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比较研究-以人教版新课标前后两套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第一部分 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研究背景一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作为教学的三个基本构成因素之一,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正如朱绍禹先生所说:“国家要通过这面镜子(指语文教材笔者)反映出自己的形象,要从中看出本国的国体和力量、现实和发展,使它发挥出强有力的宣传工具作用。对于编辑来说,他们意图通过这面镜子,表达出自己的学术见解、艺术水平和编辑技巧,使它发挥着教育媒介的作用。从出版部门的角度看,他们企望利用这面镜子反映出自己的出版发行水平,促进出版事业的发展,获得社会的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并和编辑者抱有同样的愿望,力求它被载入教
2、科书的史册。而对教师来说,他们力图通过这面镜子,一方面扩大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范围,凭借它使教学更易进行;一方面,又要使教科书成为最好的教育载体,充分发挥它的功能,以完成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至于对于中学生来说,教材特别是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就尤为重大。”1(P107) 朱先生又进一步指出,语文教材在思想情感的、知识传递的和技能训练的三个层面上对教学产生着重大的影响。1(P107) 如果从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的角度出发来看,语文教材对教学的影响还突出体现在过程和方法层面上。从目前国内语文教材的体式来看,基本上还属于文选型,以选文系统为核心。但从发展趋势上看,其他系统,比如练习系统、图像系统正越来越增
3、强其地位,而知识系统、附录系统,也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这些系统内容的多少、优劣,在不同程度上也无不影响或决定课本的生命力。1(P112) 而练习系统又是教材中选文系统以外最重要的系统。可以说,在语文教材的构成中,除了选文,最重要的事就是练习题的编写了。如果说选文系统是静态地蕴涵着语文课程内容的话,那么,练习系统的作用就是把这些课程内容动态地挖掘出来。在此意义上,练习系统的作用不亚于选文系统。朱绍禹、张文颖先生认为,练习题早已成为语文教科书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教材实行审定制、教科书可以互竞高下的情势下,练习题的设计,更为各种语文教科书的编者所重视,编者们在这方面所付出的心力几
4、乎不亚于对课文的选择。2(P93) 当前的语文教材研究对练习题的地位和作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顾黄初、顾振彪先生认为,练习题是为了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有计划地进行语文训练,它是思维和操作的演练场。3(P122) 而作业系统的作用,从消极方面说,是有助于教师检测教学效果和学生自测学习效果;从积极因素方面说,是有利于学生消化基础知识,实现知能转化,形成语文能力。3(P84) 冯晓林先生认为,练习题是备课的一个依据,课堂教学活动的一根主线,启发学生各种智能的手段。4(P126-128) 王荣生先生从课程取向出发,认为,过去乃至现在的阅读教学,通常是“教教材”,实际是以课后的“思考和练
5、习”为轴心、为标的的教学。因而,在教学实践中主导阅读取向的,是教材的“思考和练习”。而“思考和练习”,往往把大纲所倡导的“鉴赏者”取向有意无意地改造成了“作业者”取向。5(P185) 占主流的备课样式和方法的“阅读”有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大的程序,有前辈归纳为“从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到形式”。具体操作方式是三步,即先粗读,以了解课文说了什么,包括课文前的提示和课后的练习题;再精读,按提示和练习题的指引,分析课文形式的方面,而分析则归结为“语文知识”的例说;最后落实到练习题的答案。5(P187)事实上,语文教材中选文后的练习题也的确如上所说,通过对选文的阐释和对教学活动的指引,强有力地影响着语文
6、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尽管在上述作业者取向的阅读中,练习题的作用已被强调到了不适当的程度。因此,语文教材中的练习题如果编写成功,对教学就会起到积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反之,就会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据目前的教学实际状况,数理化老师在讲清要点和例题后,课后的习题在学生看来都较明确和容易解答,学生解答这些问题的准确度高,并且课后还要找一些课外习题来做,以提高解答习题的能力。而语文呢,“思考和练习”中的题目太“难”了。4(P128-129)这种情形,应该是很普遍的,不仅学生,甚至教师在脱离教学用书的参考答案的情况下,也会感到很“难”。语文教材中的练习题,除了“难”,让人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之外,还有
7、其他方面的诸多问题。目前的练习题编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处于凭经验而进行的摸索之中,缺乏较为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入手:一,初步构建一个对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设计进行分析的框架;二,以该框架为工具,对比分析人教版新课标颁布前后的两套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设计,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需要说明的是:一,由于研究要侧重于几个重点,以及研究能力所限,该框架仅从语文课程、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三个层面来构建,并不考虑其他;二,本文主要目的在于提出意见和建议供教材改进之用,因此所作分析较多着眼于教材练习题设计的不足之处,这并非是对教材练习题设计的成绩和创新的否定。二 相关的研究成果目前对教材练习系统
