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城市建设史个人整理笔记.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856852 上传时间:2024-10-15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23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城市建设史个人整理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个人整理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个人整理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个人整理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个人整理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篇 古代部分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 原始社会的居住方式:穴居、树居2.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狩猎业的分开(在中石器时代开始有农业,并开始逐渐形成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固定的居民点,即最初的原始部落)3. 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北方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 巢居:南方竹林干阑式长江流域 半穴居:穴居与巢居形式的一种结合 地面建筑:实际上接近半穴居的形式,穴更浅4. 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和选址特征: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选址选在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2、,靠近河湖水面。5. 城市的含义: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6. 城市的产生: 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私有制产生,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防卫),“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 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出现交换,发展形成固定的交换场所(市或市井)和商人; 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这种生产与生活方式使居民点产生了分化,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3、),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城市实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7. 城市出现产生的变化和意义:(变化)城市的出现使人类的聚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市逐渐成为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为乡村,从此出现城乡差别。(意义)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城市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8. 城市形成的标准(从城市的要素、本质和定义出发,,城市形成的标准概括为):区域范围内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中心聚落的形成;军事防御功能得到加强的聚落的出现,其中许多以城

4、墙的兴建为标志;国家和文明的形成;人口的聚集数量和密度大于所在区域内的乡村;人口构成有别于乡村;财富的聚集与消费中心;大型聚落和建筑物的出现;金属器物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知识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形成。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1. 中国古代城市起始朝代:夏代(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2. 社会背景:商代生产技术(主要是冶铜技术)发展,使铜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手工业类型逐步增多;商业也开始兴起,出现了货币;奴隶社会中有奴隶主和奴隶两个对立阶级,在城址中有明显的反映;创造了版筑技术。3. 殷周时代的城市: 商城(郑州):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平面近似

5、方形;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条件,是建筑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殷墟(安阳小屯):河南安阳西北部小屯村附近的洹河南岸,为晚期商代遗址;洹河两岸十余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大量遗迹,有宫室、庙宇、住宅、坟墓、窖、地牢等;房屋结构多数为“茅茨土阶”(即茅草盖的屋顶,泥土砌的台阶)。4. 周代的都城: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和镐京,中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在西周(分封制的影响);遗址发现瓦片;西周初年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和成周两个城市,目的是将殷商的“顽民”集中管制于成周,王城派兵驻守目的在于监视殷“顽民”。5. 殷

6、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 邑与都:邑并不仅是指城市,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是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城与国:“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城市防御性构筑物,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城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城与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城与廓是有区别的,廓比城大,或城在

7、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阶级分化使得奴隶主贵族居住城内,一般人居城外廓内。有的城并没有廓。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只有城市或城市附近设了市的时候才出现了城市,中国往往是先设城后立市,西周形成了早期城市,但城市的称呼产生于战国。6. 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说明周代王城是有一定规划制度的,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 匠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方九里:每边长为九里;旁三门: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

8、街;经涂九轨:是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影响: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周代城制具有择中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都城的规模、形制要按礼制的等级,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有重要影响。7. 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 没有完善的城墙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 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 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 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

9、小,水平低。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1. 城市建设及发展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形成和丰富的重要时期。 学术思想百家争鸣,商业发达,战争频繁使筑城与攻守城技术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高潮。(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衰落,诸侯增减新城) 铁器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于生产,标志着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手工业、商业发展也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增加,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 这时期的城市既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2. 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战国时代各国都城均较大 燕下都:河北易县,是现存战国最大的城市遗址。 城市

10、位于两河所夹的河滩地带,分为内城(城)和外城(廓)两部分,设有版筑夯土城墙; 内城东侧设有城壕,内外城之间设城墙和运粮河,还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城内还有一些利用天然土台筑成的夯土台,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东北部区域以及内城北城墙的外围; 居住主要分布在内城和外城的南部,临中易河,手工作坊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中部和北部,墓区位于内城的西北角。 赵邯郸: 公元前386年赵国都城迁至邯郸,建都历时159年。 包括宫城和大城,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呈品字形,西城比较规整,北城近似方形; 有几处夯土平台形成了轴线,可能是宫殿建筑群。 大城中大量是各类作坊和居住遗址。 齐临淄:目前所知春秋战国时期规模最宏伟的古城

