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1).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883530 上传时间:2024-10-1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1)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颜景龙 中国山水画可谓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空灵

2、之关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董其昌、石涛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

3、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上,诗情与画意交融。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比如他的作品江干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一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关、外象关、诗意美的意境既

4、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只有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领受山川、风云、水石、林木际会之妙,铸就独特的艺术灵魂,方能构筑胸中意象,孕育笔墨语言,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真正做到“代山川而言”。(1)请简要概述第段的论述层次。 (2)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第段作简要概括。 (3)从全文看,当代创作者怎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中国山水画? 【答案】 (1)文章首先提出了空灵之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的观点;接着阐述了空与灵的内涵及其关系,并举例论证;最后揭示了中国山水画空灵之美的意义。(2)

5、画题富有诗意;画的构思、章法、形象和色彩富有诗意;画面上适当的诗词字句增添了画的诗意。(3)创作的山水画应该具有空灵、外象和诗意之美;打破时空局限,为欣赏者提供想象天地,做到人文与自然的统一,诗情与画意交融。山水画的创作者要敞开胸怀融于自然,感悟造化。 【解析】【分析】(1)反复阅读第段内容,分析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再写什么。这一段首先提出了空灵之美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的观点;接着阐述了空与灵的内涵及其关系,并举例论证;最后揭示了中国山水画空灵之美的意义。 (2)第段首先提出“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的观点,然后举春山烟雨和春浦帆归这两幅画的例子说

6、明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画题富有诗意;接着直接点明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上,诗情与画意交融,概括来说就是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画的构思、章法、形象和色彩富有诗意;最后引用诗人王维提出的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来说明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表现在画面上适当的诗词字句增添了画的诗意。 (3)本文开头引出话题: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第段分别从空灵之美、外象之美、诗意之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第段总结全文,并对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者提出希望与要求。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当代创作者只有做到:创作的山水画应该具有空灵、外象和诗意之美,打破时空局限,为欣赏者提供想象天地,做到人

7、文与自然的统一,诗情与画意交融;山水画的创作者要敞开胸怀融于自然,感悟造化才能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中国山水画。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一般议论文的结构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类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3)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

8、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本题要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答。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涵养几分静气 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

9、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

10、,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

11、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文/宋威,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1)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2)文章

12、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第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答案】 (1)遇到事情,不去苦恼抱怨,不去烦躁惊慌,而应该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寻觅解决之道。同时也应严格自律,经历艰难困苦的历练,以及从读书中荡涤浮躁之气。(2)通过父与子不同心境下寻找手表的故事,引出文章遇事需要涵养静气而非苦恼抱怨的中心论点,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3)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毛泽东为锻炼意志到喧闹的地方读书,具体清晰地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论点。(4)每当我遇到烦

13、恼、心绪浮躁的时候,我会选择出门跑步,让自己出一身汗,回来之后就会身心舒畅,解除烦恼,能够重新乐观积极地面对问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要做到涵养静气,遇到事情不苦恼抱怨,不烦躁惊慌,稳住阵脚,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到;应严格自律,经历艰难困苦的历练,以及从读书中荡涤浮躁之气。 此题考查的是文段在文中的作用。首段讲的是父子二人在不同心境下找手表的故事,通过故事引出中心论点:遇事需要涵养静气。同时以故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此题考查的是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词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

14、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本题划线句子运用的是举例论证,举毛泽东为锻炼意志到喧闹的地方读书的事例,具体清晰第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论点。 此题是开放性试题,没有唯一的答案,但考生答题是一定要与“涵养静其”相关。如:遇到烦恼、心情烦躁时,选择出门跑步,让自己出一身汗,回来后就会身心舒畅,重新乐观积极第面对问题。 【点评】做此题要有全局观念,纵观全文,找准关键语句,加以整理,逐条回答。 做此题要熟悉段落在文章中不同位置的不同作用,在具体内容具体分析回答,熟记各种作用。 做此题,首先要准确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其次要答题规范,以用的的答题模式来答题。 开放性试题并非不着边界,回答

