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学基础.ppt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855268 上传时间:2024-10-15 格式:PPTX 页数:43 大小:94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医学基础.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医学基础.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医学基础.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医学基础.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阴阳五行,藏象绪论,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形成的历史背景:形成的历史背景:古代自然科学的渗入古代自然科学的渗入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基础理论体系的确立1、黄黄帝帝内内经经的的成成书书第第一一部部医医学学典典籍籍,誉为誉为“医家之宗医家之宗”。2、难经难经以脉诊和针灸治疗较以脉诊和针灸治疗较内经内经更详。更详。内内、难难二二经经的的成成书书,已已为为中中医医学学的的独独特特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2、。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和应用。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和应用。伤伤寒寒杂杂病病论论第第一一部部辨辨证证论论治治的的专专著著(或称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或称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作者作者: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被后人誉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被后人誉为为“医家之圣医家之圣”。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使中医临床学科有了的成书,使中医临床学科有了根本的改观,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临床医学根本的改观,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临床医学部分的基石,并使中医理论与临床融贯成一部分的基石,并使中医理论与临床融贯成一体。体。药物专著的问世药物专著的问世神神农农本本草草经经第第一一部部药药物学专著。物学专著。(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3、(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使中医学术界有了统一的学术范式使中医学术界有了统一的学术范式四部经典出现四部经典出现促使医学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态促使医学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态此后,历代医家大多结合临床医疗实此后,历代医家大多结合临床医疗实践,从不同角度发展中医学。践,从不同角度发展中医学。两晋隋唐时期:两晋隋唐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晋、王叔和晋、王叔和脉经脉经第一第一部脉学专著部脉学专著.西晋、皇甫谧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现有最早针灸专著现有最早针灸专著.一批专科性著作一批专科性著作隋、巢元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与证候学第一

4、部病因病机与证候学专著专著.唐、孙思邈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翼方记载处方和各记载处方和各种治疗手段的方书种治疗手段的方书。宋宋金金元元时时期期:百百家家争争鸣鸣,学学派派涌涌现现,中中医医理理论论体系突破性进展体系突破性进展此此期期,涌涌现现了了许许多多各各具具特特色色的的医医学学流流派派,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姓名姓名 派别派别 学术观点学术观点 代表著作代表著作刘完素刘完素寒凉派寒凉派火火热热论论、“六六气气皆皆从从火火化化”“五五志志过过极极皆皆能生火能生火”素素问问玄玄机机原病式原病式张从正张从正攻下派攻下派祛祛邪邪论论“邪邪去去正正

5、自自安安”儒儒门门事事亲亲李杲李杲补土派补土派“内内伤伤脾脾胃胃,百百病病由由生生”脾胃论脾胃论朱震亨朱震亨滋阴派滋阴派相相火火论论“阳阳常常有有余余,阴常不足阴常不足”格格致致余余论论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中医理论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中医理论形形成成对对前前期期理理论论进进行行分分析析评评价价,综综合合汇汇通的总趋势。通的总趋势。证治准绳证治准绳景岳全书景岳全书一批集大成的一批集大成的医宗金鑑医宗金鑑综合性医著问世综合性医著问世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子部子部医家类医家类清代政府组织清代政府组织编写编写古今图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部全录本草纲目本草纲目 医学理论进展显著医学理论进

6、展显著明明赵献可、张介宾赵献可、张介宾“命门学命门学说说”命门所藏命门所藏之阴阳水火是之阴阳水火是全身阴阳之根本,其盛衰决定着全身阴阳之根本,其盛衰决定着全身阴阳之盛衰,命门是调节全身阴阳之盛衰,命门是调节藏象理论的深化藏象理论的深化全身脏腑阴阳之枢纽。全身脏腑阴阳之枢纽。明、李中梓明、李中梓“肾为先天之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本,脾为后天之本”。清、王清任清、王清任“脑主思维脑主思维”、“瘀血瘀血”致病致病。温病学说形成温病学说形成明、吴又可明、吴又可温疫论温疫论创创“戾气学戾气学说说”(新的病原学说创始)(新的病原学说创始)清、叶天士清、叶天士温热病篇温热病篇创创“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