11、,人口特别集中,是战国时代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建于公元前4世纪,在今山东淄博,人口在30万人之上,大城和小城两部分; 大城主要是居民点、工商业者和军队驻扎地,有较多空闲地,有墓地; 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近似锯齿形,主要驻扎贵族王宫(桓公台),与大城相接,有道路相连; 城市已形成商业性街道,“车磐击,人肩摩”; 有比较完整的防水设施,城内有排水沟并与城外河流联系起来,从城内排出城外,出口处有石栏防御。 郑韩故城:跨越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是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之一 城市分为主城及外廓城,呈不规则长方形,中部有一道南北夯土墙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 城墙是黄土和黏土分层夯实而成,

12、高度一般为10米; 主城近似正方,主要是宫殿区和贵族居住区,宫殿区位于中央偏北,居住区位于宫殿区的北边; 外廓城比西城大三分之一,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居住区;外城中央有一仓城,遗物之多,可以想象当时城市是很繁荣的。3.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总体特征: 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 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但城与廓的关系有不同,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故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 城市的经济活动区域增加,有集中的市场,常在城廓地带; 城防功能有所提高,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 城市

13、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体现追求自然、天道的本质,对中国古代由于交通便利而发展形成的经济中心、商旅城市有较大影响。第四章 秦汉时代的城市1. 社会及城市概况: 战国为秦朝统一,秦朝实行了许多促进社会进步的措施,如统一了税率、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和郡县制度; 修建了通向全国的弛道,强化了国家的交通网络; 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在长期战争中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汉朝; 西汉恢复了秦朝的郡县制,又部分恢复了封建制,即部分郡县直属于朝廷;

14、汉朝经过初期恢复,到汉武帝时期,政治得到巩固,商业得到发展,出现许多商业都会; 平定西域,打通丝绸之路; 边塞城市建设汉代军市; 总体看,北方城市占比例下降,南方则上升,这一现象倒了三国和魏晋时期,便成为中国历史上人口、城市和经济中心南移的第一次浪潮。2. 秦朝都城咸阳: 建于公元前350年,位于今咸阳城以东20公里的渭水河北岸; 平面接近方形,城南部分已被渭水河冲毁,城址范围很大; 咸阳城的北部为宫殿区域,考古发现咸阳城的北城桓是夯土墙,两丈宽,与城墙相临有密集的宫殿遗址,下水道的断面很大,可见当时城市排水系统很完善; 广筑离宫别苑,如兴乐宫、信宫、阿房宫等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需求,

15、秦咸阳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 在宫殿附近有铸铁、冶炼和陶窖作坊,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为宫廷服务的官府手工业作坊; 居民区位于城南,大部分沦入渭水,居住形式按照闾里布置,整齐划一,设里监门,对闾里进行严格管理。3. 西汉都城长安: 汉长安的建设基本上是沿袭秦制,汉长安在先后的二十年间逐步形成; 先扩建长乐宫,再建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后又在城外西侧建造建章宫,城内修筑桂宫、明光宫,以后年代在城南修建了大量的辟雍等礼制建筑; 城墙在宫殿建成以后修筑,为了配合地形及形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 城市四面各有三座城门,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中间为帝王专用弛道; 宫城占城市面积比例

16、很大,分散开布置,仅长乐、未央二宫约占1/2; 汉长安有九市,分布在南北主要道路的东西两侧,集中设市,反映当时商业已较发达,需要集中管理; 实行闾里制,闾里周围有墙和门;居住地段不集中,多在城内各宫殿之间; 为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贵族富豪,在汉长安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都是消费性城市。4. 东汉都城洛阳: 城市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墙建筑方法与长安都是用黄土夯筑,有十二门; 城内有南宫、北宫,两宫占据城市几乎一半用地,一般市民的活动空间极其有限; 两宫之间是方整的闾里,街道呈方格形,城内有东西、南北方向大街各五条; 还有多处皇家苑囿,如芳林苑等,还有一些是贵族的私家园林,以大将军梁冀的花园最著名

17、; 礼制建筑在城南,官署在南宫附近。5. 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 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多集中,都城沿用一些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 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 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 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 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出现了礼制建筑,都城的内部及周围出现了一些离宫苑囿。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1. 三国至南北朝的社会经济背景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三国两晋时期: 城市管理方面州成为一级行政区,实行稳定的州、郡、县三级制; 出现了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南方地区逐渐开发; 曹操称魏公都于邺城,实行屯

