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许昌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大面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河南省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加快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建设的重大部署,要求加快许昌与郑州的功能对接。许昌市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强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要求优先发展市区、不断扩大市区,决定在许昌至长葛87平方公里的带状区域内,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示范区。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许昌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契机,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许昌旅游各主要要素将得以展开,从而完成旅游产业的战略布局;同样,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成长性好三大优势的旅游产业也将为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催化和强大助力。
城乡一体化推进区范围:总用地规模87平方公里,其中长葛东南组团用地规模(彭化路以南用地)11.1平方公里,许昌县新城区8.8平方公里,尚集组团15平方公里,魏都区民营经济园5平方公里,其它用地47.1平方公里。
一、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在许昌“宜居花城”旅游品牌建设中的地位
“宜居花城”旅游品牌中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第二片区:城乡一体化推进区休闲旅游区,以森林城市生态休闲和农业生态休闲、民俗休闲为主。
推进区的项目可分为四个类别:大型旅游项目、农家乐旅游项目、主题乡村游项目和旅游配套设施项目。
二、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空间结构布局
遵循“双城一体、带状发展、组团结构、生态支撑”双城三组团一新区的空间结构。三组团为长葛市东南组团、尚集组团、民营经济园组团和许昌县新城区。各组团、新区通过花卉苗木基地、河流水域、生态绿地、公共绿地、交通干线等有机的连接起来,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三、城乡一体化推进区旅游整体发展思路
(一)明确旅游产业对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发展的作用
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发展模式,实质上是以城乡一体化为基础,城、镇、村、农业产业互动整合的城市化建设模式;其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城、镇、村的发展结构,将对区域发展形成示范性作用。
(二)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旅游产业定位
旅游产业在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发展中的定位:
城乡一体化推进区中重点扶持的支撑性产业。
(三)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发展模式
(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旅游产业布局结构
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一)城镇村旅游产业网络结构战略--围绕路、河、园区、村形成整个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发展框架
以许昌市为中心,以许昌县行政区、长葛新行政区为城镇依托,以沿水系、公路特色新农村建设为依托,大型招商旅游项目为支撑,形成旅游城市、旅游小城镇、旅游导向的新农村及大型旅游项目为支撑的旅游产业发展网络结构。
(二)依托观光型经济农业,发展乡村旅游的战略
许昌城乡一体化推进区通过发展观光旅游及乡村休闲,形成观光型经济农业:包括花卉农业、观赏采摘水果、绿色蔬菜、高科技农业、特色乡村民俗等。
