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外城市建设史小抄.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856838 上传时间:2024-10-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08KB 下载积分:6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城市建设史小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外城市建设史小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乌尔城 : 建设年代:约建于公元前2000—2100年。 城市平面:卵形,有城墙与城壕,有两个港口通往水面 规模:城市面积为88公顷,人口34,000。 布局:由厚墙围抱的宫殿庙宇和贵族僧侣的府第高踞西北高地,而墙外是普通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地,分划明显,防卫森严。 山岳台: (月神台) 是夯土的,外贴一层砖,砌着薄薄的凸出体。 公共中心:税收和法律等衙署、商业设施、作坊、仓库等。 保留着大量耕地,有几处零星的 3、雅典卫城——雅典极盛时期的纪念碑 建设时期:希波战争后,重新建造(公元前448—406年),为时40年,是当时宗教的圣地和公共活动的场所。 位置:在城内的一个陡峭的高于平地70~80米山顶平台上,东西长约280米,南北最宽处为130米,其上岩石裸露,寸草不生。山势险要,只有一个上下孔道。 建筑布局: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沿周边布置,同时照顾山上山下的观赏。 景观组织: 1、建筑布置、入口与各部分的角度都有一定的组织; 2、视觉观赏均是按照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过程来设计的,即在山下绕卫城一周,上山后又穿过它的全部。 3、利用地形把建筑物最好的观赏角度朝向人们 4、雅典娜青铜雕像、帕提农神庙和依瑞克仙神庙各具特点,构成卫城的主要建筑景观。 建设者:统治者—伯里克利,雕刻家—费地,建筑师—伊克提诺、卡里克拉特 建设目的:庆祝胜利、加强上帮地位、繁荣经济 4、希波丹姆规划型式 希波丹姆:“城市规划之父”,公元前5世纪的规划建筑师 ,最早地把这种“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 ” 在理论上予以阐述,并大规模地在重建希波战争后被毁的城市予以实践。 思想依据: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根据古希腊社会体制、宗教与城市公共生活要求 。 城市布局: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街坊面积一般较小。 城市分为3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3种住区:工匠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 5、米利都城规划 位置:米利都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 ,城市用地的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布局: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开敞式空间呈“L”形,有多个广场。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的附近,将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街坊面积较小,南部街坊面积较大。最大街坊的面积亦仅30×52米。 城市中心:城市中心划分为4个功能区。其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其东南为主要公共建筑区。 城市南北两个广场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的面貌,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周围有敞廊,至少有3个周边设置商店用房。 《建筑十书》:奥古斯都的御用建筑师维特鲁威于公元1世纪末写的一本建筑论文集,这是全世界遗留至今的第一部最完备的和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珍贵书籍。 2、罗马帝国广场 广场性质:皇帝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皇帝的雕像站到广场中央的主要位置。广场群以巨大的庙宇、华丽的柱廊来表彰各代皇帝的业绩。 广场形式:由开敞转为封闭,由自由转为严整,其目的在于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三度空间艺术组群。帝国广场是从共和广场的轴线中段向西北延伸约300米左右。 广场组成:由奥古斯都广场和杜拉真广场等多个广场群组成。 广场空间:广场由方形、直线形和半圆形的空间组成,每个空间都有柱廊连接,端部的主要建筑物起着主要装点作用。广场群的设计手法是每个帝皇所建筑的广场建筑群与另一个帝皇的广场建筑群在用地布置上彼此垂直相交,以多个彼此相交的垂直轴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柱廊把各种空间联系起来,也是各个空间的过渡。这种设计手法使一些相隔较长时间修建的建筑物之间建立了内在的秩序。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古罗马建设辉煌的历史总结。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经验。在城市建设上,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城址选择:占用高爽地段,不占沼泽地、病疫滋生地,有利于避浓雾、强风和酷热,要有良好的水源供应,有丰富的农产资源以及有便捷的公路或河道通向城市。 建筑物选址:探讨了建筑物的性质,同城市的关系,地段四周的现状、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等等。 建筑标准:坚固耐久、便利实用、美丽悦目。 街道的布置:他研究了街道与常风向的关系,与公共建筑位置的关系。