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市XX县城XX寺危岩带工程地质勘查报告XX地质工程地质队 年 月XX市XX县城XX危岩带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编 写:XXXXXXXXX审 核:XXX 总工程师:XXX队 长: XXX提交单位:XX市XX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提交时间: 年 月目 录前 言1(一)勘查范围、目的与任务1(二)以往工作程度2(三)勘查工作执行的技术依据2(四)工作经过、完成工作量及经费决算2第一章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4第一节自然地理4第二节地质构造与地震5第三节地层岩性8第四节水文地质条件9第五节人类工程活动9第六节危岩带变形破坏演变过程10第二章危岩特征11第一节危岩带分布特征11第二节危岩体特征12第三节危岩形成
2、因素及变形破坏机制分析20第三章危岩稳定性与危害性评价22第一节危岩稳定性评价22第二节危岩带危害性评估22第四章危岩带治理方案建议23结论与建议25附 图1.XX市XX县城XX危岩带工程地质平面图 1:5002.危岩实测剖面图册1:50、1:200附 件1. 资质证书2. 设计书编制指导意见前 言XX危岩带位于XX县城西0.5km的定明山北麓,涪江右岸,是XX县旅游胜佛教文化圣地,闻名遐迩的XX金大佛是中国第一大金佛,是世界第八大佛,具有千年历史,属国家级重点历史保护文物。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有成千上万人观光拜佛,香火冲天,爆竹不断,热闹非凡。XX危岩带体的存在严重威胁着XX、游人、区内数十
3、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危及沿江公路过往行人和车辆的安全。为此引起了XX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的高度重视,为了保护文物和该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人员伤亡,2001年5月,XX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委托XX市地勘总公司二0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开展XX危岩带勘查、监测工作。(一)勘查范围、目的与任务本次勘察范围是:西北起XX采石场,东南至XX厂水塔,全长410m,北东起涪江这,南西到XX厂一带,南北宽260m,面积0.15m2。本次勘查的目的是查明危岩体的分布、规模、形成机制及发展演化趋势等,评价其稳定性和危害性,为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及物理力学参数。具体任务是:1查明区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
4、、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2查明危岩带裂隙发育状况、结构特征、规模及组合特征;3查明危岩体的分布、形态特征、规模、危害性及变形破坏机制,评价其稳定性,为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及物理力学参数。4通过监测,查明危岩体的主要变形破坏方式、变形方向和变形速率,进行险情预报;5通过勘查工作,提出危岩治理方案建议,并进行效益评估。 (二)以往工作程度勘查区曾作过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我队1999年开展过XX县汛期地质灾害检查和全县地质灾害调查,为本次勘查工作提供了基础性地质资料。以信的地制裁工作未对区内的危岩体进行具体的评价与论述,未作专门性的地制裁勘查工作,而XX危岩带规模大、险情重、危害性大。因此
