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共 18 页)2011 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大纲版)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大纲版)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4 分)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2(4 分)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3(4 分)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
2、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效仿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4(4 分)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5(4 分)清初著名诗人陈先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题诗一手,中有“山水萧
3、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 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6(4 分)如图所示为 19601965 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第 2 页(共 18 页)是由于()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7(4 分)1603 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
4、十分丰富 8(4 分)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 15 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9(4 分)19 世纪 30 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 3.1 万册。这表明当时()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
5、言 10(4 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 年 6 月”的纪念币 B一份“19401944 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 第 3 页(共 18 页)C一本 20 世纪 40 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 D一张布雷顿会议场景的照片 11(4 分)1964 年到 1982 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治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12(4 分)1985 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
6、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二、解答题二、解答题 13(3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个题。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
7、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第 4 页(共 18 页)理;民国之
8、权利,为国民所共享”。摘编自孙中山全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14(20 分)分析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周、秦、汉、唐定都关中且国势强盛,并非只因为关中农业经济繁盛、四周险塞,关中西北面、北面的山地、高原同样重要。西周末年,王室失去了山地中“戎”族的支持,被赶出了关中平原。秦国控制了山地,“遂霸西戎”,积聚起雄视“山东”的力量;视死如归的战士与关中繁荣的农业经济,同是
9、支撑秦统一全国不可忽视的因素。由山地、高原中“善骑射”的“六郡良家子”组建的军队,也一直是汉朝军队的核心。隋及唐前期,关中在经济上已然衰落,远不能与“山东”相比,但依靠关陇为主体的府兵,以及国家马场饲养的最多时第 5 页(共 18 页)达到四十万匹的战马,仍足以控辖全国;当唐朝失去对西北山地的有效控制后,国势便一蹶不振。在历史学家吴于廑看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构成世界范围内农业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就中国历史来说,唐以后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互动更为广泛而深入。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中周边地区对秦汉隋唐统一强盛的作用。(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游牧
10、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唐以后中国历史的影响。第 6 页(共 18 页)2011 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大纲版)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大纲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4 分)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考点】3M:汉赋;ZA:历史文化常识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历史文化常识。考查汉赋。【解答】根据文化常识,“经”是指儒家经典,“史”是指历史著作,“子”是指诸子百家及其他书籍,“集”是指历史诗歌文词的文学作品。汉代的乐府民歌应属于文学作品,故 D 项正确。
11、故选:D。【点评】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 5 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 400 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2(4 分)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
12、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考点】28:古代赋税制度菁优网版权所有 第 7 页(共 18 页)【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的赋税制度,了解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驰,国家在赋税征收上有了变化。【解答】材料中反映了明后期一些地方,佃户以劣质米交租或借故拖延、拒交,而政府勒令田主(土地的主人)交纳赋税,一些田主被迫借高利贷。从所学知识知道,明朝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政府把田租、赋税、徭役等并入田亩中,主要按田亩数,征收白银完税。因此官府要求地主交纳银两,即体现了税收政策的变化,故 D 项符合;材料中既没有体
13、现商业对农业冲击,也没有体现佃户与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弱化或矛盾激化,故 ABC 项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及政府赋税政策上的变化。3(4 分)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效仿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考点】B1:新思想的萌发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
14、查新思想的萌发,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在寻找救国御侮之路方面的早期思想,理解向西方学习成为救国和思想解放的潮流。【解答】从材料中徐继畲对华盛顿评价的言论可知作者肯定华盛顿是因为华盛顿“不设王侯之号”,拒绝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不迷恋个人权力,由此判断 B 项符合题意;徐继畲作为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的代表人物仍属地主阶级,虽主张向西方学第 8 页(共 18 页)习,但还没有达到学习西方的政治政度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层面,由此排除 AD 两项;瀛环志略对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冲破封建思想樊笼,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付诸实践,且洋务派只学西方技术不涉及西方的政治,由此不能
15、说是洋务运动的先驱。故排除 C 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认识在民族危机逐渐加深的背景下,先进的中国人努力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4(4 分)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考点】MF:戊戌变法的失败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戊戌政变,关键信息是“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
