初
玻利瓦尔
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葡萄牙的巴西宣布独立
3, 结合章西女王和玻利瓦尔的主要历史事迹,分析他们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
章西女王:领导了章西人民抗击进犯的英军,最后壮烈牺牲。体现了她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捍卫民族尊严、热爱祖国、勇于为国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玻利瓦尔:领导了拉美独立运动,在他的领导下,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获得解放。体现了他具有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坚持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忧国忧民的精神。
4, 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
(1) 领导者为封建王公,立场不坚定;
(2) 组织不严密,较为松散,各自为战,起义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被英军各个击破;
(3) 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军事实力强大,实力远在印度之上。
5,印度民族大起义与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民族抗争
斗争目标
参与阶层
结果
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1859年)
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侧重于反侵略
有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包括印度王公、土兵、手工业者等
被英国军队残酷镇压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侧重于反封建
农民起义,参与者主要是农民
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6,为什么在19世纪的拉丁美洲会出现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运动?
主观上(内因),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阻碍了拉丁美洲的社会进步,激化了民族矛盾;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是其摆脱宗主国控制的经济动因。客观上(外因),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激发了拉美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西班牙、葡萄牙被法军占领,殖民统治力量受到极大削弱。
7,如何认识英国的殖民掠夺?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侵略和掠夺,殖民与掠夺造成了世界发展的不平衡。英国的殖民掠夺一方面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同时也使被殖民和掠夺的国家陷入贫穷与落后。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俄国的统一
过程
(1)9世纪晚期建立基辅罗斯
(2)13世纪上半叶,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
(3)在反抗蒙古人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崛起,到16世纪初期统一了俄国。
代表人物
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正式采用“沙皇”的称号。
时间
18世纪初
背景
(1)16世纪初期,以莫斯科公国为主体形成统一的俄国。伊凡四世(1533--1584年在位))即位后正式采用“沙皇”称号
(2)17世纪,沙皇专制统治之下的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工场里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目的
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目标
以强兵和学习科学技术为目标
改革者
沙皇彼得一世
号召
向西方学习
措施
政治:(1)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2) 在波罗的海东海岸营建新首都---圣彼得堡。(1703年开始营建,1712年迁于此)
经济:(1)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2)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出口
军事:创建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实行义务兵役制。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
文化: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
社会习俗:提倡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影响
积极:
(1)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俄国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使俄国在摆脱极端落后状态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2) 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实力,为后来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准备了条件
(3) 使俄国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成为影响欧洲政治格局举足轻重的力量。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消极:
(1) 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2) 提升了俄国争夺欧洲霸权和对外侵略扩张的实力,使国际形式日益复杂
发展
1700-1721年,俄国与瑞典进行战争,俄国获胜,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战争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二、废除农奴制(俄国1861年改革或1861年改革)
概况
1861年3月3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背景(原因)
(1) 资本主义发展严重受阻: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场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也比以前发达。但是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缺乏自由劳动力和市场(根本原因)
(2) 对外战争激化国内矛盾: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充分暴露了俄国军事、经济的落后以及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腐朽,同时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3)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播:俄国“十二月党人”的活动宣传,西欧民主进步思想的影响(思想基础)
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沙皇专制统治,增加国家实力,避免革命的发生
内容
(1)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 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以出钱赎买的方式获得一份土地,所出的价钱高于当时的地价。
性质
一场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实质
一次沙皇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和掠夺
影响
积极: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推动了俄国工业化历史进程:
(1) 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国内市场、资金
(2) 缓解了国内各种矛盾,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消极:
(1) 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背上了更为沉重的包袱
(2) 沙皇俄国的专制制度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广大劳动群众仍然缺乏基本的民主权力,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俄国的近代化步伐依然沉重而缓慢。
1,如何看待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
(1)1861年改革是以沙皇为首的封建农奴主进行的改革。任何改革总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即使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也并非一帆风顺。在世界时局急剧变化的震撼下,亚历山大二世能够排除阻力选择改革,不能不说是一个正确的抉择。从中可以看出在专制统治下,当权者的行为、决策的正确与否,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的重要性。俄国通过改革废除了落后的农奴制度,这次改革是俄国历史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的转折点,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俄国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赶上了新一轮资产阶级改革的浪潮,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国家之列。
2, 如何评价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既有积极作用,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1) 积极作用:俄国废除了农奴制,缓解了国内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也使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对俄国摆脱落后状态、实现近代化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2) 消极影响(局限性):农奴为了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背上了更为沉重的经济包袱。而在政治上沙皇专制制度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广大劳动群众仍然缺乏基本的民主权利。俄国的近代化步伐依然沉重、缓慢。
3, 列宁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你如何理解列宁所说的这句话?
