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重庆巴蜀中学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解答题
1.如图1,点在直线上,点在直线上,点在,之间,且满足.
(1)证明:;
(2)如图2,若,,点在线段上,连接,且,试判断与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3,若(为大于等于的整数),点在线段上,连接,若,则______.
2.点A,C,E在直线l上,点B不在直线l上,把线段AB沿直线l向右平移得到线段CD.
(1)如图1,若点E在线段AC上,求证:B+D=BED;
(2)若点E不在线段AC上,试猜想并证明B,D,BED之间的等量关系;
(3)在(1)的条件下,如图2所示,过点B作PB//ED,在直线BP,ED之间有点M,使得ABE=EBM,CDE=EDM,同时点F使得ABE=nEBF,CDE=nEDF,其中n≥1,设BMD=m,利用(1)中的结论求BFD的度数(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
3.问题情境:
如图1,AB∥CD,∠PAB=130°,∠PCD=120°.求∠APC的度数.小明的思路是:过P作PE∥AB,通过平行线性质,可得∠APC=∠APE+∠CPE=50°+60°=110°.
问题解决:
(1)如图2,AB∥CD,直线l分别与AB、CD交于点M、N,点P在直线I上运动,当点P在线段MN上运动时(不与点M、N重合),∠PAB=α,∠PCD=β,判断∠APC、α、β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在(1)的条件下,如果点P在线段MN或NM的延长线上运动时.请直接写出∠APC、α、B之间的数量关系;
(3)如图3,AB∥CD,点P是AB、CD之间的一点(点P在点A、C右侧),连接PA、PC,∠BAP和∠DCP的平分线交于点Q.若∠APC=116°,请结合(2)中的规律,求∠AQC的度数.
4.汛期即将来临,防汛指挥部在某水域一危险地带两岸各安置了一探照灯,便于夜间查看河水及两岸河堤的情况.如图1,灯射出的光束自顺时针旋转至便立即回转,灯射出的光束自顺时针旋转至便立即回转,两灯不停交叉照射巡视.若灯射出的光束转动的速度是/秒,灯射出的光束转动的速度是/秒,且、满足.假定这一带水域两岸河堤是平行的,即,且.
(1)求、的值;
(2)如图2,两灯同时转动,在灯射出的光束到达之前,若两灯射出的光束交于点,过作交于点,若,求的度数;
(3)若灯射线先转动30秒,灯射出的光束才开始转动,在灯射出的光束到达之前,灯转动几秒,两灯的光束互相平行?
5.如图1,把一块含30°的直角三角板ABC的BC边放置于长方形直尺DEFG的EF边上.
(1)根据图1填空:∠1= °,∠2= °;
(2)现把三角板绕B点逆时针旋转n°.
①如图2,当n=25°,且点C恰好落在DG边上时,求∠1、∠2的度数;
②当0°<n<180°时,是否会存在三角板某一边所在的直线与直尺(有四条边)某一边所在的直线垂直?如果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n的值和对应的那两条垂线;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二、解答题
6.将两块三角板按如图置,其中三角板边,,,.
(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
①如果,则有;
②;
③如果,则平分.
(2)如果,判断与是否相等,请说明理由.
(3)将三角板绕点顺时针转动,直到边与重合即停止,转动的过程中当两块三角板恰有两边平行时,请直接写出所有可能的度数.
7.已知射线射线CD,P为一动点,AE平分,CE平分,且AE与CE相交于点E.(注意:此题不允许使用三角形,四边形内角和进行解答)
(1)在图1中,当点P运动到线段AC上时,.直接写出的度数;
(2)当点P运动到图2的位置时,猜想与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说明;
(3)当点P运动到图3的位置时,(2)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若成立,请说明理由:若不成立,请写出与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证明.
8.已知直线,点分别为, 上的点.
(1)如图1,若,, ,求与的度数;
(2)如图2,若,, ,则_________;
(3)若把(2)中“,, ”改为“,, ”,则_________.(用含的式子表示)
9.如图,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含有30°、60°的三角板如图放置,PA、PB与直线MN重合,且三角板PAC,三角板PBD均可以绕点P逆时针旋转.
