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同济大学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610章.ppt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832337 上传时间:2024-10-14 格式:PPTX 页数:180 大小:16.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济大学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610章.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80页
同济大学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610章.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80页
同济大学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610章.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80页
同济大学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610章.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80页
同济大学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610章.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2-3次课):次课):一、道路规划设计的程序(一、道路规划设计的程序(1)二、路线方案选择(二、路线方案选择(2 2)三、道路选线要求和地形划分(三、道路选线要求和地形划分(2)四、平原区选线(四、平原区选线(2)五、山岭区道路选线(五、山岭区道路选线(3)六、六、丘陵区道路选线丘陵区道路选线(3)第六章道路选线第六章道路选线设计任务:在道路规划起终点之间选择一条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又能符合道路中心线的工作。一、一、道路规划设计工作的程序道路规划设计工作的程序路网规划道路可行性研究实地踏勘初测与初步设计定测与施工图设计定测与施工

2、图设计技术设计总体设计1、路网规划2、道路可行性研究和实地踏勘3、总体设计(1)路线走向的选择(2)总体设计要点(3)路线的控制点(4)公路景观设计(5)公路环保设计4、初测与初步设计5、定测与施工图设计6、技术设计二、路线方案选择二、路线方案选择1、路线基本走向的选择2、路线方案选择例例13、路线方案选择的主要因素例例24、路线方案评价三、道路选线要求和地形划分三、道路选线要求和地形划分1、选线原则2、选线步骤3、地形划分形态特征形态特征相对相对高差高差倾斜度倾斜度平平原原高度变化微小,有时有轻微起高度变化微小,有时有轻微起伏。伏。平原、山间盆地、高原平原、山间盆地、高原30m3平平岭岭分布

3、有连绵的山岗脉络与分布有连绵的山岗脉络与水系不明显。起伏频繁,水系不明显。起伏频繁,但高差不大,不引起高度但高差不大,不引起高度的气候变化,的气候变化,50%以上平以上平地。地。200m微丘微丘20200500重丘重丘20(低(低山)山)山山岭岭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地形复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地形复杂。杂。山脉、水系清晰日温差、年温山脉、水系清晰日温差、年温差较大。差较大。200四、平原区选线四、平原区选线1、主要特点2、选线要点不占或少占良田。农田的价值。避免斜穿大块农田不占或少占良田。农田的价值。避免斜穿大块农田五、山岭区道路选线五、山岭区道路选线1、主要特点2、布线方式沿溪线沿溪线3、选线

4、原则 在S形河段腰部跨河。在河弯附近跨河 在顺直河段跨行。不同河谷地形选线六、丘陵区道路选线六、丘陵区道路选线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2次课):次课):一、纸上定线(一、纸上定线(1)二、实地定线(二、实地定线(1 1)三、曲线定线方法(三、曲线定线方法(2)四、航测及四、航测及CAD(2)第七章道路定线第七章道路定线设计任务:在选线布局完成后的“走廊”内根据既定的技术标准和路线方案结合地形、地质条件,从平、纵、横三方面综合考虑具体的定出合理的路线。一、纸上定线一、纸上定线适用情况1.路线等级高,地形复杂的二阶段测设或纸上定线实地定线的一阶段测设。2.有大比例尺地形图基本步骤1.定控制点,

5、安排线位2.放坡工具圆规原理:二维平面等高线步骤3.调整坡度线导向线4.穿线交点(以点连线,以线交点)5.量偏角(或计算)6.敷设曲线 7.钉桩量距8.纵断面高程读取 9.横断面读取定控制点,安排线位放坡工具圆规原理:二维平面等高线步骤ihl调整坡度线导向线穿线交点(以点连线,以线交点)量偏角(或计算)敷设曲线钉桩量距纵断面高程读取横断面读取二、实地定线二、实地定线适用情况1.线位明确2.路线等级不高的阶段测设。基本步骤1.分段安排路线根据选线结果定出控制点,逐段确定路线方案。2.放坡3.调整坡度线产生导向线4.穿线交点,定出交角点(打木桩)5.测角:测偏角测视距打转点6.中桩:曲线设计中桩丈

6、量钉桩曲线敷设7.水准测量8.横断面测量分段安排路线根据选线结果定出控制点,逐段确定路线方案,拟订路线轮廓方案。放坡控制坡度按平均坡度放坡5.05.5%。对整个路线起控制作用。放真坡:按真实纵断面放坡。放坡 工具花杆、手水准。10=1.75%30=5.25%2052=5%i1i2h2h1放坡原理放坡步骤手水准定好角度-指挥另一人跑-插旗-得到导向线放坡应注意几个问题放坡者要有距离的概念和实地测定距离的能力。测距法:a目估法b用手水准读视距c用花杆量距d步测放坡者要有线型的概念a合成坡b沟、山嘴的跨越要根据地形、地质情况,长短坡、大小坡结合。调整坡度线产生导向线穿线交点,定出交角点测角打中桩水准