俄国1861年改革规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于当时的地价。农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俄国1861年改革是对农奴的掠夺。
4,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不同点
类别
彼得一世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背景
俄国经济严重落后于西欧,封闭落后
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经济发展
内容
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发展经济,推行文化教育,改革社会习俗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
结果
农奴制进一步强化
废除了农奴制度
影响
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
性质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第3课 美国内战
一、 南北矛盾的加剧
美国的领土扩张:到19世纪中期,美国已经成为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的大国。
美
国
南
北
战
争
时间
1861—1865年
背景
(1)独立后的美国,存在着北方资本主义自由雇佣劳动制度和南方种植园奴隶制两种对立的经济制度
(2)18世纪后期,美国北方走上工业化道路。英国工业革命后对棉花需求增加,则刺激了美国南方种植园经济进一步发展
(3)南北双方在争夺原料、市场、劳动力、处理扩张所得的西部土地、进出口关税税率等方面,矛盾尖锐,已无法调和
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领导人物:林肯
导火索(直接原因)
1860年11月,主张限制奴隶制发展的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美国总统
废奴运动
北方一些有识之士坚决主张废除奴隶制,开展废奴运动
战争借口
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
过程
(1) 爆发:1861年,南方诸州宣布退出联邦,成立“南部同盟”,并挑起战争。史称“南北战争”(“美国内战”)
(2) 初期形势:由于南方蓄谋已久,早有军事准备,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首都华盛顿也险些被攻占。北方的失利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许多城市爆发了示威游行,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转时局。
(3)发展: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调动了农民参战积极性,不久,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开始扭转了不利局面。
(3)高潮:1864年,联邦军队围攻“南部同盟”的“首都”里士满
(4)结束: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1865年,林肯被拥护奴隶制的狂热分子刺杀。
实质
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积极作用
美国南北战争是决定美利坚命运的一次战争,为美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1)维护了美国统一,并使南北方在政治体制上统一起来,在经济上成为一个整体,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2)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3)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并推动了美国西部的开发。
局限性
黑人虽然获得解放,但没有获得和白人一样的权利,种族歧视依然存在,至今仍未完全消除。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颁布时间
1862年9月
内容
规定自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各州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身份参加北方军队
影响(作用)
使联邦政府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尤其激发了黑人的革命热情,使北方获得了充足的兵源,扭转了战局;废除了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作用)
宣言发表后,广大黑人踊跃参军,北方军队人数和士气大增,开始扭转战局并最终取得胜利(影响)
二、异同比较
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
项目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
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
不
同
点
直接原因
美利坚民族同英国殖民者之间矛盾激化
南北两种经济形式在奴隶制存废问题上矛盾尖锐
领导者
华盛顿
林肯
革命对象
英国殖民者
南方种植园奴隶主(南方叛乱势力)
直接目的
为了赢得美利坚民族独立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
性质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作用
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外部障碍,使北方资本主义和南方种植园经济都发展起来,确立了比较民主的政治体制
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障碍,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全部政权
相同点
(1)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2)根本目的都是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
(3)结果都是代表正义的一方取得胜利,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段特征
独立战争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南北战争处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其统治的时期。
三、林肯的主要活动
主要活动
功绩及评价
精神品质
(1)1861年3月,就任美国总统
(2)1861—1865年,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
(3)1862年,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林肯领导了南北战争,为维护国家统一(最大贡献)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解放了黑人奴隶,为废除奴隶制而献身;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来看,林肯政府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障碍,为美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林肯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可以称得上是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林肯的善良、正直、诚信、开拓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己任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知识延伸】
1,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市场方面:北方需要在南方销售它所生产的工业品,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而南方则主要从英国输入工业品。
(2)原料方面:北方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需要南方为它提供工业原料,希望南方成为它的原料产地;而南方则宁愿将棉花等工业原料输往英国,以换回所需的廉价工业品。
(3)关税方面:北方从保护本国工商业的角度出发,希望联邦政府提高关税;南方需要向欧洲(主要是英国)输出原料,从欧洲输入工业品,故希望联邦政府降低关税。
(4)劳动力方面: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而南方奴隶制的存在,占用了大量劳动力。
(5)矛盾的焦点:奴隶制的废存问题。
2,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最终获胜的原因
(1)北方实力远远超过南方。
(2)林肯政府的正确领导。
(3)广大士兵的英勇作战。
(4)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黑人)的支持。
3,如何正确评价南北战争?南北战争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评价: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为日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定下了坚实的基础。
启示:国家统一是国家发展和强大的条件,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消除种族歧视、实现自由平等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一、 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统治
背景
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实权被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政策
德川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同中国、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
影响
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美国入侵
事件
1853年和1854年,美国海军培里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要求日本打开国门,否则开战
