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位选择知识点精析精练预测试题10.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850874 上传时间:2024-10-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位选择知识点精析精练预测试题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位选择知识点精析精练预测试题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文档. 位选择知识点精析精练预测试题10   第十五讲 农业生产活动及区位选择   Ⅰ 必记知识全览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一、必记概念   1.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 或 ,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2.农民在自己的田地上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这样的农业称为 。   3.如果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少, 成为增加农业产出的主要手段,这样的农业称为 。   4.如果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多,用提高 的方法增加农业的产出,这样的农业称为 。   5.如果农民生产的产品,大多数甚至全部供自己及家庭享用,这样的农业称为 。   6.如果是以销售产品为目的进行农业生产,这样的农业称为 。   一、1.栽培植物饲养动物2.混合农业3.扩大土地面积粗放农业 4.单位面积产量 密集农业5.自给农业6.商品农业   二、必记原理   1.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加大 投人,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2. 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3.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要根据当时当地的 ,并充分考虑到 。   二、1.科技2.市场的需求量3.经济技术条件 投入和产出比   Ⅱ 考点过关 过关斩将 一马平川   考点祥解 精剖细解 入巿三分   一、基本考点   考点1.农业生产的特点   (1)地域性。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不同的生物要求不同的自然条件;世界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   (2)季节性和周期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   案例剖析 旁征博引 举一反三   考题1 (典型例题分)“春种秋收,夏播冬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揭示了农业生产的( )   A.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B.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 .周期性和地域性 D.周期性和灵活性   考题1点拨: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与季节有关,必须按季节顺序安排。我们通常说要“不违农时”,就是由农业有季节性和周期性这个特点而的。答案:A   考点2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1)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投入: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等   产出:各种农产品   (2)农业投入要素的发展变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生产资料的投入比重逐渐增加,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农业产出。特别是现代农业生产中,加大了科技投入,如培育良种、改革耕作方式等,已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考题2 (典型例题题,4分)图15—1为典型例题科技投入转化而的产值占农业新增产值的百分比,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美国依靠科技投入增加的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   B.中国依靠科技投入增加的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   .美国主要依靠科技投入增加农业产值   D.中国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业产值   (2)现代农业生产的下列行为中,不属于科技投入的是( )   A.培育良种 B.改进灌溉技术 .改革耕作方式 D.使用化肥、农药   考题2点拨:由图可知,美国农业新增产值中有60%是自于对科技的投入;中国农业新增产值中有30%是自科技的投入,70%自非科技投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已成为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出的主要手段,如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革耕作方式等都属于对科技的投入。答案:(1)(2)D 总结提示: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内容涉及农业投入,读图时要注意区分和审清图例。农业生产投入的各要素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技在农业投入中的比重上升。   考点3.农业分类   (1)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畜牧业,两者兼顾的为混合农业。(2)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分别分布于生产力水平低的地区和现代农业发达地区。(3)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前者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后者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考题3 (典型例题)与下图中阴影部分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热带迁移农业 B.