对广场的设计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理想城市方案:其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距离,使防守者易于从各个方面阻击攻城者。城市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市中心广场有神庙居中。为避强风,放射形道路可不直接对向城门。 三、凡尔赛宫的建设 位置:位于巴黎西南23公里,原来是国王路易十三的猎庄。 性质和规模:服务于王权的宫殿,凡尔赛宫占地总面积为1500公顷,为当时巴黎市区面积的1/4。位于高坡上的主体建筑正投影立面长400米,延伸总长度达580米。全部宫殿建筑可同时容纳两万人。 布局特点: 1.主体建筑是一个传统的三合院,它前面是一个御院,御院前面又用辅助房间围成 一个前院。 2.宫前有三条放射的大道,其中两侧的大道通向两处离宫,中间的大道通向巴黎市 区的香榭丽榭大道。这三条放射路约成20°~25°交角,三条路一起约为50°角。人们观赏时景物能很好地包含在一个单一的视野内。同样凡尔赛花园的风景也是连系成一个整体的宏伟的视觉网络。 3.凡尔赛宫花园有一个长达3公里的中轴线。强烈的轴线、对称的平面,十字形水渠以及用列树装饰的道路造成无限深远的透视,反映了法国的王权,财富和人超越自然的思想。在中轴线的两侧是一些封闭的空间和绿茵的草地、密林、小花园;喷泉、小剧场以及各种异的园林小品。 影响:凡尔赛宫的总体布局对欧洲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影响。它的三条笔直的放射大道的规划思想,和对称而严谨的大花园为其后一些城市的规划借鉴运用。 巴黎协和广场 位置:广场位于赛纳河北岸、卢浮宫的西面。它的横轴与爱丽舍田园大道重合。协和广场出色地起到了从都勒里花园过渡到香舍丽榭大道的作用成了从卢浮宫至星形广场的巴黎 主轴线上的重要枢纽。 形态:广场的主要特征是开敞,广场的东、南、西三面无建筑物,向树林、花园和塞纳河完全敞开。只有潦沟和沟边的栏杆标出广场的边界。 广场布局:广场的平面为长方形(243x172米),略略抹去四个角。在八个角上各有一座雕像,代表着法国8个主要的城市。广场北边有一对古典式的建筑物,把广场和北面的南北向大街联系起来,构成了同爱丽舍田园大道垂直的次要轴线。它的北端底景为后来建造的马德兰教堂。 标志物:广场中间路易十五骑马像 ,雕像南北两侧各有一个喷泉池。1792年骑马像被拆除,1836年在这位置上树立了从埃及掠来的高22.8米的方尖碑。 罗马市政广场 米开朗琪罗的重要作品之一,文艺复兴时期按轴线对称 布置的广场之一。 改建重点:广场正面的元老院和它的左面与之互不垂直的档案馆是原有的建筑物。米开朗琪罗重建了元老院,并于1540年加建了博物馆。广场平面成对称梯形,使这个位于小山顶上的虽是不同时期,建筑群在形式上取得协调统一。 广场特点: 1.三面由建筑物围合,而把前面敞开,一直对着山坡下的大绿地。 2.广场入口的大台阶,以锐角向上面放大,使台阶产生了缩短的错觉。 3.广场上的两座不平行的,向后分开的建筑创造了比较深远的效果。 4.广场中部时,精美的古罗马皇帝骑马铜像吸引住人的视线,并增加了期待感。 5. 的一层做成基座式的,显得比实际更高,更为雄伟。 6. 站在元老院入口台阶的顶部,可以望到以建筑和雕像为景框的城市全景。 7. 人在道路上行进中的每一瞥的瞬间合在一起,互相加强效果。 圣马可广场--- “欧洲最美丽的客厅” 广场形态:广场平面呈曲尺形,在空间组合方面,它是由3个梯形广场组合成的一个封闭形的复合式广场。广场是梯形的,长175米,东边宽90米,西边宽56米,面积1,28公顷,这种封闭式梯形广场在透视上有很好的艺术效果。主要建筑物:拜占廷式圣马可教堂。、98米的高直式钟塔、总督官,、图书馆、新旧市政大厦。 大广场与靠海湾的小广场之间用一个钟塔作为过渡,同时把圣马可广场稍稍伸出一些,使游客从海湾观看时,视觉上起一个逐步展开的引导作用。大广场与圣马可教堂北侧面的小广场的过渡则用了一对狮子雕像与几步台阶进行划分。靠海湾小广场的入口竖立着一对从君士坦丁堡搬来的立柱。东立柱上面立着一尊代表使徒圣马可的带翅膀的狮子像。西立柱上面立着一尊共和国保护者的像。 近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2、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霍华德:社会活动家,1902年,《明日的田园城市》,三个基本方面:社会、经济地理和城市建设。 概念:城乡结合体,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规模:人口规模3万人,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城区用地占总用地的六分之一,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着中心城市(58000人)呈圈状布置,由快速的交通干道联系,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作为永久性保留的绿地。 布局:平面呈圆形,中央是公园,六条主干道路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六个扇形地区。核心部位布置独立的公共建筑(市政厅、音乐厅、图书馆、剧场、医院和博物馆)。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一条环形的林荫大道,并以此形成补充性的城市公园,两侧均为居住用地。居住用地中,布置了学校和教堂。最外围地区是工厂、仓库和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一面对着环形的铁路支线,交通非常方便。 实践:对如何实现田园城市,从资金来源、土地分配、财政收支、经营管理等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1903年在离伦敦56公里的地方建立起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华斯。1920年又开始建设离伦敦西北36公里的第二座田园城市——韦林。 3、戛涅的“工业城市” 1904年在巴黎展出了这一方案的详细内容,1917年出版了《工业城市》,阐述了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对大工业发展所引起的功能分区,城市组群等都作了精辟的分析 。 规模:城市位于山岭起伏地带的河岸的斜坡上。它的人口规模为35000人, 布局:中央为市中心,有集会厅、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剧院等。城市生活居住区是长条形的,疗养及医疗中心位于北边上坡向阳面,工业区位于居住区的东南。各区间有绿带隔离。