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pdf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4868634 上传时间:2024-10-16 格式:PDF 页数:48 大小:7.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1 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 谣 篇)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2 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1 前 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着广大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重拳严治,以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完善食品安全科普宣传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阵地建设,畅通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渠道,强化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满足大家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诉求,我们精心汇编了 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 系列手册,包括

2、 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常识篇)、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选购篇)、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消费提示篇)、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参考,旨在普及食品安全常识,促进形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增强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食品安全治理,营造公平竞争、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2规范有序、诚实守信的食品安全环境。由于汇编本 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 系列手册时间有限,难免有不当或不足之处,敬请谅解。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7 年 6 月 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1 目 录 1、水洗面条,残留胶状物是塑化剂?1 2、大米是塑料做的

3、?还有用棉花造假大米!2 3、笔直的黄瓜都喷了药?3 4、金针菇含甲醛?真相来了!4 5、吃蕨菜蕨根粉会致癌?8 6、黄花菜有毒不能吃?实验结果出来了!9 7、土豆切开不变黑是转基因?13 8、“塑料紫菜”视频纯属造谣!14 9、粉丝可燃烧含荧光剂?16 10、春茶含过量农药,茶农自己都不喝?17 11、抗癌蔬菜排行榜是否可信?18 12、猪血和木耳清肺防雾霾?20 13、吃大盘鸡、泡椒凤爪能感染禽流感?21 14、螃蟹注胶实验结果出来了!22 15、水煮不烂,油炸不熟,高温杀不死,“猪肉现钩虫”?29 16、黄鳝都是用避孕药催肥的?31 17、海鲜+维 C=毒药?31 18、若草莓籽是红色,

4、则被打过染色剂?33 19、“无籽葡萄抹避孕药”纯属无稽之谈!34 20、催熟的香蕉会导致儿童性早熟?36 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221、水果酵素能排毒养颜?36 22、饮用纯净水会形成酸性体质?38 23、自来水加热产生氯有致癌风险?39 24、纸巾吸走饮料颜色,这些年喝的都是色素?40 25、牛奶连袋加热可致铝中毒?42 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11、水洗面条,残留胶状物是塑化剂?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视频:拍摄者把生面条放到水中反复清洗,最后留下一团胶状物。拍摄者由此判断,这团黏糊糊的东西是塑化剂,人吃多了有害。真相: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副研究员钟凯指出,将面团、

5、面条放在水里反复搓洗,剩下来的黏黏的东西是面筋,也就是面粉中的蛋白质,它是面条筋道的秘密所在。事实上,网上有很多“DIY 面筋”的教程,用的都是这个简单的方法。它和塑化剂扯不上关系!(来源:“上海网络辟谣”微信公众号)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22、大米是塑料做的?还有用棉花造假大米!网络上有一个视频很火,视频里的人竟然在用塑料做大米。视频大致内容是:一个年轻人把一些塑料扔进机器内,通过一系列工序,机器的另一头就生产出一堆类似大米的东东。最后,视频中的年轻人还将这些白色颗粒装进了一个类似装米的编织袋里。在微信群里,这视频就被冠以黑心大米的旗号被网友疯传。对此,网友们都惊恐万分。经过媒体记者

6、核实得知:这是一条移花接木的谣言。因为,视频中所呈现的内容是真实的,没有问题,只不过,从机器中产出来的白花花的看起来像大米的小颗粒,根本就不是大米,而是塑料造粒,视频中显示的造“大米”的过程,实际上是塑料造粒的流水线,作用是把塑料还原成颗粒状便于再次加工,而这些颗粒是再次制作塑料制品的半成品原料,之所以要做成颗粒状,是为了便于进行储存、运输。只是一些塑料颗粒从外形、颜色上来看,都跟大米很相似,所以就造成了误解。希望大家明辨是非,不要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大米用塑料袋子做的视频)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3网上还流传一个版本是用烂棉花来造大米,也已被辟谣:那些所谓的棉花其实是某种塑料或化纤,

7、不会是棉花,因为棉花熔化后会像泥巴一样毫无柔韧性,无法拉丝切粒。点评:根据市场报价,这类再生塑料颗粒的均价在每千克10 元左右,而普通大米每千克一般不超过 5 元。塑料颗粒生产成本比大米高多了,怎么会把塑料去替代大米呢?(来源:新华网)3、笔直的黄瓜都喷了药?谣言:黄瓜是人们生活里的家常必备蔬菜,可是近年来“笔直的黄瓜都喷了药,弯黄瓜才是天然的”、“黄瓜买弯,韭菜选短”等流行帖让消费者疑惑不已。那么,笔直的黄瓜真的喷药了吗?真相:专家表示,直黄瓜、弯黄瓜都可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形成。生长条件决定黄瓜弯直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4的比例,品种也有影响。温光水肥等条件比较好,植株生长健壮,直黄瓜