游牧业 .中国南方的水稻种植业 D.东北地区的商品谷物农业   考题3点拨:图中阴影部分反映的农业既是商品农业、密集农业又是种植业。热带迁移农业是自给农业、粗放农业;游牧业不属于种植业;中国南方的水稻种植业是粗放农业。答案:D   考点4.农业的区位因素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区位类属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 自然因素①不同的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   ②气候条件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地形 自然因素①不同的地形区,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分布随海拔而有所不同。   土壤 自然因素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市场社会经济因素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社会经济因素便捷的交通运输是发展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   政策社会经济因素国家政策及政府干预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常见因素。   考题4 (典型例题)1996年,我国北方地区苹果价格大跌,并出现了严重的滞销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市场需求 B.国家政策 .气候因素 D.交通运输   考题4点拨: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苹果的消费量较大,价格上扬,因此北方许多地区盲目扩大苹果的种植规模。到了1996年,我国市场上苹果供过于求,不仅价格大跌,而且出现了严重滞销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需求的变化。答案:A总结提示: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最终由′市场决定。如果市场价格发生变化,农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产量就会随之发生变动,从而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拓展与综合应用创新考点   考点5.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拓展考点)   (1)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2)自然因素的利用与改造: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改造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   (3)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要根据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并充分考虑到投入和产出比。   考题5 (典型例题分)三江平原沼泽地与黄淮平原盐碱地发展种植业须改造的共同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 .气候 D.热量   考题5点拨:首先应明确沼泽地与盐碱地的特点。沼泽地是在积水和地下水浸渍及湿生植物作用下形成的土壤,土壤中水分太多,长期潮湿。盐碱地的土壤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盐类物质、碱性成分,对植物生长危害极大。其次,要在沼泽地、盐碱地上进行种植必须改良当地土壤,沼泽土中水分太多,需排水;而盐碱地则盐分太多,需洗盐,施用石膏等措施。因而两者发展种植业需改造的共同自然条件是土壤。答案B   考点6.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拓展考点)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不变的,而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农业区位的选择应更多的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影响农业类型、规模和地域的变化。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考题6 (典型例题)下图为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过程。据此回答(1)、(2)题。   (1)阶段I鲜花和蔬菜产出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出的区位变化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   A.地形平坦、城市规模大   B.市场区位、交通运输便捷   .气候优越、城市居民收入提高   D.水充足、国际市场需求扩大   (2)若甲城市为纽约,乙城市位于中美洲,则阶段Ⅱ运输量大的季节是纽约的( )   A.春季 B.夏季 .秋季 D.冬季   考题6点拨:(1)从图上可以看出,阶段I城市所需要的鲜花、蔬菜都是附近郊区生产的,说明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市场的需求,同时郊区距离城市较近、交通便捷。(2)冬季纽约地区气温低,不适合蔬菜生长,而南方地区气温高,适合蔬菜生长,大量蔬菜运输到北部国家。答案:(1)B(2)D总结提示: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阶段,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应用辨证发展的观点去分析。   考点7.农业主导区位因素分析(练合应用考点)   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要从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土壤、市场、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条件,然后从中找出主导区位因素。   从农业区位选择的角度看,其主导因素,往往是社会经济因素,但对于不同的农业区域,其主导因素可能为自然因素。总之,对于农业区位主导因素的分析,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考题7 (典型例题)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符合实际的是( )   A.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市场   B.珠江三角洲的双季稻——水   .河套平原的小麦——光照   D.