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未删减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755498 上传时间:2024-10-1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3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未删减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未删减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未删减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未删减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未删减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讲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夏商周时期的城市思考题:1、 城与廓的概念 墨子非攻篇、孟子公孙丑篇、战国策中都提到:“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传说在夏代,“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从以上的记载中,可见城与廓是有区别的,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这时已有阶级分化,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2、 城与市的概念 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而且,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代表这种居民点产生的时代,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城郭沟池以为固)。同时也指这时商业

2、、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而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3、 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并阐述书中规 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附图说明)。 春秋时代齐国人记录手工技术的官书周礼考工记 。(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以井田为原型的城市规划) 营国制度的所奠定的规划系统的主要内容是: 1, 整体规划结构:以宫城为中心,宫城南北轴线作为主轴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围绕宫城对称布置。 2, 以礼治国的规划秩序。 3, 棋盘式道路,具有方位感方格网的规划方法。 4, 营国制度主要反映了城邑建设体制,提出了城邑建设体制的基本内容,即

3、王城都城诸侯城建设的差异。反映了礼制营建建筑制度,依据爵位、尊卑而定。 意义 周礼考工记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4、解释“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意思。 译:匠人营造的王城(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 每街宽都可容九辆车子并行;(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临外廷,后面是商业市场(宫市);市场与外廷的

4、面积各占地一百亩(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 5、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 (1)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分封制度);但城市规模偏小(等级制度严格限制)。(2)形成三级城邑网。(周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3)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4)城市建设有了一定规制。考工记记载的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6.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特点和思想变革(1) 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春秋共有城邑1000多个,城市规模较大、功能较齐全的有近百座。 战国时期则达100多座。地理分布更加广泛,范围广及

5、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楚都郢(湖北江陵)、吴(苏州)、越会稽(绍兴)、巴(重庆)、成都、齐临淄、鲁曲阜、燕蓟、赵邯郸(2) 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奴隶社会时期虽然有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较大规模城市,但只是个别现象,且主要指用地规模,城内还有不少农田空地。本期城市人口规模急速增长,战国七雄都城人口都达万户以上,用地规模一般都达10平方公里以上(临淄最大,7万户,12.5平方公里) (3) 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职能有所增强。 著名工商业城市不下二三十个: 陶(山东定陶) “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史记齐即墨山东平度、魏大梁开封、楚郢都湖北江陵、越吴苏州 (4) “城”之性质的演变真正意义上

6、城市的形成“宫市”的演变,市从宫分离出来筑城以卫君”(夏,奴隶社会)“城,以盛民也”说文(汉)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城市价值观的升华,从狭隘的保卫角度转进到经济上广阔的进取角度。城市类型的丰富,城市网络的新局面7. 管子中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其意义 (1)城市分布密度问题 很重视城市与农村的配合关系,认为城市分布密度应根据郊野土地等级来考虑。显然这种从经济观点立论的思想与旧宗法分封显然不同。(2)提出城池选址的原则 选择城址应注意的地理条件,强调了城市的供水、排水、防洪。(3)提倡“因天材、就地利”的因地制宜思想,打破了周礼考工记提倡的礼制等级思想单一模式的束缚 ,成为与之并驾齐驱的两种规划思想体系。

7、 城市布局要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地形地势,形态不必方正,道路不必横平竖直。 (4)创立了较全面的古代城市功能分区的制度。 (5)认为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应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6) 城郭之制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它的意义 在于打破了中国古代城市单一的礼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 维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 8. 淹城的平面布局特点 江苏省常州市南,是西周淹国都城。三重城墙,分王城、内城、外城。王城呈方形,周长约0.5公里;内城为不规则圆形,长约1.5公里;外城也是不规则的圆形,周长约2.5公里。另外还有一道外城