7、证”清、吴鞠通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条辨创创“三焦三焦温病学家温病学家辨证辨证”。清、薜雪清、薜雪湿热病篇湿热病篇深化湿热病深化湿热病证论治。证论治。清、王孟英清、王孟英温热经纬温热经纬发展了温发展了温病诊治病诊治后四人被誉为清后四人被誉为清“温病四大家温病四大家”。近近代代与与现现代代:收收集集整整理理前前人人成成果果及及中中西西汇汇通通 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本世纪本世纪30年代,曹炳章年代,曹炳章中中国医学大成国医学大成一部集古今中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医学大成的巨著。整理前人成果整理前人成果70年代,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年代,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教材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为中医为中医

8、理论体系系统化和规范化打下理论体系系统化和规范化打下基础。基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1.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所有的器官都是通过全身经络而互相联系起来的。所有的器官都是通过全身经络而互相联系起来的。2.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自然界的关系自然界的关系季节、昼夜、地理环境、人与天地相应季节、昼夜、地理环境、人与天地相应社会的关系密切社会的关系密切社会的进步、社会的治乱、个人社会地社会的进步、社会的治乱、个人社会地位改变位改变(二)恒动观念(二)恒动观念含含义义:恒

9、恒动动,不不停停顿顿地地运运动动、变变化化和和发发展展。恒恒动动观观念念,中中医医在在分分析析研研究究生生命命、健健康康和和疾疾病病等等医医学学问问题题时时,持持有有运运动动、变变化化、发发展展的观点。的观点。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运动运动世界各种现象皆为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世界各种现象皆为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是绝对的永恒的是绝对的永恒的(三)辨证论治(三)辨证论治各医学体系诊断治疗疾病的手段各医学体系诊断治疗疾病的手段辨病论治辨病论治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对症治疗对症治疗中中医医强强调调辨辨证证论论治治,以以此此作作为为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10、1、症、证、病的含义症、证、病的含义症症(症状、体征)(症状、体征)病人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病人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变化些病态变化症状症状如:发热、咳嗽、呕吐、如:发热、咳嗽、呕吐、具体的临床表现具体的临床表现头痛等(自觉症)头痛等(自觉症)能被察觉到的客观表现能被察觉到的客观表现体征体征如:面黄、目赤、舌紫、如:面黄、目赤、舌紫、脉数等(他觉症)脉数等(他觉症)证证(证候)(证候)既既不不是是疾疾病病的的全全过过程程,也也不不是是某某一一项项临临床床表现。表现。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病因:病因:如风寒、风热等如风寒、风热等病位:病位:如表、里、某脏、某经等

11、如表、里、某脏、某经等病性:病性:如寒、热等如寒、热等邪正关系:如虚、实等邪正关系:如虚、实等病病(疾病)(疾病)指指有有特特定定病病因因、发发病病形形式式、病病机机、发发展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如:如:感冒感冒哮喘哮喘中风中风2、症、证、病三者之间的区别与关系症、证、病三者之间的区别与关系症:症:疾病的个别表象(不及证深刻、准确)疾病的个别表象(不及证深刻、准确)区区别别证:证: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比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比病更具体、贴切、更具可操作病更具体、贴切、更具可操作性)性)病:病:疾病病理变化的全过程(笼统)疾病病理变化的全过程(笼

12、统)关关系系内含内含内含内含症状症状病病证(若干个)证(若干个)症症体征体征 3、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辨证前提和依据前提和依据论治论治治疗的手段和方法治疗的手段和方法是对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证证治则治则处方处方同病异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异病同治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归纳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归纳(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二)恒动观念(二)恒动观念(三)辨证论治(三)辨证论治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精气学说一、精气学说 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宇宙万物的生存或消亡来自精气的聚散。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一)气是人体的基本构成(二)人体生命的盛衰取决于精气(三