(1)①如图1,∠DPC= 度.
②我们规定,如果两个三角形只要有一组边平行,我们就称这两个三角形为“孪生三角形”,如图1,三角板BPD不动,三角板PAC从图示位置开始每秒10°逆时针旋转一周(0°旋转360°),问旋转时间t为多少时,这两个三角形是“孪生三角形”.
(2)如图3,若三角板PAC的边PA从PN处开始绕点P逆时针旋转,转速3°/秒,同时三角板PBD的边PB从PM处开始绕点P逆时针旋转,转速2°/秒,在两个三角板旋转过程中,(PC转到与PM重合时,两三角板都停止转动).设两个三角板旋转时间为t秒,以下两个结论:①为定值;②∠BPN+∠CPD为定值,请选择你认为对的结论加以证明.
10.问题情境
(1)如图1,已知,,,求的度数.佩佩同学的思路:过点作,进而,由平行线的性质来求,求得________.
问题迁移
(2)图2.图3均是由一块三角板和一把直尺拼成的图形,三角板的两直角边与直尺的两边重合,,,与相交于点,有一动点在边上运动,连接,,记,.
①如图2,当点在,两点之间运动时,请直接写出与,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如图3,当点在,两点之间运动时,与,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判断并说明理由;拓展延伸
(3)当点在,两点之间运动时,若,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请直接写出与,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解答题
11.在△ABC中,射线AG平分∠BAC交BC于点G,点D在BC边上运动(不与点G重合),过点D作DE∥AC交AB于点E.
(1)如图1,点D在线段CG上运动时,DF平分∠EDB
①若∠BAC=100°,∠C=30°,则∠AFD= ;若∠B=40°,则∠AFD= ;
②试探究∠AFD与∠B之间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2)点D在线段BG上运动时,∠BDE的角平分线所在直线与射线AG交于点F试探究∠AFD与∠B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12.如图①,将一副直角三角板放在同一条直线AB上,其中∠ONM=30°,∠OCD=45°.
(1)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沿BA的方向平移至图②的位置,MN与CD相交于点E,求∠CEN的度数;
(2)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使∠BON=30°,如图③,MN与CD相交于点E,求∠CEN的度数;
(3)将图①中的三角板OMN绕点O按每秒30°的速度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在旋转的过程中,在第____________秒时,直线MN恰好与直线CD垂直.(直接写出结果)
13.(生活常识)
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入射光线)和变向后的光线(反射光线)与平面镜所夹的角相等.如图 1,MN 是平面镜,若入射光线 AO 与水平镜面夹角为∠1,反射光线 OB 与水平镜面夹角为∠2,则∠1=∠2 .
(现象解释)
如图 2,有两块平面镜 OM,ON,且 OM⊥ON,入射光线 AB 经过两次反射,得到反射光线 CD.求证 AB∥CD.
(尝试探究)
如图 3,有两块平面镜 OM,ON,且∠MON =55° ,入射光线 AB 经过两次反射,得到反射光线 CD,光线 AB 与 CD 相交于点 E,求∠BEC 的大小.
(深入思考)
如图 4,有两块平面镜 OM,ON,且∠MON = α ,入射光线 AB 经过两次反射,得到反射光线 CD,光线 AB 与 CD 所在的直线相交于点 E,∠BED=β , α 与 β 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是 .(直接写出结果)
14.操作示例:如图1,在△ABC中,AD为BC边上的中线,△ABD的面积记为S1,△ADC的面积记为S2.则S1=S2.
解决问题:在图2中,点D、E分别是边AB、BC的中点,若△BDE的面积为2,则四边形ADEC的面积为 .
拓展延伸:
(1)如图3,在△ABC中,点D在边BC上,且BD=2CD,△ABD的面积记为S1,△ADC的面积记为S2.则S1与S2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
(2)如图4,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连接BE、CD交于点O,且BO=2EO,CO=DO,若△BOC的面积为3,则四边形ADOE的面积为 .
15.已知,,点为射线上一点.
(1)如图1,写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2)如图2,当点在延长线上时,求证:;
(3)如图3,平分,交于点,交于点,且:,,,求的度数.
