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游戏力13章1.9.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850678 上传时间:2024-10-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戏力13章1.9.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游戏力13章1.9.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游戏力》读书会第十三章——建立规则的新视角 今天的内容重点是围绕在:当孩子出现一些行为问题时,我们都知道不能放任自流。但是放任自流的反面并不是“严厉管教”。本章从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规则”。 书摘1.游戏力的基础之一是对孩子的尊重。在孩子和我们都心情愉快时,尊重会是相当容易的。但是如果孩子愁眉苦脸,或者做出的事让我们愁眉苦脸,那么一切就变得困难。我反对放任自流,就像我反对严厉惩罚一样。是的,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但不是惩罚和威胁。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因为惩罚总会失效(事实上,惩罚一直就无效)。如果从全新的视角来观察规则的建立和孩子的行为,我们就会发现,亲密联结、快乐游戏、和情感上的理解,远比惩罚、教训以及放纵要有效得多。 海霞:亲密链接、快乐游戏、情感上的理解,远比惩罚、教训以及放纵有效的多。我特别赞同这一点。就像书中所说的当孩子做出的事情让人愁眉苦脸时,我们很容易想到惩罚,即使不采取行动,内心也会掠过无数次的指责。当随着对游戏力的应用越来越多,事实让我反复的体会到一点:亲密联结、快乐游戏、和情感上的理解给予孩子的是他们内心所需的东西,换来的是正面情绪,好的行为也会随着而来。而惩罚却是在加重孩子的负面情绪,紧张、害怕、内疚等令人不舒服的感受一起涌上心头,这与我们想帮助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这本书里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这几个关键词。 钟煜:是的,我理解,强化正情绪,是游戏力的核心内容之一。 海霞:是的,当我们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会有一个很顽固地想法,那就是:“如果我不赶紧订立规则,如果不跟她说清楚,她怎么会懂道理,从而改善呢? 本章的内容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建立规则这件事,有些内容在之前的读书会中已经讨论过,因此今天只是挑出几点.如果大家在读书或者实践过程中有什么疑惑可以在读书会后提出来,大家一起自由的讨论一下。 那么我们开始来讨论新视角之一: 冷却自己 海霞:大家有没有觉得,自己在头脑不冷静的时候,很难有效地建立规则?不冷静的情况下,即使对自己说:“我是为了孩子好,对眼下的问题不能坐视不管。但实际上这时的自己已经被情绪所控制,很多规则建立后,事后自己都觉得很难执行。因此,不要让情绪成为教导孩子的动因,一定先让自己冷却下来。 钟煜:书摘2. 与其他父母交流,是自我冷却的一个好办法。他们能够了解你作为父母会有多生气、多担心、多沮丧。想把孩子好好揍一顿的,不只是我们。但是同时,其他父母也可以帮助我们再次认清现实:“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别太着急。”他们甚至会给我们一些支持:“我来帮你看他们一会儿,你出去散散心。”其他父母理解我们的希望、梦想、恐惧、和焦虑。与他们交流,可以帮我们卸下沮丧和愤怒的情绪负担,使教育孩子变得更加容易。 海霞:与朋友交流,特别缓解焦虑。让我们从沮丧当中迅速的恢复过来。 冷却自己还有一个好处,我们会因此避免盛怒之下对孩子的体罚或者语言暴力。体罚或者语言暴力只会加深亲子之间联结的断裂。 钟煜:我和以前杂志的同事有个微信群,基本上就是我们各自在育儿过程中有什么郁闷的事,就去发发牢骚。大家不一定能真的提供什么解决方案,但是就是跟了解自己,与自己育儿观大致相同的人聊聊天,就感觉特别放松。 我觉得现在我们这个天天游戏力群,也有这个作用。 海霞: 即使眼前的问题的确让人气恼,但是我们脑海中联想的一大堆所谓的“后果”,绝大部分都是我们焦虑心态下放大了的问题。我有过无数次这样的经历,越来越觉得大人尽快的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对孩子的帮助越及时且准确。家长之间的互助我们会在最后一章进行重点的讨论。钟煜说到的这个群就特别好,我觉得大家都可以建立这样一个“社区”,可以是线上的圈子,也可以是线下的定期聚会,想想看,让大家有一个互助的环境。自己有没有一个感觉安全又舒心的育儿交流环境? 希望我们的群能够帮助大家营造出这样的环境。 新视角之二:联结 海霞:冷却自己之后,我们应该第一时间去跟孩子联结。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孩子的一些问题,感觉需要制定一些规则时,态度也一定不是自上而下的发号施令,而是要基于联结的基础之上。 钟煜:书摘3. 