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坑支护课程设计.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877952 上传时间:2024-10-17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90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支护课程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基坑支护课程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基坑支护课程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基坑支护课程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基坑支护课程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永南佳园17#楼基坑支护设计基坑支护课程设计系 别:土木工程学院专 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方向:岩土工程方向班 级:勘查1002学 生:学 号:指导老师:詹素华 目录1 概 述1.1工程概况1.2 基坑周边环境条件1.3 工程地质条件1.4 水文地质条件2 设计说明2.1 支护结构方案2.2 计算参数确定2.3典型剖面选取X1区段、X2区段、X2区段3 基坑支护结构计算3.1 X1区段支护结构计算3.1.1抗力与荷载计算3.1.2桩长确定3.1.3稳定性分析3.1.4截面承载力计算及配筋3.2 X2和X3区段支护结构计算同3.13.3 支撑构件计算3.3.1荷载计算3.3.2截面承载力计算4施

2、工与检测5 地下水控制5.1 地下水控制方案5.2 地下水控制设计6基坑监测6.1 基坑监测项目6.2 监测预警值6.3 基坑监测点布置 7参考文献永南佳园17#楼基坑支护设计一、 概述1.1工程概况拟建场地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福峡路东侧,永南路南侧,场地现状为空地,现经人工堆填粗略整平,交通便利。本次勘察为17#楼,拟建物主要参数详见表1: 拟建物设计的参数表 表1建筑物名称结构类型层数/高度(米)对差异沉降敏感程度占地面积m2拟采用基础单柱最大荷载kN整平标高(米)地下室17#楼框架剪力墙33F/98.6敏感355.7桩基础200007.50-1F地下室框架剪力墙-1F/4.50较敏感429.

3、8桩基础5003.00(底板)-1F备注:1、拟建物的整平标高均为罗零高程,临近1#楼角点引侧点A为基准点,高程为H=7.50米;2、地下室-1F设计底板标高为3.00米,顶板高程7.50米。 3、地基变形允许值见表九。1.2基坑周边环境本场地位于福州仓山区城门镇,场地北侧永南路,西侧为在建1#楼(17F,框架结构,桩基础,距离地下室边界最近约14.0米),场地南侧为在建4#楼(18F,框架结构,桩基础,距离地下室边界最近约30.0米),东侧为规划河道(景观河,拟砌毛石挡墙支护,勘察期间距离地下室边界约7.5米处有一幢拟拆除的3层砖混房屋),场地内局部分布碎块石、条石、旧基础地梁,现状为空地,

4、场地现状地面罗零高程约为6.407.00m,地貌类型属于近海相冲淤积平原地貌。1.3工程地质场地上部为人工回填的杂填土(Qml)、冲洪积的粉质粘土(Q4al+pl),淤积的淤泥和淤泥质土(Q4 al+m),下伏基岩为燕山晚期花岗岩(53)、花岗斑岩及其风化层,除拟建场地外围存在地下管线外,勘察中未见、活动性断裂、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现象,未见有对本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如河滨、洞穴、孤石等。根据野外钻探取芯肉眼鉴别,结合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分析,场地岩土层按其成因及力学强度不同可分为8层,现将各岩土层的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杂填土:人工堆填(Qml),灰黑、土黄灰褐等杂色,

5、稍湿饱和,松散稍密状,上部主要由人工回填土,主要由粘性土,生活、建筑垃圾及碎石、碎砖构成,局部为原建筑地基,为条基或条石,该层全场地均有分布,均匀性较差,上部杂填土为前期拆迁堆填,下部堆填的粘土、瓦、砾等堆积年代大于10年。该层全场均有分布,该层分布厚度约2.603.80m,平均厚度3.01m。淤泥夹砂:冲、淤积成因(Q4cal+m),灰黑色,很湿饱和,流塑状,稍具臭味,含有少量机质及腐植质,粘性较强,切面光滑,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局部夹少量粉细砂,含量约15%左右。该层局部相变为淤泥质土。该层场地均有分布,厚度变化大,层厚12.0017.60m,平均厚度为13.30m。粉质