15、此题要紧扣题眼,体现自己是怎样涵养静其的。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按自己的节奏奔跑游宇明 朋友有高血压、脂肪肝,医生叮嘱他多锻炼。怎么锻炼呢?他不喜欢篮球、足球,对单杠、哑铃更是手生得很。他选择了跑步,觉得跑步的技术含量最低,也相对安全。 大学的田径场,早晨8点以前与晚6点以后向公众开放。因此,这两个时间段人也最多,有慢走、快走的,有慢跑的、快跑的,还有倒着走路的。朋友在田径场经常遇到熟人。按理,结伴锻炼最好,一方面该做的运动可以做,另一方面因为可以说说话,时间也相对容易度过。然而,说也怪,朋友一般都是独自锻炼,有时是慢跑,有时是快走。我问他原因,他说:“我是有高血压病的人,锻炼需要有自

16、己的节奏,太快了身体受不了,太慢又起不到作用,只有独自走才能把握节奏。” 我佩服朋友的智慧,他能一反别人通行的做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锻炼方式。我相信,有了这样的智慧,他在其他方面也能如鱼得水。 生活的考验无所不在,许多外在的因素常常会干扰我们的心志,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按自己的节奏奔跑。你喜欢写作,觉得文字发表之后能够影响别人。现在有人不喜欢写作的艰辛,只想通过炒作获得名声,他们“成功”的节奏明显会比你的快,你如何选择? 你执掌一方土地,老百姓希望你干实事、做长远的事,但实事、长远的事有时候是隐形的,不像建大广场、大园区能被领导直接看到,你可能会因此丧失一些被提拔的机会,你怎么取舍?

17、 你是个商人,商人以赢利为天职,现在有人通过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或者变相将国有资产据为己有发了大财,你该不该按下躁动的心? 在我看来,一个人在文坛也好,官场、商场也好,完全不思进取当然是不好的,但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快节奏”,以至让肉体跑在灵魂前面,这样的奔跑是一定会出事的。 按自己的节奏奔跑,说起来是一句话,做起来却费神费力,我们得有足够的智慧。眼前利益是谁都可以看到的,眼前利益可以化为生活的享受也是谁都清楚的,只有聪明的人才知道如果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冲突,应该选择长远利益。曾国藩当年打败太平天国时,有多少人劝他做皇帝啊,但曾国藩始终“按自己的节奏奔跑”,只选择做一个总督,通过这个换取了曾氏

18、后人一代代的平安与优秀。如果曾国藩想要快节奏,像吴三桂一样非要弄个皇帝的头衔,他能做到保家全身吗? 生活中有一个很奇怪的逻辑:一个人按照别人的节奏奔跑,别人做什么你做什么,别人不做什么你不做什么,生存压力反而少些;而若选择特立独行,按照自己的节奏奔跑,那些批评、指责你的声音突然像苍蝇一样冒出来了。这个时候我们要有勇气坚持自己,你要相信自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是经得风吹雨打阳光暴晒的,你要继续自己计划实施的行程,将没有跑完的路程一段段跑完。如此做了,你的世界才会与众不同,生活也才会最终给你最美的微笑。 按自己的节奏奔跑,其实就是依自己的内心生活。(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9、本文的论点是:按自己的节奏奔跑,其实就是依自己的内心生活。B.第段举曾国藩的例子,并将他的结局与吴三桂进行对比,具体突出地论证了“按自己的节奏奔跑,得有足够的智慧”的观点。C.在作者看来,一个人在文坛也好,官场、商场也好,不能追求“快节奏”, 不然这样的奔跑是一定会出事的。D.第段的论证思路是:首先列举一个奇怪的现象按别人的节奏跑压力小,按自己的节奏跑被批评指责,接着交代如何做到按自己的节奏跑,最后展望按自己节奏跑的美好结果。(2)下面选项中不是朋友故事的作用的是( ) A.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C.作事实论据,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D.证明朋友锻炼方式的智慧。(3)作者说