8、的设计所进行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然统观之,多是较为零碎的、不成系统的研究;其中还有不少是仅停留在描述层面上的研究,并未真正涉及到练习题设计的实质,所起作用就难免有限。朱绍禹先生说:“语文教材研究早已开始并未间断过,然而就研究的质量而言,应该说仍停留在初级水平上。迄今,我们既无专门的教材研究的报刊,也无专门的教材研究书籍。有的只是论文,而其所及领域和所达到的深度又颇为有限,能从整体上给以宏观研究的可能还没有。我们几乎没有谁不了解中小学教育教材的影响有多大,但对它的研究却又是如此不足。这种情况的形成,首先,自然是长期通用一种教科书制度的结果,以至虽然教材制度改变了多年,并已出现
9、了十余种教科书之后,旧的教材观仍在起作用。其次,这也和普通教育学和学科教育学中缺少教材研究的内容直接相关。即使有论及教材的专章,那也多半是教材介绍,而少教材研究。”1(P163)这是大致符合实情的。Weinbrenner(1992)在讨论教科书的分析时,以为目前教科书研究有下列三类缺失:1理论上的缺失:直到现在为止,缺乏详尽而公认的“教科书理论”。教科书的教诲和方法上的功能仍未能充分了解。2经验上的缺失:对师生在课堂上或课外应用教科书的情况所知甚少。3方法上的缺失:在教科书研究的领域中,仍未能设计出一套可信的探究方法和工具,亦未能发展出一套必要的分类方法。6(P180) 以下是几种关于语文教材
10、练习系统设计的有代表性的研究。顾黄初、顾振彪先生认为,教材作业系统的设计首先要做到题型多样化,要多种题型如注释、论述、填空等相搭配;二要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三要注意质和量要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3(P84-85) 还认为,练习题的设计要突出落实学习重点,要有启发性、明确性和量力性。3(P125-127)朱绍禹先生主编的中学语文教材概观对国内外十余种语文教材中的练习题的内容、层次、题型、数量、性质、程度等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分析。7冯晓林先生认为,练习题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4(P102-106)1从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出发,加强课文在读写听说方面的语言练习。2以语言练习为主要线索,组成整套课
11、本在课文方面的练习系统。3语言练习的内容和要求,必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紧密联系。 4语言练习题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创造性和趣味性。5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适当加强语言练习的实用性。6语言练习应当保持适当份量,讲求实际效果。黄光硕先生认为,练习题切忌空泛,应紧扣课文中若干重点之处切实对学生进行训练,要有计划性,注意多样化,富有启发性。8(P133-134)并对国语百八课的练习系统设计进行了研究,即:把课文和知识结合起来设计习题,形成知识文选习问打成一片的训练体系。黄显华、霍秉坤先生认为,教科书中性别、种族、社阶、残疾(特殊/一般)、国籍、年龄及宗教偏见的表现,不论是课文、题解、作者介绍、注释、活动设
12、计、作业练习、学习评鉴、插图表格、照片、实验设计等等,都应该加强检视。6(P156-157)还认为,习作设计应指引明确,易于依从;涉及学生个人的体验和日常生活,提供富挑战及充实的资料给突出的学生;提供适当的资料给一般或一般以下的学生;学生习作的组织、次数、难度恰当;学生习作有不同的类别,如开放式问题、选择等。6(P177)王荣生先生从语文课程的阅读取向、对话理论、语文课程的知识状况、教材不同的选文类型对练习题设计的内在要求等几个角度对练习题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5朱绍禹、庄文中先生等人对德、法、英、美、日、苏六国的教材练习题设计进行了研究,并与我国教材的练习题设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对比分析。9
13、陈雁梨从文化和文化批评学的角度,分析了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一道练习题中对人物形象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心理的误读。10(P28-29)韩艳梅对实验教科书和俄罗斯文学教科书中两道有关寓言写作的课后题重点从过程与方法维度出发,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11(P46-48)1是否有对写作者“认知历程”的牵引;2是否提示写作者对自己的写作活动进行监控;3是否鼓励写作过程中与他人的对话与互动。王荣生先生以项链和我的叔叔于勒两课的课后题为例,分析了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的关系,以及语文教材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关系,指出:现有的语文教材在课程内容教材化和教材内容教学化方面尚需努力建设。12(P26-28)徐江先生
14、以神奇的激光一课的课前提示和课后练习为例,认为,紧扣科学意识,从哲学层面对说明文进行思考、解读的这种观念,在说明文的思考练习题及教参指导中均无体现。13(P23-24)吕茂峰先生认为,新编的旨在体现新课标精神的贯穿教材始终的“研讨与练习”,主要将对话的话题确定在对课外生活的延伸上。而教学对话无论是研究文本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还是让学生言说文本以外的广阔空间,都还没有触及到语文教学的本质。14(P16)第二部分 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分析框架的理论构建及 实践比较研究一 语文课程层面上的理论构建及实践比较研究由于本文的写作目的不是针对具体的一个个课程与教学目标所对应的练习题,而是从整个初中语文的课程目