5、,开展该危岩带的治理前期勘查势在必行。(三)勘查工作执行的技术依据本次勘查工作的开展,主要依据和参考了以下技术规范、手册来执行的。1、岩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021-94);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3、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50/ 5005-1998)参考;4、XX市建筑地基基础设施规范(GB50/5001-1997)参考;5、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地质出版社,2000年8月,参考;6、XX市XX库区滑坡危岩勘察规定(试行,2002年5月)参考。(四)工作经过、完成工作量及经费决算1.工作经过和完成工作量我队于2001年5月接到XX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下达的任务后,立即成
6、立了项目组,开展了野外踏勘和资料收集,编制了设计书。2001年6月8日市土房局环境处组织专家对设计书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讨论,考虑到危岩勘察的特殊性、复杂性,为了使勘探工作部署具有针对性,提出了设计书重新编制的指导意见(见附件)。根据专家组的意见我队又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测量人员,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开展了工作区大比例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地形地貌、断面图、危岩立面展示图测量等工作,于8月底重新编制了该设计书,于2001年10月完成部分工作量,2002年7月提交本报告。因工作经费未落实,没有开展钻探、山地工程和室内岩土测试等工作,仅完成了工作区工程地质水文质地面调查测绘,工作区1:200地形图测量
7、、危岩带1:50地形图测量、立面图、剖面图测量和勘探点定位测量。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2.经费决算本项目工作经费依据工程勘察收费标准(1992年)和国家财政部、测绘局1999年10月19日颁发的测绘生产成本费用定额(财经字1999856号)及已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进行决算,项目工作总经费为26.1298万元。XX县城XX危岩带勘查完成实物工作量及经费概算表 表1序号勘查工作项目工 作 量单价(元)金 额(元)小 计(元)备 注数 量单位1工程地质测绘0.15km21147523442.53442.5按III类划分,同时进行地质、工程地质测绘,按基价增加50%收费,带状工程地质测绘增加30%收
8、费,比例尺1:200在1:500的收费基础上增加20%2工程测量III级控制测量19点14092677193056.8高程测量10km37837801:200地形测量0.15km2193028950按幅收费(15幅)单价为每幅单价1:50地形测量0.0054km2193017177按幅收费(8.9)幅单价为每幅单价1:200立面图测量7331.16m218077228按4个组日收费单价为每组日单价1:50立面图测量3559.03m26121009.8按幅收费(5.7幅)单价为每幅单价1:50、1:200断面图测绘1.65km824613606 共测35条剖面定位测量46点209203技术工作费
9、(12)20%20619.7 4危岩监测54组日1807.0397579.6297579.62包括选点、设置、简易监测、仪器监测等5设计书编制、审查及前期工作费20000200006室内资料整理和成果报告编制20000200007总费用(1236)261297.72第一章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第一节自然地理一、地理概况XX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东,XX市西北部,涪江中下游,东邻合川,西连安岳,南接大足、铜梁,北与遂宁市交界。幅员面积1593.52km2,人口90余万。县境交通十分方便,国道319线从西向东贯穿全境,涪江水路可终年通航。XX危岩带位于XX县城西0.5km的定明山北麓,涪江右岸,上部