7、测量,纵断面设计横断面测量三、曲线定线方法三、曲线定线方法单交点曲线复曲线S曲线C曲线回头曲线单交点曲线(元素计算)单交点曲线(元素计算)带缓和曲线的平曲线中缓和曲线放样带缓和曲线的平曲线中圆曲线放样单交点曲线(坐标计算)复曲线(元素计算)复曲线(坐标计算)寻找M点(完整缓和曲线的起点)求出M点坐标和切线方向角,一切OK!复曲线(坐标计算)寻找M点(完整缓和曲线的起点)同前类似S曲线(坐标计算与元素计算)C曲线(坐标计算与元素计算)回头曲线的测设S曲线+单交(偏角180,虚交)+S曲线四、航测及四、航测及CAD航测-DTMCAD1.双交点法2.辅助三角形法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2次课):

8、次课):一、交叉口交通分析和设计原则(一、交叉口交通分析和设计原则(1)二、交叉口的形式及其选择(二、交叉口的形式及其选择(1 1)三、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三、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1)四、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四、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2)五、交叉口的视距(五、交叉口的视距(2)六、交叉口转角的缘石半径(六、交叉口转角的缘石半径(2)七、交叉口立面设计(七、交叉口立面设计(2)第八章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第八章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设计任务:正确选择交叉口形式、确定各部分的几何尺寸,交通组织设计,验算视距,保证安全,立面设计,布置排水第一节、交叉口交通分析和设计原则第一节、交叉口交通分析和设计原则

9、一、交叉口的交通特征一、交叉口的交通特征1.1.车辆、行人在交叉口转换方向车辆、行人在交叉口转换方向2.2.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有交叉(汇合、冲突、交织)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之间有交叉(汇合、冲突、交织)3.3.车速变化很大车速变化很大 4.4.通行能力受限制通行能力受限制其中其中冲突点的存在是交叉口最大的问题冲突点的存在是交叉口最大的问题 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弯车辆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弯车辆 交叉口设计的最终目的:取消或减少冲突点和增加通行的能力交叉口设计的最终目的:取消或减少冲突点和增加通行的能力同同一一行行驶驶方方向向的的车车辆辆向向不不同同方方向向分分离离行行驶驶的的地地点

10、点称称为为分分流流点点;来来自自不不同同行行驶驶方方向向的的车车辆辆以以较较小小的的角角度度,向向同同一一方方向向汇汇合合行行驶驶的的地地点点称称为为合合流流点点;来来自自不不同同行行驶驶方方向向的的车车辆辆以以较较大大的的角角度度相相互互交交叉叉的的地地点点称称为为冲冲突突点点。此此三三类类交交错错点点都都存存在在相相互互尾尾撞撞、挤挤撞撞或或碰碰撞撞的的可可能能性性,是是影影响响交交叉叉口口行行车车速速度度、通通行行能能力力和和发发生生交交通通事事故故的的主主要要原原因因。其其中中,以以直直行行与与直直行行、左左转转与与左左转转以以及及直直行行与与左左转转车车辆辆之之间间所所产产生生的的冲

11、冲突突点点,对对交交通通的的干干扰扰和和行行车车的的安安全全影影响响最最大大,其其次次是是合合流流点点,再再次次是是分分流流点点。因因此此,在在交交叉叉口口设设计计时时,应应尽尽量量采采取取措措施施减减少少冲冲突点和合流点,尤其要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突点和合流点,尤其要减少或消灭冲突点。分析上述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分析上述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1 1)在在无无交交通通管管制制的的交交叉叉口口,都都存存在在各各种种交交错错点点。其其数数量量是是随随相相交交道道路路条条数数的的增增加加而而显显著著增增加加,其其中中增增加加最最快快的的是是冲冲突突点点。因此,在规划和设计交叉口时,应力求减少相交道路数

12、量。因此,在规划和设计交叉口时,应力求减少相交道路数量。(2 2)产产生生冲冲突突点点最最多多的的是是左左转转弯弯车车辆辆。四四路路交交叉叉口口若若没没有有左左转转车车流流,则则冲冲突突点点可可由由1616个个减减至至4 4个个,而而五五路路交交叉叉口口则则从从5050个个减减到到5 5个个。因因此此,在在交交叉叉口口设设计计中中如如何何正正确确地地处处理理和和组组织织左左转转弯弯车车辆,是保证交叉口交通通畅和安全的关键所在。辆,是保证交叉口交通通畅和安全的关键所在。二、消除或减少冲突点和增加通行能力的方法二、消除或减少冲突点和增加通行能力的方法1.1.立交立交空间上分开空间上分开2.2.信号