6、粘土:冲洪积成因(Q4cal+pl),灰黄色、灰色,饱和,可塑,局部呈硬塑。含有铁锰质氧化物,以粉质粘性土为主,局部含较多的粉细砂。粘性较强,切面光滑,干强度、韧性高,无摇震反应。该层场地均有分布,厚度变化大,层厚8.3011.90m,平均厚度为10.05m。淤泥质土:冲、淤积成因(Q4cal+m),灰黑色,饱和,流塑软塑,含腐植质,稍有臭味,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光滑,局部含薄层(片)粉细砂。该层场地均有分布,厚度变化大,层厚2.908.20m,平均厚度为5.45m。粉质粘土:冲积成因(Q4cal+pl),浅红色、深黄色、灰色,很湿饱和,可塑,局部呈硬塑。含有铁锰质

7、氧化物,以粉质粘性土为主,局部含较多的砂粒。粘性较强,切面较光滑,干强度、韧性高,无摇震反应。该层仅在场地中均有分布,厚度为4.0010.00m,平均厚度6.32m。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燕山晚期侵入岩(53(2)),灰黄色、褐黄、灰白色,风化强烈,岩芯呈砂土状。岩芯采取率为71%,为散体状碎裂状结构,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破碎,岩石坚硬程度等级为极软岩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该层场地中均有分布,厚度为3.4010.50m,平均厚度6.96m。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燕山晚期侵入岩(53(2)),灰黄色、褐黄、灰白色,上部风化强烈,岩芯呈砂土状,下部风化较弱,岩芯多呈碎块状。岩芯采取率为67%,为

8、散体状碎裂状结构,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破碎,岩石坚硬程度等级为极软岩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该层场地中均有分布,厚度为1.709.70m,平均厚度5.60m。中风化花岗岩:燕山晚期侵入岩(53(2)),浅砖红色、灰白色,中等风化,块状构造,含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钻进较困难,节理、裂隙少量发育,多呈闭合高倾角,岩芯多呈长柱状,少数短柱状。岩芯采取率为85-95%,RQD=50-75%,为块状结构,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岩石坚硬程度等级为较硬岩坚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该层场地均有分布,普遍揭示,揭示层厚4.609.60m,平均揭示厚度为7.12m,均未揭穿,各岩土层分布情况详见工程地

9、质剖面图。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 土层名称及层位含水量W(%)密度og/cm3孔 隙 比eo液性指数IL直 剪压 缩系 数a100-200(MPa-1)压缩模量ES100-200(MPa)承载力特征值kPa粘聚力C(kPa)内摩擦 角(o)素填土/1.70*/5.0*10*/ 50-70淤泥夹砂66.03 1.58 1.72 1.46 8.19 3.41 1.52#1.59#45-55粉质粘土32.61 1.91 0.88 0.40 15.48 8.53 0.33# 6.61# 140-160淤泥质土54.67 1.64 1.44 1.43 12.29 5.22 1.30#1.65#6

10、0-80粉质粘土21.77 2.02 0.64 0.21 23.47 12.88 0.24#6.65#160-180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2.0*/30*30*/(30.0)400-450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2.1*/(50.0)550-600中风化花岗岩/1500注:*为经验值,#为平均值,()所取值为变形模量。根据现场进行原位测试,按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等规定的方法,计算各种测试手段所得的各岩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并结合地区经验提供各岩土层的主要设计计算参数

11、,具体详见表七。各岩土层设计计算参数表 土层编号及名称天然密度og/cm3压缩模量Es承载力特征值fak(kPa)预制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冲钻孔灌注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负摩阻力系数各土层抗拔系数 Es100-200(MPa)Es200-400(MPa)qsik(kPa)qpk(kPa)qsik(kPa)qpk(kPa) 杂填土1.70*/4.0* 50-7025/20/0.30-0.500.50淤泥夹砂1.58 1.59#2.88#45-5511/10/0.15-0.250.70粉质粘土1.91 6.61# 9.27#140-16040120035/0.30-0.400.75淤泥质土1.64 1.