16、并着即行停罢”。【解答】“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是戊戌变法的内容,戊戌政变标志着变法失败。“清末新政”废除科举考试,与材料不符;“预备立宪”属于政治领域改革。故选:B。【点评】由于慈禧太后与守旧派的反扑,发动了戊戌政变,戊戌变法仅经历了103 日就告终。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出中国,许多维新人士被追捕杀害,光绪帝则被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太后重新当政。变法失败亦引发了民间支持更为激烈的改革主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5(4 分)清初著名诗人陈先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题诗一手,中第 9 页(共 18 页)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
17、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 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考点】B6: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近代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辛亥革命,要求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为革命所作的准备工作。【解答】材料中资产阶级革命派章太炎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上借用南宋末年的悲壮抗元故事,意在激发中国人民民族激情,宣传反清思想。故 D项符合;A 项中的反清复明是义和团前期的口号,不是革命派的主张,故错误,排除;B 项抵制保皇势力错误,因为与保皇派斗争的容是“君主立宪”还是“
18、民主共和”之争,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君主专制,宣传的是西方思想文化,故宣扬传统文化不正确。故排除 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要求了解近代思想的传播和辛亥革命的过程。6(4 分)如图所示为 19601965 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第 10 页(共 18 页)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考点】G8:国民经济的调整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考查 19601965 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的原因。【解答】图 5 中,中国工业总产值在 1960 年196
19、2 年下降,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的经济政策导致的;19621965 年上升,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由于新的经济政策“八字方针”的调整。故 A 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使国民经济的比例完全失调,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处于严重的不平衡状态,再加上当时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的撕毁合同等,使我们的国民经济从 1959 年1961 年发生了严重困难,1961 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使国民经济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到 1965 年,国民经济出现好转。7(4 分)1603
20、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考点】5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53:葡萄牙 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扩张;57: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世界市场形成中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了解工业革命前早期殖民掠夺方式就是赤裸裸的掠夺金银财富,为资本主义获得资本原始积累。【解答】材料中体现的是“银贱物贵”现象,联系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第 11 页(共 18 页)早期殖民掠夺,掠夺亚非拉的大量黄金白银
21、,引起了钱贱物贵的“价格革命”,选项中只有 C 项符合;A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 项中,西班牙掠夺的财富并没有转化为本国资本原始积累,基本挥霍用于购买国外奢侈品,因此工商业没有得到迅速发展,资金基本外流,故 B 排除;D 项与史实不符。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早期的殖民掠夺以及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8(4 分)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 15 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
22、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考点】6A: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确立;6J: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美国政治制度的知识,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三权分立,是西方民主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政治上的三权分立指:司法权、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相对独立。在美国,行政权指政府,立法权指国会的参众议院制度,司法权指法院。三权分立很好的实行了“宪政”的主旨思想。实现了依宪治国的目的,也是法治国家的根本面貌。【解答】A 项不是建筑规划体现的思想;美国是三权分立而不是议会中心,B 项错误;从材料
23、中“国会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的布局可知,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故 C 正确;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C。【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美国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在于识记美国政治第 12 页(共 18 页)制度的最大的原则是三权分立。9(4 分)19 世纪 30 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 3.1 万册。这表明当时()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 【考点】57: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
24、的形成,理解殖民扩张对殖民地地区带来的双重影响。【解答】19 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各资本主义列强加强对外殖民侵略和掠夺,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殖民侵略给印度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技术,迫使印度进入痛苦的近代化进程,“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故”说明西方文化在鳊伯传播,故 B 项符合;材料中没有体现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故 A 排除;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英文书籍的畅销不能表明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故排除 CD 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了解印度在新航路开辟后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主要史实以及对印度社会带来的“
25、破坏和建设”的影响。10(4 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 年 6 月”的纪念币 B一份“19401944 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 C一本 20 世纪 40 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 第 13 页(共 18 页)D一张布雷顿会议场景的照片 【考点】TI: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要求了解世界反法西斯聪明的形成过程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解答】题干中的关键词是“反法西斯主要大国”、“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故符合
26、的只有 AC 项;B 项中只是合作关系,D 项中是关于经济方面而不是军事,故排除 BD 项;但 C 项是中美英三国对日宣言,是合作关系,没有斗争表现,故排除 C 项;A 项中随着苏联的东线不断胜利,为了不让苏联控制欧洲,加上苏联的要求,英国和美国发动了诺曼底战役,体现了美苏之间的军事上既合作双斗争的关系。故 A 项符合。故选:A。【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理解美英等国敌视苏联,但为了共同对抗法西斯,暂时结成同盟共同反对法西斯,但之间的矛盾无法消除,二战后形成两极对立格局。11(4 分)1964 年到 1982 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
