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评价 第一章 自然资源特性与开发利用现状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与中国资源的总体特征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日趋加剧。如何以最低的环境代价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同时还能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代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以资源高消耗来发展生产和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严重地威胁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我们必须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并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取得较高的发展水平,保持可持续增长,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1资源的基本概念 通常人们为了方便将自然资源简称为资源,为了尊重这种流行说法,本文所说的资源如无特别说明就是指自然资源。辞海 中把资源定义为“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料,如土地资源、矿藏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英 国大百科全书 中把资源说成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前者包括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及其群聚体森林、草地、矿产和海洋等,后者则指太阳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机能、地球物理化学的循环机能等。1972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所谓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我国学者中较为流行的资源定义是: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天然形成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物质和能量,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尽管存在着许多种不同的资源定义,归纳起来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其一是天然物质;其二是可以利用;其三是能够产生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在所有关于资源的定义中所称的“天然物质”,并不一定是纯粹意义上的天然物质,如耕地资源,经过干百年的人工劳作,其天然性已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又如人工林,也是如此。值得强调的是,自然资源的概念和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不断地拓宽自然资源的范围。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所主要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在品种、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就拿人类社会所使用的能源来说,早期以木柴为主,后来是煤。随着工业经济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经济随之进入了石油阶段,能源以石油为主。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核电在发展中国家已占总发电量的四分之一。人类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出更方便、清洁的新型能源,如氢能、潮汐能、地热能、高温岩体热能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资源人类将不再使用,而以新型资源来代替之。2资源类型划分 由于资源内容广泛、丰富,为了研究及开发利用上的方便,一般依据资源的一些共同特征将资源进行统一分类(表 l1)。按照资源的地理学性质可将资源分为水利资源(含淡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分类方法,基本上包括了主要的自然资源类型。但仍有些资源还没有包括在内,如旅游景观资源、风能以及与新型能源有关的资源等等。传统的自然资源分类方法,是按照自然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中所占的主导地位笼统划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能源、旅游景观资源、医药卫生资源、水产资源等等。在某一种类资源下又可进一步细分。联合国粮农组织通常在农业资源之下,按土地资源、水资源、牧地及饲料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及遗传种质资源等进行分类和研究有关问题。按自然资源的可更新特征,将资源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包括水资源、耕地资源、生物资源等,而不可更新资源主要是矿物资源,特别是以矿物为主的能源。严格说来,这种分类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些资源还很难按此原则来划分。当今世界面临日益紧张的资源短缺问题。这种分类方法就时刻提醒人们注意那些不可更新的资源,不可更新就意味着用一点少一点,用完了也就没有了,从而将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另外特 表 1-1 自然资源的分类表 自然资源 耗竭性资源 可更新性(再生)资源 土地资源 森林资源 水资源 作物资源 牧场及饲料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 渔业资源 遗传资源 不可更新性(不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 化石燃料资源 非耗竭性资源 恒定性资源 太阳能 潮汐能 风能 降水 易误用及污染资源 大气 水能 江河湖海中的水资源 自然风光 别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可更新资源也并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任何资源的可更新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如森林资源,因大面积的砍伐,将造成森林所构成的植物群落的逆演化,从而使得森林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种质资源减少,林地退化成草地或沙漠。