东北的甜菜——土壤   考题7点拨:上海郊区的乳牛场主要是由于城市人口众多,对乳及其制品需求量大而形成的,即主导因素是市场;珠江三角洲的双季稻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热量;河套平原的小麦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水;东北的甜菜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热量。答案:A总结提示: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不同的农业区位选择。然后采取主导分析法,结合具体情况,从中找出主导区位因素。   Ⅲ 三年高考题一网打尽 蓦然回首 灯火阑珊   回顾1 测试考点7 (典型例题T12,8分)海峡两岸同胞的交往,有其地理和历史渊。回答(1)、(2)题。     (1)上图中水果“分布主导因素——销售主导因素”的正确组合是( )   A.气温、降水、城市——技术、资金   B.光照、地形、水——冷藏设备、劳动力   .降水、热量、地形——市场、交通运输   D.气温、土壤、城市——交通运输、信息   (2)据图分析,港澳台地区共同的工业部门是( )   A.电子、纺织 B.造船、化工 .玩具、钢铁 D.机械、食品   1.(1) 点拨:图中水果的分布主导因素主要是自然因素,其中热量条件是最主要的,其次还应包括降水和地形;水果的销售主导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条件,其中市场是决定性因素,交通、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善则大大扩大了产品的销售距离。   (2)A点拨:对照图中的图例,寻找港澳台地区均有分布的工业部门的图例就可作答。   回顾2 测试考点2 (典型例题T19,4分)下图是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的变化图。读图15—6回答(1)、(2)题。   (1)关于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及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37~1999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B.1961~1999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1999年,两国均以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D.1999年,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2)1980~1999年,泰国产业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是( )   A.农业 B.工业 .商业 D.旅游业   2.(1)B(2)A点拨:第(1)题,首先根据第三产业人口所占比重大小,不难看出图上部曲线表示的是泰国从事第一产业人口比重高,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低,图下部是德国产业构成人口的历史演变曲线。从图中可读出,1961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约为70%,到1999年呈下降趋势。第(2)题,首先,明确农业是第一产业,其次,泰国农业人口从1980年到1999年下降最快,其数量变化也最大。   回顾3 测试考点2 (典型例题3分)近年,我国农耕区畜牧业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其需要大量投入的是( )   A.劳动力 B.土地 .资金 D.技术   3.D点拨农业的区位因素较多,但是近年增加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是科技,我国农耕区实现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   回顾4 测试考点4 (典型例题T32,16分)阅读我国甲、乙、丙三个城市位置、海拔、气候、土地利用、农作物等相关资料,填表并回答:   城市田乙丙   位置91E、30N附近104E、31N附近120E、30.2N附近   海拔(米)36585057   年太阳总辐射量(千卡/厘米2•年)202.488.5112.3   年日照时数(小时)   年平均气温(℃)7.516.316.1   七月平均气温(℃)14.925.828.7   一月平均气温(℃)   干湿地区半干旱区湿润区湿润区   年均降水量()   所在农业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所在农业区主要农作物   (1)根据表内已提供的地理信息及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分析,将下列各项目资料中的英字母代号,填入表内相应的空格中。   (年日照时数) A.1239.2 B.1970.6 .3005.3   (一月平均气温)A.-2.3 B.3.6 .5.6   (年均降水量) A.453.9 B.976 .1400.7   (所在农业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   A.水田为主的耕地(地势较高)   B.水田为主的耕地(地势较低)   .草地 (所在农业区主要农作物)   A.水稻、甘蔗等 B.青稞、油菜等 .水稻、茶叶等   (2)从表中资料分析甲、丙两城市所在农业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甲: 。   丙: 。   4.(1)自上而下依次为AB AB AB AB BA (2)海拔高,热量不足(或高寒),不利于谷类作物生长;太阳辐射量多,日照时间长,草场辽阔,有利于农牧业发展地势低平,水热资丰富(或气候暖热湿润),有利于农业发展 点拨•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确定甲、乙、丙三城市具体位置;由三地坐标可知甲(91E、30N)应在青藏高原上,乙(104E、31N)应位于四川盆地内,丙(120E、30.2N)应位于长江三角洲内。由此可知日照时数: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天气晴朗,日照时数最多;四川盆地由于地处盆地内,多云雾,应最少。一月均温:青藏高原上地势高,气温应最低,四川盆地内气温应最高。年降水量长江三角洲地处沿海,降水量多,而青藏高原上则降水量少。由此对农业土地利用及农业主要作物也可依次判断。对于(2)题,只要在(1)题基础上将两城市主要条件加以概括即可。   Ⅳ 2007 年高考题预测 高瞻远瞩 占尽先机   一、考情预测   预测1:农业区位选择   预测根据:农业区位选择与自然、社会经济、政策等因素关系十分密切,是农业生产知识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历年高考中考查的重点。   命题角度预测:(1)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某种农业类型发展、变化,考查农业布局考虑的区位因素,材料往往采取图表形式。