27、的是()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治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考点】CD:苏联模式的探索过程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苏联改革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19641982 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是指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它的最大缺点是仍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体制僵化,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丧失活力,故 A 正确;B 项史实错误,不符合题意;C 项是南斯拉夫改革的内容,不符合题意;第 14 页(共 18 页)D 项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苏联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勃列日涅
28、夫的改革的影响。12(4 分)1985 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考点】EB:多极化趋势加强;GH: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以邓小平关于世界形势的论述为切入点,考查了世界格局及趋势的知识,综合考查了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解答】A、20 世纪 80 年代,东欧发生剧变,使得两极对峙格局出现动摇,但是美苏关系并未出
29、现缓和,故此项的叙述错误;B、邓小平的这句话是基于多极化的政治格局而得出的,而并不是因为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而得出的,多极化朝着牵制美国、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方向发展,故此项错误;C、邓小平关于世界长时期内不会发生大规模战争的论述,为我国发展经济提供了一个和平的环境,故此项正确;D、十一届三中全会发生在 1978 年,这句话是在 1985 邓小平同志讲的,时间的先后顺序错误,故此项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查,在处理此考点时要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及冷战之后世界政治特点进行综合掌握。二、解答题二、解答题 13(3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个题。第 15
30、 页(共 18 页)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
31、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摘编自孙中山全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考点】33:儒家思想的形成;
32、B5:维新思想;P6: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菁优网版权所有【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形成、维新思想、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解答】(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通过阅读材料即可归纳,难点在于什么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内涵,什么是其理想政治。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区分。根据所学知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主要是讲君民关系,而其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就是其理想政治。答时需要注意根据材第 16 页(共 18 页)料和所学知识全面地归纳。(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通过阅读材料不难归纳二人思想的不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王韬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重要代
33、表,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人,所以两者的不同就很容易得出了,即王韬主张学习英国的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实行君民共治;孙中山主张主权在民,学习美国的民主制度,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需要更多地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并要注意审题,两种思想的关系既包括联系,又包括区别;第二小问只需要回答清楚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产生的背景即可。故答案为:(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效仿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效仿美国实行共和制。同:
34、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3)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必然性(原因):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点评】知识积累: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3)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第 17 页(共 18 页)三纲五常
35、 大一统(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2、评价(历史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神化皇权;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14(20 分)分析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周、秦、汉、唐定都关中且国势强盛,并非只因为关中农业经济繁盛、四周险塞,关中西北面、北面的山地、高原同样重要。西周末年,王室失去了山地中“戎”族的支持,被赶出了关中平原。秦国控制了山地,“遂霸西戎”,积聚起雄视“山东”的力量;视死如归的战士与关中繁荣的农业经济,同是支撑秦统一全国不可忽视的因素。由山地、高原中“善骑射”的“六郡良
36、家子”组建的军队,也一直是汉朝军队的核心。隋及唐前期,关中在经济上已然衰落,远不能与“山东”相比,但依靠关陇为主体的府兵,以及国家马场饲养的最多时达到四十万匹的战马,仍足以控辖全国;当唐朝失去对西北山地的有效控制后,国势便一蹶不振。在历史学家吴于廑看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构成世界范围内农业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就中国历史来说,唐以后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互动更为广泛而深入。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中周边地区对秦汉隋唐统一强盛的作用。(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唐以后中国历史的影响。【考点】26: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菁优网版权所有
37、第 18 页(共 18 页)【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考查关中周边地区对秦汉隋唐统一强盛的作用、“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唐以后中国历史的影响。【解答】(1)归纳材料一的要点即可。归纳主要从地理屏障、人畜条件等方面简要概括。(2)从民族地区的开发拓展、民族交流、民族融合三个角度进行回答影响。故答案为:(1)作用:北面、西北面山地、高原形成关中的地理屏障;输送了长于骑射的骁勇战士;提供了战马。(2)影响:契丹、女真、蒙古族、满族等游牧民族先后建立跨草原与农耕地区的政权;草原地区与农耕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影响日益深入;形成广泛而深入的民族融合,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逐渐形成。【点评】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阶段及特征:1、春秋战国时期:此时中原战乱,诸侯争霸,华夏族内部及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其主要特征是:华夏族(汉族)的形成。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此时由于少数民族的大批内迁,形成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各民族间的共同斗争及政治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其主要特征是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加快。3、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此时汉族政权衰微,少数民族政权强盛,各少数民族为推进自身的发展,纷纷学习汉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使汉化进程加快。元朝的统一进一步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此时期民族融合的特征是:民族政权对峙和少数民族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