13、灯信号灯时间上分开时间上分开3.3.渠化(环交)渠化(环交)分隔分隔三、交叉口设计的内容三、交叉口设计的内容1.1.正正确确选选择择交交叉叉口口的的型型式式、确确定定几几何何尺尺寸寸(进进口口车车道道数数、车车行行道道道道宽、缘石转弯半径、交通岛尺寸等)宽、缘石转弯半径、交通岛尺寸等)2.2.视距计算视距计算3.3.立面设计立面设计4.4.交通设计(标志、标线、信号灯)和渠化设计交通设计(标志、标线、信号灯)和渠化设计5.5.结构设计结构设计四、平面交叉口设计原则设计基本要求 所有车、人通畅安全、保证排水通畅设计原则1.尽可能正交;无法正交时,斜交角度不小于45、避免畸形交叉。2.正确选定计算

14、行车速度。3.正确选定交叉形状、类型。选择合适尺寸,保证视距。形状:十、T、X、Y形、错位、多路交叉。类型:简单交叉、拓宽交叉、渠化、环交4.做好交通组织设计交叉口车道数路段车道数5.保证通行能力6.竖向设计应使行车舒顺、排水迅速。7.公路或山城交叉口纵坡应较小。8.公、铁平交时两侧应各有50米直线,并保证视距。第二节第二节 交叉口的形式及其选择交叉口的形式及其选择一、交叉口形状及其改建一、交叉口形状及其改建形状十、形状十、T T、X X、Y Y、错位、多路交叉。、错位、多路交叉。1.1.基本形状:十、基本形状:十、T T2.2.斜交改正交斜交改正交3.3.避免近距离错位避免近距离错位4.4.

15、多路交叉的改造多路交叉的改造环岛(五角场)、环岛(五角场)、封路、封路、调整交通调整交通环交环交错位错位二、交叉口类型选择二、交叉口类型选择1.1.简单交叉口简单交叉口交通量小的一般交叉口。交通量小的一般交叉口。2.2.交叉口拓宽交叉口拓宽交通量大特别是左右转。交通量大特别是左右转。3.3.渠化渠化直行及左右转交通量大或斜交、畸形交叉口。直行及左右转交通量大或斜交、畸形交叉口。4.4.环交环交多路交叉、公路交叉、交通量不太大。多路交叉、公路交叉、交通量不太大。拓宽设计拓宽设计渠化设计渠化设计三、交叉口的车道三、交叉口的车道交交叉叉口口各各相相交交道道路路的的车车道道数数,应应根根据据交交通通控

16、控制制策策略略、交交通通量量、车车道道的的通通行行能能力力及交叉处用地条件等决定。在城市道路上还应考虑大量非机动车交通的需要。及交叉处用地条件等决定。在城市道路上还应考虑大量非机动车交通的需要。从从渠渠化化交交通通考考虑虑,交交叉叉口口最最好好按按车车种种和和方方向向分分别别设设置置专专用用车车道道,以以使使左左、直直、右右行行的的机机动动车车和和非非机机动动车车能能在在各各自自的的专专用用车车道道上上排排列列停停候候或或行行驶驶,避避免免相相互互干干扰扰,以以提提高高通通行行能能力力。但但在在交交通通量量较较小小的的道道路路上上设设置置过过多多的的车车道道是是不不经经济济的的,可可考考虑虑车

17、车道道混混合合行行驶驶。根根据据行行车车道道宽宽度度和和左左、直直、右右行行车车辆辆的的交交通通量量大大小小可可作作出出多多种种组组合的车道划分。合的车道划分。(1 1)左、直、右方向车辆组成均匀,各设一专用车道;)左、直、右方向车辆组成均匀,各设一专用车道;(2 2)直直行行车车辆辆很很多多且且左左、右右转转也也有有一一定定数数量量时时,设设二二条条直直行行车车道道和和左左、右右转转各一条车道;各一条车道;(3 3)左转车多而右转车少时,设一条左转车道,直行和右转车共用一条车道;)左转车多而右转车少时,设一条左转车道,直行和右转车共用一条车道;(4 4)左转车少而右转车多时,设一条右转车道,

18、直行和左转共用一条车道。)左转车少而右转车多时,设一条右转车道,直行和左转共用一条车道。(5 5)左、右转车辆都较少时,分别与直行车合用车道;)左、右转车辆都较少时,分别与直行车合用车道;(6 6)行车道宽度较窄,不设专用车道,只划快、慢车分道线;)行车道宽度较窄,不设专用车道,只划快、慢车分道线;(7 7)行车道宽度很窄时,快、慢车道也不划分。)行车道宽度很窄时,快、慢车道也不划分。在在确确定定交交叉叉口口的的车车道道数数和和车车道道宽宽度度时时,必必须须考考虑虑我我国国城城市市目目前前自自行行车车交交通通较较发发达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组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流行驶,以保证交通安全。达的实际情况