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还有,耕地资源是可更新的,其含义是指耕地是可以重复利用进行农业生产的。但一旦耕地被占用了,它将成为不可更新的资源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相对不足的国家,珍惜耕地,保证耕地面积不出现较大的减少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将资源按照它们中的某些共同性质分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不同资源间的相互关系及同类资源的共同特征,以便更好地更合理地利用资源。二、资源的基本特点与中国资源的总体特征 1资源的基本特点 资源的基本特点就是它的有效性有效性和稀缺性稀缺性。资源的有效性是指人类可以利用,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能够产生效益或者价值。如地下埋藏的石油,是当今工业社会的主要能源和某些化学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但是,另一方面并非所有有效用的天然物质都是资源。如空气,在地球上绝大多数地方,与它的需求相比较,它的数量极大。因此它就成为一种可以任意取用的物品。这一点正好说明了资源的另一个特点即稀缺性。空气也会成为重要的资源,但那是在特殊的场所、特殊的时间所发生的特殊事件中。如潜水员就将压缩空气做为生命之源,此时的空气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了。而在宇宙飞船的密封舱中,空气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资源的有效性和稀缺性是资源的基本特征,这两个特征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只有那些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类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才会引起人类的兴趣而成为研究对象。资源的有效性和它所包含的经济价值,不断地促使人们去开发利用资源,从而导致稀缺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数量下降,资源的有效性就决定了资源必然是稀缺的。而对可更新资源来说,如果消耗的速度超过了可更新的周期,也会使资源数量下降甚至枯竭。资源还有多用途、多功能和多功效的性质。如土地资源,一块地我们可以把它开发成耕地种植粮食作物,也可以开发成果园或森林,同时也可办成渔塘等,当然还可以办工厂、建学校和居住地。所有这些都要取决于资源利用中的边际效益及其它因素,即看一看它做何种用途以何种方式开发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资源的有效性与稀缺性都是相对的,既取决于资源本身的状况,也取决于技术、经济、环境、政策诸因素的制约。资源的有效性和稀缺性是资源的基本特征,其它较为重要的还有资源的可塑性、多宜资源的有效性和稀缺性是资源的基本特征,其它较为重要的还有资源的可塑性、多宜性和有限可替代性。性和有限可替代性。资源的可塑性是指自然资源在外界有利的影响下可以产生优变,使其价值升高或利用效益增加;在外界的不利影响下也可产生劣变,使资源的利用受到影响,降低其可利用的价值,甚至成为“废弃物质”。这种可塑性是我们保护资源的基础。保护资源就是要有效地利用资源的可塑性,使之朝优变的方向转化。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定向改造和利用资源可塑性是有一定限度的。任何管理上、政策上和技术上的失误均有可能使得资源产生劣变。这种作用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源的质和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源的特性。资源的多宜性是指同一种资源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如石油资源既可做为能源服务于社会,又可以化工原料应用于石油化工工业。资源的有限的可替代性是将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源视作为一个系统。在这个资源系统内,不同资源的优化组合可以起到各单项资源所起不到的作用。在这个资源系统中,某单个资源量上的减少,可以通过其它资源量上的提高而得到有限的补偿,如以钢铁代替木材。再如农业生产中光照的不足,可以通过提高水稻化肥施用量而得到部分的补偿。但这种补偿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其作用机制非常复杂,需要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才能进行。2中国资源的优势点(1)中国地域辽阔,海陆兼备,经度和纬度差异大,资源总量大,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中国陆地面积 960 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南北跨越纬度 49(5331,359N),东西跨越经度 62(1352,7322E)。中国海域总面积是473万平方公里,南北跨越纬度38(341N),东西跨越经度32(99131E),大陆海岸线长 18 万公里,岛屿 5000 多个。海域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一半,海岸线占世界总海岸线的 5,居世界第六位。地表水水资源 26 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耕地面积约 20 亿亩,居世界第四位;森林面积 187 亿亩,居世界第六位;草地面积约 60 亿亩,居世界第二位;矿产资源按 45 种重要矿产的潜在价值计算,居世界第三位;其它如水利能、太阳能、煤炭保有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第三位。我国资源的第一大特点就是总量大。资源总量大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综观世界各国,除日本外,经济大国都是资源大国。很好地利用我国资源的这一优势,将能够使我国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列。