多数“行为问题”的根源,实际上都只是联结的断裂。联结感良好的孩子更愿意与他人合作,更能为他人着想。惩罚只会加深亲子之间的断裂,因此,请首先考虑重建联结。 海霞:孩子犯了错误,或者说此刻她所做的事情已经惹我生气了,但我居然要去跟她联结?真的有些强人所难,对吧?想起自己家的一件事情:去年冬天,我忙于照顾才出满月的闺女,跟儿子的互动特别少,虽然我有思想上的准备——绝不要因为顾小的,而忽视大的。但是很多时候会力不从心。尤其是闺女两个月的时候发生了过敏性的腹泻,足足有一个月的时间,家人的关注都在闺女身上,等到闺女好了,我才注意到十岁的儿子不太“听话”了,我们之间的交流失去了以前的默契。整个人变得有些沉默。反思自己,很多地方忽视了孩子,因此看到书中这段话的时候,共振特别的强烈: 书摘4.上一次与孩子拥抱是在什么时候?上一次和他一起的游戏时光是什么时候?上一次同他们出去闲逛又是在什么时候?当你注视他们的眼睛时,有没有觉得漠然无物?他们的杯子是不是空了,怎么才能蓄满?你自己的杯子怎么样? 海霞:这次的经历让我特别清晰的看到“联结”的重要性。仅仅是呆在一起并不是真正的“联结”,而重建联结的方式有很多:一个拥抱,静静地一起坐一会儿,打闹游戏,到户外跑跑跳跳,吃一块点心,看一场电影。虽然爸爸一直陪伴儿子,但是他无法替代我与儿子之间的联结。注意到这一点,即使有时候自己很忙,心情并不轻松,我也会在儿子看“跑男”的时候坐在他旁边,指手画脚的跟她一起聊聊电视中的人物,或者象服务员那样询问:“您看的这么入神,需要点儿零食吗?给你做个水果酸奶吃吧!”细碎的小事,其实也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被关注。当重建联结的时候,大人的情绪也会变得好起来。 钟煜:“游戏时光”也是一种很好的建立联结的方式。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哪怕只是10分钟,作为孩子专属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由孩子来决定玩什么,怎么玩,父母跟随。别小看这一点点时间,如果能够坚持下来,对亲子关系会有很好的促进。 海霞:对,游戏时光特别重要。游戏它不仅仅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使用的方法,就像书中所说,游戏时孩子的语言,游戏时光就是在大人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与他交流,很多实践的家庭反馈,游戏时光能够帮助自己和孩子注入“积极情绪”。使他们日常的交流更加的顺畅。 新视角之三、沙发会议而非冷处理 钟煜:书摘5.在游戏力中,建立规则是改善亲子联结的机会,而不是在两者之间再添一堵墙。为了使规则更具有联结性,我们应该把问题视为大家共同的问题,而不只是孩子行为不端。如果孩子看到父母和他共同面对问题并且共同解决问题时,那么事情就会顺利得多。如果父母的角色不是警察或法官,那么孩子也就不用撒谎(“我没有!”),也不必耍心眼了(“怎么才不会被抓到呢?”)。如果发生问题时我们大家是联结在一起的,那么结果自然是更多的合作。 多数的惩罚都会对孩子施加压力,因此只能增加孩子的孤寂感和无力感。而沙发会议既有助于建立联结,使孩子获得力量感,又是在用行动示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更有效地建立规则。 海霞:沙发会议是“热处理”的最好代言。冷处理最大的弊端,就是会使本已感到孤独和联结断裂的孩子,在内心更加孤独。而“沙发会议”中没有力量争斗,不需要争辩还要罚站多长时间,沙发会议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完成”的一件事情,而惩罚则是父母单方面对孩子采取的行动。 钟煜: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冷处理是将孩子推开,让他独自去面对问题。热处理是把孩子拉进来,共同商量,解决问题。而除了解决问题,沙发会议其实也是在建立联结。 海霞:是的,沙发会议能够让家庭成员们并肩坐在一起,还未开始做什么就已经感受到了平等。先联结了,没有了情绪上的对立,接下来很多要沟通的事情会因此变得顺利。 海霞:有的家长朋友会常说:“孩子明明作出承诺了,但是他总是说话不算话。”其实导致孩子“背叛”自己承诺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大人的惩罚和冷处理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驱逐”。孩子由于恐惧,因此赶紧作出承诺,但所承诺的事情已经超出了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而”热处理”也就是 沙发会议,它是家人坐在一起,用不带有指责和评判对错的方式,一起商量未来如何避免眼下所产生的这些问题。 钟煜: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家长制”,所以对于“沙发会议”这种“民主”的与孩子一起商量问题的方式接受起来并不容易。我们家的问题就是,即便是大家坐下来商量了,我和游爸还是会忍不住讲一大堆道理,游游立刻就不高兴了,不再说话。沙发会议也不了了之。 海霞:沙发会议并不是单独呈现出来的一个方法,而是要综合书中前面所谈到的那些沟通的要素。说来惭愧,我家也经常会把坐在一起的“沙发会议”变成轻声细语的“讲道理”。