8、出现的比例多。在植株生育环境不好的前期,温光条件不良,植株生长不健壮,或者后期植株早衰时,在黄瓜花上涂上浓度适宜的植物性激素氯吡脲可改善果实的生长状况,也可减少弯黄瓜的比例,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商品价值。氯吡脲正常使用对人体无害。我国允许在黄瓜上使用赤霉素、芸苔素内酯、氯吡脲等 10种生长调节剂,都是植物性激素。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所长、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成员、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主任王强表示,植物性激素与动物激素在性质、结构、功能、作用机理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物质,对动物不产生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按照农药来管理,并将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列入了农产品

9、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风险评估范围,对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后的安全性实施监测和跟踪评估,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来源:新华网)4、金针菇含甲醛?真相来了!最近听说金针菇里边含有甲醛!金针菇中是否有甲醛?甲醛来源于何处?是否会危害健康呢?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绿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5城农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针对这个百姓关心的传言,做了一系列实验。1、样品来源1、样品来源(在同一个超市随机购买2 个批次的金针菇)2、检测项目2、检测项目(金针菇中的甲醛含量)3、检测原理 3、检测原理 此 检 测 按 照 NY/T 1283-2007 香菇中甲醛含量的测定实施。在中性条件下,将溶解于水中的甲醛

10、随水蒸馏出,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6在沸水浴中,馏出液中甲醛在乙酸-乙酸铵缓冲溶液介质中,与乙酰丙酮生成稳定的黄色化合物,冷却后在 412nm 处测其吸光度,外标法定量。4、实验过程 4、实验过程(1)金针菇剪碎进行样品制样。(2)分别用清水、温水、盐水浸泡。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7(3)加入显色剂。(4)比色结果。(5)检测结果 当甲醛含量为 1.25ug 时,在 412nm 波长下其吸光度为 0.028,显淡黄色,样品吸光度为 0.000,未显色。实验表明,检测的金针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8菇样品,甲醛含量都很低,可以忽略不计,不用担心金针菇中的甲醛问题,可以放心食

11、用。专家说:甲醛是一种无色的气体,易溶于水和乙醇,它的水溶液俗称福尔马林,具有防腐消毒的作用。甲醛在低浓度的时候,人体无法感知,但浓度高的时候,会对人的眼鼻产生刺激性的作用。在许多生物体中,甲醛是作为天然成分存在,只不过量都比较小,不会影响身体健康。(来源:“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微信公众号)5、吃蕨菜蕨根粉会致癌?谣言:早在 2008 年,就有传言说,蕨根粉会致癌。传言称,餐馆里的蕨菜和蕨根粉,会导致胃癌。鉴定结果:蕨菜中的致癌物质含量很低,且加工过程中一般会经反复洗泡、加碱高温处理,不会有太大致癌风险。鉴定者:范志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真相:偶尔食用不会产生太大风

12、险 看到原料致癌的说法,不必过于紧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9张。除抽烟会增加肺癌、喉癌、口腔癌等风险外,食物原料的致癌风险是在于长期、大量消费某些食物。人体有自我调节作用,偶尔食用不会产生太大风险。蕨菜的致癌传言,其实来源来自蕨这种食物本身。它含有一种致癌物(原蕨苷),国外研究发现这种物质确实有致癌效应,经常吃蕨菜的幼嫩部分致癌风险会更高些。但蕨根里的致癌物质是水溶性的。也就是说,多洗几次,就能把大部分致癌物质洗掉。加工时,人们为去除它的苦味,会反复洗泡,加碱处理、腌制处理等,最后还要高温灭菌,这些加工会明显减少致癌物含量。蕨根粉中的致癌含量本来就低,如果只是偶尔吃一次,那么实际暴露量很

13、小,基本不用考虑致癌问题。(来源:新华网)6、黄花菜有毒不能吃?实验结果出来了!近期有媒体报道,杭州程女士一家吃了黄花菜炒鸡蛋后,全家都出现了呕吐症状。最严重的是程女士,吐得连胆汁都出来了。到医院急诊后,接诊的医生在询问病史后,考虑程女士一家是因为食用了新鲜的且没有烧熟煮透的黄花菜导致呕吐。还有媒体报道,黄女士家过年时种了一盆水仙花,由于长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10 势极好,家人就把水仙花移到家中花园的花坛里,花谢后叶子长得茂盛。新来的阿姨不知道,以为是大蒜的叶子,便摘回来放进菜里提香,导致全家人吃完后上吐下泻。实验取证 1、检测样品 1、检测样品 准备 1 批次约 1.5kg 新鲜黄