(2)资源种类多,类型齐全。我国地形多样、气候复杂,形成多种多样的农业自然资源。具体表现在东农西牧、南水北草,山东农西牧、南水北草,山地平川农林互补,江河湖海散布环集地平川农林互补,江河湖海散布环集,为综合利用农业资源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我国目前已发现矿产 171 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 153 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较为配套齐全的国家之一,可为国家建立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提供物质基础。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居世界前列。3中国资源的劣势点(1)资源相对量少,以及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是我国资源的最大劣势,这将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均资源量位居世界后列。一个国家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或消费量,而我国各类资源的人均值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矿产资源只及世界的二分之一,人均土地面积只及世界的三分之一,森林资源仅及世界的六分之一,草地资源仅及世界的三分之一,耕地资源仅只及世界的三分之一,水资源仅及世界的四分之一。水土资源是难以增加的特殊资源,更无法从国外输入,它们已经被列入我国稀缺资源的榜首。我国主要资源人均拥有量水平较低,并将随着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和因经济发展引起的资源总量持续下降,人均拥有量将继续降低。这一难以改变的事实表明我国庞大的人口对资源的巨大压力。不容乐观的是,我国一些稀缺的资源如耕地不仅人均数量少,而且后备资源不足。据“中国宜农荒地资源”的研究,我国后备宜农荒地毛面积仅 5 亿多亩,其中可作为种植业使用的农作物用地净面积也只有 l 亿多亩。(2)我国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衡,增加了利用的难度。由于地理、地质、生物和气候的分异作用及其叠合,使得我国资源的空间分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我国的水资源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水资源的 90以上集中分布在由大兴安岭向西南至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即大约年降水量 400 毫米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山地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草原不足三分之一。在水土资源的分布上也不尽如人意,我国西北干旱区土地面积占 30,耕地不到 10,水资源不足 8。南方耕地面积仅占 36 1,河川径流却占 828。北方耕地面积占 639,而河川径流仅占 172。(3)我国资源中优质资源所占比重较小。我国虽然拥有 960 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属于陆地自然障碍区,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比例较高。如我国境内有流动沙丘 6.7 亿亩,戈壁 84 亿亩,4000 米以上高山 2909 亿亩,总的面积达 4419亿亩。我国一等耕地约占全部耕地面积的 40,中下等地和有限制的耕地约占 60,耕地总体质量不算好。矿产资源除煤外,其他矿种贫矿多富矿少,复杂难利用矿多,简单易利用矿少;中小型矿多,大型矿少。以铁矿石而论,在保有储量中富矿只占总储量的 71,90以上为贫矿。我国已探明储量的 153 种矿种中,具有优势的多是用量较少的矿种,而用量大的支柱性矿产如石油、铁、铜、钾等则严重不足。很多矿种的采、选、冶亦较困难。在我国能源储量中,石油、天然气只占 28,以煤为主的格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有大的改变。因此,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亦十分严重。我国一些特大型矿床多为组分复杂的矿床,采、选、冶、炼方面的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由于开发难度大,管理水平低,生产技术、设备落后,致使资源浪费严重,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 3050,大部分乡镇企业的回收率尚不足 30。(4)我国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水平偏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不健全,由于规范市场运行的法规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致使粗放经营、掠夺式经营等问题仍然在相当范围内存在,造成了这样的怪圈:一方面我国资源相对不足,是人均拥有资源的小国;而另一方面资源利用率、回收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是资源浪费的大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只有 25一 40,工业重复用水率也只有 2030,浪费相当严重。木材的综合利用率为 60,发达国家可达 80。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始终居高不下。据有关方面报道,十年前宁夏甘草产地出现了大面积的甘草哄抢事件。甘草资源遭到毁灭性的采挖。使得可更新的甘草资源成为不可更新的资源,同时还使大面积草场沙化和盐碱化。4中国资源在世界上的位置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资源总体特征,有必要了解我国资源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相比较所得到的一些结果。就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上 144 个国家进行排序,结果如下:土地面积 110 位以后 耕地面积 126 位以后 草地面积 76 位以后 森林面积 107 位以后 淡水资源量 55 位以后 45 种矿产潜在价值 80 位以后 又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我国自然资源总量综合排序在世界上144 个国家中居第八位。