12、65#3.19#60-8018/14/0.15-0.250.70粉质粘土2.02 6.65#11.17#160-18045-55120040-45/0.30-0.400.80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2.0*(30.0)22*400-450130-1507500-900090-1102500-3000/0.70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2.1*(50.0)30*550-600170-200/120-1403000-3500/中风化花岗岩/1500/2008000/注:1、桩基参数一般上部取小值;下部取大值;2、负摩阻力系数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表5.2.16-1选取,对于预制桩取较大值,对于冲

13、钻孔灌注桩取小值。3、*为经验值,#为平均值1.4水文地质据勘察施工期间钻孔内水位观测及各岩土层性状分析,场地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上覆杂填土层孔隙中的潜水,主要受大气降水、生活废水和地表水的补给,以地面蒸发及渗漏方式排泄,其动态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场地上部土层淤泥夹砂局部夹少量粉细砂,属弱透水层,粉质粘土、淤泥质土及粉质粘土的透水性差,且局部厚度较大,隔水性能较好,可视为相对隔水层,上层滞水与下部弱承压水的联系差。花岗岩各风化层(、及层)孔隙-裂隙中的孔隙-裂隙型弱承压水,主要受地下含水层垂向、侧向补给,水位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小,由于强风化岩体风化强烈,孔隙、裂隙多为粘性土充填,中风化岩体裂隙多

14、呈闭合。各风化基岩的透水性及富水性均较弱,其渗透系数经验值在14m/d之间,属透水层,本次勘察未测得其水位。本次勘察期间测得场地地下水混合稳定水位埋深为0.901.20m,标高为5.345.49m,受季节性变化影响本场地常年水位变幅约为2.00m。近期内年最高水位约为7.00米(罗零标高)。二、设计说明2.1支护结构方案17#楼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复杂程度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建筑桩基设计等级为甲级。地下室建筑物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5、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基坑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拟建场地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区。本地下室设计坑底标高为3.00m,现有地面标高约6.207.00m(勘察期间场地正在回填整平),整平标高7.50m,基坑开挖深度约为4.50m(自整平地面算起),坑内分布软土层,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 综上选用混凝土灌注桩和内撑的支护形式。2.2计算参数确定地下室开挖边界西侧为在建1#楼(17F,框架结构,桩基础,距离拟建物最近约14.0米),场地南侧为在建4#楼(18F,框架结构,桩基础,距离地下室边界最近约30.0米),地下室开挖范围内侧壁与底板土质

16、为主要为杂填土、淤泥夹砂层;杂填土层人工回填,松散状态,淤泥呈软塑-流塑状,该地段土层在水的浸泡下,开挖范围内基坑侧壁土层稳定性极差,基础开挖过程中,在地下水渗透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流沙、流泥、涌土等现象,地下室开挖侧壁易失稳、坍塌,危及周边相邻建筑物安全,必须进行支护,建议采用钢板桩加内支撑支护或冲钻孔灌注排桩加内支撑进行支护,确保基坑、坑内施工人员及四周构筑物的安全,钢板桩或冲钻孔灌注桩的设计计算参数可参考表各岩土层设计计算参数表中提供的预制桩或冲钻孔灌注桩的参数。基坑开挖施工中应注意防止扰动基底土,避免浸水、暴晒,施工开挖结束后应及时封底。此外,应避免基坑边坡上侧堆土及加荷,以保证坑壁的稳定

17、。施工中应加强对基坑开挖施工、周边环境及坑壁土体位移、变形和支护系统等的动态监测,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基坑开挖支护设计计算参数,可参照下表选用。 基坑开挖设计计算参数 计算参数土层名称天然含水量天然重度渗透系数直剪(直接快剪)三轴(CU)三轴(CU)W0(%)ro(kN/m3)kC(kPa)(0)C(kPa)(0)C(kPa)(0)杂填土/17.0*4.010.0m/d5.0*10.0*/淤泥夹砂64.96 16.0 5.0m/d8.19 3.41 13.0514.3015.3221.56注:*为经验值2.3典型剖面选取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如上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可选取剖面作为典型的计算剖面。三、基

18、坑支护结构计算3.1 剖面支护结构计算 3.1.1抗力与荷载计算临界深度:主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开挖一下土压力为零的位置:取1m宽,对零点位置弯矩有: 取水平支撑间距为3m,则单根支撑轴力:根据抗倾覆稳定性条件,并令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为1.2,考虑基坑重要性系数,且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则。嵌固深度应满足:计算:所以:取:故桩长为:3.1.2桩长确定为3.1.3稳定性分析1)抗渗流稳定性验算:在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基坑开挖以后,地下水形成水头差,使地下水由高处向低处渗流。当渗流力较大时,就有可能造成基坑底部的潘流或管涌稳定性破坏。为防止此类破坏,便可通过提高挡水帐幕入土深度,增长地下水渗流路线,从

