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史板块综合中国现代史大总结一、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时间阶段特征状况认识19491956年基本形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的形式,起着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族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19661976年严重破坏民主党派人士遭到迫害,司法部门陷
2、于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制定政策要符合中国国情,坚持党内民主和党的集体领导原则1976年至今发展完善加强立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将党和国家的决策纳入正确的法制轨道,做到“依法行政”;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提高公民遵纪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意识;完善国家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公民必须遵守法律
3、的各项规定,做到“有法必依”二、现代中国外交发展的阶段特征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1)特点:“一边倒”。(2)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中国只有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避免在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孤立无援。(3)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孤立。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1)特点:“一大片”。(2)原因:美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威胁中国,苏联对华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
4、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3)作用: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20多个国家建交,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320世纪70年代(1)特点:“一条线、一大片”,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2)原因:美苏争霸,美处于守势。苏联陈兵东北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3)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420世纪80年代起(1)特点:全方位、“无敌国”外交。(2)原因: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
5、,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3)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三、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1准备阶段(1949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1)三项准备: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中苏建交。(2)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4)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5)三项
6、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2曲折发展阶段(19561978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2)两个方面: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召开,实行“八字”方针;挫折失误“三面红旗”“文化大革命”。(3)“三面红旗”: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三项内容”: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5)三个“一”,即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场浩劫“文革”;一个错误“左”倾错误。3新时期(1978年至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7、道路(1)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2)一个目标: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两个领域:对内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4)五个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地稳步发展;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四、中国共产党树立起的五面理论旗帜1党的一大,树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
8、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就没有中国共产党。2党的七大,树立起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引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3党的十五大,树立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党带领人民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逐渐进入小康社会。4党的十六大,树立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一
9、次站在了时代的最前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我们党为继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5党的十七大,树立起“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五、中国现代科技、教育发展阶段及特征1中国现代科技发展阶段及特征(1)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
10、力发展高新军事科技,打破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提高国防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一个安全的周边环境。(2)20世纪80年代以后,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符合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明确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2中国教育发展阶段及特征(1)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17年是中国教育的奠基时期,逐步形成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奠定了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2)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广大教育工作者遭受严重摧残,耽误了整整一代青少年的成长,不仅使我国教育事业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在许多方面本来已经缩小的差距又拉大起来,也影响
11、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是教育的复兴和发展深化时期。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重视教育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不断发展的持续动力。一、当今中国的开放与旧中国“开放”的比较区别1区别(1)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实行的;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在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2)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3)性
12、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4)所处社会环境不同:旧中国处于封建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今的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独立自主的条件下实行的开放。(5)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大大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2启示封闭导致落后,中国只有实行开放,才会获
13、得经济的腾飞和民族的振兴,但前提是中国要独立自主,中外交流要平等互利。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比较认识1相同点: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的实质都是实事求是。2不同点思想体系创立者解决问题思想精髓历史作用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国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
14、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关系1关系(1)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2)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实质和灵魂都是实事求是。(4)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继承与发展(1)从思想路线上看,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从道路选择上看,正如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样,邓
15、小平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功后再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符合中国的国情。(3)从统一战线上看,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同样,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统一战线。四、新中国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比较认识1背景不同(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同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百家争鸣”提出的背
16、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有些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内涵不同(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各学派就其思想和政治主张进行宣传,如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政”。(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指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并不涉及治国主张等政治思想。3意义不同(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
17、”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策略五“三三三”原则突破材料解析题材料要“三读”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的第一句,
18、要么是材料的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答案组织要“三界定”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答项语”,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二要对应好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三要界定好设问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19、”和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某一设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要看清设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和疏忽。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
20、4月)材料二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材料三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制定具体办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推动统
21、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中共中央“一号文件”(2010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新道路”的实施对农村生产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有何作用?(6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现阶段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如何调整的?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主要特点。(6分)样卷考生甲考生乙点批“三读”“三找”“三界定”破解非选择题,体现了规范答题的要求。速读材料,三段材料均为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细读材料一是1953年围绕农村合作化,
22、材料二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三是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精读如材料三前三句表达了现阶段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调整。再三找关键词句、字眼,使作答更有针对性。最后是组织答案三界定,使材料、设问、所学知识相互印证,要点准确,获得较高的分数。考生甲的答案体现了“三读”“三找”“三界定”,尤其是对材料进行精读,找准材料三难度最大的三方面的调整,作答规范、条理、书写清楚、便于阅卷,值得借鉴。考生乙历史学科基础较差,只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回答设问,未能很好通过“三读”获取有效信息,得分点少,失分较多。答案(1)主要原因:农民贫困,生产资料缺乏,自然灾害严重。“新道路”的影响: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
