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初中文言文答题技巧(精)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课外的解题方法如下: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骤: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
2、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
3、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4、(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
5、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2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
6、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
7、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节选自范公俑过庭录,有删改)【注】负:凭仗。规:劝诫。(1)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国:则有去国怀乡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略无阙处(三峡)C.乐:然则何时而乐耶 钟鼓乐之(关雎)D.斯:微斯人 斯是陋室(陋室铭)(2)翻译下列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愤郁颇见辞色。(3)语段【甲】中第一,二段文字所写的景和所抒的情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述。 (4)
8、从范仲淹、滕子京身上我们能获得哪些启示? 【答案】 (1)D(2)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言语和神态上。(3)第一段写的是阴雨天气,描绘了萧条阴冷的景象,抒发了凄凉悲伤的情感;第二段写的是晴朗天气,描绘了春光明媚的景象,抒发了喜悦的情感。(4)我们要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做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对朋友要真诚帮助;要善于接受他人意见;做人要谦虚。 【解析】【分析】(1)A项,国都/国家;B项,处在/地方;C项,喜悦,愉快/使快乐;D项,均是指示代词,“此;这”的意思。 (2)注意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翻译。 (3)抓住关键句分别进行概括即可。第一段,从“淫雨
9、霏霏,连月不开”“阴风”等可知其描绘的是萧条阴冷的景象;从“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可体会其抒发的是凄凉悲伤的情感。第二段,从“秦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等可知其描绘的是春光明媚的景象;根据“此乐何极”“心旷神怡”“宠辱借忘”“喜洋洋”等可体会其喜悦的情感。 (4)根据两文的内容和主旨谈启示即可。 故答案为:D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言语和神态上。 第一段写的是阴雨天气,描绘了萧条阴冷的景象,抒发了凄凉悲伤的情感;第二段写的是晴朗天气,描绘了春光明媚的景象,抒发了喜悦的情感。 我们要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做人要
10、有宽阔的胸襟;对朋友要真诚帮助;要善于接受他人意见;做人要谦虚。【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附参考译文】 【乙】滕子京很有
11、才华,造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庆州知州(的位置)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言语和神态上。范仲淹和他年龄相仿,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答。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范仲淹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范仲淹在)文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好友了。3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 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节选自礼
12、记学记)【乙】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节选自礼记学记)【注】道:引导。强:劝勉。庸:功劳,说:通“脱”,解脱。(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故君子之教喻也_师逸而功倍_(2)翻译下面的句子。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3)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 (4)我们学过的虽有嘉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答案】 (1)所以;闲适,轻松(2)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引导而不牵制能使
13、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3)先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4)“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故”,因此,所以。“逸”,闲适,轻松。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既:已经;之所由:之所以的方法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
14、方法。 道: 引导 ;和:和谐,融洽;强: 劝勉;开: 启发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 (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这句话把“善学者”与“不善学者”进行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这句话把“善问者”和“不善问者”进行对比,并且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
15、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因此教与学相互促进。 故答案为:所以;闲适,轻松 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 先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
16、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然后认真研读所给内容,辨明其所运用的论证
17、方法;最后围绕中心论点或本段论点,并结合这种论证方法本身的特点,分析其作用。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解读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理解。【译文】 君子知道了教育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也明白了教育之所以失败的道理,这以后就可以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了。所以,称职的老师在施行教育的时候,是善于告诉学生并且让学生明白的。第一是只注重引导,而不是强行牵拉着学生走,去强迫学生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第二是督促勉励学生,但是不要过于严厉,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思考,使他们丧失自己;第三是适当给学生以点拨,但是不要直接把答案交给学生,不要代替学
18、生思考。教师如果只作引导,而并不去逼迫学生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么,就能够亲和的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让学习过程愉悦和谐起来;教师如果严格要求学生,而并不去强制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那么,就能够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志趣都能充分发展;教师如果只加以点拨提示,开启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兴趣,而并不是答案直接交给学生,使得学生学习被动,那么,就能够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习惯了。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热情上进,个性创新,独立研学,那么,就可以算作是称职的教师了。 对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教得轻松,毫不费力,学生却学习得很好,并且跟老师一样轻松,还能对老师教学有方非常钦佩。对不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