19、,尽可能组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流行驶,以保证交通安全。所所设设置置的的车车道道数数,其其通通行行能能力力的的总总和和必必须须大大于于高高峰峰小小时时交交通通量量的的要要求求,否否则则,交交叉叉口口会会产产生生交交通通拥拥挤挤和和阻阻塞塞的的现现象象。由由于于受受信信号号控控制制的的影影响响,在在相相同同车车道道数数下下交交叉叉口口车车道道的的通通行行能能力力总总是是比比路路段段上上要要小小,所所以以交交叉叉口口的的车车道道数数不不应应少少于于路路段段上上的的车车道道数数。为为了了充充分分发发挥挥整整条条道道路路的的通通行行能能力力,交交叉叉口口的的设设计计通通行行能能力力应应与与路路段段通通行

20、行能能力力相相适适应应,一般情况下,交叉口的车道数宜比路段上多设一条。一般情况下,交叉口的车道数宜比路段上多设一条。一、机动车道交通组织设计方法1.设专用车道减小宽度,增加车道拓宽设计 当相交道路的交通量较大、转弯车辆较多而车速又高时,若交叉口进口道仍然采用路段上的车道数,会导致转弯车辆和直行车辆受阻,分流与合流困难,且易发生交通事故。此时可向进口道的一侧或两侧拓宽车道,以改善交叉口的通行条件,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拓宽的车道数主要取决于进口道的各向交通量、交通组织方式和车道的通行能力等。一般应比路段单向车道数多增加一至二条车道。进口道车道的宽度,应尽量与路段保持一致。如因占地等限制,需要变窄

21、车道宽度时,最窄不得小于3m,一般在33.5m之间。拓宽车道包括右转车道和左转车道两种。第三节第三节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一)设置条件平面交叉符合下列条件时应设右转车道:(1)平面交叉角小于60,且右转车较多;(2)右转交通量大,且为主要交通方向;(3)右转车辆所需车速较高;(4)有特殊需要。平面交叉除下列条件外应设左转车道:(1)不允许左转弯;(2)道路交通量很小,通行能力有富裕;(3)相交道路设计速度为 40km/h以下,设计小时交通量小于 200辆;(二)设置方法(二)设置方法拓宽车道的设置方法是指在交叉口的进口道上如何实现增辟车道的方法。(1)右转车道设置方法右转

22、车道设置方法是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2)左转车道设置方法左转车道是向进口道左侧扩宽,依据相交道路是否设置中间带和中间带的宽窄可按以下方法实现左转车道。宽型中间带:当设有较宽中间带(一般不小于4.5m)时,将道口一定长度的中间带压缩宽度,由此增辟出左转车道。窄型中间带:当设有较窄中间带(宽度小于4.5m)时,利用中间带后宽度仍不够,可将道口单向或双向车道线向外侧偏移,增加不足部分宽度。向外侧偏移车道线后,在路幅总宽度不变的情况下,视具体条件可压缩人行道、两侧带或进口道车道宽度。无中间带:当相交道路不设中间带时,可通过两种途径增辟左转车道。一是向进口道的一侧或两侧扩宽,

23、增加进口道路幅总宽度,在进口道中心线附近辟出左转车道,二是不扩宽进口道,占用靠近中心线的对向车道作为左转车道。(三)拓宽车道的长度交叉口的进口道设置了拓宽车道后,为不影响横向相交道路上的直行车流,在横向相交道路的出口道应设加速车道。进口道处拓宽车道的长度应能满足转弯车辆减速所需长度,也应保证转弯车辆不受相邻等候车队长度的影响;出口道的加速车道应保证加速所需长度。拓宽车道长度由渐变段长度、减速所需长度或等候车队长度组成。(P205图)1)渐变段长(表8-11)2)加减速段长(表8-12)3)排对长度4)右转车道长5)左转车道长(n的值与右转不同)例8-12.左转车辆处理左转专用车道禁止左转环交变

24、左转为右转(一)中心岛(表(一)中心岛(表8-148-14)中心岛的形状一般多用圆形,有时也用圆角方形和菱形;主次道路相交时宜采用椭形;交角不等的畸形交叉可采用复合曲线形。此外,结合地形、地物和交角等也可采用其它规则或不规则几何形状的中心岛。中心岛的关键指标是半径,中心岛的半径首先应满足设计车速的要求,然后按相交道路的条数和宽度,验算相邻道口之间的距离是否符合车辆交织行驶的要求。分别计算,然后取大值。(二)交织段(表8-13)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通行驶时相互交织 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 称为交织长度,交织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车辆在环道上的行驶速度。当相邻路口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使进环

25、和出环的车辆在环道上均可在合适的机会相互交织连续行驶,该段距离称为交织段长度,其位置大致可取邻道路机动车道外侧边缘延长线与环道中心线交叉点之间的弧长。(三)环道(三)环道环道即环绕中心岛的单向行车带,其宽度取决于相交道路的交通量和交通组织。一般,靠近中心岛的一条车道作绕行之用,最靠外侧的一条车道供右转弯之用,中间的一至二条车道为交织之用,环道上一般设计三到四条车道。因为车辆在绕岛行驶时需要交织,在交织段长度小于二倍的最小交织段长度范围内,车辆只能顺序行驶,不可能同时出现大于二辆车交织,所以不论车道数设计多少条,在交织断面上只能起到一条车道的作用。因此环道的车道数一般采用三条为宜,如交织段长度较