重视规划的灵活性,给城市各功能要素留有发展余地。 交通:水运、铁路、机场、快速干道、轨道交通。 住宅:住宅街坊宽30米、长150米,各配备相应的绿化,组成各种设有小学和服务设施的邻里单位。 特点: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 ,解决工业与 居住混杂的种种弊病。工业城市以重工业为基础,具有内在的扩张力量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因此更具有独立性。 4、马塔的带形城市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塔在马德里出版的《进 步》杂志上,发表了他的带形城市设想,他认为那种传统的从 核心向外一圈圈扩展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应使城市沿一条高 速度、高运量的轴线向前发展。 特点:在新的集约运输形式的影响下,城市将发展成带形的。城市发展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可将原有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络。不仅使城市居民容易接近自然,又能将文明的设施带到乡间。 带形城市理论:城市应有一道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沿道路脊椎可布置一条或多条电气铁路运输线,可铺设供水,供电等各种地下工程管线。最理想的方案是沿道路两边进行建设,城市宽度500米,城市长度无限。他认为带形城市可以横跨欧洲,从西班牙的加的斯延伸到俄国的彼得堡,总长度2880公里。如果从一个或若干个原有城市作多方延伸,可形成三角形网络系统。 影响: 斯大林格勒的带形发展、哥本哈根的指状发展、巴黎的轴向发展。 广亩城市: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将一切活动都集中于城市中 的需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 布局思想:在这种实质上是反城市的“城市”中,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接,提供方便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加油站等,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 影响:美国城市在六十年代以后普遍的郊迁化在相当程度上是赖特广亩城思想的体现 10、勒·柯布西埃的“明日的城市” “城市集中主义” :承认和面对大城市的现实,不反对大城市和现代化的技术力量,主张用全新的规划和建筑方式改造城市。大城市主义忠实的拥护者。 主要著作:1922年的《明日的城市》,另一部是1933年发表的《阳光城》。1925年他还提出了巴黎改建的新设想方案。 城市规划观点 : 1. 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使传统的城市出现了功能性的老朽。城市中心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 2. 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摩天楼是“人口集中、避免用地日益紧张,提高城市内部效率的一种极好手段”。 3. 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降低市中心区的建筑密度与就业密度,以减弱中心商业区的压力和使人流合理地分布于整个城市。 4. 论证了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这种系统由铁路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路结合起来,布置在地面以上。 规模:假想了一个300万人口城 市的平面图。 规划思想:城市是必须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由于拥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是完全可以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来解决的。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布局: 1. 中心区:各种机关、商业和公共设施、文化和生活服务设施, 包括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的摩天大楼中,高楼周围有大片的绿地,建筑仅占地5%。 2.再外围是环形居住带,有60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内。 3.最外围的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住宅。平面是严格的几何形构 图,矩形的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 交通:强调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在中心区规划一个地铁站,在车站上面布置了一个出租飞机起降场。中心区的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地下走重型车辆,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于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线来联系。 田园式城郊的建设 实践:恩温和帕克于1905—1909年在伦敦西北的戈德斯格林建设了汉普斯特德田园式城郊。这是创造“社会性综合社区”的成功实验。居住区内兼有各种住宅类型,从公寓大楼到小住宅,均经过精心设计,富于变化又十分和谐,这是20世纪初英国在规划设计方面的重要成就。 理论:1912年恩温和帕克写了一本小册子《拥挤无益》,论证住宅发展应该采取低于当时通行的密度。他指出:公共绿地的需要是关系到千百万人的事。因此,为节约土地面采取较高的密度是严重的失误。他推荐新居住区的净密度为每公顷30户,按当时平均家庭人口计算合125—150人/公顷。这个标准被1918年官方所采纳,成为二、三十年代住宅设计的依据。 影响:1910年,米兰尼诺;1913年,斯塔肯花园郊区;1912~1920年,在离巴黎16公里的范围内建立28座居住城市。 《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 ——城市的四大活动和改良其缺点的意见 对城市的第一活动——居住的改良意见: 1.