13、)精气不足和气机失调是疾病的根源和本质 “扶正固本”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气气构构成成人人体体和和维维持持人人的的生生命命活活动动,具具有有很很强强活活力力,无无处处不不到到,始始终终处处于于运运动动之之中中,激发推动各种生理活动(动力、和能量)激发推动各种生理活动(动力、和能量)血血循循行行于于脉脉管管之之中中,布布于于全全身身,营营养和滋润脏腑组织养和滋润脏腑组织津津液液不不断断新新陈陈代代谢谢,在在生生成成、输输布布与排泄间维持动态稳定与排泄间维持动态稳定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二、阴阳学说二、阴阳学说(1)阴阳是指宇宙物质世界两种不同性质的气。(2)阴阳是描述相互关联事物特性

14、的一对哲学范畴。l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向外的、上升的、兴奋的 属于阳。l 静态的、寒冷的、晦暗的、内向的、下降的、抑制的 属于阴。阴阳归类举例阳 天 火 男 昼 上 外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或功能。阴 地 水 女 夜 下 内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或功能。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l相互对立l相互依存l相互消长l相互转化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三、五行学说三、五行学说五:构成客观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五:构成客观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行:行:运动变化。运动变化。五行学说五行学说l木 木曰曲直: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l 引申:生长,升发,条达舒畅。l火 火曰炎上:火具有温热、

15、上炎之性。l 引申:温热,升腾。l土 爰稼穑: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l 引申:生化、乘载、收纳。l金 金曰从革:金具有变革,发声,肃降的特性。l 引申:收敛、沉降、肃降。l水 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l 引申:阴柔、滋养、寒冷。自自 然然 界界五五行行 人人 体体五五味味五五色色五五化化五五气气五五方方五五季季五五脏脏六六腑腑五五官官五五体体五五志志酸酸青青生生风风东东春春木木肝肝胆胆目目筋筋怒怒苦苦赤赤长长暑暑南南夏夏火火心心小小肠肠舌舌脉脉喜喜甘甘黄黄化化湿湿中中长长夏夏土土脾脾胃胃口口肉肉思思辛辛白白收收燥燥西西秋秋金金肺肺大大肠肠鼻鼻皮皮毛毛悲悲咸咸黑黑藏藏寒寒北北冬冬

16、水水肾肾膀膀胱胱耳耳骨骨恐恐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的生克乘侮相生:相滋生和促进 母子关系相克:相克制和制约相乘:太过的异常相克反应 乘虚侵入相侮:相侮:五行相克次序的反克藏象学说l“藏”藏于体内的脏腑l“象”脏腑显现于外的生理表现和病理现象。l“藏象”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l包括:人体内脏的形态结构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腑的分类脏腑的分类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肝、心、脾、肺、肾l(1)形态:组织结构较充实的脏器。l(2)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l(3)阴阳属性:五脏以贮藏为主,主

17、静、属阴。五脏五脏心心l位于胸中,有心包护于外l主血脉,主神志l其华在面,开窍于舌l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五脏五脏肺肺l主气、司呼吸l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l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l在志为优、在液为涕五脏五脏脾脾l主运化,升清和统血l在体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l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五脏五脏肝肝l主疏泄,主藏血。l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l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五脏五脏肾肾l藏精,主水,主纳气“先天之精”父母“后天之精”饮食及脏腑活动的中化生的l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l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l(1)形态:多指胸腹腔中中空有腔的器官。l(2)功能特点:受纳、传化水谷和排泄糟粕。l(3)阴阳属性:六腑以通降为主,主动、属阳。六腑l胆 主决断,助消化l胃(胃脘)受纳与腐熟水谷,主降浊l小肠受盛化为物,泌别清浊l大肠传化糟粕l膀胱储存和排泄尿液l三焦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上焦:心、肺和头部。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小肠、膀胱、女子胞和阴部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l(1)含义:奇,异也;恒,常也。指不同于六腑的腑,它们形态似腑,中空有腔,功能似脏,贮藏精气。l(2)形态:中空有腔,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l(3)功能特点:贮藏精气。l(4)阴阳属性:贮藏为主,属阴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