10、有XX厂和居民,下部有XX庙和游客,是XX县旅游佛教文化圣地。地理座标X:4125041500,Y:7760077940(图1)。二、气象、水文与植被XX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冬暖夏热、四季分明的特点。全县平均气温17.7,最高月平均气温是每年的8月份,最低月平均气温是1月份;极端最高气温41,最低气温3.4;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区内降雨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982.66mm,其中59月为706.8mm,占全年降雨量的71.9%,多以暴雨形式集中降落,强度大,侵蚀性强,易于诱发地质灾害。XX危岩带下的涪江是XX县境内第一大河流。县境内长67km,天然比降
11、0.46,水域面积18.8km2。据合川市小河坝水文站资料,多年平均流量463.9m3/s,最大流量1183.4m3/s(九月),最小流量93.03m3/s(二月),(平均最高水位237.61m(七月),平均最低水位225.93m(三月)。历史最高水位248.00m(1981),水位涨落动态变化大,水位变动产生强大的动水压力,对岸坡危岩有定的冲刷侵蚀作用。区内植被沿陡崖呈带状发育,植被长势良好。局部陡崖顶部的植被具有根劈作用,对危岩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三、地形地貌工作区地处渝西,四川盆地中部,属河谷岸坡地貌,高程230270m,相对高差40m,地形坡度1535。涪江从危岩带前部流过,河床高程
12、234235m。XX危岩发育于侏罗系上沙溪庙组砂岩形成的高20m左右的陡崖带中,向两边延伸逐渐收敛,高度变小,顶部高程255265m,底部高程244247m,相对高差1118m,陡崖面近直立。第二节地质构造与地震一、地质构造XX县构造上属龙女寺半环状构造体系,构造形迹简单,背、向斜宽缓。工作区位于中心镇背斜近轴部偏北翼,中心镇背斜为近东西向展布的宽缓褶皱,岩层产状平缓,两翼不对称,无大的构造断裂存在(图2)。二、危岩带节理裂隙特征工作区内出露的地层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砂、泥岩,岩层产状为20022048。区内构造裂隙、沿构造裂隙发展的卸荷裂隙、风化裂隙和层面裂隙发育,将陡岩带的砂岩切割成了不
13、同形状的块体。根据本次现场调查的裂隙统计结果表明各危岩体的形成主要受2组“X”型的构造裂隙和层面裂隙所控制,产状分别为1902507588、50904080的构造裂隙及层面裂隙尤为发育。其中产状50904080的卸荷裂隙最为发育,对危岩的变形破坏起到了主要控制作用(图3、4)。“X”型剪切裂隙间距一般36m,裂宽一般50200mm,最宽达730mm,有少量碎块石、粘土充填,垂直延深312m,水平延伸530m。三、地震工作区新构造运动较强烈,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以地壳缓慢的抬升为主,河流的侵蚀切割作用形成了两岸多级阶地。XX县地震以微震为主,历史上均未出现破坏性地震记载,邻区最大地震震级均小于5
14、级。据国家地震局编制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版),勘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V1度,为地震一般区,危岩带属地震不利地段。第三节地层岩性区内出露地层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第四系残坡积层、冲洪积层,其岩性分述如下。1 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 该层广泛分布于工作区表部。主要为紫红色粉质粘土夹少量的砂泥岩碎块石。粉质粘土可塑,碎块石含量1015%,块径10100mm。在江岸一带见陡崖崩落大转石,方量520m3。 2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 主要沿涪江岸坡一带分布,为阶地、漫滩堆积物,岩性为粉质粘土、砂夹卵砾石,结构松散,具高压缩性。3 第四系更新统(Q3) 仅分