按照城市用地、农业用地,农村建设,鼓励农民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和村落结构的转化,随着耕地、农业生产用地向生产绿地和经济型果林等的过渡,保持和结合农业经济发展,发展和集聚观光农业,从而带动整个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发展。
(三)多元主体的旅游投资战略
政府在新行政区建设中考虑到整体景观建设和旅游产业支撑要素建设,形成旅游小城镇;花卉苗木旅游带及观光果林带,通过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区域园林及其它企业投资主体形成片区整体风格,为旅游整体开发形成好的环境;新农村总体规划和发展中,政府统一规划和控制,以农民投资为主体,通过集体投资、外来投资和个人投资的部分中小型项目带动新农村旅游的发展,形成以旅游产业为导向的新农村建设;对于大型主题公园项目,政府通过整体环境打造及政策优惠等,吸引外来投资建设大型旅游主题项目,带动区域的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五个农家乐旅游示范村项目策划
5个示范村的打造要突出各自特色,如丈地村的餐饮特色、西街村的文化特色、禄马村
的曹魏文化、宋庄的腊梅文化、英刘的中原传统时尚等。特色项目是每个示范村策划的重点,依据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进行选择使用,结合特色项目的辅助配套项目,整体层次上形成以特色项目为“月亮”,其它辅助项目为“星星”的众星捧月格局。
● 丈地民族餐饮村
主题定位:
丈地民族餐饮村--突出民族餐饮和民族风情
目标定位:
打造成为集伊斯兰风情为特色旅游村落。
开发思路:
许昌县丈地村位于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紧邻 107 国道,地理位置优越,有较强的工农业基础。该村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中州文化村”等称号。
旅游村开发是以回族风情为特色的穆斯林风情,可建伊斯兰民居、广场、雕塑、娱乐场所等,游客到此,可观赏到富有特色的伊斯兰建筑特色,欣赏阿拉伯歌舞,品尝回族小吃,体验回族生活等。
丈地作为民族村落,充分挖掘本地餐饮特色及伊斯兰民族风情。因此其村庄民居要按产业+文化复合型民居进行改造,突出餐饮特色和民族文化。以丈地村为依托,以闻名遐迩的“丈地羊肉汤”饮食品牌为号召和主体,迁移丈地农贸市场,并在村北修建伊斯兰风情园和丈地餐饮城,展示中原伊斯兰文化风情,拓展“丈地羊肉汤”饮食品牌,建设民族食街;并依托丈地村伊斯兰民族风情与伊斯兰民族文化,建设民族风情园、设立伊斯兰文化中心等,开展独具特色的深度旅游项目。
重点项目:
★ 餐饮一条街
沿村建设一条荟萃所有伊斯兰及本地特色小吃的长廊,长廊内容包括小吃街、茶肆、酒肆。
★ 土特产品一条街
土特产一条街,统一规划沿街门店,统一招牌,严禁占道经营,方便游客购物、饮食和住宿。
★ 民族风情园
以展示特有的民俗风情与伊斯兰文化为特色,将伊斯兰的宗教文化与生活习惯在风情园里通过体验式的活动进行展示,在风情园的建设上要体现出特有的民族特色。依托丈地村伊斯兰民族风情与伊斯兰民族文化,建设民族风情园,游客到此,可观赏到富有特色的伊斯兰建筑特色,欣赏阿拉伯歌舞,品尝伊斯兰民族小吃,体验伊斯兰民族生活等。开展伊斯兰传统的叼羊场、赛马场、开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赛马、叼羊等风情旅游项目。
★ 团结大乐园
以团结协作为主题的小型游乐园,开展强调团结协作才可胜出的比赛活动,让游客参与活动。
★ 伊斯兰文化中心
展示特有的中原伊斯兰文化与习俗,收集当地伊斯兰符号的历史纪念物,成为展示本土文化与特色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心。
同时开展民族养生保健、民族体育、民族节庆等特色深度旅游项目。
★ 伊斯兰风情演艺街
建一大型演艺广场,成立文化演出公司或文化演出队,进行回族歌舞及地方歌舞曲艺的表演,游客亦可参与表演。通过清真建筑、伊斯兰服饰文化、伊斯兰歌舞表演,向游客全面的展示伊斯兰文化的丰富多彩。
● 西街书画村
依托西街书画特色,结合地方民俗文化,形成以街区为主体的西街书画民俗村,将村建设成为河南艺术民俗特色文化村。
总定位:
中原书画村、鲜切花基地
目标定位:
“中原书画第一村”,豫南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
开发思路:
西街村民居要按文化型民居进行改造,依托书画特色,结合地方民俗文化,烘托中原农民书画文化,打造“中原书画第一村”。可以考虑在文化馆的帮助下,形成农民书画培训、辅导、创作、交流和展示的一条龙,并逐步走向产业化。充分调动700多名农民书画爱好者的积极性,将整个西街村作为一个景区进行建设,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建设书画街、书画院、书画工作室、文房四宝店和游客书画参与亭等仿汉魏风格建筑群,将