20、:“按自己的节奏奔跑,其实就是依自己的内心生活”,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 【答案】(1)C(2)D(3)按自己的节奏奔跑,其实就是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去调整自己的人生步伐,比如在背诵这件小事上,有的人适合睡前背,有的人适合清晨背,各人的习惯和身体状况不同,不能依样画葫芦,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解析】【分析】(1)C项与原文“在我看来,一个人在文坛也好,官场、商场也好,完全不思进取当然是不好的,但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快节奏”,以至让肉体跑在灵魂前面,这样的奔跑是一定会出事的。”不符。(2)朋友锻炼方式的智慧,是为了引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锻炼方式”,进而证明论

21、点“按自己的节奏奔跑(按自己的节奏奔跑,其实就是依自己的内心生活”。(3)开放性试题,围绕论点“按自己的节奏奔跑(按自己的节奏奔跑,其实就是依自己的内心生活”,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语句通顺即可。故答案为:(1)C(2)D(3)按自己的节奏奔跑,其实就是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去调整自己的人生步伐,比如在背诵这件小事上,有的人适合睡前背,有的人适合清晨背,各人的习惯和身体状况不同,不能依样画葫芦,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点评】(1)此题考查的议论文的知识点,主要是阅读过程中能否找到中心论点与论证方法。(2)此题考查的是议论文中引用的作用,引用也是为论点服务的。(3)这是一道开放型试

22、题,要围绕文本的中心去谈感想,不要忘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相关联的事例,语句通顺即可。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将离别推远,再推远王春鸣 已经有好几个晚上了,我从睡梦中惊醒,脸上热泪滚滚。我想念父亲了,不知道他是否在离我几十里的老屋,安然地睡着。 我的儿子小树和同学打架,失败后向人示威:“我太阳公公的骨头是铁做的。”太阳公公就是我的父亲,他力气很大,一掌下去,砖头应声断开。拍一下桌子,所有的空碗都要一阵乱跳。就是这样的父亲,除了感冒和牙疼,从来看不见他身上有病。养育我们长大的这几十年,他就像个太阳一样在无数的日子里穿梭来穿梭去,教书、挣钱、奔波浑然圆满,活力四射。 可是,冬天刚来的时

23、候,我回家去看他和妈妈;大清早在橘树下面,我捶了他一拳:爸爸,你为什么不站站直?弓着腰像个老头儿似的?他揉了一下腰,回答我:我每天要到上午十点之后才能渐渐站直,腰椎不行了。 我装作去追一条狗,迅速地离开他。离开我弯弯的父亲。然后,隔了一条田垄又一条河,我远远地,远远地看着我的父亲,弯弯的父亲。 我不想描述他的样子给任何人听,我心痛地等着十点钟的到来。我也不想问他,他的腰是何时开始这样的。问什么,难道问了之后,从前那些我没有在意的弯腰弓背的早晨就不存在了?我经常回去看他,那些下午与黄昏,他将电瓶车开得呼呼生风。他有时候说他血压高,半夜小便困难,我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觉得那都是人家父亲的病,关

24、他什么事。还怪他总是听信报纸和电视里的保健品广告,买了那么多没用的灵芝胶囊虫草含片深海鱼油。他常常粗暴地反击我:我不吃怎么办啊,我已经七十啦!你看好了我一死你妈还能活几天! 这些话真没意思。我不和他吵了。 父亲也来追那条狗了,狗早不见了,我看着河里面他的倒影,风和流水将那块走动的影子,割得破碎和流畅。蓝天和白云,深不可测地经过父亲水中的身影。我忽然很想念弟弟,如果他此时在,我真想抱着他大哭一场,告诉他,我们的父亲老了。我把眼泪和鼻涕擦在身边的竹竿上,退到林子深处。再早几天,我的五爷爷,比父亲大十岁的他的小叔,忽然在睡梦中去世了。那时我刚刚接到五爷爷要过八十岁生日的邀约,没有人相信他就这样离开了

