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山西大医院专家住宅小区1#楼工程
施工测量放线
专题施工方案
审批人:
审核人:
编制人:
太原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企业
山西大医院专家住宅小区项目部
三月一日
山西大医院专家住宅小区1号楼工程项目
施工测量专题方案
1、工程概况
1.1、编制根据
1.1.1《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
1.1.2甲方提供绝对高程点为778.886,确定期间3月1日(建设、施工、监理、规划方共同确定楼座西南角配电室旁边为水准点,该水准点相对于新建高层住宅楼±0.000低1.914m(±0.000绝对高程为780.80);楼座定位时间:3月1由甲方、监理施工单现场共同确定并签字确认。
1.1.3工程施工图纸与有关文献。
1.1.4施工组织设计
1.2、工程概况:
本工程建设地点位于太原市长治路与龙城北街交叉口,南临龙城北街,北临荣军南路,东临长治路, 工程为住宅小区1#楼、2#楼、3#楼、4#楼及地下车库,建筑面积大概115237㎡。
1.2.1、本工程1#楼为地下二层,地上三十层,地下车库为一层。
1.2.2、本工程人防工程设在地下二层,为甲类核六级常六级人防物质库,防化级别为丁级,设置各楼一种防护单元。
1.2.3、墙体工程:地下部分填充墙为蒸压粉煤灰砖,用M10砂浆砌筑,厚度为120、180、240,除特殊标注外,轴线居中;地上部分非承重填充墙采用200、1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用M5砂浆砌筑,砌块干容重为600kg/立方,除特殊标注外,轴线居中,厚度为100时,采用加筋措施;卫生间处为100厚GRC轻质隔墙板(非石膏),加气混凝土砌块,蒸压灰烧结空心砖,非承重墙与楼地面交接处应在墙底部做导墙,导墙采用C20细石混凝土,高度应不不不小于200mm,并与墙体同宽;管道井处为1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用M5砂浆砌筑,墙内壁随砌随用20厚1:3水泥砂浆抹平,所有管道井检修门下设120高门坎。
1.2.4、屋面工程:屋面防水等级为一级,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为,做法为两道1.2厚自粘橡胶高分子防水卷材;隔气层设置保温材料选用挤塑聚苯板,不设隔气层。
1.3、施工条件
1.3.1人员计划
项目部根据工程需要,安排有经验人员构成测量小组,进行本工程测量放线。人员计划见下表:
劳动力计划表:
组长
组织施工放线,复线、标高复核
测量员
放线、标高测量及传递、配合复线、标高复核
配合人员
配合放线、复线、标高传递
1.3.2仪器、计量工具计划
仪器、计量工具计划明细见下表:
仪器名称
型号
单位
数量
产地
目前状况
经纬仪
DT-02CL
台
1
瑞德
合格
水准仪
DS32
台
1
天津欧波
合格
钢尺
50m
把
2
天津雄狮
合格
卷尺
5m
把
5
合格
1.4施工质量目
1.4.1 质量目:单位工程质量所有合格,分部、分项和检查批实现一次交验合格率100%。其中基础、主体构造不发生由于施工质量问题出现重大返工和加固处理。
1.4.2安全目:我企业将全面执行国家及地方有关安全生产条例,杜绝重伤和死亡事故;杜绝重大机电设备事故;杜绝中毒和火灾事故;一般事故合计负轻伤频率控制在15‰以内,深入完善施工配电安全设备。消除基坑坍塌、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隐患。
2.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2.1施工项目管理组织机构
本工程实行项目法管理,按照“目性原则、效率性原则、管理跨度与层次统一原则、业务系统管理原则、弹性和流动性原则、企业组织一体化原则”。组建本工程项目部。全面履行工程承包协议,并对工程施工全过程进行施工管理,组织协调并对质量、安全、进度工程成本等进行控制。