结果
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开放港口。西方国家接踵而至,幕府统治发生动摇。
二、 倒幕运动
背景
(1) 开港通商后,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许多手工工场倒闭
(2) 日本黄金大量外流,引起市场混乱,物价飞涨
(3) 农民、城市贫民和下级武士的处境不断恶化
参与者
一部分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倒幕运动。
经过
1868年1月,倒幕派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支持睦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同年,倒幕派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日本首都迁到东京。
三、明治维新
时间:1868年开始
推行人物:明治天皇
背景
(1)腐朽的封建统治:19世纪中期,掌握日本实权的德川幕府,对内实行封建政治统治和剥削,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同中国、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严重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2)严重的民族危机:1853年和1854年,美国海军培里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并最终使日本签署不平等条约。西方国家接踵而至,日本民族危机持续加重(外部因素)
(3)发酵的社会危机:开港通商后的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手工工场倒闭、黄金外流、市场混乱、物价飞涨,农民、城市贫民、下级武士处境不断恶化。
(4)统治阶级内部调整:1868年,倒幕派(部分日本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还政于天皇,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日本首都迁到东京。
目的
富国强兵
主要政策(措施、内容)
政治: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军事: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常备军(提倡忠君、服从、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
经济:(1)推行地税改革
(2)以“置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性质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作用
(1)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摆脱了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局限性
保留了大量封建制度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消极影响
日本强大后,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和平的新威胁
二、异同比较
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改革
项目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农奴制改革
相同点
(1)背景:国家面临统治危机;(2)时间:都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3)目的:都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4)方式:都是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
不同点
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主要内容:未触动封建制度,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推行置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措施,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废除农奴制
结果:失败,没有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成果,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同时,强大后的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革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1,全面认识日本的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它使日本从封建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由落后的封建国家逐渐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首先,这次改革是在倒幕运动取得胜利后,由明治政府实行的,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改革力量的政治立场。
其次,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废除了藩主对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统一控制和管理;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使日本经济力量迅速增强;提倡欧美资产阶级文明,接受西方思想观念,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促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这些改革措施使日本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最后,明治政府通过军事改革,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军队,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武力威胁,加强了国防。也为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创造了条件。
2, 明治维新﹡启示:改革社会中某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只有以奋进的精神实施改革开放,吸取先进文化、科技,才能使一个民族实现自强。改革是推动国家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吐故纳新,才能充满活力。
3, ﹡成功原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掌握较大实权;倒幕派掌握政权后,全面有效的改革。列强忙于镇压亚洲其他国家革命,无暇干预。
4,根本原因:封建幕府的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5,最能体现性质的措施:以“置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最具深远影响的措施:改造日本的教育
6,试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时代背景
国内
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
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与列强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当时的守旧势力很强大。
国际
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领导者
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
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参加者
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改革措施
政治方面
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
(1)推行地税改革
(2)以“置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方面
实行征兵制度,建立新式常备军(提倡忠君、服从、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
裁撤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改革结果
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很快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以失败告终,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7、日本因为善于学习而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① 坚持改革开放,广泛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② 积极引进科学技术,大胆创新。③ 重视发展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8、从日本近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努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改革开放,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平发展,反对战争。
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1)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2)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3)要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积极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4)对外来文明不能照搬照抄,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9,明治维新的特点是什么?