23、运动,推动农村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2)调整: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作用: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3)调整: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特点:由私有制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中国现代史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下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新中国的成立()A基本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B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现代化开辟道路C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
24、基本建立答案B解析新中国成立时,尚未完成土地改革,只是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谈不上基本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B项符合题意;C项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是1954年;D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是1956年底,故排除。2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文献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图一 图二图三A分别颁布于1912年、1949年、1954年B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C分别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
25、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性质D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的高潮、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的成就答案D解析共同纲领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内容,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故选D项。3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的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主要是基于中国()A奉行“一边倒”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
26、亚非各国的联系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D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缅甸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求同存异”方针是在1955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C项是新时期的外交方针,故排除;“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说明缅甸担心中国会对其造成威胁,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申使缅甸消除了这种恐惧,故选D项。42013年3月22日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为进一步夯实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签署中俄联合声明,涉及能源、军事、经济、文化多个领域的合作。新中国成立之初能见证中俄友谊的史实不包括()A毛泽东访苏B中苏
27、建立外交关系C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D共同参加万隆会议答案D解析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家会议,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而当时的苏联是不可能参加万隆会议的。5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自然经济依然具有相当的发展,这也是农村地区出现农业、农民、农村之间相互制约(三农问题)致使经济不发达现象的根源之一。中国自然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最终结束是在()A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B1901年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C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D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结束之后答案D解析三大改造基本结束后,随着农村土地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自然经济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6下图
28、反映了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从中可以获取的准确信息是()A当时的农村经济趋向健康发展B农村经济还没有走出发展低谷C国民经济的调整措施成效显著D纠“左”工作尚未在农村启动答案B解析根据图示可知: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农村经济水平较低,故A、C两项不符合图示的信息;1961年通过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D项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B项。7人们对当时的景象用戏言表示:跑了吭大吭,看个沙家浜;跑着上气不接下气,看个红灯记;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该时期
29、最可能是在()A反右斗争扩大化中 B“文化大革命”中C1958年“大跃进”中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文艺园地百花凋零,全国样板戏“一统天下”,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文化生活,这种现象是由于“文革”中“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故选B。8“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政治上发展民主”直接体现在()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实现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答案C解析从材料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政治上发展民主”不难推断要求选出十一届三中
30、全会后的民主政治建设情况。9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接受台湾中国时报专访时说:“光是一个徐蚌会战就是上百万人的伤亡,那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对马英九的说法,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马英九认为徐蚌会战的牺牲实在是不值得B马英九反对解放战争C马英九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D马英九认为历史的悲剧将再次上演答案C解析首先需要注意徐蚌会战是国民党政府对淮海战役的称法。分析材料可以看出马英九反对国共两党发生类似淮海战役的战争,主张用和平的方式与方法解决问题。联系各选项,本题选C项,A、B、D三项说法明显错误。10某同学在研究中华老字号“张一元”的过程中,打乱了大事年表,其正确的顺序应是()序号事件公私合营利用
31、刚进入中国不久的电影进行广告宣传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A BC D答案A解析公私合营是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年);中国最早拍摄电影是在1905年;成立公司应在1992年;恢复名称是在改革开放后。故本题选A项。11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谈到:“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由于“人家封锁”给我们带来了困难B我们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而导致困难C“人家封锁”和我们“闭关自守”都是错的D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答案D解
32、析分析材料,紧扣“实质”,邓小平同志所述反映的实质是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促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12在中国近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在中国现代,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A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D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革命纲领答案B解析两者最根本的共同点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
33、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以及把政治策略建立在可“销售”的东西之上,这就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对于种种慎重的判断、艰难的决定、令人不悦的选择,以及使人难堪的事实,人民一定会尽力回避。民主使智慧边际化。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
34、也不能免于灾雄。柏拉图全集材料二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摘选自人民日报(1)材料一中,柏拉图对古希腊的民主制持何种看法?他认为克服这些缺陷的有效手段是什么?(6分)(2)在20世纪初,中国哪一群体制
35、度移植实验的失败能从反面证明材料二的观点?这种移植来的制度与中国传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导致其在中国无法成长?(8分)(3)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框架是什么?从学者的感慨中你可得到什么启示?(6分)答案(1)看法:柏拉图认为希腊的民主政治使领袖的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限制,存在着民主权力滥用的倾向;民主使智慧边缘化。手段:柏拉图认为,应该将政治权力和哲学理智相结合,由具有智慧和美德的哲学家治理国家。(2)群体:资产阶级革命派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以失败告终。差异:经济: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入工业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政治:西
36、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中国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动势力强大。文化:西方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自由平等、民主法制观念深入人心;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3)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启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必须与其基本国情相适应;民主政治建设要尊重其历史传统;民主政治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第一段“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概括。第二小问从材料第二段哲学王的思想来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二阐述了政治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结合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37、可以获得认识。第二小问通过对中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差异比较中获得认识。第(3)问第一小问回答新中国初期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第二小问可以从符合国情、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等角度思考。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时代的主题是压倒一切的力量,纵观1840年至今的历史,我们能清晰地看出中华民族的时代主题经历了四个阶段:救亡强国富民和平崛起。1840年至1945年的主题是救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强国代替救亡成为新时代的主题;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时代主题由强国转向富民;进入21世纪,时代主题又从富民走向了和平崛起。”同道著国民大师之死前言国学复兴大趋势请回答:(1)“18
38、40年至1945年的主题是救亡”,“救亡”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这一时期“救亡”的方式和重大历史事件。(6分)(2)“强国”时代,新中国最杰出的科技成就是什么?(3分)(3)为什么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使“富民”成为时代的主题?(3分)(4)进入21世纪,时代的主题是“和平崛起”,你认为中国在“和平崛起”的道路上应注意解决哪些问题?(8分)答案(1)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方式:改革:洋务运动、维新变法。革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2)两弹一星。(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4)国际上:应顺应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承认文化多元化(和而不同);追求世界的和谐发展。国内:经济上努力实现经济转型,政治上继续发扬民主,法制上建立法治国家,文化上发展民族文化。教育科技:大力发展教育,重视科技创新。外交上: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民生:实现民生幸福,建立和谐社会等。解析第(1)问据所学知识,从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等角度分析原因;实例可以从改革、革命两方面回答。第(2)问据所学知识,主要有两弹一星等。第(3)问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变化等角度来回答。第(4)问是开放性试题,可酌情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等角度回答;国内从现代中国政治、教育科技、经济发展、民生、和谐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