(2)综合题中结合区域图对某个具体地区的区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   预测2: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预测根据: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的具体表现,是人地作用中重要的一环;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大,因此农业区位因素的评价和决策更多的是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命题角度预测:(1)结合图资料如加入T0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考查引起某地区某种农业类型或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的区位因素。   (2)结合区域图考查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应改造的自然因素。   二、考点预测题(80分,40分钟) (333)   A 卷 基础经典预测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20世纪70年代前甲鱼价格便宜,80年代后价格飞涨,而自然生长的甲鱼要七年才能上市,随后,江汉平原有很多人在冬季用温室不让甲鱼冬眠,这样三年即可上市,以后价格大幅度下跌,于是有的又转向养观赏龟。据此完成1~3题。   备考1测试考点7 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产量的因素是( )   A.气候 B.政策 .科技 D.市场   1.D点拨:材料中反映了甲鱼价格的变化,由养甲鱼到养观赏龟的变化,均由市场的需求及变化所决定。   备考2测试考点5 甲鱼能3年就上市,这是由于人们改造了( )   A.光热条件 B.土壤条件 .地形条件 D.交通条件   2.A点拨:由于在冬季利用了温室,从而改造了光热条件,所以三年就上市。   备考3测试考点6 湖北江汉平原的甲鱼运到上海销售,主要得益于( )   A.发达的通信网络 B.快捷的交通运输 .优惠的政策 D.优越的地理位置   3.B 点拨:江汉平原的甲鱼运到上海销售,主要得益于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备考4测试考点4 读下图回答:   与东北平原相比,该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A.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 .水充足 D.热量丰富   4.D点拨:由图可知该地为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区,该地区红壤广布,红壤呈酸性,土壤贫瘠;与东北平原相比,最大的优势是纬度低,热量丰富。   在西藏聂拉木县(北纬28)海拔4700米的阳坡种植了青稞.这里成为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处的农业生产,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据此判断5、6题。   备考5测试考点4 该县可种植青稞且产量较高的原因是( )   A.02浓度高,温室效应明显 B.昼夜温差大,日照强 .降水量丰沛 D.气温偏低,水分蒸发少   5.B 点拨:青藏高原上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时间长,利于养分积累;夜间温度低,植物呼吸消耗少,也利于营养物质积累,再加上受到较长时间充足的阳光照射,因此青稞产量高。   备考6测试考点1 该县与苏南部纬度差不多,江苏南部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这说明农业生产具有( )   A.地域性 B.季节性 .周期性 D.不均性   6.A点拨.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的自然条件不同。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政策差别很大,因此,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图15—8表示某地区农业生产投入的变化过程,完成7、8题。   备考7测试考点5 图中农业生产投入中,人类活动对自然因素改造比较明显的是( )   A.农业机械、化肥、农药 B.饲料加工、科学技术 .灌溉水、大棚 D.优良品种、城市   7.点拨: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主要通过两方面:一是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二是依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灌溉水改造的是水分条件,大棚改造的是热量条件。   备考8测试考点6 本地区由小麦种植改为蔬菜种植,影响农业种植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市场的变化 B.国家政策的变化 .交通运输的变化 D.科技的发展   8.A 点拨:随着城市的兴起,城市对蔬菜等农产品的需求增多,因此在城市附近发展蔬菜、花卉等种植业。   “工厂化农业”也称“农业车间”,即在人为控制下,通过设备、条件的改进,创造适于作物生长的栽培环境,进行可控制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由于摆脱了自然环境的束缚,可以实现蔬菜、花卉、家禽家畜饲养等全天候、反季节的连续性生产,从而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据此回答下题。   备考9 测试考点3 按农业的分类,“工厂化农业”应属于( )   A.种植园农 B.劳动密集农业 .资金和技术密集农业 D.粗放农业   9. 点拨:由材料可知工厂化农业是在人为控制下,通过设备、条件的改进,进行可控条件下的农业生产,需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图”,回答10、11题。   备考10测试考点3 该地农业是( )   A.自给农业 B.粗放农业 .商品农业 D.技术密集型农业   10. 点拨:从图中看,该地以养鱼和种植桑树或甘蔗为主,应为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产品面向市场,是商品农业。   备考11 测试考点7 影响该地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和土壤 B.水和土壤 .水和气候 D.地形和气候   11.D 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这种基塘生产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水热资。   备考12 测试考点5 下列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措施中,正确的是( )   A.在较陡的山坡上修筑梯田   B.在我国西北地区大力发展耕作业   .