18、田制,开创了都城规划严整布局的先例;建业逐步成为江南政治文化的中心;西晋司马炎建都洛阳实行课田令与占田令未能缓解矛盾;东晋战乱使得人民大批渡江南下。 南北朝: 这一时期由于中原的混乱,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民族纷纷南迁,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和大融合,对城市发展有一定影响; 汉民族的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使原来较为落后的经济得到发展,加上这些地区本自然条件优越,迅速地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大量增加,城市也得到迅速的发展; 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在南北朝盛行,城市内部大量建造寺院、佛教建筑等,成为城市中心的重要建筑群。2.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体系: 在城市的行政管理体系方面,在三国与西晋时期,

19、州成为一级政区,开始实行稳定的州郡县三级制; 南朝后期,实行400多年的州郡县三级制处于完全崩溃境地; 总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体系的状态十分紊乱,除江南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具有长远意义外,北方城市此起彼伏、动荡不定; 就具体城市而言,曹魏邺城开创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新局面,建业的发展带动了江南城市的兴起以及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步转移。3. 曹魏都城邺城的规划: 曹魏都城邺城的规划:曹操统治中心建设的一座新城。平面呈矩形,分为南北两部分。 分区格局: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前朝后寝格局,设有王室专用园林。东西轴线南半部为官衙和一般居住区,划分为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以及手工业

20、作坊。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很严整。 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如唐长安等城。 东魏、北齐邺南城的规划: 邺都南城为南北向的长方形; 宫城位于北部中央,由于有明显的中轴线,全城里坊、市场完全左右对称,十分整齐; 这种完全对称布局的新格局开创了中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到明清时期的北京仍然沿袭这种规划布局特点。 曹魏邺城规划的重要影响: 继承了古代的

21、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 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 宫殿部分建筑严整,采用前朝后寝的格局,前为政务机关,后为起居用房,宫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 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全面体现礼制思想的都城,在规划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4. 北魏时洛阳的改建、扩建:对以后的都城规划颇有影响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将首都由平城迁至洛阳,仍以原有城址为基础,进行一些改建; 建造坊里以便于管制市民而设的,城内有好几处集中的市,还有接待外国商人的夷馆区; 大城北面有三座小城,各有墙垣,连接为一整组建筑; 道路呈方格形,以通向城门的御道为骨架,是不规则的方

22、格网; 洛阳城中建筑设施用水主要依靠谷水,因为谷水地势较高。5. 六朝都城建康(建业): 城市沿革:最早的城址为春秋末年越国灭吴国之后建的越城;三国时期孙权迁都与此,称为建业;东晋王朝南迁也在此地建都,称为建康,以后一直为南朝都城,城市地形复杂。 各朝代的建设: 孙吴建立的建业都城,位于今玄武湖的南面,城平面呈正方形。 两晋城时期市得到较大发展。西晋末年建西州城;东晋初期新建建康宫,称为台城,呈方形; 东晋中期新建军事中心东府城,形成了东府城、西州城、宫城三足鼎立的局面。三城市之间是坊里和商市。东晋建都后,经过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很快,成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 城市的商市位于城

23、南秦淮河和雨花台之间;城内集中了许多官办手工业作坊;城内佛寺兴盛,有几百座佛寺;在南北朝时期还大规模地扩建了玄武湖周围的园林。 建设特征: 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 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有较强的防御作用,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 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 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的情况。6. 隋唐都城长安: 隋唐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城市概况:隋初经济有所恢复,沟通了大运河,在这种条件下,隋文帝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唐代在隋朝大兴城和洛阳城

24、的基础上,发展建成了东、西都城长安与洛阳,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其规划布局,严整的坊里,市肆制度,对后代和日本城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南北朝后,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由中原转向江淮流域,在隋唐时代出现了军政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情况,各种宗教传入中国,各城市宗教建筑异常活跃。 隋大兴城的修建:宇文恺主持(规划专家和建筑工程师),隋文帝灭北周统一全国后,仍在此建都,在长安建都时,觉得放弃原来的汉长安城,在其东南另建新城,隋亡后,唐朝仍在这里建都,改名长安城,屡有修建,但城市基本轮廓仍和隋初建城时相同。 隋唐长安的地形与规模: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全世界