15、布于8#、9#危岩上部坡顶一带,为杂色砾石层,分选性、磨圆度均较好,砾石成份为石英。4 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 该层区内大多被第四系松散层所覆盖,仅在陡崖地带零星出露,岩性为中厚层状长石砂岩与泥岩互层,砂岩多呈透镜体,仅在江河沿岸、台地边缘,砂岩体分布较为稳定,多叠成数十米高的陡崖。砂岩体中裂隙发育,而下部泥岩易软化泥化,常形成凹腔,陡崖带易发生危岩崩塌。第四节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和水力特征,本区内地下水类型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现分述如下:1.松散岩类孔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河漫滩、阶地的冲积、残坡积层中。其富水性明显受沉积物岩性的控制,
16、具潜水性。该类地下水少而分散,一般不具有开采价值。但在XX县城附近的涪江两岸部分漫滩和一级阶地因其下部砂卵砾石层分布稳定,富水性较好,水质良好,埋藏浅,开采方便。地下水与涪江水连通性好,当地下水位低于河水位时,河水直接补给地下水,反之则地下水向河流排泄,具傍河双向交替补给的特点。在陡崖顶部广布有残积层,但以粉质粘土为主,赋水条件差,地下水贫乏。2.基岩裂隙水该类地下水主要赋存于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地层中,富水条件受岩性、构造、地貌、孔隙裂隙发育程度等多种因素控制。区内地貌以构造剥蚀浅丘为主,岩层产状平缓,岩性又以泥岩为主,砂岩层分布不稳定,且裂隙发育不均,地下水富水性差,水量较贫乏。
17、该类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向地形低洼处排泄。工作区的陡崖带中部见有一地下泉水常年出露,流量0.1L/s,水质较好。第五节人类工程活动XX危岩带位处XX县城以北0.5km的定明山北麓,紧邻涪江右岸,是XX县旅游佛教文化圣地,已有千年历史。各项工程活动频繁,主要表现为在陡崖带北侧大量采石和危岩带上、下部建有厂房、居民住宅和XX庙等,在陡崖带刻有各种佛像遗迹,供游客观光欣赏。第六节 危岩带变形破坏演变过程XX危岩带的形成是新构造运动和后期的内外营力长期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地壳抬升,江水下切,使河谷加深,导致两岸卸荷回弹,发生拉裂、变形,随着变形时间增长,张裂隙逐渐向深部扩展;另一方面受江水长期冲
18、刷切割,岸坡不断后退,加之后期人类工程活动影响,逐步形成现有的危岩带。随着地壳的抬升,河水的冲蚀切割,岸坡势能不断积累,达到阀值时必定使斜坡向潜在不稳定方向发展,势能最终释放,使斜坡重新达到新的平衡。XX危岩带长期受地壳抬升和江水切割影响,现已处于涪江岸坡上部,直接受江水切割的影响,加速了陡崖带危岩崩塌的形成。第二章危岩特征第一节危岩带分布特征XX危岩带位于涪江右岸中上部,出露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危岩带由北西向南东沿130方向呈带状展布,危岩带高差中部高两边低,全长330m,高11.7518.38m,卸荷带宽718m,总规模62145m3。危岩带顶部海拔高程255.77265
19、.73m,底部高程244.02247.35m,相对高差11.5018.50m。距涪江水面21.731.70m,危岩带临空面近于直立,所处势能较高。XX危岩带由10个危岩体组成,根据各段危岩体的分布数量、规模、稳定性和危险程度,可将XX危岩带划分为三个危险级别段:最危险段、危险段、较危险段(见图5)。1最危险段():总长130m。根据其所处位置不同又可划为两个亚段(1、2)。1段主要分布在危岩带中部XX厂一带,W4、W5号危岩体分布区,长74m。2段分布在危岩带的东南端,为W6、W7、W8、W9号危岩体分布区,长56m。两段危岩体中的裂隙多已从顶部贯穿到了底部,裂宽一般为50200mm,最宽达7
20、30mm。缝中多被粘土和碎块石充填,危岩底部泥岩夹粉砂岩组成的软弱基座,因风化剥落形成了凹岩腔,凹岩腔高15m,深19m。软弱基卒泥岩已被压碎,呈碎裂状结构。在砂、泥岩接触处终年见泉点和浸水现象,水量0.050.28L/s。该段危岩体稳定性差,经常发生掉块、崩塌现象。通过近一年的动态监测,每逢持续降雨和暴雨后裂缝都有有增宽之势,险情严重。2.危险段():长52m,仅1 段。分布在金大佛、寺庙一带,为W2、W3号危岩体所在地,高程245264.5m。该段局部已采用水泥封填裂缝、钢筋水泥柱支撑、锚杆锚固等措施进行了处理,险情有所减缓。但是金大佛危岩体的裂缝已从金佛左耳延伸到了右脸,胸部到右肩也被一