15、标出发来研究教材的练习题设计,所以在语文课程层面上,我们宏观地从语文课程的潜层面,即语文教育政策、语文课程取向、语文课程的文化意识和语文课程的知识状况等四个角度来构建分析框架。该框架的构建,主要吸取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层叠蕴涵分析框架”的研究成果,并适当吸取其他的研究成果来充实该框架。如蒋成瑀关于三种读解要素和三种读解理论的研究,黄显华、霍秉坤关于教科书内容偏见的研究,蒋成瑀、吕茂峰、李维鼎关于对话理论的研究,邵怀领、赖瑞云对多元解读理论的研究,孟建伟关于科学观和人文观的关系的研究,韩雪屏、郑晓娟、叶军、徐江等对语文知识的研究。(一) 语文教育政策在以语文课程标准形式颁布的语文教育政策中
16、,我们主要探讨两个关键之处:语文课程性质、课程倡导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1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是语文教育的最高问题,它从指导思想上规范着语文教育何去何从的总方向。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设计,从根本上说,也决定于编辑者对此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的解释中,又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实际上是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阐述的深化。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维度侧重于工具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侧重于人文性。但由于新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维度
17、”的目标,而非是“三个方面”的目标,这也就是说,三个维度中任何一个维度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前两个维度为“文”,但由于“道”无处不在,所以其中也必然渗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三个维度为“道”,它需要“文”来体现、支撑。三个维度中任何一个缺失,都会影响语文素养大厦的构建。不同的课程与教学论在实践中,可能不会三管齐下,而是以一带三,以某个维度为基础、为突破口,同时并不忽视其他维度,最终使三个维度齐头并进,均衡发展。王荣生在夏丏尊、朱自清、叶圣陶文学鉴赏教学论比较研究一文中,从选文类型(例子文、定篇文和样本文)出发,对三家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学
18、派理论作了比较研究。5(P377)如果从三个维度的角度出发来看,夏丏尊是立足于知识与能力维度,朱自清是立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而叶圣陶则是立足于过程和方法维度。他们成功的教学证明这三种途径都是可行的。而不科学的课程与教学则可能在实践中过于偏爱某一(些)维度,而忽视了另一(些)维度。当然,无论对哪一个维度多么忽视,都不可能取消它,它总是存在着,只不过是以一种畸形的、不令人满意的形式存在并且殃及其他维度的发展罢了。在上个世纪末的语文性质之争中,主要是工具论者和人文论者的交锋。在实际的教学中,无论哪一方,只要是在上语文课,都会客观上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历史上所谓的把语文课上成肢解课、机械训
19、练课和政文课的极端的做法,造成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分离,但这并非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身的错。孟建伟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不仅应当归咎于狭隘的教育观,而且归根结底应当归咎于狭隘的科学观和人文观。包括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在内的狭隘的科学观与包括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和现代新儒家在内的狭隘的人文观,不仅是导致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分离的重要根源,而且也是导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分离的重要根源。只有从根本上转变狭隘的科学观和人文观,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狭隘的教育观,从而真正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15(P26)语文教育中的工具性教育,与科学文化密切相关;而人文性教
20、育,与人文文化密切相关。二者完全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要处理的特殊矛盾,语文教学所要处理的特殊矛盾,就是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既对立又统一的双方统一起来,让二者在矛盾中共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么是纯工具论,要么是纯人文论的非此即彼的语文性质之争是毫无意义的,是违反辩证法的本质的。持工具论或是人文论都并非关键,关键的地方在于如何立足一方,把另一方给统一起来。语文教育,尤其是近些年来的语文教育,一反中华民族“和”、“合”的传统,不能平心静气,总喜欢在二元对立的怪圈中徘徊,在狭隘的工具性和狭隘的人文性之间徘徊。我们对语文教材练习题设计的考察,首先就着眼于此,分析练习题设计中总的指导思想的
21、科学性。在上个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语文教育被指责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相应地,在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中人文因素得到了强化: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而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则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人文因素: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据大纲和标准分别编写的人教版两