施工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分两层设置:项目部为管理层;施工队、班组为操作作业层。项目部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对施工现场生产全面负责。组织机构如下图:
项目经理:温开灿
技术负责人:姚宏光
项目副经理:师志军
资料员
乔
丽
测量员
侯恩亮
材料员
冯文定
质量员
杜建东
技术员
左新丁
工
长
徐
进
各施工班组
3.施工措施及对应管理、技术、组织措施
3.1施工工序
3.1.1根据该工程构造特点,采用整层翻模法、整层浇筑施工,以减少工序,加紧工程进度。以主体构造施工为先导,持续施工,分段验收。构造按基础、地上部分两部分进行构造验收,安装和装饰工程穿插施工。
3.1.2室内、外装饰装修工程要样板块先行,组织员工现场交流学习、交底。装饰工程要本着先上后下,先里后外施工原则,合理组织流水施工。
3.1.3施工总体次序为:准备工作→定位放线→地基处理工程→砼垫层→基础及地下室工程施工→主体各层构造→装饰工程(包括楼地面、墙面、顶棚等)→室外、扫尾工程→竣工交验。
3.2施工段划分:
施工流水段划分原则:有助于构造整体性;分段应尽量使各段工程量相等以便组织等节奏流水,做到施工均衡、持续。分段大小与劳动组织相适应,有足够工作面。并考虑机械台班生产能力。
3.3施工仪器选择
见1.5.2施工仪器明细
3.4、重要项目施工措施选择及对应管理、技术、组织措施
3.4.1、平面控制网测设
建筑物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应遵照先整体、后局部、长方向、长边控制短方向、短边,高精度控制低精度原则。本工程使用经纬仪是TD-02CL、水准仪是DS32,且进场前进行了校正,测量精度符合规定。
3.4.2、轴线投测
3.4.2.1.在首层浇注底板混凝土此前,预先在首层底板钢筋上对应控制点位置焊接一块200mm×200mm×200mm钢板,钢板下焊接四根15cm螺纹钢将螺纹钢锚入混凝土中,并保证钢板上表面与混凝土面持平,否则将导致交点误差。
3.4.2.2.运用经纬仪对原有地面建筑物控制网四边上各轴线偏轴控制线控制点进行校核,并把偏轴控制线投测到首层底板平面上,容许投测误差1.5mm(控制点位置布设另出详图)。
3.4.2.3.用钢钉在预埋钢板上沿控制线方向刻划十字线,在交点钻孔。孔径2mm,然后埋2mm铜线,其交点即为首层布设内控点,作为以上各楼层平面控制基准点,这些点所构成方格网即为首层以上各楼层平面控制网。
3.4.2.4.在±0.000以上各楼层底板施工过程中,要预先在内控点区上方对应位置预留一种200mm×200mm孔洞(激光洞),预留洞四面宜设50mm高阻水圈,以防施工用水溅落至仪器上及浸泡测量标识。(中心偏差应不不小于3cm,并作好保护,保证孔洞畅通无障碍),用于内控点竖向传递。内控点用铅直仪每五至六层向上传递一次。
3.4.2.5.地下室施工平面放线
地下室施工阶段,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所划分流水段,用经纬仪将该流水段轴线偏轴控制线四条控制线分别投测到基底、垫层、防水保护层、底板及楼板上表面,经校核无误后,根据主轴线偏轴控制线测设其他各条轴线(在防水保护层上可放轴线,在底板上由于有墙竖筋无法放轴线)、墙、柱模板线及距墙、柱模板200、500或600检查线,经预检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3.4.2.6.±0.000以上楼层轴线投测
3.4.2.6.1.投点引测:将激光铅直仪架设在首层内控点上,目靶放在待测楼层对应预留洞口上,对中整平激光经纬仪(要把激光经纬仪竖直度盘调到0°00'00"),打开发光电源并调整激光束,直至接受靶标明到光斑最小、最亮。旋转激光经纬仪,读水平度盘得到90°、180°、270°、360°四个投测点,取四点平均值得到控制点,(四点构成一种平行四边形或菱形,取四边形或菱形几何中心为控制点,红油笔在接受靶上做好标识))。同理依次投测所需其他各控制点。
