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位置单元分析(一)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1教材内容和作用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将需要进行这些基本方位的判断或表达。因此,本单元集中教学最基本的空间方位概念,一方面为学生系统地进行数学学习做准备;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空间方位的体验和对概念的使用,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单元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
2、初步感知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物体之间具有相对的位置关系,常用三组相对的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表示。这三组方位词具有相对性,即与“上”相对的是“下”,与“前”相对的是“后”,与“左”相对的是“右”,它们分别表示了在三条直线上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教材中“两个物体”一方面指现实生活中的两个物体,另一方面也指“平面图”上的两个物体。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必须全体学生都能看到、感知到,在平面图上判断位置关系时,“平面图”必须是固定的,即图的摆放位置、方向都不能改变。一般来说,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具有相对性。例如:A在B的前面,也可以说B在A的后面;要么说“小汽车在大卡车的前
3、面”,或者说“大卡车在小汽车的后面”。但在学习“左、右”时,为了降低教学的难度,不涉及“相对性”,即只有一个“参照点”,或者说只以一个“物体”作为判断位置关系的“标准”,这个参照点就是“观察者”或者是参与活动的“活动者”。三组位置关系中“上、下”的认识最简单,因为讨论两个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时不涉及“相对性”问题,即指向地球的一方是“下”,相反的方向是“上”。其次是“前、后”,为了避免相对性问题,教材中规定以“活动者”为参照点,他“面”朝的方向就是“前”,相对的方向就是“后”。认识“左、右”的难度最大,因为可以有多个参照点。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教材中是以“活动者”为参照点的,并根据儿童认知左
4、右的心理特点及规律安排教学内容: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联系(情境图)感知身体的左右(“做一做”第1题)以自己为中心辨别左右(“做一做”第2题)。同时,为了避免出现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教材不涉及平面图中“人物”的对话,以避免在考试中“相对性”带来的难点。2教材编排特点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儿童对空间方位的表征至少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自我中心的表征,即用主体自身与目标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来标明目标物的具体位置。如儿童背靠着物体,说物体在他的后面。二是自然标志的表征,即用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与目标物之间的关系来标明目标物的具体位置。如茶几在沙
5、发的前面,电视在茶几的前面。三是去自我中心的表征,利用一些抽象的形式来描述目标物的位置。如用地图来描述目标物的位置。而一年级(67岁)儿童正处在前运算阶段的末期,他们的判断仍受直觉思维的支配,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情境和活动来进行。例如,要确定一个站在对面的人的前后,开始儿童需要真正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才能确定,以后才能逐步想象自己处在那人的位置上,以此确定其前后。教材根据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创设了适合学生又便于操作的情境,使他们一方面亲身体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另一方面又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
6、”,最后是“左、右”。根据研究,儿童在掌握空间方位的过程中,首先把不同的方位与自己身体的一定部位相对应,建立起以下的联系:上面是头,下面是脚;前面是胸,后面是背;右面是右手,左面是左手。儿童最早分出的是垂直轴上的方向,这是由儿童身体的垂直位置决定的。儿童对水平面两对方向(前和后,左和右)的区分则要晚些,其中对左、右的区分则比较困难一些。所以,教材按照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难易程度来安排,其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三)教学建议(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因此,对
7、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对“左、右”的辨别,则要进行适当地引导。(2)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辨认位置关系。教师应该在教材所提供内容的基础上,多创设有趣、好玩的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辨认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在游戏中感受这三组方位词的作用。(3)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交流并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在认识“上、下”“前、后”时,可以创设物体相同但位置关系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分组辨认位置关系。交流时“答案”不同,引发“冲突”,进而对比分析,深化理解所学习的内容。但“左、右”的教学不适宜创设类似的“冲突”。(4)重视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达“上、下”“前、后”“左、右”这三组位置关系。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是学生理解位置关系的重要表现。学生不仅会按照“指令”摆放“物体”,同时也能够用比较规范、流利的语言表达物体的位置关系。(5)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慎重对待位置关系的“相对性”问题(尤其是“左右”内容的学习),不能任意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6)建议用2课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