21、裂缝贯通,金大佛两侧裂缝也已从坡顶贯穿到了地面,缝宽200mm左右,无充填。缝中终年有拳头大小的水溢出。该段危岩体直接危及金大佛、XX庙和到寺庙参拜者的安全,潜在危险性依然十分严重。3.较危险段():主要分布在危岩带南、北两端及中段局部,高差相对较小,坡面较平直地段总长148m。根据其所处位置不同又可分为4个亚段(1、2、3、4)。1段分布在危岩带的最北端,XX文物管理所一带,该段长40m,仅发育一个危岩体(W1)。2段位于1危险段和1最危险段之间,长35m,未见危岩体发育。3段位于1、2两个最危险段之间,长50m,除见一个5m3左右的松动块体外,也未见有危岩体发育。4段位于危岩带最南端,此段
22、发育1个小型危岩体W10,W10危岩体已脱离母岩,稳定性极差,随时都有崩塌可能,但因处于危岩边缘,过往车辆和行人均较少,危险性小。综上所述,以上4个危岩较危险段,岩体结构相对较完整,仅局部发育有小型危岩体,规模小,也易于处理,危险性相对较小。第二节危岩体特征一、危岩体的规模、形态特征XX危岩带共发育有10处危岩体,总体积4489m3。其中大于1000m3的2 个(W2、W5),大于100m3小于400m3的5个(W1、W3、W4、W8、W9),小于100m3的3个(W6、W7、W10)。各危岩体形态、规模大小、稳定性、危害性及结构面产状、特征分述如下(表2)。1.W1:位于XX文物管理所房屋后
23、缘,处于较危险段1亚段的最北西端。斜坡岩体组合为上砂下泥,砂岩体位于斜坡中上部形成陡崖、陡崖面倾角65,危岩相对于道路高差19m,砂岩下部为泥岩。砂岩体中裂隙的发育,发展控制XX县XX危岩体统计表 表2编号形 态规模(m3)稳定性受控裂隙产状及特征危害性W1三棱柱状120不稳定 受产状3435、26570、23081三组裂隙切割,裂宽550mm,最宽100mm,缝中有碎石块及粘土充填。裂隙尚未贯通。 主要危害XX4间管理所房屋W2长柱状1200不稳定 该危岩体主要受控于三组裂隙的切割,产状分别为19089、25075、6040。裂隙已基本贯穿整个砂岩体,其中组裂隙宽200(上)730(下)mm
24、,缝中无充填,终年有水溢出。 主要危害有千年历 史文物金佛W3长柱状100不稳定 受两组呈“X”形的裂隙切割,一组关状29585,裂宽35mm;另一组产状15585,缝宽1030mm,已用水泥砂浆封填。裂隙尚未贯通。 主要危害古佛大殿、金佛、游人安全W4手枪状384不稳定 主要受三组裂隙切割,产状为18783、30088、13080。裂缝一般宽1030mm,延伸长35m,局部充填有粘土。 危害游人安全W5巨块状2250不稳定 该危岩体侧裂缝产状为4588,宽100150mm,缝中有粉质粘土充填,裂隙已切穿砂岩体。危岩底部为一深2.07.0m,高0.52m的凹腔,危岩底部泥岩已压碎呈碎裂状结构,
25、压碎层厚约0.4m,凹腔中砂、泥岩接触处有泉水溢出,流量0.05L/s。 危害游人安全W6长条柱状30不稳定 受产状29014、34086、6085的三组裂隙切割,裂宽15mm,缝隙中为粘土夹碎石充填,且有浸水现象。危岩已脱离母体。 危害游人安全W7楔形状30不稳定 该危岩受控于1022、1152575两组裂隙,裂宽11.5mm,局部充填有粘土,危岩底部泥岩有压碎变形迹象,砂泥岩接触处有地下水浸润。 危害游人安全W8长柱状120不稳定 主要发育两组裂隙,产状分别为2545、2565,裂隙已从上至下完全贯穿,裂宽5100mm,局部有粘土充填,危岩下泥岩接触处形成了高0.51.5m的凹腔,腔中出露
26、一泉点,流量0.05L/s。 危害游人安全W9钉子状240不稳定 受两组裂隙切割,产状12060的裂隙已切贯砂岩体,裂宽15200mm;产状2585的裂隙尚未贯通,裂宽1050mm。危岩基座泥央圾压碎和错位现象。砂泥岩接触处有泉水流出,流量0.28L/s。 危害游人安全W10柱状15不稳定 该危岩体两侧裂隙已贯通,产状2085、8085,后缘有一条宽0.150.20m的卸荷裂隙,缝中被粉质粘土和小碎石块充填。 危害游人安全及居民饮用水水塔了危岩体的几何形态。主要发育了三组裂隙,产状分别为3435、26570、23081,裂宽550mm,最宽100mm,裂缝中见有碎石及粘土充填,目前裂隙尚未贯通