西街村建成汉魏文化风格浓郁、游客参与性和娱乐性强、能够充分展示中原民俗休闲文化的特色旅游区。
突出项目建设重点,培育工业亮点;加大建设力度,培育城建亮点;挖掘浓厚文化底蕴,培育文化亮点;突出基地建设重点,培育农业亮点。
乡土艺术家,当地农民书画发展的一个缩影,农民书画不仅丰富了农村文化,还可以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一条好路子。可以考虑在文化馆的帮助下,形成农民书画培训、辅导、创作、交流和展示的一条龙,并逐步走向产业化。
依托锦卉花木有限公司,扩大鲜切花生产基地规模,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发展,成为豫南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
重点项目:
★ 以位于许昌县尚集镇西街村的书画对和尚林清书画展示楼为依托,在市、县、镇三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调动分布于西街、东街、十王、吕桥等村庄的731名农民书画爱好者的积极性,将整个西街村作为一个景区进行策划,寻找市场卖点,加大招商引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建设书画街、书画院、书画工作室、文房四宝店和游客书画参与亭等仿汉魏风格建筑群,将西街村建成汉魏文化风格浓郁、游客参与性和娱乐性强、能够充分展示中原民俗休闲文化的特色旅游区,以特色书画、民间文化交流和文化展示(中州名镇农民书画展)、民间工艺品开发和销售等为主要内涵,全力打造“中原书画第一村”品牌。
★ 以乡土花卉为主,适当引进外来花卉;考虑鲜切花的培训、制作和体验休闲项目,举行一些花卉展活动。
★ 百花舞台:依托锦卉花木有限公司,扩大鲜切花生产基地规模,引进多种花卉展示。
★ 百花园:采用花卉的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营造观赏,芳香,知识为一体的景观。广泛引种珍奇花卉,樱花,海棠等,采用园圃的布局,运用花架、花柱、花廊、景墙、水池等手段达到布局精巧,生动,富于层次。栽培方式采取地栽,盆栽,篮栽,瓶栽,瓶栽,花坛式,悬挂式,使空间充分利用,最重要的是要给每种花挂牌。
★ 专业生态餐厅: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就是利用保护种植设施可以满足植物生长需求的功能,结合园林式的景观配置以及花草,蔬果,园林植物的种植,营造一
个绿色的生态型就餐环境,将餐饮和园林景观有机的结合起来。
★ 花餐厅:设以花卉为原料的饮食,丁香、茉莉、桂花、玫瑰、百合等均可做菜做茶,品位独特。介绍花卉的同时也介绍其营养,医疗价值。当地名民艺术家的亲手诗词作品作为屋内装饰。
要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扩大花木规模。目前,种植花木效益还是比较高的,要及时向农户准确传递市场信息,引导发展对路产品,农民是愿意接受的,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通过引进业主,提升花木档次。要建立利益导向机制,采取适当补贴等办法,加快土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促进土地向业主集中,开展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发展市场需求量较大的盆花、鲜切花生产。
要鼓励企业和农户自愿建立联合体,采取股份合作方式,解决资金周转困难和用地困难等问题。
● 禄马村--曹营水寨
主题定位:
万亩莲园 曹营水寨
目标定位:
融入曹魏文化内涵,以垂钓休闲、住宿为主要功能,以水、莲为特色的田园式的乡村旅游。
开发思路:
以莲花的种值、观赏、销售及莲花产品的开发为主线,引入水景,打造中原田园风光特色的现代乡村旅游区。
以休闲为特色,开发田园度假休闲。
禄马村有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仿古民居,水资源较为丰富,村庄水系资源良好,同时曹操饮马河流经村庄,逶迤前行,并有曹操饮马桥遗迹,无论是村落还是河流与曹魏文化均有很深的渊源。依此可打造曹营水寨文化主题村落,以提供住宿、垂钓休闲为主要功能,辅以农业采摘、观光与饮食活动。
村庄要按生态+文化复合型民居模式,对民居进行适当的汉魏风格的立面改造,凸显曹魏氛围,打造成具有住宿和餐饮功能的农家院。恢复古饮马河原貌,适当拓宽水面;村庄内除两条主河道外,还要因湾就曲,引入数条水源,营造水寨氛围;充分挖掘三国曹魏文化,
重修饮马桥,再建马王庙,于水上、临水岸设置曹魏文化景观小品(如水上建仿汉小桥、岸上建汉魏风格的雕塑),在村落境内的河面大面积种植莲花,沿岸、村落、庭院栽树,种花,种草,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旖旎的荷塘风光。