8、廓,周长约3.5公里。城墙均用土筑,三道城墙都只有一个旱路旱路城门,且三个城门不开在一个方向上。内城地势高,中间有块高地,可能是王城宫室遗址。三道城墙外都有护城河,内、外城的护城河水面宽广。在外城西部有并列的三个土墩。城外附近土 墩很多,皆为不同时期的古墓葬群。现在地面上还基本上保存着该城遗址。9. 秦汉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发展和特点 (1)确定封建社会城市建设体制郡县制。周营国制度都邑制度(周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反映奴隶社会宗法分封政体 秦郡县制(国都郡县,县下设乡、亭、里)分级明 确,组织严密,一直为后世所继承,尽管地方行政建制常有调整,但基本精神并无差异。 行政中心城市得到较

9、大发展:秦郡40多个汉郡103个 秦县400多个汉县1587个我国现有县2200多个,汉时人口5900多万人,设县之多,并且很多被保留下来,可见其深远影响。(2)城市的分布地域大为扩展 南方、北方地区也开始广泛分布城市: 南方:秦闽中郡冶(福州)、南海郡番禺(广州)、桂林郡桂林(广 西桂平)、象郡临尘(广西崇左) 北方:九原郡九原(内蒙古包头)、辽东郡襄平(辽宁辽阳) 还有陇西郡狄道(甘肃临洮)、蜀郡成都(3)众多的商业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 城市经济区域。(4)对外贸易的发达,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 “陆上丝绸之路”: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海上丝绸之路

10、”:广东番禺(广州)、徐闻、广西合浦、龙编(5)城市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并占据城市很大空间。10 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范围及 它们主要中心城市名称。 山东太行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洛阳,临淄,宛(南阳)山西太行山以西地区,又称“关中”,即函谷关之中。成都,长安江南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吴,番禺龙门碣石以北赵之北部,燕及中山之全境邯郸11. 西汉时期城市经济区的形成有何重大意义?城市经济区分区格局的产生,不仅有利于繁荣区域经济,并充分发挥各地区经济优势,以资互补,同时更为增强城际之间经济上的横向联系和加速城市化进程,都起到了积极的催

11、化作用。 从此城市规划已突破了旧的以政治概念为本的城邦国野规划观念的束缚,向以经济概念为本的城市区域规划新途径迈进,这一转变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观念的质的飞跃,也是秦汉时期城市规划的重大成就之一。12. 西汉长安城的修建过程和城市规划特点汉长安建设的三个阶段:(1)汉武帝时,先将秦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后在长乐宫西面建未央宫,又在两宫之间建武库。(2)汉惠帝时筑长安城墙,建东市、西市。(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的北面建明光宫,在未央宫的北面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建规模宏大的建章宫。 汉长安城市规划特点1)基于长安城市区域宏观规划和秦人建设基础的影响,汉长安总体采取“前朝后市”的规划布局。2)积

12、极发挥作为经济区域中心城的作用。这是汉长安总体布局的重点所在。九市,并不尽在城中,有一部分散处在城的外围地带,横门大道两侧,一直延伸到渭桥以北。3)规划分区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宫殿占据了城市的很大空间,1/2以上:政治性功能分区比例过高的反常现象说明规划意图是立足于长安城市区域的宏观规划来考虑的,因而城市本体的规划境界自不为城垣所约束,就城论城。4)“闾里”制:宣平门以北,160个闾里。闾里与宫城相参。 5)道路网规划 “一道三涂”:各条干道均宽45米左右,每条干道分为三条平行道,用宽约0.9米的排水沟分格。中间“驰道”宽约20米,两侧道宽12米。深度思考:简述周

13、礼考工记和管子中城市规划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在对两种规划思想理念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指出哪些方面对当今城市规划设计仍有意义? 13曹魏邺城规划布局的特点及意义(要求能绘制出平面) 曹魏邺城虽只是王城,不是全国性的都城,但它继往开来,在城市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的影响: 1、城市有明确的分区; 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按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象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2、城市空间艺术上的轴线处理: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

14、,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如唐长安等城。3、宫城由多宫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 (课本图5-2-1)中轴线纵贯全城。 以上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应用。4、按各功能分区的实际要求, 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的分配。14隋唐长安城的布局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要求能绘制出平面) 平地新建的都城,在规划布局上总结了过去优良的传统,按照一定意图去建造,成为我国严整布局的都城典型。中轴对称的布局,宫城居中、对称严谨,突出了宫殿的位置。道路网两次“T”字相交,突出建筑物皇城之制城内无居住