【参考答案】
一、解答题
1.(1)见解析;(2)见解析;(3)n-1
【分析】
(1)连接AB,根据已知证明∠MAB+∠SBA=180°,即可得证;
(2)作CF∥ST,设∠CBT=α,表示出∠CAN,∠ACF,∠BCF,根据
解析:(1)见解析;(2)见解析;(3)n-1
【分析】
(1)连接AB,根据已知证明∠MAB+∠SBA=180°,即可得证;
(2)作CF∥ST,设∠CBT=α,表示出∠CAN,∠ACF,∠BCF,根据AD∥BC,得到∠DAC=120°,求出∠CAE即可得到结论;
(3)作CF∥ST,设∠CBT=β,得到∠CBT=∠BCF=β,分别表示出∠CAN和∠CAE,即可得到比值.
【详解】
解:(1)如图,连接,
,
,
,
,
(2),
理由:作,则 如图,
设,则.
,,
,,
.
即.
(3)作,则 如图,设,则.
,
,
,
,
,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解题关键是角度的灵活转换,构建数量关系式.
2.(1)见解析;(2)当点E在CA的延长线上时,∠BED=∠D-∠B;当点E在AC的延长线上时,∠BED=∠BET-∠DET=∠B-∠D;(3)
【分析】
(1)如图1中,过点E作ET∥AB.利用平行
解析:(1)见解析;(2)当点E在CA的延长线上时,∠BED=∠D-∠B;当点E在AC的延长线上时,∠BED=∠BET-∠DET=∠B-∠D;(3)
【分析】
(1)如图1中,过点E作ET∥AB.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2)分两种情形:如图2-1中,当点E在CA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2中,当点E在AC的延长线上时,构造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解即可.
(3)利用(1)中结论,可得∠BMD=∠ABM+∠CDM,∠BFD=∠ABF+∠CDF,由此解决问题即可.
【详解】
解:(1)证明:如图1中,过点E作ET∥AB.由平移可得AB∥CD,
∵AB∥ET,AB∥CD,
∴ET∥CD∥AB,
∴∠B=∠BET,∠TED=∠D,
∴∠BED=∠BET+∠DET=∠B+∠D.
(2)如图2-1中,当点E在CA的延长线上时,过点E作ET∥AB.
∵AB∥ET,AB∥CD,
∴ET∥CD∥AB,
∴∠B=∠BET,∠TED=∠D,
∴∠BED=∠DET-∠BET=∠D-∠B.
如图2-2中,当点E在AC的延长线上时,过点E作ET∥AB.
∵AB∥ET,AB∥CD,
∴ET∥CD∥AB,
∴∠B=∠BET,∠TED=∠D,
∴∠BED=∠BET-∠DET=∠B-∠D.
(3)如图,设∠ABE=∠EBM=x,∠CDE=∠EDM=y,
∵AB∥CD,
∴∠BMD=∠ABM+∠CDM,
∴m=2x+2y,
∴x+y=m,
∵∠BFD=∠ABF+∠CDF,∠ABE=n∠EBF,∠CDE=n∠EDF,
∴∠BFD===.
【点睛】
本题属于几何变换综合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条件常用辅助线,构造平行线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3.(1)∠APC=α+β,理由见解析;(2)∠APC=α-β或∠APC=β-α;(3)58°
【分析】
(1)过点P作PE∥AB,根据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即可求解;
(2)分点P在线段MN或NM的延长线
解析:(1)∠APC=α+β,理由见解析;(2)∠APC=α-β或∠APC=β-α;(3)58°
【分析】
(1)过点P作PE∥AB,根据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即可求解;
(2)分点P在线段MN或NM的延长线上运动两种情况,根据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及角的和差即可求解;
(3)过点P,Q分别作PE∥AB,QF∥AB,根据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及角的和差即可求解.
【详解】
解:(1)如图2,过点P作PE∥AB,
∵AB∥CD,
∴PE∥AB∥CD,
∴∠APE=α,∠CPE=β,
∴∠APC=∠APE+∠CPE=α+β.