19、而减小渗流水力坡度,达到防止渗流或管涌失稳破坏的目的。如图所示,可通过下式验算基坑底部稳定性: 式中:坑底土体临界水力坡度,根据坑底土的特性计算: i坑底土体渗流水力坡度; ;基坑内外土体的渗流水头(m),取坑内外地下水位差;取为5.8m;L最短渗径流线总长度(m),;渗径水平段总长度(m);0m;渗径垂直段总长度(m)m基坑底部下地下水位距离桩底部距离(m);基坑底部距离桩底部距离(m);为6.75m; m路径垂直段换算成水平段的换算系数,单排挡小帷幕墙取时,m1.50 ;多排帷幕墙取m=2.0;抗渗流或抗管涌稳定性安全系数,取1.52.0。基坑底土为砂性土、砂质粉土或粘性土与粉性土中有明显

20、薄层粉砂夹层时取大值。hwH坑底土体渗透计算简图地下水降到基坑底以下1.1m所以抗渗流满足要求2)踢脚稳定性验算:踢脚安全系数验算公式:-基坑内侧被动土压力对取矩点的力矩-基坑外侧主动土压力对取矩点的力矩由以上计算知:所以: 满足要求3.1.4截面承载力计算及配筋求1)由剪力零点位置及最大正弯矩:所以:2)由剪力零点位置及最大负弯矩:所以取; 桩的配筋计算:沿周边均匀配置纵向钢筋的圆形截面钢筋混凝土状,截面内纵向钢筋的数量不少于6根。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钢筋采用HRB335,桩直径1000mm,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取50mm,纵筋级别为HPB235,等小矩形截面配筋 :弯矩设计值:查混凝土

21、规范知: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C50时,取:所以选取配置8根直径为16mm的钢筋满足要求承载力设计值:且:所以不需要配置箍筋,只需配置构造钢筋3.2 剖面支护结构计算(考虑集水坑)3.2.1抗力与荷载计算临界深度:主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开挖一下土压力为零的位置:取1m宽,对零点位置弯矩有:取水平支撑间距为3m,则单根支撑轴力:根据抗倾覆稳定性条件,并令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为1.2,考虑基坑重要性系数,且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则。嵌固深度应满足:取:故桩长为:3.2.2桩长确定为3.2.3稳定性分析1)抗渗流稳定性验算:hwH 坑底土体渗透计算简图地下水降到基坑底以下1.1m所以抗渗流满足要求2)踢脚

22、稳定性验算:所以: 满足要求3.2.4截面承载力计算及配筋求1)由剪力零点位置及最大正弯矩:所以:2)由剪力零点位置及最大负弯矩:所以取; 桩的配筋计算:沿周边均匀配置纵向钢筋的圆形截面钢筋混凝土状,截面内纵向钢筋的数量不少于6根。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钢筋采用HRB335,桩直径1000mm,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取50mm,纵筋级别为HPB235,等小矩形截面配筋 :弯矩设计值:查混凝土规范知: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C50时,取:所以选取配置8根直径为16mm的钢筋不满足要求所以要增大和钢筋截面积,方可满足承载力设计值:且:所以不需要配置箍筋,只需配置构造钢筋3.3 剖面支护结构计算(考虑浅基

23、础的影响)3.3.1抗力与荷载计算临界深度:主动土压力:7.5m处:桩底:被动土压力:开挖一下土压力为零的位置:取1m宽,对零点位置弯矩有:取水平支撑间距为3m,则单根支撑轴力:根据抗倾覆稳定性条件,并令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为1.2,考虑基坑重要性系数,且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则。嵌固深度应满足:计算:所以:取:故桩长为:3.3.2桩长确定为3.2.3稳定性分析1)抗渗流稳定性验算:hwH 坑底土体渗透计算简图地下水降到基坑底以下1.1m所以抗渗流满足要求2)踢脚稳定性验算:所以: 满足要求3.3.4截面承载力计算及配筋求1)由剪力零点位置及最大正弯矩:所以:2)由剪力零点位置及最大负弯矩:所以取