26、长时,环道车道数可布置四条;若相交道路的车行道较窄,也可设二条车道。如果采用三条机动车道,每条车道宽3.503.75m,并按前述弯道加宽中单车道部分的加宽值,当中心岛半径为20 40m时,则环道机动车道的宽度一般为15 16m。公路上一般不超过3条车道,一般总宽12米。(四)、交织角(四)、交织角交织角是进环车辆轨迹与出环车辆轨迹的平均相交角度。它以距右转机动车道的外缘1.5m和中心岛边缘1.5m的两条切线交角来表示。交织角的大小取决于环道的宽度和交织段长度。环道宽度越窄,交织段长度越大,则交织角越小,行车就越安全。但交织段要长,中心岛半径就要增大,占地也要增加。交织角以控制在20o30 o之

27、间为宜,常在交织段长度已有保证的条件下,交织角多能满足要求(五)、环交进出口(五)、环交进出口环道进、出口的曲线半径取决于环道的设计车速,为使进环车辆的车速与环道车速相适应,应对进环车辆的车速加以限制。环道进出口曲线半径采用接近或小于中心岛的半径,而且各相交道路的进口曲线半径不要相差太大,环道出口的曲线半径可较进口曲线半径大一些,以使车辆加速驶出环道。(六)环交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优点.无冲突点、无停车、.安全、.交通组织管理方便、.美化环境,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缺点.占地大、.通行能力不大、.绕行远、.造价高(七)适用条件:畸形交叉.多路交叉、公路、.快速路、交通量大的主干道不宜采用。.纵坡3

28、%,不宜采用.与远期立交结合、.桥头不宜采用3.渠化缩小交通流交叉面积,行车有规律。减小交叉角。有意降低车速使各方面车辆各行其道。在车道上划线,或用绿带和交通岛来分隔车流,使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象渠道内的水流那样,沿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这种交通组织称为渠化交通。渠化交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效地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它对解决畸形交叉口的交通问题尤为有效。渠化交通的主要作用是保证行车安全,具体表现在:(1)利用分车线或分隔带、交通岛等,使不同方向和速度的车辆分车道行驶,行人和司机很容易看清互相行驶的方向,避免车辆相互侵占车道和干扰行车路线,因而可减少车辆相互碰撞的机会,增

29、加行车安全。(2)利用交通岛的布置,限制车辆行驶方向,使斜交对冲的车流变为直角交叉或锐角交叉。(3)利用交通岛的布置,限制车道宽度,控制车速,防止超车。(4)利用渠化交通的交通岛或分隔带,设置交通标志,并可作为行人过街时避让车辆的安全岛。在交通量较大,车速较高的交叉口利用交通岛组织渠化交通时,还需考虑设置变速车道和候驶车道以利左转弯车辆转向行驶和变速行驶。在渠化交通中,最常用的是高出路面的交通岛。按其作用不同可分为方向岛、分隔岛、中心岛、安全岛等。方向岛又称导向岛,用以指引行车方向,它在渠化交通中起着很大作用,许多复杂的交叉口,往往只需用几个简单的方向岛,就能组织好交通,消除或减少冲突点。方向

30、岛还可用于约束车道,使车辆减速转弯,保证行车安全。分隔岛是用来分隔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快速车和慢速车,以及对向行驶的车流,保证行车速度和交通安全的长条形交通岛,有时也可在路面上划线来代替分隔岛。中心岛是设在交叉口中央,用来组织左转弯车辆和分隔对向车流的交通岛。安全岛供行人过街时避让车辆之用。在宽阔的交通繁忙的街道上,宜在人行横道线中央设置安全岛,以保证行人过街安全。4.交通策划禁止左转、单向交通二、非机动车的交通组织交通组织在交叉路口,非机动车道通常布置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在交叉口内,一般车流量下非机动车随机动车按交通规则在右侧行驶,不设分离设施。而车流量较大时,可采用分隔带(或墩)将机动车

31、与非机动车分离行驶,减少相互干扰。上述两种情况与机动车交通组织共同考虑。当车流量很大,机动车、非机动车之间干扰严重时,可考虑采用立体非机动车交通组织,并与人行天桥或地道一起考虑。上下人行天桥或地道可用梯道、坡道或混合式。一般行人宜用梯道型升降方式;非机动车应采用坡道型;非机动车较多,又因地形或其它理由不能设坡道时,可用梯道带坡道的混合型升降方式。根据自行车交通的特性和交叉口混合交通流的特殊条件,自行车在交叉口的交通管理原则是:1 1)自自行行车车交交通通应应该该与与机机动动车车交交通通进进行行空空间间和和时时间间分分离离,如如果果没没有有条件分离,也必须给出适当的空间让自行车与机动车分道行驶;