(2)如图,在(1)的条件下,如果点P在线段MN的延长线上运动时,
∵AB∥CD,∠PAB=α,
∴∠1=∠PAB=α,
∵∠1=∠APC+∠PCD,∠PCD=β,
∴α=∠APC+β,
∴∠APC=α-β;
如图,在(1)的条件下,如果点P在线段NM的延长线上运动时,
∵AB∥CD,∠PCD=β,
∴∠2=∠PCD=β,
∵∠2=∠PAB+∠APC,∠PAB=α,
∴β=α+∠APC,
∴∠APC=β-α;
(3)如图3,过点P,Q分别作PE∥AB,QF∥AB,
∵AB∥CD,
∴AB∥QF∥PE∥CD,
∴∠BAP=∠APE,∠PCD=∠EPC,
∵∠APC=116°,
∴∠BAP+∠PCD=116°,
∵AQ平分∠BAP,CQ平分∠PCD,
∴∠BAQ=∠BAP,∠DCQ=∠PCD,
∴∠BAQ+∠DCQ=(∠BAP+∠PCD)=58°,
∵AB∥QF∥CD,
∴∠BAQ=∠AQF,∠DCQ=∠CQF,
∴∠AQF+∠CQF=∠BAQ+∠DCQ=58°,
∴∠AQC=58°.
【点睛】
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添加辅助线将两条平行线相关的角联系到一起是解题的关键.
4.(1),;(2)30°;(3)15秒或82.5秒
【分析】
(1)解出式子即可;
(2)根据,用含t的式子表示出,根据(2)中给出的条件得出方程式 ,求出 t的值,进而求出的度数;
(3)根据灯B的
解析:(1),;(2)30°;(3)15秒或82.5秒
【分析】
(1)解出式子即可;
(2)根据,用含t的式子表示出,根据(2)中给出的条件得出方程式 ,求出 t的值,进而求出的度数;
(3)根据灯B的要求,t<150,在这个时间段内A可以转3次,分情况讨论.
【详解】
解:(1).
又,.
,;
(2)设灯转动时间为秒,
如图,作,而
,,
,
,
,
,
(3)设灯转动秒,两灯的光束互相平行.
依题意得
①当时,
两河岸平行,所以
两光线平行,所以
所以,
即:,
解得;
②当时,
两光束平行,所以
两河岸平行,所以
所以,,
解得;
③当时,图大概如①所示
,
解得(不合题意)
综上所述,当秒或82.5秒时,两灯的光束互相平行.
【点睛】
这道题考察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找到对应角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5.(1)120,90;(2)①∠1=120°-n°,∠2=90°+n°;②见解析
【分析】
(1)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解答;
(2)①根据邻补角的定义求出∠ABE,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
解析:(1)120,90;(2)①∠1=120°-n°,∠2=90°+n°;②见解析
【分析】
(1)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解答;
(2)①根据邻补角的定义求出∠ABE,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1=∠ABE,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求出∠BCG,然后根据周角等于360°计算即可得到∠2;
②结合图形,分AB、BC、AC三条边与直尺垂直讨论求解.
【详解】
解:(1)∠1=180°-60°=120°,
∠2=90°;
故答案为:120,90;
(2)①如图2,
∵∠ABC=60°,
∴∠ABE=180°-60°-n°=120°-n°,
∵DG∥EF,
∴∠1=∠ABE=120°-n°,
∠BCG=180°-∠CBF=180°-n°,
∵∠ACB+∠BCG+∠2=360°,
∴∠2=360°-∠ACB-∠BCG
=360°-90°-(180°-n°)
=90°+n°;
②当n=30°时,∵∠ABC=60°,
∴∠ABF=30°+60°=90°,
AB⊥DG(EF);
当n=90°时,
∠C=∠CBF=90°,
∴BC⊥DG(EF),AC⊥DE(GF);
当n=120°时,
∴AB⊥DE(GF).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角的计算,垂线的定义,主要利用了平行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读懂题目信息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
二、解答题
6.(1)②③;(2)相等,理由见解析;(3)30°或45°或75°或120°或135°
【分析】
(1)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分别判定即可;
(2)利用角的和差,结合∠CAB=∠DAE=90°进行判断
解析:(1)②③;(2)相等,理由见解析;(3)30°或45°或75°或120°或135°
【分析】
(1)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分别判定即可;
(2)利用角的和差,结合∠CAB=∠DAE=90°进行判断;
(3)依据这两块三角尺各有一条边互相平行,分五种情况讨论,即可得到∠EAB角度所有可能的值.