22、套初中语文教材(以下分别称“大纲教材”和“新教材” )也相应在此方面做出了较大动作,即削弱工具性,加强人文性。它们的主要表现相同,即:在练习系统中大量增加与对选文的理解关系不大甚至无关的人文性很强的综合性活动题目;大量增加工具性十分隐蔽的题目,设题主要着眼于选文的思想内容,着眼于宏观把握,尽量避免细致的工具性分析;在三个维度的目标中,刻意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甚至以牺牲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两个维度为代价。其根本原因,可能在于编者的课程观,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兼容的,原来的工具性因素太多了,现在要使人文性的因素多一些。两套教材的不同之处,就是新教材的练习系统这方面的动作更大一些。现举例如
23、下。先看一下大纲教材设计的综合性活动题目的几个例子。1、认真准备,开展一次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谜、对联比赛活动。(2册14课数字杂说第二题)2、有条件的话,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或者到网上检索,为本文补充一些驳斥日本极少数右翼分子谎言的例子。(5册15课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第二题)3、参观天文馆或观看晴朗的夜空,写一篇日记,谈谈你对宇宙天体的认识或感想。(4册14课漫话小行星第二题)4、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很多“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试把你的童年趣事,在小组或班上说给同学听听。(3册22课闲情记趣第二题)新教材这方面的题目设计举例如下。1、学唱歌曲松花江上,进一步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7
24、年级下册(简称7下,以下同)第9课土地的誓言第三题2、上图书馆或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一些情况,与同学展开交流。(7下24课真正的英雄第三题)3、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正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8下18课吆喝第三题)4、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同学中开个故事会。(8下25课诗词曲五首第三题)5、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有条件的可以开展
25、一次为孤独者送温暖活动。(9下15课枣儿第三题)大纲教材中尽量隐蔽工具性并尽量宏观把握选文思想内容的题目,先看两题:1、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阅读中把你认为好笑的地方标记出来,想一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5册19课范进中举第二题)2、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展开想像,在课堂上口头作文。 (1)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写一个续篇。 (2)给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1册18课伊索寓言两则第二题)上述第二题是为配合单元教学重点“发挥想像,潜心感悟”而设计的。“想像”,应是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去让学生发展的能力。对该题的阐释,编者解释为:“要注意想像的合理性。下面是一位同学就蚊子和狮子安排的一个结局
26、,可供参考。”(该结局大意为蚊子撞到蜘蛛网上等死,这时一滴松脂从松树上掉了下来,正好包住了蜘蛛。网破了,蚊子也得救了。)该同学的续篇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的取向问题暂且不谈。就想像的“合理性”来说,可以说它完全是一种胡思乱想,也根本不符合寓言体的要求。5(P329)对此续篇有偏爱的编者也就根本不可能向学生提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方面关于想像的任何有用的东西,这方面的设计几乎如同第一题。新教材8下15课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设计主要教学目标为有关科技文艺的文体知识,此方面的设题只有一道:展开合理想像,从小说结尾续写,一两百字。编者解释为:本题既是想像练笔,又是揣摩仿写。应在第一题基础上,进一步想
27、像生动具体的情景,同时用心揣摩课文写法、课文语言,使续写如同出自作者之手。像这样仅靠揣摩课文写法、课文语言而不明确、详细地进行工具性训练的做法,对学生的掌握文体知识来说,是极不可靠的。下面是9上9课故乡的课后练习题:1、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曾经是那样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你认为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我”不愿宏儿和水生“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别
28、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而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展开想像,说说“我”、“闰土”、“别人”这三类人的生活是怎样的,“新”生活又是怎样的。4、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课文内容,以这句话为话题,写片断作文。这四道题可以说完全着眼于选文的思想内容,对形式方面则一概不提。从选文在单元中的位置来看,这样的处理是极不合适的(此文为样本文)。刚才提到的综合性活动,有着较高的训练价值和人文价值,是过去的教材中所不多见的,在选文后适当增加一些这样的题目是非常必要的。但大量的这类题目是编者在对选文稍作阐释之后,该课正规的预设任务还未完成的情况下匆匆转向去设计的。大纲教材第四册第二单