19、教得费力,非常劳累,学生却学得不好,并且跟老师一样劳累,还会对老师严厉的督责心生埋怨。善于提问的老师,向学生提问好像用斧头劈砍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容易劈砍的地方砍起,最后才去劈砍木材的关节、根部;等到这样做的次数多了,难于劈砍的关节、根部就可以得心应手的劈砍开了。不善于提问的老师呢,恰恰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对待问题的解答,就好比和尚撞钟一样。如果,敲击钟所用的力气小,轻轻的敲,钟的响声就小;如果,敲击钟所用的力气大,重重的敲,钟的响声就大;无论轻重,老师都要在从容把钟敲打完了后,还要优游不迫的等待钟声慢慢消失。而不善回答问题的老师呢,恰恰与此相反。这两点讲的都是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帮助学
20、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4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测;山看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 , 欧阳公
21、作州之二年,构亭日“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节选自曾巩醒心亭记)【注】涯:岸边。欧阳公:即欧阳修。构:搭建。直:当,临。洒然:洒脱的样子,形容毫无拘束。吾君:指皇帝;优游:悠闲自得;无为:清静自然
22、。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伛偻提携 伛偻:_泉香而酒洌 洌:_杂然而前陈者 杂然:_则必即丰乐以饮 即:_(2)下列各组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临溪而渔 则必即醒心而望B.行者休于树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C.以见夫群山之相环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D.醒能述以文者 君子深造之以道(孔孟论学习(3)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4)【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 【答案】 (1)
23、驼背,指老年人;清;错杂的样子;就,靠近,到(2)B(3)脸色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东倒西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4)【甲】文“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文“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福”“国泰民安”)。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伛偻”,驼背,这里指代老年人。“即”靠近。 (2)A表修饰。B在;比。C的。D用。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24、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苍颜:容颜苍老。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这是一个判断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脸色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东倒西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其:大概。谓:称得上;与:在。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4)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分析,【甲】从“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以看出“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从“ 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 ”可以看出“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
25、福”“国泰民安”)。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驼背,指老年人;清;错杂的样子;就,靠近,到 B; 脸色苍白,头发雪白,昏昏(或“东倒西歪”)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甲】文“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文“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太平,人民幸福”“国泰民安”)。【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
26、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而、以、于、其、且、为等共20个,这些虚词都有多种用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分类归类记忆,其实最关键的还是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句子的意思具体分析、解释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此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个人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必须反复阅读选文,理解选文内容,然后再
27、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并概括答题。 【译文】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小孩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而酒色清澈,山中野味,野菜,交错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举行的酒宴。酒宴上饮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哗,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回归而宾客跟从。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就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
28、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因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乙】在滁州的西南面,一泓泉水的旁边,欧阳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一个名叫“丰乐”的亭子,并亲自作记,以表明这个名称的由来。不久以后,又在丰乐亭的东面几百步,找到一个山势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个叫“醒心”的亭子,让我作记。 每逢欧阳公与州里的宾客们到这里游览,就肯定要到丰乐亭喝酒。有时喝醉了,就一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那里群山环抱、云雾相生、旷野无垠、草木茂盛、泉水嘉美,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泉声使人为之一振。于是心