15、区道路系统 方格道路网 道路的宽度并没有从经常的交通量出发。坊 109个坊 坊面积之大,空前绝后 便于统治管理 坊:并不意味等同于传统居住的 “里”其含义乃城市规划用地单位。 里坊制 市肆 东西两市:两市各有220 个行业 邸储藏货物并寄寓商旅之处铺手工作坊肆商业摊点行同样性质店铺集中在一起称 行(唐代已有行会组织)东市集中为贵族官僚服务的各种商业,西市相当于一个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商业需要集中成市,说明商业已较“日中为市”的时代发达,但这么大的城市只有两个集中的市,反映商业不够发达,市民和市的关系不太密切。水系与绿化、园林建设 水系:饮用,运输,园林 绿化: 行道树:槐树、榆树和柳树 园林:城

16、北的禁苑、城东南的曲江池、城东的华清宫和城南的樊川 大宅地与寺庙绿化。长安城市的规划思想和缺点隋唐长安城的规划,乃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的,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的更为明显,而且有所发展。平面方正、每面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都是周礼 考工记上所列的王城制度。它的这种方正宏大、宫城居中、对称严谨、分区明确、坊里匀称的规划格局,把我国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推到十分典型的阶段,不仅影响到当时国内其它城市的建设格局,对当时的日本、朝鲜等都城的建设也发生了很大影响。但也存在一些缺点:规划面积太大,超过实际需要。道路宽度、坊里面积也大的惊人。15三国至隋唐时代的城市建设特点 中轴线

17、由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谨对称的空间布局形态。 宫城由多宫制演变成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 道路网规整、市坊、里坊整齐划一。 市场位置“前市” 隋唐严格管理居住制度发展到极点,形成“里坊制”。深度思考: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16. 中国“镇” 的发展过程宋代兴起了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 宋代随着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在一些交通要道常出现流转商品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墟”、“场”等,有些集市逐渐发展为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它们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我国最早的建制镇起源于北魏(防御性)。宋以前也出现过少部分以经济

18、职能为主的小城镇,但并非作为一级行政建制。 宋代出现的镇则于以往不同: 首先宋代设置的镇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以经济职能为主。宋规定“民聚不成县,而有课税者,则为镇” 这表明,设镇的标准与税收多少、人口规模大小有关,这是与以往根据军事需要设镇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次宋代设置的镇均为“建制镇”。是宋代基层行政单位,属于城市性质,被看作城市型聚落(如景德镇)。 这些镇大多设置于交通要道、水陆码头、沿海口岸和大城市周围。 17. 宋代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封闭“市”“坊”制度解体,开放型空间结构开始形成。 这是本期城市建设的重要特点。 都城建设主体部分虽然继续保持以宫城为中心的

19、传统礼制格局,但在城市 “坊”“市”制度上发生重大变革。 两次市制变革: 春秋战国:“宫市”“城市独立的集中商业区”; 北宋:将集中的市制,扩大而成遍布全城的庞大的城市商业网络体系。市 不再只是城市的一个功能分区,而是一个以全城为领域的庞大网络体系。 使得市得以更有效的发挥其繁荣城市经济、便利城市居民生活的职能。 就城市规划论,第一次改革对总体布局并未形成重大的影响。第二次改革则不然,由于带动坊制改革,健全商业网组织的配套部署,致对城市规划影响至深。革新了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城市风貌也打破市垣、坊垣重重分割,而焕然一新。 延续千年的坊市制度全面崩溃,向街巷制转变。手工业出现行会组织,同一行业往往

20、集中在一条街上或一个地区中,形成许多繁华热闹的商业街。同时营业时间也不再受时间限制。商业发展往往突破城垣的限制,在城门外沿江、沿河、沿路地区形成商业区,或城外的“关厢”。商业网特征点、线、面点散布全城,深入坊巷的的各种铺店,以及酒肆、茶坊、浴室等。线、面行业街市、综合街市、定期集市(庙会)坊里制度也被打破,坊里只是作为地名标志,已没有了坊墙、坊门。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宋在坊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管理制度,设立“厢”一级的管理制度。宋代“坊”“市”制度崩溃,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中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由之前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美国学者施坚雅在其主编的巨著晚清中国城市一书中,将此