在我国南方丘陵红壤区投施适量熟石灰   D.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12.点拨:在较陡的山坡上修筑梯田,不仅用水困难,还会增加工程量和耕作难度,加剧水土流失;我国西北地区缺水严重,不宜大力发展耕作业;围湖造田会降低湖泊的调节能力,加剧水的紧缺,引发频繁的旱涝灾害。   B卷 综合应用创新预测题   备考13测试考点4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 圆表示 (粮食作物)种植区,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资优势是 。(4分)   (2)乙图是该地区的某工业城市周围土地资开发规划图,请判断下面关于B、、D三个区位安排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3分)   B地拟建设成乳农业生产基地   地拟建设成以蔬菜业为主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D地拟建设成经济作物种植区   13.(1)玉米地处松嫩平原、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分布有大面积的有机质含量很高的黑土;地势平坦,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2)B合理B地靠近公路,乳制品运输方便快捷,且离城市较近。不合理地位于河流的下游,大量污水汇入河流,不易作灌溉用水;位于冬季风的下风向,地种蔬菜会受到烟尘、有害气体的污染。D合理D地距城市较远,地价较低,耕地广,便于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1)由甲图经纬度可知该地区为我国的松嫩平原。(2)主要判断农业布局是否合理,判断时首先分析每种农业类型布局的主要因素,然后结合图看是否满足。   备考14 测试考点4、5.7 读“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图15—12”,回答问题。(12分)   (1)图中字母表示的内容是:A ,B , ,D ,E 。(5分)   (2)如对A、B因素利用不当,容易产生哪些生态环境问题?(2分)   对A因素进行改造要注意什么问题?(1分)   (3)、D、E因素中,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 。(1分)   (4)分析回答形成下列各地农业类型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东北平原农作物大都是一年一熟,华北平原农作物大都是两年三熟: ;我国南方红壤地区种植茶树: 。(3分)   14.(1)地形土壤政策 交通运输市场 (2)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投入与产出之比 (3)E(4)地形气候(热量)土壤 点拨: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在自然因素选项的判断中关键是确定B的答案,从框图中可以看出,B是自然因素的组成部分(可能是土壤或地形),并且B受农业生产和废渣废水的影响,农业生产对土壤有影响,利用得当,对土壤有改良作用,而废渣、废水对土壤质量也有影响。因此,B是土壤,A是地形。在社会经济因素的判断中,根据农产品加工厂对E有影响,可判断出E为市场,而D对市场有影响,可判断出D为交通运输,为政策,三者之中,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备考15 (学科内综合题)测试考点4、6 读北京蔬菜基地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请分析改革开放前,四季青作为北京市蔬菜生产基地的原因。(3分)   (2)试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是什么因素的变化促使海南岛成为北京蔬菜生产基地?(2分)   (3)请分析90年代中期后,是什么自然因素使北京附近地区不能成为北京的蔬菜生产基地?(1分)   (4)写出图中目前蔬菜从海南岛运往北京,沿途经过的铁路名称。(2分)   (5)海南岛与寿光相比,蔬菜生产具有什么自然条件上的优势?(2分)   15.(1)位于北京城郊;接近消费市场,运输成本低;附近水丰富。(2)交通运输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3)缺水。(4)粤海线一广茂线京广线。(5)纬度低,光热充足,一年四季连续生产,降水较丰富。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所给的图看,改革开放前,北京市的蔬菜基地主要在北京郊区,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北京市的蔬菜基地转变为山东寿光、海南地区。相比较,北京市郊区靠近消费市场,靠近水,但由于该地区纬度高,冬季气温低,不适合蔬菜生长,而南方地区特别是海南,光热、水资丰富,四季皆宜蔬菜生产,再加上交通运输条件和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北京市蔬菜基地发生了变化。   备考16(学科间综合题)测试考点4,5 下图是当今世界主要毒品产地之一的东南亚“金三角”的示意图。“金三角”指泰国、缅甸和老挝的一大块地方。这里大部分为山丘,丛林茂盛,在其丛林中的开阔地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这里远离城市,交通不便。当地居民仍然用落后方式从事农耕,而种植粮食仅能糊口度日。(15分)   (1)“金三角”所在地区属 气候类型,自然带是 带,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3分)   (2)罂粟在这里大量种植的自然条件是①气候条件 ; ②土壤条件 ;(4分)   (3)这里罂粟得以大量种植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① ;(2分)   ② ;(2分)   ③ ;(2分)   (4)青少年面对毒品蔓延应采取什么态度?(2分)   16.(1)热带季风热带季雨林水稻 (2)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3)鸦片的利润远高于粮食 国际贩毒势力活动猖獗,市场广大远离城镇,交通不便,又是三国边界处,难以管理 (4)正确认识毒品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点拨:(1)由图中信息可知,金三角位于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的气候,丰富的劳动力等有利条件促使水稻种植业较发达,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季雨林带。(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罂粟得以大量种植的气候条件为高温多雨;土壤条件为士层深厚,土壤肥沃。    8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 8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