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伤与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及待遇规定的不同一、关于职工工伤的规定在我国,不论是劳动部制定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以下简称保险办法),还是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保险条例),都没有界定职工工伤的概念。而是采用列举式的立法例,具体规定何种情形下可以认定为工伤;何种情形下,可以视为工伤;何种情形下,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如保险办法第8条规定了10种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第9条规定了6种不应认定为工伤的情形;保险条例第14条规定了7种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第15条规定了3种视为工伤的情形,第16条规定了3种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情形。在我国法上,职业病工伤的一种。通过对二者
2、的比较可以发现,二者规定的工伤情形大同小异,对不应认定为工伤的情形也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保险条例对工伤的认定区分为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和视同工伤的情形,而保险办法没有作如此的区分,而是一体的规定为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对不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保险条例规定的范围比保险办法显然要窄得多,体现了对不应认定为工伤的控制,以体现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如保险条例第16条第1项规定的是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不应认定为工伤,而保险办法第9条第1项规定的是犯罪或违法,不应认定为工伤。显然违法包括违反治安管理,但又不限于此,还可能包括其他的违法行为。而保险条例所规定的违反治安管理并不是不得认定工
3、伤的全部要件,而只是要件之一,该要件必须导致职工伤亡这个结果发生时,才能得出不得认定为工伤的结论。另外一个需要特别说明的问题是,保险办法属于部门规章,而保险条例属于行政法规。依据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3条的规定,后者是前者的上位法,前者是后者的下位法。根据立法法第79条第2款规定,后者的效力高于前者。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7条第2款的规定,法律、法规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规章原则上不作重复规定。因为前者制定在先,后者颁布在后,所以,不能严格适用上述规定。但根据立法法第71条第2款的规定,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作为行政法规的保险条例颁布后,作为部门规章的
4、保险办法自然不能成为认定工伤的依据。认定工伤的依据是保险条例。二、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则是指职工非职业原因而患病或者非因工伤而受伤的情形。三、职工工伤医疗期及其待遇的规定(一)职工工伤医疗期的规定。保险条例第31条规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的期间称为停工留薪期。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二)职工工伤医疗期待遇的规定。根据保险条例第29条的规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
5、疗待遇。具体包括:1、第29条第3款规定,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2、第29条第4款前段规定,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3、第29条第4款后段规定,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所需交通、食宿费用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职工因公出差标准报销。4、第29条第6款规定,工伤职工到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性治疗的费用,符合本条第三款规定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5、第31条第1款规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
6、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6、第31条第3款规定,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工伤职工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情形。保险条例第40条规定,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一)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二)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三)拒绝治疗的;(四)被判刑正在收监执行的。四、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及其待遇的规定(一)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的规定。根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以下简称医疗期规定)第3条规定,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
7、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的医疗期:1、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2、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六个月;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为九个月;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为十二个月;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为十八个月;二十年以上的为二十四个月。第4条规定,医疗期三个月的按六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六个月的按十二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九个月的按十五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十二个月的按十八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十八个月的按二十四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二十四个月的按三十个月内累计病休时间计算。劳动部关于贯彻企业职工患病或
8、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的通知第1条关于医疗期计算问题第2款规定,病休期间,公休、假日和法定节日包括在内。第2条关于特殊疾病的医疗期问题第1款规定,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对某些患特殊疾病(如癌症、精神病、瘫痪等)的职工,在24个月内尚不能痊愈的,经企业和劳动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医疗期。另外,根据劳动法第29条第1项规定,职工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用人单位不得第26条、第27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医疗期规定第2条也规定,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二)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的待遇规定。根据医疗期规定第5条规定,企业职工在医疗期内,
9、其病假工资、疾病救济费和医疗待遇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具体而言:1、病假工资。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劳动法意见)第59条规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2、疾病救济费。医疗期规定第5条对病假工资与疾病救济金的规定为并列方式,但劳动法意见59条对此的规定却是选择方式。从二者规定的时间看,前者规定时间在先,后者规定在后,根据立法法第83条规定,同一机关制定的规章,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对于病假
10、工资与疾病救济金应适用劳动法意见的规定,即只能适用其一,即或适用病假工资,或适用疾病救济金。但不论适用哪一种待遇,均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对此,各地的做法不一。如山东省劳动厅转发劳动部关于发布的通知(鲁劳发199567号)第1条规定,企业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在医疗期内,停工累计不超过180天的,由企业发给本人工资70%的病假工资;累计不超过180天的,发给本人工资60%的疾病救济金。据此,只要企业职工因病例或非因工负伤累计不超过180天的,病假工资与疾病救济金同时适用。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本市企业职工疾病休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最低标准的通知(沪劳保保发(2000)14号)第1条规
11、定,企业支付职工疾病休假期间的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不得低于当年本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80%。也就是说,病假工资与疾病救济金只能适用其一,不能同时并用。3、医疗待遇。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3条规定,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第4条第3款规定,个人账户主要用于小病或门诊费用,统筹基金主要用于大病或住院费用。根据决定第7条第2款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按照本决定的要求,制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总体规划,报劳动保障部备案。统筹地区要根据规划要求,制定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方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12、审批后执行。具体包括:(1)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险部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保险项目意见)第1条规定,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是指符合以下条件的各种医疗技术劳务项目和采用医疗仪器、设备与医用材料进行的诊疗、治疗项目:第一,临床诊疗必需、安全有效、费用适宜的诊疗项目;第二,由物价部门制定了收费标准的诊疗项目;第三,由定点医疗机构为参保人员提供的定点医疗服务范围内的诊疗项目。具体由保险项目意见附件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第2条对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范围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2)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管理暂行办法第2条规定,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通过制定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进行管理。据此,劳动和社会保险部制定了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对西药、中药和中药饮片部分作了明确的规定。4、补充医疗保险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及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第4条第4款的规定,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提取额在工资总额百分之四以内的从成本中列支。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7