【详解】
解:(1)①∵∠BFD=60°,∠B=45°,
∴∠BAD+∠D=∠BFD+∠B=105°,
∴∠BAD=105°-30°=75°,
∴∠BAD≠∠B,
∴BC和AD不平行,故①错误;
②∵∠BAC+∠DAE=180°,
∴∠BAE+∠CAD=∠BAE+∠CAE+∠DAE=180°,故②正确;
③若BC∥AD,
则∠BAD=∠B=45°,
∴∠BAE=45°,
即AB平分∠EAD,故③正确;
故答案为:②③;
(2)相等,理由是:
∵∠CAD=150°,
∴∠BAE=180°-150°=30°,
∴∠BAD=60°,
∵∠BAD+∠D=∠BFD+∠B,
∴∠BFD=60°+30°-45°=45°=∠C;
(3)若AC∥DE,
则∠CAE=∠E=60°,
∴∠EAB=90°-60°=30°;
若BC∥AD,
则∠B=∠BAD=45°,
∴∠EAB=45°;
若BC∥DE,
则∠E=∠AFB=60°,
∴∠EAB=180°-60°-45°=75°;
若AB∥DE,
则∠D=∠DAB=30°,
∴∠EAB=30°+90°=120°;
若AE∥BC,
则∠C=∠CAE=45°,
∴∠EAB=45°+90°=135°;
综上:∠EAB的度数可能为30°或45°或75°或120°或135°.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分情况画出图形,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
7.(1);(2),证明见解析;(3),证明见解析.
【分析】
(1)过点作,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平行公理推论可得,从而可得,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最后根据角的和差即可得;
解析:(1);(2),证明见解析;(3),证明见解析.
【分析】
(1)过点作,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平行公理推论可得,从而可得,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最后根据角的和差即可得;
(2)过点作,过点作,先根据(1)可得,再根据(1)同样的方法可得,由此即可得出结论;
(3)过点作,过点作,先根据(1)可得,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平行公理推论可得,然后根据角的和差、等量代换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1)如图,过点作,
,
,
,
,
,
又,且点运动到线段上,
,
平分,平分,
,
;
(2)猜想,证明如下:
如图,过点作,过点作,
由(1)已得:,
同理可得:,
;
(3),证明如下:
如图,过点作,过点作,
由(1)已得:,
即,
,
,即,
,
,
,即,
,
,
,
,
即.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平行公理推论、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点,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关键.
8.(1)120º,120º;(2)160;(3)
【分析】
(1)过点作,,根据 ,平行线的性质和周角可求出,则 ,再根据 , ,可得 , ,可求出 ,,根据 即可得到结果;
(2)同理(1)的求法,
解析:(1)120º,120º;(2)160;(3)
【分析】
(1)过点作,,根据 ,平行线的性质和周角可求出,则 ,再根据 , ,可得 , ,可求出 ,,根据 即可得到结果;
(2)同理(1)的求法,根据,, 求解即可;
(3)同理(1)的求法,根据,, 求解即可;
【详解】
解:(1)如图示,分别过点作,,
∵,
∴,
∴,
∴,
∴,
∵,
∴,
又∵,
∴,,
∴.
(2)如图示,分别过点作,,
∵,∴,
∴,
∴,
∴,
∵,
∴,
又∵,
∴,,
∴.
故答案为:160;
(3)同理(1)的求法
∵,∴,
∴,
∴,
∴,
∵,
∴,
又∵,
∴, ,
∴.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度的运算,熟悉相关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9.(1)①90;②t为或或或或或或;(2)①正确,②错误,证明见解析.
【分析】
(1)①由平角的定义,结合已知条件可得:从而可得答案;②当时,有两种情况,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与角的和
解析:(1)①90;②t为或或或或或或;(2)①正确,②错误,证明见解析.