27、。危岩受上述三组裂隙的切割,危岩体空间形态呈三棱柱状,规模120m3,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危岩自重和暴雨作用下,裂隙进一步扩展,沿卸荷裂隙面将产生滑移式崩塌,主崩方向55,危及XX4间文管所房屋(图6)。图6W1危岩体剖面图2.W2:位于金大佛左侧,处于危险段1亚段。危岩顶部标高263.0m,底部标高244.50m,相对高差18.50m。危岩体受三组裂隙切割控制,产状分别为19089、25075、6040,裂隙的组合切割已形成危岩体,其中组裂隙宽200730mm,上窄下宽,裂隙已基本贯通,无充填,见有地下水溢出,处于不稳定状态,将产生倾倒式破坏,危害性大,直接危及有千年历史金大佛和游人的安全
28、。该危岩体现已采用水泥封填裂缝、钢筋水泥柱支撑、锚杆锚固等加固处理,险情有所减缓,但潜在隐患仍然存在(图7)。3.W3:位于金大佛右侧,处于危险段1亚段。危岩顶部标高263.0m,底部标高245.20m,相对高差17.80m。危岩受“X”形的裂隙切割,一组产状29585,裂宽35mm;另一组产状15585,裂宽1030mm,已用水泥砂浆封填,两组裂隙与层面产状组合切割形成危岩。危岩体规模100m3,空间形态图7W2危岩体剖面图呈长柱状体,主崩方向55,处于不稳定状态,可能产生倾倒式破坏,危害较大,直接危害金佛大殿和游人安全(图8)。图8W3危岩体剖面图4.W4:位于最危险段1亚段,危岩体顶部标
29、高263.0m,底部标高254.0m,危岩体悬空于陡崖上。该危岩体受三组裂隙切割,产状分别为18783、30088、13080,裂缝一般宽1030mm,延伸35m,局部有粘土充填。危岩体规模384m3,空间形态呈手枪状,处于不稳定状态,可能产生滑移崩塌,主崩方向30(图9)。5.W5:该危岩体位于最危险段1亚段,危岩体顶部标高265.5m,底部标高246.5m,高差19.0m,平面呈条带状展布。危岩体受二组构造裂隙产状30087、4588和层面裂隙2208所控制。其中危岩体侧裂隙4588最为发育,宽100150mm,裂隙为粉质粘土充填,裂隙已切穿砂岩体。危岩体底部为一深2.07.0m,高0.5
30、2.0m的风化凹腔,危岩体底部泥岩已压碎,呈碎裂结构,厚约0.4m,凹腔中见有一常年性泉水溢出,流量0.05L/s。危岩体规模2250m3,呈巨块状,处于不稳定状态,可能产生倾倒式破坏,危及游人安全(图10)。6.W6:位于最危险段2亚段老鹰咀,危岩顶部标高262.70m,底部标高257.50m,悬空于陡崖顶部,有坠落之趋。危岩受29014、34086、6085图10W5号危岩体剖面图三组裂隙切割,裂宽15mm,泥质夹碎石充填,裂隙有浸水现象,危岩已少部分脱离母岩。危岩体规模30m3,呈长条柱状,处于不稳定状态,可能产生坠落式崩塌,危及下方游人的安全(图11)。7.W7:位于最危险段2亚段老鹰
31、咀侧边,亦悬空于陡崖上。危岩受控于1022、1152575的“X”形剪切裂隙,裂宽11.5mm,局部充填有粘土,危岩底部泥岩有压碎变形迹象,砂、泥岩接触有地下水溢出。危岩体规模120m3,呈楔形,处于不稳定状态,可能产生坠落式崩塌,危及下方游人的安全(图11)。图11W6危岩体剖面图8.W8:位于最危险段2亚段,危岩顶部标高262.50m,底部标高2447.50m,高差18.0m。危岩主要受呈“X”形两组裂隙控制,产状分别为2545、25065,裂隙已从上至下完全贯通,裂宽5100mm,局部有粘土充填,危岩下伏泥岩接触处形成高0.51.5m的凹腔,腔中出露一泉点,流量0.05L/s。危岩体规模
32、120m3,呈长柱状,处于不稳定状态,可能产生滑移拉裂式破坏,将危及下方游人的安全(图12)。图12W8危岩体剖面图9.W9:位于最危险段2亚段,危岩顶部标高261.00m,底部标高244.00m,高差17.0m。危岩主要受两组裂隙控制,产状分别为12060的裂隙已切穿砂岩体,裂宽15200mm;25065的裂隙尚未贯通,裂宽1050mm。危岩基座有泥岩压碎和错位现象。砂、泥岩接触处有泉水溢出,流量0.28L/s。危岩体规模240m3,呈长柱状,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崩塌之势,可能产生倾倒压碎式破坏,将严重危及下方游人的安全(图13)。10.W10:位于XX危岩带最南东端,处于较危岩段4亚段。危岩