21、称为“中世纪中国的城市革命”。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扩建商业、手工业中心,许多中小城市和随经济发展而兴起的众多中小城镇城市布局多不规则,大多具有自发生长的结构特征。 逐渐改变了隋唐时期以礼制为核心的城市方正严谨结构一统天下的局面。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自由度的提高,更多市民参与到城市文化娱乐生活中,因此城市里出现了很多固定。非固定的文化娱乐演出场所,称为瓦子、勾栏。同时在城市建设中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望火楼等消防报警设施。 宋以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和在战争中的应用。攻守技术也有变化,一些城市都加砌了砖石的城墙,修建瓮城、马面、箭楼,开挖壕沟。 城市中的宗教建筑十分发达,佛教、伊斯兰教、喇嘛教等寺院很多,

22、影响了传统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对城市面貌也有一定影响。18. 北宋东京(开封)的改建及布局特点,成就,影响 大运河与黄河交汇处 改建(1)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之外,加筑罗城(外城)、新扩建部分相当 于原来城市用地的4倍; (2)改善旧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3)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4)制定许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地。 这个改建计划很杰出,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修建上,也没有受旧的城市规划制度的束缚,主要是为了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提出的要求,和以往的都城规划大不相同。 城市建设布局特点(1)总体布局后周世宗柴荣规划 三套方

23、城(皇城/大内、里城、罗城/外城)、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里城(今开封城墙位置基本相同):开封精华所在,分布官署、商店、酒楼、寺观、贵族平民住宅。 皆瓮城(通御路四门形式不同)开封城三道城墙、三道护城河等反映了对京城防御的重视,也是对地处平原的缺陷所采取的重要弥补措施。(2)道路及河道布局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井字形方格网。也有斜街。道路25-30米宽,乾元门至州桥300多米宽(御路);御街千步廊 道路密度比以前大,道路间距很小。 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四水贯城河道对城市布局有相当大影响,河道两岸一些地段成为繁华的街市,不少商业街和市场沿河布置,尤其是码头。甚至沿扬州门外汴河两岸七八

24、里也是著名的繁盛街市。由于河道多,桥梁也多,桥梁所在地点也成为商业节点和城市景观的特色。 (3)市肆街道面貌开封的市肆街道分布不再限制在“市”里,而是分布全城,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店铺,形成商业街。集中交易的市相国寺“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夜市 晓市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瓦子都接近闹市或城门处。(4)居住区与人口城市总人口110-130万之间,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唐里坊制度废弃,转向开放的街巷制,商住混杂。坊只是个地段名称,新的管理机制厢(8厢80余坊)(5)城市绿化和公共设施人口比唐长安多,面积只有一半,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大为

25、增加城市防火(每隔300步,望楼)开封城地势低下,有完善的排水系统。19. 平江图的重要价值?北宋平江府城市布局特点,从平江府看南方城市特 点 保存至今的平江图,是在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的反映了中国当时的城市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 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平江图的绘制,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古代地图的画法,即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有表达对象的简洁形象,而且绘制相对准确,按一定比例绘制。 城市规划布局(1)城市规模:城市平面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不规整的长方形。城 墙略有屈曲, 东西宽3

26、公里多,南北长4公里。共开5个城门(娄、葑、 盘、阊、齐),皆水陆城门并列。 城外有宽阔护城河。(2)城市道路成方格形,城内以河道水系为脉络,水陆双棋盘格局。河道82公里,桥梁314座。(3)府治所在为子城,以子城为中心,在城市中央略偏东南.(4)全城有65坊。但没有坊墙,坊门。这种坊只是一种管理制度。华表也成为标列名称的街道上的装饰品。(5)城市中分散设有市和行。(6)城市中佛、道两教的宗教建筑很多,这些建筑占地很大,由于高耸的宗教建筑位置恰当与城市道路及河道配合良好,形成很好的城市对景并构成丰富美丽的城市立体轮廓。 从平江看南方地方城市的特点(平江城的意义)苏州是在原址上不断重建的。这与一