14、花菜:取 1 份(约 25g),不作任何加工,标记为样品;取 50g,摘取花芯(约 5g)作为待测样,标记为样品;再准备 1 批次 1kg 干黄花菜:取 5g 为一份,标记为样品。2、检测项目 2、检测项目 黄花菜中的秋水仙碱含量 3、检测原理 3、检测原理 因国家标准对食品中的秋水仙碱含量是不作要求的,所以参考药品的秋水仙碱检测方法对三个样品分别进行秋水仙碱含量检测。4、实验过程 4、实验过程 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11 黄花菜打浆进行样品制样 每个样品中加入 10g 水,并搅拌均匀 将搅拌后的样品放入离心机 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12 等待 8 分钟后,取出样品,提取汁液

15、将提取的汁液放入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样品中的秋水仙碱检出限为 1ppm)检测结果 5、检测结果 5、检测结果 检测后经计算,结果 3 个样品中秋水仙碱含量分别为未检出、5ppm、未检出。未检出并不意味一点也不含有,而是含量低于1ppm(检出限)。此次实验的新鲜黄花菜本身含秋水仙碱非常低,但不代表市场在售的都是低毒的。结论 1、新鲜黄花菜里或多或少含有秋水仙碱,毒性主要集中在花芯,干的黄花菜中几乎不含。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13 2、新鲜黄花菜烹饪不当易引起食物中毒,秋水仙碱本身无毒,进入人体后会代谢为有极强毒性的二秋水仙碱,对消化道产生刺激作用,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

16、的会出现血尿、便血,此外还可以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麻痹神经和平滑肌,甚至可麻痹人体呼吸中枢。3、新鲜黄花菜一定要摘弃花芯,用沸水充分烫过,才能有效去除有毒物质,才能安全食用。安全食用的重点在于摘尽花芯、充分烫熟,并且要注意每次食用鲜黄花菜时不宜过多。4、水仙叶和磷茎中跟新鲜黄花菜一样含有秋水仙碱,误食后同样会出现呕吐、腹痛、腹胀、脉搏频微、出冷汗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痉挛麻痹,平时要慎防无意间吞食水仙的花、枝、叶。(来源:“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微信公众号)7、土豆切开不变黑是转基因?谣言:网上曾一度流传消息称,中国的土豆切开后不变黑,是转基因土豆!而美国的土豆切开了会变黑。鉴定结果:土豆削皮不变

17、黑,这并不是转基因土豆的特征。中国并无生产转基因土豆。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14 鉴定者:黄大昉(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真相:不变黑并非转基因土豆特征 土豆的变黑,源于它含有的多酚类物质在氧气中被多酚氧化酶氧化从而产生褐变。黄大昉介绍,土豆削皮不变黑,并非转基因土豆的特征,而且中国并不生产转基因土豆。一项科学研究表示,不易褐变的土豆品种早在 1995 年就通过传统育种培育出了。世界范围内获得过批准投入市场的两种转基因土豆都不是为了防止褐变,而且它们如今的种植面积也都接近零。对于转基因技术,黄大昉说,发展转基因技术最早的是美国,第一个转基因食品从 1996 年就开始吃了,现

18、在全世界有 28 个国家在种植转基因作物,50 多个国家在进口转基因作物产品,加工食品、饲料,包括我们国内绝大部分人也都吃过转基因食品,比如转基因大豆最后榨成豆油,这就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没有传言的那么可怕。(来源:新华网)8、“塑料紫菜”视频纯属造谣!近期,一段质疑“紫菜可能系塑料袋冒充”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让不少消费者心生疑虑。紫菜能否和塑料袋扯上关系,紫菜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15 又硬又难嚼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新华网采访了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食品安全博士钟凯,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对于视频中的紫菜是否由塑料制作,钟凯予以否认:“视频中的产品干时脆,遇水变软,塑料并不吸水,所以

19、它不可能由塑料制作。”钟凯表示,视频中所谓的“问题紫菜”泡开后能拉扯得比较薄,有韧劲,透光度不错,颜色均匀,仅从工艺制作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东西能用塑料做,但是需要使用很好的原料,成本会比较高。从成本角度考虑,做成这样的薄膜还不如制成塑料袋,获利更多。“紫菜的口感与品种、气候条件、生产环境、水文条件等有关,更重要的是收获时间。”钟凯说,紫菜生长于浅海潮间带,目前纯天然的紫菜产量较少,大多数的紫菜都是人工在浅海中种植。人们较为熟悉的两个品种为坛紫菜和条斑紫菜,相对而言,前者口感较硬,有韧性,常制成圆盘,多用于紫菜汤;后者一般是用作紫菜片。为何热传视频中的女士买到拉拽不开的紫菜?钟凯介绍说,紫菜的生