33、体两侧裂隙已贯通,产状2085、8085,其中一组裂隙8085为主控卸荷裂隙,裂隙宽0.150.20m,缝中被粘土夹碎石充填。危岩体规模15m3,呈柱状,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倾倒式崩塌的可能,将危及游人和水塔的安全(图14)。图14W10危岩体剖面图二、危岩体软弱基座特征该危岩带的基座主要由上沙溪庙的紫红色泥岩组成,间夹有粉砂岩透镜体。软弱基座顶面标2440.2247.35m。泥岩基座遇水易崩、开裂及软化,抗风化能力差。目前大多数危岩体泥岩基座已风化成凹岩腔,深19m,高15m。部分已被压碎,呈碎裂状产出(照片1)。照片1危岩软弱基座压碎特征三、危岩崩塌堆积体特征XX危岩带崩塌体一般堆积于斜坡的
34、下部,沿涪江岸边堆积。危岩崩塌一般运动距离3545m,以巨块石的形式而堆积,在地面表现为独立的孤石景点(照片2)。照片2危岩崩塌堆积特征第三节危岩形成因素及变形破坏机制分析一、危岩形成因素分析(一)主导因素(内因)1.地质构造XX危岩带位于中心镇背斜北翼近轴部,地应力相对集中,构造裂隙发育,加之地处岸边,坡度陡直,追踪构造裂隙而发展成的卸荷裂隙也较发育,使岩体完整性降低,为岩体变形破坏提供了良好的边界条件。2.地层岩性陡崖带上部是砂岩下部是软弱泥岩。上部厚层状砂岩体,致密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常凸出形成陡崖;下部泥岩性较软,极易风化剥蚀形成岩腔或缓坡,在上部岩体自重压力,压缩变形或塑性流变,造成
35、陡倾裂隙进一步扩张,使稳定的岩体渐演变为潜在不稳定岩体,发生崩塌破坏。二、诱发因素(外因)1.风化作用危岩带为上砂下泥岩体组合结构,砂、泥岩的抗风化能力差异大,裸露的砂岩体其强风化厚度一般不超过0.5m,而泥岩类易压致破碎、浸水软化,加速了风化剥蚀,使岩体基座强度降低而引发变形破坏。2.大气降水水入渗不仅促进了风化作用,更主要的是裂隙水的瞬时性静水压力效应对危岩体的稳定性影响极强,并且侵蚀裂隙和软化基座,加速了危岩的变形破坏。3.生物作用黄桷树的根劈作用将破坏岩体整体稳定性,沿裂隙发育的根系所释放出的酸性物质对岩体又具有腐蚀作用。三、危岩变形破坏机制简析XX危岩带的变形破坏机制较为复杂,一般以
36、一种形式为主、几种形式复合进行的。勘察区危岩变形破坏主要有倾倒式、滑移式和坠落式三种破坏模式。可能产生滑移式崩塌的有W1、W4、W8三个危岩体;产生倾倒式崩塌的有W2、W3、W5、W9、W105个危岩体;可能产生坠落式崩塌的有W6、W72个危岩体。1.倾倒式:柱状及块体的危岩体,主要受构造裂隙和层间裂隙控制,上部凸出内倾,需倾覆力矩的存在,在重力、静水压力和地震力的作用下发生倾倒崩塌。2. 滑移式:较低一类的柱状危岩块体,因其基座泥岩的软化及剪切流变作用结果,沿基座发生剪切滑移破坏。主要受构造裂隙和重力拉张裂隙控制,在重力和静水压力下发生滑移、失稳。3.坠落式:指高悬于陡崖上缘的危岩体,主要受
37、重力拉张裂隙和构造裂隙的控制,结构面倾向临空面,在重力作用下岩体被拉断坠落而破坏。第三章 危岩稳定性与危害性评价第一节危岩稳定性评价因本次勘查未进行勘探工作和采样测试,无法定量评价各危岩体的稳定性,只能根据现场调查测绘和监测结果进行定性评价。据我队对XX危岩带近一年的监测结果,危岩带10个危岩体中的W5、W6、W7、W8、W9、W10等6个危岩体的稳定性较差,切割危岩体的侧裂隙均增宽510mm,且逢暴雨均有掉块、崩塌发生,最严重的是W6、W9号危岩体。W2、W3危岩体因局部已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了简单处理,稳定性有所提高。W1、W4号危岩体因裂隙尚未完全贯通,稳定性也相对较好,监测未发现新的变形发
38、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化加深,降雨入渗,稳定性也会逐渐降低,危险也会愈来愈重。因此,采取工程措施治理该危岩带,彻底消除安全隐患,也是十分必要的。第二节危岩带危害性评估XX危岩带处于XX县城北郊,紧临县城人口稠密区,是县城市民和外地游人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是响誉中外的佛教旅游文化圣地,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但危岩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该区旅游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威胁到具有千年历史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金大佛的安全;2直接威胁到XX的附属设施和数十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危及到XX参拜者和游人的生命安全。据访问每年到XX参拜者近20万人;4危及沿江公路、过往行人和车