25、最大的城市。 城市总体布局:城市呈规则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三门。包括宫城、皇城和外城,全城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宫城正门为起点,一直延伸到外城南面正门;横轴在朱雀门和承天门处与纵轴线丁字相交。 皇城:在城市居中偏北部,内设文武官府、社稷坛、宗庙、官营手工作坊以及驻军;皇城外东、南、西三面是居住坊里,北面是禁苑。祖庙与社稷坛在皇城内左右,完全合乎“左祖右社”的城制。 宫城:位于皇城的北面,与皇城间有宽阔道路相隔,由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组成,主要宫殿座北朝南; 宫城外:东北方建有大明宫,称北内;皇城的东南外还有供王子居住的兴庆宫,称南内。 外城:在皇城和宫城的东、南、西三面,三包围着皇城和宫城

26、,城北主要是戚里,城南主要为闾里。 道路系统:包括城市干道和街坊内道路两个系统,成严整的方格网系统。 城市干道通向城门的主要干道,宽度大于其他道路,超过实际需要; 街坊内居住坊里道路为一字形或十字形; 市场内的街道宽度相对小,石子砌筑,两侧有排水明沟,沟外、沿店铺还有人行道; 道路路面多为泥土路面,少数地段发现砖瓦碎块填铺,两侧植行道树,设有排水沟; 东城和城墙平行,筑有夹层,夹城专供皇帝使用。 坊里:里坊制是一种古代城市居住管理模式,体现在形式上和管理制度上。唐长安分为109个坊里,有五种规模,主要是由干道划分形成的;城市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夜晚宵禁,管理居民日常出行。设街鼓,日出开坊门,日落

27、时击鼓避坊门。一般居民住宅条件很差,在府第、寺庙之间,甚至一些低级官吏和知识分子也很差。*坊里面积很大,原因:坊里的划分完全是由干道网决定的;为了便于统治管理。 市肆:东西干道南设置东市和西市,设围墙;市场有通往全城的河道,通往渭河、黄河,便于商品运输;市场内按行业集中,市内以商品交易为主,也有店铺与手工业作坊在一起,一般作坊为家庭手工业,分散在各坊里内;但这样大的城市只有两个集中的市,反映商业不够发达,市民和市的关系不太密切。 水系和绿化:全城引水分东西二区,城市水系主要为饮用,同时在园林绿化上的意义很大。 城市的规划思想及其影响: 隋唐长安是继曹魏邺城后的、按规划在平地上建起来的大城市,并

28、按照一定的意图进行修建,是古代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采用严格坊里制便于统治人民,道路突出宫殿; 隋唐长安符合周礼考工记中的王城城制要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反映了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力,也体现了当时先进的工程技术水平; 隋唐长安的规划对以后国内外的城市规划有较大的影响,如隋唐东都洛阳、宋代东京汴梁、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都是仿长安城的布局。7. 隋唐东都洛阳:(规划仍由宇文恺负责,所以与长安有很多相似之处) 建都原因:由于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离,隋炀帝通过大运河沟通两个中心的联系,开凿大运河后大量粮食不得已堆积在洛阳,所以洛阳的供应条件比长安好;洛阳比长安更接近经济重心,交通运

29、输安全便捷,政治上便于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乃至全国。 城市规划布局:先修宫城和皇城,皇城南面正门正对中轴线,但受原有县城影响,坊里区向宫城皇城以东发展,从而形成皇城、宫城位于全城西北角,主轴线也偏于一侧的不对称布局,全城基本方形,西南角因河道城墙有所弯曲,由于整个城市布局不对称,城门的位置也不对称,各城门之间也不对应。 皇城和宫城:皇城宫城位于全城西北角,宫城位于皇城北部,地势较高,宫城近似方形,南北稍短,东西稍宽,皇城和城内,分布着各街署。 坊里:洛河将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共107个坊,都位于平坦地区,它的划分和形状均方正规则。 道路系统:道路为方格网路,由于整个城市布局不对称,道路网也不完全

30、对称,宽度比较适应当时市内交通需要,没有过多浪费用地,使城市布局更为紧凑。 市肆:共有三个集中市,坊里内也分布了一些商业和服务业,城内的商市都与洛河有联系。8. 隋唐时代的一般州县城市及商业城市: 唐代国内最大的商业城市:南方海港广州(番禺);长江与运河交会处扬州(江都、广陵);运河至黄河的转运中心汴州(开封)。此外,四川益都(成都)、江西洪州(南昌)等也是重要的商业中心。 唐代商业城市扬州: 当时最大商业中心,江、淮盐集散地,扬州的海外交通主要是海上丝绸之路,扬州位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会处,在唐代是全国著名的商业、手工业中心,并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其他地区保持贸易往来。 繁荣原