20、长期为每年的9-10月到次年 3-4 月,一般半个月左右收割一次,行话说叫一水,往后叫二水、三水、四水等。一水(网传“塑料紫菜”视频)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16 (“山东惊现粉丝可燃烧 含荧光剂”视频)口感较嫩,收割期越往后口感越老。视频中的紫菜之所以很难撕动,除了浸泡水温低或时间短水温等原因外,也有极大可能是偏后收割的产品。钟凯建议,消费者如需购买品质较高的紫菜产品,尽量选择合规渠道。(来源:新华网)9、粉丝可燃烧含荧光剂?近日,一条“双塔龙口粉丝是塑料制成的”视频在社交网络平台广泛流传。网传的“燃烧双塔龙口粉丝”视频约三分半钟,视频中,一女子打开双塔龙口粉丝,拿出打火机点燃粉丝,粉

21、丝边燃烧该女子边说:“这些粉丝燃烧得这么快,含有荧光剂,都是塑料做的。”真相: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淀粉及淀粉制品专业委员会和烟台双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均进行了辟谣,表示用燃烧的办法鉴别粉丝成分及好坏是不科学的,也是没有依据的,另外也表示从正规渠道购买的粉丝产品可放心食用,并已向公安机关报警。同时,烟台双塔食品有限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17 公司承诺:双塔牌龙口粉丝系列产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原材料和生产均经过严格审查,不存在掺假等质量安全问题,请消费者放心食用。点评:粉丝本来就是可燃物,所以说用燃烧法去辨别粉丝的真伪,显然是不靠谱的。有人说粉丝中加了塑料,但塑料是聚乙烯或者是聚丙

22、烯,不溶于水的,是很难加入到粉丝里面。(来源:“谣言过滤器”微信公众号)10、春茶含过量农药,茶农自己都不喝?进入 3 月后,国内不少茶场进入春茶开采期。随之而来,网上出现一篇文章称,春茶中含过量农药,一喝就中毒。而夏秋季的茶叶更是可怕,连茶农自己都不喝,中国茶叶 98%有农残。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18 春茶一般指由越冬后茶树第一轮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此时气温大多低于 20,没有虫害,打了农药反而增加成本。试问,茶农怎么可能会把钱往水里扔。所以,春茶里面一般不含农药。至于“中国茶叶 98%有农残”、“夏秋季的茶叶更是可怕”等说法,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茶叶学会学

23、术交流部主任刘栩表示,农残并不等于农药超标,在泡茶过程中,只有微量残留农药会进入到茶汤中,对人体健康一般不会有影响。(来源:新华网)11、抗癌蔬菜排行榜是否可信?近日,一则号称“癌症预防研究所公布的抗癌防癌蔬菜排行榜”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中被疯狂分享,其中熟红薯因含有骨胶原而荣登榜首,生红薯、芦笋、花椰菜、卷心菜等 16 种瓜菜也光荣入榜。更为严重的是,文章末尾还附加了“国务院防癌办强调,收到这份简讯的人如果转发十人,肯定至少有一条生命被挽救”在这份防癌蔬菜排行榜中,抗癌效果排名依次为熟红薯、生红薯、芦笋、花椰菜、卷心菜、菜花、欧芹、茄子皮、甜椒、胡萝卜、金花菜、荠菜、苤蓝、芥菜、雪里红、番茄。

24、真相:目前,在中国并没有任何官方机构命名为癌症预防研究所,通过网上搜索发现,只有在日本有一家日本国立癌症预防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19 研究所。而通过雅虎日本,利用关键字搜索到关于“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网站,其中也并没有这则消息的公布。此外,更为巧合的是,输入榜单水果排行,内容早在 2005 年就已经被媒体爆出。直到现在,在各大网站、论坛和微博上传的火热,且原貌不变地流传了下来。其实,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专家小组曾出了一份报告,报告认为水果和蔬菜可能是能够降低几种癌症的风险的,包括胃癌、食道癌、口腔癌和咽喉癌。效果仅局限在特定人群或特定果蔬上,正因为效果局限,因此总体的果蔬防癌起效数据才会

25、比较小。“即使大量食用果蔬未必会降低癌症风险,但合理摄入,每日五份果蔬,仍然对保持健康大为有利。果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对正常人群具有良好的疾病预防作用,对肿瘤患者则可减少并存病如心血管疾病,进而延长肿瘤生存时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石汉平教授表示。(来源:“食品营养健康论坛”微信公众号)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20 12、猪血和木耳清肺防雾霾?谣言:猪血在体内有吸收“垃圾”的作用。猪血的血浆蛋白经人的胃酸和消化酶分解后,会产生一种可解毒、滑肠的物质。这种物质能与侵入人体的粉尘、有害金属微粒产生生化反应,变成一种不易被人体吸收的废物,然后从消化道排出体外。同样,木耳也具