29、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更想久留而不返回了。所以就根据这个缘故给亭命名为“醒心亭”,是取自韩退之的北湖诗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又用所见到的美景来给它命名吧,这就更有水平了。 尽管这样,我是能够说出欧阳公真正的快乐的。我们的皇帝在上悠然自得,无为清静;我们的百姓在下丰衣足食,心无不满。这才是欧阳公真正的快乐啊!一个山角落,一汪清泉水,哪里会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呢?他只不过是在这里寄托他的感想啊!5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30、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1、节选)(1)下列划线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是日更定矣 是金陵人 见余大喜 拉余同饮A.相同,相同。B.不同,不同。C.不同,相同。D.相同,不同。(2)下列划线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前陈者(陈列、摆开) 山肴(用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成的荤菜) 野蔌(野菜) 余住西湖(我) 拥毳衣炉火(细毛)B.临溪而渔(捕鱼) 非丝非竹(丝线) 苍颜(苍老的脸色) 客此(客人)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余拏一小舟(撑)C.觥筹(酒筹) 阴翳(遮蔽) 宴酣(畅饮) 一芥(小草)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怎么)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D.述以文(写文章记叙事情) 守谓谁(说的) 更定矣(止,停) 颓
32、然乎其间者(于) 余强饮三大白(痛快) 雾凇沆砀(雾或水汽结成的冰花)(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而”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野芳发而幽香B.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C.溪深而鱼肥D.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5)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案】 (1)C(2)A(3)D(4)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
33、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5)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欧阳修抒发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解析】【分析】(1)代词“这”;判断动词“是”,与现汉同;第一人称代词“我”;第一人称代词“我”。所以不同,相同。故选C。 (2)B. 丝:弦乐器的代称。苍颜:苍老的容颜。客:客居,旅居。C. 觥:酒器。芳:花。D. 谓:是,叫。强:尽力,勉力,竭力。故选A。 (3)A.表承接。B.表递进。C.表并列。D.加点的“而”与题干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表转折。故选D。 (4)本题考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强”:尽力。“
34、白”:杯。“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高踞。还有“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判断句的翻译。 (5)湖心亭看雪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醉翁亭记以“乐”字为线索,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抒
35、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故答案为:C;A;D;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欧阳修抒发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文
36、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本题考查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子。一般来说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都在文末。【附参考译文】(一)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37、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二)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38、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39、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_前人之述备矣 备:_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开:_云归而岩穴暝 暝: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3)比较【甲】【乙】两段文字所写景物的不同点,完
40、成下表。 选段观景角度景物类别内容概括景物特点【甲】登楼所见_朝暮之景写景突出_【乙】_山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写景突出秀美多变(4)【甲】文和【乙】文都注重对景物的描绘,各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回答。 【答案】 (1)美好;详尽;散开;昏暗(2)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3)水景;阔大壮观;登山所见(4)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胜”“备”属于古今异
41、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则:就是;大观:雄伟的景象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芳:香花;发:开放;秀:茂盛,繁茂;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3)结合醉翁亭记第一段内容可知,当时作者欧阳修在滁州西南的琅琊山上的醉翁亭上观看山景。属于登山所见,【甲】文描写的是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属于水景。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由此可以看出其特点是:阔大壮观。注意概括答案的时候要和题干中的有关内
42、容一致。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语段范仲淹首先描写洞庭湖雄伟壮观的景象,然后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因此下文的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乙】语段欧阳修首先描写琅琊山朝暮之景,然后描写琅琊山四季之景,最后总结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故答案为:美好;详尽;散开;昏暗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水景;阔大壮观;登山所见 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43、。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已给内容概括其其余的内容。 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不能孤立理解,要把这个语段放在全文中,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语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7阅读
44、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 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注)旃:通“毡”,毛织物。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羝(d):公羊。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节旄(m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单于愈益欲降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绝不饮食/食之不能尽其材C.乃得归/微斯人,吾谁与归D.卧起操持/操蛇之神闻之(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武 留 匈 奴 凡 十 九 岁 始 以 强 壮 出 及 还 须 发 尽 白(3)结合选文谈谈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D(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3)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有气节、有民族大义的人。 【解析】【分析】(1)A.使投降/下达。B.吃的/喂养。C.回来/归依。D.都是“持”。 (2)根据句意:苏武被扣留在匈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