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Word版).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878399 上传时间:2024-10-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七年级 语文 上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 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注释】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1) 诗中“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得高妙,试简要分析。 【答案】 (1)阴阴;又(2)“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杨柳阴阴细雨晴”的意思是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

2、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其中的“阴阴”一词表现了杨柳的枝繁叶茂。“又逐春风到洛城”的意思是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又”表示这是梦境的再次出现。据此可作答。 (2)“又逐春风到洛城”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作者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阴阴;又; “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

3、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这句诗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完成下列各题。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词中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路转溪桥忽见”写的是哪里的景象?(用词中的一句调整语序后问答)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中的景物描写都反映了夜行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夏季。从“鸣蝉”“蛙声”“稻花”可以看出

4、。(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意象。这首词的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写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

5、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描写的景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3)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这首词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词中围

6、绕着夜行的特点,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作者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故答案为:(1)夏季。从“鸣蝉”“蛙声”“稻花”可以看出。(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在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意象。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2)本题考查理解诗词描写的景

7、象。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3)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先要通读全词,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3诗歌赏析 次北固山下王 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_的情怀

8、。 (2)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答案】 (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解析】【分析】(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这两句前一句问,后一句答,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

9、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答案为:(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解答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大意。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

10、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诗人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1)请结合诗歌首联内容,具体说说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 (2)“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两句集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它们在抒情方式上又有什么不同? 【答案】 (1)诗人抓住了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秋天景象,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突出寒冷的特点,点出题目中的“早寒”。(2)两句诗集中表达诗人思乡情切,不能归去的无奈和悲苦;“乡泪客中尽”实现直抒胸臆。“归帆天际看”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解析】【分析】(1)首联是写景句,要体会“早寒”这样的季节、氛围特点,要抓住

11、具体景物分析把握。“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 (2)“乡泪客中尽”中的“乡泪”直接点明了乡思,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归帆天际看”写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乡泪客中尽”中的“乡泪”直接点明了乡思,“客”点明身份,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是

12、直抒胸臆。“归帆天际看”写“归帆”和“天际”等景物组成的画面,借家人想自己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是借景抒情。 故答案为: 诗人抓住了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秋天景象,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突出寒冷的特点,点出题目中的“早寒”。 两句诗集中表达诗人思乡情切,不能归去的无奈和悲苦;“乡泪客中尽”实现直抒胸臆。“归帆天际看”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特点。回答本题时需扣住诗句中的意象进行。 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抒情方式。回答本题时需从整首诗营造的意境入手。 【附参考译文】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

13、茫茫。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2)“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 【答案】 (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2)“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了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

14、清秋”,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运用比喻,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

15、断,理还乱”。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荣华富贵、故国家园、帝王江山。如今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故答案为:(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2)“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了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字的

16、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答题时应注意,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或作者的情感。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植物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

17、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

18、美。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 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7阅读诗

19、歌,回答问题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天_的特点。 (2)评“孤客”二字,“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这“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萧瑟凄凉(2)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解析】【分析】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诗句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由此表达了思乡的思想感情。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孤

20、客最先闻。”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孤客最先闻”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故答案为:萧瑟凄凉;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点评】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秋风、萧萧、雁群”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答题时应注意,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孤客”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

21、思乡心切之情。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_季,从“_”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_。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答案】 (1)春;归雁洛阳边;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2)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

22、歌鉴赏的辨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有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和理解写作手法。“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信到洛阳去。由此可以判断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2)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C项有误,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故答案为:(1)春;归雁洛阳边;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2)C。【点评】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

23、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感官)描写夜雪的?请作具体分析。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 (1)触觉:冷;视觉:明;听觉:声。(2)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情。 【解析】【分析】(1) “已讶衾枕冷”的“冷”是触觉感知到的;“复见窗户明”的“明”是明亮的意思,是视觉感知到的。“时闻折竹声”的“闻”字突出是听觉。 (2)明确诗意: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

24、。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已讶衾枕冷”写天气的寒冷,营造了一种带有凉意的氛围,作者在深夜听到雪落、折竹的声音,暗示作者无心睡眠、内心孤寂凄凉。 故答案为:触觉:冷;视觉:明;听觉:声。 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情。 【点评】本题是对写作手法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从写作角度方面,进行解答; 本题是根据诗歌描写的情景对诗人心境进行感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诗歌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唐)王维

25、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1)诗的第二句中“夏寒”一词似乎违背季节常理,你是怎么理解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不违背,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清凉之感。(2)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还有可爱的孩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理解,解答时要结合诗句加以理解。落落长松夏寒的意思是:夏季里高大的松树也带来阴凉。“夏寒”的意思是夏季感到凉爽,这里是因为松树生长的茂盛,树阴很大给人带来清凉。 本题考查诗歌意境

26、的鉴赏,解答时要在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作答。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的意思是:傍晚牛羊自在地回归村头巷中,村里的儿童不认识官家的服装。“牛羊”、不是衣冠的“童稚”很显然是描写乡村生活。牛羊自在的吃草,小孩不识官家衣服,更不识官家人,所以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闲、质朴、平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意。 故答案为: 不违背,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清凉之感。 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还有可爱的孩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

27、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做好本题要结合诗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平时对王维本人的诗作要多积累,对他的作品特点也要略知一二。1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南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 。(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_的情景。 (2)根据诗歌前三句,推断诗歌最后一句应该是( ) A.一牛吃过柳阴西B.不脱蓑衣卧月明C.收篙停棹坐船中【答案】 (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2)A 【解析】【分析】(1) “草满花堤水满溪”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嫩草与春花铺满地,欣

28、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2)首先要读懂诗歌前三句的意境,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所以第四句应该是“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另外由“童子”角度考虑,下文也应该是“一牛”,“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是因为“童子柳阴眠正着”。这是情节的前因后果。故选A。 故答案为: 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A【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作答。 本题考查诗歌的意思

29、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诗歌的内容要理解,并进行合理的推测,要结合语句的前后关系进行分析理解。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边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_。诗中的“轮台”在这里代指_。 (2)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案】 (1)陆游;边关(2)“僵”“孤”意为年迈衰老,卧病在床,孤苦无助。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戍(sh)轮台

30、: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

31、、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故答案为: 陆游 ;边关 “僵”“孤”意为年迈衰老,卧病在床,孤苦无助。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掌握,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基本的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注意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含义。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13阅读刘禹锡秋词,完成问题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

32、的表达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 (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2)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解析】【分析】(1) “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景观的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排”字所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

33、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2)振翅高飞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身处贬官遭遇中的诗人,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因此诗人说“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故答案为: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点评】本题属于古诗中

34、“炼字”问题。所谓“炼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往往用“以动写静”和“比喻拟人”等方法,来突出景物的奇特之处,表达作者情感。 抓住“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句,理解诗人与古人对比,表达自己对秋的不同的感受,即可体会到诗人乐观的精神。14诗歌赏析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小令中的“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深秋晚景图(2)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解析】【分析】(1) “枯藤”“昏鸦

35、”“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副悲凉,凄凉,人生充满失意的画面上。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所以可概括为“深秋晚景图”。 (2)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

36、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故答案为: 深秋晚景图 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概述。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诗歌思想

37、感情的把握。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5古诗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 【答案】 (1)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2)拟人。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杨花”比喻漂泊无定所;“子规”,即杜鹃,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这两种景物的选择契合诗歌的氛围,渲染了无

38、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 故答案为: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拟人。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和同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感情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