26、有清肺效果。鉴定结果:“清肺”,主要指的是减少空气中粉尘对呼吸系统造成的损害。木耳、猪血等食品进入消化道,在肠道中通过膳食纤维吸附一些有害物质,但阻拦不了雾霾颗粒物对肺的损害。鉴定者:朱毅(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真相:别指望食物和雾霾能短兵相接 朱毅表示,从理论上说,这些食物肯定是清不了肺的,应理解为一个广义概念,表示有益于呼吸相关部位的健康,不过猪血、鸭血、木耳的清肺功能,只限于民间的口口相传,中医典籍里没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21 有看到,雪梨、银耳、木耳、百合、蜂蜜也只是吃起来爽口而已。猪血、鸡血和鸭血,在食品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有补铁效果,其丰富的血色素铁,

27、以卟啉铁的形式直接被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吸收利用率高。有研究表明,动物血可在人体肠道内减少一些有毒物质的吸收,并加快肠道内有毒物质排出体外的速率。雾霾中 PM2.5 能长驱直入并沉积在肺部的细支气管,可惜目前还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各路食材在消化吸收进入血液后,还能抵达 PM2.5 的集聚地,来清除 PM2.5,没法指望食物和雾霾短兵相接。(来源:新华网)13、吃大盘鸡、泡椒凤爪能感染禽流感?江 西 省 瑞昌市高丰镇郝爱军因在乌石街饭店吃大盘鸡感染H7N9禽流感死亡,参与抢救的医生胡海兵已经被隔离,瑞昌市 5570 头家禽已感染。真相:春节后,上述信息出现在江西瑞昌,并被大量传播。当地政府已对此进行

28、辟谣。诸如此类,以“市民吃大盘鸡感染禽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22 流感致死”为样品进行加工的谣言已在江西瑞昌、山东德州和内蒙古等多地出现。据官方权威消息称:导致人感染 H7N9 病毒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直接或间接暴露于受感染活禽或带毒禽类污染的环境。目前,我国确诊的 H7N9 病例,绝大多数发病前有活禽的暴露或接触史,且以暴露于有活禽售卖的农贸市场的比例居多。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没有证据表明 H7N9 病毒能够通过妥善处理的禽类或禽蛋类传播给人类,也没有证据表明鱼、凉皮、冷面、酸菜能传播 H7N9 禽流感。此外,吃煮熟的食物也不会感染 H7N9病毒。点评:此前,个别地区确实出现过 H7N9

29、 禽流感病例,但政府都有防疫预案和及时落实防控措施。作为普通百姓,只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保证吃煮熟的食物也可以有效防范。这个谣言是拿一些大家经常会选择的食品来渲染疾病的传染性,继而弄得人心惶惶,这肉也不敢吃,那肉也不敢买,其实完全没必要。(来源:“谣言过滤器”微信公众号)14、螃蟹注胶实验结果出来了!最近一则视频在网上流传:一个男子买了 6 只公蟹,煮好掰开后,看到里面都有透明胶状物质,男子称这是黑心商贩注的胶。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23 2017 年 2 月 7 日,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市场监管局和椒江消保委组织人员来到万济池菜场的免费快速检测室内,在媒体记者、群众代表和直播网友的共同

30、见证下,做了现场打针实验。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24 为了体现公正性,买螃蟹的是消费义工,并随机买了 3 公蟹3 母蟹。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25 做实验的是育才小学的生物老师:林老师。记录数据的是义工小学生。实验设计 3 只螃蟹:一只打 3 毫升明胶一只打 3 毫升水一只放着做对比 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26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 3 只公蟹:10 分钟后,打胶的那只奄奄一息,手指放进钳子里面都没事。至于没打那只,圆珠笔都给它钳断了。3 只母蟹:打胶的不到 10 分钟就“归天”了。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27 另外,大家最关心的螃蟹增重问题,表格如下:实 验 记 录

31、 公河蟹 重量(克)注入量(毫升)死亡时间(分钟)观察结果 A 85.4 蒸馏水 3 88.0 B 117.9 胶水 3 11 120.4 C 117.1 无 113.1 母河蟹 重量(克)注入量(毫升)死亡时间(分钟)观察结果 A 82.1 蒸馏水 3 85.7 B 91.4 胶水 3 10 93.2 C 90.3 无 90.7 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28 因为螃蟹是活的,打再多的水也是无意义的,它会吐出来。因此,为了增重而注水(或注胶)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螃蟹打针会赔得血本无归!整个活动结束后,我们把螃蟹带回烧熟,并细细品尝了。结果是:看不出来任何差别。那些以为注胶后会是一大坨一大