住宅区应占据最好的地区,我们不但要仔细考虑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地形条件,而且 必须考虑这些住宅应接近一些空旷地,以便将来可以作为文娱及健身运动只用。在临近 地带如有将来可能成为工业和商业的地点,以应预先加以考虑 2.在每一个住宅区,须根据影响每个地区生活情况的因素,订定各种不同的人口密度。 3.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我们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集体住宅, 这样才能留出必须的空地,作为公共设施娱乐运动及停车场之用,而且使得住宅可以得 到阳光、空气和景色。 4.为了居民的健康,应严禁沿着交通要道建造居住房屋,因为这种房屋容易遭受车辆 经过时所产生的灰尘、噪音和汽车放出的臭气、煤烟的损害。 5.住宅区应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 对城市工作地点的建议: 1.工业必须依其性能与需要分类,并应分布于全国各特殊地带里,在确定工 业地带时,必须考虑各种不同工业彼此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其他功能不同的 各地工业的关系。 2.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 3.工业区与居住区应以绿色地带或缓冲地带来隔离。 4.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而且不引起扰乱危险和不便的小型工业,应留在市 区中为居住区服务。 5.重要的工业地带应接近铁路线、港口、通航的河道和主要的运输线。 6.商业区应有便利的交通与住区及工业区联系。 对城市游憩场所的改进意见: 1.新建住宅区,应该预先留出空地作为建筑公园运动场及儿童游戏场之用。 2.在人口稠密地区,将败坏的建筑物加以拆除,改进一般的环境卫生,并将这些清除 后的地区该做游戏用地,广植树木花草。 3.在儿童公园和儿童游戏场附近的空地上设立托儿所、幼儿园或初级小学。公园适当 的地点应留出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 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 4.在城市附近的河流、海滩、森林、湖泊等自然风景优美的地区,我们应尽量利用它 们作为广大群众假日游憩之用。 关于城市交通问题: 1.交通问题不能就现有的街道加以修改(加宽、限制交通或其他办法)来解决, 唯有实施新的城市计划才能解决。 2.有一种学院派的城市计划由“姿态伟大”的概念出发,对于房屋、大道、广场的 配置,主要目的旨在获得庞大纪念性排场的效果,时常使得交通情况更为复杂。 城市规划工作者的主要工作: 1.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做一个平 衡的布置,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 2.订立各种计划,使各区依照他们的需要和有机律而发展。 3.建立居住、游憩、各地区间的关系,务使在这些地区间的日常活动可以最经济的 时间完成,这是地球绕其轴心运动的不变因素。 对于城市计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 的关键。 罗马营寨城:有方正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中间的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南西北4门 在道路交叉处修建神庙。 (美国建筑师斯泰恩)雷德伯恩体系:绿地、住宅与人行步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布置成曲线,人车分离,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形成口袋形。通往一组住宅的道路是尽端式的,相应配置公共建筑,把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马里兰、俄亥俄、威斯康星、新泽西) 邻里单位: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利,在编制纽约区域规划方案时针对纽约等大城市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和交通事故严重的现实,发展了邻里单位,以此作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四面为主要的交通道路,不使儿童穿越。单位内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业服务设施,并且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以及充分的绿地。各类住宅都须有充分的日照和庭园。 ☆巴西利亚:1956年,巴西名建筑师科斯塔。内容:规划人口50万,用地面积150平方公里。城市平面模拟飞机形象,象征巴西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国家。机头是三权广场(国会、总统府、最高法院),机身(长约8公里)是城市交通枢纽,两翼为长约13公里的弓形横轴,沿着“八” 字形帕拉诺河湖畔展开,这里是商业区、住宅区、使馆区。尾部是文化区和体育运动区,其末端是为首都服务的工业区和印刷出版区。城市主轴和两翼成十字交叉,象征巴西是天主教国家。(交通设计是现代化的,货运专用线,步行交通设置地下通道和步行街,主干道交叉点设置大型立体交叉。为突出城市个性:一、运用高速公路先进技术,二、运用公园绿地湖泊等美化设施,三、处理好东西主干道的空间布局和突出三权广场上的宏伟建筑群。)缺乏人情味、缺乏亲切宜人、雍容和蔼的气氛。     华盛顿规划(朗方规划---华盛顿2000年规划) a.朗方规划 1)        借鉴欧洲八个城市,选择两条河的交叉处,北面地势较高用水方便处作为城市发展用地 2)        设计以国会和白宫为中心,国会位于最高处,作为全城核心和焦点 3)        以国会大厦为中心,设计一条通向托马克河的轴线,并连结白宫和法院,形成三角形放射布局,构成全城结构中心 4)        方格型路网和放射路网结合,形成美丽的街道景观 5)        大胆的人口预测 b.华盛顿2000年规划—放射长廊发展战略(图) 1)        以现有城市为中心,向外建6条放射交通线,即长廊形地带。