以综合资源负担系数(即各国自然资源所负担人口数量与世界平均值的比重)分析对比不同国家资源相对负担状况。我国的资源负担系数为 3,即我国资源负担状况为世界平均负担状况的 3 倍。我们将一些数据分门别类做成表(表 l2、13、14),以使读者获得一个直观认识。表 1-2 中国资源与非富积国对比 项目 人口 耕地 森林 草原 矿产 能源产量 万 公顷人 公顷人 公顷人 万美元人 吨标煤人 中国 115823 008 011 019 119 090 非富积国 2255497 021 064 074 079 011 中国/非富积国 051 039 017 026 151 056 注:比较年 1991 表 1-3 中国资源与 10 个富积国对比 注:人口为 1991 年数字;随后三项及末项为 1990 年;-缺数据 表 1-4 中国与其它国家对比 国家和地区 国土面积 万 km2 耕地面积万 km2 森林面积万 km2 森林覆盖率%林木储蓄量(亿 m3)草原面积万 km2 水径流量 亿 m3/年 世界总计 13584.0 1345.9 3879.8 29.6 3100 3424.32 468000 中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芷围 法国 意大利 加拿大 澳大利亚 俄罗斯 捷克 波兰 匈牙利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南斯拉夫 印度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泰国 马来西亚 巴基斯坦 缅甸 孟加拉国 9600 9363 378 356 744 552 301 9971 7682 17072 128 3L 3 93 238 1 1 1 102 2975 1905 300 513 329 796 770 144 9546 18574 406 1147 654 1805 903 4542 5078 12995 482 1434 474 936 405 360 16610 1640 552 1700 1 04 2065 953 880 12863 28620 2523 104 243 14,87 677 36L 00 10600 77850 4.62 8.77 1.71 6.68 3.87 2.70 68.50 108.6 10.00 13.50 1935 4.05 32.39 1.89 13.4 29.9 67.0 29.8 10.0 27.0 23.0 39.1 13.9 45.6 368 288 185 290 350 26.5 23.0 59.9 33.5 26.4 589 53 493 145 931 2430 3L 4 164 20 188 35 2315 105 8164 62 143 31 133 41 100 416 1966 74 183 482 09 74 30 313dd 23917 065 524 1111 1110 488 2790 41500 8702 1.70 4.04 1.16 4.83 1.82 2.00 11.4 11.8 1.28 0.80 0.03 5.00 0.36 0.6 27115 29702 5470 31220 47140 17800 28113 土耳其 781 2445 2020 262 91 124 蒙古 2567 140 1392 89 12?12480 韩国 越南 埃及 99 330 1002 L 90 551 222 646 965 003 655 296 23 130 009 033 000 尼日利亚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924 1973 8512 2777 2985 2315 4950 2500 1130 4100 48800 5900 124 215 577 216 71 312 5179 53 4000 7450 18680 14200 51912 国 别 人口 耕地 森林 草原 矿产 能源产量 万 位 公顷 位 公顷 位 公顷 位 万美元 位 吨标煤 位 次 人 次 人 次 人 次 人 次 人 次 印度 原苏联 美国 印度尼西亚 巴西 德国 英国 南非 阿根廷 加拿大 澳大利亚 11 国总和 中国 中国11 国 84174 29146 25769 18776 15332 8031 5737 3590 3271 2703 1734 198763 115823 058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020 077 074 009 033 015 012 038 0?6 170 281 040 008 020 8 3 5 11 7 9 10 6 4 2 1 12 008 325 114 060 322 013 004 012 181 13 58 611 124 01l 009 ll 3 6 7 3 8 12 9 5 l 2 10 0 01 127 084 006 120 007 019 223 435 104 2409 076 019 026 11 4 7 11 5 10 8 3 2 6 l 9 -506 567 -190 -552 794 -12 58 1757 533 119 022 6 4 7 5 3 2 1 8 0 29 8 09 8 16 0 87 0 52 2 91 4 86 3 30 2 07 13 49 12 14 3 14 0,90 0 29 12 4 3 10 11 7 5 6 8 l 2 9 三中国资源的总体态势 资源相对短缺、人口持续增长及经济快速发展所引发的资源供求矛盾,是我国的一个最基本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一个可预见的时期内将长期存在。据有关方面预测,在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顶峰之前,人口将以每年约1400万的规模持续增长,约等于每年增加一个澳大利亚全国人口。自19581990年间净减少耕地面积24亿亩,平均每年净减少234万亩,耕地减少趋势将无法避免。据估算,对粮食需求量,新增人口需求占新增粮食产量的40。其含义是每年新增加的粮食产量中有40被新增加的人口吃掉了。从这里不难发现,要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人均粮食占有量是相当艰难的。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由于人口的压力,及我国正处于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占相当比重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些资源的供需形势也将日趋严峻。客观上,在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下,我国国土资源短缺的状况越来越突出。土地资源“一多三少”: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虽然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仅有159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在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后备资源2亿亩,其中可开垦成耕地的仅12亿亩。