32、坨很诡异的东西,没!有!外观上看不出来,气味上闻不出来,并且味道也吃不出来!因为明胶是可溶于热水的。果冻和肉冻就是明胶,放到热水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29 里面就化了。这个结果告诉我们:为了让蟹膏更多更好看而注胶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水一烧打进去的明胶全化了。台州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水产专家:蟹黄是母蟹的卵巢,蟹膏是公蟹的副性腺,盖子后面黄黄那部分是肝胰腺,所以公蟹有黄也有膏,母蟹只有黄。谣言视频里那弯弯的一丝丝是螃蟹的输精管。寒露过后,公蟹的副性腺发育会特别快,蟹膏就特别肥美,也是螃蟹最好吃的时候。(来源:“台州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15、水煮不烂,油炸不熟,高温杀不死,“猪肉现钩虫”?谣

33、言:“会动”的虫子这条消息内容大致为:现在多个地方猪肉出现钩虫,病猪来源于广西,广西地区早在两个月前就已禁吃猪肉了。此虫是寄生虫的一种,水煮不烂,油炸不熟,高温杀不死。为了家人和朋友的健康,请各位迅速转告。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30 真相:肌肉里不长钩虫。专家介绍,钩虫是一种寄生在人和动物肠道里面的线虫,不可能长在肌肉里面。因此,“猪肉长钩虫”缺乏科学常识。经过高温,寄生虫基本上都可以杀死。网上流传的猪肉长钩虫图片,大部分都是猪的神经纤维、动静脉血管、淋巴管、筋腱以及肌纤维,这类物质有些本身就像虫体。经考证,此传言为假。网上流传的猪肉长钩虫图片,大部分都是猪的神经纤维、动静脉血管、淋巴

34、管、筋腱以及肌纤维。而所谓的“水煮不烂,油炸不熟,高温杀不死”更是无稽之谈。(来源:焦点访谈)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31 16、黄鳝都是用避孕药催肥的?谣言:“吃黄鳝别吃那些又粗又大的,都是用避孕药催肥的。”时至今日,这个传播了十多年的谣言照旧能在网络上见到。真相:黄鳝变得又粗又大是由于在饲养过程中,采用了科学的饲养办法,解决了影响黄鳝生长的水温和饵料等问题与避孕药无关。在饲料中添加避孕药喂养黄鳝的科学实验显现,一个月内,黄鳝生长速度比不用药物的黄鳝快大约 10%,但在一个月后开始大批死亡,死亡率高达 50%以上。黄鳝的养殖生长周期普通都较长,假如在养殖中真的运用避孕药,将会形成严重损

35、失。因此黄鳝养殖中添加避孕药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得失相当。(来源:人民网)17、海鲜+维 C=毒药?谣 言:2016 年 10 月,多个网络论坛都推送一则消息称:盐城一对小姐妹吃螃蟹 加 柿 子 身亡。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32 不少人认为,不止螃蟹加柿子,螃蟹和含有维生素 C 的食品一起吃都会有中毒风险。类似的谣言还有,虾加维 C 一起吃赛砒霜。鉴定结果:螃蟹里的砷不是超标几百倍,就不可能中毒。一次吃几公斤被污染螃蟹和 5 斤西红柿才可能中毒。鉴定者:范志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朱毅(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真相:一次摄入 5 斤以上西红柿才

36、可能中毒 范志红表示,传言虾蟹不能和含维生素 C 食品一起吃,归根到底是担心水产品的砷污染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螃蟹容易引起过敏和食物不耐受。但这不意味着每个人吃螃蟹时必须禁食含维生素 C 的蔬菜和水果。朱毅表示,在实验室里,维生素 C 有可能使五价砷转变为毒性很强的三价砷,但在饮食上不容易。如果一定要说会中毒,那么首先要吃几公斤被严重砷污染螃蟹;之后,维生素 C 要一次性服用 500 毫克以上,也就是一次性摄入 5 斤以上西红柿才有中毒的可能性,“一般人能吃这么多吗?”(来源:新华网)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33 18、若草莓籽是红色,则被打过染色剂?朋友圈在转一条如何鉴别草莓变色催熟的

37、文章,称如果草莓籽是红色的,便是用了染色剂的缘故。浙江宁波、江苏徐州等地市民也的确发现,市面上很多草莓的籽是红色的,顿时心生不安 浙江宁波农科院从事草莓引种方面研究的专家在接受宁波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打过染色剂的草莓籽确实会变红,但不能说红籽的草莓一定是因为打过染色剂。有种植草莓的农户表示,草莓自然成熟后,有部分草莓籽是会变成红色的。籽变红的一般都在果实向阳、光照足的一面。其实,给草莓使用染色剂的情况应该说是很少的。莱芜新闻网曾报道,一些草莓经销商以及草莓种植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草莓本来就很难保存,摘下来以后放不了几天就坏了。要染色的话,难免会沾到液体,可一沾水草莓马上就坏,根本就没法卖了