25、,妈妈说她一闭眼,还看见他活生生地站在窗子外面喊,“胜玉,你开一下门来,我给你带了几个庙里的馒头。”但是,他就躺在那里了,任凭我的表姑们如何哭喊,一动不动。穿着孝衣的父亲那几天没有任何表情,他有时候走到他的小叔灵前,看一看,不流泪,也不说话。那时我就隐约觉得父亲有点老了,他不动声色的背后藏着某种不舍与畏惧。与我感情很好的小表姑一直在哭,她的手一直掐到我的骨头里,在哀恸中用叙事的方式回忆着五爷爷生前的种种好,和她们作为子女的不知觉。最让我心疼的是她说她以为他们之间还有很多时间的,忽然就没有了,忽然就没有了呀你知道吗? 我的弟媳妇是不善言辞的,她回家以后,每天把爸爸妈妈房间里打扫得干净得不能再干净

26、。有一回爸爸高兴地说,窗玻璃真干净,干净得像没有一样!弟媳妇忽然就扔了抹布哭起来。看着五爷爷安详的模样,其实我们都知道,死亡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离别。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心里的暗暗害怕,这些都说明,爸爸妈妈真的老了,离别的日子,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了,而更可怕的是父母自己也意识到了。父亲他买回来给我们吃的鱼更大,他将藏着掖着几十年的工资卡密码在晚餐桌上宣布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深情,自孩子幼年而始,经历了一长段的麻木期之后,又在他们晚年,被召唤出来,它岌岌可危摧枯拉朽,炽热如地火却又隐忍不发。 那么,那些充斥着报纸和电视的保健品广告,来得更猛烈些吧。我感激它们,使我曾经浑然圆满如太阳的父亲,在晚年放下

27、一切雄心和梦想,一切奔波与劳碌,尘埃落定地,做着唯一一个梦健康的梦。一个孤独的人,是可以通达和超脱的,但是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他总要未雨绸缪,想着将离别的日子推远一点,再推远一点。 我耐心地等待十点钟的到来,一切如表象般圆满(1)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将离别推远,再推远”这一题目的理解? (2)文中的划线句语言优美而含蓄,请对其表达作用作简要分析。 (3)第段写“五爷爷突然去世的场面”属于什么记叙方式,有什么作用? (4)文章的结尾简洁而含蓄,耐人寻味,试从结构、内容、表达效果等角度选择其中的两点来赏析。 (5)读完本文,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悟,请结合自身经历把它写下来(80字左右)。 【答案

28、】(1)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将离别推远,再推远”这是父亲的愿望,他身担父亲和丈夫的责任,不希望离别来到,表现出父亲的责任心;这也是我的期盼,作为子女,更盼望父亲能够健康长寿,表达对父亲的不舍和依恋;题目还用了反复的手法,使感情更加强烈。(2)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岁月对父亲健康的日渐侵损,突出了衰老的不可抗拒性;借景物抒写内心深处对父亲的深厚情感,对父亲衰老现实的接受,为下文对父亲的理解作铺垫。(3)插叙突出了家人的悲痛,衬托出“我”想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4)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深化中心,表达作者对父亲良好健康的期盼和对生命自然规律的无奈与认同;发人深思,具有很强的启迪性,给

29、人一种“言已尽、意无穷”的感觉。(5)时间是残酷的,人生是短暂的,趁我们还来得及,在父母还活着的时候,回报他们为我们做过的一切,别让文中小表姑那“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题目含义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概括。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分析表面含义即是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结合句子“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他总要未雨绸缪,想着将离别的日子推远一点,再推远一点”可以看出“将离别推远,再推远”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将离别推远,再推远”这是父亲的愿望,他身担父亲和丈夫的责

30、任,不希望离别来到,表现出父亲的责任心;这也是我的期盼,作为子女,更盼望父亲能够健康长寿,表达对父亲的不舍和依恋;题目还用了反复的手法,使感情更加强烈。(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赏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分析画线句子,可知本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岁月对父亲健康的日渐侵损,突出了衰老的不可抗拒性;借景物抒写内心深处对父亲的深厚情感。(3)此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插叙的作用有:补充交代了什么内容;为下文什么情节做铺垫;突出人物什么特点,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突出文章中心;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写“五爷爷突然去世的场面”,是插叙的记叙方式,突出了