27、般古代封建都城多舍弃原址绝然不同。分析其原因:这是由于平江城的城市骨架河道的重要作用。城市建筑物虽然屡毁于兵火,但河道基础犹存,只需稍加整修又可使用。在南方水网地区,河道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主要命脉,因此就不会象统治中心城市,由于政治、军事原因而随意迁址。“隋开定九年,平陈之后,江左遭乱十一年,杨素率师平之,以苏城曾被围,非设险之地,奏从于古城西南横山之东,黄山之下。唐武德末,复其归,盖知地势不可迁也。” 平江图是宋代平江城的状况,同时也反映了历史上城市的格局。它不同于古代北方城市平面那样的规则方正,这与水网地区河道纵横的自然地形有关;而且平江没有严格的坊里制,而是不规则的街巷。这也说明

28、在宋以前,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是并存的,各有不同的特点。20. 元大都规划的主要特点(元大都平面要能绘出) 元大都是自唐长安以后,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的都城,它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优秀传统。北京城虽然是明代以后的规模,但它是在元大都基础上建造的。它具有不少成功的特点,可归结为:(1)继续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布局。 这种布局从邺城、唐长安、宋汴梁、金中都到元大都逐步发展成三套方城整齐规则地相套,中轴线对称也更加突出,反映封建社会儒“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

29、目的。(2)规整的宫殿与自由的苑囿的有机结合,取得高度的艺术效果。(3) 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 面各有三个门,呈方格网布局。(4)把北京的气候和街巷的划分紧密结合起来胡同的街巷形式。(5)上下水道等市政设施完善。既满足人民饮用水源,又利于商旅和城 市供应。水面与绿化相结合,丰富城市景色。排水系统完善,施工考究。(6)建设管理周密有序,规划意图得到执行和贯彻。(7)周礼考工记的充分体现。元大都的规划建设有一个明显地向封 建社会前期城市传统的儒家礼制观念和风格复归的举动,周礼考工记 的营国制度,如“国中九经九纬”、“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在大都城中 都有充分

30、体现。 不仅如此,还把道家思想融人到城市建设之中,如全城只开11个城门,并非都是“旁三门”,北墙正中不开门,只设两门,这是严格按照道家的风水 观,避免破了龙脉正脊之气。21. 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 见上文深度思考:22. 隋唐长安与宋东京的比较分析23. 我国宋与唐代比较,在城市建设发展上有哪些重要的变化,简析其原因 24. 明清时代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规划思想与形态 宋代的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由封闭型的前期封建城市向开放型的后期封建城市转化,明清时代更臻于成熟完善,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的典型。其特征表现为:在城市建设上存在着规划建设和自发建设相融合,而后者的影响不

31、断扩大。 (1)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统治高度集权的时期,加强了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认同,因此各级统治中心城市都是按照封建统治思想进行规划,城墙、宫殿官署、宗教文化设施强调按照礼制修建,使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又一次得到总结、继承和发展,封建等级制度在城市及建筑上也有更 明确、更严格的反映,其中以都城北京的建设最为典型。(2)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自发建设形成的更为灵活自由的布局形式。 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增加,在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 我国发展至明清时期,城市往往突破城垣的限制而“溢出”城外,在城门外交通要冲形成新的市区“关厢”。

32、 “关厢”一般沿城外的道路呈带形发展,某些城市如四川阆中关厢地区的发展规模甚至超过了城内。(3) 加筑城垣,形成外城或新城。因为是后筑,形状多不规则。 有的城市不断发展后,形成外城或新城。这些新形成的外城或新城与原来的内城及旧城比较,形状、道路系统等均不甚规则,有明显的自发倾向。 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防御设施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 明清时期,火药在军事上普遍使用,各大中小城市,普遍改建或加固城垣,今天保存下来的旧城垣大多数是在明初经过改建、扩建或新建的,有些城墙普遍加砖砌,以适应当时火炮技术下的防守要求。 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 我国园林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很