【分析】
(1)①由平角的定义,结合已知条件可得:从而可得答案;②当时,有两种情况,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与角的和差求解旋转角,可得旋转时间;当时,有两种情况,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与角的和差关系求解旋转角,可得旋转时间;当时,有两种情况,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与角的和差关系求解旋转角,可得旋转时间;当时,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与角的和差关系求解旋转角,可得旋转时间;当时的旋转时间与相同;
(2)分两种情况讨论:当在上方时,当在下方时,①分别用含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可得的值;②分别用含的代数式表示,得到是一个含的代数式,从而可得答案.
【详解】
解:(1)①∵∠DPC=180°﹣∠CPA﹣∠DPB,∠CPA=60°,∠DPB=30°,
∴∠DPC=180﹣30﹣60=90°,
故答案为90;
②如图1﹣1,当BD∥PC时,
∵PC∥BD,∠DBP=90°,
∴∠CPN=∠DBP=90°,
∵∠CPA=60°,
∴∠APN=30°,
∵转速为10°/秒,
∴旋转时间为3秒;
如图1﹣2,当PC∥BD时,
∵∠PBD=90°,
∴∠CPB=∠DBP=90°,
∵∠CPA=60°,
∴∠APM=30°,
∵三角板PAC绕点P逆时针旋转的角度为180°+30°=210°,
∵转速为10°/秒,
∴旋转时间为21秒,
如图1﹣3,当PA∥BD时,即点D与点C重合,此时∠ACP=∠BPD=30°,则AC∥BP,
∵PA∥BD,
∴∠DBP=∠APN=90°,
∴三角板PAC绕点P逆时针旋转的角度为90°,
∵转速为10°/秒,
∴旋转时间为9秒,
如图1﹣4,当PA∥BD时,
∵∠DPB=∠ACP=30°,
∴AC∥BP,
∵PA∥BD,
∴∠DBP=∠BPA=90°,
∴三角板PAC绕点P逆时针旋转的角度为90°+180°=270°,
∵转速为10°/秒,
∴旋转时间为27秒,
如图1﹣5,当AC∥DP时,
∵AC∥DP,
∴∠C=∠DPC=30°,
∴∠APN=180°﹣30°﹣30°﹣60°=60°,
∴三角板PAC绕点P逆时针旋转的角度为60°,
∵转速为10°/秒,
∴旋转时间为6秒,
如图1﹣6,当时,
∴三角板PAC绕点P逆时针旋转的角度为
∵转速为10°/秒,
∴旋转时间为秒,
如图1﹣7,当AC∥BD时,
∵AC∥BD,
∴∠DBP=∠BAC=90°,
∴点A在MN上,
∴三角板PAC绕点P逆时针旋转的角度为180°,
∵转速为10°/秒,
∴旋转时间为18秒,
当时,如图1-3,1-4,旋转时间分别为:,
综上所述:当t为或或或或或或时,这两个三角形是“孪生三角形”;
(2)如图,当在上方时,
①正确,
理由如下: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BPM=2t,
∴∠BPN=180°﹣2t,∠DPM=30°﹣2t,∠APN=3t.
∴∠CPD=180°﹣∠DPM﹣∠CPA﹣∠APN=90°﹣t,
∴
②∠BPN+∠CPD=180°﹣2t+90°﹣t=270°﹣3t,可以看出∠BPN+∠CPD随着时间在变化,不为定值,结论错误.
当在下方时,如图,
①正确,
理由如下: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BPM=2t,
∴∠BPN=180°﹣2t,∠DPM= ∠APN=3t.
∴∠CPD=
∴
②∠BPN+∠CPD=180°﹣2t+90°﹣t=270°﹣3t,可以看出∠BPN+∠CPD随着时间在变化,不为定值,结论错误.