29、元的几篇课文为教学“说明方法”的例子文。试看一下第七课看云识天气的练习题设计:1、 通读全文,看看文中谈了几种云,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试用表格的形式将云与天气的关系表示出来。2、 品味下面两段文字语言上的特点,并回答括号中的问题。(下略)3、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看谁预报得最准确。第一题,尽管客观上也牵涉到了分类别这种说明方法,但设题意图在“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不在这种说明方法的概念及如何使用等知识上。第二题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品味文笔精华”,也不在说明方法上。第三题尽管也要“培养学生的知
30、识迁移能力”,但这种知识并非说明方法的知识,其最大的作用恐怕就是“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了解自然的兴趣”,即主要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上。又如4册12课时间的脚印(学习“说明顺序”知识的例子文)的第四题: 学完这篇课文,你是否对岩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试以“海枯石烂”为题, 写 一首小诗,抒发一下你的感受。 本题也是在教材对“说明顺序”这个知识点关注不够的情况下设计的。新教材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妨看一下9上24课出师表的课后题:1、 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参考例句,标示出下面语句的停顿之处。朗读并背诵课文。(下略)2、 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
31、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3、 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事迹、传说、俗语还有很多。课外搜集有关资料,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目写片断作文。可以说,出师表的内涵是极其丰厚的,凭一、二两题是不足以“引导学生同古人作心灵对话,理解他们特殊的思想感情”的。在此基础上,匆忙转向第三题,是不大合适的。2语文课程中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在语文课程中,必然渗透着国家所主导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即如极力张扬民主自由意识的美国,教科书中的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政治。因此,对语文教材的练习系统进行此方面的考察,是十分必要的。正如黄显华、霍秉坤的分析:“教科书中的偏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很大。例如在性别的偏差方面,
32、错误表达或忽视对女童的自我形象、目标、思想均会有不良影响。因为儿童需要有强而正面的角色模型,来发展个人的自尊。当教材忽视了女性,使儿童以为女性在社会中较男性次要,影响亦较小。相反地,研究显示没有偏见的教科书对学生有正面的影响。”6(P145) 据此,他们亦提出了要对教科书的各组成部分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的考察。6(P177)这里,我们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分为以下几个小的方面。(1)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文本进行阐释时,教材应注意既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又要使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既不盲目崇拜它们,也不盲目贬损它们。(2)科学态度教材要通过对文本的阐释,真正落实实事
33、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不能仅凭主观情感来判断科学。(3)人与自然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要突出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使学生认识到“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宜过于强调“物我两立”。(4)性别意识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尊重女性,树立两性平等意识,更要消除潜意识里的性别歧视。(5)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二元对立结构,形成贫富文化的显性凸现,我们必须同时面对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的建设服务,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使得原来应以历时形态依此(次?)更替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及其基本的文化精神在中国的嬗变和
34、演进,转化为共时的存在形态。16(P5)因此,教材也应在尊重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文明的同时,尊重乡村文明的存在和发展。(6)价值与信念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在正确处理自主与监督、竞争与协作、公平与效率、民主与集中、创新与求实的关系中,倡导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以及开拓创新意识,真正体现尊重个人价值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的统一。16(P7)下面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角度对两套教材的练习系统设计作一下分析。总体来看,大纲教材弘扬了优秀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无大的偏见,比过去的教材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有不足。1册1课第三题的第二小题,要求学生领会下句所表现的情意:但我和