38、。(来源:“上海网络辟谣”微信公众号)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34 (“无籽葡萄喷避孕药是真是假”视频)19、“无籽葡萄抹避孕药”纯属无稽之谈!谣言:时下正值吃葡萄的时节,但近日一段视频在微博、微信上大量传播,让不少人“望葡萄却步”。视频中,一位“果农”模样的男子一边搬运葡萄,一边和拍摄者对话,称无籽葡萄是“蘸了避孕药的”。随着视频转发传播,一些无籽葡萄产区被媒体曝出销售已受影响。无籽葡萄是怎么种出来的?真是蘸了避孕药所致吗?吃无籽葡萄会损害健康吗?专家:人用避孕药对植物不起作用。涂抹避孕药能产生无籽葡萄吗?避孕药只有在进入人体后才能被人的响应识别机制所识别,进而调节体内各项生理指标,达

39、到降低受孕效果的目的。而植物体内缺乏相应的受体以及信号途径,作为动物激素的避孕药无法被植物识别和起效,也就根本无法给植物“避孕”。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35“蘸避孕药的”说法很荒谬。植物用的生长调节剂俗称“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的分子结构完全不同,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和携带的蛋白也完全不同。人用避孕药没法让水果无籽,植物激素也无法调节人的生长发育。无籽葡萄是怎么来的?我们吃的葡萄按有无葡萄籽可以分为两类,即有籽葡萄和无籽葡萄。所谓有籽葡萄就是天然有种子的葡萄。无籽葡萄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天然无籽的葡萄,有些品种单性结实所以没有籽,最常见的晒葡萄干所用的无籽白葡萄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40、。另一种是通过现代农业技术手段实现的无籽培育,简单来说,就是在葡萄开花时期施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抑制种子发育,达到无籽的效果,像现在很受老百姓欢迎的无籽巨峰葡萄,就是这样栽培出来的。(来源:人民日报)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36 20、催熟的香蕉会导致儿童性早熟?谣言:催熟的香蕉千万不要让儿童吃!果农会利用一种名叫“乙烯利”的化学药剂将青香蕉催熟,这种物质会导致儿童性早熟。真相:乙烯利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都被当作是良好的催熟剂使用。它虽能催熟香蕉,却不会导致儿童性早熟,而且只有在大剂量摄入时是有害的。点评:有些物质的确可能不利于身体健康,但需达到一定量才能对身体产生损害。类似于樱桃

41、核有毒的谣言,这类谣言都夸大了事物的危害性,被居心叵测之人加以利用,以此造成公众的恐慌。(来源:“食药舆情”微信公众号)21、水果酵素能排毒养颜?谣言:据网上流行的说法,水果酵素是一种用新鲜水果加糖后经密封发酵的产物。据称,“酵素”这个词是从日本引进,风靡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37 于台湾,再“转口”到大陆,用中文规范表达称作“酶”。据传言,酵素中含有脂肪分解酶,可分解人体的脂肪,能让人减轻体重、保持体型。而且,酵素还能净化血液、改善体质、抗炎、预防脱发 鉴定结果:酵素也是蛋白质,吃进胃里就失去了活性。自制酵素操作不规范,有致病风险。鉴定者:宋全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食

42、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范志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真相:自制酵素发酵中易混入致病菌 宋全厚介绍,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只要是在允许范围内生产的水果酵素产品,就没有太大安全风险。但自制过程不比工业制作,无法进行严格的杀菌,有可能在自制发酵过程中混入了原料或空气中的致病菌,会导致腹泻等风险。水果酵素是否真的可以包治百病?范志红表示,“酵素”是从日语里翻译过来的,并不是一个确切的表述。目前发现的酶除极少数是核酸以外,绝大多数属于蛋白质。蛋白质在加热及酸碱度改变的情况下会发生变性,因此,即使生吃含酶的食物,在胃酸作用下,这些蛋白质也会失去活性。(来源:新华网)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

43、本(辟谣篇)38 22、饮用纯净水会形成酸性体质?临近饮料销售旺季,关于各种饮料的传言、流言、谣言又开始泛滥,如网络流传着一种说法,称纯净水呈弱酸性,缺乏矿物质和矿物元素,饮用后会形成酸性体质,并导致矿物质等对人体有益的元素流失和析出,降低免疫力,引发疾病。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阮光锋表示,经食药监总局、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营养学会和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确认,这是一则谣言。根据专家意见,在医学上并没有“酸性体质”或“碱性体质”这种说法。如果一个人的 PH 值低于 7.35 的话,实际上应该发生酸中毒,正常人没有疾病的情况下,PH 值很难达到这样的