33、高的艺术水平,但是过去多 限于为帝王及少数贵族所有。明清以来,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新兴缙 绅富商阶层为追求生活的享受,在城市中大建私人园林,促进了明清时 期城市园林的建设:其中以江南地区的苏州、杭州和盐商集中的扬州等 城市最为著名(苏州在清末时有大小园林达二百多处)。 这些园林艺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清代帝王的专用园林。 西洋建筑始见端倪 广州是明清时代最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清代外国商人集中于十三行一带,建有商馆,明末清初随着殖民侵略同时而来的传教士,在各地建有不少教堂,其中大多数利用中国原有建筑,也有个别新建西洋式建筑。清朝皇帝也在圆明园建造一批“西洋楼”。但是这些为数极少的西方建筑,对城市面貌没

34、有产生多大影响。 城市商业的布局更灵活自由。 江南水网地区,由于河道是主要交通线,商业多沿河呈带形发展。由于所临河道的不同而呈一字形、十字形或放射状发展,其商业中心则在河道交叉点附近。25. 明清北京城的规划要点 明北京的规划建设特点 (1)明清北京城市布局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典型两重性。一方面,作为都城,上层建筑部分,如城制、宫殿、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之制思想进行布局,继承发扬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成为我国城市传统规划建设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商业活动的繁荣,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会馆、园林、民间宗教建筑等却

35、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2)明北京城的布局,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整个都城以宫城为中心。皇城部分布局按南京的制度,更为宏丽。皇城前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南)、地(北)、日(东)、月(西)四坛。皇城北门外,每月逢四开市,称内市。这完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城制。 (3)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永定门两重、正阳门两重、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

36、门、太和门)直达三大殿,并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沿这条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型体不同的广场,以及两旁的殿堂庑廊,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以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 。 (4)北京城内的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因为皇城居中,把城市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给城市交通带来不便。 在街区内部,以胡同作为内部联系道路,有利于形成安静的生 活环境。由于地处北方,对日照、防寒要求较高,故胡同多为东西向。(5)北京的居住区在皇城四周,明代共划37坊。居住区与元大都相仿,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段,间距约70米左右,中间一般为三进的 四合院相并联。庭院内植树木。全区无集中绿地,但由于住房院子中 树木

37、较多,全城呈现在一片绿荫之中。(6)商业向南发展(元大都时商业在偏北),自发形成,街道布局极不规整。行会发达。 (7)园林建设有很大发展 清北京的变化 (1)清北京的城市范围、宫城及干道系统均未更动,唯居住地段有改变,如将内城一般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营房。内城里建有许多王亲贵族的府第,并占据很大的面积,屋宇宏丽,大都有庭园。 (2)清雍正、乾隆以后,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如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和颐和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组群。由于皇帝多住园中,很少去宫城,皇亲贵族为便于上朝,府第多建在西城。这就使政治生活转移至西城。(3)清代

38、北京的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正阳门外大街一带仍然是全城的商业中心,集中大量的店铺、戏园、会馆、酒楼,六必居、同仁堂、马聚源、全聚德、都一处等闻名遐迩的老字号都分布在这一带。会馆的数量也很多,据宸垣识略记载,在乾隆年间有仅会馆建筑就多达180所左右。此外,清代商品运输主要靠大运河,仓库大多集中在接近大运河的城东,使东城经济得到发展,出现了不少地区性及行业性的会馆建筑,因此有“贵西城,富东城”之谚。(4)清代宠信喇嘛教,因此清北京除原有佛、道教寺院建筑外,增建了一些喇嘛庙,如城东北的雍和宫等。(5)北京城市人口在明末已近100万,清代城市人口继续增加,超过了100 万人。26简绘明清北京城的平面图

39、(要标出主要城门、街道和建筑群名称)。 27.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1,城市形态可分为规则型、次规则型、非规则型三大类。3,城市从封闭型向开放型演变。 城市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据点,为了保证统治者的安全和加强对城市的控制,唐代以前,中国城市内部实行的是封闭的坊市制,即城市中居民区和市场被划分为若干矩形单位,四周建有围墙,即“坊”。居住区称为“里坊”,市场称为“市坊”。坊设坊门,定时启闭,并实行宵禁,每坊都有政府指定的专人进行管理,居民受到强制性的隔离和管制。工商业的发展和人们的活动空间、时间受到很大的限制,给城市生活带来种种不便。 唐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城市经济的发展,在部分