考虑到生态保护的要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十分有限。矿产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58。同时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支柱性矿产(如石油、天然气、富铁矿等)后备储量不足,而储量较多的则是部分用量不大的矿产(如钨、锡、钼等);二是小矿床多、大型特大型矿床少,支柱性矿产贫矿和难选冶矿多、富矿少,开采利用难度很大;三是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未来 2030 年内我国矿产品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而大宗矿产储量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矿产消耗增长的速度。据预测,2010 年我国 45 种主要矿产品中,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矿产将难以保证需求。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起步较晚,开发能力较低。目前我国海洋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左右,低于发达国家 5的水平。海上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难以从根本上缓解我国现阶段资源短缺的状况。主观方面,长期以来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粗放、浪费严重,加剧了资源形势的严峻性。土地利用方面,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较低。近年来,城市用地增长率远远高于城市非农业人口增长率。开发建设中盲目批地,土地征而未用现象严重,造成土地大量闲置。农村土地使用也存在人均用地远远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等许多问题。矿产开发方面,一是缺乏科学规划,矿山“小、散、多”,乱采滥挖现象较为普遍,资源破坏、浪费严重;二是工艺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 3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 20 个百分点。海洋开发无度、管理无序、使用无偿,严重影响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近海污染范围扩大,已出现海洋荒漠化问题,渔业资源减少,赤潮等危害不断,为今后开发留下了隐患。可以说,我国自然资源形势十分严峻,令人堪忧。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资源问题,确定了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提出了保护资源的大政方针。总的原则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型的转变,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新路子;积极推进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资源管理新体制,以加强对全国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特性和利用状况 土地在人类社会生产中,既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又是劳动的对象,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活动领域。在现实中,人们常常把土地与土壤或地球陆地表层等作为同一事物而混为一谈。其实土地与土壤或地球陆地表层不同,其差别在于:土地的内涵较为丰富,它包括了土壤或地球陆地表层,甚至还包括了水、生物、人的活动结果等。一般认为,土地是土地是地球上由空气、土壤、地形、地质、水文、动植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直接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直接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利用的土地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利用的土地。这说明,在现实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当今世界上的全部土地并非都是土地资源。随着人类改造土地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及生活所需日趋多样化,不能直接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已越来越少。对于那些现今不是土地资源的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98 年 8 月 29 日修改通过的,1999 年 1 月 1 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将其称之为“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土地主要指荒草地、盐碱地、沙地等未利用土地主要指荒草地、盐碱地、沙地等。作为土地资源并已利用的土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设施用地及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及军事设施用地等。一、土地资源的特性一、土地资源的特性 土地资源的特性通常是指可量测、分析、计算或估计的土地性质。可量测的土地性质是指土地资源的面积和位置等;可分析、计算或估计的土地特性是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等。1土地资源面积的有限性 在一定的区域内,土地资源的面积是指它在地球表面上的范围大小。土地资源面积的计量单位,以前在我国习惯上一般用“亩”表示,国际上的公制单位是“平方米”或“公顷”等。虽然人类利用土地、改造土地的技术能力不断增强,确有移山填海造地的壮举,但从地球范围而言,人类造地的数量仍然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一般认为地球上土地资源的总面积或某类土地资源的面积是稳定的,也是有限的。但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对于一个具体的国家或区域而言,土地资源的面积也是可能发生变化的。