44、水平。实际上,人体内有一个保持酸碱平衡的稳定系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39 统酸碱缓冲体系,这个系统会自动调节人体内的酸碱度。不管是弱碱还是弱酸性的水,其中酸碱物质的含量非常低,与人体酸碱缓解系统相比,只是沧海一粟,并不能改变人体的酸碱度。另外,碱性水、离子水改变酸性体质等说法,也是不成立的。胃酸的 PH 值是 0.9-1.5,酸性极强,即便是喝下所谓弱碱性的水,到胃里已经彻底酸化了。阮光锋表示,综上所述,并没有科学证据表明纯净水对人体可以形成危害,大家可以放心饮用。(来源:新华网)23、自来水加热产生氯有致癌风险?谣言:朋友圈曾一度盛传,蒸煮食物时一定要用开水,因为自来水中的氯加热过程

45、中有致癌风险。因为蒸煮食物时,自来水中的氯经过加热会包覆在食物上,食用致癌,因而要打开锅盖把水烧开再蒸煮食物。鉴定结果:自来水中的余氯含量很低,目前也未发现余氯超标问题。自来水中的氯不存在致癌风险。鉴定者:刘清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40 真相:北京几千个水样未出现过氯超标 加氯是自来水消毒最简单、经济的办法。氯气与水发生反应,会生成次氯酸与盐酸。次氯酸能杀菌,但不稳定,易分解释放氧气。自来水消毒产生的盐酸浓度远低于人体胃酸中的盐酸含量,所以无需担心。刘清珺称,根据这几年在北京地区的自来水抽样检测结果,几千个水样中,没有出现过氯超标情况。同时,北京

46、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食品安全化学实验室专家介绍,根据国家标准,自来水中的余氯一般会限量在零点几 ppm,不会超过 1ppm。自来水经过氯气杀菌后,留下余氯含量在每升 1 毫克以下,远低于每升 5 毫克的 WHO 标准,也就是说,国家饮用水标准的安全要求高。另外,由于氯的刺激性气味,当水中氯含量超过每升 2 毫克时,多数人能闻到。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在“致癌分类”中,把氯划为跟咖啡因同级,意为“目前尚无足够资料来确定该物质是否为人类致癌物”。(来源:新华网)24、纸巾吸走饮料颜色,这些年喝的都是色素?网上曾流传一段名为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41“饮料经纸巾搅拌会褪色”的视频。视频中,一名男子将橘

47、色的饮料倒入玻璃杯中,然后放入一张纸巾快速搅拌。1 分钟后,杯子里的饮料呈现出透明状,而纸巾已变成橘色。这则视频在朋友圈、微博传播后,不少人在质疑这种汽水饮料中色素超标。央视现场揭秘:秘密就在“纸巾”中 央视现场揭秘:秘密就在“纸巾”中 2017 年的 315 晚会上主持人现场与实验员进行实验。(纸巾吸走饮料颜色视频)原来,这种“纸巾”是色母片,色母片的吸附能力很强,搅拌后饮料中的颜色都吸附到纸巾上了,所以放色母片的烧杯中饮料颜色明显变浅。一般,洗衣服的时候放在洗衣机里面,放一两张,衣服之间就不会串染。所以色母片不是普通的纸巾,把色母片放到其他饮料中也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其实部分饮料中含有色素大

48、家不用担心,只要符合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按照标准使用符合相应要求就可以正常饮用。(来源:央视财经)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读本(辟谣篇)42 25、牛奶连袋加热可致铝中毒?谣言:被誉为“白色血液”的牛奶早已成为餐桌上的必备饮品。然而,一则关于牛奶不能连袋煮的消息让爱喝牛奶的人士大呼担心。消息中称,枕装牛奶袋的内侧有一层铝箔,但只有很薄的一层聚乙烯膜将它和牛奶隔开,在煮的过程中,聚乙烯膜在高温下会发生破损,导致有铝析出,最终引起慢性铝中毒。专家:河北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孙晓云教授 真相:关于食品的包装材料,我国有相应的国家标准。预包装牛奶的包装材料也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孙晓云指出,铝箔包装的最里面是一层聚乙烯膜,在普通水煮沸的温度不能被破坏。铝材料是比较稳定的,简单煮沸不会发生变化。因此,用煮沸的方法加热枕装牛奶不会使聚乙烯膜破损,铝箔中的铝也不会析出。(来源:中国医药报)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