35、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原选文中也渗透着一种夫唱妇随的女性偏见,这且不说。关键是对此如何阐释。编者却将这种偏见不带批判性地承袭过来(参考答案为“写出作者的使命感”),从而将和作者一样同甘共苦的妻子从我们的视野中驱逐出去了。1册18课第二题中编者向学生推荐的寓言续篇,其中蕴涵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颇有问题。给蚊子安排的美好结局好像体现不出来对“骄傲自大”的批判态度,客观上有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册6课纪念白求恩的第二题中,编者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的阐释,也暗含着“资本主
36、义的文化是反对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的”这样的偏见,同时也导致了编者对选文结构分析的失误。在很多选文后的练习题中,编者都引导学生爱护动物、爱护自然,使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得以复归。如3册13课斑羚飞渡的第三题: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但也有些题目似乎仍抱着人定胜天的幻想。如2册26课愚公移山的第四题,对该文的主题编者有分析为“这篇寓言要说明的是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极端政治时期语文教材中渗透反资本主义倾向的倾向大势已去了。教材现在已经能够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资本主义。5册17课我的叔叔于勒的第一题,已不再给小说贴上“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
37、系”的标签,而鼓励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可以认为菲利普夫妇并非冷酷之人,实是小人物的辛酸无奈使之然。但在第三题中,仍认为“父母对叔叔冷酷无情”,这可以看作是当今中西文化碰撞中民族文化处于转型期的表现。在推崇人民群众的力量的同时,教材也会偶尔表现出一些个人主义的因素。6册26课曹刿论战的第一题,对于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教材分析其为曹刿,而非人心向背。新教材在此方面有不少进步。7上23课散步的第二题,对“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这一点,编者阐释为: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这个解释已完全消除
38、了女性偏见。9上11课我的叔叔于勒的几道课后练习题中,对待资本主义的心态更加平和。只是在第四题(想像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中,暗含着一定的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倾向。9下21课曹刿论战的第四题,也改变了大纲教材的错误认识,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人心向背。9下23课愚公移山的练习题,也摒弃了人定胜天的错误认识。同大纲教材一样,新教材也极为重视环保问题。如9下11课那树的第三题: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假如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
39、弟姐妹”不断地倒下,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要说?自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的偏见也有新的表现。8上8课台阶的第二题第三小题为:说说你对父亲这个人物的看法。教师用书赋予了“父亲”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有志气,不甘人后,有长远的生活目标,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而父亲身上体现出来的民族传统负累(不务实际地追求等级、地位、门第,对生活目标的盲从导致他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活的乐趣)10(P28),却轻描淡写为: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编者对作品中处
40、处弥漫着的淡淡的惋惜、感伤和无奈的情绪好像并没有关注,对父亲身上所体现出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解读也就出现了失误。8上13课苏州园林第四题的第二小题为: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来说,游玩园林应该是比较难得的经历。在设题时,编者就不能不考虑城乡文化这方面的差异。(二) 语文课程取向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限于文选型教材选文后的练习题的设计,所以这里只探讨教学中的阅读取向。关于阅读取向,王荣生认为,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至少混杂着四种取向的“阅读”:5(P235-236)一是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寻求“思考与练习”“正确答案”的“作业者”取向;二是以分析课文形式