(1)从改革领域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等领域,较为全面。
(2)从改革方式看,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策。
(3)从西化菂具体方式看,不仅是简单地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且注重更新、改造。
(4)从措施的推进方式上看,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或强制推行,或示范引导。
(5)从改革的内容特点上看,在大力推行西化的同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10,明治维新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它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由闭关锁国的落后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并在这个基础上使日本很快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②它使日本较为顺利地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因此,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
(2)消极影响:①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②明治维新是由下级武士领导的,并且是打着天皇的旗号进行的,它既没有举起自由、平等和人权的旗帜,也没有建立起维护民主精神的新政权,掌握国家政权的下级武士继承了武士道军国主义精神,使日本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民族的道路,成为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 电的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
背景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也取得重大进步。
内容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
特点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成就
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最显著)
电的应用
表现
(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2)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
(3)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
影响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二、 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内燃机
地位
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个重大发明
发明
(1)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
(2)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3)1897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作用
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在这一领域引发了一场变革;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它为发动机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汽车
(1)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配有汽油发动机的汽车
(2)1913年,美国企业家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飞机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的飞机试飞成功。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化学工业
地位
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发明
(1)19世纪60--8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等产品
(2)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后来他研制出无烟炸药。
新材料
(1)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2)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1,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
(1) 制度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 经济基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 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4) 市场条件:市场的扩大
2, 内燃机、石油和新交通工具之间的关系。
内燃机的研制对燃料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石油作为新燃料进入应用阶段,直接促进了使用石油燃料的内燃机研制成功。之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新交通工具----汽车、飞机等问世。同时,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使石油的大规模开采、提炼成为必需,石油工业成为举足轻重的产业。
3, 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紧密结合起来,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4,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比较
(1)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2)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式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大,发展也比较迅速。
(3)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他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他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5,汽车、飞机的发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直接影响:推动了汽车工业和航空业的发展。发明汽车装配生产线的美国人福特成为美国汽车工业的龙头,被称为“汽车大王”。汽车工业的兴起,又促进了以公路运输为中心的运输业的发展。飞机的发明,使飞机制造成为新兴产业,同时又促进了以航空为中心的运输业的发展。
(2)间接影响:汽车、飞机都是以内燃机为动力的交通工具,由此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大发展。石油成为与电力并重的能源。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化工工业也迅速兴起。
6,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中国救亡运动高涨。
7,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请你谈谈两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①科学技术是巨大的生产力。②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③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请你谈谈两次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以比较的方式表述。
答:①交通:第一次科技革命前,人们坐的是马车,后来坐的是汽船、火车,第二次科技革命后坐的是汽车、飞机,给人们的旅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②照明:工业革命前,人们使用自然火或蜡烛等照明,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电力的广泛应用,美国的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为人类驱走了黑暗。③通讯:工业革命前,人们通过邮寄或写信的方式来传递信息,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人们使用有线电话、有线电报或无线电报来传递信息。
¤请你谈谈两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哪个时期?为什么丧失发展机遇?
①两次科技发生时,中国社会处于什么状态?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处于清朝前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时,中国正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稍后处于洋务运动时期。
②为什么会丧失发展机遇?(1)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文字狱盛行,闭关锁国,无从受益;(2)第二次时,虽有洋务运动,但清政府已逐步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更加反动和腐朽,半殖民地化的现实,使中国无力受益。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表
比较项目
第一次(英国)工业革命
第二次(欧美)工业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成果
动力(能源)
改良的蒸汽机(煤炭)
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内燃机(石油)
生产生活器 具
纺织、采矿和冶金等生产部门的机器
各生产部门的新机器以及电报、电话等新型通讯工具和电灯等家用电器
交通工具
轮船、火车机车
电车、汽车、飞机等
作 用
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资本主义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启 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人口增长
原因
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口的迅速增长。
变化
(1)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900万增加到1800万。
(2)19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人口约为1000万,到1914年,美国的人口已超过1亿。
(3) 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4) 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大众教育
表现
(1)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2)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影响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二、 城市化
背景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