32、条件分离,也必须给出适当的空间让自行车与机动车分道行驶;2 2)采取措施使自行车以较低的速度有序地进入交叉口;)采取措施使自行车以较低的速度有序地进入交叉口;3 3)应尽量使自行车处于危险状态的时间减小到最少;)应尽量使自行车处于危险状态的时间减小到最少;4 4)如如果果空空间间允允许许,对对自自行行车车暂暂停停的的地地方方应应该该提提供供实实物物隔隔离离的的措措施施。当自行车在交叉口暂停等待时,尽可能提供一个安全的停车位置;当自行车在交叉口暂停等待时,尽可能提供一个安全的停车位置;5 5)为为了了简简化化驾驾驶驶人人员员在在交交叉叉路路口口的的观观察察、思思考考、判判断断以以及及采采取取措措

33、施施的的复复杂杂过过程程,自自行行车车交交通通与与机机动动车车交交通通的的交交叉叉冲冲突突点点应应该该尽尽量量远远离机动车交通之间的交叉冲突点;离机动车交通之间的交叉冲突点;6 6)当当自自行行车车与与机机动动车车在在交交叉叉路路口口等等待待绿绿灯灯或或通通过过交交叉叉口口时时,应应该该保保证证相相互互都都能能看看得得清清楚楚,特特别别是是当当自自行行车车通通过过交交叉叉路路口口时时,应应尽尽可可能的使驾驶人员知道自行车的行驶路线与方向;能的使驾驶人员知道自行车的行驶路线与方向;三、行人交通组织1.加宽人行道2.合理布置人行横断面3.限制交叉口的人群集中出入4.人行天桥、地道作业p219-22

34、0的8-1、8-3第四节第四节 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一、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1.停车线法通过停车线算通过交叉口。2.冲突点法通过冲突点算通过交叉口。分有、无信号灯两类。二、有信号灯的停车线法1.直行车道通行能力2.右转车道通行能力3.左转车道通行能力1)有左转信号灯2)无左转信号灯(1)利用绿灯时间(2)利用黄灯时间4.直左混行车道通行能力三、无信号灯第五节交叉口的视距第五节交叉口的视距一、视距与三角形一、视距与三角形二、视距三角形的绘制步骤二、视距三角形的绘制步骤1.1.计算计算S S停停。(计算或查表)。(计算或查表)2.2.找出最危险的冲突点。(十字、找出最危险的冲突点

35、。(十字、T T字形)字形)3.3.从此冲突点向后沿行车轨迹量取:从此冲突点向后沿行车轨迹量取:S S停停。4.4.联结视距个端点,即构成视距三角形。联结视距个端点,即构成视距三角形。三、识别距离(表三、识别距离(表8-78-7)1 1、无信号等控制、无信号等控制2 2、有信号等控制、有信号等控制3 3、有停车标志控制、有停车标志控制第六节交叉口转角的缘石半径第六节交叉口转角的缘石半径交交叉叉口口的的圆圆曲曲线线半半径径包包括括交交叉叉范范围围相相交交道道路路的的圆圆曲曲线线半半径径、分分道道转转弯式圆曲线半径以及加铺转角式圆曲线半径。弯式圆曲线半径以及加铺转角式圆曲线半径。一、相交道路的最小

36、圆曲线半径为使直行车辆在交叉口范围能以一定速度顺利行驶,保证交叉口立面设计平顺美观,应对交叉范围相交道路平曲线的最小半径或最大超高横坡度加以限制。在交叉口范围内,主要道路的设计速度V仍采用路段规定值,次要道路可取路段的0.7倍;横向力系数可按不同设计速度在0.150.20之间选用;超高横坡以不大于2%为宜,最大不应超过6%。根据以上取值,可计算出平面交叉相交道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如表8-8所示。二、分道转弯式交叉口最小圆曲线半径当右转弯车辆比较多时,为保证右转车辆能以规定速度分道行驶,应对最小转弯半径加以限制。在右转车辆设计速度已确定的条件下,取横向力系数0.160.20,最小圆曲线半径的一般值

37、采用2%计算,极限值用6%计算。分道转弯 式交叉口最小圆曲线半径可参考表8-9选用。三、加铺转角式交叉口转角半径为了保证各种右转车辆能以一定速度顺利转弯,交叉口转角处的缘石或行车道边缘应做成圆曲线或多心复曲线,圆曲线的半径R1称为转角半径。其中右转车道中心线半径R可用前述圆曲线半径公式计算。由于此类交叉口多用于交通量小、车速不高的低等级道路,因此右转车速可取路段设计速度的0.50.7倍,计算时可用0.6倍。据观测,右转车速一般在 1025km/h之间。横向力系数 在 0.150.20之间。超高横坡度采用2%。另外,最小转角半径不得小于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见表8-10。第七节交叉口立面设计第七节