但是通过一次次的练习,会慢慢的有些自我觉察,及时的调整自己。并且我觉得大人也不可能总是很完美的处理育儿中出现的问题。多次的应用这些方法,形式本身就已经传递给了孩子一个感受,那就是“沙发会议”上我是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我的心情,爸妈会理解,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些错事,大人们会跟我一起商量一个解决的方案,而不是指责。 新视角之四、游戏 海霞:用游戏来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本章节依旧非常的精彩。但这个部分的内容,我们已经多次的讨论过,本章节的这部分内容,今天不作重点的讨论。但有一段内容,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小故事生动的让我理解了游戏力决不仅仅是与孩子一起做游戏,你的表情、语气、肢体语言,都是在传递着你的情绪,一起来看看这段书摘: 钟煜:书摘6.教导孩子时,风趣、轻松的声调会比严厉的声调有效,特别是对于男孩。有一天我在超市看到一对父子。排队结账时,男孩偷偷把一包糖果放进购物车。父亲严肃地说:“不行,放回去。”孩子低着头把糖果放了回去。接着父亲冲男孩挤挤眼睛,小声说:“差一点就成功了。”男孩冲父亲笑了。父亲又问:“帮我拿一下零钱好吗?”男孩脸上的笑容变得更加灿烂了。 这位父亲不仅是把自己的怒火压了下去,还做了一些更有效的事情。他和孩子开起了玩笑,理解并肯定了孩子的感受,还及时意识到孩子想得到一定的重视,于是给了他一个工作,让他帮忙拿零钱。这样,孩子离开超市时可以感觉到,自己既被理解又有价值。假如这位父亲用的是斥责的方法,那么孩子离开超市时就会是另一番感受:自己微不足道,不被理解,因为想偷拿违禁品而感到罪恶,并因为没能得到而感到气愤。 海霞:有一次,我被儿子气得不行,拒绝他的要求之后,他说:“你真该照照镜子,就知道你自己的脸色有多难看了。你不让我这样,我可以听你的,但是你的表情充满了嫌弃,让我特别难受” 。因为孩子已经11岁了,他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那之后,每当我觉得自己又没耐心,或者说话比较严厉后,我会主动承认错误,对儿子说:“刚才我的脸有多丑?”这样说,会缓解一下彼此紧张的关系,一句玩笑话,也会让后面的沟通变得轻松起来。 新视角之五、逐渐引导良好的判断能力 海霞:关于建立规则的新视角,内容比较多,今天重点讨论的就是前面几点,后面还有很多精彩内容,我摘取几段书摘与大家分享,一会大家可以对后面的内容进行继续的学习和讨论。 书摘6.与其让孩子服从,不如努力引导孩子产生良好的判断力。服从,无法帮助孩子自己处理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除非我们一天到晚地守着他们。我想每位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孩子的行为太离谱了,这件事虽然我们没有制定过规矩,但是他“应该知道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如果我们只教孩子服从既定的规则,那又怎么期待他们在遇到新情况时能够灵活地运用智慧来分析对错呢?世界对孩子如此复杂,他们需要培养自己的良好判断力,而不只是对规则的服从而已。 绝大部分惩罚的目的都是让孩子服从。而良好的自我判断力,则来自与孩子的交谈,从而激发他分析处理不同的问题,思考相关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 绝大部分惩罚的目的都是让孩子服从。而良好的自我判断力,则来自与孩子的交谈,从而激发他分析处理不同的问题,思考相关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开始交流之前,我们必须先与孩子调整到同一沟通频道,因此,联结是首要任务。当孩子做错事时,先与他联结,聆听他的感受,再平静地向他表达我们的感受,这样逐渐启发引导他的判断力,其长期效果远胜于一上来就惩罚了事。 孩子之所以能够在长大后最终形成体贴周到、诚实善良的品格,是因为充分得到了爱的滋润,是因为一直伴随着高尚的道德标准,并在生命中一直有一位高尚的人用行为做出榜样。我从未见过谁是因为被惩罚而变好的。贿赂,给孩子一点小恩小惠,也同样无效。允诺、威胁、奖励、和惩罚,被认为是处理人类事务的最低级方式。既然人类能够运用理性来思考问题,既然亲密联结对我们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把爱与交流作为建立规则的基础,这样才更有意义。 钟煜:之前我们微信发过两篇关于“孩子不听话”的文章,里面说到的两点我印象比较深刻。第一是不听话其实是孩子独立意志发展的表现。第二是,真正的合作,表现出来的应该是:我可以不听你的,但是我选择听你的。 所以我感觉比让孩子服从规定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有机会思考,自己作出判断。这种能力,对孩子的未来意义重大。 本章节还有几点没有讨论到,大家可以继续讨论。 六、翻译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 七、事先预防,而非事后惩罚 八、了解孩子 九、给出明确的界限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