31、因:水陆交通因素;漕粮集运口岸;淮盐集散地;茶叶和其他物资的集散地;本地发达的经济基础和发达的手工业。 城市格局:分子城和罗城。北面为子城,又称衙城,是官衙集中的地区;南面为罗城,又称大城,形状规整,呈长方形,是居住区、商业、手工业区。路网为棋盘状,坊内部有十字形道路,布局与隋唐长安城相似。城内有运河河道,在城南、沿大运河一带有相对集中的商业,沿岸有码头和街市。史料记载唐代扬州有繁华的长街和夜市,说明晚唐时期扬州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里坊制的束缚。 唐代一般州县新绛:位于河津渡过黄河通往关中的要道上,故商旅发达,城内以主要的南北街及东西街,将全城划分为四坊,城市平面形状不规则,充分结合了地形,主要

32、干道为南北向,以地形位置突出州衙,显示它的重要性。9. 南北朝至隋唐时代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城市: 背景: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移和融合对边远地区生产力的提高有很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吸取了汉民族先进的文化和政治制度,逐渐建立了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建立了一批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根据政治和经济的需要,这些地区也兴建了一些城市,这些城市都吸收了汉民族地区城市建设的经验,唐代西域地区在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也建设了不少城市。 唐代高昌城: 古称西昌,分为外城、内城、宫城。外城近似方形,夯土筑城,城墙弯曲,西北角内凹,修筑马面,设有瓮城;内城在中央,内城中偏北有一不规则的圆形小堡垒,西北有高台,台上有重要建筑

33、物,与宫城中轴线上的建筑相对。宫城在城市北部呈长方形。 居住在地势低平处用土坯或垒土成墙,在地势高处从地面向下挖出院墙,再在墙上挖窑洞为住所。外城西南角发现一些寺院和坊市遗址,其构造结构与目前当地经常用的长筒形纵券屋顶一致;城南还发现一些酿造、炼铜作坊遗址。 唐代交河城(雅尔湖古城):位于两条河床之间的狭长地带,故名交河城。城市中部为庙宇建筑;城内的主要大街正对佛寺,两侧多为作坊和居住区,住宅被小巷划分出许多坊里;大街另一方向有车师宫殿和安西都护府的治所;河流干涸,城市废弃与之有关。 统万城: 统万城建于413年,是中国最早用三合土筑的城。城墙呈白色,又称白城子。 城市格局:城池由东城、西城和

34、外廓组成。全城呈长方形,中间用一道城墙分隔成两部分,东西两城并列。宫室基本沿用汉民族制度,宫城居中,左祖右社,修建了明堂、花园等。城墙基本笔直,直角相交,筑有密排的马面,四角有突出的方形墩台。 马面的作用:防御时射击攻城敌人,加长、加密便于组织侧射力量。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女真人建立的地方政权都城。上京龙泉府仿造唐长安建造,分为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重,矩形平面;内城和宫城在外城的北部中央,宫城宫殿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除朱雀大街外城市有四条大街纵横交错,下一级次要道路划分出坊里。10.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建设特点:(主要背景: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城市类型丰富,数量较多,规模较大; 都城形成

35、城市中轴线,宫城和皇城位于城市北部居中,前朝后寝格局,严格分区; 集中设市、统一管理,市场位置南移,形成前市后朝格局; 形成复杂、完善的棋盘状路网; 居住严格采用里坊制,坊发展为整齐划一、封闭、内向的形态; 城市中寺庙建筑大量增加。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1. 宋元时期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形势持续了近80年,混战主要在北方进行,大量有先进技术的人民向南方迁徙,使南北朝以来开始的经济文化南移形势更加发展,南方地区城市更加繁荣。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采取了有利发展生产的措施,促使城市更加发展繁荣,也影响了城市的布局和面貌,店铺密集的商业街代替了严格管理的坊里和集中的市肆。