38、交叉口立面设计一、立面设计的要求和一般原则1、立面设计的目的和要求交叉口立面设计的目的,是要统一解决相交道路之间以及交交叉口立面设计的目的,是要统一解决相交道路之间以及交叉口和周围建筑物之间在立面位置上的关系以符合行车、排水和建叉口和周围建筑物之间在立面位置上的关系以符合行车、排水和建筑艺术三方面的要求,使相交道路在交叉口内能有一个平顺的共同筑艺术三方面的要求,使相交道路在交叉口内能有一个平顺的共同面,便利车辆和行人交通。使交叉口范围内的地面水能迅速排除,面,便利车辆和行人交通。使交叉口范围内的地面水能迅速排除,使车行道和人行道的各点标高能与建筑物的地面标高相协调而具有使车行道和人行道的各点标

39、高能与建筑物的地面标高相协调而具有良好的空间感。良好的空间感。交叉口的立面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交道路的等级、交叉口的立面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交道路的等级、交通量、横断面形式、纵坡的方向和大小,以及当地的地形情况。交通量、横断面形式、纵坡的方向和大小,以及当地的地形情况。设计时首先应使主要道路上的行车方便,在此前提下,也应适当改设计时首先应使主要道路上的行车方便,在此前提下,也应适当改变主要道路的纵、横坡,以照顾次要道路的行车方便。变主要道路的纵、横坡,以照顾次要道路的行车方便。2、立面设计的一般原则交叉口立面设计的一般原则如下:(1)主、次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横坡度一般均保持不变

40、(非机动车道纵坡、横坡可变),次要道路的纵横坡度可适当改变;(2)同级道路相交,纵坡一般不变,横坡可变;(3)路口设计纵坡不宜太大,一般不大于2%,困难情况下不大于3%;(4)交叉口立面设计标高与周围建筑物地坪标高相协调;(5)为了保证交叉口排水通畅,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背离交叉口,如遇困难地形,如交叉口在盆地的地形,所有道路纵坡都向着交叉口时,必须预先考虑修筑地下排水管道和设置进水口;(6)合理确定变坡点和布置雨水口。在交叉口布置进水口,应不使地面水流过交叉口的人行横道,也不应在交叉口内积水或流入另一条道路。为此,进水口应设在交叉口人行横道的前面能截住来水的地方和立面设计的低洼处。二

41、、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形式,主要取决于交叉口相交道路的纵坡、横坡及地形。以十字形交叉口为例,按其所处地形及相交道路纵坡方向,可划分为六种基本类型。1、处于凸形地形上,相交道路的纵坡方向均背离交叉口。设计时使交叉口的纵坡与相交道路的纵坡一致,适当调整接近交叉口路段的横坡,让雨水流向交叉口四个转角的街沟或路基外排除,交叉口内不需设置雨水口。2、处于凹形地形上,相交道路的纵坡方向都指向交叉口。这种形式地面水都向交叉口集中,排水比较困难,应尽量避免。若因地形限制,必须采用时应设置地下排水管道排水。为防止雨水汇集到交叉口中心,应适当改变相交道路的纵坡,以抬高交叉口中心标高,并在转角设

42、置雨水口。最好在相交道路纵坡设计时,将一条主要道路的变坡点设在远离交叉口的地方,保证有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口。3、处于分水线地形上,有三条道路纵坡方向背离而一条指向交叉口。设计时应将纵坡指向交叉口的道路路脊线在交叉口处分为三个方向,相交道路的横断面不变,在纵坡指向交叉口道路的人行横道线外设雨水口,防止雨水流入交叉口内。4、处于谷线地形上,有三条道路纵坡方向指向交叉口而一条背离。设计时,与谷线相交的道路进入交叉口之前,在纵断面上产生转折而形成过街横沟,不利于行车,应尽量使纵坡转折点离交叉口远一些,并在该处插入竖曲线。在纵坡指向交叉口的人行横道线外设置雨水口。5、处于斜坡地形上,相邻两条道路

43、纵坡指向交叉口而另两条背离。设计时,相交道路的纵形成一个单向倾斜面。在纵坡指向交叉口道路的人行横道线外设雨水口。6、处于马鞍形地形上,相对两条道路纵坡指向交叉口而另两条背离。设计时,相交道路纵、横坡都可按自然地形在交叉口内适当调整,并在纵坡指向交叉口的道路两侧设置雨水口。以上为几个典型十字形交叉口立面设计形式,对于其它不同形式的交叉口,立面设计的要求和原则与此相同。另外,立面设计的使用效果与相交道路纵坡方向的合理组合关系密切,因此,如要获得交叉口理想的立面设计,应在道路纵断面设计时即考虑交叉口立面设计的要求,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三、设计方法与步骤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有方格网法、设计等高线法以及

44、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1.方格网法:方格网法是在交叉口范围内以相交道路中心线为坐标基线打方格网,测出方格点上的地面标高,求出其设计标高,并标出相应的施工高度。2.设计等高线法:设计等高线法是在交叉口范围内选定路脊线和标高计算线网,并计算其上各点的设计标高,勾绘交叉口设计等高线,最后标出各点施工高度。3.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比较上述两种方法,其中设计等高线法比方格网法更能清晰地反映交叉口的立面设计形状,但等高线上的标高点在施工放样时不如方格网法方便。为此,通常把以上两种方法结合使用,称之为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它可以取长补短,既能直观地看出交叉口的立面形状,又能满足施工放样方便的要求。对于普通交叉口