41、方面为主,归结为生词、语法、修辞、章法(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等)的语文教师“职业性阅读”取向;三是遵循2000年大纲,以“诵读”为主要样式的“鉴赏者”取向;四是2001年标准所倡导的“感受性阅读”,在教学中表现为对“讨论法”的倚重。另外,还有一种历史悠久,而在教材中却又刚刚破土萌芽的批判性阅读取向(解读者取向)。大致而言,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主要是用鉴赏者取向;对下文将要提到的用件文的解读,主要适用感受性阅读取向;而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则主要适用批判性阅读取向。由于作业者取向和语文教师“职业性阅读”取向在上个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的声威中已渐趋消亡,所以在以下的具体论述中,我们将精力主要放在对
42、“鉴赏者取向感受性阅读取向解读者取向”在练习系统中的体现情况以及对它们的运用合适与否的考察上。同时,对应于我国以共时形态存在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三种读解理论(作者解读理论、文本解读理论和读者解读理论)也在强有力地影响着课程与教学中的阅读取向,所以也在我们这里所讨论的话题之中。三种理论解读取向,以李维鼎的研究较为深入。他认为,阅读理论领域是一个极富张力的“场”,这是一个以作者理论和读者理论为两极、文本理论仅因其文体的中介性而滑动其间。其滑动的实质却揭示着阅读理解中“客观”与“主观”的此消彼长。客观性强、宣示义突出、非生产性的表现事理世界的科学文本宜用作者理论来解读;而主观性强、启示
43、义突出、生产性的表现虚拟世界的文学文本宜用读者理论来解读。17(P13-14)这里的论述是较科学的,但也需要修正一下。对于经典文学作品,有时需要读出原义来,以彻底领会之,这时就需要用到作者理论来解读;对于科学文本,有时不仅要做原义解读(decipher),更要做批判性阅读,这时就需要用到读者理论来解读。对于三种理论读解取向,我们同样要考察它们在教材的练习系统中的体现情况以及对它们的运用是否合适。我们先从作业者取向鉴赏者取向感受性阅读取向批判性阅读取向这个系列来分析一下大纲教材练习题的设计。总体来看,该套教材的练习系统中作业者取向的题目正慢慢退出舞台,鉴赏者取向和感受性阅读取向的题目的势力在稳步
44、上升,而批判性阅读取向的题目则刚刚崭露头角。分述如下。作业者取向的题目虽不占主导地位了,但仍存在,其危害也不可轻视。如3册17课现代诗三首的第一题第一小题:作者赋予纸船什么含义?编者解释为:它象征着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其中,“纸船”为什么可以象征思念祖国的一颗心,统观全课的设计,不得而知。编者恐怕是要让学生以“作业者”身份记住这个答案就行了,而“为什么”则是不必思考的。4册5课蜘蛛第三题有“试模拟一只蜘蛛的口吻,用第一人称介绍一下自己”的要求。编者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内容”。这篇学习说明文知识的例
45、子文何以又冒出一个这样的学习目标,而且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还要用第一人称这种“创造”手段,也不得而知。学生也只有以作业者身份完成了事。鉴赏者取向和感受性阅读取向的题目在该套教材中随处可见。一方面,让学生对选文进行鉴赏和感受,可以有效地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很必要的;另一方面,鉴赏和感受有各自的使用范围和使用要求。教材中此方面合适与不合适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不少。3册11课荔枝蜜的第三题为:这篇文章的语言清新别致。试体会下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味。让学生以鉴赏者姿态欣赏优美的文学语言,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很必要的。但也有不该用鉴赏者姿态阅读的却用了。3册2课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
46、这篇消息的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由于写作当时要求报道要快,时间紧迫,该顺序是值得用批判者阅读姿态来审视的。而该课课后第二题却是让学生用鉴赏者眼光观察作者写作顺序的高超艺术。再看感受性阅读取向。感受,在阅读中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感受,就不可能对作品产生真正的理解,就不可能在阅读中陶冶性情,发展个性。这尤其体现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该套教材十分注意让学生去感受作品,这是很可贵的。但总观教材,这些感受又是过于放任的,因而可能就会丧失其积极的意义。5册25课诗词五首的第二题是针对己亥杂诗而出的唯一的一道题目:己亥杂诗共四句,写了几种心境?挑出你喜欢的诗句,说说它好在哪里。这道题的第二步就属于典型的无约束的感
47、受性阅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来说,作用极其有限。至于批判性阅读题目,有些出题是很恰当的。如3册7课驿路梨花的第四题:课堂讨论:无私奉献受到人们的称赞,市场意识也正在增强。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勤劳致富,你怎么看?该题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以批判者的眼光去阅读作品。但总的看来,此方面的设题还是太少,而且有的题目设置有较大问题。如上述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的第二题,该用批判的眼光去阅读文本而教材却要求学生用鉴赏的眼光去阅读。再看一下2册21课桃花源记的第四题: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编者解释该题“意在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就题目本身来看,是让学生“把别人(陶渊明)的东西当作别人的东西来看待,并用自己的观点去评价”,应是批判性阅读,而非鉴赏性阅读。此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即使提供了充分的辅助性资料,批判性阅读仍难以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