36、南宋控制的地区,长期稳定,经济上占全国重要地位,商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元朝,各民族融合有了发展,东西方的文化经济交流也在长期中断之后再度恢复发展,上都和大都的建设都学习了汉族的传统和经验。2. 宋代的发展对中国城市发展进程的影响(新现象):(从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方面)随着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出现定期集市,有些集市逐渐发展为市镇,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商业发展突破城垣限制,出现城内沿江沿河商业区和“关厢”,手工业出现行会组织,同一行业向街巷制转变,这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火药的发明使城市攻守技术有所变化;一些政治中心的大城市规模远比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大;城市中的

37、宗教建筑十分发达,对城市面貌有一定影响;受大运河的影响,中原地区经济受到很大影响,一些重要城市逐渐衰落;许多城市扩建商业、手工业中心,城市布局多不规则。3. 北宋东京(开封、汴梁)的改建与变化:北宋东京位于汴河和黄河的交会处,是漕运重要的转运中心。 后周世宗柴荣的汴梁改建诏书:是我国古代由帝王颁发的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文献。 结果:扩大城市用地,加筑罗城,使用地相当于原来的4倍;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疏浚河道;制定防火、改善公共环境卫生的具体措施。 影响:杰出的改建计划,主要力量没放在宫室修建上,也没有受旧的城市规划制度的束缚,而是为了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提出的要求,和以往的都城规划大不

38、相同。 城市平面布局:开封有三套方城(罗城、里城、皇城),三重城墙,平面形状并不方正规则。 最内为皇城,又称大内,居城市中心,内建宫殿为皇室办公、所居服务;四面开门,这种方式影响了金中都、元大都,由大殿延伸到南正门的轴线成为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第二重为里城,不规则矩形,有宽阔的城壕;南、北面三门,东、西面二门,城门设瓮城;里城内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有宽阔的城壕;主要作防御之用,罗城水旱门共20个,城门设瓮城,上建城楼、敌楼。 开封的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是逐渐扩建的,反映方式的防御要求,城墙的修筑非常牢固,城内河道较多,号称“四水贯都”

39、,对城市布局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道路及河道系统:城市干道系统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新城井字形方格网,主要是由于城市是逐渐发展扩建形成的,街道普遍比长安洛阳窄,道路宽度分为主要道路、次干道、一般大街三类;城内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和五丈河形成了市内几个商旅交通最繁盛的地区,由于河道多,桥梁也很多,成为城市景色的主要部分,主要交通工具是大车、人力车、畜力车。 市肆街道面貌:汴梁没有固定的“市”,商业与全城居住区混杂,商业与道路结合,沿街开设各种店铺,形成商业街,住宅、商铺、作坊临街混杂而建;城内也有集中交易的市,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城市手工业大多建立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础上;城

40、内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都接近闹市或城门外。 居住区与居民生活:居住地段分为许多坊,这些坊只是地段的名称和行政管理的单位,说明开封已不是严格封闭的坊里制度;街巷间距较密,建立了完整的防火制度,按地段建立了消防瞭望的望楼;开封市全国的文化中心,建有许多学府、书馆;城内宗教建筑很多。 街巷制:中国古代城市的街巷制布局形式大体从北宋开始沿袭下来。 主要原因:社会发展到北宋时期,商业和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市民生活与城市经济繁荣、活跃,而传统集中设市和封闭的里坊制管理已不能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城市绿化和公共设施:开封因地势地下,有完善的下水系统,常因洪水泛滥

41、受淹,所以城外汴河有堤,还有水利工程引入宫城绿化用水。 开封规划特点及其影响作用: 开封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封建社会中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抬头。 开封城面貌体现市民世俗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直接反映了当时支配社会生活的主体发生改变,市民成分发生的变化,城市物质内容发生变化,出现了繁荣的商业街和夜市、街巷制的居住形式等,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路系统等对以后都城的规划影响很大。4. 南宋临安(杭州):宫城在城南凤凰山东,原为吴越府州所在的子城,前朝后寝格局,地势较高;最高机关三省六部在北门以北,较为集中,其他行