45、,多采用方格网法或设计等高线法,其中混凝土路面宜采用方格网法,而沥青路面宜采用设计等高线法;对于大型、复杂的交叉口和广场的立面设计,通常采用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实际工作中,若采用方格网法,则不需勾绘设计等高线,而采用设计等高线法时,可不打方格,只加注一些特征点的设计标高即可。下面以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为例来介绍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四、设计等高线法设计步骤1.收集资料测量资料:交叉口的控制标高和控制坐标;收集或实测1:50O或1:20O地形图,详细标注附近地坪及建筑物标高。道路资料:相交道路的等级、宽度、半径、纵坡、横坡等平纵横设计或规划资料。交通资料:交通量及交通组成。排水资料:区域排水

46、方式,已建或拟建地下、地上排水管渠的位置和尺寸。2、绘制交叉口平面图按比例绘出道路中心线、车行道、人行道及分隔带的宽度,转角曲线和交通岛等。以相交道路中心线为坐标基线打方格网,斜交道路的方格网线应选在便于施工放线测量的方向,方格的大小一般采用551010m,并量测方格点的地面标高。3、确定交叉口的设计范围交叉口的设计范围一般为转角圆曲线的切点以外510m(相当于一个方格的距离),主要用于过渡处理,如横坡的过渡,标高的过渡等。4、确定立面设计图式和等高距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纵坡方向、地形情况以及排水要求等,确定所采用的立面设计图式。根据纵坡度的大小和精度要求选定等高线间距h,一般h为0.020.

47、10m,为便于计算取偶数为宜。5、计算设计标高和勾绘设计等高线(1)路段设计等高线当道路的纵坡、横断面形式及路拱横坡度确定以后,可按照所需要的等高距h,计算路段上设计等高线的水平距离。(2)交叉口上设计等高线选定路脊线和控制标高选定路脊线时,要考虑行车平顺及整个交叉口均衡美观。路脊线通常是对向行车轨迹的分界线,即车行道的中心线。在交叉口上,路脊线的交点就是控制标高的位置。对于斜交过大的T形交叉口,其路中心线不宜作为路脊线,应加以调整。调整路脊线的起点A一般为转角曲线切点断面处,而B的位置原则上应选在双向车流的中间位置。在定控制标高时,不宜使相交道路的纵坡相差过大,一般要求差值不大于0.5%,可

48、能时尽量使纵坡大致相等,以利于立面设计处理。确定标高计算线网实践表明,因为只有路脊线上的设计标高还不足以反映交叉口的立面形状,也很难依靠它来勾绘交叉口的等高线,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关键是正确选择路脊线和标高计算线网。所以确定标高计算线网的方法显得十分重要。确定标高计算线网的方法主要有方格网法、圆心法、等分法和平行线法。下面介绍以方格网法为主,对其他标高计算线网也作简要介绍。方格网法(比较正交)方格网法(比较正交)圆心法圆心法等分法等分法平行线法平行线法以上四种标高计算线网方法中,对于正交的十字形或T形交叉口,各种方法都可采用;而对斜交的交叉口宜采用圆心法和等分法。应该指出,标高计算线所在的位置就是

49、用于计算该断面路拱设计标高的依据,而标准的路拱横断面则与车辆行驶方向相垂直。如果所定标高计算线位置不与行车方向垂直,那么按路拱方程计算出的标高将不能准确地反映路拱形状。所以,应尽量使标高计算线与路拱横断面的方向一致,同时也要便于计算。为此,推荐采用等分法或圆心法标高计算线网。当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而主要道路在交叉口的横坡不变时,应将路脊线的交点A移到次要道路路脊线与主要道路行车道边线的交点A处,此时,无论采用哪一种标高计算线网,都必须以位移后的交点A为准。计算标高计算线上的设计标高每条标高计算线上标高点的数目,可根据路面宽度、施工需要以及等高距来确定。对路宽、坡陡、施工精度要求高的,标高点可

50、多些;反之,则少些。(3)勾绘和调整等高线根据所选立面设计图式和等高距h,把各等高点连接起来,得到初步的设计等高线图。该设计等高线图应满足行车平顺和路面排水通畅的要求。通过调整等高线的疏密(一般中间部分疏一些,而边沟处密一些),使纵、横坡度变化均匀,调整个别不合适的标高,并合理布置雨水口。6、计算施工高度根据设计等高线图,用内插法求出方格点上的设计标高测施工高度等于设计标高减去地面标高。例8-2方格网作业:8-2,补充8-4:画图。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2次课):次课):一、立体交叉口的设置条件(一、立体交叉口的设置条件(1)二、立体交叉的基本类型(二、立体交叉的基本类型(1 1)三、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