31、家人的悲痛,衬托出“我”想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4)此题考查结尾语段的作用。结尾的作用:1语义双关,以富有哲理的警句结尾,给人以人生的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回应标题和上文,使文章结构严密; 或者是回答文章开始提到的悬念。3、画龙点睛,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结尾的作用多种多样,有单一的,也多种的,需要联系上下文,得出解答。最后一段在结构上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在内容上深化中心,表达作者对父亲良好健康的期盼和对生命自然规律的无奈与认同。(5)本题是开放性问题,从句子“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深情,自孩子幼年开始,经历了一长段的麻木期之后,又在他们晚年,被召唤出来”可以看出麻木期是我们长大到父母老

32、去那一段时光,会有叛逆、独立等阶段,根据所处阶段注意关注父母的内心,多与父母交流、关心父母等,再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故答案为:(1)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将离别推远,再推远”这是父亲的愿望,他身担父亲和丈夫的责任,不希望离别来到,表现出父亲的责任心;这也是我的期盼,作为子女,更盼望父亲能够健康长寿,表达对父亲的不舍和依恋;题目还用了反复的手法,使感情更加强烈。(2)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岁月对父亲健康的日渐侵损,突出了衰老的不可抗拒性;借景物抒写内心深处对父亲的深厚情感,对父亲衰老现实的接受,为下文对父亲的理解作铺垫。(3)插叙突出了家人的悲痛,衬

33、托出“我”想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4)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深化中心,表达作者对父亲良好健康的期盼和对生命自然规律的无奈与认同;发人深思,具有很强的启迪性,给人一种“言已尽、意无穷”的感觉。(5)时间是残酷的,人生是短暂的,趁我们还来得及,在父母还活着的时候,回报他们为我们做过的一切,别让文中小表姑那“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点评】记叙文阅读答题包括文章体裁、文章内容、人称的作用、记叙线索及作用等,考生要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34、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最美的对视 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4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一只眼角膜,才得以重见光明。 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她的母亲

35、,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经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早在6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一双儿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她的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

36、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最后,还是眼科医生说服了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对眼角膜不会有任何损伤,老母亲这才放心地接受了眼角膜手术。 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她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悲痛之中也许会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

37、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 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安静地走完了一生,溘然长逝。 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O。5克的挚爱”。 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些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

38、凝视着,热泪盈眶。 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1)这篇文章在记叙顺序上属于什么顺序?有何作用?(2)文中记叙了母亲哪几件事?(3)文中第段有这样一句话“老人固执己见”,“固执己见”一词运用是否恰当?为什么?(4)赏析下面句子表达效果。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5)文章为什么把男孩与她的对视称为“最美的对视”?【答案】(1)倒叙。是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兴趣。(2)六年前,母亲做眼角膜捐献登记;母亲怕损坏眼角膜不做白内障手术;母亲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

39、历本中。(3)“固执己见”是顽固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在文中是贬义词褒用,更能表现母亲捐献眼角膜的坚决态度,突出了母亲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4)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将男孩见到捐献者的女儿时的神情,表现了男孩的兴奋与感谢之情。(5)因为在男孩与她的对视中,包含着女儿对母亲的思念,包含着爱,包含着人间的温暖与无私奉献的高贵。【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记叙的顺序的能力。常考顺序、倒叙,插叙的辨识和作用。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插叙: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40、。,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等。文章从她见到接受捐献的男孩开始,回忆母亲捐献眼角膜的事情,是倒叙。作用是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兴趣。(2)本题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考查。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六年前,母亲做眼角膜捐献登记;母亲怕损坏眼角膜不做白内障手术;母亲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

41、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3)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固执己见”是顽固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在文中是贬义词褒用,更能表现母亲捐献眼角膜的坚决态度,突出了母亲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4)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