3.4.2.6.2.楼层线放样:运用经纬仪和50米钢尺看待侧楼层接受点所构成 四个控点进行角度、距离闭合测量(误差要不不小于3㎜)。平差满足精度规定后,即作为该楼层一种流水段平面控制网,依次进行各柱、梁边线(200或500或600检查线)放样工作,每个相间流水段控制线要闭合。
3.4.3工程重点部位测量控制措施
3.4.3.1.墙、柱施工精度测量控法
为保证剪力墙和柱子位置对以及后续装饰施工及时插入,放线时首先根据偏轴控制线放出墙、柱位置边线并弹墨线,然后放出据墙、柱边线200或500或600控制线并弹墨线,必要时在控制线上画红三角标识,一条边线至少要有两个红三角标识。
3.4.3.2.门窗洞口测量控制措施
二次构造施工中,每层墙体完毕后,用经纬仪投测出洞口竖向中心线。横向中心线用钢尺传递,并在墙体上弹墨线。室内门窗洞口竖直控制线由偏轴控制线关系弹出,依次检查门、窗洞口施工精度。
3.4.3.3. 四角柱测量措施
在构造施工中,在每个立面端部应设置控制线来控制立面阳角垂直度,控制线离阳角400㎜,做法是在平台浇筑完混凝土放完线后,根据已放完偏1米控制线往外延伸至角柱立面上,再根据偏1米控制轴线与阳角关系做好控制线红三角标识。因本工程为外墙外保温,因此每次标识做完后,都要和下面几层控制线做校核,以防止发生错误;使外墙不垂直。
3.4.4.施工水准点和标高基准点建立
进场后,根据甲方提供高程已知水准点,用符合测法按国家四等水准测量将高程引入场内,联测校内设置四个水准点S1、S2、S3、S4,分别设置在楼座四个大角上,经闭合(容许闭合差±20mm或±5mm,L为公里数,n为测站数),平差后,将四个水准点绝对高程,作为校内高程控制根据。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划分施工流水段,在建筑施工到±0.000后,在每个流水段在易于向上传递标高位置设置至少三个栋号标高基准点,用红三角标识,他们可以是建筑+1.000m或建筑+0.500m水平线。其闭合差应符合规范规定:容许闭合差=±20mm或±5 mm(L为公里数,n为测站数)合格后进行平差。平差后计算出这些标高点绝对高程和建筑50线或建筑1米绝对高程之差,然后根据不一样点号高差,分别量取高差数来设定栋号标高基准点。
3.4.5高程控制
3.4.5.1运用两台水准仪,两根塔尺和一把50m钢尺,依次将一种流水段3个栋号标高基准点取平均数,从激光洞口传递到待测楼层,符合精度规定后得该楼层仪器视线标高,同步以此作本楼层每个流水段标高基准点——建筑1m线,误差满足2mm精度规定后方能使用,用红三角标识 +1m并注明标高数据,这些点即为该楼层流水段标高基准点,从而依次进行各项标高抄测工作,每次引测标高需要做自身闭合外,对于同一楼层相邻流水段引测标高,应联测校核,误差不能超过3mm,在楼房墙体装修过程中严禁覆盖这些标识点,为每道装修工序留出标高根据。
3.4.5.2每层搭设完毕模架后,要用以上措施根据标高基准点在模架立杆上抄测建筑+0.50m线或建筑1m线,为支顶板做好准备,并保证楼层间距精确。
3.4.5.3±0.000如下标高控制:施工时用水准仪将所有水准点校核后,通过搭设架子把钢尺悬吊到基坑内,用两台水准仪把高程传递到基坑内。以此标高为根据,进行垫层和板底抄平,为保证竖向高度控制精度规定,对地下所需标高基准点,必须认真对投测。对传递下来高程要进行校核,校核后误差不得超过3mm,取其平均值作为各流水段标高基准点,该基准点应设在便于使用和保留位置,根据流水段设置,在基坑内埋置固定桩点做标高基准点,同步要做好标高桩保护工作。
3.4.6.跨楼层竖向构造垂直度测量控制
3.4.6.1.在模板支设过程中,运用垂线法吊线垂,测量模板垂直度,边测量边调整,直至该楼层自身垂直度偏差不不小于3mm。
3.4.6.2.在竖向拆模后运用经纬仪将竖向构造纵横线投测到构造立面上,并量取竖向构造顶部轴线偏差,及时将数据提供应模板支设队伍,以便在上一层竖向构造施工时调整,纠偏。
3.4.7质量保证规定
3.4.7.1所有质量活动均应按照企业《工程测量专业质量手册》以及实行细则文献规定程序进行。
3.4.7.2测量作业各项技术按《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进行。
3.4.7.3测量人员所有取证上岗。