将清潩河和饮马河分为若干个小型荷塘,即可进行水产养殖,又可为游客提供垂钓休闲之地;按规划,禄马村境内将建设一个生态游园,种植大棚蔬菜、时令杂果、各种花卉、珍贵苗木,因而可打造成具有采摘、休闲、餐饮、娱乐、观光为一体的曹营水寨乡地旅游度假区。为营造曹魏氛围,服务接待人员着汉魏服装。
重点建设项目:
清淤整治后的清潩河支流饮马河在禄马村一带形成较好的水系。沿饮马河策划以下乡村休闲度假带:
★ 曹营水寨
以曹营水寨为主题,建设特色度假设施,打造休闲型主题村落,建设成为中原水风情的文化村寨、度假村寨,通过景观打造,突出水文化与水休闲的概念,引入水景,建设现代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地。
★ 田园独钓
建设可用于游客垂钓的荷塘,将塘分为若干个小型池塘,一方面可以进行水产养殖,另一方面可以为游客提供很好的垂钓休闲地和特色餐饮。
★ 禄马千亩莲园--水上植物栽培观赏游乐园
在禄马村东部,建设水上植物栽培观赏游乐园,以栽培种植观光水生植物为主,注入游憩设计,如种植能托住人的睡莲等多种水生植物。
★ 十里莲堤
位于万亩荷花池中间的长堤,长约5公里,即“十里莲堤”。堤上两边可植垂柳、红柳等植物,建凉亭及长、短廊若干,小拱桥两座,置石桌、石椅若干。
● 宋庄--宋时梅园
主题定位:
鄢陵腊梅,演绎宋代时尚
目标定位:
以许昌腊梅历史文化为主线,结合花卉园艺、盆景文化展示,体现宋代中原民俗时尚,提供以游客接待、园艺观光、花品购物为主要功能,以餐饮、写生为辅助功能的乡村旅游,使游客深入了解许昌的腊梅文化。
开发思路:
腊梅是一种名贵的花木,花期长达三个月,自古与竹、兰并称“岁寒三友”。许昌鄢陵腊梅栽培历史悠久,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特别是宋朝时,因鄢陵腊梅花型大、蜡质厚、花期长、香味浓,被列为花之上品。上至皇族,下至百姓均以鄢陵腊梅为贵,作为礼品互赠,因而成为当时时尚,风行一时,所以有“鄢陵腊梅冠天下”之称。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优久的种植历史,成熟的栽培技术,丰富优良的品种和绮丽多姿的盆景造型,打造一片宋时梅园,配以必要的接待、餐饮设施和数家“腊梅人家”生态型农家乐民居,结合宋庄现有的300亩葡萄种植,腊梅文化旅游节’形成具有许昌特色的乡村旅游。
重点项目:
宋时梅园中主要设置文化墙、腊梅精品园等项目。
★ 文化墙
在腊梅园内设置,以图文并茂形式展示许昌种植腊梅的历史和动人的民间传说。
★ 腊梅精品园
汇集鄢陵丰富多样的特别是多次获奖的腊梅盆景造型、历史上名贵的腊梅品种(如传说中的老苏梅、圣府梅)及现代的名贵腊梅品种(如金莲花梅、虎蹄梅、夹心腊梅等)于一园。
★ 腊梅文化节
配合宋时梅园开发建设,推出腊梅文化旅游节。依托腊梅园每年召开一次腊梅文化旅游节,让游人看漫山遍野的梅花,品芬芳四溢的梅花茶,在梅花香里赶乡场、购年货,看腊梅主题灯会,还可以尝到以腊梅为原料烹饪的各种美食。
● 英刘--石榴花红
主题定位:
石榴庄园,演绎中原传统时尚
目标定位:
以石榴为主要品种,建设现代农庄,结合石榴花观光、采摘,形成夏秋季节的农业观光休闲,融入中原地域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以石榴所含的喜庆寓意,打造以中原传统体验服务为特色,以喜宴餐饮、小型会议接待服务为主,以石榴观光、采摘为辅的乡村旅游场所,使游客深入了解中原地域和民风民俗文化。
开发思路:
在中原的传统文化中,石榴寓意美好,代表殷实之家、多子多福、平安祥和。同时,石榴易于栽种,便于成林。英刘村内,可在“石榴农家”农家乐民居处种植成片石榴园,打造环境特色,接待游客住宿。在此基础上,建设规模较大的“石榴庄园”,园内种植大面积、多品种的石榴树。在石榴园中建设茶舍,游客可以在园中品茶、纳凉。石榴园内建筑要具有中国古典式建筑及优美的庭院式风格,建设曲折长廊,竹声潇潇,花果繁盛,美景宜人。按小型会议接待、喜庆宴会(如婚宴、生日宴、喜面宴、庆功宴、表彰会、联欢会、新闻发布会及各种小型商务会议等)、新婚洞房等需求进行区域划分,完善功能设施,精心设计室内装饰与摆设,以融入中原地域和民风民俗文化的特色服务为内涵,结合石榴观光、采摘,形成体验中原传统文化、感受地域民风民俗、接受中华传统教育的场所和夏、秋季节农业观光休闲场所。
重点建设项目:
★ 石榴农庄
种植大面积石榴品种。在石榴园中建设茶舍,游客可在其中品茶、纳凉。
具有中国古典式建筑及优美的庭院式风格,建设曲折长廊,竹声潇潇,花果繁盛,美景宜人。设计建设可以举办过各种宴会,自助餐与生日宴会,新婚喜筵以及各种新闻发布会、联欢会及各种商务会议的场所。
六、城乡一体化推进区旅游产业开发运作模式
模式总概:
以“环境带动旅游、旅游带动人气、人气带动商气、商气带动项目、项目带动土地”的模式,实施区域开发。
统一规划,控制风貌;借助土地经营手法、推进景观农业规模化发展;
依托新农村政策,以五个旅游导向社会主义新村为带动模式,逐步推动区域61个新农村旅游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