24、; 桩的配筋计算:沿周边均匀配置纵向钢筋的圆形截面钢筋混凝土状,截面内纵向钢筋的数量不少于6根。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钢筋采用HRB335,桩直径1000mm,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取50mm,纵筋级别为HPB235,等小矩形截面配筋 :弯矩设计值:查混凝土规范知: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C50时,取:所以选取配置8根直径为16mm的钢筋满足要求承载力设计值:且:所以不需要配置箍筋,只需配置构造钢筋3.4支撑构件计算内支撑计算结构图:1)冠梁配筋计算如图:此截面冠梁均布荷载为T=81.2kN/m,取最大受力冠梁进行计算截面梁高度为跨度1/10,梁宽为梁高1/3.采用纵筋HRB400,C30混凝土,箍

25、筋采用HPB235。参数: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取35mm,查混凝土规范知:所以纵筋采用的三级钢筋,且,满足要求验算最小截面条件验算是否需要配箍筋且所以按最小配筋取双肢箍,直径为8mm,间距查混凝土规范知:当时,间距为综上:需要配置箍筋。钢筋和箍筋的分布如图:2)腰梁配筋计算取最大受力的腰梁进行计算.取截面梁高度为跨度1/10,梁宽为梁高1/3,则,且, 轴力为:所以轴力取:由及混凝土规范知:钢筋混凝土构件稳定系数即轴心受压构件的承载力:如果选用的三级钢筋,且由于:所以上述A的计算中不减去是正确的,由混凝土规范知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故,不可以截面每一侧配筋率:,可以故受

26、压钢筋满足一侧的最小配筋率的要求()。所以增大钢筋截面积,当时,受压纵筋最小配筋率满足要求。所以选用的三级钢筋。验算最小截面条件验算是否需要配箍筋由知:所以不配箍筋也是满足要求的纵筋的配置如图:四、施工与检测4.1基坑开挖应根据支护结构设计, 降排水要求, 确定开挖方案。4.2基坑边界周围地面应设排水沟, 且应避免漏水 ,渗水进入坑内 ,放坡开挖时 ,应对坡顶、 坡面、 坡脚采取降排水措施。4.3基坑周边严禁超堆荷载。4.4软土基坑必须分层均衡开挖, 层高不宜超1m。4.5基坑开挖过程中, 应采取措施防止碰撞支护结构, 工程桩或扰动基底原状土。4.6发生异常情况时 ,应立即停止挖土, 并应立即

27、查清原因和采取措施 ,方能继续挖土。4.7开挖至坑底标高后坑底应及时满封闭并进行基础工程施工。4.8地下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及时进行夯实回填土施工.4.8支护结构施工及使用的原材料及半成品应遵照有关施工验收标准进行检验。4.9对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或对构件质量有怀疑的安全等级为二级和三级的支护结构应进行质量检测。4.10检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包括下列内容的质量检测报告::1)检测点分布图2)检测方法与仪器设备型号3)资料整理及分析方法4)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5)结论及处理意见五、地下水控制5.1地下水控制方案此基坑工程地下水位控制方法选用隔离地下水的方法,即防渗帷幕。将桩打入粉质粘土。运用

28、混凝土灌注桩相互交错形成紧密的止水体系。5.2地下水控制设计基坑隔水就是采取隔离地下水的措施,阻止地下水向基坑内流动。主要措施有地下连续墙、连续排列的排柱墙、隔水帷幕、坑底水平封底隔水等采用隔水应因地制宜,必须查清场区及邻近场地的地层结构、水文地质特征,了解地下水渗流规律、基坑出水量、隔水帷幕及封底底板设计应经过计算分析或结合已有工程经验进行,必要时应通过现在试验,确定设计方案、施工参数,并采取保证质量的措施。采用地下连续墙或隔水帷幕隔离地下水,宜将其插入含水层底板以下2至3M,隔水帷幕渗透系统宜小于1.010-7cm/s。六、基坑监测6.1基坑监测项目6.1.1基坑开挖前应作出系统的开挖监控