42、性格特征(或心理)。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是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将男孩见到捐献者的女儿时的神情,表现了男孩的兴奋与感谢之情。(5)本题是对题目含义的理解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概括出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即可。最美的对视是因为在男孩与她的对视中,包含着女儿对母亲的思念,包含着爱,包含着人间的温暖与无私奉献的高贵。答案:(1)倒叙。是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兴趣。(2)六年前,母亲做眼角膜捐献登记;母亲怕损坏眼角膜不做白内障手术;母亲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3)“固执己见”是顽固的坚持自己

43、的意见,不肯改变,在文中是贬义词褒用,更能表现母亲捐献眼角膜的坚决态度,突出了母亲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4)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将男孩见到捐献者的女儿时的神情,表现了男孩的兴奋与感谢之情。(5)因为在男孩与她的对视中,包含着女儿对母亲的思念,包含着爱,包含着人间的温暖与无私奉献的高贵。【点评】本文通过记叙六年前,母亲做眼角膜捐献登记;母亲怕损坏眼角膜不做白内障手术;母亲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最后眼角膜捐献给一个男孩,表现了作者对这位母亲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此题中的第(3)题是重点题型。理解词语含义的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解答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

44、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莫因“狼来了”流失善良 过去几天,温州11岁男孩黄某的“失踪”,一直牵动着大众关注的目光。12月5日,许多人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下来,警方找到了孩子,并且确认平安无事。不过,整起事件只是孩子母亲为测试丈夫是否在意自己和孩子,蓄意策划制造的虚假警情。目前,孩子母亲已被刑拘。 人性是善良的,社会是温暖的。当看到失联信息时,大部分人都会格外关注,媒体也会及时介入,在各类平台上发布消息,动员网友扩散信息、参与寻找。

45、这一点,从许多媒体平台的数据中可以得到证明。许多网友的朋友圈都被诸如温州11岁男孩失联4天,翻遍全城的爸爸几近崩溃第五天了!温州11岁男孩至今没有回家,家人重金50万苦求线索的文章刷屏了。还有成百上千的当地志愿者投入到实际搜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得到了充分展现和释放。 大众的关爱不难想象,真正想不到的是事件本身的虚假。这竟是孩子母亲自编自演的一场闹剧。5天的全城搜寻、5天的牵肠挂肚,等来的却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事实的真相被揭穿,始作俑者向公众道歉,但事件的严重性绝不是一句“对不起”就可以消解的。从法律上看,报假警消耗了大量公共资源,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从道德上看

46、,对公众情感造成了伤害,对社会诚信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说,道德层面的危害更大,“狼来了”透支的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既为防患未然,也是以儆效尤,这起颇为荒诞也颇为典型的事件,最好能成为一堂公开的道德法治课,让“狼来了”的故事不再上演。 难能可贵的是,不少网友没有因为被欺骗而指责谩骂孩子母亲,也没有后悔自己的一片善心付之东流。这样的宽容弥足珍贵,这样的善良更值得呵护。必须承认,人性也有善恶两面,每个人都有可能被别人的伪善所蒙蔽,也很有可能被“狼来了”的故事所愚弄。只有更多人选择相信美好和善良,这个社会才可能更加美好,人与人之间才可能更有温暖。如果再次看到“失踪”求助消息,相信绝大多

47、数人依然会转发,依然会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不会因为一次“狼来了”就失去了对善良的那份坚守。 以善良守卫善良,以温暖呵护温暖,以诚信回报信任,既不能让“狼来了”透支社会信任,也不能因“狼来了”变得冷漠麻木。人性的美好,就是如此简单。(选自2018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1)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文章第二段提出了什么观点,又是怎样阐释的? (3)作者认为怎样做才能“莫因狼来了流失善良”? 【答案】 (1)第一段开篇简明概述事件及其起因与后果,引出后文的议论。第一段所述内容是后文议论的基础,后文内容是对第一段所述事件意义的揭示和引发的深层思考。第一段内容又是一个事实论据,证明了作者所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2)人性是善良的,社会是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