如荷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靠人的力量,围海造地造就了数十万公顷的陆地。再如我国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因自然的力量,黄河的泥沙沉积使陆地每年向海洋延伸数十米至数百米,也造就了大面积的陆地等。所以,相对于时间和区域而言,土地资源的面积具有有限性特点。但由于时间的无限性,土地资源的面积是变化的,也可能是无限的。2土地资源位置的固定性 由于构成土地的空气、土壤、地质、水文、生物等自然因素都具有区域性特征,而且不能离开特定的区域来讨论这些因素的性质。也就是说,具有特定性质的土地资源在地球上的位置总是固定的,是不可搬移的,只能以一定的形状和面积存在于地球表面的特定区域。也正是由于土地资源有一定的面积和位置的固定性,在一定的区域内才能登记土地资源的面积、标记土地资源的 空间位置以及监测其变化。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如果对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合理,土地资源的利用得当,那么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力和价值水平就可以不断地提高。这也是人们经常所讲的土地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具有可再生性。也正是因为土地资源具有可再生性的特点,所以土地资源的利用具有可持续性。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数量”和“质量”的永续性。“永续性”的基本意义是“连续不断”。土地资源的永续性包括以下四方面的涵义。(1)存在形式的永续性。土地资源存在形式的永续性主要是指土地资源具有在特定的区域以一定的种类和面积存在的性质。比如,为了确保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生产基础的耕地就必须以耕地的形式存在下去,若将耕地转化为其它形式的建设用地,就难以从农业的角度言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谈不上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了。(2)生产能力的永续性。土地资源生产能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资源利用的物质生产能力的大小或产值高低。所以,稳定和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是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目的。生产能力的永续性表现在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能量转化率和维持产出水平上。产出水平不仅能维持现有水平,而且随着科技和物质投入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质量要有所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生产力也应随之不断增长。(3)经济效益的永续性。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的永续性不仅是土地资源用于生物生产时应达到的目标,也是土地资源用十非生物生产建设时应达到的目的。这些目标或目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资源利用要追求的经济效益和最大利润的客观要求。只有当对土地资源使用后得到产品的经济价值超过投入的价值量时,才能使土地资源利用者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也才能使土地资源利用者有更多的资金反哺于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4)生态环境的永续性。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中,生态环境的永续性,主要是指土地资源的利用不至于导致土地资源环境的恶化,并改善土地资源的环境质量状况。当土地资源用于生物生产时,应不至于产生土地资源的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当土地资源用于非生产的建设时,不仅要保证其用地本身的环境不会对生物,特别是对人造成危害,而且要防止非生物生产用地所形成的污染源对其周围土地资源产生污染影响。二、中国土地资源的概况二、中国土地资源的概况 1中国陆地面积在世界上的地位 全世界的陆地面积为 13584 万平方公里,若包括南极洲则为 14950 万平方公里。除南极洲外,陆地面积最大的是非洲,为 3030 万平方公里;其次是亚洲,为 2760 万平方公里。在陆地面积较大的国家中(表 21),俄罗斯的陆地面积最大,为 17075 万平方公里;排第二位的国家是加拿大,陆地面积为 9971 万平方公里;中国的陆地面积为 960 万平方公里,在世界上处于第三位。2中国土地的分布特点 中国自然条件复杂,在 960 万平方公里的内陆范围内,土地分布的总特点是海拔高差大,并呈三级阶梯自西向东下降。青藏高原海拔在 4000 米以上,为第一级阶梯;昆仑山和祁连山以北,横断山以东,海拔在 10002000 米,为第二阶梯;其间有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地区,大部分海拔在 500 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辽东、山东以及长江以南的广大低山丘陵区。与这三级阶梯对应,除去内陆水域所占的面积之外,海拔低于 500 米、5004000 米、大于 4000 米的土地面积分别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 271、517、202。中国的海拔高度与陆地面积的对应关系列于表 15。3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 在地球表面,由于各地的地质条件、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物种群等不同,因此,除了以土壤、地貌、植被等作为土地归类的主因素之外,也常以土地用途进行归类。表 1-5 世界各大洲及其部分国家的陆地面积 表 16 中国地形海拔高度占陆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土地利用类型是指用途一致的单元土地。按照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分成若干种。如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林业所用的土地为林地,农业中种植业所用的土地为耕地,交通运输业中所用的土地为交通用地等。根据全国土地详查对土地资源的分类,除未利用土地不属于土地资源外,中国土地资源由?