3.4.7.4进场测量仪器设备,必须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标识保留完好。仪器在使用中要注意保护,不要放在震动大地方。
3.4.7.5施工图、测量桩点,必须通过校算校测合格才能作为测量根据。
3.4.7.6轴线控制线放完后规定进行闭合检查,检查成果必须符合《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按误差处理措施进行等级评价并把处理成果反应在楼层放线记录上。
3.4.7.7加强现场内测量桩点保护,所有桩点应明确标识,防止用错和破坏。
3.4.7.8每一项测量工作都要进行自检——互检——上级验线。
3.4.7.9必须独立验线,包括人员、工具、测法及观测路线必须独立。各楼层流水段测量放线工序完毕后,必须进行预检,预检由工程技术负责人组织,由验线员、工程质量员及放线人员共同参与,预检合格后填写《施工放线报验单》及《楼层防线记录》,并报监理验线,资料要按规定提前做好。
3.4.8质量原则
3.4.8.1.一般钢尺量具技术规定:见下表
丈量相对误差
作业尺数
丈量次数
估读(mm)
定线最大较差(mm)
尺段高差较差(mm)
同尺各段或同段各尺较差
1/40000
2
4
0.5
50
5
2
1/15000
1-2
2
0.5
50
10
2
3.4.8.2.基础放线尺寸容许偏差
长度L宽度B尺寸(m)
容许误差(mm)
L(B)≤30
30<L(B)≤60
60<L(B)≤90
90<L(B)
±5
±10
±15
±20
3.4.8.3垫层标高容许误差为±15mm。
3.4.8.4轴线竖向投测容许误差
项目
容许误差(mm)
每层
±3
总高
(H)
H≤30m
±5
30m<H≤60m
±10
60m<H≤90m
±15
90m<L
±20
3.4.8.5各部位放线容许误差
项目
容许误差
主轴线长度(L)
L≤30m
±5
30m<L≤60m
±10
60m>L≥90m
±15
90m<L
±20
细部轴线
±2
承重墙、梁、柱边线
±3
门窗洞口线
±3
3.4.8.6.标高竖向传递容许误差
项目
容许误差(mm)
每层
±3
总高
(H)
H≤30m
±5
30m<H≤60m
±10
3.4.8.7.水平线标高容许误差为±3mm。
3.4.9沉降观测
3.4.9.1.要保护好沉降观测点,由于沉降观测是一种长期观测过程,他数据需要持续性。因此,沉降点严禁砸碰。
3.4.9.2.沉降观测点由设计单位确定,按照图纸上规定部位留设观测点。3.4.9.3.在楼座4个大角,每处设1个水准点。
3.4.9.4.根据有关文献,沉降观测由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测量单位来测。
3.4.9.5.本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和有效期间应进行沉降观测,每施工完二层观测一次,建筑物竣工后第一年每隔三至六个月观测一次,后来每隔六至十二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4.施工进度计划
计划3月12日动工,有效工期800日历天竣工。
4.1施工次序
在施工过程中按施工工序次序整体从西往东进行,浇筑为墙浇筑、梁、板、柱、梯一起浇筑。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先主体后装修原则,以土建工程为主,安装穿插紧密配合。施工中严格按工序规定,搞好工序衔接,合理组织施工流水作业,实行动态管理。
4.2进度计划见施工组织设计
5.各项资源需要量计划
5.1人员计划
见1.5.1人员计划表
5.2、仪器、计量工具计划
见1.5.2仪器、计量工具计划明细
6.施工总平面图
6.1施工平面图见施工组织设计
目 录
1.工程概况
2.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3.施工措施及对应管理、技术、组织措施
4.施工进度计划
5.各项资源需要量计划
6.施工平面布置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