综上:①正确,②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角的和差倍分关系,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角的动态定义(旋转角)的理解,掌握分类讨论的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10.(1);(2)①,②,理由见解析;(3)
【分析】
(1)过点作,则,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的度数;
(2)①过点作的平行线,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与,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过作,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即
解析:(1);(2)①,②,理由见解析;(3)
【分析】
(1)过点作,则,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的度数;
(2)①过点作的平行线,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与,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过作,依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即可得到;
(3)过和分别作的平行线,依据平行线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与,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详解】
解:(1)如图1,过点作,则,
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
又∵,,
∴,
故答案为:;
(2)①如图2,与,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过点P作PM∥FD,则PM∥FD∥CG,
∵PM∥FD,
∴∠1=∠α,
∵PM∥CG,
∴∠2=∠β,
∴∠1+∠2=∠α+∠β,
即:,
②如图,与,之间的数量关系为;理由:
过作,
∵,
∴,
∴,,
∴;
(3)如图,
由①可知,∠N=∠3+∠4,
∵EN平分∠DEP,AN平分∠PAC,
∴∠3=∠α,∠4=∠β,
∴,
∴与,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过拐点作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结论.
三、解答题
11.(1)①115°;110°;②;理由见解析;(2);理由见解析
【分析】
(1)①若∠BAC=100°,∠C=30°,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50°,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出∠EDB=∠C=30°,由
解析:(1)①115°;110°;②;理由见解析;(2);理由见解析
【分析】
(1)①若∠BAC=100°,∠C=30°,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50°,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出∠EDB=∠C=30°,由角平分线定义得出,,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出∠DGF=100°,再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得出结果;若∠B=40°,则∠BAC+∠C=180°-40°=140°,由角平分线定义得出,,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得出结果;
②由①得:∠EDB=∠C,,,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出∠DGF=∠B+∠BAG,再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2)由(1)得:∠EDB=∠C,,,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1)①若∠BAC=100°,∠C=30°,
则∠B=180°-100°-30°=50°,
∵DE∥AC,
∴∠EDB=∠C=30°,
∵AG平分∠BAC,DF平分∠EDB,
∴,,
∴∠DGF=∠B+∠BAG=50°+50°=100°,
∴∠AFD=∠DGF+∠FDG=100°+15°=115°;
若∠B=40°,则∠BAC+∠C=180°-40°=140°,
∵AG平分∠BAC,DF平分∠EDB,
∴,,
∵∠DGF=∠B+∠BAG,
∴∠AFD=∠DGF+∠FDG=∠B+∠BAG+∠FDG
=
故答案为:115°;110°;
②;
理由如下:由①得:∠EDB=∠C,,,
∵∠DGF=∠B+∠BAG,
∴∠AFD=∠DGF+∠FDG
=∠B+∠BAG+∠FDG
=
;
(2)如图2所示:;
理由如下:
由(1)得:∠EDB=∠C,,,
∵∠AHF=∠B+∠BDH,
∴∠AFD=180°-∠BAG-∠AHF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熟练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2.(1)105°;(2)135°;(3)5.5或11.5.
【分析】
(1)在△CEN中,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出;
(2)由∠BON=30°,∠N=30°可得MN∥CB,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
解析:(1)105°;(2)135°;(3)5.5或11.5.
【分析】
(1)在△CEN中,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出;
(2)由∠BON=30°,∠N=30°可得MN∥CB,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即可求出∠CEN的度数.
(3)画出图形,求出在MN⊥CD时的旋转角,再除以30°即得结果.
【详解】
解:(1)在△CEN中,∠CEN=180°-∠ECN-∠CNE=180°-45°-30°=105°;
(2)∵∠BON=30°,∠N=30°,
∴∠BON=∠N,
∴MN∥CB.
∴∠OCD+∠CEN=180°,
∵∠OCD=45°
∴∠CEN=180°-45°=135°;
(3)如图,MN⊥CD时,旋转角为360°-90°-45°-60°=165°,或360°-(60°-45°)=345°,所以在第165°÷30°=5.5或345°÷30°=11.5秒时,直线MN恰好与直线CD垂直.
【点睛】
本题以学生熟悉的三角板为载体,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垂直的定义和旋转的性质,前两小题难度不大,难点是第(3)小题,解题的关键是画出适合题意的几何图形,弄清求旋转角的思路和方法,本题的第一种情况是将旋转角∠DOM放在四边形DOMF中,用四边形内角和求解,第二种情况是用周角减去∠DOM的度数.
13.【现象解释】见解析;【尝试探究】ÐBEC = 70°;【深入思考】 b = 2a.