个一级类型构成,它们分别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域。这 7 种类型的土地资源所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比例列于图 21。图 12 中国土地资源的构成 (1)耕地。耕地是指主要用于种植小麦、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耘的土地。按照耕地利用中的经营管理特点以及用途的差异又续分为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和菜地。耕地一般具体包括以下 9 种土地:常年进行耕耘、常年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这是耕地的主要部分,占耕地总量的 85以上;当年休耕、休闲或轮歇的田地;抛荒少于 3 年的田地;开垦之后连续使用 3 年或 3 年以上的新开荒地以及沿河、沿湖和沿海滩涂;原是耕地,后改作鱼塘、果园、花卉园以及用来种植桑树、牧草等少于 3 年的田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附带种植有零星桑树、茶树、果树和其它树木的土地;原是耕地,现在临时(5 年)用来培育和种植桑苗、果苗以及其它苗木花卉的土地;非牧区用于种植牧草少于 5 年的田地;以种植稻谷为主,养鱼为辅的稻鱼混合种养水田,以及常年用来种茭白、莲藕等一年生食物类植物的低洼地。耕地的两个基本特征是面积和质量面积和质量。耕地面积是指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耘的土地的面积。我国的耕地面积数据有两类:一是“统计面积统计面积”,即国家统计局历年的耕地面积统计数;二是有关部委及有关单位提出的“普查面积或概查面积或详查面积普查面积或概查面积或详查面积”。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我国 1995 年的耕地面积是 1426 亿亩。由于各部委及有关单位在耕地面积调查与统计中,所用的标准、方法不同以及统计的时间不一致,故得到的我国耕地面积不同。如1984 年国家农委、国家计委使用的耕地面积为 215 亿亩;美国用遥感的方法查得我国的耕地面积为 226 亿亩;1985 年全国土地利用概查汇总的我国耕地面积为 1878 亿亩;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县级为单位统一逐级汇总上报的耕地面积为 1988 亿亩;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 1990 年开始的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汇总的全国耕地面积为1841 亿亩;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关于 1:100 万全国土地资源图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宜于农业利用的土地面积为 3344 亿亩,按 60的垦殖率计算,可有耕地 2006 亿亩;土地详查得出的耕地面积为 2016 亿亩;1996 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汇总上报时间统一到 1996 年 10 月 31 日的耕地面积为 1945 亿亩。耕地的质量是指耕地的好坏。其内容包括耕地用于一定的农作物栽培时,耕地对农作物的适宜性、生物生产力的大小(耕地地力)、耕地利用后经济效益的多少和耕地环境是否被污染四个方面。耕地对农作物的适宜性是指耕地适宜的农作物种类和适宜程度高低;耕地地力是指耕地用于农作物栽培使用时,在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耕地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公斤公顷);经济效益是指耕地的物质生产量进行市场交换后所产生的收益(元亩);从环境角度所谈的耕地质量,是指耕地是否被污染物污染以及被污染的程度。由于耕地适宜性和生物生产力大小的涵义是相同的,经济效益是以生物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耕地质量可概括为耕地物质生产力大小与耕地环境好坏两方面的总和。(2)园地。园地是指种植以采集果、叶为主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植物,覆盖度在 05 以上的土地,或者是指种植果树、桑树、茶树、橡胶、可可、咖啡、油棕、胡椒及其他多年生植物的土地。按照园地利用中的经营管理特点以及用途的差异又续分为果园、桑园、茶园、橡胶园以及其他园地。(3)林地。林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主要用于林业的土地。按照树木的生长差异,林地可进一步续分为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等类型。按照用途的差异则将林地分为:以培育用材为目的的用材林;以采集油茶子、油桐子、核桃、板栗、山杏、乌桕子、生漆、棕片等林产品为主的经济林地;以培育薪炭材为目的的薪炭林地;母树林、科学试验林、国防林等具有特殊用途的特种林地;生长竹类植物的竹林地。上述各类林地的郁闭度均应在 o3 以上,其中以经营灌木为主的灌木林地郁闭度应在 o4 以上。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和以森林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不包括面积小于 1 亩的树丛、不足 4 行的树带、居民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用地,(4)草地。草地是生长草本和木本饲用植物的土地,或一般可简单理解为“生长草类的土地”。按照草地形成的成因可将草地分为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等类型。这三类草地在具体的草地调查中体现为:植被总覆盖度大于 5的各类天然草地;以牧为主的树木郁闭度小于 o3 的疏林草地和灌丛郁闭度小于 o4 的疏灌丛草地;弃耕还牧持续撂荒时间大于 5 年的次生草地,以及实施改良措施的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沼泽地、苇地、沿海滩涂;植被总覆盖度大于 5的高寒荒漠、苔原、盐碱地、沙地、石砾地;5 年内未更新的伐林迹地或火烧迹地、造林未成林地;属于居民点、工矿、交通用地、风景旅游区、国防用地道路两侧以多年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各种空闲地。(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是指城市、建制镇、村庄及居民点以外的工矿、国防、名胜古迹等企事业单位的用地。按照居民点规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