40、城市中出现了夜市和临街设店、坊内设店的现象。到宋代,经济进一步发展,坊市制发生全面的危机,最后终于被彻底废除,坊墙、市墙取消,城市内部形成开放式的街道布局,夜市和临街设店取得合法地位,人们的生活和行动较过去自由,中国城市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城市经济发展的障碍也有所减少,从而为宋以后城市经济的发展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封建社会中后期,虽然城市空间由封闭型向开放型演变,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演变还是很不彻底的,仍然是处于“开”而不“放”的阶段。其涵义主要指: (1)整个封建制度仍然存在,统治阶级的意志依然是决定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总的城建模式仍然未变,具有封闭意

41、义的城墙仍未拆除,明代反而有所加强,整个城市与广大农村仍然被高深的城墙隔开。 (2)由于生产力水平限制,工业仍然是手工作坊性的,生产空间与居住空间并未分开,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宅式的生产、居住、销售合一的结构形态仍然是主要的。 (3)由于城市经济的相对脆弱,交通方式的落后和城市防守的需要,城市用地向外扩展仅局限于城门外或沿着水路单一的方向向外延伸。我国城市空间真正由封闭转到开放,应当说还是到近代工业、交通等新兴产业和新的物质要素出现以后的事。4,城墙的防御功能不断强化。5,道路功能由礼制占首转变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实际需要 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交通。但在中国古代城市中,道路往往还是构成城市礼制风格的重要元

42、素。 考工记中记载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的宽度因交通量的大小而不同。“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按城市等级不同,道路宽度也不同。 唐以前中国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中,道路尺度往往是巨大的,其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是礼制的需要。如唐长安的中轴主干道朱雀大街宽150多米,一般城市干道在100米左右,最窄的也在60多米,远远超过了交通的实际需要。都城中有皇帝专用的御道,一般覆以特殊的材质(如黄沙)、标记(如红漆杈子),比一般道路标高要高。 到了唐洛阳规划时,道路的宽度就普遍缩小了。 宋开封城市道路除了交通功能外,两旁还分布着各种店铺,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并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

43、,宽度也大为缩小,一般只有3050米。这种趋势到宋以后的城市愈加明显,有些城市道路只达到10米左右或更窄。 古代城市道路表面多是土路,在一些重要的地段覆盖有砂石或石板。城市道路两旁也种植树木,唐长安及宋开封都有沿街植树、树种要求、管理办法等方面的记载。道路两旁有排水沟,有的是明沟,有的是暗沟。水乡城镇的道路系统与河道系统形成一个互相密切配合的系统,以苏州最为典型。 6,居住形态及建设总体反映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7,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发展8,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28.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几种基本类型 城市形态可分为规则型、次规则型、非规则型三大类。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受到自然地理条

44、件、政治文化背景、经济发展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复合影响,因而表现出规则型、次规则型、非规则型三大类。 规则型:南北方平原,是中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中最为典型的一类城郭方正(部分由于河流山川形成近圆形),街衢(qu)井然,轴线清晰,礼制建筑居中等,方城十字街是古代一般中小城市的典型形态。 次规则型:是中国传统规范型建设模式在不断适应不同地理环境、文化风俗、历史条件和城市某些特定功能的要求中,有所变化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形成背景总体上的一致性,其空间结构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异,但基本模式中追求方正的传统却一直贯彻其中,如斜方正型(榆林)、叠合型(南京)等。 非规则型:是中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29. 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居住形态)的完善与发展 (1)商代以前的城市结构很松散,城垣围护的面积主要是以王宫、宗庙为核心的宫城性质的地区,一般的住宅则大多在城垣外呈散片状分布。(2)到了周代依附王城而建的郭城内,出现了大型的集中市场和手工作坊,商贾、手工业者和农耕者的居住密度也有较大的提高,并初步形成了“仕者近宫,工贾近市,不仕与耕者近门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