42、政机构分散;全城分八个厢,城外还有两厢,厢是行政和治安管理的地区单位;城市河道很多,水运发达的地方也是商市最繁荣的所在;城内有集中的市,城外也有,也有行会组织,商市繁荣,御街与商业大街结合,有三处主要商业区;城市生活与汴梁相似;临安地形复杂,城市完全是配合地形,城垣形状很不规则,南宋建都后,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稍有改建,道路系统也较杂乱,作为主要街道的御道也完全与商业大道结合在一起,瓦子较汴梁多,商市也更繁荣。5. 宋代平江府(苏州):平江是历史上南宋苏州城的名城,春秋时代即为吴国的都城,自吴国始,秦汉晋唐以来,苏州都是东南沿海人口众多、规模较大的重要城市之一。 布局:有大城和子城,城墙略有屈曲,

43、有护城河环绕,呈长方形,城门皆有水陆两门;府治所在称子城,在城市的中央略偏东南,四周围以城墙,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明显的轴线上,在城市中心有筑有城墙的衙城,是当时地区政治军事中心的府州城市特点;商业在城市一定地段设有市及行,反映宋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在交通便利的地点设有固定的集市场所;道路系统成方格网形,主要道路呈井字或丁字相交,大街之间多是东西方向的小巷,城内有三条东西向和四条南北向的大河道,即“三横四直”,道路常与小河平行,形成前街后河的格局;城内佛教、道教并重,有庙宇寺院百余座,寺观在城市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往往选择恰当位置,与街道、河流配合良好,形成很好的城市对景;苏州的城市园林,

44、在南宋时已有相当的规模,以后更加发展,形成独具风格的苏州古典园林建筑艺术。 平江图的重要价值:平江图是公元1229年平江郡守将重建后又历经百年发展的平江府城的道路、河流、桥梁、重要建筑、城池等刻在石碑上,即是著名的平江府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 从平江看南方地区性城市的特点:由于平江城的城市骨架河道的重要作用,城市建筑物虽然屡毁于兵火,但河道基础犹存,只需稍加整修又可使用,这是与一般古代封建都城多舍弃原址不同的原因;在南方水网地区,河道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主要命脉,因此不会像统治中心城市由于政治军事原因而随意迁址;平江不同于古代北方城市平面那样规

45、则方正,与河道纵横的自然地形有关,而且没有严格的坊里制,而是不规则的街巷制,说明在宋以前,这两种不同类型城市并存,各有着不同特点。6. 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广州、泉州和宁波: 广州(北宋时期最大的贸易港口): 广州港的发展:在唐代广州港有外港和内港,外港包括屯门、波罗庙。内港有光塔码头和兰湖码头;北宋开始在广州设市舶司,与50多个国家进行贸易上的往来;元代的广州还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元代港口发展:外港包括大通码头、琶州码头、扶胥镇,内港主要有两澳,即西澳、东澳。 广州城址的发展演变:随着珠江推移,城址不断变化,宋广州城区包括中城、东城和西城,西城规模最大,主要作用是保护商业区,南宋

46、在城南修筑翼城直到海边,明初把宋代三城合一,清增修东西两翼城直到珠江边,从此直到清末,广州城只有修缮没有扩展,民国拆除城墙改建马路。 广州的外国人居留地:宋代广州外国人留居增多,为此官府设立蕃坊,供外商留居,主要在今光塔街附近和东郊、波罗庙一带,留居多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因而在蕃坊修建怀圣寺。 泉州(南宋最大的贸易港口城市):始建于东汉,宋元时期成为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 泉州繁荣原因:(1)地理位置位置适中,有地利之优势;(2)泉州及其附近的手工业发达,盛产出口商品;(3)造船业发达,为海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4)至唐宋以来国家对海外贸易采取鼓励措施和保护政策;(5)

47、西亚交通顺畅,政权统一,有利于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城市布局:最早的城垣为子城建于唐代,呈长方形,城桓每面一门,南门正对衙城双门;衙城在子城偏北部,有南北街,形成城市中轴线;子城之外为罗城,有七门;泉州城市平面不规则,一方面是由于河道等地形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逐渐扩建形成,俗称“鲤鱼城”;道路呈不规则的方格网道路,商业街道多在城东南部。 外国人集中居住地:外商及传教士多集中居住在城东南一带,称“蕃坊”;宋制规定外国人不得居住在城内,一些海外贸易城市外国人多聚居于城外交通便利之处,形成蕃坊地区;蕃坊没有明显界限和任何防御设施,其间也有中国人居住,接受中国官方管理;泉州的蕃坊地区在元代扩建南城时被包入罗城内。 泉州没落:在元朝末年泉州地区发生战乱,使城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