29、方案 监控方案应包括监控目的,监测项目,监控报警值,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监测点的布置,监测周期,工序管理和记录制度以及信息反馈系统等6.1.2监测点的布置应满足监控要求,从基坑边缘以外1-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需要保护物体均应作为监控对象。安全等级为一级建筑深基坑工程监测项目及内容对照表 监 测 项目及内容监测项目监测周期测点数量测点的布置监测方法及精度监测频率报警值1变形支护圈梁或围檩(冠梁)水平位移、沉降(应测)全过程每一边不少于3点,且每20m不少于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8点沿基坑周边布置,每边中部和端部均应布置观测点,且观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米。观测点设置在与 支护结构刚性连接钢筋混凝土

30、冠梁上,或钢筋混凝土护顶上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监测,精度不低于1mm开挖深度5m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次/2天;其它1次/天立柱变形(应测)全过程不少于构件的20 %,且不少于3个直接布置在立柱上方的支撑面上,每根立柱的垂直及水平位移均应测量,多个支撑交汇、受力复杂处的立柱应作为重点观测点水准仪、经纬仪监测。精度不低于1mm开挖深度5m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次/2天;其它1次/天邻近房屋沉降、倾斜 (应测)开挖至0.00每一建(构)筑物或重要设施不少于6点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沿建筑物四角外墙每10-15m或每隔2-3根柱设置一点;倾斜点的布置:应沿对应观测点的主体竖直线布置,整体倾斜按顶部、底部

31、上下对应布置;分层倾斜按分层部位、底部上下对应布置用水准仪、经纬仪等进行测量。精度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的规定,且精度不低于二级开挖深度5m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次/2天;其它1次/天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应测)开挖至回填每一边不少于2点,且每20米不少于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8点应设置在基坑深度的2-3倍的范围,在基坑纵横轴线或有代表性的位置由密到疏布置测点观测检查或仪器测量检查,精度不小于1mm。1次/2天地下管线沉降与水平位移(应测)开挖至0.00每10m设一观测点在管线的端点、转角点和必要的中间部位设置;具体的观测点应设置在管线本身或靠近管线底面的土体中用水准仪、经纬仪等进行测量。精

32、度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的规定,且精度不低于二级开挖深度5m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次/2天;其它1次/天2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应测)全过程每一边不少于1点,边长大于50m时,可增加12点在结构受力、变形较大的部位设置。测斜管应沿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边长大于50m基坑,可增设1-2点,设置在支护结构内的测斜管应与结构入土深度一致在支护结构或基坑附近的土体中予埋测斜管,用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测向位移。精度不低于1mm1次/2天3内力支护结构板墙内力(应测)全过程每一边不少于一点在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深度方向测点的间距一般为1.52.5用安装在支护结构内部、与受力钢筋串联连接的应力传感器测试

33、。精度不低于1/100(FS)1次/3天支护结构圈梁或围檩(冠梁)内力 (应测)全过程每一边不少于一点在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深度方向测点的间距一般为1.52.5用安装在支护结构内部、与受力钢筋串联连接的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1/100(FS)1次/3天锚杆应力和轴力(应测)全过程非予应力锚杆取构件的5 %,予应力锚杆抽取构件的10 %,且不少于3个每根锚杆上的测点应设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和地质复杂的区域应在锚杆上安装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1/100(FS)1次/2天监 测 项目及内容3内力土钉的应力和轴力全过程非予应力土钉抽取构件的5 %,予应力土丁抽取构件的10 %,且

34、不少于3个每根土丁上的测点应设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和地质复杂的区域应在土钉上安装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1/100(FS)1次/2天支撑轴力(应测)支撑设置至拆除构件的10 %,且不少于3个,每一支撑不少于3点设置在主撑等重要支撑的跨中部位,每层支撑都应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截面进行测量用安装在混凝土支撑内部、与受力钢筋串联连接的应力传感器测试。钢支撑采用与支撑串联连接的 、与支撑断面尺寸相同的应力传感器测试。精度不低于1/100(FS)开挖深度5m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次/2天;其它1次/天4水位坑外地下水 (应测)降水过程每边不少于1点坑外地下水位观测井(孔)设置在止水帷幕以外,