沿长廊建居住区或卫星镇,长廊之间楔形绿地或农田 2)        鼓励公共交通 3)        限制建设高速公路 4)        改造大部分地区 5)        限制市区人口增长 6)        就业机构集中在市中心 4.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2004) 答: 1.主体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城西面建社稷坛,城东面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划制度。 2.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呈方格网布局。 8.明清北京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2000) 答:明清北京城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两重性。一方面,上层建筑部分如宫殿、城制、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来布局;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等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明代北京城: 1.城市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2.城市布局重点出主,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景观。 3.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带来交通上的不便。 4.没有严格的坊里制,采用长条形的胡同划分居住地段 5.商业向南发展,行会发达 6.园林建设有很大发展 清代北京城: 1.沿用明代基础,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兵营。 2.大量修建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族群。 3.商业进一步发展 4.信封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庙,如雍和宫 6.邺城规划特点以及意义 平面呈横长方形,史上第一座砖城,不是全国性都市,是王城 1)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前朝后市,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格分开,一方面集成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不同点是,分工更为明确,不像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那样宫城被闾里包围或相参,而是严格分开,体现了等级的森严 2)整个城市布局体现了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道路正对城门,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影响很大,如唐长安。 3)改正了东都洛阳的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7.隋唐长安布局特点及影响 特点: 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整的典范。 1.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2.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方格道路网,宽度超过了实际需求 3.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各阶层严格分开 影响: 国内:东都洛阳,宋汴梁直接受其影响,金中都仿汴梁,元大都仿金中都,间接受其影响 国外: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古都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完全模仿长安 12.北宋平江府城市布局特点,从平江府看南方城市特点 1)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短,南北长 2)以子城为中心,子城以南为官署 3)以水系为脉络道路为骨架的水陆双棋盘格局 4)5座城门,皆水路城门并列 5)河道82公里,桥梁314座 6)全城65坊,无严格坊里制 11. 北宋东京(开封)的改建与变化及布局特点,影响(2007) a.改建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 城市拥挤,矛盾突出 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b.布局特点 1)平面形状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大内—皇城,子城—里城,罗城—外城 2)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道路宽度比唐长安小,但密度大,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3)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也有晓市夜市,瓦子出现 4)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商住混杂 5)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c.成就 1)水运道路系统完备 2)御街千步廊,景观好 3)街巷制代替坊里制 4)城市管理完善(福利院卫生设施,防御等) d.影响 1)改建而成,布局不是很方正,道路有一定的自发性 2)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抬头,有为一般市民服务的行业出现,商业街、夜市出现 3)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格路网,对后世影响很大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