39、辆的安全;5 危岩崩落的块体将抬高涪江河床,影响航运安全。综上所述,XX危岩带险情重,危害性大,若不及时治理,危岩一旦发生崩塌造成的损失将十分巨大,对其治理势在必行。第四章危岩带治理方案建议由于XX危岩带涉及名胜名迹,为了不破坏旅游资源、文物景观,治理应采取加固为主,清除为辅。根据各危岩体的规模、形态、结构面的组合情况、稳定性和可能破坏模式不同,又应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案,现建议如下:1.W1、W4危岩体W1、W4危岩体目前因裂隙尚未完全贯通,现状稳定性相对较好,但潜在稳定性差,可能产生的破坏模式是滑移式。治理方案建议:封闭裂缝,锚杆加固。2.W2、W3危岩体W2、W3危岩体裂隙已基本贯通,稳
40、定性差,可能产生倾倒式破坏,但局部已采用水泥封填裂缝,钢筋水泥柱支撑,锚杆锚固等加固处理,险情有所减缓,但仍然存在潜在安全隐患。治理方案建议:加强监测,危岩顶部后坡开沟排水。3.W5危岩体W5危岩体裂隙已切穿砂岩体,危岩体底部有一深2.07.0m,高0.52.0m的风化凹腔,底部泥岩已被压碎,处于不稳定状态,可能产生倾倒式破坏。治理方案建议:清除表部松动块体,砂浆抹面封闭风化页岩,条石水泥砂浆支撑(见图15)。4.W6危岩体W6危岩体已脱离母体,高悬于坡顶,随时都可能崩落,稳定性极差。治理方案建议:片石水泥砂浆填实凹腔,条石水泥砂浆支撑危岩体(图16)。5. W7危岩体W7危岩体亦悬空于陡崖上
41、,裂隙已基本贯通,危岩底部泥岩有压碎变形迹象,砂泥岩接触处有地下水溢出,稳定性也较差。治理方案建议:清除坡顶上大树,并将嵌入裂隙中的树根一并清除。锚杆锚固危岩体,危岩底部凹腔封填(图17)。6. W8危岩体W8危岩体中的裂隙多已贯通,危岩底部泥岩处形成了高0.51.5m的凹岩腔,腔中有泉点出露,稳定性差,可能产生滑移式破坏。治理方案建议:粉质粘土封闭裂缝,坡顶排截地表水,条石水泥砂浆支撑危岩体(图18)。7. W9危岩体裂隙已完全贯通,危岩体已成了一个孤石,底座泥岩风化剥落已成凹腔,卸荷裂隙中有地下水溢出,随时都有崩滑之势,稳定性极差。治理方案建议:可用支撑办法,但要影响行人行走,最好采用清除
42、办法。8. W10危岩体该危岩体裂隙已部分贯通,因缝中有粘土充填,下部底座泥岩已风化形成凹腔。稳定性差,可能产生倾倒式破坏。治理方案建议:条石水泥加固(图19)。结论与建议一、XX危岩带位处XX县城郊,具有较好旅游开发价值,危害性极大,应尽快开展治理工作,确保千年古佛与人民的安全。二、区内出露地层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砂泥岩,岩层产状20022048。危岩带构造裂隙、沿构造裂隙发展的卸荷裂隙、风化裂隙和层面裂隙发育,将陡崖带切割成不同形态的块体。主要发育有产状1902507588、50904080的构造裂隙。三、危岩带全长330m,总体积4489m3,共发育有10个危岩块体,其中大于
43、1000m3的2 个(W2、W5),大于100m3小于400m3的5个(W1、W3、W4、W8、W9),小于100m3的3个(W6、W7、W10)。四、XX危岩带中各个危岩体均处于不稳定状态,但因结构面切割程度不一,稳定性也有一定差异,其中W5、W6、W7、W8、W9、W10等6个危岩体的稳定性最差,在暴雨、地震等因素影响下,失稳崩塌的可能性很大;W1、W4号危岩体裂隙尚未完全贯通;W2、W3危岩已进行了简单工程治理,稳定性相对较好。五、危岩体可能的破坏模式有三种:滑移、倾倒、坠落。可能产生滑移式崩塌的有W1、W4、W8三个危岩体;产生倾倒式崩塌的有W2、W3、W5、W9、W105个危岩体;可能产生坠落式崩塌的有W6、W72个危岩体。 六、由于XX危岩带涉及名胜名迹,为了不破坏旅游资源、文物景观,治理措施应采用加固为主,清除为辅。根据各危岩体的规模、形态、结构面的组合情况、稳定性和可能破坏模式不同,又应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案。七、由于工作经费未落实,本次勘查未实施勘探工程和进行采样测试工作,工作精度未达到治前勘,报告所提供资料尚不能满足治理工程设计需要,建议尽快落实经费,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