【分析】
[现象解释]根据平面镜反射光线的规律得∠1=∠2,∠3=∠4,再利用∠2+∠3=90°得出∠1+∠2+∠
解析:【现象解释】见解析;【尝试探究】ÐBEC = 70°;【深入思考】 b = 2a.
【分析】
[现象解释]根据平面镜反射光线的规律得∠1=∠2,∠3=∠4,再利用∠2+∠3=90°得出∠1+∠2+∠3+∠4=180°,即可得出∠DCB+∠ABC=180°,即可证得AB∥CD;
[尝试探究]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2+∠3=125°,根据平面镜反射光线的规律得∠1=∠2,∠3=∠4,再利用平角的定义得出∠1+∠2+∠EBC+∠3+∠4+∠BCE=360°,即可得出∠EBC+BCE=360°-250°=110°,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BEC=180°-110°=70°;
[深入思考]利用平角的定义得出∠ABC=180°-2∠2,∠BCD=180°-2∠3,利用外角的性质∠BED=∠ABC-∠BCD=(180°-2∠2)-(180°-2∠3)=2(∠3-∠2)=β,而∠BOC=∠3-∠2=α,即可证得β=2α.
【详解】
[现象解释]
如图2,
∵OM⊥ON,
∴∠CON=90°,
∴∠2+∠3=90°
∵∠1=∠2,∠3=∠4,
∴∠1+∠2+∠3+∠4=180°,
∴∠DCB+∠ABC=180°,
∴AB∥CD;
【尝试探究】
如图3,
在△OBC中,∵∠COB=55°,
∴∠2+∠3=125°,
∵∠1=∠2,∠3=∠4,
∴∠1+∠2+∠3+∠4=250°,
∵∠1+∠2+∠EBC+∠3+∠4+∠BCE=360°,
∴∠EBC+BCE=360°-250°=110°,
∴∠BEC=180°-110°=70°;
【深入思考】
如图4,
β=2α,
理由如下:∵∠1=∠2,∠3=∠4,
∴∠ABC=180°-2∠2,∠BCD=180°-2∠3,
∴∠BED=∠ABC-∠BCD=(180°-2∠2)-(180°-2∠3)=2(∠3-∠2)=β,
∵∠BOC=∠3-∠2=α,
∴β=2α.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练掌握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4.解决问题:6; 拓展延伸:(1)S1=2S2 (2)10.5
【解析】
试题分析:解决问题:连接AE,根据操作示例得到S△ADE=S△BDE,S△ABE=S△AEC,从而得到结论;
拓展延伸:(1)
解析:解决问题:6; 拓展延伸:(1)S1=2S2 (2)10.5
【解析】
试题分析:解决问题:连接AE,根据操作示例得到S△ADE=S△BDE,S△ABE=S△AEC,从而得到结论;
拓展延伸:(1)作△ABD的中线AE,则有BE=ED=DC,从而得到△ABE的面积=△AED的面积=△ADC的面积,由此即可得到结论;
(2)连接AO.则可得到△BOD的面积=△BOC的面积,△AOC的面积=△AOD的面积,△EOC的面积=△BOC的面积的一半, △AOB的面积=2△AOE的面积.设△AOD的面积=a,△AOE的面积=b,则a+3=2b,a=b+1.5,求出a、b的值,即可得到结论.
试题解析:解:解决问题
连接AE.∵点D、E分别是边AB、BC的中点,∴S△ADE=S△BDE,S△ABE=S△AEC.∵S△BDE =2,∴S△ADE =2,∴S△ABE=S△AEC=4,∴四边形ADEC的面积=2+4=6.
拓展延伸:
解:(1)作△ABD的中线AE,则有BE=ED=DC,∴△ABE的面积=△AED的面积=△ADC的面积= S2,∴S1=2S2.
(2)连接AO.∵CO=DO,∴△BOD的面积=△BOC的面积=3,△AOC的面积=△AOD的面积.∵BO=2EO,∴△EOC的面积=△BOC的面积的一半=1.5, △AOB的面积=2△AOE的面积.设△AOD的面积=a,△AOE的面积=b,则a+3=2b,a=b+1.5,解得:a=6,b=4.5,∴四边形A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