35、沿基坑周边布设通过水位观测井用水位计观测检查或测量检查。最小读数值不大于10mm1次/2天坑内地下水 (应测)降水过程每边不少于1点坑内地下水位的观测井(孔)在基坑每边中间和基坑中央设置,埋深与降水井点相同。通过水位观测井用水位计观测检查或测量检查。最小读数值不大于10mm1次/2天基坑渗漏水状况(应测)降水过程基坑内全方位观察观察1次/2天5水土压力支护结构(板墙)土压力(应测)降水过程一般基坑平面每边不少于2点,竖向布置的间距一般为2-5m设在基坑每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埋设孔隙水压力计或土压力计的方法监测。精度不低于1Kpa1次/3天孔隙水压力 (应测)降水过程一般基坑平面每边不少于

36、2点,竖向布置的间距一般为2-5m设在基坑每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埋设孔隙水压力计或土压力计的方法监测。精度不低于1Kpa1次/3天6裂缝邻近房屋裂缝 (应测)开挖至0.00每一建(构)筑物或重要设施不少于6点裂缝、沉降缝、伸缩缝的两侧及新旧建筑物、高低建筑物的交接处均应设置点。裂缝点的布置:在裂缝两侧布置用水准仪、经纬仪等进行测量。精度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的规定开挖深度5m及基础底板完成后,1次/2天;其它1次/天基坑周围地表裂缝(应测)开挖至回填每一边不少于2点,且每20米不少于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8点应设置在基坑深度的2-3倍的范围,在基坑纵横轴线或有代表性的位置由密到疏

37、布置测点总体裂缝采用目测,单个裂缝采用裂缝观测仪观测,最小读数不低于0. 1 mm1次/2天地面超载状况 (应测)开挖至回填每一边不少于2点,且每20米不少于1点,每一基坑不少于8点应设置在基坑深度的2-3倍的范围,在基坑纵横轴线或有代表性的位置由密到疏布置测点观测检查或仪器测量检查,精度不小于1mm。总体裂缝采用目测,单个裂缝采用裂缝观测仪观测,最小读数不低于0. 1 mm1次/2天7基坑底部回弹和隆起 (应测)开挖至基础底板完以最小点数能测出坑底土隆起量为原则布点基坑中央和距边缘约1/4坑底宽度处以及其他变形特征位置设置观测点。对方形圆形基坑,可按单向对称布点;矩形基坑,可按纵横向对称布点

38、;复合矩形基坑可多向布点用埋设的土体分层沉降仪监测,不同深度土体在开挖过程中的隆起变形,精度不小于1mm1次/2天6.1.3位移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两点 且应设在影响范围以外。6.1.4监测项目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得初始值 且不应少于两次。6.1.5基坑监测项目的监控报警值应根据监测对象的有关规范及支护结构设计要求确定。6.1.6各项监测的时间间隔可根据施工进程确定, 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监测结果变化速率较大时, 应加密观测次数 当有事故征兆时 应连续监测。65.1.7基坑开挖监测过程中, 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报告。工程结束时应提交完整的监测报告 报告内容应包括:1)工程概况2)监测

39、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3)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4)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5)监测结果评价6.2监测预警值基坑监测中,每一个监测项目均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事先确定监测项目和项目预警值,以判断位移和受力状况是否会超过允许范围,判断施工是否安全可靠,是否需要调整施工工艺或优化原设计方案。一般情况下,每个预警值有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总允许变化量和单位时间内允许变化量。实际工程中,预警值必须满足小于设计计算值。当监测值达到预警值时,应提出书面报告。6.3监测点布置一般情况下,基坑每边设1-3点,监测点的布置应满足支护结构本身的监控要求外,从基坑边缘以外1-2倍开挖范围内的需要保

40、护物体均应作为监控对象。围护桩弯矩测点应选择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深度方向测点间距一般为15.-2.0m为宜,支撑结构轴力测点需设置在主撑跨中部位,每层支撑都应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截面进行测量。对测轴力的重要支撑,宜配套测其支点处的弯矩以及两端点和中部的沉降和位移。地板反力测点按地板结构形状在最大正弯矩和负弯矩处布置测点。七、参考文献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2)建筑基坑支护熊智彪主编 20083)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4)行标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5)行标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6)福建省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7)福建省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06);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 47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